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oreluomiduo Jing Bore Li Qu Fen Shu Zan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 述讚卷第二大慈恩寺沙門 基撰
[0037a06] 經曰。是薄伽梵住欲界頂他化自在天王宮中。
[0037a07] 讚曰。自下第四明說教處。於化土中略彰 四德以顯經勝舉化勝。處以表報身及法身土 亦含實德。第一處尊勝在欲極天他化宮故。
第二同居勝諸佛曾遊大寶殿故。第三嚴麗 勝無價末尼鎣眾寶故。第四愛重勝賢聖天 仙所欣樂故。此文第一處尊勝也。是薄伽梵
者指說教主即能住人。住者依止居處之義。 欲者貪愛即是婬觸段食之貪。界者族類疆 畔之義。界由欲生能生於欲名為欲界。如胡
椒飲如金剛環。頂者頭頂高極之義。此於欲 界六欲天中最高勝處名欲界頂。雖言勝處 仍未顯名為顯天名故。經次言他化自在諸天
福力隨欲所須如應即現。然第五天業既殊 勝。則不如是隨欲化物。但以生得變化之力 變作種種所須之具而受用之。今第六天業
更殊勝。雖有眾具隨欲即現亦能自變化作 眾具而不受用。要待他天變為樂具。自方受 用業力勝故。由如是義名他化天。就此天
中非無貴賤臣主等別。今處彼天貴主所居 非住臣賤下惡天處。故經復言天王宮中。欲 顯法尊說必依於上極勝處非於餘下也。如
證菩提要金剛座。說此勝法必他化宮。如十 地經依勝處也。此表報身住無漏淨土之中。 亦表法身住離貪欲究竟極處清淨法界。證
此法者能作利他之勝事。故亦為利他處於 淨土及法性。無分別智及後得智神用無方 名為自在。此乃諸天法王曾居之宮室也。故
餘經言畢竟空寂以為舍。故三身利物各各 別。故所居之土亦各別也。寄在天宮彰處尊 而法勝。標居界頂顯妙理以幽深也。
[0037b08] 經曰。一切如來嘗所遊處咸共稱美大寶藏殿。
[0037b09] 讚曰。此即第二同居勝也。嘗者曾也。遊謂 遊陟。處謂安處。唯一佛住諸佛不居則非好 處。今顯十方過現諸佛皆曾於此他化天宮遊
陟安處。諸聖共履故知勝處。設後諸佛現雖 不住皆共稱揚讚美其宮。稱者稱揚美者歎 美。天王宮中舍有無量。今佛居彼大寶藏殿。
眾珍所成名之為寶。以寶為藏名為寶藏。寶 藏即殿名寶藏殿。殿既高廣復以貴寶之所 莊嚴名為大寶。佛居天宮內大寶藏殿中住
也。此意總表報法二身無分別智及後得智 居過現佛曾所遊處。并共稱美大寶藏殿。亦 顯諸佛共居同讚故知處勝。佛受用身住報
土及後得智分別法性義名為遊。無分別智 住法性土遊戲如理號為處。由受用土具十 八德法性之土具含萬善。所以諸佛常共讚 歎此二土故名共稱美。稱者稱揚顯名言之
所不及。美者歎美假言詮以談實德。廣同法 界名大。萬德所成名寶。含容眾善名藏。空寂 之室名殿。報法二身初後二智常居此處。說
法利他諸佛同居彰共遊而處麗。三明竝讚 示具德以號藏。
[0037c01] 經曰。其殿無價末尼所成種種珍奇間雜嚴飾。
[0037c02] 讚曰。自下第三莊嚴勝也。於中有三。一明 總嚴二列別嚴三列餘嚴。此總嚴也。梵云末 尼此云如意。其殿既以無價如意神珠所成。
加以帝青大青石藏杵藏四寶四色七珍七光 間錯莊嚴朱紫交映。此意總表法性之殿如 如意珠。無為萬德之所嚴鎣。受用土殿般若
為體同彼末尼。有為眾善之所莊飾義同間 雜嚴飾其殿。二大殿二身所居。如如意珠隨 欲所求一切皆得。末尼無價更飾之以七珍
境。智莫方加嚴之以萬德。此其總嚴也。
[0037c12] 經曰。眾色交映放大光明。
[0037c12] 讚曰。自下第二 列別嚴也。於中總有十四別嚴。此有二嚴也。 七珍間錯所以眾色交映。四輝 晃 燿故能放
