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Ren Wang Hu Guo Boreluomi Jing Shu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第一
青龍寺翻經講論沙門 良賁 

稽首無上覺  
應現塵沙  大悲
甘露法  清淨修多羅
群生  深不可測
勝果  
五忍聖凡  敬禮
三寶悲智  加護無遺
  

[0429a16] 真理有無洞鑒 性相 清流牟尼 王宮無生所生
摩尼所以如來 鷲峯定興波斯匿
天華淨土穢土密布 聖眾法雨護國理事 包括始終境智五忍
二諦迷悟唯心帝釋頂生 普明令德難思 三法指掌七難
若非大明 何以法音何以

[0429b02] 再造生靈無垠 福壽 無為明德 聖旨
三藏重譯三藏兩方 。 龍宮。  良賁先哲清流  筆受 
 大明桃園 。 不容 慚惶白璧  

[0429b14] 解釋題目仁王護國 所為般若波羅蜜多境智品第 仁者五常
三才護者所居般若波羅彼岸清淨 連綴攝持
區分次第 人法故云仁王護國般若波羅 品第一

[0429b23] 經略四門起意二明 正解本文起意 起意翻譯年代初中
諸佛根緣 十四 黎元菩薩故經云
十六國希有世尊 大慈利樂我等云何護國如來 平等佛言善男子諸菩薩
佛果十地廣明護國 一切國土災難破壞廣明外護利樂不斷
一明佛母二明三明 修行四明次第五明佛果諸佛 出生令德令德
修行修行漸次淺深 諸佛 說經有如人世慈母所生
誕育自幼及長師友教誨立身 大意如是一明佛母一切 般若般若即是諸佛不思議品
般若波羅蜜多諸佛諸菩薩 共功神通奉持大王般若 出生一切諸佛一切菩薩解脫
一切國王無上一切有情出離 生還護國二明 般若諸佛能詮
觀如來品有人恒河沙三千大千 世界滿七寶布施大千世界一切有 阿羅漢果不如有人乃至
一念淨信何況受持讀誦一句 二諦有人一念 淨信百劫千萬生死苦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脫所得功德十方一切諸佛無有 法難全身半偈諸佛說出
正因解脫解脫 三明修行苦果輪迴 熾然生死外道
功力如來王宮大智 宣說五忍十四菩薩行品 善男子十四十方世界過去現在
菩薩修行一切諸佛顯示未來 諸佛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佛菩薩不由 一切智者無有何以諸佛
無異善男子 歡喜離垢發光難勝 現前遠行不動善慧法雲
正覺一念清淨超過百劫 無量無邊恒河沙一切苦不生 不久當得無上菩提勝行
四明次第菩提涅槃 求證修萬行僧祇 奉持云何善男子
明了為人演說佛言大王汝今諦聽 金剛定如法修行十三觀門 依持建立十三廣明不備
無由一門功力便 菩提五明 利樂至理無異二諦
大王一切諸佛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汝等大眾受持讀誦 修行即為受持諸佛佛化
至於般若佛果菩薩多劫莊嚴滿究竟 無相永超生滅奉持善男子金剛
現在前時未能等等等覺 解脫一相無相無生無滅真際 法性滿功德如來佛果豈不
菩提涅槃凝然相續不必如下文中十三法師斷續煩惱障 真解脫所知障大菩提
金剛定名為一切煩惱分別大覺利生  翻譯年代耀
晉代 前後第一晉朝太始 月支三藏法師曇摩
仁王般若第二後秦弘始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童壽長安西 逍遙園仁王護國般若波羅
第三梁朝西天優禪尼國 三藏法師波羅真諦 仁王般若然則
方言梁朝不行 流傳宇內自古 護國 肅宗皇帝
黎元齋戒南天 執師子國灌頂三藏阿目佉不空眾經 滿歸天
寶應皇帝再造乾坤禮樂明白 永泰元年 四月 如來生靈仁王護國融通
梵夾翻譯貝葉無漏金口 請僧懷感等於道場 翻譯澤及含靈永清 曠劫救護
使魚朝恩其事桃園翻譯月朔承明殿灌頂道場 舊經。 新經舊經
本文  聖心再生先後 總是門經

