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Ren Wang Hu Guo Boreluomi Jing Shu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第一
青龍寺翻經講論沙門 良賁 

稽首無上覺  
應現塵沙  大悲
甘露法  清淨修多羅
群生  深不可測
勝果  
五忍聖凡  敬禮
三寶悲智  加護無遺
  

[0429a16] 真理有無洞鑒 性相 清流牟尼 王宮無生所生
摩尼所以如來 定興波斯匿
天華淨土穢土密布 聖眾法雨護國理事 包括始終境智五忍
二諦迷悟唯心帝釋頂生 普明令德難思 三法指掌七難
若非大明 何以法音何以

[0429b02] 再造生靈無垠 福壽 無為明德 聖旨
三藏重譯三藏兩方 。 龍宮。  良賁先哲清流  筆受 
 大明桃園 。 不容 慚惶白璧  

[0429b14] 解釋題目仁王護國 所為般若波羅蜜多境智品第 仁者五常
三才護者所居般若波羅彼岸清淨 連綴攝持
區分次第 人法故云仁王護國般若波羅 品第一

[0429b23] 經略四門起意二明 正解本文起意 起意翻譯年代初中
諸佛根緣 十四 黎元菩薩故經云
十六國希有世尊 大慈利樂我等云何護國如來 平等佛言善男子諸菩薩
佛果十地廣明護國 一切國土災難破壞廣明外護利樂不斷
一明佛母二明三明 修行四明次第五明佛果諸佛 出生令德令德
修行修行漸次淺深 諸佛 說經有如人世慈母所生
誕育自幼及長師友教誨立身 大意如是一明佛母一切 般若般若即是諸佛不思議品
般若波羅蜜多諸佛諸菩薩 共功神通奉持大王般若 出生一切諸佛一切菩薩解脫
一切國王無上一切有情出離 生還護國二明 般若諸佛能詮
觀如來品有人恒河沙三千大千 世界滿七寶布施大千世界一切 阿羅漢果不如有人乃至
一念淨信何況受持讀誦一句 二諦有人一念 淨信百劫千萬生死苦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脫所得功德十方一切諸佛無有 法難全身半偈諸佛說出
正因解脫解脫 三明修行苦果輪迴 熾然生死外道
功力如來王宮大智 宣說五忍十四菩薩行品 善男子十四十方世界過去現在
菩薩修行一切諸佛顯示未來 諸佛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佛菩薩不由 一切智無有何以諸佛
無異善男子 歡喜離垢發光難勝 現前遠行不動善慧法雲
正覺一念清淨超過百劫 無量無邊恒河沙一切苦不生 不久無上菩提勝行
四明次第菩提涅槃 求證修萬行僧祇 奉持云何善男子
明了為人演說佛言大王汝今諦聽 金剛定如法修行十三觀門 依持建立十三廣明不備
無由一門功力便 菩提五明 利樂至理無異二諦
大王一切諸佛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汝等大眾受持讀誦 修行即為受持諸佛佛化
至於般若佛果菩薩多劫莊嚴滿究竟 無相永超生滅奉持善男子金剛
現在未能等等等覺 解脫一相無相無生無滅真際 法性滿功德如來佛果豈不
菩提涅槃凝然相續不必如下文中十三法師斷續煩惱障 真解脫所知障大菩提
金剛定名為一切煩惱分別大覺利生  翻譯年代耀
晉代 前後第一晉朝太始 月支三藏法師曇摩
仁王般若第二後秦弘始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童壽長安西 逍遙仁王護國般若波羅
第三梁朝西天優禪尼國 三藏法師波羅真諦 仁王般若然則
方言梁朝不行 流傳宇內自古 護國 肅宗皇帝
黎元齋戒南天 執師子國灌頂三藏阿目佉不空眾經 滿歸天
寶應皇帝再造乾坤禮樂明白 永泰元年 四月 如來生靈仁王護國融通
梵夾翻譯貝葉無漏金口 請僧懷感等於道場 翻譯澤及含靈永清 曠劫救護
使魚朝恩其事桃園翻譯月朔承明殿灌頂道場 。 經理
本文  聖心再生先後 總是門經

[0430c11] 第二一明二明 分為 所聞
非唯維摩經不思議法華經 一乘楞伽經如來藏涅槃經佛性 對待至理清淨法界
言語道斷何所楞伽經對治心量 其所立宗等觀自心言說不可得故知立宗皆是
不生淨法界而言何所言教希求 了知宗旨外道
我法判教 佛出世轉法輪阿含大乘般若經無相空宗
大乘深密不空非空 世尊自在 耀初小四百
二十部本末前後如常分別 傳法聖者馬鳴龍猛諸菩薩 智論大乘無相慈氏無著
諸菩薩瑜伽大乘不空佛滅先有非空 空有相違大乘千年法相 無異千年空有清辯護法
大菩薩大乘了義見解 不同西域記菩薩不對 空有所謂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
成實三性體空共許圓成 實性名言二諦 空有分為聖教
古德聖教空有二諦 空有瑜伽唯識 以為刊定廣百論第十中略
中分師宗 正義師宗第一瑜伽學徒 第二清辯菩薩第三護法
菩薩二執建立中道廣百論聖天 護法第三正義第二 一明立宗二明立宗
瑜伽分別執法 所生法體發起煩惱隨眠繫縛 世間輪迴加行無我
生死苦 依他起性妄分別增減二邊清辯
世間無故不可 第二第一瑜伽 釋文中有不然相違
無何 所立名言因緣生應有
名義能詮妄執 名義世俗 不許依他起性隨俗假說
何不總結世俗 能詮無有如何 一有不符
諸世間依他起性 緣生第二清辯 菩薩
非有法性皆然瑜伽 經意法性非有諸法不可名言皆是共相
自相名言自相共相非有 能詮實有 非有非有第三
清辯菩薩 法滅諸法非有 瑜伽不能
非有所以者何自性 差別能詮無生無滅 諸世間因緣所生無非故此
第四清辯菩薩 他性契經諸法緣起緣法如是正知通達緣起緣生
無性緣生瑜伽學徒 緣生法無自性相違 緣生緣生法二種一者二者
中意自性非有 無自性便染淨二法 清辯菩薩瑜伽種種
妄分別得正見 論文第三申正護法 不同分隔聖言
諍論一邊不能惡見塵垢 諸佛世尊大乘清淨真理 是非怖畏執著
兩邊領悟大乘不二中道二諦無相甚深二諦法門最為難測 自勵了義經略指歸諍論世俗
緣生出世間色心 展轉可言先後世俗諦 分別
所為有相可言世俗諦勝義諦 所知分別名言不及不由 無相勝義諦如是二諦法門
正法大心弘誓 利樂有情正斷妄見塵垢 悟入善逝真空滿勤修
護法唯識論護法菩薩言依 何故勝義諦無相深密性相般若
故此顯然 古德三性三無性 真諦三藏三無性論三性
無性分別分別無相 無生性真實真實無性 真理三性三無性
三藏唯識論三性三無性 三性三無性 無性依依自然圓成
我法有理圓成 二三所立 三無性三無性
至理 三性色蘊我法色蘊有為即是真如圓成
三性俱空悉皆可意 圓成 俱空體空自性空圓成
如是聖賢上文 二三相違空有 空有修證凡愚無始熏習
有空斷除 菩薩聖言執見過失 弘揚幸而復興
三性無性二諦有空

[0432a23] 般若以為 觀如來品實相觀照文字慈恩三藏更加二種境界眷屬五法
般若般若因故般若般若 觀照五忍即是 生空法空根本遠近加行皆是
十四無不實相 諸法即真無生 合為性相體用
即此 修證即此真實 文字何不
能詮 二諦何不 智證事理

