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ang Bore Shu 金剛般若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剛般若經序胡吉藏法師撰
[0084a20]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者。斯乃是三觀之虛明。一實之淵致。昔仙人苑內未燿此摩尼。今長者園中方灑茲甘露。良由小志先開故早馳羊鹿。大心始發方駕此白牛。斯乃正教之供範薩埵明訓。非雲非雨德潤四生。非日非月照明三界。統萬行若滄海之納眾流。蕩紛異若冬霜之凋百草。若具存梵本應云跋闍羅般若波羅蜜修多羅。此土翻譯金剛智慧彼岸到經。明無累不摧稱曰金剛。無境不照目為般若。永勉彼此名波羅蜜。經者訓法常也。
金剛般若疏卷第一
胡吉藏法師撰
[0084b05] 玄意十重。一序說經意。二明部儻多少。三辨 開合。四明前後。五辨經宗。六辨經題。七明傳 譯。八明應驗。九章段十正辨文。
[0084b08] 問佛以種種因緣說摩訶般若。今有何等義 故演說是經。答摩訶般若廣為菩薩說菩薩 行。此經為諸大人略說大法。如經云。佛告須
菩提。此經為發大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故。 問曰云何為諸大人略說大法。答曰佛法無 量。略說因果則總攝一切。因者所謂菩薩真
實大願真實大行。言大願者如經。菩薩住般 若心中欲遍度一切眾生令入無餘涅槃。而 實無所度。言大行者如經。菩薩不住於法而
行布施等一切諸行。而無所行。若不以般若 心發願則願不成願。若不以般若心修行則 行不成行。是故菩薩欲修願行要須般若。是
名因義。所言果者。菩薩以行無所得因故得 無所得果。無所得果即是如來實相法身。如 經。不可以諸相得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則
見如來無為法身。今欲為諸大人說此因果 故說是經。復次為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真實 分別利益功德故說此經。如經云。佛滅度後
後五百歲。般若中能生一念淨信。外為諸佛 護念。內得無邊功德。勝捨大千珍寶亦勝捨 恒沙身命。復次為欲說第一義悉檀故說是
經。第一義悉檀者所謂諸法實相。滅一切戲 論過一切言語。亦無所過亦無所滅。譬如火 炎四不可觸的無所依止。如經。不可取不可
說。謂不可取心行斷。不可說言語滅。即是第 一義悉檀。復次以大悲心受請說法。故說是 經。如法華云。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眾生
諸根鈍著樂癡所盲。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 槃。爾時梵王稽首勸請。眾生根性為上中下。 願開甘露門為演說法。是以如來便趣鹿苑說
乎四諦。乃至祇園演於般若。問曰昔鹿苑說 四諦可為梵王。今祇園演於般若。何闕受請。 答曰梵王所請非止小法。如來受請本為大
事。大事者所謂般若波羅蜜是。復次佛欲集 諸法藥癒難癒病。故說是經。所以者何。一切 眾生有二種病。一者身病。謂老病死。二者心
病。謂貪瞋癡。自有生死已來不得般若藥故。 無人能治此病。佛以般若金剛摧破二病。故 說是經復次欲增諸菩薩念佛三昧故說此
經。一切眾生雖欲念佛不識如來多墮邪觀。 如經。以色見我音聲求我則墮邪道不能見 法身。法身者以正法為身。故秤法身。故華嚴