[0430c11] 第二一明二明 分為 所聞
非唯維摩經不思議法華經 一乘楞伽經如來藏涅槃經佛性 對待至理清淨法界
言語道斷何所楞伽經對治心量 其所立宗等觀自心言說不可得故知立宗皆是
不生淨法界而言何所言教希求 了知宗旨外道
我法判教 佛出世轉法輪阿含大乘般若經無相空宗
大乘深密不空非空 世尊自在 耀初小四百
二十部本末前後如常分別 傳法聖者馬鳴龍猛諸菩薩 智論大乘無相慈氏無著
諸菩薩瑜伽大乘不空佛滅先有非空 空有相違大乘千年法相 無異千年空有清辯護法
大菩薩大乘了義見解 不同西域記菩薩不對 空有所謂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
成實三性體空共許圓成 實性名言二諦 空有分為聖教
古德聖教空有二諦 空有瑜伽唯識 以為刊定廣百論第十中略
中分師宗 正義師宗第一瑜伽學徒 第二清辯菩薩第三護法
菩薩二執建立中道廣百論聖天 護法第三正義第二 一明立宗二明立宗
瑜伽分別執法 所生法體發起煩惱隨眠繫縛 世間輪迴加行無我
生死苦 依他起性妄分別增減二邊清辯
世間無故不可 第二第一瑜伽 釋文中有不然相違
無何 所立名言因緣生應有
名義能詮妄執 名義世俗 不許依他起性隨俗假說
何不總結世俗 能詮無有如何 一有不符
諸世間依他起性 緣生第二清辯 菩薩
非有法性皆然瑜伽 經意法性非有諸法不可名言皆是共相
自相名言自相共相非有 能詮實有 非有非有第三
清辯菩薩 法滅諸法非有 瑜伽不能
非有所以者何自性 差別能詮無生無滅 諸世間因緣所生無非故此
第四清辯菩薩 他性契經諸法緣起緣法如是正知通達緣起緣生
無性緣生瑜伽學徒 緣生法無自性相違 緣生緣生法二種一者二者
中意自性非有 無自性便染淨二法 清辯菩薩瑜伽種種
妄分別得正見 論文第三申正護法 不同分隔聖言
諍論一邊不能惡見塵垢 諸佛世尊大乘清淨真理 是非怖畏執著
兩邊領悟大乘不二中道二諦無相甚深二諦法門最為難測 自勵了義經略指歸諍論世俗
緣生出世間色心 展轉可言先後世俗諦 分別
所為有相可言世俗諦勝義諦 所知分別名言不及不由 無相勝義諦如是二諦法門
正法大心弘誓 利樂有情正斷妄見塵垢 悟入善逝真空滿勤修
護法唯識論護法菩薩言依 何故勝義諦無相深密性相般若
故此顯然 古德三性三無性 真諦三藏三無性論三性
無性分別分別無相 無生性真實真實無性 一真三性三無性
三藏唯識論三性三無性 三性三無性 無性依依自然圓成
我法有理圓成 二三所立 三無性三無性
至理 三性色蘊我法色蘊有為即是真如圓成
三性俱空悉皆可意 圓成 俱空體空自性空圓成
如是聖賢上文 二三相違空有 空有修證凡愚無始熏習
有空斷除 菩薩聖言執見過失 弘揚幸而復興
三性無性二諦有空

[0432a23] 般若以為 觀如來品實相觀照文字慈恩三藏更加二種境界眷屬五法
般若般若因故般若般若 觀照五忍即是 生空法空根本遠近加行皆是
十四無不實相 自說諸法即真無生 合為性相體用
即此 修證即此真實 文字何不
能詮 二諦何不 智證事理

[0432b09] 第二 中分教體總有 瑜伽八十一
能詮文義分為三義 俱舍論
佛教語自性說法色蘊 音聲自性所聞對法論 有成唯識論
名句聲實能詮 佛教假名 佛教名為自性說法
相應行為有名 是故佛教即是次第行列 次第次第連合佛教
假實十地論聽者 二事得究竟一者 名句即此四法聲名
各別自性差別即是 假實 由此無礙解有別法緣
緣於佛教二者 唯識華嚴經三界唯心 剎那不可說有情
二法起信論離心一切境界 論說心心相應無為 差別聞者
法界平等根本 聞者何以二十唯識世親展轉增上二識決定相續識差別
相續差別展轉增上緣佛教唯識二攝真如一切法至於彌勒
契經所有宣說音聲語言 章句一切無非實相佛教真如 上來淺深而言
互相相違 圓成四門所聞 有漏有漏文義
無漏心無漏正智圓成 有為十八界十五有漏 無漏名句三自性無記
說通無漏有部十五 有漏無記大乘如來說法聲名 無漏十地菩薩 能變有漏
能變有漏無記二乘 唯有無漏 有無如常分別第二

