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yasiddhiśāstra (Cheng Shi Lun / Treatise of Establishing Reality) 成實論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成實論卷第七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不相應行品第九十四
[0289a21] 心不相應行。謂得不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 處命根生滅住異老死名眾句眾字眾凡夫法 等。得者。諸法成就為眾生故有得。眾生成
就現在世五陰名為得。又過去世中善不善 業未受果報眾生成就是法。如經中說是 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問曰。有人言。 過去善不善身口業成就。如出家人成就過
去戒律儀。是事云何。答曰。是皆成就。所以者 何。經中說。若人為罪福。即是已所有二事 常追其身。猶影隨形。又經中說。殃福不朽
謂能得果。若不成就罪福業者。不應得 果。則失諸業。問曰。過去律儀不應成就。 所以者何。汝言過去法滅未來未有。現在
不能常有善心。云何成就戒律儀耶。答曰。 是人現在律儀成就非過去也。如以現染 故染。如是以現在戒故名為持戒。不以過
去。但以先受不捨故名成就過去。問曰。有 論師言。眾生成就未來世中善不善心。是事 云何。答曰。不成就。所以者何。未作業已得
故。是故未來不成就。是名為得。無別有心 不相應法名為得。與此相違名為不得。亦 無別有不得法也。無想定者。無此定法。所
以者何。凡夫不能滅心心數法。後當說。 是心心數法微細難覺故名無想。無想處亦 如是。滅盡定者。心滅無行故名滅盡。無有
別法猶如泥洹。命根者。以業因緣故五陰 相續名命。是命以業為根故說命根。生者。 五陰在現在世名生。捨現在世名滅。相續 故住。是住變故名為住異。非別有法名
生住滅。又佛法深義。謂眾緣和合有諸法 生。是故無法能生異法。又說。眼色等是眼 識因緣。是中不說有生。是故無生無咎。又
說生法等一時生。若法一時生即滅。是中 生等何所為耶。應思是事。又十二因緣中。 佛自說生義。諸眾生處處生受諸陰名為 生。是故現在世中初得諸陰名生。亦說。
五陰退沒名死。亦說。諸陰衰壞名老。無別 有老死法。名眾者從字生名。如言某人隨 字成義名句。諸字名字。有人言。名句字眾
是心不相應行。此事不然。是法名聲性法入 所攝。問曰。凡夫法是心不相應行。是事云何。 答曰。凡夫法不異凡夫。若別有凡夫法。亦
應受別有瓶法等。又數量一異合離好醜等 法。皆應別有。外瓶書中說瓶異瓶法異。因 瓶法知是瓶色異色法異。是事不然。所以
者何。法名自體。若汝謂凡夫法異。則色自 無體。應待色法故有。是事不然。是故汝不 深思故說別有凡夫法。有諸論師習外典
故造阿毘曇。說別有凡夫法等。亦有餘論 師說別有如法性真際因緣等諸無為法故。 應深思此理。勿隨文字。苦諦聚竟。
集諦聚業論中業相品第九十五
[0289c15] 論者言。已說苦諦竟。集諦今當說。集諦者。 諸業及煩惱。是業有三種。身業口業意業。身 業者。身所作名身業。是業三種奪命等不善。
起迎禮拜等善。斷草等無記。問曰。若身所作 名身業者。瓶等物亦應是身業。身所作故。 答曰。瓶等是身業果。非是身業。因果異故。
問曰。不應有身業。所以者何。身所動作名 為身業。有為法念念滅故不應有動。答曰。 是事念念滅品中已答。所謂法於餘處生時