大光明。又朱紫相雜舉事而論交映。素黃飛 彩離質而放光明。此意總表法性無著約緣。 涅槃分四譬猶交映任物以成眾色。又智分
真俗似眾色而交映。此二齊垂教彩。若色以 放光明。既有照耀之功兼資破闇之力故。此 二句即是二嚴。
[0037c21] 經曰。寶鐸金鈴處處懸列微風吹動出和雅音。
[0037c22] 讚曰。此有四嚴。一懸寶鐸。二列金鈴。三 吹動以微風。四發音而和雅。既鏗鏘以振 響足觀聽以明心。此意運以六通同寶鐸。而
振駭飛乎四辯若金鈴。而驚濟隨機往利處 處之義顯然愍物宣揚。懸列之言攸顯。若不 大悲之風飄扇七辯之音無發。故知感應道
成智悲之德被也。言七辯者所謂捷辯。迅辯。 應辯。無疏謬辯。無斷盡辯。凡所演說豐義味 辯。一切世間最勝妙辯。六通等義竝如下 釋。
[0038a03] 經曰。綺蓋繒旛華幢綵拂寶珠纓絡半滿月等。
[0038a04] 讚曰。此有八嚴。羅蓋扶疎飛圓華而孕綺。 霞旛飄颺曳曲 [彰-章+(卄/果)] 以疑虹。華幢肅以干雲。綵
拂嚴而曳地。明珠磊磊映明銀星。珍纓絡 絡潔逾金鏡。輪低翠嶺同浮半月之暉。璧掛 青巖如含滿月之彩。即其化土所居天宮 之
麗飾也。此意總顯報法二土。四無量如綺 蓋以蔭群生。四總持若繒旛而轉眾惡。三三 摩地喻彼華幢。百千功德所莊飾故。四種
攝事譬斯綵拂。垂遍含生拂塵垢故。四總持 三三昧皆如下釋。四無量攝事等不異常談。 三念住為寶珠恒時平等故。四弘願為纓絡
助嚴眾行故。無畏為半月能破外道消除邪 惡故。十力為滿月能破天魔令除諸惡故。或 以六度為寶珠通攝萬行故。三念住者謂一
分讚不生愛。一分毀不生瞋。於一會中半讚 半毀不愛不恚。於此三中但住大捨名為念 住。四弘願者一未離苦願離。二未得樂願得。
三未發心修斷願發心修斷。四未成佛者願 早成佛。無畏十力至下當知。此上第二列別 嚴也。
[0038a24] 經曰。種種雜飾而用莊嚴。
[0038a24] 讚曰。此即第三列 餘嚴也。末尼 之 殿大嚴如是。子細別嚴今總 彰舉。所謂戶牖軒窓甍棟蘭楯皆隨具有。即
顯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永斷習氣。一 切種妙智百千功德。所嚴二土有為無為理 應爾故。
[0038b01] 經曰。賢聖天仙之所愛樂。
[0038b01] 讚曰。此即第四 寶重勝也。五乘凡夫曰賢。三乘證果曰聖。五 趣之極曰天。人有神德曰仙。寶而重之為愛。
欣求傾渴為樂。此化土也。今顯三乘之中若 凡若聖俱生愛重欣求趣證。名為愛樂。此顯 法報二身隨應土也。
[0038b07] 經曰。與八十億大菩薩俱。
[0038b07] 讚曰。自下第五 教所被機。然此經中實通凡聖如下經云。金 剛手等諸大菩薩及餘天眾聞佛所說信受奉
行。金剛手等聖人眾也。餘天等者凡夫眾也。 故知此會凡聖兩集。又準化處在他化宮。顯 居化土理然。天宮非是淨土。若準十地諸大
菩薩者即應化處不說天宮。由此人處影顯。 可知處說天宮彰凡夫皆居穢土。眾標菩薩 明大士咸處淨方。然則教迹幽深非愚所測
故。乃但題菩薩。應此通機。化處舉勝而說天 宮。聽眾標尊但言菩薩。理兼通也。又法門 仲邃但被一乘之人。玄宗寥廓遂隔二乘之
眾也。此被機中文勢有四。一舉數二陳德三 列名四彰軌。此舉數也。與者兼并及會之義。 十萬為億八十億者八百萬也。所言大者略
有四義。一數大八百萬菩薩會集聽法故。二 德大皆具總持等諸大功德故。三業大竝具 妙辯才說法利生故。四名大如金剛手等十
地滿名故。菩薩俱者顯教深妙唯被上機。欲 令有情得希有法精勤渴仰信受奉行故。
[0038b27] 經曰。一切皆具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礙妙辯。