[0432b09] 第二 中分教體總有 瑜伽八十一
能詮文義分為三義 俱舍論
佛教語自性說法色蘊 音聲自性所聞對法論 有成唯識論
名句實有能詮 佛教假名 佛教名為自性說法
相應行為有名 是故佛教即是次第行列 次第次第連合佛教
假實十地論聽者 二事得究竟一者 名句即此四法聲名
各別自性差別即是 假實 由此無礙解有別法緣
緣於佛教二者 唯識華嚴經三界唯心 剎那不可說有情
二法起信論離心一切境界 論說心心相應無為 差別聞者
法界平等根本 聞者何以二十唯識世親展轉增上二識決定相續識差別
相續差別展轉增上緣佛教唯識二攝真如一切法至於彌勒
契經所有宣說音聲語言 章句一切無非實相佛教真如 上來淺深而言
互相相違 圓成四門所聞 有漏有漏文義
無漏心無漏正智圓成 有為十八界十五有漏 無漏名句三自性無記
說通無漏有部十五 有漏無記大乘如來說法聲名 無漏十地菩薩 能變有漏
能變有漏無記二乘 唯有無漏 有無如常分別第二

[0432c29] 第三中有 二分三乘四時 瑜伽論菩薩藏二聲
獨覺入聲名聲 三藏素呾纜 如次戒定慧菩薩聲聞
獨覺別戒三藏 藏六菩薩藏三藏 之中素呾纜十二分論義囑累
廣明二分 十二分 一者契經通有十二契經
長行具有二者 重述菩薩行品七言 佛說長行偈頌長行重頌
奉持五言三相 大人當成佛事弟子 諸法可通第三四者
二諦護國 五言四言偈頌五者不待 觀如來品
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佛果 十地緣起三相制戒說法說法第二
囑累品上下文譬喻說法 世界滿七寶布施大千有情羅漢
本事自身過去弟子 菩薩行品波斯匿王菩薩 普明護國本生
自身過去菩薩 菩薩頂生 帝釋涅槃經爾時頂生我身
方廣二相一說行菩薩道 高大具有十一希法 最勝驚異
十四忍者不生惡趣菩提 聞法空三昧不思議品散花神變十二論義經典
了義得名 請問性相論議 三乘一乘法華經
一乘法無二二乘攝論一者大乘上乘二者小乘下乘 三乘菩薩乘獨覺乘聲聞乘處處
五乘如常分別 一乘勝鬘經一乘大乘 三乘菩薩乘四時
慈恩法師正義 三藏深密第二三時 勝義菩薩三性三無性
勝義領解世尊讚歎勝義 白言世尊一時波羅痆斯仙人 鹿發趣聲聞乘者四諦
正法輪雖是甚為希有一切世間諸天 無有如法 未了諍論處所
世尊第二發趣大乘 一切法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 隱密轉正法輪甚為希有
轉法輪有所容受 了義諍論處所世尊第三 發趣一切一切法無自性
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 轉正法輪第一最為希有 世尊轉法輪無上了義
處所阿含諸般 深密三時金光明經三法輪四諦非有非空
任持頓教唯一不定性 漸次三時解深密經 漸次第二頓教
不立立時第三何以 大乘十四革凡成聖 空有陳行豈但第二
據說諸般第二 經文諸天讚佛第三 中說非空有為第三華嚴理實而言
華嚴十地金光明大乘非空非有 三賢十地第三 漸次第二頓悟故云
進退皎然會所般若 四處十六四處王舍城 鷲峰室羅筏給孤獨園他化天
寶藏殿王舍城林園白鷺 十六五分別名 次之三分第六最勝天王
第七曼殊室利第八那伽 分所第九金剛第十般若 如次六度
四處之中第一十六 聯綿 三祇十地
不惑菩薩行 佛果淨信 災殃安人護國莫大
讚揚第二 根性根性自古 提綱一切眾生
種性一聲緣覺如來不定 種性何以得知不定性一類 種性般若五百九十三勇猛
三乘決定三乘不定 無上正等覺三乘 夫人善知識非法眾生
人天善根成熟戒經種性 種性復發勤行精進不能得無 菩提以此定量種性具有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無有定性 何以涅槃二十七一切眾生 佛性一切眾生悉皆有心有心
悉皆阿耨菩提以此定量 眾生無性所立 有性無性
佛世尊自在 利樂取捨指南有無 相違云何利樂有情本來種性差別
無性出離 無退 皆是法輪有言利樂起信論
本覺不覺還源無不成佛 。經文三界四生 第三

[0434b07] 第四正解分為題目 題目題目仁王般若 護國護國
新譯文義題目通名 通名
智慧敵對譯者 波囉弭多彼岸聲明分句 (上聲)
此岸 彼岸 仁王護國
波羅蜜多一部十一 中間乃是梵語仁王 令譽護國所為博愛
仁者正理解人思慮 不行天下天下
上下相親溫良敬慎寬裕 禮節
儒者兼而有之 論語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名為
正理論初時田主 共許天子金光明 人世尊勝名天諸天護持得名
天子詩曰天下 故人故人 故人故人
四德天下天子 先王有道 事天因地老子
四大其一說文三才兆庶 仁德得名懷仁 得名仁惠
得名護者仁王 如來大悲攝受無遺故稱 四海八方疆域
災害不生禍亂人天歡慶安人護國 得名般若梵音
一者文字能詮 二者觀照實相即真四者境界二諦三性無性五者眷屬
相應五蘊般若 正智如如具足 若那西方
有界有緣大品經之一智慧二字慧智二字緣故 由是
經論六度十度開合不同六度智慧 第六十度第六 第十各別
別境決斷天王般若菩薩具足般若具足闍那般若門分別句義闍那
入眾利鈍 得度 般若波羅梵語彼岸
此岸四諦苦集 此岸苦集中流涅槃菩提滅道 彼岸六度萬行以為船筏五蘊
修行人六度 究竟彼岸教理 彼岸果行
果德波羅梵語 二義即是最勝 生死
梵音修多羅修妬路慈恩三藏 素呾纜猶如 取經何以
四分律種種置於 不分佛說眾生 識心有如不以連綴攝持邪見
飄散結集連綴佛言 佛地論聖教貫穿攝持 化生貫穿攝持
經籍釋經 古今不易是非稱之為 心論釋經
解經能詮出體瑜伽論 名為仁王 護國般若波羅蜜多通教以上十字
一字互相仁王護國 波羅蜜多品名因由般若
文義各自區分 次之一者一部 總有故稱第一本文
釋經真諦 一發正說 三王護國第七流通分
晉朝道安法師科判以為 序分正宗流通分至今慈恩 佛地論親光菩薩佛地經科判
以為三分然則東夏西天聖心 三分起因 緣分聖教次之
奉行囑累品序分分為如是爾時世尊二序通有
傳法引證後說 發起前後如是 爾時本緣師資阿難
如來阿難未來佛說當時緣起 順義初二名義周備
三門分別 建立所以開合不同起因 優波離阿難
逗教阿難智論第二涅槃娑羅樹 北首爾時阿難 阿難守護佛法佛世尊
愁悶受事 四事一佛滅度諸比丘 何處三惡比丘如何調伏一切經
阿難滅度波羅 木叉大師四念處惡性比丘 默然打罵一切經
如是我聞何故阿難四問大意三寶不斷以戒為師佛寶不斷 念處如是即是法寶不斷比丘
和合僧不斷三寶利樂無邊 問答阿難結集佛言 如是所以如是自有
除疑為生顯正 除疑真諦微細阿難比丘 高座法藏時眾大悲
他方阿難轉身 成佛如是智度論 如是我聞
信受奉行 起信心所理順即由 理順師資說法順從云何
心所十一最初心心 澄淨水精清濁對治不信 渾濁樂善
初生五根之中信根信根 五力之中信力信力不能 華嚴道原功德
善法希望 最初中伏最初十信 顯揚七聖財
七聖財正理 佛法僧三寶惡趣貧賤猶如金剛
俱舍眾生出生 生手正宗佛教兩手相接淤泥 智論至於寶山隨意
空無所得信心入佛寶山 道果信心文義空無所得 淨信外道
置於二字梵王 十二眾生梵王嗔怒 二字
佛世尊阿難如是顯正三寶吉祥故我之一 即是佛寶如是一時即是法寶
二字比丘眾即是僧寶三寶 第三開合真諦七事 二事智論
一者所謂如是二者所謂所謂一時四者所謂 王舍比丘世親
菩薩般若燈論三明 弟子師說一切修多羅其事如是義門