損益他。是名身業。問曰。若爾者。身即身業 以餘處生故。非身所作名為身業。答曰。身 是作業之具。身於餘處生時集罪福名為
業。是故身非業也。問曰。集罪福是無作。 身作云何。答曰。身餘處生時有所造作。名 為身作。問曰。是身作或善或不善。而身不
然。是故非身所作。答曰。隨心力故。身餘 處生時能集業。是故集名善不善。非直是 身。口業亦爾。非直音聲語言以心力隨音
聲語言所集善惡是名口業。意業亦如是。 若決定心我殺是眾生。爾時集罪福亦 如是。問曰。如從身口別有業。意與意業 為即為異答曰。二種。或意即意業。或從意
生業。若決定意殺眾生是不善意。亦是意 業。是業能集罪勝身口業若未決定心是 意則與業異。問曰。已知作相從作生異
集業。何者為相。答曰。是即名無作。問曰。但 身口有無作。意無無作。答曰。不然。所以者 何。是中無有因緣。但身口業有無作。而意
無無作。又經中說二種業。若思若思已。思 即是意業。思已三種。從思集業及身口業。 是意業最重。後當說。從重業所集名無作。 常相續生故。知意業亦有無作。
無作品第九十六
[0290a19] 問曰。何法名無作。答曰。因心生罪福。睡眠 悶等。是時常生。是名無作。如經中說。若種 樹園林造井橋梁等。是人所為福晝夜常增
長。問曰。有人言。作業現可見。若布施禮拜 殺害等是應有。無作業不可見故無。應明 此義。答曰。若無無作則無離殺等法。問曰。
離名不作。不作則無法。如人不語時。無不 語法生。如不見色時。亦無不見法。答曰。 因離殺等得生天上。若無法云何為因。
問曰。不以離故生天。以善心故。答曰。不 然。經中說。精進人隨壽得福多。故久受 天樂。若但善心云何能有多福。是人不能
常有善心故。又說。種樹等福德晝夜常增 長。又說。持戒堅固若無無作。云何當說福 常增長及堅持戒。又非作即是殺生。作次第
殺生法生。然後得殺罪。如教人殺。隨殺時 教者得殺罪。故知有無作。又意無戒律儀。 所以者何。若人在不善無記心若無心。亦
名持戒。故知爾時有無作不善律儀亦如 是。問曰。已知有無作法非心。今為是色。 為是心不相應行。答曰。是行陰所攝。所以者
何。作起相名行。無作是作起相故。色是惱壞 相非作起相。問曰。經中說六思眾名行陰 不說心不相應行。答曰。是事先以明。謂有
心不相應罪福。問曰。若無作是色相有何咎。 答曰。色聲香味觸五法非罪福性故。不以 色性為無作。又佛說。色是惱壞相。是無作
中惱壞相不可得故非色性。問曰。無作是 身口業性。身口業即是色。答曰。是無作但名 為身口業。實非身口所作。以因身口意業
生故。說身口意業性。又或但從意生無作。 是無作云何名色性。又無色中亦有無作。 無色中云何當有色耶。問曰。何等作能生
無作。答曰。從善不善作業。能生無作。非無 記以力劣故。問曰。幾時從作生無作。答 曰。從第二心生。隨善惡心強則能久住。若
心弱則不久住。如受一日戒則住一日。 如受盡形則盡形住。
故不故品第九十七
[0290b29] 問曰。經中說故作業不故作業。云何名故不 故耶。答曰。先知而作名為故作。與此相違 名不故作。問曰。若不故作不名為業。答曰。
有是業但心故作業則有報。又決定心作 業名故。不決定心作名不故。如卒語名 不故。不卒語是名故。如經中說汝有過 失我當數。若卒語我則不數。乃至三問。若
先無作心而作。如人行時。踐蹈殺虫是名 不故。是不故業以不集故不能生報。業有 四種。有作不集。有集不作。有亦作亦集。 有不作不集。作不集者。如作殺等業後
則心悔。作施等業後亦心悔。又起作業心 不復憶。是名作非集。集不作者。若他作 殺等則心生喜。他作施等心亦生喜。亦作 亦集者。若作殺等罪施等福亦心生喜。不
作不集者。亦不作亦不生喜。於是中。亦作 亦集是必受報。如經中說若業亦作亦集。 是業必受果報。是故作集業。若現受報。若
