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hua Xuan Yi Shi Qian 法華玄義釋籤
Scroll 2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玄義釋籤卷第二十天台沙門湛然述
[0955c15] ◎次難六宗,先指四宗與前同竟,已如前 破;次「今問」下真常二宗對並為難,又二:先 以同異對並,次「何者」下釋不異。又二:先釋
異非妙法,以生滅虛偽故;次「又真」下判既 非妙法,何殊不真等。
[0955c19] 次難圓宗中,先牒計 總斥,次「大品」下別難。又二:初以果法俱融 難,次「又云」下以因法俱融難。染因染果皆悉
即淨具一切法,豈非不二耶?次責五宗六 宗無憑中,言「出頂王經」者,親撿無文,未審 其意。
[0955c24] 次難有相無相教中二:先總斥,次「何 者」下別斥。又三:初以二諦相即難,次「華嚴」 下以經部大體難,三「大品」下重引《大品》結
難。初文二:先舉二諦中言「相即」者,俗即 有相,真即無相,不應相離。次「一切智人」去 引證也。一切智人即證真,真即無為,差別
即俗,以猶用也。用此無為而能分別,故即 俗論真。次文又二:先準部中所明義不應 別,次「若純」下明別立有妨,寄此兼判《楞伽》
成方等部。他云《楞伽》非第三時,七卷經文 第六卷中「大慧問言:外道尚遮不許食肉, 何況如來大悲含育,而許自他令食肉耶?」
若大乘中《梵網》已制,猶作此說,當知《楞伽》 四含之後為漸制之始。下佛答中仍云「菩薩 不應食肉」,故知仍存小教中開。
[0956a09] 次難一音 中亦二:先立計總斥,次別難。別中為六:初 以鹿苑施小四諦破,次以信解衣瓔二身
破,三「若言」下所化返成能化破,四「若言法華」 下以法華純一縱難破,五引《華嚴》仍二破, 六「故知」下結難。言「華嚴五天住返」者,通舉
上五,故云「五天」。其實但四,除化樂故,謂忉 利說十住,夜摩說十行,兜率說十向,他化 說十地。
[0956a18] ○四研詳中二:先釋章名,次「若五時」下正為 研詳,次第詳前南三北七所用宗教,尋之可 見,不復分節。「全失三門亦失七門」者,以般若
中有共不共故,不共雖有別圓不同,且總 言之名為「不空」,對共中四以為八門;既但 得一,全失共三及不共四,故云「失七」。「此得
斥小一種聲聞,全失七種聲聞者」,藏通八門 各有聲聞,若斥有相,但斥三藏有門一種, 全失餘三及通中四,故云「失七」。「會五」者,五
謂人天及三。「不會七」者,「七」謂聲聞支佛各 有二故。「永失七術」者,常樂等四及非常非無 常等四,總成八術,故知但常唯得八術中之
一耳。又「八術」如《止觀》第八記。「二鳥俱遊」者, 《大經》第八〈鳥喻品〉云:「善男子!鳥有二種,一 名迦鄰提,二名鴛鴦,遊止共俱不相捨離。」
此品答前云何共聖行?「娑羅迦鄰提」,舊云 「娑羅」是雙、「鄰提」是鳥,然「娑羅」翻堅固,不應 云「雙」。或云娑羅一雙,鄰提一雙。或云娑羅
一隻,鄰提一隻。引文云「鳥有二種」也。或「娑 羅」翻為「鴛鴦」,引證云「問中云娑羅,答中云 鴛鴦,類異義同」,故以鴛鴦替於娑羅。或云
「娑羅」翻為「天鶴」,引六卷《泥洹》云「雁鶴舍利」。 章安云:然漢不善梵音,秖增諍競,意在況 喻,取其雌雄共遊止息,譬一中無量、無量中
一。問:為凡與聖共、聖與凡共、凡與凡共?他 云:若觀常時不識生死無常,若觀生死無 常不識涅槃常住,二解不分,如識金不識