[0436b0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山中

[0436b02] 如是所聞無非 如是法師有無不二 非有稱之為如是是故
如是無量義經至人說法 是故如是梁武帝指法 如斯如是
如是決定決定能詮理即阿難文理決定 法智如是阿難
金口深意章句始末 自如佛地論如是 譬喻如是富貴
毘沙門教誨如是讀誦 經論問答 故此如是我聞許可
結集諸菩薩所聞 如是說傳法菩薩便如是 所聞如是審定如是
如是說定無有 聞者聞人無非我有
施設大涅槃常樂我淨 施設三世流布自指 無體圓成無相傳法菩薩
隨順世間假說諸佛說法無我瑜伽第六一言無我
順世無我無我 宣說染淨因果事業決定 信解所以智論第一四悉檀
世界悉檀瑜伽順世 聞者婆沙十二薩婆多耳聞法救 尊者成實論譬喻師說心心
法和大乘雜集第二 一切法作用和合 分別
二義瑜伽五十六諸法自性緣生剎那作用 和合
耳根 意識瑜伽比量耳識
佛地世俗 聽受何須
耳聞 耳聞作意 染淨種子根本一一
不周所以 問答佛說而言 佛地論自有一者
無性諸佛如來唯有三法戲論說法慈悲本願 眾生上文相生善根力
名為佛說譬如天等增上 夢中二者親光佛身具有 分別戲論豈不說法名
戲論聞者善根力本願如來識 上文相生利他善根起名佛說聞者識心相分明顯
阿難成道二十後方 侍者一本 願力過去長者供養誦經沙彌
龍樹淨滿青蓮 大海水流阿難加持報恩 入世阿難
三三昧金剛 阿難得法自在王三昧 聞法觀佛三昧海經第五阿難
佛說菩薩行過去九十說經 法華第四授記即時憶念過去 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
說偈言世尊希有過去 諸佛法如今日所聞阿難尊者既是 云何能持大乘法藏
阿難慶喜聲聞藏阿難跋陀 獨覺阿難伽羅 菩薩藏阿難總持自在
金剛仙論真諦懺悔 佛法菩薩極多 菩薩阿難常隨如來人天
傳燈菩薩利生 各自不可阿難 第二阿難頂禮師子座一心
合掌涅槃如是說說法 不見如是展轉波羅柰 阿羅漢上昇虛空多羅樹
無常我等眼見佛說 如是我聞佛地論如是我聞 增減過失如是
展轉顯示聞者有所堪能有所 過失愚夫堪能有所 不能增減結集佛教
如來令眾生恭敬信受 文義決定增減是故 聞已如理思惟勤修一時
第三無非如來說法善應 唯一佛地論三義 究竟一時剎那相續
究竟一時名句 云何論文釋名究竟 一時如初乃至一品
云何不以一期 究竟非一剎那領悟 陀羅尼一字中一剎那
能持一切法聽者耳根 剎那一字一切無障礙 領受一時上根一剎那
領悟聽會 相會無分別一時即是 共相同一不當前後
皆是假名一時大乘過未實有三世一時二義一道 聽者五蘊剎那生滅唯有
現在 假名過去假名未來二種 現在過未現在
聽者究竟三世一時非一生滅 之一唯識識心之上三時 聽者現在隨心變作
短長一時如夢所見 唯心無實一念 如何聚集唯一
展轉熏習識心連帶所聞 聚集顯現諸行無常 一時聚集乃至一偈一品連帶
生滅五心如常分別 何為成實俱舍經部 假實五蘊有為法
大乘自有一智法實 所有陰入陰入 佛地論即是有為法
或是上分影像色心百法論色心分位 相應及時五蘊行蘊
中法法界意識亦即瑜伽 凡聖一時同時
一會聖凡利鈍短長差別不可一時第四化主 第二一佛聖弟子諸天
神仙變化佛陀 覺者起信論覺者心體離念 離妄念不覺大智慧光明遍照
空界三義一者 覺知自心無生凡夫二者 一切法無不二乘滿
究竟稱之為滿菩薩佛地論 一切智一切種智一切 有情覺如蓮華名為一切智
睡覺理智 無分別智所有而言一切種智覺有情蓮華
所得所有而言 二智同異 唯一一二第一義
薄伽梵 二義成德成德 薄伽梵自在永不
煩惱熾盛端嚴三十二相莊嚴名稱 殊勝功德圓滿無不吉祥一切
世間親近供養稱讚尊貴 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初一斷德一智恩德如次
能破四魔四魔 佛號真實 十號經何故稱佛
一覺天鼓不由 睡眠譬如蓮華自性無染具足三義假名六神通寂靜
不生真實即是真如三德 般若解脫法身三寶自知 稱佛
仁王經真實 三身三身空無
妙理解故法身應化非真 報德歸本即真十地受用 穢土聞見化身佛地論如實
釋迦如來地前大眾變化 穢土說法地上大眾受用身 淨土說法所聞所見各別
歡喜信受奉行淺深所行各異 理實三身相離王舍城 山中第五無非遊化
佛地論 何處一切 善勝
惱害星名 摩伽陀 國號
王舍婆沙王子 人民鬼神王舍如是 太子王舍題字
因此名為王舍城輪王 世相王舍四天王 修羅甘露山中
然後因此名為王舍城智論第三摩伽陀初生 兩面大成人力
國王八千山中大力 王舍城摩伽陀 城中失火如是
周匝宮殿山中以是王舍城往古國有 名曰厭世出家仙人
嗣位如是思惟住處出獵 周匝種種 居住王舍城西域記
羅城摩揭陀國正中古先君王所居吉祥茅草 以為崇山四周以為西狹徑
山門東西南北周一五十 周三道路 黃金暮春月林金色
娑羅王都一家 防火不暇資產 不安
德行可以攘災群臣對曰大王德化政教 明察庶人 窮究先發首惡寒林
宣告頃之王宮失火 太子遷居 吠舍釐頻毘娑羅寒林
王舍城未生怨王嗣位後方更為 無憂王遷都波吒釐王舍城
婆羅門王舍城 基趾周二里面一門 故城婆羅門
陀羅 智論二義山頭故云王舍 屍陀死人
便靈鷲 知人死活 靈鷲
婆沙釋迦菩薩 西域記北山 特起鷲鳥高臺
濃淡分色如來五十 廣說妙法頻毘娑羅聞法人從
中路窣堵波下乘 退凡人山頂東西南北西
精舍如來 說法說法量等如來 山城法華王舍城
山城 法勝智度論生身 般若真諦記住一境
依止處在家出家悲智 無住道體利他自利 聖天
從此第六分為大眾 退初中變化 中有無學大德
難思在家聖眾在家七賢 人王自在諸天色界諸天變現八部眾最初第一
大德中分標名 三結成就第一標名

[0439b07] 大比丘眾八百

[0439b07] 來意阿難可信顯德釋梵諸天圍繞佛法
圍繞波斯匿王大眾 請問時眾大乘次第 十四無上覺無勝
淨信不生當令佛地論 菩薩圓滿天龍眷屬圓滿 來意
智論第三世尊一處一時 一心一見一道同一解脫名為 真諦三義一者
大軍二者大山 大王比丘非一難測菩提無上佛地論
利根波羅蜜多種性聲聞二者無學果 不定種性迴心四眾 智度論一切最為
甚多能破九十六 外道此前文總一者 八百二者大名
羅漢四者障礙五者大功德 智慧波羅蜜種性大大 大能一切
外道得名比丘 苾芻比丘所以一者 出家魔宮乞士出家
乞食淨戒淨戒淨命受戒三業無貪相應 活命漸次
真諦乞士果位 中轉名為乞士名為應供惡名不生僧伽
云和理事名為得名 眾僧八百眾數 梵文前後般若
二百五同時大經 同一同一
故稱 同時 聲聞智度論
聲聞皆是應化常隨如來影響正法從此 第二德文分為第一

