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fa Lianhua Jing Xuan Yi 妙法蓮華經玄義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八上天台智者大師說
[0775a05] 第二、釋通名者,
[0775a05] 「經」一字也,具存胡音,應云 「薩達磨分陀利脩多羅」。薩達磨,此翻妙法;分 陀利,此翻蓮華,已如上釋;脩多羅,或云脩
單蘭,或云脩妬路。彼方楚夏,此土翻譯不 同,或言無翻,或言有翻。釋此為五:一、明 無翻。二、明有翻。三、和融有無。四、歷法明經。 五、觀心明經。
[0775a11] 言無翻者,彼語多含,此語單 淺,不可以單翻複,應留本音。而言「經」者, 開善云:非正翻也,但以此代彼耳。此間聖
說為經,賢說子史;彼聖稱經,菩薩稱論;既 不可翻,宜以此代彼,故稱經也。既不可 翻而含五義:一、法本,亦云出生。二云微發,
亦云顯示。三云涌泉。四云繩墨。五云結鬘。 今秖作五義不可翻,今於一中作三,三 五十五義:一、教本。二、行本。三、義本。今廣釋之。
[0775a20] 言法本者,一切皆不可說,以四悉檀因緣 則有言說:世界悉檀說,則為教本;為人、對 治,則為行本;第一義悉檀,則為義本。所言
教本者,金口所說一言為本, 流 出無量言 教。若通、若別,當時被物,聞即得道。故經言: 一一脩多羅,復有無量脩多羅以為眷屬。
若後人不解,菩薩以佛教為本,作通論、別 論,申通、別經,令佛意不壅,尋者得道,良由 其論有本故也。諸外道等,雖有所說,不與
脩多羅合,戲論無本,不能得道。經是行本 者,示人無諍法,導達通塞,開明眼目,救治 人病,如教脩行,則起通別諸行,從此至彼,
入清涼池,至甘露地泥洹真法寶,眾生從 種種門入,故知經是行本。經是義本者,尋 一句詮於一義,尋無量句詮無量義,或尋
一句詮於無量義,尋無量句詮於一義,若 通、若別尋詮會入,故經是義本。束此三種 為法門者,教本即是聞慧,行本即是思慧,
義本是脩慧,見真法本之義,尚已多含,故不 可翻也。或言出生,例此可知。
[0775b10] 二、含微發 者,佛以四悉檀說,言辭巧妙,次第詮量初、中、 後善,圓滿具足,如大海水漸漸轉深。聞教之
者,初聞世界悉檀,次第領受,分別法相,微 有解生,漸漸增長,明練通達。又遍讀諸異 論,廣知智者意,多聞強識,以至成佛,就此
即約教論微發。初聞為人、對治,即能起行, 始人天小行,次戒定慧入無漏行,見道修道, 遂證無學。從小入大,終于妙覺,是約行論
微發。初聞第一義悉檀,展轉增廣,入於聞、 思,煗、頂、世第一。次、入見諦,得真第一義;次、 入脩道至無學,從小入大,見似真中道,起
自毫末,終成合抱也。束此三發為法門 者,依小乘,即三種解脫發;依大乘初住中, 有教發是般若,行發即如來藏,理發是實相。 微發已自多含,故不可翻也。
[0775b25] 三、含涌泉者, 從譬為名也。佛以四悉檀說法,文義無盡, 法流不絕。若聞世界,說一句解無量句,月
四月至歲,如風於空中,自在無障礙,說初 心解,已如涌泉,何況後心!何況如來!猶如 石泉流潤遍益也!若聞為人、對治,起無量
行,恒沙佛法,種種法門,一行無量行,入善境 界,登八正直道。若聞第一義,理若虛空,虛 空之法,不可格量、遍一切處,是名義涌泉。
束此為法門者,教泉是法無礙辯,行泉即 辭無礙辯,義泉即義無礙辯。樂說通三處,涌 泉已自多含,故不可翻也。
[0775c07] 四、含繩墨者,佛 以四悉檀說。初聞世界,裁愛見之邪教,不 為邪風倒惑,得入正轍,即教繩墨也。若聞
為人、對治,遠離非道,入好正濟道品之路, 即行繩墨也。若聞第一義,裁愛見此岸,得 至彼岸,不保生死亦不住無為,即義繩
