Mahāyānasaṅgrahabhāṣya (She Dacheng Lun Shi) 攝大乘論釋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攝大乘論釋卷第三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所知依分第二之三
[0331c09] 論曰。云何為生雜染不成。結相續時不相 應故。
[0331c11] 釋曰。若不信有阿賴耶識。如生雜染亦不 得成。今當顯示。結相續時不相應故者。謂 得自體不相應故。
[0331c14] 論曰。若有於此非等引地。沒已生時。依中 有位意起。染污意識結生相續。此染污意識。 於中有中滅。於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
合。若即意識與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 識。於母胎中有意識轉。若爾即應有二意 識。於母胎中同時而轉。又即與彼和合之
識。是意識性不應道理。依染污故。時無斷 故。意識所緣不可得故。設和合識即是意 識。為此和合意識。即是一切種子識為依止。
此識所生餘意識。是一切種子識。若此和合 識是一切種子識。即是阿賴耶識。汝以異名 立為意識。若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是則
所依因識。非一切種子識。能依果識是一切 種子識。不應道理。是故成就此和合識。非 是意識但是異熟識是一切種子識。
[0331c29] 釋曰。非等引地。即是欲界。沒者死也。染污 意識。即是煩惱俱行意識。結生相續者。謂攝 受自體。此染污意識。緣生有為境。於中有
中滅。言和合者。識與赤白同一安危。若 和合識即是意識。依此復生所餘意識。是則 一時二意識轉。謂所依止和合意識。及能依
止所餘意識。又和合識是意識性。不應道 理。何以故。依染污故。時無斷故。謂此意識 貪等煩惱所染污。意為所依止。緣生有境
故。是染污即此為依。名依染污。於此位中 所依異熟不容染污。是無記故。此和合識常 無間斷。任業轉故。意識所緣不可得故
者。意識所緣明了可得。所謂諸法。此和合識 無有如是明了所緣。是故此識是意識性。 不應道理。
[0332a15] 論曰。復次結生相續已。若離異熟識。執受 色根亦不可得。其餘諸識各別依故。不堅 住故。是諸色根不應離識。
[0332a18] 釋曰。結生相續已者。謂已得自體。若離異 熟識者。謂離阿賴耶識。其餘諸識各別依故。 不堅住故者。謂餘六識各別處故。易動轉
故。且如眼識眼為別依。如是其餘耳等諸 識。耳等色根為各別依。由此道理。如是諸 識但應執受自所依根。又此諸識易動轉
故。或時無有。若離阿賴耶識。爾時眼等諸 根無能執受。便應爛壞。
[0332a26] 論曰。若離異熟識。識與名色更互相依。譬 如蘆束相依而轉。此亦不成。
[0332a28] 釋曰。若離異熟識者。謂離阿賴耶識如不 得成。今當顯示。謂世尊言識緣名色。名色 緣識。此中識緣名者。謂六識中非色四蘊。
識緣色者。謂羯邏藍。若不說有阿賴耶識。 何等名為名色緣識。由依名色剎那展轉。 相似相續流轉不絕。
[0332b05] 論曰。若離異熟識。已生有情識食不成。何 以故。以六識中隨取一識。於三界中已生 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0332b08] 釋曰。此言顯示識食不成。如世尊說。食有 四種。一者段食。二者觸食。三者意思食。四者 識食。此中段食者。是能轉變。由轉變故饒
益所依。觸食者是能取境。由暫能見色等境 界。便令所依饒益生故。意思食者。是能悕 望。由希望故饒益所依。如遠見水雖渴不
死。識食者。是能執受。由執受故所依久住。 若不爾者應同死屍。不久爛壞。是故應許 識亦是食。能作所依饒益事故。此中觸食
屬六識身。意思食者屬悕望意。有何別識 可說為食。又若無心睡眠悶絕。入滅定等。 六識身滅。誰復有餘能執受身令不爛壞。 若有棄捨阿賴耶識。身必爛壞。
[0332b21] 論曰。若從此沒。於等引地正受生時。由非 等引染污意識。結生相續。此非等引染污之 心。彼地所攝。離異熟識。餘種子體定不可 得。
