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Fa Hua Jing Yi Ji 法華經義記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光宅沙門法雲

譬喻品第三

[0611a06] 品名在此何以譬喻 中根 上根猶自未竟云何 譬喻
調 安置大小 譬喻品第二
舍利弗白佛世尊我今無復疑悔以下 處方譬喻品 中根第一
無異中根 譬喻品若是領解領解無異中根信解品若是
無異中根藥草若是受記受記無異中根 四大弟子受記所以
無有如此三義因緣第一 說中既有以下 以上是故
互相有無意趣第二 文句不復第三可是 二十七于時時眾感悟
時眾無益他方 何啻二十七上根 從此以下第二
舍利弗領解之中領解中有二者第一 舍利弗第二正是舍利弗
就此經家 中有二者第一經家內心歡喜第二經家外形恭敬合掌
白佛以下第二領解 二者第一長行第二偈頌 長行自有第一舍利弗自陳
解故歡喜第二我等世尊思惟取證」,悔過自責第三長行領解就此
第二 二者 領解第二所以者何昔日
今日昔日既有今日 疑悔所以就此第二 二者第一昔日第二昔日。「所以
如來無量知見」,第一 昔日今日今日 何以昔日大品菩薩
大乘受記成佛 。「無量知見即是佛果佛果 昔日世尊
獨處濟度第二昔日 實有大乘我等無生云何如來小乘大乘 疑心

[0611b28] 第二悔過自責 第一我等世尊」,悔過 第二所以者何以下悔過
昔日我等法性云何如來 大乘世尊平等心今日方知大乘致使如來
方便二者第一 第二 昔日所以者何必得大乘
得度無上佛果 萬行佛果萬行 大乘即是萬行何以
大乘萬行萬行佛果 大乘三乘 次第鹿苑四諦王舍城中說十二
後說優婆塞戒經》。身子自言昔日何不 如來大乘修行不得大乘三乘昔日
我等不解方便第二昔日 如來昔日方便未解如來昔日方便 昔日

[0611c20] 第三領解 第一自悔」,昔日 第二而今今日解故
二者第一而今聞所未聞 安隱」,惡事第二今日 真是佛子好事昔日二乘
不成不能佛種佛子 汝等所行菩薩道佛種真佛

[0611c28] 「說偈言」,領解中有 長行第二偈頌長行 自陳悔過自責三結
領解就此二十五半偈中分十一半偈長行第一自陳 第二本著邪見五行
第二悔過自責第三 六行半偈長行長行 昔日疑悔今日今日
六行半偈今日故知 長行第四柔軟半偈 長行第三領解長行第一
自陳自陳第二 昔日今日十一 分為上第
第二處於山谷 第二昔日今日 半偈自有三階三句
白佛世尊法音心懷 踊躍未曾有」。第二疑網皆已除 三句
故第佛音希有一偈如來

[0612a21] 「處於山谷第二 今日長行 第一第二
分為六行第二 三行昔日初六 自有三階初一半偈出生
第二三行昔日第三 一行第一直言未知何處疑悔
出生疑悔山谷宴坐行道 疑悔何以 昔日諸菩薩受記得佛聲聞
由是疑悔大眾 山谷大乘謂言法性云何如來小乘
大乘法性應有 則是如來三乘差別法性何必則是
大眾眼見耳聞菩薩 大士 悔恨無暇疑惑
于時多生疑惑。「我等佛子 無漏法三行第二昔日 自有說法
一偈三十二相內外功德 八十種好內外功德。「經行 第三山谷大眾之中
。「 日夜三行今日就此三行分為三階初一
昔日第二一偈昔日第三今日解故昔日 有時
是故踟蹰之間。 「常見世尊諸菩薩一偈第二
如來大品菩薩 皆得成佛事故所以。 「佛音一偈第三今日昔日
上半解開下半 意即昔日 無漏難思議眾生至道昔日教相

[0612c05] 「本著 邪見五行第二上第悔過 長行第一悔過
第二 第一第二 我等不解方便
隨宜便信受思惟取證」,就此五行 分為 第二而今自覺二行今日
第三大眾一行第二今日中有而今自覺 滅度」,第二作佛
一行

[0612c17] 「 六行半偈第三長行何以 得知長行昔日不明今日
方便品權智難測實智甚深 方便力示以三乘」,藉此疑惑 廣說就此六行
自有心中驚疑一偈疑惑第二種種五行廣明就此五行自有
三階初一第二佛說 過去無量滅度三行三世佛 除疑第三世尊 一行半偈總結

[0612c29] 「柔軟 半偈第四長行第三領解 長行一者
第二今日 二階一者惡事二者 好事半偈分為
柔軟一行上第惡事 而今如是疑悔偈頌第二今日真是佛子 法化得佛」。

[0613a09] 「爾時舍利弗」, 上根人中 如來成上
之中中有二者第一 舍利弗第二 憶念本願

[0613a14] 「舍利弗未來世 第四即為上根授記就中 第一以來舍利弗受記第二
大眾舍利弗隨喜供養 舍利弗長行偈頌 中有第一第二作佛
記得二號第三國名離垢 第四華光如來三乘教化眾生 第五大寶莊嚴人物第六
舍利弗華光佛壽命長短第七華光 如來十二小劫其後第八華光佛 之後二法上第
華光佛國土純淨皆是菩薩 菩薩大士三乘何故 三乘法教化眾生解釋:「華光佛
菩薩大士所以三乘 何者菩薩位四諦 四諦十二因緣因緣
六度六度華光佛三乘法用本願三乘。」

[0613b04] 「爾時四部眾第二諸天舍利弗歡喜所以歡喜正言平等身子既得
是故歡喜就中自有長行 長行自有第一大眾 得受記第二歡喜就中,「
歡喜一句意業歡喜,「各各脫身 身業供養,「口業讚歎 中有聞法歡喜
明見受記一偈迴向

[0613b13] 「爾時 舍利弗白佛我今無復疑悔」,〈譬喻品在此 所以前述中有
第一略明第二 懷疑第三廣明第四流通第三廣說
三根人為 上根自此四大弟子受記第二
中根就此中根自有 第一譬喻品一品 中根一同正化
中根第二信解品中根領解第三藥草喻品如來中根 第四受記如來中根受記
就此之中第一 一中二者第一舍利弗 中根第二如來 舍利弗所以
一言 有利在先云何不解同歸為此
二者如來上根得佛 聲聞菩薩菩薩 佛果眾生是故佛說

[0613c09] 之中中有中根 是故第一 同歸是故菩提
第二未解二百第三第二學人未解 何啻二百以為
我見即是身見。「有無二見 。「即是見取戒取諸人 相與所得
疑惑善哉世尊 四眾因緣疑悔第三

[0613c21] 「爾時舍利弗自此第三 第一緣起第二國邑聚落 一百以來正是
中根同歸自知必得 是故第三舍利弗法印以下 六十五中根
就此之中緣起二者第一 菩薩」,舍利弗中根凡夫 同歸所以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