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yasiddhiśāstra (Cheng Shi Lun / Treatise of Establishing Reality) 成實論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成實論卷第三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有中陰品第二十四
[0256b12] 論者言。有人說有中陰或有說無。問曰。何 因緣故說有。何因緣故言無。答曰。有中 陰者。佛阿輸羅耶那經中說。若父母會時。眾
住隨何處來。依止其中。是故知有中陰。又 和蹉經說。若眾生捨此陰已。未受心生 身。於是中間我說愛為因緣。是名中陰。 又七善人中有中有滅者。又經中說。雜起
業雜受身雜生世間。當知有中陰。又經 中說四有。本有.死有.中有.生有。又說七 有。五道有業有中有。又說。閻王呵責中陰
罪人令顛倒墮又佛因中陰知眾生宿命。 謂此眾生生此處。彼眾生生彼處。又經中 說。以天眼見諸眾生死時生時。又說。眾生 為陰所縛故。從此世間至彼世間。又世人
亦信有中陰言。若人死時有微四大從此 陰去。又若有中陰則有後世。若無中陰 者。捨此身已未受後身中間應斷。以是 故知有中陰。
無中陰品第二十五
[0256c02] 有人言無有中陰。汝雖言阿輸羅耶那經 中說有中陰。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若是聖 人不知此為是誰從何處來。則無中陰。
若有者何故不知。又汝言和蹉經說。是事 不然。所以者何。是經中問異答異。是和蹉 梵志所計身異神異故如是答。中陰中有五
陰。又汝言有中有滅者。是人於欲色界中 間受身。於此中滅故名有中有滅也。所 以者何。如經中說若人死何處去何處在 何處。是義無異。又汝言雜受身雜生世間
者。若言受身言生世間。是義不異。又汝 言四有七有者。是經不然。以不順法相 故。又汝言閻王呵責者。此在生有非中有 也。又汝言佛因中陰知宿命者。是事不
然。聖智力爾。雖不相續亦能念知。又汝言 天眼見死時生時者。欲生名生時。將死名 死時。非中陰也。又汝言眾生為陰所縛從 此至彼者。示有後世故如是說。不明有
中陰也。又汝言死時有微四大去者。世人 所見。不可信也。此非用因。又汝言若無中 陰中間應斷者。以業力故。此人生此。彼人
生彼。如過去未來雖不相續。而能憶念。是 故無有中陰。復次宿命智中說知此人此 間死彼間生。不說住中陰中。復次佛說三
種業。現報.生報。及後報業。不說有中陰 報業。復次若中陰有觸即名生有。若不能 觸是則無觸。觸無故受等亦無。如是何所
有耶。又若眾生受中陰形。即名受生。如 經中說。若人捨此身受餘身者。我說名生。 若不受身則無中陰。復次若中陰有退。即
名為生。所以者何。要先生後退故。若無退 是則為常。又以業力故生。何用中陰。又若 中陰從業成者。即是生有。如說業因緣生。
若不從業成。何由而有。是應速答。答曰。 我以生有差別說名中陰。是故無如上過。 是人雖中陰生亦與生有異。能令識到迦
羅羅中。是名中陰。難曰。以業力能至。何 用分別說中陰耶。又心無所至。以業因緣 故從此間滅於彼處生。又現見心不相續 生。如人刺足頭中覺痛。此足中識無有因
緣至於頭中。以近遠眾緣和合生心。是故 不應分別計有中陰。
次第品第二十六
