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 Wang Hu Guo Boreluomi Jing Shu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第一上青龍寺翻經講論沙門 良賁奉 詔述
稽首無上覺 體遍相圓明
應現塵沙身 大悲無與等
所說甘露法 清淨修多羅
巧濟諸群生 甚深不可測
住果勝果道 麟喻部行尊
五忍諸聖凡 我今盡敬禮
三寶悲智力 加護見無遺
今欲贊真文 願久利含識
[0429a16] 粵真理湛寂逈出有無之表。智鏡澄照洞鑒 性相之源。德海揚波 汩 清流於塵剎。牟尼大 聖故現迹於王宮。從無生而生則生無所生。
演無說之說則說無所說。動而寂若清月凌 空。語而默等摩尼照物。所以如來在昔居于 鷲峯。住定興悲光馳聚日。波斯匿等露集煙
凝。亂墜天華坦夷巖谷。遂得淨土穢土密布 慈雲。聖眾凡眾皆霑法雨。宗陳護國乃理事 雙彰。包括始終則境智俱寂。啟五忍而行位
在目。談二諦而迷悟唯心。帝釋却頂生之 軍普明開班足之悟。化彰令德力現難思。十 三法師文照昭乎指掌。七難氛息光炅炅
乎寰區。恐季葉彫殘故永言深誡。若非大明 作照何以破昏衢。非大震法音何以窒諸慾 者矣。
[0429b02] 皇唐八葉再造生靈。玄化無垠正刑有截。張 墜網震頹綱。驅黔庶於福壽之場。導滄波於 無為之宅。廣運明德光揚 聖旨。乃詔不
空三藏今重譯斯經。三藏言善兩方教傳三 密。 龍宮演奧邃旨聞天。 佛日再中 真風永扇。良賁學孤先哲有默清流。叨接翻 傳謬 膺筆受。幸揚 天闕親奉
德音今於 大明宮南桃園脩疏贊 演。 宸光曲照不容避席。竊玄珠於貝 葉但益慚惶捧白璧於 丹墀寧勝報効。 仰酬 皇澤俯課忠懃。既竭愚誠庶照玄 造矣。
[0429b14] 解釋經題目義兼通別。仁王護國標請主之 所為。般若波羅蜜多明境智之幽玄。序品第 一即八章之別目。亦可仁者五常之首。王者
統冠三才。護者悲力濟時。國者所居閫城。 般若淨慧破識浪之煩籠。波羅彼岸即清淨 之室宅。蜜多者離義到義。經者連綴攝持。
序者起之端由。品者區分彙聚。第者次第。一 者數初。人法雙彰故云仁王護國般若波羅 蜜多經序品第一。
[0429b23] 將解此經略啟四門。一敘經起意。二明經宗 體。三所攝所被。四正解本文。敘經起意曲 作兩門。初明經起意後翻譯年代。初中復二。
先總後別。夫諸佛出興。根緣感赴諸經處 會。各對宜聞。今說此經廣陳二護。十四王等 有聖有凡。皆育黎元植菩薩事。此故經云。波
斯匿等十六國王覩希有相咸作是念。世尊 大慈普皆利樂。我等諸王云何護國。如來大 悲平等濟利。佛言。善男子吾今先為諸菩薩
等說護佛果護十地行。廣明內護。又護國品 云。一切國土若欲亂時。有諸災難賊來破壞。 廣明外護。備陳二護利樂不斷說此經矣。次
別明者略有六門。一明佛母。二明勝德。三明 修行。四明次第。五明同說。六明佛果。諸佛所 生心由智母。母出生佛。令德無儔。令德外
章修行是稟。修行之漸次第淺深。非佛獨言 諸佛同說。從因成得故辨果圓。有此六門是 說經意。有如人世慈母所生從初降靈逮乎
誕育。資德立行。自幼及長師友教誨。立身揚 名。敘經起由大意如是。一明佛母者。一切諸 佛從般若生。般若即是諸佛之母。不思議品
云。此般若波羅蜜多是諸佛母諸菩薩母。不 共功德神通生處。又奉持品云。大王般若波 羅蜜多能出生一切諸佛法.一切菩薩解脫
法.一切國王無上法.一切有情出離法。佛從 母生還彰母德。力能護國故說此經。二明勝 德者。所詮般若能生諸佛。能詮之教豈有比
方。觀如來品云。若有人於恒河沙三千大千 世界。滿中七寶以用布施大千世界一切有 情。皆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於此經中。乃至
起於一念淨信。何況有能受持讀誦解一句 者。又二諦品云。若有人能於此經中起一念 淨信。是人即超百劫千劫百千萬劫生死苦
難。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脫所得功德。 即與十方一切諸佛等無有異。彰經勝德表 法難聞。全身尚輕半偈斯重。諸佛同說出離
正因。若不因經無容解脫。令生解脫故說此 經。三明修行者。三有苦果長劫輪迴。縱起厭 欣熾然生死諸外道輩自餓投巖。雖大劬
勞徒抂功力。如來慜世現迹王宮。乘大智 悲無倒宣說。略開五忍。為十四忍。菩薩行品 云。善男子此十四忍十方世界過去現在一
切菩薩之所修行。一切諸佛之所顯示。未來 諸佛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佛菩薩不由 此門得一切智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諸佛菩
薩無異路故。善男子若人聞此住忍.行忍.迴 向忍.歡喜忍.離垢忍.發光忍.焰慧忍.難勝 忍.現前忍.遠行忍.不動忍.善慧忍.法雲忍.