經云。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一切趣非趣。 悉皆寂滅相。正法性者則是實相。斯經盛明 實相。即是盛明法身。故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為斯觀者名為正觀。異斯觀者名為邪觀。復 次欲顯示中道拔二邊見故說是經。如經。發 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菩提心者即
是道心。道謂正道。發正道心。豈墮斷常。若墮 斷常。即發斷常心。是則不名發正道心。今欲 令諸菩薩發正道心斷常觀息故說此經。復次
欲說異法門異念處故。故說此經。昔說善門 不善門記門無記門常無常苦樂等念處。今 欲說非善門非不善門非記門非無記門非常
非無常念處。如經。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復次 欲轉眾生深重鄣故說此經。下云。應墮惡道 以受持經故。三惡道消滅當得三菩提。如是
種種因緣。竝是依經文及影龍樹大論故說 般若因緣。問曰為何等位人說是經耶。答曰 有人言。般若是高位所行。我等凡夫豈預斯
事。故望岸自絕。今謂不然。此人乃是無礙法 中自作障礙。可不悲乎。若言般若必在高位。 高位之人本自不墮惡道。何俟習行方得離
耶。今經言。欲不墮惡道不生卑賤家。欲世世 人天淨土受樂乃至究竟大般涅槃。須學般 若。此意乃明應墮惡道者行般若故不墮。故
從薄地凡夫已上乃至十地已還。皆須學般 若也。復次有婆藪盤豆弟子金剛仙論師。菩 提流支之所傳。述亦說般若緣起。所以說般
若者為斷眾生十種障故。言十種障者。一無 物相障。二有物相障。三非有似有相障。四謗 相障。五一有相障。六異有相障。七實有相障。
八異異相障。九如名義相障。十如義名相障。 此之十障障於般若。八障般若一一障中 皆對十障。所言無物相障者。眾生久劫已來
著我我所多滯有病。是以如來說一切法皆 畢竟空。但稟教之徒聞畢竟空便起邪見。謂 無因果則失二諦。此之斷見障於般若。為此
障故佛說斯經。如經。菩薩不住一切法行於 布施等一切諸行。故以萬行為因法身為果。 所以雖畢竟空而因果無失也。所言有物相
障者。前是斷見。今是常見。稟教之徒既聞菩 薩行因得果。便謂因是能感果能酬有能行 之人所行之行。是則無見雖泯有念還生。故
名為障。為是障故說般若治之。如經。若菩薩 有我相人相則非菩薩。見有法相非法相亦 非菩薩。雖復行施三事恒空。因果宛然而未
曾感應。類如空中種樹。亦同空裏織羅。豈得 聞有便起常見。所言非有似有相障者。稟教 之徒聞上菩薩不著有無。而便生異見。若使
有無皆不可得何得有萬用不同。故如六塵 異對四大互反。以有萬用故知不無。問曰云 何名為非有似有。答曰譬如陽炎非有似有。
眾生所見萬用之有。此所見有非有似有故 秤為障。云何治之。還以喻破。譬喻如陽炎雖 復似有而實非有。所見之有亦本自非有。如
經。一合相者則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 事。下夢幻泡影亦是破之言謗相障者。或者 聞上第二有物相障法體是空。次聞第三萬
法用空。便謂生死涅槃眾生佛性一切皆空。 作此空見便謗佛性。所以者何。今辨空者生 死虛妄。可得是空。佛性非妄。是故不空。是
以經言。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大般涅槃。此 經下文云亦非無相。非無相者。正明佛性 非是無性相。問曰涅槃可明佛性。般若何
有此說。答曰涅槃明佛性。般若未明佛性。此 是訶梨門人作如此說。今婆藪弟子明般若 佛性乃是眼目異名。是故般若亦明佛性次
第五第六一有相障異有相障者。此即一異 相對。斯之一異。通內外兩計備一切諸法如 僧佉計一世師計異尼乾子計亦一亦異若提
子計非一非異。斯之四執皆障般若。又如學 佛教之徒。或言二諦一體異體。或言相續假 故一。實法滅故為異。如此定執亦障般若。云
