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 Wang Hu Guo Bore Jing Shu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第四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0270b19] 又信忍菩薩下。第二明信忍。文四。今初標 名配位。言信忍者。以無漏信三寶等故名 信。言善達明中行者。配位。如下經說。善覺
初地菩薩。證人法二空故名善覺也。達即離 達。謂二地菩薩。離破戒垢達真俗理故名離 達。明即明慧。謂三地菩薩智慧光明照諸法
故故名明慧。五陰假人於中修行名中行者。 下經云道行人。此道成人名行人。斷三界 下。二明離障。以色煩惱麁故。於此三地而
斷云云。能化百佛下。三明攝化。三等差別 配對三地可解。問信有幾種。答略有三種。 一想信。輕毛菩薩十信是。二久信。三賢菩
薩是。三證信。初二三地是也云云。常以十五 心下。四明發行種子。四攝者。布施愛語利 益同事。四無量者。慈悲喜捨。四弘誓願者。
瓔珞經云。願一切眾生度苦斷集證滅修道。 名四願也。乃至成佛。從於初地用此十五心 為根本云云。順忍菩薩下地三明順忍。文
三。今初標名位。順無生忍觀而未正得。故 名順忍。見勝現法者。即是位也。見謂順忍 下品見理道品分明。即第四焰地。勝即中品
第五難勝地。難勝有二義。一教化眾生。二 不從煩惱。於二事得勝名難勝地。見法即第 六現前地。因緣觀解現前故也。能斷三界心
等煩惱縛者。二明除障。前斷色煩惱。此斷 心煩惱。又前斷見惑。此斷思惑。故言心也。 故現一身下。三明攝化。前信忍明化身。故
云現百身千身萬身。今順忍明實身。故云現 一身於十方佛土化眾生也。問云何一身現 於多土。答不思議力神通變化令眾見也。又
無生忍菩薩下。第四明無生忍。文三。今初 標名位。謂以自他共無因。求色心二法不可 得。於此得智名無生忍。所謂遠不動觀慧者。
此配位也。遠即第七遠行地。能至有功用心 後邊故。不動即第八不動地。有相煩惱不能 動故。觀慧即第九善慧地。四無礙解化眾生
故。亦能斷三界心色等煩惱。習者二明除 障。前各斷一重。今雙斷正習也。故現不 可說下。三明攝化分齊云云。復次寂滅忍下。
第五辨寂滅忍。文四。初標名位三。一標 名者。前之四忍未盡法源。今之一忍寂諸心 色滅於想習名寂滅忍云云。佛與菩薩下。二
明證用。金剛是喻。三昧是定。有以煩惱如金 剛。以其堅靳不可即斷。非佛智力無能斷者。 如經中龜甲羊角所能破者。是此義也。有以
智慧如金剛。能破煩惱不為彼損。亦大經中。 如金剛寶缾無嘶破聲。是其義也。今佛與 十地菩薩同用寂滅忍。入金剛三昧也云云。
下忍中行下。三配位。下忍即法雲。上忍即 佛也。薩婆若此云一切智。又無礙道因位攝 故名下忍。解脫道果攝故名上忍。又法雲與
佛同入金剛三昧。前心名菩薩後心名佛。無 有中間故。但上下。全之四忍俱是因位故 有三品。問諸經有等覺。何故此中不立。答若
依餘經即合有三品。下品十地。中品等覺。上 品妙覺。今般若附通不同別教。故但論法雲 即及佛地。故大品云。十地菩薩當知如佛。如
者未是義。大經亦云。十地菩薩見性未了。 此皆通教意也云云。共觀第一義諦下。第二 辨除障。文三。初明所觀之境。同觀真諦而
明昧不同。如大經云。如十地菩薩聞見佛 性。諸佛如來眼見佛性。又十地菩薩名有上 士。佛名無上士。又菩薩如十四夜月。佛如十
五夜月等云云。斷三界心習者。二正辨除 障。前無生忍中雙斷心色麁習。今此忍中。永 斷心法細習也。無明盡相下。三明二道差
別之相。無明盡相為金剛者。此無礙道也。 言盡相者未盡之義。如煙是火相而未是火。 金剛喻定。是盡無明之相而無明未盡。問若