[0432c29] 第三中有 二分三乘四時 瑜伽論菩薩藏二聲
獨覺入聲名聲 三藏素呾纜 如次戒定慧菩薩聲聞
獨覺別戒三藏 藏六菩薩藏三藏 之中素呾纜十二分論義囑累
廣明二分 十二分 一者契經通有十二契經
長行具有二者應頌 重述菩薩行品七言 佛說長行偈頌長行重頌
奉持五言記別三相 大人當成佛事弟子 記別諸法可通第三四者
二諦護國 五言四言偈頌五者自說不待 觀如來品
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佛果 十地緣起三相制戒說法說法第二
囑累品上下文譬喻說法 世界滿七寶布施大千有情羅漢
本事自身過去弟子 菩薩行品波斯匿王菩薩 普明護國本生
自身過去菩薩 自說菩薩頂生 帝釋涅槃經爾時頂生我身
方廣二相一說行菩薩道 高大具有十一希法 最勝驚異
十四忍者不生惡趣菩提 聞法空三昧不思議品散花神變十二論義經典
了義得名 請問性相論議 三乘一乘法華經
一乘法無二二乘攝論一者大乘上乘二者小乘下乘 三乘菩薩乘獨覺乘聲聞乘處處
五乘如常分別 一乘勝鬘經一乘大乘 三乘菩薩乘四時
慈恩法師正義 三藏深密第二三時 勝義菩薩三性三無性
勝義領解世尊讚歎勝義 白言世尊一時波羅痆斯仙人 鹿發趣聲聞乘者四諦
正法輪雖是甚為希有一切世間諸天 無有如法 未了諍論處所
世尊第二發趣大乘 一切法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 隱密轉正法輪甚為希有
轉法輪有所容受 了義諍論處所世尊第三 發趣一切一切法無自性
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 轉正法輪第一最為希有 世尊轉法輪無上了義
處所阿含諸般 深密三時金光明經三法輪四諦非有非空
任持頓教唯一不定性 漸次三時解深密經 漸次第二頓教
不立立時第三何以 大乘十四革凡成聖 空有陳行豈但第二
據說諸般第二 經文諸天讚佛第三 中說非空有為第三華嚴理實而言
華嚴十地金光明大乘非空非有 三賢十地第三 漸次第二頓悟故云
進退皎然會所般若 四處十六四處王舍城 鷲峰室羅筏給孤獨園他化天
寶藏殿王舍城林園白鷺 十六五分別名 次之三分第六最勝天王
第七曼殊室利第八那伽 分所第九金剛第十般若 如次六度
四處之中第一十六 聯綿 三祇十地
不惑菩薩行 佛果淨信 災殃安人護國莫大
讚揚第二 根性根性自古 提綱一切眾生
種性一聲緣覺如來不定 種性何以得知不定性一類 種性般若五百九十三勇猛
三乘決定三乘不定 無上正等覺三乘 夫人善知識非法眾生
人天善根成熟善戒經種性 種性復發勤行精進不能得無 菩提以此定量種性具有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無有定性 何以涅槃二十七一切眾生 佛性一切眾生悉皆有心有心
悉皆當得阿耨菩提以此定量 眾生無性所立 有性無性
佛世尊自在 利樂取捨指南有無 相違云何利樂有情本來種性差別
無性出離 無退 皆是法輪有言利樂起信論
本覺不覺還源無不成佛 。經文三界四生 第三

[0434b07] 第四正解分為題目 題目題目仁王般若 護國護國
新譯文義題目通名 通名
智慧敵對譯者 波囉弭多彼岸聲明分句 (上聲)
此岸 彼岸 仁王護國
波羅蜜多一部十一 中間乃是梵語仁王 令譽護國所為博愛
仁者正理解人思慮 不行天下天下
上下相親溫良敬慎寬裕 禮節
儒者兼而有之 論語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名為
正理論初時田主 共許天子金光明 人世尊勝名天諸天護持得名
天子詩曰天下 故人故人 故人故人
四德天下天子 先王有道 事天因地老子
四大其一說文三才兆庶 仁德得名懷仁 持業得名仁惠
得名護者仁王 如來大悲攝受無遺故稱 四海八方疆域
災害不生禍亂人天歡慶安人護國 依主得名般若梵音
一者文字能詮 二者觀照實相即真四者境界二諦三性無性五者眷屬
相應五蘊般若 正智如如具足 若那西方
有界有緣大品經之一智慧二字慧智二字緣故 由是
經論六度十度開合不同六度智慧 第六十度第六 第十各別
別境決斷天王般若菩薩具足般若具足闍那般若門分別句義闍那
入眾利鈍 得度 般若波羅梵語彼岸
此岸四諦苦集 此岸苦集中流涅槃菩提滅道 彼岸六度萬行以為船筏五蘊
修行人六度 究竟彼岸教理 彼岸果行
果德波羅梵語 二義即是七最勝 生死
梵音修多羅修妬路慈恩三藏 素呾纜猶如 取經何以
四分律種種置於 不分佛說眾生 識心有如不以連綴攝持邪見
飄散結集連綴佛言 佛地論聖教貫穿攝持 化生貫穿攝持
經籍釋經 古今不易是非稱之為 雜心論釋經
解經能詮出體瑜伽論 名為仁王 護國般若波羅蜜多通教以上十字
一字互相仁王護國 波羅蜜多持業依主應知品名因由般若
文義各自區分 次之一者一部 總有故稱第一本文
釋經真諦 一發正說 三王護國第七流通分
晉朝道安法師科判以為 序分正宗流通分至今慈恩 佛地論親光菩薩佛地經科判
以為三分然則東夏西天聖心 三分起因 緣分聖教次之
奉行囑累品序分分為如是爾時世尊二序通有
傳法引證後說 發起前後如是 爾時本緣師資阿難
如來阿難未來佛說當時緣起 順義初二名義周備
三門分別 建立所以開合不同起因 優波離阿難
逗教阿難智論第二涅槃娑羅樹 北首爾時阿難 阿難守護佛法佛世尊
愁悶受事 四事一佛滅度諸比丘 何處三惡比丘如何調伏一切經
阿難滅度波羅 木叉大師四念處惡性比丘 默然打罵一切經
如是我聞何故阿難四問大意三寶不斷以戒為師佛寶不斷 念處如是即是法寶不斷比丘
和合僧不斷三寶利樂無邊 問答阿難結集佛言 如是所以如是自有
除疑為生顯正 除疑真諦微細阿難比丘 高座法藏時眾大悲
他方阿難轉身 成佛如是智度論 如是我聞
信受奉行 起信心所理順即由 理順師資說法順從云何
心所十一最初心心 澄淨水精清濁對治不信 渾濁樂善
初生五根之中信根信根 五力之中信力信力不能 華嚴道原功德
善法希望 最初中伏最初十信 顯揚七聖財
七聖財正理 佛法僧三寶惡趣貧賤猶如金剛
俱舍眾生出生 生手正宗佛教兩手相接淤泥 智論至於寶山隨意
空無所得信心入佛寶山 道果信心文義空無所得 淨信外道
置於二字梵王 十二眾生梵王嗔怒 二字
佛世尊阿難如是顯正三寶吉祥故我之一 即是佛寶如是一時即是法寶
二字比丘眾即是僧寶三寶 第三開合真諦七事 二事智論
一者所謂如是二者所謂所謂一時四者所謂 王舍比丘世親
菩薩般若燈論三明 弟子師說一切修多羅其事如是義門