[0439c23] 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

[0439c23] 八百無學果 乃是梵語多義婆沙論第九
四有義解羅漢煩惱阿羅漢世間供養 不生生死不復
遠離不善智論唯識應有三義煩惱世間 供養不復分段
不一名為別有一者 欲漏二者有漏無明漏 云何欲漏佛地論欲界見道四諦
五見四十欲界 身邊二見見道 四十六根本煩惱忿恨二十隨惑
十六五部無明六十一 唯有五趣四生不善
名為欲漏有漏無色 且如色界四諦修道 無明三十六根本煩惱八大
四十四無色界四十四 八十八色界諂誑 十二有漏界定無漏天趣
無記由此名為有漏得名有漏 三界五部十五無明無明漏無明
相應不共皆是 自行無明得名 無明漏
煩惱現行流散不絕輪迴 備受 厭離過失名為
轉識現行羅漢無故 長時隨逐 伏藏異生世道後心
無學聖道永不理實煩惱 經文 清淨草根是故 從此第二差別

[0440b05] 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十智所作已辦

[0440b06] 無學種類差別阿羅漢其二 一者利根名為不動不為煩惱退得名不時解脫不假
學位煩惱障慧解脫 滅盡定俱解脫斷定二種 解脫無諍願智功德二者
退退所得得名 時解脫解脫臥具好處
好說法人同學不得 解脫學位信解種性具有 解脫利鈍慧解脫無諍
通稱調 不善棄捨重擔十智 俱舍論薩婆多世俗智
世俗二者法智欲界四聖諦類智上二界四聖諦四者苦智 五者集智集諦滅智滅諦
道智道諦他心智 盡智所有無生智無生 十智唯有無漏其他心智
無漏世俗智一切 無為所緣境法智四諦 四諦他心智
有頂苦集境界方能四諦盡智 聖者無學果自知三昧
已知 修道盡智無生智自知 已知
成實論經部現在 法智過未法名比智鈍根
煩惱退現法樂利根無學 十智無生智煩惱不退 法樂顯揚第二十智
所作已辦無學得勝對治煩惱生死怨敵 異熟果苦諦業煩惱集諦 生死名為
解脫滅諦妙智道諦菩提分 功德無不名為是故名為所作已辦 第三不同

[0440c21] 三假三空

[0440c21] 二觀 對治三假假實假實假實般若下文五蘊
任持自性生物解故名為從眾 緣生幻士不實 性體真如真如
由此而言之一 二字正解行相即世勝義 一字真俗
加行根本能所假實 遍行自性心心 相應苦樂
異熟味著生死力強心所對治 假實名表
諸法得法共相自性諸法自性 名言有情橫生執著 無始熏習除斷正觀
假實大乘無學 智度論應化聲聞菩薩三空所謂空觀無相
俱舍苦聖諦四行相中空無 空門四行無相 無常十行苦集六行
有漏不願無漏何不聖道滿 願求無學果不願 必然超過現前佛地論第一
我法俱空等持解脫 涅槃無相等持無相 相者所謂色聲香味觸
老死三界所願等持解脫門智論知法 畢竟空名空三昧一切法實相無相
不受不著名為無相三昧知法 諸法不空若有若無名為 三論小乘羅漢權實
上來文明從此第三 成就

[0441b01] 有為功德無為功德成就

[0441b01] 功德成就有為功德無學 無諍願智無漏道有漏三摩 十智功德即是大地
即是大地有為無為功德無學所有擇滅無為有部無學見道修道九地
九品見修八十九無間道解脫道 有為功德八十九解脫道擇滅 無為功德無學無為
大乘真如建立 擇滅實體多少 如理即是有為無為功德無學
故云成就從此第二

[0441b16] 比丘尼八百阿羅漢

[0441b16] 無學文中比丘尼 比丘梵語 八百眾數阿羅漢
無學從此第三隱顯難思 分為三結 成就第一

[0441b23] 有無無數菩薩摩訶薩

[0441b23] 菩薩 無量無數華嚴經第四十五 名為無數一百名為無量
是故無量無數九百萬億無量無數 眾多何必菩薩摩訶薩菩提
薩埵中略菩薩菩提 薩埵有情菩薩二門一者 自利大智二者利他大悲為首菩提
薩埵有情度生攝論 無性四弘誓菩薩 屬於菩薩覺者
有情求人菩提 名為菩薩菩提正是薩埵 勇猛大菩提有志
菩薩此後攝論親光 菩提即是般若薩埵 便由此二法一切有情是故
名為菩薩亦即菩提亦即薩埵 不空羂索經摩訶 薩埵佛地論第二菩薩摩訶
薩埵菩提三乘 摩訶薩從此第二 分為

[0441c19] 實智平等斷惑方便善巧大行

[0441c20] 二智兩句自利 兩句利他二智 實智根本智真如
證實名為實智平等高下 斷惑煩惱障二障分別 見道俱生二障十地
初二斷言 方便後得智 大悲拔濟不捨有情種種利他
方便善巧善應能化 能不大行發起廣大殊勝 行願諸菩薩真智
俱起所有行願多於功用 真俗任運修行不假 故此說起行願
正體名實能緣真俗 加行名為方便正覺不違



[0442a09] ◎從此第二十地不同分為初地

[0442a11] 四攝法饒益有情

[0442a11] 無貪 同體利他即為自利不見 別有利他四攝法有情成實論
一者布施衣食攝取眾生二者愛語隨意語言利行 他事四者同事
二種攝取眾生名為布施 眾生說名為愛語教化眾生 名為利行神通力種種變化五趣
諸眾生其事名為同事四攝法 云何莊嚴論第八信令 如是四事次第四攝長行
布施法成隨順堪受 愛語起信教法利行起行依法如法
解脫行長饒益理實 初地萬行次第

[0442a29] 四無量心一切

[0442a29] 利生怨親平等一切 慈悲喜捨無量婆沙論八十一
如是賢聖廣遊復次 能緣無量有情無量無量 無量顯揚無量
乃至十方無量無邊器世間有情世間 無量俱舍論 拔苦欣慰平等成實論
相違善心相違善心 相違善心皆是慈心差別三平等 名為顯揚無量
眾生無量眾生 無量眾生隨喜無量 意樂婆沙論
慈悲二種自有 對治對治捶打 不害善根對治
善根 自性無貪善根相應 五蘊成實論四無量皆是大乘
雜集以定二法相應心心 以為自性顯揚善根不害善根善根
無貪皆是憐愍眾生 二種無貪 分相眷屬小乘但是觀門
菩薩利他實行次第三地

[0442b28] 三明五神通

[0442b28] 德行 菩薩正斷無明勝定相應通明三明 一宿天眼漏盡
婆沙論一百一一宿隨念智證 通達死生智證通達 後際漏盡智證通達
為了 三際故云俱舍論 明體有漏無漏
十智瑜伽論無漏 根本智五神通婆沙論 妙用神通
神境智證通等持行化智證 天眼智證殊勝名天色界 眼根眼識相應遠見
天眼通三天智證色界 耳根耳識相應遠聞無礙名天 他心智他心智
根本知心所知非心加行 宿住隨念智證宿住憶念漸次乃至中有初心
加行滿根本過去某處 種種事業名為宿住 念力隨念隨念
智證宿住俱舍論 五通解脫道神境天眼天耳 宿住有漏他心智通五智
他心通無漏以為 無色界五通 止觀根本分地顯揚
五通以定二法相應 後得智無漏三明漏盡 之內三明
通論無漏次第

[0443a04] 修習無邊菩提分法

[0443a04] 修習 無邊修行無邊菩提分法 正是三十
七法菩提菩提菩提分三十七 華嚴經此地菩薩內外身受心法貪愛復次修行
不善善法 增廣復次修行心觀成就神足復次 修行信根定根慧根信力念力
定力慧力復次修行覺分覺分精進 覺分覺分輕安覺分覺分覺分復次 修行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
正定三十七俱舍二十五 實事信念喜捨輕安 四念住慧根慧力
覺支正見四正斷 精進精進力精進覺支正精進四神足定根定力覺支正定
以定信根信力念力覺支正念 覺支
覺支行捨輕安 輕安覺支輕安正語 正命正思惟
三十七唯有修習二利 華嚴不捨一切眾生乃至安住 一切智智次第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0443b07] ◎工巧諸世間