鍮、識鍮不識金,精識二物是名雙觀;餘 三亦爾。凡聖俱然,故云雙遊。此釋違喻,一 鳥窮下之生死,一鳥窮高之涅槃,升沈永
乖,雙遊何在?又有人約半滿以明雙遊。夫 雙遊者,生死涅槃各有常與無常,取生死涅 槃中雙常為一雙滿,取生死涅槃中一雙無
常為一雙半。今明不爾,兩常俱起乃是二 雄,兩無常俱起乃是二雌,亦與喻乖,是故不 用。今言雙遊者,生死涅槃中俱有常無
常,在下在高雙遊並息,事理相即,二即中、 中即二,非二中而二中,事理雌雄義並成 也。故此雙遊須約六即,此中具有凡共聖 等,如前三句。
[0956b28] 用一音者,「有慧方便解」等者, 慧即是實,方便是權,二義相即不得相離。他 用五時但得方便而無實慧,故《淨名》云「無
慧方便縛」,故無實慧而用方便,名愛見悲, 即三藏菩薩也。總而言之,除無緣外,皆悉 名為方便縛也。是則別教地前,通教出假,
皆名愛見。若但一音而無權慧,何但方便是 縛,慧亦非解,故《淨名》云「無方便慧縛」,即二 眾空慧也。總而言之,通別入空菩薩,皆名
無方便慧。今用此意,斥彼用教,諸味用實, 雖名一音,若無赴緣,彈斥洮汰成生熟 蘇,使至法華堪入一實,名無方便。若用
五時漸誘之益,則失諸味平等一音,名為 無慧。故今斥之。義同縛慧及縛方便。
[0956c13] ○五判教中,列章,解釋。釋中自六。初釋大 綱中復為三:標、列、釋。釋中復為教、觀二種。 於中又二:先二門意,次正釋。釋中二:先釋
二種,次「今辨」下簡示稱歎。初文二:初約教中, 初釋頓教,始自華嚴終至法華,皆有頓義, 故顯露中唯除鹿苑,以餘部中皆有頓故,
名為頓教,而非頓部。下文不定,亦復如是。 此中又引初成道者,且借祕密助入此中, 明鹿苑初成亦有頓義,況諸經耶?言「七處
八會」者,是舊經五十卷,或六十卷成。晉義熙 十四年,北天竺佛度跋陀羅三藏此翻覺賢, 於揚州司空寺譯。後有大唐三藏,證聖元 年來至,與 于
闐實叉難陀此云喜覺,於愛 敬寺譯,八十卷成。但龍宮三本,上本十三世 界微塵數偈,中本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下 本十萬偈四十八品。今但有三十九品,則經
猶未盡。舊經七處八會,新譯更加普光明殿 一會,第一摩竭阿蘭若有六品:一世主妙 嚴,二如來現相,三普賢三昧,四世界成就,五
華藏世界,六毘盧遮那。第二摩竭熙連河曲 普光明殿會有六品:一如來名號,二四諦, 三光明覺,四菩薩問明,五淨行,六賢首。第三
忉利天會說十住有六品:一升須彌頂,二 須彌頂讚歎,三十住,四梵行,五發心功德,六 說法,說令十住進後位也。第四夜摩天會
說十行有四品:一升夜摩,二夜發讚偈, 三十行,四無盡。第五兜率天會說十向有 三品:一升兜率,二升兜率讚歎,三十向。第
六他化天會說十地一品。第七重會普光明 殿說十地勝進行有十一品:一十定,二十 通,三十忍,四阿僧祇,五壽量,明菩薩報生
淨土隨時壽量,六菩薩住處,七不思議法 明佛果德,八相海,九隨相光明功德,十普賢 行,十一如來出現。八三會普光明殿說六位
一品,謂離世間。第九遊逝多林會說入法 界品,如是處會所明位行不出別圓,但經 義兼含、義難分判。始從住前至登住來 全是圓義,從第二住至第七住,文相次第
又似別義,於七住中又辨一多相即自在, 次行向地又是次第差別之義。又一一位皆 有普賢行布二門,故知兼用圓文接別。次 結如文。