[0436b0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鷲峯山

[0436b02] 如是所聞無非 如是法師有無不二 非有稱之為如是是故
如是無量義經至人說法 是故如是梁武帝指法 如斯如是
如是決定決定能詮理即阿難文理決定 法智如是阿難
金口深意章句始末 自如佛地論如是 譬喻如是富貴
毘沙門教誨如是讀誦 經論問答 故此如是我聞許可
結集諸菩薩所聞 如是說傳法菩薩便如是 所聞如是審定如是
如是說定無有 聞者聞人無非我有
施設大涅槃常樂我淨 施設三世流布自指 無體圓成無相傳法菩薩
隨順世間假說諸佛說法無我瑜伽第六一言無我
順世無我無我 宣說染淨因果事業決定 信解所以智論第一四悉檀
世界悉檀瑜伽順世 聞者婆沙十二薩婆多耳聞法救 尊者成實論譬喻師說心心
法和大乘雜集第二 一切法作用和合 分別
二義瑜伽五十六諸法自性緣生剎那作用 和合
耳根 意識瑜伽比量耳識
佛地世俗 聽受何須
耳聞 耳聞作意 染淨種子根本一一
不周所以 問答佛說而言 佛地論自有一者
無性諸佛如來唯有三法戲論說法慈悲本願 眾生上文相生善根力
名為佛說譬如天等增上 夢中二者親光佛身具有 分別戲論豈不說法名
戲論聞者善根力本願如來識 上文相生利他善根起名佛說聞者識心相分明顯
阿難成道二十後方 侍者一本 願力過去長者供養誦經沙彌
龍樹淨滿青蓮 大海水流阿難加持報恩 入世阿難
三三昧金剛 阿難得法自在王三昧 聞法觀佛三昧海經第五阿難
佛說菩薩行過去九十說經 法華第四授記即時憶念過去 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
說偈言世尊希有過去 諸佛法如今日所聞阿難尊者既是 云何能持大乘法藏集法
阿難慶喜聲聞藏阿難跋陀 獨覺阿難伽羅 菩薩藏阿難總持自在
金剛仙論真諦懺悔 佛法菩薩極多 菩薩阿難常隨如來人天
傳燈菩薩利生 各自不可阿難 第二阿難頂禮師子座一心
合掌涅槃如是說說法 不見如是展轉波羅柰 阿羅漢上昇虛空多羅樹
無常我等眼見佛說 如是我聞佛地論應知如是我聞 增減過失如是
展轉顯示聞者有所堪能有所 過失愚夫堪能有所 不能增減結集佛教
如來令眾生恭敬信受 文義決定增減是故 聞已如理思惟勤修一時
第三無非如來說法善應 唯一佛地論三義 究竟一時剎那相續
究竟一時名句 云何論文釋名究竟 一時如初乃至一品
云何不以一期 究竟非一剎那領悟 陀羅尼一字中一剎那
能持一切法聽者耳根 剎那一字一切無障礙 領受一時上根一剎那
領悟聽會 相會無分別一時即是 共相同一不當前後
此等皆是假名一時大乘過未實有三世一時二義一道 聽者五蘊剎那生滅唯有
現在前引 假名過去假名未來二種 現在過未現在
聽者究竟三世一時非一生滅 之一唯識識心之上三時 聽者現在隨心變作
短長一時如夢所見 唯心無實一念 如何聚集唯一
展轉熏習識心連帶所聞 聚集顯現諸行無常 一時聚集乃至一偈一品連帶
生滅五心如常分別 何為成實俱舍經部 假實五蘊有為法
大乘自有一智法實 所有陰入陰入 佛地論即是有為法
或是上分影像色心百法論色心分位 相應及時五蘊行蘊
中法法界意識亦即瑜伽 凡聖一時同時
一會聖凡利鈍短長差別不可一時第四化主 第二一佛聖弟子諸天
神仙變化佛陀 覺者起信論覺者心體離念 離妄念不覺大智慧光明遍照