[0443b07] 方便此地菩薩諦觀有情工巧 工巧意識工巧處
二種一身工巧四塵工巧五塵 技藝工巧技藝超過 諸眾生華嚴此地菩薩
利益諸眾生世間不該 文字算數圖畫印璽地水火風種種 通達乃至不為世間善根傾動次第

[0443b17] 深入緣生空無

[0443b17] 緣生 深入智證緣生 緣生有為法緣生
十二因緣廣明空無 華嚴經緣生此地菩薩諸緣 無我無自性空無受者得空解脫
自性畢竟解脫生相無相解脫門如是入空無相無有願求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得無解脫門乃至
現前地空無三三昧現前次第

[0443b28] 出入滅定示現

[0443b28] 自在 出入滅定出入滅定 菩薩無漏寂然涅槃瑜伽
滅定心行無不廣明 示現菩薩示現隨類隱顯 華嚴此地菩薩三昧智力大方便
示現生死涅槃眷屬圍繞 遠離願力三界受生不為世法 染污次第

[0443c08] 摧伏魔怨二諦

[0443c08] 魔羅 害人魔怨不同 佛地論第一煩惱
煩惱魔一百二十八煩惱隨煩惱蘊魔五取蘊死魔有漏內法 天魔欲界第六自在天如是
損害善法初一生死一天生死生死 自相摧伏智度論二十
諸菩薩菩薩道煩惱魔即真 見道分別二障魔怨得法身故能破 得法能破死魔初地法身
死魔成佛初心方能 佛地由是四魔怖畏如來 不動三昧能破天魔第八地名
此地天魔此地摧伏二諦真俗境智廣明次第九地

[0443c26] 法眼普見知眾四無礙解演說無畏

[0443c27] 法眼普見真俗 慧照有情種性四無礙 攝大乘論無性無礙自在
一切法無礙自在通達一切義理無礙自在分別一切言詞無礙 十方其所自在以定
相應心心所法自性演說無畏 菩薩法眼四無礙解 無畏智度論二十四
菩薩答曰一者聞持無畏 陀羅尼憶念眾說無所畏二者 解脫無畏一切法分別知眾
說法無所畏無畏十方 問難大眾中說無畏四者 一切問難一一疑惑
大眾中說無畏自在 華嚴經三十八此地菩薩無礙智 妙法大法四無礙陀羅尼門
百萬阿僧祇善巧音聲演說次第

[0444a18] 十力妙智雷震法音等等金剛三昧

[0444a19] 滿足十力妙智雷震法音佛果 十力此地菩薩分得 二十四十力菩薩答曰
一切智二者具足大慈不捨一切眾生具足大悲不須 供養恭敬四者精進力勤求一切
不厭五者禪定一心威儀 具足智慧力一切分別 不厭生死成就一切眾生
無生法忍一切法實相解脫 入空無相解脫具足無礙智 深法自在諸眾生心行
十地三德禪定智慧力無生解脫 自利妄為斷德正觀解脫
大慈三大不厭生死 無礙智恩德利他慈悲 十二精進力
二利故此十力定慧相應眷屬 十智演說正法雷震華嚴三十九此地菩薩自願
大法通明無畏以為福德 密雲種種普遍十方演說等等金剛三昧果德菩薩
名為佛道名為第十地名 金剛三昧最後勝定堅固 金剛定通用上來
十地 從此第三成就

[0444b19] 如是功德具足

[0444b19] 前功 從此第四在家聖眾

[0444b21] 有無優婆塞優婆夷聖諦

[0444b22] 分為二眾近事經合 無量優婆塞優婆夷 古譯言說慈恩
三藏鄔波斯迦 類別順正理論三十七
鄔波索迦歸依佛法僧親近承事 尊重尸羅如理所為 惡業近事諸佛
尸羅善意尸羅在家五戒護身 語業護身三業 遮戒以為自體
法處色 相應 大乘即是
實法具戒可親 承事比丘比丘尼是故名為近事男 婆沙親近承事聖諦
在家即是無漏 聖諦即是四諦第一善根無間 欲界苦聖諦無漏法苦法智
如是乃至第十五道類智見諦 佛地論第一見道一百一 十二煩惱其實無學見諦
初見見諦見諦但是理實在家何等在家三果阿羅漢果出家第三
佛法第四鬢髮沙門 無學近事 如次
寶蓋無垢稱優婆塞 應現大菩薩三果豈不從此第五在家七賢中分第一

[0444c27] 有無七賢

[0444c27] 無量 七賢行者進修賢善 七賢
一者五停心觀有情 尋思停止 五停心順正理論五十九有情
眾多二門不淨觀二持 瑜伽三十聲聞地一明 遠離對治遠離
遠離圓滿二種一身遠離在家 出家二眾共相獨處閑靜二心遠離遠離一切染污無記所有作意修習
義利作意對治一者勤修 淨觀如理作意不淨尋思 種種不淨死屍中庸
中老年 壞種勝解支節 尋思不淨觀貪欲厭離對治 二者勤修慈愍利益安樂
有情作意發起勝解慈愍 擇親中庸何以中都世尊如是
有情無始經歷生死長時流轉 父母兄弟姊妹師友發起平等性 利益安樂勝解尋思慈愍
勤修緣起了知 如是一切緣生無不皆是 是故前後皆是無常皆是
老病自有中間 不可得性空無我尋思緣起愚癡四者勤修差別尋思
六界空虛了別一切 皆是無常苦空無我差別
成身發起高慢便顛倒如是六界 筋骨血肉眾緣和合圍遶虛空施設言論 假名如是差別修善
修習尋思差別憍慢 勤修阿那波那了知出息 境界名為
入息出外名為出息出息 皆是無常中都因緣生假設言論如是出息
修習尋思總結如是依止 尋思數數寂靜數數 尋思勝觀審諦
清淨增長是故名為 五停心觀二者想念正理六十 自相共相身受心法一一四念住
一身念住自相 自性不淨二受念住 相者自性自苦三心
自相唯心自性無常四法念住自相自性性空無我 我倒共相身受心法有為
有漏一切法空無我 四念住相應五蘊念住正理緣法念住
一切身受心法所謂非常非我如是 便安立現觀四者 正理順決擇分初善起名煖法
相生煖法 善根分位觀察四聖諦由此 十六行相觀苦諦如次空閑
修習上品漸次增進觀察焚燒三寶上首 善根正理共相法念住
最勝色界四善根 可動行相 煖法四諦十六行上品漸次
增長三寶現行善根 共相法念住差別四諦能忍 最勝無退忍法
下品瑜伽四行 欲界名下如是無色 滅道如是觀名下 行相瑜伽四行
乃至具足四行欲界上界 一行相從名曰中品漸減 二心欲界中品
苦諦一行唯一剎那善根 上品第一善根無間 聖道世間功德
世第一法有漏名為世間最勝 名為第一用力同類聖道 最勝是故名為世第一法見道
見道法忍 名為七賢從此第二

[0445c29] 念處正勤神足根力八勝處十遍處

[0445c29] 正理論七賢念處四念處身受心法 正勤勤修精進
神足心觀以定頂位 五根不退 世第一法不能念住
五蘊覺道無漏八勝處 正理有色有色 無色無色
無色青黃白四初二勝處解脫勝處 第二解脫勝處不淨
行相勝處第四禪可見青黃 清淨光鮮行相 樂觀制伏
名勝無貪 五蘊十遍處周遍 青黃無邊一切
周遍觀察無有間隙遍處 勝處勝處自性皆是無貪 五蘊第四禪可見
遍處如次無色自性 觀行 遍處勝處分別
青黃未能無邊行四邊 一一無邊大種 一一無邊廣大
能緣無邊 勝處遍處有漏從此第三 現觀