正覺忍能起一念清淨信者。是人超過百劫 千劫無量無邊恒河沙劫一切苦難不生惡 趣。不久當得無上菩提。於諸忍中備彰勝行。
令脫苦縛故說此經。四明次第者。菩提涅槃 是所求證。須修萬行時歷僧祇從淺至深次 第悟證。奉持品云。云何諸善男子於此經中
明了覺解為人演說。佛言。大王汝今諦聽從 習忍至金剛定如法修行十三觀門。皆為法 師依持建立。故十三門廣明修斷。一德不備
無由歸源。勿謂一門致少功力。便能圓證無 上菩提。具明修斷故說此經。五明同說者。諸 佛利樂隨對根宜窮其至理宗無異說。二諦
品云。大王一切諸佛說般若波羅蜜多。我今 說般若波羅蜜多無別。汝等大眾受持讀誦 如說修行。即為受持諸佛之法。然佛化迹語
默或殊。至於般若皆同說故。六明佛果者。 菩薩多劫眾行莊嚴因滿果圓稱究竟位。非 相無相永超生滅。奉持品云。善男子金剛三
昧現在前時。而亦未能等無等等。等覺因 矣。若解脫位一相無相無生無滅。同真際等 法性滿功德藏住如來位彰佛果矣。豈不果
位菩提涅槃從生了因凝然相續。此不必爾。 如下文中十三法師。由斷續生煩惱障故得 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至彼
經云。從初習忍至金剛定皆名為伏一切煩惱。 當廣分別。由斯大覺現化利生。此經之興諒 在茲矣 明翻譯年代者。自周星隱。耀漢
日通津洎乎魏朝。此經尚闕。從初晉代至 今巨唐。前後翻傳凡有四譯。第一晉朝太始 三年。有月支國三藏法師曇摩羅蜜。晉云法
護。譯為一卷名仁王般若。第二後秦弘始三 年。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秦云童壽。於長安西 明閣逍遙園譯為兩卷。名仁王護國般若波羅
蜜。第三梁朝承聖三年。有西天竺優禪尼國 三藏法師波羅末陀。梁云真諦。於洪府寶因 寺譯為一卷。名仁王般若并疏六卷。然則晉
本初翻方言尚隔。梁朝所譯隱而不行。秦時 所翻流傳宇內。自古高德疏義寔繁。百坐相 仍崇護國矣。粵惟巨唐 肅宗皇帝重昌
堯化革弊救焚。至憂黎元澡心齋戒。請南天 竺執師子國灌頂三藏名阿目佉唐云不空。 翻傳眾經以安社 禝 。茲願未滿仙駕歸天。我 今
寶應皇帝再造乾坤禮樂惟新。明白 四達恭嗣先訓恩累請焉。永泰元年歲在乙 巳 四月二日 詔曰。如來妙旨惠洽生靈。 仁王寶經義崇護國。前代所譯理未融通。望
依梵夾再有翻譯。貝葉之言永無漏略。金口 所說更益詳明。仍請僧懷感等於內道場所 翻譯。福資先代澤及含靈。寇盜永清寰區 允穆。傳之曠劫救護實深者。遂
詔觀軍 客使開府魚朝恩。兼統其事於南桃園翻譯。 起自月朔終乎月望。於承明殿灌頂道場 御執舊經對讀新本。 詔曰。新經舊經理
甚符順。所譯新本文義稍圓。斯則金言冥契 於 聖心。佛日再生於鳳沼。翻傳先後其 在茲歟。總是初門經起竟。
[0430c11] 第二明經宗體曲作兩門。一明經宗。二明經 體。初明經宗復分為二。先明諸教後明此 經。明諸教者。凡諸經宗隨經以立。所聞既
異非唯一轍。如維摩經不思議為宗。法華經 一乘為宗。楞伽經如來藏為宗。涅槃經佛性為 宗。此諸經宗約對待立。若論至理清淨法界
言語道斷。宗何所宗。楞伽經中對治心量立 宗之失。故經偈云。隨其所立宗.即有眾雜義. 等觀自心量.言說不可得。故知立宗皆是心