空界三義一者 覺知自心本無生滅凡夫二者 一切法無不二乘滿
究竟稱之為滿菩薩佛地論 一切智一切種智一切 有情覺如蓮華名為一切智
睡覺理智 無分別智所有而言一切種智覺有情蓮華
所得所有而言 二智同異 唯一一二第一義
薄伽梵 二義成德成德 薄伽梵自在永不
煩惱熾盛端嚴三十二相莊嚴名稱 殊勝功德圓滿無不吉祥一切
世間親近供養稱讚尊貴 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初一斷德一智恩德如次
能破四魔四魔 佛號真實 十號經何故稱佛
一覺天鼓不由 睡眠譬如蓮華自性無染具足三義假名六神通寂靜
不生真實即是真如三德 般若解脫法身三寶自知 稱佛
仁王經真實 三身三身空無
妙理解故法身應化非真 報德歸本即真十地受用 穢土聞見化身佛地論如實
釋迦如來地前大眾變化 穢土說法地上大眾受用身 淨土說法所聞所見各別
歡喜信受奉行淺深所行各異 理實三身相離王舍城 鷲峯山第五無非遊化
佛地論 何處一切 善勝
惱害星名 摩伽陀 國號
王舍婆沙王子 人民鬼神王舍如是 太子王舍題字
因此名為王舍城輪王 世相王舍四天王 修羅甘露山中
然後因此名為王舍城智論第三摩伽陀初生 兩面大成人力
國王八千山中大力 王舍城摩伽陀 城中失火如是
周匝宮殿山中以是王舍城往古國有 名曰厭世出家仙人
嗣位如是思惟住處出獵 周匝種種 居住王舍城西域記
羅城摩揭陀國正中古先君王所居吉祥茅草 以為崇山四周以為西狹徑
山門東西南北周一五十 周三道路 黃金暮春月林金色
娑羅王都一家 防火不暇資產 不安
德行可以攘災群臣對曰大王德化政教 明察庶人 窮究先發首惡寒林
宣告頃之王宮失火 太子遷居 吠舍釐頻毘娑羅寒林
王舍城未生怨王嗣位後方更為 無憂王遷都波吒釐王舍城
婆羅門王舍城 基趾周二里面一門 故城婆羅門鷲峯
陀羅鷲峯 智論二義山頭故云王舍 屍陀死人
便靈鷲 知人死活 靈鷲
婆沙釋迦菩薩 西域記北山 特起鷲鳥高臺
濃淡分色如來五十 廣說妙法頻毘娑羅聞法人從
中路窣堵波下乘 退凡人山頂東西南北西
精舍如來 說法說法量等如來 山城法華王舍城
鷲峯山山城 法勝智度論生身 般若真諦記住一境
依止處在家出家悲智 無住道體利他自利 聖天
從此第六分為大眾 退坐初中變化 中有無學大德
難思在家聖眾在家七賢 人王自在諸天色界諸天變現八部眾最初第一
大德中分標名 三結成就第一標名

[0439b07] 大比丘眾八百

[0439b07] 來意阿難可信顯德釋梵諸天圍繞佛法
圍繞波斯匿王大眾 請問時眾大乘次第 十四無上覺無勝
淨信不生當令佛地論 菩薩輔翼圓滿天龍眷屬圓滿 來意
智論第三世尊一處一時 一心一見一道同一解脫名為 一真三義一者
大軍二者大山 大王比丘非一難測菩提無上佛地論
利根波羅蜜多種性聲聞二者無學果 不定種性迴心四眾 智度論一切最為
甚多能破九十六 外道此前文總一者 八百二者大名
羅漢四者障礙五者大功德 智慧波羅蜜種性大大 大能一切
外道得名比丘 苾芻比丘所以一者 出家魔宮乞士出家
乞食淨戒淨戒淨命受戒三業無貪相應 活命漸次
真諦乞士果位 中轉名為乞士名為應供惡名不生僧伽
云和理事名為得名 眾僧八百眾數舊經 梵文前後般若
二百五同時大經 同一同一
故稱 同時 聲聞智度論
聲聞皆是應化常隨如來影響正法從此 第二德文分為第一