墨。束此為法門者,教裁邪即是正語;行 裁邪即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等;義裁邪即 正見、正思惟等。繩墨已自多含,故不可翻。
[0775c16] 五、含結鬘者,結教行理,如結華鬘,令不 零落。世界悉檀結佛言教不零落,為人、對 治結眾行不零落,第一義結義理不零落。
束此為法門者,結教成口無失,結行即 身無失,結義即意無失,亦是三種共智慧行, 亦是三陀羅尼。教不零落是聞持陀羅尼,行
不零落行陀羅尼,義不零落即總持陀羅 尼。若作嚴身釋者,即是約教名智慧莊嚴, 約行名福德莊嚴,約義即是所莊嚴。所莊 嚴即是法身,為定慧莊嚴也。一切眾生皆
有法身,法身體素,天龍之所忽劣,若修學 定慧,莊嚴法身,則一切見敬也。
[0775c27] 舊云:經含 五義,今則經含十五義,豈可單漢翻胡,名 含之釋如此 (云云) 。
[0775c29] 訓者訓常,今釋其訓。天魔 外道不能改壞,名為教常。真正無雜,無能 踰過,名為行常。湛然不動,決無異趣,名為
理常。又訓法者,法可軌,行可軌,理可軌。今直 釋訓已含六義,況胡言重複,而可單翻耶?
[0776a05] 二、言有翻者,亦為五:
[0776a05] 一、翻為經,經由為 義,由聖人心口故。今亦隨而釋之,謂教由、 行由、理由。一切脩多羅、一切通別論、一切
疏記等,皆由聖人心口,是名教由。一切契 理行、一切相似行、一切信行法行,皆由聖人 心口,故以行為由。一切世間義、一切出世
義、一切方便義、一切究竟義,皆由聖人心 口,故以義為由。教由世界,行由為人、對治, 義由第一義悉檀。
[0776a13] 又言經者緯義,如世絹 經,以緯織之,龍鳳文章成。佛以世界悉檀 說經,菩薩以世界緯織,經緯合故賢聖文
章成。又約行論經緯,慧行為經,行行為緯, 經緯合故,八正文章成。又約理論經緯者, 詮真為經,詮俗為緯,經緯合故,二諦文章 成。
[0776a19] 二、翻為契者,契緣、契事、契義。世界說是 契緣;隨宜說是契生善;隨對治說是契破 惡,是為契事;隨第一義說,是契義。
[0776a21] 三、翻法 本者,即教、行、理本,如前釋 (云云) 。
[0776a22] 四、翻線者, 線貫持教、行、理,令不零落,嚴身等義如前 釋。又線能縫義,縫教使章句次第,堪可說
法。如支佛不值十二部線,不能說法,世 智辯聰亦不得經線,正語不成。又線能縫 行,依經則行正,違經則行邪。又縫理者,理
所不印,墮六十二邪;理所印者,會一究竟 道也。
[0776a29] 五、翻善語教,亦是善行教,亦是善理 教。世界悉檀說即善語教;為人、對治即善行 教;第一義說即善理教。是名脩多羅有五 種翻也。
[0776b03] 三、和融有無者,昔佛法初度,胡漢 未明,言無翻者,乃是河西群學所傳。晚人 承用,加以此代彼,今傳譯煥爛,方言稍通,
豈苟執無翻,猶以多含為解?若多含者,何 局五耶?若有翻者,以何為正?義寧種種,翻 那得多?若翻脩多羅為經者,脩多羅有九,
謂通別脩多羅藏等,何不見周正十二部中 經部,三藏中有經藏耶?若翻為契法本等 者,亦應改正十二部中有契部、法本部、線
部、善語、教部,三藏中應有線等藏,彼諸處皆 不從此翻,何獨通脩多羅耶?《釋論》云:「般若 尊重,智慧輕薄,何得用輕翻重?」若爾,即是
無翻家證。夫實相尊重不可說,遂得作胡 言而說。何不得作漢語而翻?若不可翻, 亦不可說,此即有翻家證。舊云:涅槃含三
德,不可用滅度為翻。又梁武云:滅度小 乘法,不可用翻大涅槃。此未必爾。經言 有涅槃、大涅槃,亦應有滅度、大滅度。此經
云:「如來滅度」,豈非大滅度?既以小滅度翻 小涅槃,何得不以大滅度翻大涅槃?