[0257a16] 論者言。有人說四諦次第見。有人說一時 見。問曰。何因緣故說次第見。何因緣故言 一時見。答曰。次第見者如經中說。若人見
世間集即滅無見。見世間滅即滅有見。當 知集滅二相各異。又若人能知所有集相皆 是滅相。是名離垢得法眼淨。又說。利智慧
人漸捨諸惡。如練金師能離身垢。又漏盡 經說。能知見者則漏得盡。行者不能自知 日日所盡常修習故得盡諸漏。復次佛言。 於諸諦中能生眼智明慧。欲界苦中二色無
色界二。集等亦爾。又經中佛自口說。漸次 見諦。如人登梯。次第而上。以是等經故。 知四諦非一時得。又諸煩惱於四諦中四
種邪行。所謂無苦無集無滅無道。故無漏 智亦應次第四種正行。又行者應定心分 別是苦是苦因是苦滅是苦滅道。若一心中 何得如是決定分別。故知次第非一時
也。
一時品第二十七
[0257b06] 有人言。四諦一時見非次第。汝說見世間 集即滅無見。見世間滅則滅有見者則 壞自法。若然者亦不應以十六心十二行
得道。又汝言知所有集相皆是滅相得法 眼者。若爾便應以二心得道。一者集心。二 謂滅心。但不然。又汝言利智漸捨惡者。亦 不應但十六心也。又汝言漏盡經說能知
色等得漏盡者。如是則應有無量心。非但 十六心。又汝言眼智明慧者。佛自言。於四 諦中得眼智明慧。不言次第有十六心。又 汝言佛自口說漸次見諦如登梯者。我不
習此經。設有應棄。以不順法相故。又汝 言四種邪行者。於五陰等亦應邪行。隨所 邪行皆應生智。如是則不應但以十六 心得道。又汝言應定分別者。於色等中
亦應分別。是故不但應有十六心也。復 次行者不得諸諦唯有一諦。謂見苦滅 名初得道。以見法等諸因緣故。行者從 煖等法漸次見諦滅諦。最後見滅諦。故名
為得道。
退品第二十八
[0257b27] 論者言。有人說阿羅漢退。或說不退。問曰。何 因緣故說退。何因緣故言不退。答曰。有退 者如經中說。時解脫阿羅漢以五因緣故
退。樂作務。樂誦讀。樂斷事。樂遠行。長病。 又經說二種阿羅漢退相.不退相。又經中說。 若某比丘退解脫門。則有是處。又經中說。
觀身如瓶。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守勝無 壞。若無退者不應守勝。又二種智。盡智. 無生智。若盡智不復生者。何用無生智。又
優陀耶難得滅盡定者即是退因。是人雖 退亦生色界。以是等緣當知有退。
不退品第二十九
[0257c10] 有人言。聖道不退。但退禪定。問曰。若然者 無二種阿羅漢。但有退相。以一切阿羅漢 於禪定中皆有退故。答曰。退禪定中自在
力。非一切阿羅漢皆得自在力。問曰。不然。 如劬提比丘。六反退已。便以刀自害。若 退禪定者不應自害。以佛法中貴解脫 不貴定故。答曰。是人依此禪定當得阿羅
漢道。失此定故則失無漏。非無漏有退。 所以者何。如偈說。畢故不造新。於諸有 中皆得厭離。滅諸結使更無生相。是諸健
人猶如燈滅。又說。譬如石山風不能動。健 者如是。毀譽不傾。又經中說。愛生愛等。是 阿羅漢永拔愛根。何從生結。又說。所謂聖
人究竟盡邊。所作已辦。又說。聖人散滅 不集。破裂不識等。又經中說。無明因緣起 貪恚癡。是阿羅漢無明永盡。云何生結。又經
中說。若諸學人求泥洹道。我說是人應不 放逸。若得漏盡不復漏也。是故不退。又 說。智者善思惟。善語言善身業。所作無 失。又說。比丘樂不放逸見放逸過。是則
不退。親近泥洹。又經中說。麋鹿依野。鳥依 虛空。法歸分別。真人歸滅。又三因緣起諸 結使。貪欲不斷所欲現前中生邪念。是阿羅