無明未盡應是煩惱。何故前文。佛與菩薩同 入此定。答無明之性即是於明。如燈生時即 同滅時。只以一念無明心變為明。微明即菩
薩。大明即佛也。盡相無相為薩婆若者。此解 脫道。前金剛下定。但盡色心麁細之相。不 得名一切智。今佛地非但盡相亦盡無相。故
得名一切智。可謂緣觀雙冥境智俱寂也。超 度世諦下。第三約諦辨異。三賢多住世諦十 地多住真諦。真諦即無。世諦即有。超世諦故
非有。超真諦故非無。非有非無即薩云若。問 薩婆若薩云若有何差別。答有二說。一云 同。二云異。同者彼此無殊。異者薩婆若是
一切智。薩云若一切種智。今謂。說五忍文 寂滅忍中既唯分二品。不應更有薩婆若薩。 云若之別。復說即有密明等覺之義。即於寂
滅忍中有上中下。下即十地。中一切智。上一 切種智。若依經超度二諦外為第十一地薩 云若者。即依前釋云云。無緣大悲下。四明
攝化分齊。文二。今初略者。一切眾生在 於三界。佛以大悲而濟拔之。法華云。諸子游 戲來入此宅。長行即云。長者驚入火宅。淨名
云。菩薩病者從大悲起。皆此意也。大悲是能 化心。眾生是所化境。薩婆若是能化體。大悲 有三。一眾生緣悲。外道亦有。二法緣悲。二乘
亦有。三無緣悲。唯佛獨有。善男子下第二 依宗廣釋。文三。初約正理三界者欲色無色 等三也。藏者能含六道四生也。果者分段報
果也。報者苦樂等報也。二十二根者。眼等六 根苦樂憂喜捨五成十一根。男女命三信進 念定慧等五成十九根。未知根欲知根知已
根成二十二根。二十一根不出分段三界。知 已根不出變易三界。諸佛三身亦不出三界 者。以法身即應化也。大經云。今我此身即
是法身。法華云。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普 賢觀云。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華 嚴云。亦名釋迦亦名舍那等。既知三身即一
身。亦須知界外即界內也。三界外無眾生 下。二明聽說。說云界外有眾生可化者。此 外道說。非佛說也。問界外實無眾生耶。答聖
教不同。有無異說。此經則云界外無眾生。餘 經則有。法華云。餘國作佛三百由旬外權置 化城。淨名云。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佛土。
有佛名香積。若界外無人。豈容三界內。上方 更有爾許佛土耶。故知亦有。問此經云無。餘 經云有。如何會通答此經云無。無變易眾生。
餘經云有。有變易眾生。故大論云。聲聞生界 外白銀世界無煩惱名。只約無煩惱即云無 眾生。而聲聞無明未斷。豈實無耶。此文正是
通教意。偏論界內煩惱眾生也。衛世師外道 說有六諦。大有經是其一諦。彼經說云。此三 界外別有世界。若言三界外別有眾生。同彼
外道說也。實理而論。若言界外有眾生。即 同外道。若言無即同二乘。諸佛菩薩見者。即 不有不無。不有不無即非如非異。非如非異
即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等事法華中佛 方顯了說也。大王我常下。第三引昔證 今。我昔常說。斷三界煩惱果報盡名為佛。豈
於三界外別有眾生耶。自性清淨名薩云若 性者。即正因佛性一切眾生佛及菩薩同共 有此。豈於三界外而更別有眾生可化也。
眾生本業下。第三總結。文二。初總結五忍。 眾生本業即煩惱。諸佛菩薩未成道時。亦有 煩惱。由煩惱故修諸功德智慧。今得成佛。佛
本煩惱與今眾生無異。故名為本。五忍中 十四忍具足者。二結廣略。略即五忍。廣即 十四。謂三賢是三十地及佛地成十四也。
上來答前問兼利他竟。白佛言下。第二答後 問兼自利。文二。先問後答。今初揲前問。是 故更重申。十地是菩薩本業。菩薩於生死菩