[0038b28] 讚曰。下陳德也於中有二。初列名後例指。 此列名也。陀羅尼者此云總持以念慧為性。 此有四種。法義及明呪能得菩薩忍。法謂能
詮於一名等中持諸名等故。義謂所詮於一 義中持諸義故。呪如下說。能得菩薩忍者謂 有一呪速得菩薩無生法忍。彌勒菩薩說壹胝 密胝吉胝思羼底 (丁履反)
鉢陀膩莎訶。三摩地 者此云等持舊云三昧。謂諸有漏無漏等定 皆能平等持心於境名曰等持。謂大空等三 三昧等。無礙妙辯謂法義詞辯說無礙。初之
二德舉自利行。第三之德舉利他行。此三體 性。依處。修法。得位。一切義門如別處說。
[0038c11] 經曰。如是等類無量功德設經多劫說不能 盡。
[0038c12] 述曰。此指例也。劫者時分。菩薩修因時 行並大故讚功德經劫不窮。謂轉法輪無生 忍等恐文繁廣故例指也。何故須讚菩薩功
德。為捨眾生輕慢心故。有作是言。諸聲聞眾 久修梵行諸菩薩眾應當敬禮。又令眾生起 淨心故。菩薩尚有如是功德何況如來。故諸 有情至心歸禮竝願速證。
[0038c19] 經曰。其名曰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觀自在菩 薩摩訶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金剛拳菩薩摩 訶薩妙吉祥菩薩摩訶薩大空藏菩薩摩訶薩
發心即轉法輪菩薩摩訶薩」摧伏一切魔怨菩 薩摩訶薩。
[0038c23] 述曰。下列名也。此有八人舉 其勝者。言菩薩摩訶薩者菩提言覺即一切 智。薩埵言有情即求菩提之有情也。此通三
乘。摩訶言大薩埵如前為簡取大故言摩訶 薩。又菩提者所求之果智境也。言薩埵者所 為拔濟之有情悲境也。即是自利利他二德。
又薩埵者是勇健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 言菩薩。此後二解許通凡聖。今取第十金剛 心者故復說言摩訶薩也。言金剛手手者取
義執義。常起信手取諸功德故。起智慧手執 受金剛本法性故。又信智二手猶如金剛堅 固難壞非邪惡友所能壞故。觀自在者即觀
世音。觀謂觀察觀諸有情身語心性。受苦惡 時或祈念時應時為拔往詣救護名觀自在。神 用無方得自在故。虛空藏者以空為藏藏諸
珍寶。見諸有情貧無財寶從虛空中雨種種 寶施貧乏故。金剛拳者拳者破壞擊碎之能。 發起堅固智慧之拳擊破生死煩惱業等。如以
金剛拳擊碎諸物因以名也。妙吉祥者即文 殊師利先云妙德。妙者善義。由善能作勝福 利事饒益有情名妙吉祥也。大空藏者。大空
即是遍滿法界。真如空理以此為藏。為諸有 情說大空法。以此法施令諸有情皆獲種種 聖法財寶名大空藏。發心即轉法輪者。輪謂
摧伏移轉之義。法謂教法如法輪章說法輪 義。此大菩薩從初發心終至十地凡所舉措 身語意業皆為有情說深妙理轉大法輪行饒
益故。摧伏一切魔怨者。魔謂四魔如前已說。 此四能破有情善事為眾生怨。此大菩薩住 金剛心離分段死及諸煩惱故能摧伏一切魔
怨。此八名中金剛手智取善為名。觀自在悲 拔苦為號虛空藏濟貧為字。金剛拳破惡為 能妙吉祥作善為目。大空藏顯真為稱。轉法
輪說法為利。摧伏魔怨害賊為益。或智慧慈 悲一對或顯真顯妄一對。拳如妄法故或顯 有為無為善法一對。或進善破惡一對。隨其 所應準名知義。
[0039b02] 經曰。如是上首有八百萬大菩薩眾前後圍 遶。
[0039b03] 讚曰。此第四彰軌也。八百萬者八十億 也。言前後者以方為首故有前後。各見世尊 在其前坐為其說法。既無背面寧有前後。如
珠星而拱朗月。譬金山而輔妙高。若眾梵之 繞梵王。似諸天之圍天帝。尊人重道渴法希 益。翹注一心冀聞深致。