[0957a25] 次漸教者,又三:初約始終共名為 漸,次「又始自」下約人在教以判為漸,三從 方等之初至法華前皆名為漸。前文多處
及《止觀》等用中間之漸,今用舊名通判一 代,且置藏等,是故爾耳。頓與不定亦復如 是。今先引大經通明一代漸教之相,此明
敷設教門出沒利物,故用斯漸。次「始自」去 始自人天終至佛乘,亦名為漸,此是約人。 人雖在於諸味漸稟,而得益深淺始自人
天次第入實,此如《止觀》初破三途後達 常住,此人不經華嚴,但從鹿苑之前,初稟 人天後漸深入。言「中間」者,或復初從方等
般若,後漸漸深入,皆如前說,並名為漸, 以鹿苑後皆有人天乃至實相故也。此等漸 人初不在華嚴,後不至法華,教雖經漸或
得頓益,其未入者若來至法華,被開會竟 又名漸頓,自是別途非全名漸。
[0957b12] 三明不定, 中二:初略點示,次引經解釋。釋中三:先引 教,次釋經,三結釋經意。中又二:先明不定
之由,由往聞法;次正明不定,即今世發習。 且以提謂為首,提謂猶屬顯露未假祕 密,故至鹿苑方分顯祕。次生熟蘇中但語「菩
薩」者,亦是顯露。亦應言,若祕密教,二乘之人 處處得入,但是文略耳。不語今經者,如第 一卷中分別,今經無不定故。《涅槃》中言「鈍
根二乘」等者,應於法華皆得悟入,若至涅 槃乃是鈍中之鈍,此如五千復成不定。言 「菩薩」者,即藏通菩薩,至涅槃中方得聞常
破於無明,亦屬不定,是等皆名發不定故。 言「七種方便皆入究竟」者,今釋不定,非但 涅槃之中七種方便皆得入實名為不定,前
諸教中亦復如是。若圓教中及別登地得入 實者不名不定,故不定名必在方便。又登 地登住超斷無明亦名不定,是故名為「醍 醐殺人」。
[0957c01] 次約觀門者,此三觀中頓觀一種全 同《止觀》,漸及不定少分不同。漸初不云先 修歸戒,下去文同。如前教中初即人天,此
中道理初亦歸戒,但是文略。不定但寄漸次 論發不定,若彼《止觀》但論從師所受修行 不定,故彼文云「或漸或頓或止或觀」。既云天
台傳於南嶽,不可從師傳於所發,是故不 同。此約昔聞今隨修觀所發不定。又漸次 觀云,從初發心為圓極故修阿那般那,彼
《止觀》意亦復如是。故彼三種初皆知圓。人不 見之,便謂《止觀》漸初不知圓極之理,名為 別教者,謬之甚矣。稟此一家,皆須諳臆,信 其虛說,徒費餘言。
[0957c13] 漸次觀中二:初釋,次重 別指。云「若的就」者,以此中文皆寄四教二 乘菩薩辨觀故也。復更云「的」,即是借用別
教行相,而初心知圓者是也。
[0957c16] 次簡示中二:初 簡,次結。初文自分信法二行,次結中云「大 該佛法」者,前標大綱,故此結云「大該佛法」。
言「大綱」者,此三種義,若教若觀,該通一化, 語頓則始終俱有,語漸又三種不同,不定 復寄諸門涉於四教,列觀秖是行者教部,
教部隨行何等?為至何位?發心所期,各各 不同,不假必須從初至後,並未委論諸 門網目。為是義故,名為大綱。不同古人 以此三名局定判部,今師以此為大綱竟。
於其中間,或約聲聞鈍根菩薩或約利根 獨悟菩薩,或對或並,或破或會,或盈或縮,或 顯或祕,此等諸意隨事別釋,更須約教,故 與今昔諸判不同。
[0957c29] 次引文者,證三大綱。 所以引三文者,〈方便品〉法說,文義顯者。《無 量義》重敘於開,為合作由。〈信解品〉委領始
終五味,今昔權實無缺。若語方便,攝下二 周,若語信解,復該前後,故引此三文,該通 一部,本門曉示久成,故亦略引,是故正引
三文義足。然三處文,文意雖具,今從易了, 隨顯而說,故前之兩文,文義互彰,後之一 文,該始末故。初引〈方便〉中意者,且取從