提無染名本業清淨。以淨法教化眾生。不同 凡夫二乘雜煩惱法化眾生也。問雜煩惱化 眾生有何失。答自既有縛。豈能化他凡夫。則
師既墮弟亦隨墮。二乘則謗佛敗法。於諸 眾生而起怨心。豈成利益耶。佛言從一地下。 二答。文二。先略後廣。初又三。初明淨業所
依。謂從歡喜乃至法雲。問何故但說十地。答 地前三賢。賢而非聖不名本業清淨。妙覺一 地妙果已圓。故於因中舉十地。答自所行
下。簡二行。一自行處即十地境。二佛行處謂 妙覺地境。前十地但行自所行處。後金剛心 通行二處。故下文云。得理盡三昧同佛行處。
又瓔珞云。佛子菩薩爾時住大寂門。乃至過 十地外與佛同坐也。一切知見故者。三釋成 清淨。以佛五眼方能見一切法。以佛三智方
能知一切法也。本業者下。第二廣答。文三。 初標次釋後結。今初。可解。若菩薩住下。二 釋十地為十。今初釋善覺地。文五。今初明
土寬狹。言住百佛國者。國土有三。一說法土。 百億日月化小乘。二神通土。億億日月化中 乘。三智慧土。無量世界化菩薩。今言百佛國
土者。說法土也。作閻浮提四天王者。二配 位。化於四王中。作南方增長天王。以閻浮 提勝於餘方。有佛出此處故。又次第作四天
王。依十地經。初地菩薩作閻浮鐵輪王。不 言四天王。瓔珞云。修行一劫二劫三劫。十 信善者有三品。上品善鐵輪王。化一天下。中
品善粟散王。下品善人中王。十住銅輪王。十 行銀輪王。十向金輪王。初地已上琉璃輪 王。十地經初地作鐵輪王。此別教意也。瓔
珞及此經。十善作鐵輪王圓教意也。修百法 門者。三顯法門也。即自利行。於十善中一 一更明十善故言百法門。二諦平等心者。四
釋地中別行也。即俗即真故言平等。化一切 眾生者。五釋地中通行也。地地皆用化生 為行。已下九地文句類此可解。住千佛下。
二釋離達地。忉利天此云三十三天也。地經 云。二地作金光王。瓔珞與此經同。千法門者。 於前十善中一一各行百善也云云。住十
萬下。三釋發光地。地經作忉利天王。瓔珞 同此。住百億下四釋炎慧地。地經作炎摩 天王。瓔珞同此作兜率天王。道品即三十七
道品也。住千億下。五釋難勝地。二諦者 真俗也。四諦者苦集滅道也。八諦者有作 四無作四也。又苦空無常無我及常樂我 淨處八也。地經作兜率天王。瓔珞同此作
化樂天王。住十萬億下。六釋現前地。地經 作化樂天王。瓔珞同此作他化天王。住百 萬億下。七釋遠行地。地經作他化天至。瓔
珞經云梵王。常以二智化眾生也。住百萬 微塵下。八釋等觀地。地經作梵天王王一 千界。瓔珞云梵師子瓔珞光光天王。雙照真
俗不相違名為方便智。於入觀中能發神通 名神通智。住百萬億下。九釋善慧地。地 經作梵王王二千界。瓔珞經作淨天王。住
不可說下。十釋法雲地。地經作大自在天王 王三千界。瓔珞作大淨居天王。大自在大淨 居大淨天皆同也。學行已滿名理盡三昧。唯
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般涅槃菩薩亦得 名同佛行處。無明是三界之本。此惑已盡即 三界原盡也。是故一切下。第三結。文二。
先結菩薩業。若十方下。二結如來業。又是答 釋妙覺地也。爾時百萬下。大章第二月光偈 贊。文三。一時眾供養。二月光讚佛。三大眾得
益。初又二。初財供養佛。合掌下。次法供 養云云。今於佛前下。二月光正贊。文二。一 明贊處。世尊導師下。二正發言贊。偈者竭
也。攝義竭盡故名為偈。四句為偈。句有三四 五七等差別。若梵天以三十二字為首盧偈。 即以八字為句也云云。五十九行大分為三。
初六行總頌上義。二四十五行別頌十四忍。 三八行總結頌五忍。初人三。前三行歎別 相三寶。次兩行歎五忍。後一行歎一體三寶。
初文三。佛法僧差別也。眾生及器二世間俱 尊名世尊。引導匠成名導師。導師不同。有 世間導師出世導師。出世中有拙度巧度次