[0439c23] 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

[0439c23] 八百無學果 乃是梵語多義婆沙論第九
四有義解羅漢煩惱阿羅漢世間供養 不生生死不復
遠離不善智論唯識應有三義煩惱世間 供養不復分段
不一名為別有一者 欲漏二者有漏無明漏 云何欲漏佛地論欲界見道四諦
五見四十欲界 身邊二見見道 四十六根本煩惱忿恨二十隨惑
十六五部無明六十一 唯有五趣四生不善
名為欲漏有漏無色 且如色界四諦修道 無明三十六根本煩惱八大
四十四無色界四十四 八十八色界諂誑 十二有漏界定無漏天趣
無記由此名為有漏得名有漏 三界五部十五無明無明漏無明
相應不共皆是 自行無明持業得名 無明漏此等
煩惱現行流散不絕輪迴 備受 厭離過失名為
轉識現行羅漢無故 長時隨逐 伏藏異生世道後心
無學聖道永不理實煩惱 經文 清淨草根是故 從此第二差別

[0440b05] 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十智所作已辦

[0440b06] 無學種類差別阿羅漢其二 一者利根名為不動不為煩惱退得名不時解脫不假
學位煩惱障慧解脫 滅盡定俱解脫斷定二種 解脫無諍願智功德二者
退退所得得名 時解脫解脫臥具好處
好說法人同學此等不得 解脫學位信解種性具有 解脫利鈍慧解脫無諍
通稱調 不善棄捨重擔十智 俱舍論薩婆多世俗智
世俗二者法智欲界四聖諦類智上二界四聖諦四者苦智 五者集智集諦滅智滅諦
道智道諦他心智 盡智所有無生智無生 十智唯有無漏其他心智
無漏世俗智一切有 無為所緣境法智四諦 四諦他心智
有頂苦集境界方能四諦盡智 聖者無學果自知三昧
已知 修道盡智無生智自知 已知
成實論經部現在 法智過未法名比智鈍根
煩惱退現法樂利根無學 十智無生智煩惱不退 法樂顯揚第二十智
所作已辦無學得勝對治煩惱生死怨敵 異熟果苦諦業煩惱集諦 生死名為
解脫滅諦妙智道諦菩提分 功德無不名為是故名為所作已辦 第三不同

[0440c21] 三假三空

[0440c21] 二觀 對治三假假實假實假實般若下文五蘊
任持自性生物解故名為從眾 緣生幻士不實 性體真如真如
由此而言之一 二字正解行相即世勝義 一字真俗
加行根本能所假實 遍行自性心心 相應苦樂
異熟味著生死力強心所對治 假實名表
諸法得法共相自性諸法自性 名言有情橫生執著 無始熏習除斷正觀
假實大乘無學 智度論應化聲聞菩薩三空所謂空觀無相
俱舍苦聖諦四行相中空無 空門四行無相 無常十行苦集六行
有漏不願無漏何不聖道滿 願求無學果不願 必然超過現前佛地論第一
我法俱空此等持名解脫 涅槃無相此等持名無相 相者所謂色聲香味觸
老死三界所願此等持名解脫門智論知法 畢竟空名空三昧一切法實相無相
不受不著名為無相三昧知法 諸法不空若有若無名為 三論小乘羅漢權實
應知上來文明從此第三 成就

[0441b01] 有為功德無為功德成就

[0441b01] 功德成就有為功德無學 無諍願智無漏道有漏三摩 十智功德即是大地
即是大地有為無為功德無學所有擇滅無為有部無學見道八忍修道九地
九品見修八十九無間道解脫道 有為功德八十九解脫道擇滅 無為功德無學無為
應知大乘真如建立 擇滅實體此等多少 如理即是有為無為功德無學
故云成就從此第二

[0441b16] 比丘尼八百阿羅漢

[0441b16] 無學文中比丘尼 比丘梵語 八百眾數阿羅漢
無學從此第三隱顯難思 分為三結 成就第一

[0441b23] 有無無數菩薩摩訶薩

[0441b23] 菩薩 無量無數華嚴經第四十五 名為無數一百名為無量
是故無量無數舊經九百萬億無量無數 眾多何必菩薩摩訶薩菩提
薩埵中略菩薩菩提 薩埵有情菩薩二門一者 自利大智二者利他大悲為首菩提
薩埵有情度生攝論 無性四弘誓菩薩 屬於菩薩有財釋覺者
有情求人菩提 名為菩薩菩提正是薩埵 勇猛大菩提有志
菩薩此後攝論親光 菩提即是般若薩埵 便由此二法一切有情是故
名為菩薩亦即菩提亦即薩埵持業釋 不空羂索經摩訶 薩埵佛地論第二菩薩摩訶
薩埵菩提三乘 摩訶薩從此第二 分為