[0332b25] 釋曰。如是已說非等引地結生相續。離異 熟識不可得成。如等引地亦不得成。今 當顯示。謂於此處由染污識結生相續。於
等引地。由非等引染污意識結生相續。言染 污者。彼地煩惱之所染污。彼地煩惱者。謂飡 定味等。此染污心在不定地。不定地沒從此
沒已。即彼地心云何現前。既不現前。云何當 得結生相續。由此道理。定應許有阿賴耶 識。無始時來。恒有彼地此心熏習。由此熏 習此心現行。由此心故結生相續。
[0332c06] 論曰。復次生無色界。若離一切種子異熟 識。染污善心應無種子。染污善心應無依 持。
[0332c09] 釋曰。生無色界者。謂已解脫。色染污善心 者。謂能愛味及三摩地。應無種子者。謂應 無因。應無依持者。謂應無依。復有別義。
謂此二心若無種子從何而生。若無依持 依何而轉。阿賴耶識所攝受故。從自種生 為所依故。令此能依相續而轉。
[0332c15] 論曰。又即於彼若出世心正現在前。餘世間 心皆滅盡故。爾時便應滅離彼趣。
[0332c17] 釋曰。即於彼界若出世心現在前時。除此 所餘是世間心。彼世間心爾時皆滅。如是彼 趣便應永斷。不由功用自然證得無餘涅
槃。既無此理。不應撥無阿賴耶識。
[0332c21] 論曰。若生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出世間 心現在前時。即應二趣悉皆滅離。此出世識 不以非想非非想處為所依趣。亦不應以
無所有處為所依趣。亦非涅槃為所依趣。
[0332c25] 釋曰。若生非想非非想處。或時起彼無所有 處出世間心。令現在前。由彼處心極明利 故。又由非想非非想處心闇鈍故。住於彼
處極明利心起出世心。令現在前。此出世 心不應以彼第一第二為所依趣。由彼二 地皆世間故。又生餘地起餘地心現在前 故。二所依趣俱不應理。又即此心不應涅
槃為所依趣。有餘依故。如是三種為所 依趣既不得成。若不信有阿賴耶識。此出 世心何所依趣。
[0333a06] 論曰。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 漸冷。若不信有阿賴耶識皆不得成。是故 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者。此生雜染亦不 得成。
[0333a10] 釋曰。將捨命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身分 漸冷。以造善者必定上昇。若造惡者必定 下墜。若不許有阿賴耶識為能執受。云何
得有所依漸冷。阿賴耶識能執受故。或下或 上如其次第。隨所捨處身即有冷。
[0333a15] 論曰。云何世間清淨不成。謂未離欲纏貪。 未得色纏心者。即以欲纏善心。為離欲纏 貪故勤修加行。此欲纏加行心。與色纏心
不俱生滅故。非彼所熏。為彼種子。不應 道理。又色纏心過去多生餘心間隔。不應 為今定心種子。唯無有故。是故成就色纏
定心。一切種子異熟果識。展轉傳來為今因 緣。加行善心為增上緣。如是一切離欲地中 如應當知。如是世間清淨。若離一切種子。 異熟識理不得成。
[0333a25] 釋曰。如世間清淨理不得成。今當顯示。謂 為遠離欲纏貪故。以欲纏善心修加行 時。即此欲纏加行善心。未曾為彼色纏善心
之所熏習。不俱生滅故。今色纏心應無種 子自然而生。又過去世色纏善心。多生所間 餘識所隔。唯無有故。已過去故。不得為今
定心種子。展轉傳來為今因緣者。阿賴耶識 持彼種故。今色纏心從自種生。加行善心 非無功力。言功力者。但增上緣。非是因
緣。由彼增上力生此色纏心。如是遠離色 纏貪等。如應當知。
[0333b07] 論曰。云何出世清淨不成。謂世尊說依他言 音。及內各別如理作意。由此為因正見得 生。此他言音如理作意。為熏耳識。為熏意
識。為兩俱熏。若於彼法如理思惟。爾時耳 識且不得起。意識亦為種種散動餘識所 間。若與如理作意相應生時。此聞所熏意 識與彼熏習久滅過去。定無有體。云何復
為種子。能生後時如理作意相應之心。又此 如理作意相應。是世間心。彼正見相應是出 世心。曾未有時俱生俱滅。是故此心非彼
所熏。既不被熏。為彼種子不應道理。是 故出世清淨。若離一切種子。異熟果識亦不 得成。此中聞熏習。攝受彼種子不相應 故。
[0333b21] 釋曰。如出世間清淨不成。今當顯示。此他 言音如理作意者。謂與言音相應作意。意識 亦為種種散動餘識所間者。是與正見相