生受報。若後受報。問曰。若故作集業必受 報者。則無解脫。答曰。業雖故作得真智 故不復更集。譬如焦種不能復生。問曰。佛
鹽兩經中說。有人造地獄報業。現世輕受。 答曰。若重惡業能現輕受。何故不能令都 盡耶。若人不能具修真智。則惡業得便。故
現在世少受果報。問曰。阿羅漢雖具修真 智。亦受惡報。答曰。深修善法則障不善。是 故若人於百千世集戒等善業。則不善業
不能得起。猶如諸佛一切智人。餘人不能 如是。故為不善業所得便。故阿羅漢雖 具修真智。以宿業故亦受惡報。問曰。經 中亦說佛受謗等不善業報。答曰。佛一切智
人無惡業報。以斷一切不善法根本故。但 以無量神通方便現為佛事不可思議。如 增一阿含中說有五事不可思議。業有二 種。定報不定報。定報業者。若多若少必當受
報。不定業者可令都盡。問曰。云何名定報 業。何等是不定報業。答曰。經中說五逆罪是 定報業。問曰。但五逆罪是定報業。更有餘
耶。答曰。餘業中亦有定報分。但不可得示。 或以事重故有定報。如於佛及佛弟子。 若供養若輕毀。或以心重故有定報。如人 以深厚纏殺害虫蟻。重於殺人。如是等
餘業亦有定報。問曰。若五逆罪可令薄者。 何故不能使都盡耶。答曰。此罪法爾。不 可都盡。如須陀洹雖至懈怠不到八生。 又五逆罪以堅重故不可都盡。如王法中
有重罪者。可得令輕不可全捨。
輕重罪品第九十八
[0291a19] 問曰。經中說有輕重罪業。何謂輕重。答曰。 若業能得阿鼻地獄報是名重罪。問曰。何 等業能得此報。答曰。若業破僧必受此報。
所以者何。別離三寶令僧寶離佛寶亦 礙法寶。又生上邪見故能起是業。亦深 嫉恚佛故起此業。亦久集惡性深貪利養 故故起此業。又此人說非法是法時。障多
眾生行諸善法。故名重罪。問曰。但破僧罪 得阿鼻地獄報。更有餘耶。答曰。餘業亦有。 若言無罪無福供養父母及諸善人無有
果報。是等邪見亦得此報。又使他人墮此 邪見。令多眾生造諸惡故。亦受此報。又能 作如是邪見經書。如富蘭那等諸邪見師 害正見故。開多眾生為惡因緣。又謗賢聖
罪亦得此報。如說八萬四千歲一脅受苦。 又如法句中說。聖人以法壽。以此法教化。 鈍根依惡見違逆如是語。如刺竹結實 則自害其形。是人墮地獄。首下足在上。以
惡心惡口。誹謗賢聖者。是人墮十萬尼羅 浮地獄。三十六及五阿浮陀地獄。又殺生 等若事重心重。是罪亦墮阿鼻地獄。與重相
違。是名為輕。於炙大炙等諸淺地獄畜生 餓鬼。及人天中受不善報。是名輕罪。
大小利業品第九十九
[0291b14] 問曰。經中說有大小利業。何者為大利業。 答曰。隨以何業能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是名最大利報業。次業能得辟支佛道。
次業得聲聞道。次業得有頂報壽八萬大 劫。是生死中最大業報。次業得無所有處 壽六萬劫。如是次第乃至梵世壽命半劫。次 欲界他化自在天受天數萬六千歲。乃至四
天王受天數五百歲。如是人中四天下各隨 業受報。如是畜生餓鬼地獄。亦有小利業。 問曰。何等業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
答曰。檀等六波羅蜜具足。能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從此善業次第轉薄。得辟支佛菩 提。轉薄得聲聞菩提。若行增上四無量心。
得生有頂。行四無量次第轉薄次生下地。 行四無量心小轉薄。及隨定戒因緣故生 色界。以布施持戒修善因緣故生欲界。是 施等業隨福田厚薄故有差別。若於諸佛
福田中行。是則最勝。次於辟支佛等福田 中行。次第轉少。問曰。為智福田勝。斷福田 勝。答曰。若智能達法相。謂必竟空此則為