[0441c19] 實智平等斷惑方便善巧大行

[0441c20] 二智兩句自利 兩句利他二智 實智根本智真如
證實名為實智平等高下 斷惑煩惱障二障分別 見道俱生二障十地
初二斷言 方便後得智 大悲拔濟不捨有情種種利他
方便善巧善應能化 能不大行發起廣大殊勝 行願諸菩薩真智
俱起所有行願多於功用 真俗任運修行不假 故此說起行願
正體名實能緣真俗 加行名為方便正覺不違



[0442a09] ◎從此第二十地不同分為初地

[0442a11] 四攝法饒益有情

[0442a11] 無貪 同體利他即為自利不見 別有利他四攝法有情成實論
一者布施衣食攝取眾生二者愛語隨意語言利行 他事四者同事
二種攝取眾生名為布施 眾生說名為愛語教化眾生 名為利行神通力種種變化五趣
諸眾生其事名為同事四攝法 云何莊嚴論第八信令 如是四事次第四攝長行
布施法成隨順堪受 愛語起信教法利行起行依法如法
解脫行長饒益理實 初地萬行次第

[0442a29] 四無量心一切

[0442a29] 利生怨親平等一切 慈悲喜捨無量婆沙論八十一
如是賢聖廣遊復次 能緣無量有情無量無量 無量顯揚無量
乃至十方無量無邊器世間有情世間 無量俱舍論 拔苦欣慰平等成實論
相違善心相違善心 相違善心皆是慈心差別三平等 名為顯揚無量
眾生無量眾生 苦具無量眾生隨喜無量 意樂婆沙論
慈悲二種自有 對治對治捶打 不害善根對治
善根 自性無貪善根相應 五蘊成實論四無量皆是大乘
雜集以定二法相應心心 以為自性顯揚善根不害善根善根
無貪皆是憐愍眾生 二種一分無貪 分相眷屬小乘但是觀門
菩薩利他實行次第三地

[0442b28] 三明五神通

[0442b28] 具德 菩薩正斷無明勝定相應通明三明 一宿天眼漏盡
婆沙論一百一一宿隨念智證 通達死生智證通達 後際漏盡智證通達
為了 三際故云俱舍論 明體有漏無漏
十智瑜伽論無漏 根本智五神通婆沙論 妙用神通
神境智證通等持行化智證 天眼智證殊勝名天色界 眼根眼識相應遠見
天眼通三天智證色界 耳根耳識相應遠聞無礙名天 他心智他心智
根本知心所知非心加行 宿住隨念智證宿住憶念漸次乃至中有初心
加行滿根本過去某處 種種事業名為宿住 念力隨念隨念
智證宿住俱舍論 五通解脫道神境天眼天耳 宿住有漏他心智通五智
他心通無漏以為 無色界五通 止觀根本分地顯揚
五通以定二法相應 後得智無漏三明漏盡 之內三明
通論無漏次第

[0443a04] 修習無邊菩提分法

[0443a04] 修習 無邊修行無邊菩提分法 正是三十
七法菩提菩提菩提分三十七 華嚴經此地菩薩內外身受心法貪愛復次修行
不善善法 增廣復次修行心觀成就神足復次 修行信根定根慧根信力念力
定力慧力復次修行覺分覺分精進 覺分覺分輕安覺分覺分覺分復次 修行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
正定三十七俱舍二十五 實事信念喜捨輕安 四念住慧根慧力
覺支正見四正斷 精進精進力精進覺支正精進四神足定根定力覺支正定
以定信根信力念力覺支正念 覺支
覺支行捨輕安 輕安覺支輕安正語 正命正思惟
三十七唯有修習二利 華嚴不捨一切眾生乃至安住 一切智智次第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0443b07] ◎工巧諸世間

[0443b07] 方便此地菩薩諦觀有情工巧 工巧意識工巧處
二種一身工巧四塵工巧五塵 技藝工巧技藝超過 諸眾生華嚴此地菩薩
利益諸眾生世間不該 文字算數圖畫印璽地水火風種種 通達乃至不為世間善根傾動次第

[0443b17] 深入緣生空無

[0443b17] 緣生 深入智證緣生 緣生有為法緣生
十二因緣廣明空無 華嚴經緣生此地菩薩諸緣 無我無自性空無受者得空解脫
自性畢竟解脫生相無相解脫門如是入空無相無有願求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得無解脫門乃至
現前地空無三三昧現前次第