頓出鹿苑文;次引《無量義》者,正當鹿苑 後方等般若文;後〈信解〉者通收二文。今初〈方 便品〉文,又三:初引文,次解釋,三結示。初引
文中具明漸頓,云「於三七日中」者,近代釋 云:但是始成不云日數。菩薩流支云:說《華 嚴經》前之五會初七日說,第六會去第二七
說。引《地經》云「如是我聞等成道未久」,第二 七日也。復有人言:八會如前,第九會別時說。 新疏破前二師釋云,第七日但說十地,故
知定在第二七日;若準《深密》、《普曜》二經,第七 日在鹿苑說三乘。《四分律》云第六七,《興起 行》判七七。《五分律》第七日,《智論》五十七,《十二
遊》一年方始說法。《過去因果經》云:「初七思 惟我法妙無能受者,二七思惟上中下根,三 七思惟誰應聞法,即至波羅柰為五人說
四諦。」小雲法華疏云:「三七已說法華,引下 文宿王華智佛在七寶菩提樹下說法華經, 今佛亦爾,《因果經》略同。」今師意者,佛在法身
地佛眼洞覽,豈止道場淹留三七?今明三 七意有所表,表三周也。初七思惟法說,次 七思惟譬說,三七思惟因緣說,皆無機故
息大施小,此偏就圓為語。若通約大乘為 語,初七思惟說圓,次七思惟欲說別,三 七思惟欲說通,皆無機故,息大施於三 藏。
[0958b04] 次釋中二:先釋頓,次釋漸。初釋頓中二: 初正釋〈方便品〉先頓意也。次「序品」下,引二 文助釋頓後明漸。初文者,約大機,即寂場
之時;約小機,即成已思惟未說之時。次文 為二:初引二文,次「如此等」下判益相不同。 初又二:初引〈序文〉,次引〈涌出〉。初引〈序〉中
二:初引今佛,次引古佛。涌出如文。次得 益不同中二:先立不同,即初後兩味不同; 次「何者」下釋。又為五:初約機緣,次「如牛」下
約化主,三「三教」下約教味,四「又約」下約行, 五「以此」下結意。初約機中具得二名,大故 名頓,初故名乳。次約化主中二:先譬、次合。
機緣雖二,約佛恒頓,故云「具在法身」。三約 教中二:初單約華嚴得名,次「五味」下對餘 教味得名復殊,所以對漸不定,名之為「頓」。
在四味初,故復名「乳」。四約行中,亦從所對 得有二名:一從所證理極,得醍醐名;二得 乳名。復從二義:一大行之始,二小機未轉。
先列二義。次「何者」下釋小未轉之相。五結 如文。
[0958b23] 次釋〈方便品〉開漸,中二:初述〈方便品〉, 次「故涅槃」下引《涅槃》證。初文又二:初正引
〈方便品〉,次「非但」下釋古佛同然,指引〈序〉文 也。次涅槃文二:先引法譬,次「漸機」下釋味 名。所以言「不取濃淡」者,秖是小機於華
嚴如乳非酪,濃於華嚴。三結示,如文。
[0958b28] 次 引《無量義》中二:初引文,次從「佛眼觀一切」 下釋經意。又二:初明初大後小,次「若依」下
明初小後大。初如文。次文中二:初明先小 後大之意,次「次說」下正明後大。初又二:初略 標,次「所以」下釋。次正明中又三:初方等,次般
若,後法華。初方等中又六:初略述其部大 旨,次「故身子」下明被彈之人,三「然方等」下 明被彈之時,四「何者」下明受彈之意,五「自昔」
下明彈訶之益,六「按無量義」下結時。此諸文 者,並寄對小及鈍菩薩以明。初文者,上 句云「小偏在聲聞」,下云「三藏兼於菩薩」。次
文者,且略舉二人,餘者準例。善吉茫然棄 鉢,身子怖畏却華,以空智為入道之主,故 寄此二人。故般若中亦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