[0776b22] 若謂 滅度偏,不含三德者,今作含釋,滅者即解 脫,解脫必有其人,人即法身,法身不直身, 必有靈智,靈智即般若。又大即法身,滅即
解脫,度即般若。但標滅度,含三宛然,何得 無翻耶?若執一言,則彼彼相是非,不達佛 意,已如上說。
[0776b28] 今和融有無,虛豁義趣。若言 無翻,名含五義,於一一義更含三義,彌見 其美;若作有翻,於一一翻亦具三義,轉益
旨深;任彼有無,何所乖諍?《大經》云:「我終不 與世間共諍。」世智說有,我亦說有;世智說 無,我亦說無。如此通融,於二家無失,而有
理存焉。復次,圓義無方,處處通入,乃如上 說。若正翻名,世諦不得混濫,今且據一名 以為正翻,亦不使二家有怨。何者?從古
及今,譯胡為漢,皆題為經。若餘翻是正,何 不改作契線?若傳譯僉然,則經正明矣!若 等是無翻,何不標微發、涌泉等?今正用經,
於多含義強,含三法本、三微發、三涌泉、諸 繩墨、結鬘等義,亦含契、線、善語教、訓法、訓常 等,無不攝在經一字中,餘句亦如是。諸大
小乘教,皆以經為通名故,不用餘句也。
[0776c15] 四、歷法明經者。若以經為正翻,何法是經? 舊用三種:一用聲為經,如佛在世,金口演 說,但有聲音詮辯,聽者得道,故以聲為經。
《大品》云:「從善知識所聞也。」二、用色為經,若 佛在世,可以聲為經,今佛去世,紙墨傳持, 應用色為經。《大品》云:「從經卷中聞。」三、用法
為經,內自思惟,心與法合,不由他教,亦非 紙墨,但心曉悟,即法為經,故云:「脩我法者, 證乃自知 (云云) 。」三塵為經,施於此土。耳識利
者,能於聲塵分別取悟,則聲是其經,於餘 非經。若意識利者,自能研心思惟取決,法 是其經,於餘非經。眼識利者,文字詮量而
得道理,色是其經,於餘非經。此方用三塵 而已。餘三識鈍:鼻臭紙墨,則無所知;身 觸經卷,亦不能解;舌噉文字,寧別是非?
若他土亦用六塵,亦偏用一塵,如《淨名》曰: 「以一食施於一切……於食等者,於法亦等;於 法等者,於食亦等。」此即偏用舌根所對為
經。或有國土,以天衣觸身即得道,此偏用 觸為經。或見佛光明得道,此偏用色為 經。或寂滅無言,觀心得道,此偏用意為經。
如眾香土,以香為佛事,此偏用香為經。他 方六根識利,六塵得為經。此土三根識鈍, 鼻不及驢狗鹿等,云何於香味觸等能得 通達?
[0777a10] 問:
[0777a10] 根利故於塵是經,鈍者塵則非經 耶?