量。若宗不生宗還生矣。故淨法界無宗不宗。 准此而言更何所道。今依言教無倒希求為 欲了知諸宗旨趣故揚摧矣。外道雖多宗唯
我法。非此所要廣知餘文。今依文判教有三 種。然佛出世初轉法輪說阿含等多明有宗。 次說大乘般若經等無相之教多明空宗。後
說大乘解深密等不空不有非空有宗。由佛 世尊於法自在當根為說有斯異矣。自雙林 掩耀部執競興。初小乘宗鷄薗起諍。四百年
內分二十部。本末前後如常分別。於彼時中 傳法聖者多知有教。次馬鳴龍猛諸菩薩等 造智論等多知大乘無相空教。後慈氏無著
諸菩薩等造瑜伽等多知大乘不空不有教。 以佛滅後同佛在時先有次空後非空有。雖 明空有聖不相違。故大乘法千年間付法相 承曾無異說。洎千年後空有兩宗清辯護法
二大菩薩各依大乘了義之教明空明有見解 不同。依西域記此二菩薩亦不對敵議其優 劣。言空有者。所謂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
成實性.於三性中遍計體空兩宗共許。圓成 實性體離名言。次二諦中下具明也。唯就依 他論其空有。具陳此義文分為二。初依聖教
後依古德。依聖教中先明空有後明二諦。明 空有者。瑜伽唯識皆有誠文。如當寺東院金 剛疏中以為刊定。今依廣百論第十卷中略
申梗槩。於中分三。初明師宗次明立難後申 正義。初師宗者此復有三。第一瑜伽學徒立 依他有。第二清辯菩薩立依他空。第三護法
菩薩雙破二執建立中道為廣百論。聖天造 本護法造釋。故為第三評家正義。第二立 難文復分二。一明立宗二明徵難。明立宗者
初瑜伽師申有宗云。分別所執法體是無。因 緣所生法體是有。由斯發起煩惱隨眠。繫縛 世間輪迴三有。或修加行證無我空。得三菩
提脫生死苦。為證此義引經頌難云遍計所 執無依他起性有。妄分別失壞墮增減二邊。 清辯釋云。名是計執義是依他。名於其義非
有故無。義隨世間非無故有。不可引此證有 依他。第二徵難略引四文。第一瑜伽者難清 辯釋文中有三。初總非云。此釋不然義相違
故。次興四難。一義例名無難。若名於義非 有故無。義亦於名是無何有。二名例義有 難。又於其義所立名言既因緣生。如義應有。
三名義計執難。若妄所執能詮性無。妄執所 詮其性豈有。四名義依他難。名隨世俗有詮 表能。汝不許為依他起性。義亦隨俗假說有
能。何不許為遍計所執。後總結云。世俗假 立能詮所詮無應並無有應齊有。如何經說 一有一無。故汝所言不符經義。應信遍計所
執性無。是諸世間妄情立故。依他起性從因 緣生非妄情為。應信是有。第二立難。清辯 菩薩為證己義引經偈云。由立此此名詮於
彼彼法。彼皆性非有由法性皆然。瑜伽者難 云。經意不說名於義無。但說所詮法性非有。 辯諸法性皆不可詮。名言所詮皆是共相。諸
法自相皆絕名言。自相非無共相非有。此中 略說所詮性無。非謂能詮其性實有。故頌但 說彼非有言。不爾應言此性非有。第三立難。
清辯菩薩證依他無復引經中所說略頌。無 有少法生.亦無少法滅.淨見觀諸法.非有 亦非無。瑜伽者難云。此亦不能證依他起其
性非有。所以者何。此頌意明遍計所執自性 差別能詮所詮其體皆空無生無滅。離執淨 見觀諸世間。因緣所生非無非有。故此非證