何治之。如下文說。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 相。亦應云。如來說異散相則非異散相。但凡 夫貪著見一合相亦凡夫貪著見異散相。故諸
佛菩薩檢此一異。究竟無從名破一異。第七 第八實有相障異異相障者。此之兩障執教 執相。以為一雙。言教執者。上來六章事竝皆
空破除。惑者便云。如其無者佛何故說。以佛 說故則知不無。由如色法。如其是無不應說 色。以說色故則知非無。以執佛說言法實有
故名為障。云何治之。如下文說。菩薩不應住 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若有六塵 云何不住。以不住故則知無六。如來雖說有
六但假名字。云何執於假名便言實有。異異 相障者。惑者云。若諸法但有假名無實體者。 云何諸法各各有相。如見鵠知池見烟知火。
名為標相頸細脣麁底平腹大。是缾體相。角 夅垂壺。是為牛體相。既有此諸相。不應但有 假名。作此執者即名為障。云何治之。如經云。
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若實有相云何可離。以 其離故則知無相。第九如名義相障。第十如 義名相障。所言如名義相障者。惑者云。若諸
法無有相者云何有名。以有名故則知有相。 如以火名召火則得火來不得水至。以水名 召水則得水來不亦得火至。故知有名以表
於法則法體不無。作此謂者即秤為障。然此 第九與第七障不同者。第七則執於佛教以 生迷著。今則直尋相名言有物體所以為異。
云何治之。如下經云。說微塵則非微塵。如聚 微塵則成細色。如聚細色乃至成於世界。雖 有世界之名而實無其體。乃至雖有微塵之
名而實無其體。既無其體焉得有名。如肇公 云。名無得物之功。物無應名之實。名無得物 之功則非名。物無應名之實則非物。非名非
物名物安在。第十如義名相障者。惑者言。若 諸法無體。云何眾生受用萬法。既其受用則 有萬法之體。以有萬法之體則有萬法之名。
以體證名故祥為障。云何治之。如下經說。一 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內心外境悉無所有。 云何言有法體以體證名耶。問曰此之十障
般若治之。今為當用此釋。為當不用。答曰若 必言有。惑是能障。解是能滅。還是生滅觀。義 即是障也。便須破之。若言般若為能破障為
所破。為見故破。不見故破。為獨故破。為伴故 破。如此檢責即不見惑之可滅解之可生。此 即非解非惑無生無滅。如此事了悟始名般 若也。
[0086a23] 第二重明般若多少。問曰般若波羅蜜凡有 幾種。答曰備探南北遍撿經論。部數不同。第 一有二種。出大智論。第四十一及九十九卷
云。般若有二種。一共聲聞說。二但為十地諸 大菩薩說。下位之所不聞。今諸部般若多是 共聲聞說也。第二有三種。三種者釋論第六
十七卷云般若部云般若部儻有多有少有 上中下。謂光讚放光道行也。舊云。光讚有五 百卷。此土零落唯有十卷。或分為十二卷。有
三十七品。即是上品。次放光為中品。道行為 下品也。放光有二十卷。是古大品。道安法師 所講者。今新定本有二十七卷。或為二十四
卷。對小品為大品。於前三部實應是中品也。 道行即是小品。有十卷。即有新定本。有七卷。 釋論七十九卷云。般若義乃無邊卷數有限。
謂小品放光光讚既前列。餘二同前。而以小 品名代道行也。故知道行即是小品也。第三 明四種般若者。長安叡法師小品序云。斯經
正文凡有四種。多則十萬偈。少則六百偈。此 之大品猶是外國中品耳。隨宜之言復何足 計其多少。雖習四名而不列數。有人云。當
以金剛足前三部以為四也。然金剛止有三 百許偈。叡公云。少則六百偈。故知未必用金 剛足之。次明五時般若者。出仁王經。初云釋
迦入大寂定眾相謂言。大覺世尊前已為我 等大眾二十九年說摩訶般若波羅蜜金剛般 若天王問波若光讚波若。今復放光斯作何
事。既列四種於前。第五最後說仁王護國般 若。又大悲比丘尼本願經末記。或在仁王末 記云。五時波若者是佛三十年中通化三乘人