第度一心度等。金剛體歎法身也。心行下。 二兩句嘆法寶。淨名云心淨已度諸禪定。此 中云寂滅。淨名云。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
來常清淨。此中云心行寂滅轉法輪。一句包 之義理不失。又初句嘆佛身業。次句嘆心業。 次句嘆口業。又佛五事具足。一世尊威德具
足。二導師智慧具足。三金剛體法身具足。四 心行寂滅解脫具足。五轉法輪化他具足云 云。捷疾應機名辨。八音者。梵摩喻經云。一最
好聲。二易了聲。三調和聲。四柔軟聲。五不誤 聲。六不女聲。七尊重聲。八深遠聲。洪者大 也。時眾下。三嘆僧寶。文中。總前大眾天
無出家法。今言出家者。約心說也。三乘共行 十地。故云成比丘眾菩薩行也。又人身出家 成比丘眾。天心出家行菩薩行也。五忍功德
下。二別嘆五忍。三賢十聖是因位名忍中 行。佛居果地窮原盡理名能盡原。又十四皆 云正士者。即四十一地也。十地為十。住行
向及等覺名為四。成十四大士。圓教十四 聖人。皆以一心三觀諦了諸法名忍中行。毘 盧遮那眾行休息名能盡原云云。佛眾法海
下一行。三嘆一體三寶。佛是佛寶眾是僧寶 法是法寶。包含如海蘊積如藏。故無量功德 攝在其中也。十善菩薩下。第二別頌十四
忍。文五。初九行頌伏忍。二十行頌信忍。三八 行頌順忍。四十行頌無生忍。五八行頌寂滅 忍。初文二。前兩行頌伏忍方便即十信也。復
有七行頌伏忍功德。即三賢也。初文二。先 一行明離過。次一行明攝位。今初。古人云。 十信菩薩由發大心求出三界。雖未能出。已
能遠離惡道等苦。故言長別。今則不然。若別 教十信是外凡。未能暫離。豈能長別。若圓教 十信斷三界惑。至十住初。即斷界外無明等
惑。以其但斷三界四住與羅漢齊。長別苦海。 與二乘人同生方便有餘土。若羅漢支佛。於 彼土遇餘佛為說法華經。即成菩薩進斷無
明。若十信菩薩縱未聞法華。亦能漸次自斷 無明。豈以不生惡道便是長別苦海。問此十 信。與別教中何位相似。答奪而論之。別教地
前次第修證。十住修從假入空觀。十行修從 空入假觀。十迴向修中道正觀。圓教十信即 能圓修三觀。不可論同。與而言之。即別教
十迴向齊。問與前二教何位齊。答奪而論之。 藏通二教巧拙雖異。但見於空不見不空。未 識中道。圓教十信具修三觀。與前二教不可
格量。與而為論。圓教十信藏通佛與二乘俱 斷見思。即與藏通等佛地齊也。所言大信 者。謂誓願大度生大說法大慈悲喜捨大也。
區分各別名界。三苦八苦八萬四千苦名苦。 迴轉不息如輪。沈浮出沒如海云云。中下品 善下。二明攝位。修行十善必具三心。中下二
心為粟散王。小王眾多猶如粟散。上品心行 十善為鐵輪王。王閻浮提。其鐵輪寶廣一 俱盧舍云云。若瓔珞上品鐵輪。中品粟散。
下品人王云云。習種銅輪下。第二伏忍上中 下功德文二。初兩行別嘆三品。為三輪王。次 五行總嘆三品。今初。十住菩薩習種性人。作
銅輪王王二天下。其銅輪寶廣二俱盧舍。十 行菩薩性種性人。作銀輪王王三天下。其銀 輪寶廣三俱盧舍。十回向菩薩道種性人。作
金輪王王四天下。其金輪寶廣四俱盧舍。七 寶者。女寶.珠寶.輪寶.主兵寶.主藏臣寶.象 寶.馬寶等也。伏忍聖胎下。二總歎三品。文
二。初一行列三十心。與十聖作胎故名聖 胎。三十人總標數。十住下別列。經作信字。 有人云。信即十信止則十住堅則十行。此恐
與經文義理相違。有人云。信即十住止則 十行堅則十回向。此則得義違文。今謂住信 相似。傳寫者謬。應作住字讀之。三世諸佛
下。二正嘆功德。文四。初嘆伏忍能生諸佛。 以伏忍為入道之初門菩提之關鍵。誰人 出不由戶。故三世諸佛由此而生。一切菩薩
下。羅嘆伏忍能生菩薩。大海有本。所謂眾 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