漢貪欲已斷。雖對所欲不生邪念。故不起 結。又說。比丘邪觀諸法故起三漏。是阿羅 漢無邪觀故不起諸漏。又經中說。若以聖
慧知已則無有退。如須陀洹果無有退者。 又阿羅漢。善知三受生相.滅相.味過出相。 故不起結。又說。比丘若戒定慧三事成就則
不退轉。又阿羅漢斷已生結。未生者令不 生。又經中說。實行聖人終無有退。阿羅漢已 證四諦。諸漏盡故名實行者。又說。七覺名
不退法。阿羅漢具足七覺。是故不退。又阿 羅漢證不壞解脫。是故不退。又阿羅漢於 佛法中得堅固利。所謂不壞解脫。又如人
截手。念與不念常名截手。阿羅漢亦爾。 斷結使已。念與不念常名為斷。又經中說。 信等根利名阿羅漢。利根者終無有退。又
阿羅漢能於無上斷愛法中。心善得解脫。 畢竟盡滅。又譬如火燒所未燒。燒已不還 本處。比丘如是已能成就十一法故終無 有退。問曰。有二種阿羅漢。汝所引經說
不退者。答曰。此是總相說。諸學人應不放 逸。阿羅漢不須非是別相說。不退相者。又 佛說偈。勝若還生不名為勝。勝而不生是
名真勝。若阿羅漢還生煩惱則不名勝。又 阿羅漢生已盡故不復受身。汝經雖說阿 羅漢退法應還得。若爾亦可法應不退。若 比丘能令諸相不生名阿羅漢。是故無
退。
心性品第三十
[0258b03] 論者言。有人說心性本淨以客塵故不淨。 又說不然。問曰。何因緣故說本淨。何因緣 故說不然。答曰。不然者。心非性本淨客
塵故不淨。所以者何。煩惱與心常相應生。非 是客相。又三種心。善.不善.無記。善無記心 是則非垢。若不善心本自不淨。不以客故。
復次是心念念生滅不待煩惱。若煩惱共 生不名為客。問曰。心名但覺色等。然後取 相。從相生諸煩惱。與心作垢。故說本淨。
答曰。不然。是心心時即滅未有垢相。心時 滅已垢何所染。問曰。我不為念念滅心故 如是說。以相續心故說垢染。答曰。是相續
心世諦故有。非真實義。此不應說。又於世 諦是亦多過。心生已滅未生未起云何相 續。是故心性非是本淨客塵故不淨。但佛為
眾生謂心常在。故說客塵所染則心不淨。 又佛為懈怠眾生若聞心本不淨。便謂性 不可改。則不發淨心。故說本淨。
相應不相應品第三十一
[0258b22] 論者言。有人說諸使心相應。有說心不相 應。問曰。何因緣故說心相應。何因緣故言 不相應。答曰。心相應者。後使品中當說。又
貪欲等諸煩惱業。是業諸使相應。汝法中 雖說心不相應使。與心相應結纏作因。是 事不然。所以者何。經中說。從無明邪念邪 思惟等起貪等結。無有經說從使生也。
汝法中雖說久習結纏則名為使生。是事 不然。所以者何。身口業等亦有久習相。是 亦應有似使心不相應行。而實無有。若 然者。諸法皆從現在因生。無過去因。然則
不應從業生報。亦不應從意生意識 也。又此諸使念念滅故。復何因生。問曰。共相 因生。答曰。是亦不然。因果不得一時合故。
此事後燈喻中當說。故不應言諸使非心 相應。
過去業品第三十二
[0258c10] 論者言。迦葉鞞道人說。未受報業過去世 有。餘過去無。答曰。此業若失則過去。過去若 不失是則為常。失者過去異名。則為失已。
復失是業與報作因已滅。報在後生。如經 中說以是事故。是事得生。如乳滅時與酪 作因。何用分別過去業耶。又若言若然 者。餘因中有過。云何無因而識得生。如無
乳時何得有酪。若無四大。身口等業何依 而有。如是等我先說過去有過。彼應答 此。
辯三寶品第三十三
[0258c21] 論者言。摩醯舍婆道人說。佛在僧數。答曰。若 說佛在四眾。所謂有眾.生眾.人眾.聖人 眾。是則非過。若言佛在聲聞眾中是則有
咎。以聞法得悟故曰聲聞。佛相異故不 在此中。問曰。佛居僧之首。有人施者名為 施僧。答曰。此施屬何等僧。此經小失。是應