應。出世間心被間隔義。若與如理作意相 應生時者。謂於後時。此聞所熏意識與彼 熏習久滅過去定無有體者。謂經長時已 謝隔越。決定無體。云何復為種子能生後
時如理作意相應之心者。謂彼久滅現無有 體不能為因。此中聞熏習攝受彼種子不 相應故者。謂在世間意識之中故。言此中 聞熏習者。依他言音正聞熏習。攝受彼種
子者。在意識中攝受出世清淨。種子不相 應故者。謂彼所計不應理故。云何可說此 從彼生。
[0333c06] 論曰。復次云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為雜染 因。復為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又出世心 昔未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既無熏習
從何種生。是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等流 正聞熏習種子所生。
[0333c11] 釋曰。云何等者。謂異熟識是所治因。為能治 因不應道理。又出世心昔未曾習者。謂先 未生故。彼熏習決定應無者。由此因故。彼
出世心無有熏習。決定無疑。從最清淨法 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者。為顯法界 異聲聞等。言最清淨。由佛世尊所證法界。 永斷煩惱所知障故。從最清淨法界所流
經等教法。名最清淨法界等流。無倒聽聞如 是經等故名正聞。由此正聞所起熏習。名 為熏習。或復正聞即是熏習。是故說名正聞
熏習。即此熏習相續住在阿賴耶識。為因能 起出世間心。是故說言從最清淨法界所 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
[0333c24] 論曰。此聞熏習為是阿賴耶識自性。為非 阿賴耶識自性。若是阿賴耶識自性。云何是 彼對治種子。若非阿賴耶識自性。此聞熏習
種子所依云何可見。乃至證得諸佛菩提。此 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 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然非阿賴耶 識。是彼對治種子性故。
[0334a02] 釋曰。此聞熏習為是阿賴耶識自性為非 阿賴耶識自性。若爾何過。若是阿賴耶識自 性。云何即為阿賴耶識對治種子。若非阿賴
耶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即應別有所依。乃 至證得諸佛菩提者。謂乃至得諸佛所證無 上菩提。此聞熏習者。即是最清淨法界等流
正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者。謂隨在一 相續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 如水乳者。此聞熏習與異熟識。雖不同性
而寄識中。猶如水乳和合俱轉。然非阿賴 耶識等者。雖復和合似一性轉。然非即是 阿賴耶識。是能對治阿賴耶識。種子性故。
[0334a14] 論曰。此中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習。依中 品熏習成上品熏習。依聞思修多分修作。 得相應故。
[0334a17] 釋曰。此中下中上品者。應知依聞思修所成 慧說。由彼一一有三種故。復有別義。聞所 成慧是下品。思所成慧是中品。修所成慧是
上品。依聞思修多分修作得相應故者。謂 依聞等數數猛利而修作故。又於此中下 品為因。得成中品。中品為因得成上品。
[0334a23] 論曰。又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應知。亦 是法身種子與阿賴耶識相違。非阿賴耶識 所攝。是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性故。雖是世