[0446b02] 十六心行現觀

[0446b02] 十六心行依正理論煖法四聖諦一一 四行苦諦四者非常緣故二者
苦行逼迫空行我所無我 我見集諦四者一者 二者行令果相
四者行令滅諦四者 二者三毒 妙行四者道諦
一者道行聖行二者正理涅槃四者出行永超生死 能緣言行行相
能緣心緣四聖諦施設十六行相 緣於名為心行五蘊 現觀十六行現觀
故世第一現觀俱舍 一見現觀無漏見諦分明 現觀無漏相應心心所法
同一現觀三事現觀相應 等同事業現觀七賢 現觀乃至無學成德
聞法獲益從此第六人王

[0446b25] 十六大國波斯匿王若干 眷屬

[0446b26] 十六國如下 國王波斯匿 親屬結集
若干從此第七諸天

[0446c02] 六欲天釋提桓因與其眷屬無量 天子

[0446c03] 六欲天 欲界欲界中天 三十一四大妙高山第四
層級天眾四大四大 三十三天三十三 諸天所居夜摩天時時
快樂處於 樂變化天欲境 他化自在天處於
欲境自在諸天王 三十三天釋迦提婆 因達羅釋迦提婆
陀羅天帝 梵語云天帝釋 往昔過去憍尸迦又名
摩揭陀無毒摩揭陀國過去 因之國名舊名甘露智論帝釋阿修羅
甘露置於此地帝釋往昔 三十二以為同伴善法天人生天 歡喜天夫人生天 善法圓生樹歡喜阿修羅夫人
因緣天主 眷屬諸天天主無量從此第八色界諸天

[0446c28] 四靜慮大梵王眷屬無量天子

[0446c29] 四靜慮色界色貪地中靜慮寂靜 專一靜慮順正理論二十
靜慮地天梵眾天大梵 所有梵眾梵輔天大梵 行列侍衛梵輔三大梵天所生
名為大梵 最初最後歿威德 第二靜慮少光天地天
最小無量光天光明難測 三極光淨天遍照地處第三 少淨天意地樂說名為
地中無量淨天 增量難測遍淨天遍淨第四靜慮
無雲天以下空中所居密合 諸天無雲無雲 福生天異生往生
廣果天異生最勝 無想天加行為首 五淨居離欲
煩惱名為 繁雜 最初天中無熱天
雜修靜慮中品意樂調 善現天上品雜修靜慮果德 善見天雜修
色究竟天無有處於有色 名色究竟大梵天王西梵摩 寂靜清淨清潔四靜慮
第四禪名為大梵般若五百 堪忍世界大梵天王同法娑婆 世界梵天王第四禪大千界
靜慮梵王地中得名梵王 四靜慮大梵王 眷屬無量天子欲界
眷屬繁多 故云無量化身如常從此第九 變化

[0447b10] 變化無量有情

[0447b10] 變化 六趣不一名為無記 轉化化現變化
六趣變化俱舍論 十七一者修得二者 四者五者天趣唯有
無生修得傍生 若爾人天 修羅如次變化
彼此地獄趣如何變化設有變化 聞經相違正法 根本地獄眷屬惡業種種變化
正理三十一孤獨地獄變化 聞經云何般若第一爾時世尊師子遊戲等持
神通力三千大千世界變動 世界所有地獄傍生無暇險惡 一切有情離苦捨命生人
六欲天宿住歡喜踊躍所以 淨心頂禮佛足六趣 解經變化如來說經
神力動地成熟有情大悲變化苦趣 有情威神業力變化 聞經多云無量從此第十修羅 八部眾

[0447c06] 阿修羅若干眷屬

[0447c06] 阿修羅 藥叉健達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八部眾常隨阿修羅
阿素洛云天 名曰佛地瑜伽云天正法念經伽陀
羅睺阿修羅師子 十地 人間深山天宮妙高山大海
萬一由旬羅睺執日 勇健華鬘一一 萬一由旬其次毘摩質多羅
綺羅文身 寶冠帝釋 大海毘摩
阿脩羅天神光明龍神正法一者法行 難陀非法黑色如常分別
勇健輕捷飛騰虛空 羅剎起世經一者 二者守護城門夜叉
健達縛諸天 諸天有相昇天 揭路荼
迦婁羅金翅鳥訛謬毛羽 金色增一阿含四生 如常分別緊捺洛形似
人頭極端人非人諸天法樂緊那羅 之類
非人舍利 舍利弗白佛世尊八部鬼神 因緣生惡道正法佛言二種
惡道快樂善惡佛言八部 人非人天神過去車輿
飯食供養三寶父母慳儉 嫉妬天神普光龍神 達德不依正念急性
摩尼夜叉布施 損害後加饒益勝負天上 地下乾闥婆前生瞋恚布施
青蓮伎樂為此 諸天伎樂阿脩羅神志 善友
布施樂觀事故 迦婁羅常有 緊那羅菩提
邪行摩睺羅伽 布施護法瞋恚人非人 依附惡道
道生正法 或是變化眷屬若干上來 從此第二變化中分一明
現法二明寶華三明初文 分為

[0448b04] 變現十方淨土師子之座

[0448b05] 變現十方淨土 化現 無故化現能變佛菩薩
淨妙四塵廣博莊嚴遍十方 瑜伽三十七示現轉變自在 安樂常數
十万即是西方 師子之座法名師子座 第二說法

[0448b14] 法要

[0448b14] 現法 法要般若從此 第二分為
眾說第一

[0448b18] 一一嚴飾

[0448b19] 一一前者淨土現法 同法 四大莊嚴之中
從此第二眾說法文

[0448b24] 一一有無量化無量菩薩 八部悉皆無量

[0448b25] 化佛無量從此 二明佛說

[0448b28] 其中諸佛各各宣說般若波羅蜜多

[0448b28] 變現釋迦 佛化表法吉祥 表土不二說法不二
大菩薩莊嚴道場當令趣入 從此第二

[0448c05] 展轉遍十方恒沙諸佛國土

[0448c05] 淨土諸佛展轉周遍十方佛由此 而言眾會故云變現未見淨土 法華眾生見大火
安穩天人充滿總是眾說從此 第二退

[0448c11] 有如大眾禮佛退一面

[0448c12] 說經召集滿月暉映 夏日諸色變現二眾三業至誠稽首一心瞻仰默然退
第二發起序文說經瑞相 初中瑞相大眾驚疑作樂供養瑞相第一 如來入定

[0448c19] 爾時世尊初年日入寂靜三摩

[0448c20] 瑞相各各不同隨處引導 眉間一乘 難思般若諸佛年初
爾時說經世尊第十 威德初年 四時三月建寅
西國三際四月十一月往古黑半二十三 初八金光明第九四時西域記
第二卷云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 三月正月二十三初年取捨 寂靜證入寂靜
勝定佛地三法 散心無不何故 散心師範
定慧傾動入定放光說法 三業三密如來常法尊敬般若 演說三摩地
稱為三摩地等持 專注一境名為 因位等持果位
有心無漏等至通有無心等引 說經
從此第二光照十方

[0449a17] 毛孔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恒沙佛土

[0449a18] 毛孔說經入定 凡聖放光佛足至于遍身 普照十方恒沙佛土有緣
從此第三雨花供養分為無色初文第一 雨花

[0449a24] 欲界無量諸天

[0449a24] 天天無量供養從此 第二色界雨花

[0449a27] 色界諸天雨天

[0449a27] 色界天眾 從此第三

[0449a29] 可愛

[0449a29] 雨花 故云樂觀 愛樂從此第二無色雨花

[0449b03] 無色界香花須彌車輪 大眾

[0449b04] 無色界 無色界不同一切 俱舍無色無色經部
色心二種互相依持 色界大眾部十八界正理論
中陰經如來無色界無色眾生禮拜 本業經如來說法無色諸天入會 華嚴經菩薩鼻根無色界宮殿
瑜伽論五十四無色萬億 由此無色若爾如何 色界不同業果
香花須彌車輪 形狀從此 第四震動