[0039b09] 經曰。宣說正法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 清白梵行。
[0039b10] 讚曰。此即第六歎法勝德。宣說 正法是總句也。刊定可軌離邪分別名為正 法。宣顯未聞為初開智說彰舊理為久悟人。
初中等者總有十德以彰教勝。瑜伽師論八 十三云。一初善二中善三後善四文巧五義 妙六純一七圓滿八清淨九鮮白十梵行。彼
自釋言。初善者謂聽聞時生歡喜故。由法殊 勝初有聽聞即令生喜。中善者謂修行時無 有艱苦遠離二邊。依中行故既聽聞已正修
行時遠離苦樂邪怠二邊。依處中行以求出 世故中善也。後善者謂極究竟離諸垢故。及 一切究竟離欲為後邊故。謂佛言教理極究
竟性離諸垢能現涅槃。依修行者能離欲故。 文巧者謂善緝綴名身等故。及八語具得圓 滿故。八十一云。先首美妙顯了易解樂聞無
依不逆無邊名八語具。如彼廣說。其能詮文 善能緝綴。義妙者。謂能引發勝利樂故。其所 詮義能引利樂。純一者。謂不與一切外道共
故。其所說法唯佛能說諸外道等不能說故。 所說法中非雜外道邪惡法故。圓滿者。謂無 限量故最尊勝故教廣無限義深無量其修學
者功德無量故最尊勝。清淨者。謂自性解脫 故其所說法一剎那中亦無過失。離三毒根 離諸繫縛故性解脫非有三毒而起說故。鮮
白者。謂相縛解脫故。非唯一念無其過失相 續論之亦離諸過。又前清淨法體離過此中 鮮白能令覺者身亦鮮白。梵行者。謂八支聖
道此出梵行之體當知此道由純一等四種妙 相之所顯說故。八聖道名為梵行。若依此解 與古不同。此上十德總顯經勝。
[0039c11] 經曰。爾時世尊「為諸菩薩說一切法甚深微妙 般若理趣清淨法門此門」即是菩薩句義。
[0039c12] 讚 曰。自下明第二應機廣說分。於中總有十四 段經。合之為三。初六段明菩薩境。次六段 明菩薩行。後二段明菩薩果。一切佛教所詮
義理不離此三。說境先令知法染淨因果善 惡此可欣厭此可修斷。說行次令知依境起 行修斷之法。說果後令知行行得果殊勝之
相。初六段明境復分為三。初二段明體境。 第一甚深微妙清淨法門。即是對妄顯真實 相真如境體。第二寂靜法性現等覺門。即是
除闇顯於觀照正智境體。真如是性正智是 相。說有前後下皆準知。次二段明行境。第 三調伏眾惡普勝法門。由觀實相能伏眾惡。
第四平等智印清淨法門。由觀觀照智慧照 明。後二段明果境。第五法王灌頂智藏法 門。顯由二行得位財果。第六如來智印金剛
法門。顯由二行得自體果。次六段明行復 分為三。初二段明依實相斷修之相。第七離 諸戲論輪字法門。由觀無相斷分別故。第八
入廣大輪平等法門。由觀平等修證真故。次 二段明依觀照修斷之相。第九真淨供養無 上法門。由依觀照修真供養故。第十能善調
伏智藏法門。由依觀照能除忿等故。後二段 明依二法遍修之相。第十一性平等性最勝 法門。修觀實相一切人法平等遍滿故。第十
二有情住持勝藏法門。修觀觀照遍諸人法 皆善緣故。由觀前六境而起六行。已後二段 明得果。第十三無邊無際究竟法門。得二果
時廣深一味極殊勝故自利果德。第十四甚 深理趣無上法門。得二果已自利利他為三 界主隨諸有情所願皆證利他果德。就第一 段甚深微妙清淨法門。即是對妄顯真實相
真如境體。中文分為三。初敘世尊所說法門 之名。次敘世尊所說理趣之義。後敘世尊所 說法門之德。此即第一敘法門之號。爾時者
發端義。處天宮眾雲集所化機感法王應現 說聽懸會故言爾時。世尊者能說教主。為諸 菩薩所被深機。說一切法。有為無為諸法體
事。甚深微妙法性真如非凡所測名曰甚深。 二乘莫知復稱微妙。般若理趣即深妙法理。 謂法性道理義理。趣謂意況所趣旨趣。此意
即說般若之文所詮深趣觀照般若所取意趣。 自性潔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