也。第一佛在王舍城說大品般若。小品從中 出。第二佛在舍衛祇洹精舍說金剛波若。本 有八卷。淮南零落唯有格量功德一品。別為
一卷存其本名亦云金剛。第三佛在祇洹說 天王問波若。大本不來漢地。此土唯有須真 天子問波若七卷。法才王子問波若三卷。四
天王問波若一卷。竝出其中。第四佛在王舍 城說光讚般若。成具道行廣淨。此三部從光 讚中出。第五佛在王舍城說護國波若。次流
支三藏云波若應有八部。第一部有十萬偈。 第二部有二萬五千偈。此之二部猶在外國。 第三部有二萬二千偈。即是大品。第四部有
八千偈。即是小品。第五部有四千偈。第六部 有二千五百偈。此之二部亦未傳漢地。第七 部有六百偈。即是文殊師利波若。第八部三
百偈。即是此金剛波若。又言。有光讚大空道 行等流支三藏云。此皆十萬偈波若中一品。 非是別部。今以釋論驗之。不同流支所說。釋
論云。波若部儻有多有少有上中下。云何言 光讚道行非是別部耶。又大論第百卷云。如 此中波若或有二萬二千偈。大波若有十萬
偈。諸龍天宮有千億萬偈。以其壽命長遠念 力堅強故堪聞多說。人中壽命短促憶識力 弱止有少許文字。若爾豈局在五時限現於 八部耶。
[0086c20] 第三辨開合。問餘經曾無再說。何故波若諸 部無量。答佛經無量。來漢地者蓋不足言。但 今唯見波若多部未見餘經多耳。而今且論
波若多部者。眾生入道要由波若。所以者何。 一切凡夫未得道者皆由有所依著。波若正 破眾生有所依著。故說無依著之法。波若是
真實懺悔故。諸大乘經辨真實懺悔皆依般 若。如普賢經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 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大涅槃亦云。若聞無
作無受。王之重罪必得除滅。問諸經各說無 所得法各滅重罪。云何獨言諸經滅罪皆依 波若。答諸大乘經雖竝是無依無得。但波若
多作無依無得之說正破眾生依得之病。餘 經不爾。至如涅槃正明常無常。法華明會三 歸一之法。華嚴廣明菩薩因果德行。不正辨
無依無得。為是義故眾經說得道之與滅罪 要須波若。是以般若有多部不同。取其大要。 眾生常有依得之病。是以如來常說無依得
法。如二夜經云。佛從得道夜訖至泥洹夜常 說波若。五時之與八部何足為多。問般若五 時為五部。華嚴八會何故不為八部。八會既
合為一部。五時何不合為一部。答通而為論 皆得相類。今不爾者。華嚴八會此義則前後 相成。如前說。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
大小相海。此即淺深次第因果相成。故得合 為一部。五時般若非是淺深次第前後相成。 故各開五部。
[0087a18] 第四重明二經前後。問摩訶般若金剛般若 何者前說。答云開善法師。會稽基法師。姑蘇 華山顏法師。大領師等。皆云。如仁王所列前
說摩訶次說金剛。更以兩義證之。一者大智 論云。前未說菩薩行。今始欲為彌勒等說菩 薩行故說波若。若前已說金剛波若。則是已
說菩薩行。不應言未說也。二者金剛波若經 初云。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屬諸菩薩。未說摩 訶般若。則未有菩薩。云何付屬護念耶。今說
摩訶竟方有菩薩。故後說金剛般若始得明護 念付屬菩薩也。次有人言。前說金剛後說大 品。何以知之有三義三文往證。三義。一金剛
是破相之名。十二年中名有相教。受字之徒 生分別相。封執難祛。佛初開此經明無相深 理破彼相著心。故假金剛強喻空解。二者說
此經。止集千二百五十比丘等不廣集天人 菩薩。正為將明甚深空理化著相眾生。欲令 親近弟子在前悟解。因此得便傳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