[0443b28] 出入滅定示現

[0443b28] 自在 出入滅定出入滅定 菩薩無漏寂然涅槃瑜伽
滅定心行無不廣明 示現菩薩示現隨類隱顯 華嚴此地菩薩三昧智力大方便
示現生死涅槃眷屬圍繞 遠離願力三界受生不為世法 染污次第

[0443c08] 摧伏魔怨二諦

[0443c08] 魔羅 害人魔怨不同 佛地論第一煩惱
煩惱魔一百二十八煩惱隨煩惱蘊魔五取蘊死魔有漏內法 天魔欲界第六自在天如是
損害善法初一生死一天生死生死 自相摧伏智度論二十
諸菩薩菩薩道煩惱魔即真 見道分別二障魔怨得法身故能破 得法能破死魔初地法身
死魔成佛初心方能 佛地由是四魔怖畏如來 不動三昧能破天魔第八地名
此地天魔此地摧伏二諦真俗境智廣明次第九地

[0443c26] 法眼普見知眾四無礙解演說無畏

[0443c27] 法眼普見真俗 慧照有情種性四無礙 攝大乘論無性無礙自在
一切法無礙自在通達一切義理無礙自在分別一切言詞無礙 十方其所自在以定
相應心心所法自性演說無畏 菩薩法眼四無礙解 無畏智度論二十四
菩薩答曰一者聞持無畏 陀羅尼憶念眾說無所畏二者 解脫無畏一切法分別知眾
說法無所畏無畏十方 問難大眾中說無畏四者 一切問難一一疑惑
大眾中說無畏自在 華嚴經三十八此地菩薩無礙智 妙法大法四無礙陀羅尼門
百萬阿僧祇善巧音聲演說次第

[0444a18] 十力妙智雷震法音等等金剛三昧

[0444a19] 滿足十力妙智雷震法音佛果 十力此地菩薩分得 二十四十力菩薩答曰
一切智心二者具足大慈不捨一切眾生具足大悲不須 供養恭敬四者精進力勤求一切
不厭五者禪定一心威儀 具足智慧力一切分別 不厭生死成就一切眾生
無生法忍一切法實相解脫 入空無相解脫具足無礙智 深法自在諸眾生心行
十地三德禪定智慧力無生解脫 自利妄為斷德正觀解脫
大慈三大不厭生死 無礙智恩德利他慈悲 十二精進力
二利故此十力定慧相應眷屬 十智演說正法雷震華嚴三十九此地菩薩自願
大法通明無畏以為福德 密雲種種普遍十方演說等等金剛三昧果德菩薩
名為佛道名為第十地名 金剛三昧最後勝定堅固 金剛定通用上來
十地 從此第三成就

[0444b19] 如是功德具足

[0444b19] 前功 從此第四在家聖眾

[0444b21] 有無優婆塞優婆夷聖諦

[0444b22] 舊經分為二眾近事經合 無量優婆塞優婆夷 古譯言說慈恩
三藏鄔波斯迦 類別順正理論三十七
鄔波索迦歸依佛法僧親近承事 尊重尸羅如理所為 惡業近事諸佛
尸羅善意尸羅在家五戒護身 語業護身三業 遮戒以為自體
法處色 相應 大乘即是
實法具戒可親 承事比丘比丘尼是故名為近事男 婆沙親近承事聖諦
在家即是無漏 聖諦即是四諦第一善根無間 欲界苦聖諦無漏法苦法智
如是乃至第十五道類智見諦 佛地論第一見道一百一 十二煩惱初果其實無學見諦
初見見諦見諦但是理實在家何等在家三果阿羅漢果出家第三
佛法第四鬢髮沙門 無學近事 如次
寶蓋無垢稱優婆塞此等 應現大菩薩三果豈不從此第五在家七賢中分第一

[0444c27] 有無七賢

[0444c27] 無量 七賢行者進修賢善 七賢
一者五停心觀有情 尋思停止 五停心順正理論五十九有情
眾多二門不淨觀二持 瑜伽三十聲聞地一明 遠離對治遠離
遠離圓滿二種一身遠離在家 出家二眾共相獨處閑靜二心遠離遠離一切染污無記所有作意修習
義利作意對治一者勤修 淨觀如理作意不淨尋思 種種不淨死屍中庸
中老年 壞種勝解支節 尋思不淨觀貪欲厭離對治 二者勤修慈愍利益安樂
有情作意發起勝解慈愍 擇親中庸何以中都世尊如是
有情無始經歷生死長時流轉 父母兄弟姊妹師友發起平等性 利益安樂勝解尋思慈愍
勤修緣起了知 如是一切緣生無不皆是本無 是故前後皆是無常皆是
老病自有中間 不可得性空無我尋思緣起愚癡四者勤修差別尋思
六界空虛了別一切 皆是無常苦空無我差別
成身發起高慢便顛倒如是六界 筋骨血肉眾緣和合圍遶虛空施設言論 假名如是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