依他起無。第四立難。清辯菩薩引經證成依 他性空。契經偈曰。諸法從緣起.緣法兩皆無. 能如是正知.名通達緣起.若法從緣生.此法
都無性.此法非緣生。瑜伽學徒會此經云。如 是二經說緣生法雖無自性而不相違。以從 緣生。緣生法有二種。一者遍計。二者依他。
此中意明遍計所執自性非有。不說依他。若 說依他都無自性。便撥染淨二法皆無。名惡 取空自他俱損。清辯菩薩見瑜伽師種種徵
難遂乃責曰。此妄分別誰復能遮。得正見時 自當除遣。論文第三申正義者。護法評云。如 是等類隨見不同。分隔聖言令成多分。互興
諍論各執一邊。既不能除惡見塵垢。詎能契 當諸佛世尊所說大乘清淨妙旨。未會真理 隨己執情。自是非他深可怖畏。應捨執著空
有兩邊領悟大乘不二中道。明二諦者論云。 然佛所說無相甚深二諦法門最為難測。今 日自勵依了義經略辨指歸息諸諍論。世俗
諦者。謂從緣生世出世間色心等法。親證離 說展轉可言。親證為先後方起說。此世俗諦 亦有亦空假合所成猶諸幻事。從分別起如
夢所為。有相可言名世俗諦。勝義諦者。謂聖 所知分別名言皆所不及。自內所證不由他 緣。無相絕言名勝義諦。如是略說二諦法門。
正法學從同無所諍。諸有大心發弘誓者欲 窮來際利樂有情。應正斷除妄見塵垢。應妙 悟入善逝真空。為滿所求當勤修學。問准此
所說護法失宗。唯識論中護法菩薩言依圓 有。何故於此釋勝義諦無相絕言而說為空。 答彼據深密研窮性相言二性有。此據般若
離言絕相故此言空。理教顯然斯有何失。依 教明說。後依古德對明三性。立三無性略引 二文。真諦三藏依三無性論具遣三性立三
無性。一遣分別立分別無相性。二遣依他立 無生性。三遣真實立真實無性性。此所遣者 於一真理遣三性故立三無性。廣如彼。故慈
恩三藏依唯識論即依三性立三無性。如論頌 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一依計執立相 無性。二依依他立無自然性。三依圓成立無
我法性。初計所執情有理無。依他圓成理有 情無。廣如彼說。問此二三性所立何別。答前 對遣三立三無性。後但依三立三無性。前空
後有是二別也。謹詳至理實不相遣。如於色 蘊立三性者。依色蘊上橫計我法是計所執。 色蘊有為即是依他。色性真如即圓成實。若
說三性俱有俱空悉皆無過。但可意會勿滯 於言。言俱有者。遍計妄有依他緣有圓成真 有。言俱空者。遍計體空依他自性空圓成勝
義空。於如是義聖賢具悉。勿謂上文前二菩 薩後二三藏所說相違。言空有者。為彼時中 樂聞空有能起修證。由諸凡愚無始熏習起
有空執彼彼病深。佛為斷除而作此說。諸 菩薩等依奉聖言。各對彼時執見過失依至 教量廣有弘揚。幸而詳之勿復興病。即前所
說三性無性二諦有空皆此經宗。至文當悉。 明諸教說。
[0432a23] 明此經者。題云般若即以為 宗。觀如來品別明三種。實相觀照及以文字。 慈恩三藏更加二種。境界眷屬通前五法。般
若性故.般若相故.般若因故.般若境故.般若 伴故。有義此經觀照為宗。經說五忍即是慧 故。生空法空根本後得遠近加行皆是經宗。
十四忍中無不攝故。有義此經實相為宗。經 自說云。以諸法性即真實故無來無去無生 無滅等。有義此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