[0777a11] 答:
[0777a11] 六塵是法界,體自是經,非根利取方乃 是經。
[0777a12] 何者?《大品》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過。」 此色能詮一切法。如黑墨色:一畫詮一,二 畫詮二,三畫詮三,竪一畫則詮王,足右畫
則詮丑,足左畫則詮田,出上詮由,出下 詮申,如是迴轉,詮不可盡。或一字詮無量 法,無量字共詮一法,無量字詮無量法,一
字詮一法,於一黑墨小小迴轉,詮量大異, 左迴詮惡,右迴詮善,上點詮無漏,下點詮 有漏,殺活與奪、毀譽苦樂,皆在墨中,更無
一法出此墨外。略而言之,黑墨詮無量教、 無量行、無量理,黑墨亦是教本、行本、理本。黑 墨從初一點至無量點,從點至字,從字至
句,從句至偈,從偈至卷,從卷至部。又 從點一字句中,初立小行,後著大行。又從 點字中,初見淺理,後到深理,是名黑色教、
行、義三種微發。又從黑色涌出點,出字、句、 偈,不可窮盡。涌出諸行無盡,涌出義無 盡,是名黑色具三涌泉。又約黑色裁教、行、
義邪。又約黑色結教、行、義鬘,又以嚴身。又 色是由,由色故縛,有六道生死;由色故脫, 有四種聖人。又色訓法,法色故,能成教、行、
理。又色是常,色教不可破,色行不可改,色 理不可動。又色不可翻,色義多含故。又色 可翻,名色為經。故見色經時,知色愛見,
知色因緣生法,知色即空即假即中,色即法 界,總含諸法。法界文字,文字即空,無點、無 字、無句、無偈。句偈文字,畢竟不可得,是名 知字非字,非字亦字。
[0777b10] 墨色是經,為法本者, 若於墨字生瞋,斷他壽命;若於墨字起 愛,而作盜婬;乃至於墨起癡,而生邪見。
當知墨字是四趣本。若於墨字生慈、生捨, 乃至生正見者,當知墨字是人天本。若知 墨字是果報無記,無記是苦諦;於報色生
染,即是集諦;知字因緣所成,苦、空、無我是道 諦;既知字非字,不生字倒,諸煩惱滅即滅 諦;知字四諦。知字四諦,能生煗頂,若向若
果,賢聖解脫,當知墨字是聲聞本。
[0777b19] 若於字 不了名無明,於字起愛恚是諸行,分別字 好醜是識,識於字名名色,字涉於眼名 六入,字塵對根名為觸,納領染著即是受,
纏綿不捨是愛,竭力推求是取,取則成業 名為有,有能牽果是名生老病死,苦輪不 息,是則十二因緣本。
[0777b25] 若能知字非字,無明 即滅,不至於行,乃至不至老死,無明滅則 老死滅,當知此字是辟支佛本。若知字即
空,非滅已空,字性本空,空中無愛恚,乃至 無邪正,字不可得,知字者誰?云何眾生妄 生取捨?起慈悲誓願,行六度,濟眾生,入
如實際,亦無眾生得滅度者,當知此字是 菩薩本。
[0777c03] 若知字非字,非字非非字,無二邊 倒名淨,淨則無業名我,我則無苦名樂, 無苦則無生死名常。何以故?字是俗諦,非
字是真諦,非字非非字是一實諦,一諦即三 諦、三諦即一諦,是名境本。
[0777c07] 若知墨字,從紙、 筆、心、手,和合而成,一一字推不得一字,一 一點推亦不得字,則無所不得,心手即不
得能,無能無所,知能所誰?是一切智本。 字雖非字,非字而字,從心故有點,從點有 字,從字有句,從句有偈,從偈有行,從行
有卷,從卷有帙,從帙有部,從部有藏,從 藏有種種分別,是道種智本。雖非字非非 字,而雙照字非字,是為一切種智本。
[0777c15] 雪山 為八字,捨所愛身,是為行本。我解一句乃 至半句,得見佛性,入大涅槃,即是位本。我 得三菩提,皆由聞經,及稱善哉,字即乘本。
若忘失句逗,還令通利,與其三昧,及陀羅 尼,即感應本。依文學通即神通本。依字故 得語,即說法本。說字教他即眷屬本。勤學 此字,祿在其中,即利益本。
[0777c22] 如此解字,手不 執卷,常讀是經;口無言聲,遍誦眾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