勝。所以者何。如佛以智故於弟子中勝。不 以斷故。如雜藏中說。若掃僧房地如一閻 浮提。不如掃佛塔猶如一掌處。有一切 智慧皆為斷故。若諸菩薩久處生死。皆為
善斷。善斷者。謂自斷結亦斷眾生。是諸結 皆以智漸斷。故知智慧福田於斷為勝。 問曰。若利根須陀洹鈍根斯陀含。是二福田
何者為勝。答曰。利根者勝。非鈍根也。問曰。 此語不然。如經中說。供養百須陀洹。不如 供養一斯陀含。又說。稊稗害禾貪欲穢心。
是故施無欲人應得福多。斯陀含能薄三 毒。須陀洹未。何故言勝。答曰。是經名不了 義。何以知之。即此經中說。施畜生得百倍
利。而實施鵽鳥等所得果報。勝施外道五 神通人。是故此經應辯其義。此經從多故 說。除利智慧。人須陀洹以智力故。雖受 諸欲亦名福田。非斷欲凡夫乃至能得有
頂定者。有多聞智在達分中尚勝。非有 頂定不通達分。又彌勒菩薩雖未得佛。為 阿羅漢之所禮敬。又但能空發菩提心者。 以為羅漢所敬。如一沙彌擔持衣鉢逐
阿羅漢行。是沙彌發無上心。阿羅漢即取 衣鉢自擔隨其後行。如喻中廣說。故知智 慧福田為勝。
◎
◎三業品第一百
[0292a01] 問曰。經中說三業。善不善無記業。何等是善 業。答曰。隨以何業能與他好事是業名善。 是善業從布施持戒慈等法生。非洗浴等。
問曰。何名為好。答曰。令他得樂是名為好。 亦名為善。亦名為福。問曰。若令他得樂名 為福者。令他得苦應當有罪。如良醫針
灸令他生苦。是應得罪。答曰。良醫針灸為 與樂故不得罪也。問曰。若為與樂便得 福者。如婬他妻令其生樂。亦應得福。答
曰。婬欲名決定不善。若人令他行不善法。 是則為苦非為樂也。樂名今樂後樂。非現 在少樂。以此因緣後得大苦。問曰。有人飲
食因緣生他人樂。或飲食不消令人至死。 是施食人應得罪得福。答曰。是人好心施 食無惡心。故但得福德不得罪也。問曰。 婬他妻者亦復如是。但為樂故亦應得
罪得福。答曰。此事先答。謂婬欲是決定不 善生大苦故。又布施飲食中有福德分。 所以者何。得飲食者。不必盡死。眾生皆貪
染心故而受婬欲。全非福因。云何得福。問 曰。有人以殺生故利益多人。如人破賊則 國無患。若殺毒獸則利人民。是等可以殺
生而得福乎。或有人。劫盜因緣供養父母。 婬欲因緣生好兒息。妄語因緣或與壽命。 以惡口等令他得利。是皆十惡所攝。云何
以此而得福乎。答曰。是人得福得罪。為利 他故得福。以損他故得罪。問曰。是醫亦初 與他苦。後令得樂。何故不得罪得福而
但得福耶。答曰。是醫以善心針炙無有惡 意。若業為善惡故起則罪福並得。問曰。殺 等皆是得福。所以者何。以殺因緣得所欲 事。如為王殺賊得富貴。以福因緣得隨
所欲。云何殺生不名為福。又人能殺則得 名聞。名聞是人之所樂。人之所樂是福德 果。又以殺故得喜樂。喜樂亦是福德果報。 又經書說若逆陣死得生天上。如偈說若
人戰陣死天女諍為夫。又說雖善富貴人 為賊而逕前能殺則無罪。不殺則得罪。又 世法經說。有四品人婆羅門剎利毘舍首陀 羅。是四品人各自有法。婆羅門有六法。剎
利四法。毘舍三法。首陀羅一法。六法者。一自 作天祠。二作天祠師。三自讀違馱。四亦 教他人。五布施。六受施。四法者。一自作
天祠不作師。二從他受違馱不教他。 三布施不受施。四守護人民。三法者。作天 祠不作師。自讀違馱不教他。自布施 不受施。一法者。謂供給上三品人。若剎利
為守護人民故。奪他命有福無罪。又違 馱經說。殺生得福。所謂以違馱語呪殺 羊。羊死生天。違馱經是世間所信。又說 若實應死者殺之則無罪。如五通仙能呪
殺人。不可言神仙有罪。罪人云何能成此 事。故知殺生得福。又或有心力能奪命得 福。施命得罪。若人以善心殺生欲令得 樂。云何有罪。如屠兒等畜養牛羊。雖施而
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