[0449b20] 佛世界六種震動

[0449b20] 佛世界 華嚴經堪忍世界佛號毘盧遮那 大千遍照
般若大千界變動從此展轉 周遍十方殑伽沙諸佛世界佛神力 變動佛世界
震動三義動因增一阿含 隨風上下二者菩薩入胎 出家成正覺轉法輪入涅槃
六神通比丘心得自在諸天命終 眾生手相攻伐地動 如法世界
文殊一切諸佛即時 震動智論第十菩薩閻浮提 天下大千佛世尊無量
華嚴所謂 大為上下往來大聲 般若所謂
搖動出沒隱隱 即為 普遍諸處
名為傾動普遍六種震動震動十八 般若華嚴三十六西西
十地 第十二眾生不善眾生不識 無常逸蕩因地生天
眾生傾動生厭求法 我慢眾生起種我慢因地 無常呪術眾生動地便
知己思惟梵天 驚怖時眾 放逸覺悟令眾生
念法令眾生成熟 解脫隨順正義說經 解故地動從此第二大眾驚疑 第一大眾驚疑

[0449c29] 爾時大眾自相謂言大覺世尊我等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金剛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大品無量無數般若
今日如來放大光明

[0450a03] 大覺世尊無漏我等 諸般摩訶摩訶 金剛般若第九天王第六
大品第二八千波羅蜜多 一切塵沙諸般 所見諸般瑞相今生 從此第二仁王思念

[0450a11] 室羅筏國波斯匿王思惟 希有法雨利樂

[0450a12] 具足室羅筏悉底財寶欲境多聞解脫
室羅筏中印度憍薩羅國都城 西域記南北憍薩羅 波斯匿王鴦掘摩羅波斯匿
云和靈瑞思惟 希有大法我等云何護國如來大悲利樂一部興起 第三諸眾

[0450a22] 寶蓋無垢稱優婆塞舍利弗 大聲彌勒師子吼諸菩薩摩訶薩 如來瑞相

[0450a24] 寶蓋 長者故云寶蓋無垢 淨名舍利弗具足舍利弗
多羅舍利尊者 便名稱 舍利弗須菩提空生 善現彌勒
師子吼 () 娜娜 師子吼從此第四

[0450b05] 大眾無能

[0450b05] 無能 勝願智能甚深無能從此 作樂供養分為第一作樂

[0450b08] 波斯匿王佛神力音樂

[0450b08] 如來不合波斯匿王諸眾 佛神力故作音樂從此第二諸天作樂

[0450b11] 諸天無量伎樂

[0450b11] 音樂故作天樂 第三聲大千

[0450b14] 三千大千世界

[0450b14] 三千大千 分別第二分為 無量光僧祇他方第一 無量光

[0450b18] 爾時世尊無量阿僧祇雜色

[0450b19] 放光 阿僧祇後事二智從此第二僧祇分為第一 僧祇

[0450b23] 一一蓮華千葉金色

[0450b24] 一一放光無數 千葉金色金色 從此第二化佛說法

[0450b27] 化佛宣說法要

[0450b27] 第三他方分為十方 退初中第一普照有緣

[0450c01] 佛光十方恒河沙諸佛國土

[0450c02] 有緣大悲 十方無緣 恒沙有緣從此第二
第一普照無染

[0450c06] 地方佛國中東普光菩薩摩訶薩東南 蓮華手菩薩摩訶薩

[0450c07] 菩薩 勝行普光菩薩 普照高下菩薩怨親蓮華手
菩薩塵垢從此第二

[0450c12] 南方菩薩摩訶薩西南光明菩薩

[0450c13] 菩薩無分別 聞見無憂光明菩薩 能破從此第三不住最勝

[0450c16] 西方行慧菩薩摩訶薩西北方菩薩

[0450c17] 行慧菩薩二利 能不菩薩二寶 從此第四

[0450c20] 北方菩薩摩訶薩東北方菩薩

[0450c21] 菩薩眾生安樂 平等菩薩智常 從此第五清淨

[0450c24] 上方喜受菩薩摩訶薩下方蓮華菩薩

[0450c25] 喜受清淨菩薩從此第三眷屬

[0450c27] 無量俱胝菩薩摩訶薩

[0450c28] 十方菩薩各各有無 菩薩至此從此第四香華

[0451a01] 種種種種無量音樂供養

[0451a02] 從此第二退

[0451a03] 頂禮佛足默然退合掌恭敬一心觀佛

[0451a04] 頂禮合掌身業恭敬一心觀佛意業 默然退希法序分

觀如來品第二

[0451a07] 第二觀如來品正宗分 護國國有分為 其內佛菩薩淨土如來
果德菩薩行品二諦 其外 護國不思議品
奉持 第四 中分
不思議 內內 外護滿散花奇特
內外依持十三法師十六 無上開初
內外次第 因故勝行無論因果 有所果位平等二利
有分 全勝因果
因果不對何所 品次品名如來 即是聞思修生法俱空加行
相應五蘊如來本覺真常生滅 輪迴幻夢寂如
本來如來去來不覺 名為應化身大悲應現如來觀空法性
兼人法云如來品名其三一者 從略即此般若如來 如來二者菩薩行品
菩薩行菩薩品 名義 相從三科
總科經文第一爾時世尊三昧云何佛果云何 十地行為第二波斯匿
佛果二諦大王菩薩摩訶 佛果十地有情為此廣明 因果第三總結波斯匿王 佛言真理一下經文總結
中分二明問答三明獲益中文 分為第一三昧

[0451b24] 爾時世尊三昧師子座

[0451b24] 不住正念正知佛世尊演說 三昧梵語三摩地 等持古譯禪那思惟功德
心一境性等持別境 演說故云師子座智度論 師子師子即是人中
得名師子之座大眾 至誠 傾動故云
般若爾時世尊師子座 尼師壇結加趺坐端身對面乃至 師子座四大妙高山
周備從此第二

[0451c10] 大眾十六國王 大慈利樂我等云何護國

[0451c11] 正遍知國王 希法文具誠諦大眾如是
大慈利樂我等云何護國 從此第三

[0451c17] 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佛果 十地

[0451c18] 大悲平等 外護利樂不均 事相澄清
相應內方得無 三毒三災內外二相唯一平等
大悲無異深淺 次第必然善男子波斯匿 佛果即此十地
次第 護者法則般若 聖凡從此第四

[0452a02] 汝等諦聽諦聽善思

[0452a02] 發生聞慧善思思慧 義理修行諦聽寂靜對治散亂動心
善思調不正 顛倒 猶如
甘露是故世尊 諦聽智論聽者一心 語義踴躍聞法如是
從此第五大分為第一 善哉

[0452a14] 大眾波斯匿王佛語 善哉善哉

[0452a15] 佛語喜躍無任 一心至誠是故善哉 初善善哉
三寶不斷七難是故善哉從此第二散花

[0452a20] 無量虛空變成寶蓋

[0452a21] 散花渴仰寶蓋一法 真理唯一非一
散花從此第三大眾

[0452a25] 大眾不周

[0452a25] 第二問答中分波斯匿 來正第一

[0452a29] 波斯匿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長跪 白佛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佛果云何 十地

[0452b02] 即從座起諸眾頂禮 佛足頂禮合掌長跪 敬請白佛其所
三業至誠利樂菩薩 行人云何所行菩薩因位 極成佛果何須
因故若爾 因果何須 之中因果
從此第二 來正分為問答 問答初中一總其所
般若初中第一

[0452b16] 波斯匿王佛果諸菩薩摩訶薩 如是

[0452b17] 因果如來 從此第二如來
能行如是 悲智無著金剛經云何 故作
思念最初發心善法根本 希求為首 體性無著思念莊嚴論
唯識論勝解三法 三論五法思念信勝解 從此第二廣明