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又出世心雖未生時。 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嶮惡趣。已 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又能隨順逢事
一切諸佛菩薩。雖是世間。應知初修業菩薩 所得。亦法身攝。聲聞獨覺所得。唯解脫身攝。 又此熏習非阿賴耶識。是法身解脫身攝如
如熏習下中上品次第漸增。如是如是異熟 果識次第漸減。即轉所依。既一切種所依轉 已。即異熟果識。及一切種子。無種子而轉。 一切種永斷。
[0334b07] 釋曰。已能對治諸煩惱纏者。謂是能斷增 上貪等現起轉因。已能對治諸嶮惡趣者。謂 若能斷諸煩惱纏。即能對治諸嶮惡趣。已
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者。謂若雖有 順後受業應墮惡趣。而能為彼作朽壞因。 舉要言之此聞熏習能治一切過去未來現 在惡業。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者。
謂是當來逢事善友自身得因。雖是世間 應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者。謂諸異 生菩薩名初修業菩薩。亦是法身種子故。說
亦法身攝。聲聞獨覺所得唯解脫身攝者。謂 聲聞等正聞熏習。唯是解脫因。唯得解脫身 不得法身故。
[0334b20] 論曰。復次云何猶如水乳。非阿賴耶識。與 阿賴耶識同處俱轉。而阿賴耶識一切種盡。 非阿賴耶識一切種增。譬如於水鵝所飲
乳。又如世間得離欲時。非等引地熏習漸 減。其等引地熏習漸增。而得轉依。
[0334b25] 釋曰。非阿賴耶識與阿賴耶識。雖同處俱 轉。而阿賴耶識盡。非阿賴耶識在。還即以 前水乳和合。鵝所飲時乳盡水在。譬喻顯示。
又如世間得離欲時。於一阿賴耶識中。非 等引地煩惱熏習漸減。其等引地善法熏習 漸增。而得轉依。此中轉依當知亦爾。
[0334c02] 論曰。又入滅定識不離身。聖所說故。此中 異熟識應成不離身。非為治此滅定生故。
[0334c04] 釋曰。引入滅定識不離言。為成定有阿賴 耶識。世尊說識不離身者。除異熟識餘不 得成。以滅定生對治轉識。故觀此定為 極寂靜。
[0334c08] 論曰。又非出定此識復生。由異熟識既間 斷已。離結相續無重生故。
[0334c10] 釋曰。若執出定此識還生。由此意故識不 離身。此不應理。以從定出識不復生異 熟果識既間斷已。離結相續更託餘生。無 重生故。
[0334c14] 論曰。又若有執。以意識故滅定有心。此心 不成。定不應成故。所緣行相不可得故。應 有善根相應過故。不善無記不應理故。應
有想受現行過故。觸可得故。於三摩地 有功能故。應有唯滅想過失故。應有其 思信等善根現行過故。拔彼能依令離所 依不應理故。有譬喻故。如非遍行此不
有故。
[0334c22] 釋曰。又若有執以意識故滅定有心此心不 成者。若有欲離前說自相阿賴耶識。以餘 轉識滅定有心。此不應理。何以故。定不應
成故。未曾見心離心法故。如餘心法想 受亦爾。俱應不滅。然此滅定俱滅所顯。是 故應至定不應成。若立唯有阿賴耶識。則 無此過。求靜住者為治彼怨。餘心心法故
生。此定不為對治不明了性阿賴耶識。又 此定內無有餘心。何以故。所緣行相不可 得故。諸心心法相續不斷。必不遠離所緣 行相。此滅定中若有心者。亦應不離所緣
行相。然此二種俱不可得。是故此定無有 餘心。若唯立有阿賴耶識無此妨難。執受 所依之所顯故。又此定中若有轉識。此識必
有善等差別。謂或是善。或是不善。或是無 記。然此中識且非是善。應有善根相應過 故。此則相違亦非此識。是自性善。由此不
離善根相應。成善性故。由立定心是善性 故。至所不欲與無貪等善根相應。此不應 許與餘善心無差別故。遍一切處應成此 過。又於此中亦不得有不善無記。不善無
記不應理故。於離欲時。諸不善根皆永斷 故。不成不善亦非無記。此定善故。又不可 立此心是善。應有想受現行過故。若離善
根善心不有。是故應至善根現行。此中如 有善根現行。想受亦爾。應至現行無別因 故。然不應理。所治現行能治無故。譬如貪
等正現行時。不淨觀等決定無有。又此定中 離阿賴耶識餘心不容有。必應有觸可 得過故。如住餘定決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