當言施屬佛僧。問曰。佛語瞿曇彌。以此 衣施僧。則為供養我。亦是供養僧。答曰。 佛意言以語言為供養我是物供養僧。 如經中說若人瞻病即是看我。問曰。諸有
成就聖功德人。舍利弗等皆在僧數中。佛 亦如是。以同相故。答曰。若以同相者。諸凡 夫人及非眾生數。亦有應入僧數者。而不
然。是故知佛不在僧中。又佛不入僧羯磨 中。亦不同諸餘僧事。又以三寶差別故。 佛不在僧中。
無我品第三十四
[0259a09] 論者言。犢子道人說有我。餘者說無。問曰。 何者為實。答曰。實無我法。所以者何。如 經中佛語比丘。但以名字但假施設。但以
有用故名為我。以但名字等故知無真 實。又經中說。若人不見苦。是人則見我。若 如實見苦。則不復見我。若實有我。見苦 者亦應見我。又說。聖人但隨俗故說言有
我。又經中佛說。我即是動處。若實有者不 名動處。如眼有故不名動處。又處處經 中皆遮計我。如聖比丘尼語魔王言。汝所 謂眾生是即為邪見。諸有為法聚皆空無眾
生。又言。諸行和合相續故有。即是幻化誑惑 凡夫。皆為怨賊如箭入心。無有堅實。又 言。無我無我所無眾生無人。但是空。五
陰生滅壞敗相。有業有果報。作者不可得。 眾緣和合故有諸法相續。以是等緣故。佛 種種經中皆遮計我。是故無我。又經中解
識義。何故名識。謂能識色乃至識法。不說 識我。是故無我。群那比丘問佛。誰食識 食。佛言。我不說有食識食者。若有我應 說我食識食。以不說故當知無我。又洴
沙王迎佛經中。佛語諸比丘。汝觀凡夫隨 逐假名謂為有我。是五陰中實無我無我 所。又說。因五陰故有種種名。謂我眾生人 天等如是無量名字。皆因五陰有。若有我
者應說因我。又長老弗尼迦謂外道言。 若人邪見無而謂有。佛斷此邪慢不斷眾 生。是故無我。又炎摩伽經中。舍利弗語炎 摩伽言。汝見色陰是阿羅漢耶。答言不也。
見受想行識是阿羅漢耶。答言不也。見五 陰和合是阿羅漢耶。答言不也。見離五 陰是阿羅漢耶。答言不也。舍利弗言。若如 是推求不可得者。應當言阿羅漢死後無
耶。答言。舍利弗。我先有惡邪見。今聞此義。 是見即滅。若有我者不名惡耶。又四取中 說我語取。若有我者應言我取。如欲取等。
不應言我語取。又先尼經說。於三師中若 有不得現我後我。我說是師則名為佛。 以佛不得故知無我。又無我中我想名為 顛倒。若汝意謂我中我想非顛倒者。是事
不然。所以者何。佛說眾生所有見我皆見 五陰。是故無我。又說。眾生種種憶念宿命。 皆念五陰。若有我者亦應念我。以不念故
當知無我。若汝意謂亦有經說憶念眾生。 如某眾生中我名某者。是事不然。此為世 諦分別故說實念五陰。非念眾生。所以者 何。以意識念意識。但緣於法。是故無有
念眾生念。又若人說決定有我。於六邪見 中必墮一見。若汝意謂無我亦是邪見者。 此事不然。所以者何。以二諦故。若以世諦
說無我。第一義諦說有我。是則有過。我今 說第一義故無。世諦故有。是故無咎又佛 說拔我見根。如癡王問中佛答癡王。若人 以一心觀諸世間空。則拔我見根不復見
死。王又諸說有我因緣憂喜等事。皆在 五陰。又以破諸外道我見因緣。是故無 我。
有我無我品第三十五
[0259c09] 問曰。汝言無我。是事不然。所以者何。四種 答中是第四置答。謂人死後若有若無。亦 有亦無。非有非無。若實無我不應有此置
答。又若人言無有眾生受後身者。即是邪 見。又十二部經中有本生經。佛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