[0452b29] 教化一切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0452b29] 修行住心廣大利他行言教 菩薩利物修行
三界四生瑜伽論五蘊起名為生孔雀 [-+] 出名 卵生牛馬胎藏出名胎生
濕氣出名濕生諸天 有名化生俱舍 欲境中有
業力顛倒欲境遠處 隨一現前左右向背有身漸次
香氣便 化生觀見所生 罪福苦樂三界
形狀中有品類如常分別瑜伽內心 [-+] 胎藏濕潤 化生唯一所謂
具有地獄化生色界五蘊無色界成身
有色身量大小生滅如常 菩薩有情三界依止 菩薩四生理實
根緣非難無著何故非情中有 尼乾草木從此
第三降伏對治分為第一對治

[0452c29] 色相受想我人知見

[0453a01] 住相分別對治色相 五蘊中舉為首
真如無礙分別 有色分別心除斷無分別勝義 相應無分別
受想領納苦樂捨受 怨親造作遷流了別分別
平等境智我人知見常樂 妄執四倒 主宰智度論我有我有
和合我有二十 和合 在其中
其中分別 無著自體相續五蘊相續今世我所
餘趣未來後生知者 即是受用諸法知者 見者我執有身見如是
我倒常樂四倒住持自相 外道不了五蘊有為剎那 不住有漏
我倒自性不淨第三我倒 具有 我法二執二障
五蘊自性無記我法 不善分別俱生無分別 定慧對治從此第二

[0453b03] 四攝六度二諦四諦無畏一切

[0453b04] 行動 除法 正行
無分別所行正行經文賢聖地前修習 功用散心對治四攝
四諦六度二諦四無畏如下 十力如常分別一切 行門乃至菩薩修萬行 從此第三能行

[0453b14] 乃至菩薩如來亦復如是

[0453b15] 行令不住觀佛菩薩 分別見相無分別佛菩薩無分別分別心
對治無相若爾不然無相無相 即為佛菩薩功德聚
河沙勝義不住 事相邪見經意 無相菩薩摩訶薩如是
乃至菩薩相如菩薩無相現前勝行 無相勝者
無相如是住心教化四生 修行文明降伏 即是成果三德
化法身故深意從此 其所

[0453c03] 所以者何

[0453c03] 所以相如何所 從此第三成文分為 諸法

[0453c06] 諸法即真無生無滅 真際法性無二猶如虛空

[0453c07] 諸法五蘊法性空寂即真 無生無滅四倒妄執 流動
無生 真際法性正行四攝六度 修萬行淨法界方便妙用
相應一一真際法性無二 猶如虛空菩薩諸法本來 佛菩薩出現
開示修行了知說法 聖凡不二常住猶如 佛菩薩如是觀五蘊諸法
真實本性空 無生無滅真際法性真性事理依持真際
法性諸法無二 猶如虛空法性常住 不變無生修行法性
勝行真際法性因果 故云無二不異故云長時無間 猶如虛空果位
菩薩行二邊 無上覺法空從此第二我等

[0454a03] 無我我所

[0454a03] 我空 依法俱舍 種族五蘊
名為有為無為 十二處六根六境心心所生長門 六識種族
十八界同類等流果 故世 處分有情
心所五蘊五蘊之中心所 十二處十二處色心以為十八界十八界
色心是故世尊 無我我所我人知見 即是資具因緣
尚無我我所 從此第四般若

[0454a20] 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0454a20] 悲智地上地前勝行 不著性相必得真修彼岸上經宗旨世尊一部
理事至理無異 唯一大乘但是 自下
二明問答分為問答 三結問答分為一明實相二明觀照三明文字實相分為
第一波斯匿王

[0454b02]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菩薩眾生無二 菩薩化眾生

[0454b03] 世尊 歷法廣明 有情
菩薩利生菩薩眾生同一法性法性平等無二無二菩薩 化眾生從此第二如來分為
勝義空世俗初中 明法其所以後諸法法性 第一

[0454b12] 佛言大王色受想行識常樂我淨

[0454b12] 五蘊有為四倒我法 明法從此第二不住

[0454b15] 法性不住色不住色受想行識常樂我淨 不住不住

[0454b16] 法性不住色 色蘊 不住對待便不住
法性寂然智證 不住受想常樂我淨不住 不住
不住涅槃一切諸法 本性菩薩修空一切法 何須菩薩修空一切法本性
不空菩薩修空佛言一切法 菩薩修空本性空 修空證智能所悉皆
能所不住從此第二其所

[0454b29] 何以

[0454b29] 法性不住何以從此第三諸法

[0454c02] 諸法悉皆

[0454c02] 法性空無 不住菩薩法性相應不住同法 從此第二世諦分為
世諦總結第一 世諦

[0454c07] 世諦三假

[0454c07] 勝義諦 諸法世俗諦諸法性相 相離世諦
因由毀壞一切 有為實義世諦 三假故此
世諦從此第二分為 第一三界

[0454c15] 一切有情造福不動

[0454c16] 三界有情因果一切 有情非情 不動般若一者福業
二者非福業不動業欲界善業名為 福業招人可愛不善 福業有情三惡趣愛果無色
不動業不動若爾 俱舍論世尊靜慮尋伺第二靜慮有喜第三靜慮樂受
不動地處業果 三禪業果 如初初禪初禪
二禪業果不動不同欲界 天等 因果作業 從此第二三乘

[0455a03] 三乘賢聖乃至佛果名為

[0455a04] 三乘賢聖行者般若 自證上根教理賢者和善
資糧加行聖者通達修習究竟行者三乘修行分別聲聞乘者華嚴上品十善自利
智慧三界大悲 聲聞乘有部七方便阿羅漢果略明三果如常
緣覺乘華嚴上品十善自利清淨 自覺大悲方便具足 甚深緣生法緣覺乘瑜伽論第三十
獨覺一種二道 五行種性其三塵垢 寂靜深心愛樂悲心說法
人心愛樂寂靜中根 慢行深心無敵證菩提第二道者一者百劫
世親承事成就相續專心求證獨覺 緣起善巧 當來證得獨覺菩提 一類值佛出世親近聽聞
正法如理作意未曾修習順決擇分 善巧當來菩提 沙門果一類值佛出世親近
正法如理作意證法現觀沙門果 至極究竟阿羅漢果復修 出世當來至極究竟畢竟離垢
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第二 第三一有一類 獨覺滿足百劫修習資糧百劫
佛世三十七菩提分法諸法 獨覺一切煩惱阿羅漢一類第二第三
因緣佛世三十七菩提 從前二三次第至極究竟畢竟 畢竟證得梵行邊際證得最上阿羅漢果
第四 獨居甚深勝解樂觀 緣起道理空無安處
第二第三不必一向獨居共相勝解 作意獨覺一切獨覺
聚落善護正念 聚落乞食濟度下劣 濟度不以語言何以現身
說法發言示現種種神通境界乃至 誹謗歸向緣覺乃至 名為大乘賢聖從此 三明諸見

[0455b25] 六十二見名為

[0455b25] 三界 三乘世俗諦外道 六十二見賢劫經五蘊
我我所我有三句我所受想四句 二十二十我所
現在過未二十六十 斷常六十二大品經六十 二見長阿含經第十婆沙論一百
九十九瑜伽五十八八十七唯識 諸見不倦從此第二總結

[0455c08] 大王著名相分諸法六趣四生三乘 即是不見諸法實性

[0455c09] 著名 分別諸法倒著五法之中 三法五法分別正智真如
顯揚第六瑜伽七十四他攝名分正智圓成真如 五事有漏心所法
名為能詮施設能變 分別無漏心戲論名為正智第二相分
正智真如圓成有漏 心所相分名相名分無體 非有假說正智真如
圓成楞伽 自性二相正智如如名相 無體即是妄想
心所名相自性 相者三法自性正智 如是相者二種圓成
五法法性不住色 正智如如圓成正智無為無漏有為究竟
圓成後世三法三界 三乘即是分別楞伽 六十二見
楞伽名相顯揚瑜伽法性第五世諦不立六趣四生 三乘即是不見諸法實性
著名相分諸法乃至實有不能諸法實性實性 二諦因此前後次第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3 No. 1709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