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fa Lianhua Jing Wen Ju 妙法蓮華經文句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天台法華疏序鏡中沙門神逈述
[0001a05] 敘曰:至理無名,名流四天之下;真乘不動,動出三界之中。證教即事而凝然,悉檀隨緣而化物,無謀汲引,功莫大哉!《妙法蓮華經》者,洎仁雄出世,為一大事因緣之所說之也。但藥木不同,受潤成異;機宜匪一,稟教亦差。其施權也,則鹿苑四諦之法輪;其顯實也,則鷲峯三變之淨土。旨深詞寘,人尊道高,彰壽量之遠本,會伽耶之近迹。雨吹擊演,廢昔說之筌蹄;開示悟入,獲今家之魚兔。微塵菩薩,增道損生;草庵聲聞,恥小欣大。藥王燒臂而供養,多寶全身以證明,圓極冲微,不可得而言也。
[0001a16] 有天台大師,法號智顗,昔於如來前親聽茲典,位居五品;聲振兩朝不歷講肆,佛乘懸解。陀羅尼力樂說不窮,常於陳主大極殿,對御講《仁王般若經》,萬乘屈膝,百官彈指。且如觀心釋,妙離有無,取真性作軌,藉資照成徹。敘名詮宗,異於古德,五義覈理,皆扶聖教。自智者弘法三十餘年,獨有《維摩疏》,隋朝奉煬帝勅,撰此之玄文,迺是灌頂法師私記,合二十卷,非智不彈,斯言允矣。
[0001a24] 及其滅後一百餘載,至唐天寶中歲在戊子,有東陽郡清泰寺朗和尚,法門之眉壽、涼池之目足,乘戒俱急、內外兼包,獲滿慈之寶器、坐空生之石室,必於講授之次默然歎曰:「觀其義趣,深契佛乘,尋其文勢,時有不次。或文續義斷,或文後義前,或長行前開其章,或從後直述其義,或偈中先舉其數,或後不次其名。然聖意難測,但仰信而已。」今因諸聽徒頻勸請曰:「上根易悟,探頤不迷;中下之流,尋文失旨。儻更垂次比此,則弘益巨多。」和上再三籌量,事不獲已,乃專念大師,求加可否。因夢所感,方始條倫。蓋亦隨情便宜誠諒,非苟求同異輒有增減於其間矣。冀後諸學者,曉其元意,尋領索裳,擔金棄礫,說真實法,非虛妄人。助玄風之廣扇,備丹丘之添削,則百界千如宛同府契,化城寶所盡親津橋。賴彌勒之慇懃,迴文殊之靳固,輔《發智》之六足,褒《春秋》之一言。
[0001b13] 神逈等,並採綜文前輕安諦理,莫不空王佛所同共發心,十六沙彌,咸皆代講。翳花逢日,除瘼養珠,誠愧雁門之筆,曷窺龍嚬之奧,庶探玄之士,沐道流而有本焉。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一上
天台智者大師說
序品第一 (佛出世難,佛說是難,傳譯此難,自開悟難,聞師講難,一遍記難。余二十七於金 陵聽受,六十九於丹丘添削,留贈後賢,共期佛慧)
[0001b23] 委釋經題已如上說。「序」者,訓庠序,謂階位、 賓主、問答悉庠序也。經家從義,謂次、由、述也。
如是等五事冠於經首,次序也;放光六瑞起 發之端,由序也;問答釋疑,正說弄引,敘述 也。具此三義,故稱為序。「品」者,《中阿含》云跋
渠,此翻為品。品者,義類同者聚在一段,故 名品也。或佛自唱品,如《梵網》;或結集所置, 如《大論》;或譯人添足,如羅什。今〈藥王本事〉是
佛唱。〈妙音〉、〈觀音〉等是經家、譯人未聞。諸品 之始,故言第一。
[0001c03] 佛赴緣作散花、貫花兩說, 結集者按說傳之,論者依經申之,皆不節 目。古講師但敷弘義理、不分章段,若純用
此意,後生殆不識起盡。又佛說貫、散,集者 隨義立品。《增一》云:契經一分,律一分,阿毘 曇一分。契經更開四,謂《增一》、《長》、《中》、《雜》。《增一
阿含》明人天因果,《長阿含》破邪見,《中阿含》 明深義,《雜阿含》明禪定。律開五部及八十 誦。阿毘曇開《六足》、《八犍度》等。《阿含》謂:「施、戒、慧、
六度皆足也,謂根、性、道、定等八種聚也。」天親 作論,以七功德分〈序品〉,五示現分〈方便品〉, 其餘品各有處分。
[0001c14] 昔河西憑、江東瑤,取此 意節目經文,末代尤煩。光宅轉細,重雰翳 於太清,三光為之戢耀,問津者所不貴。曇
鸞云:「細科煙颺,雜礪塵飛。」蓋若過、若不及也。 廬山龍師,分文為序、正、流通,二十七品統唯 兩種:從〈序〉至〈法師〉,言方便、言真實,理一說
三故;〈寶塔〉下,身方便、身真實,實遠唱近故。 又從〈方便〉至〈安樂行〉是因門,從〈踊出〉下是 果門。齊中興印、小山瑤,從龍受經,分文同。
玄暢從〈序〉至〈多寶〉為因分,從〈勸持〉至〈神 力〉為果分,從〈囑累〉盡經為護持分。又有師 云:「從〈序〉至〈學無學人記〉,是《法華》體;從〈法
師〉至〈囑累〉,明受持功德;從〈藥王〉盡經,美 諸菩薩本願。」有師作四段:初品為序段;從 〈方便〉至〈安樂行〉,開三顯一段;從〈踊出〉訖〈分
別功德〉,開近顯遠段;後去餘勢,流通段。光宅 雲從印受經,初三段次各開二,謂通序、別 序,正謂因門、果門,流通謂化他、自行。二序
各五,二正各四,二流通各三,合二十四段 (云 云) 。
[0002a04] 夫分節經文悉是人情,蘭菊各擅其美, 後生不應是非諍競,無三益、喪一道。三益 者,世界等三悉檀也;一道者,第一義悉檀也。
[0002a07] 天台智者分文為三:初品為序;〈方便品〉訖 〈分別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從偈 後盡經,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時分為
二:從序至〈安樂行〉十四品,約迹開權顯實; 從〈踊出〉訖經十四品,約本開權顯實。本迹 各序、正、流通。初品為序,〈方便〉訖〈授學無學人
記品〉為正,〈法師〉訖〈安樂行〉為流通。〈踊出〉訖 「彌勒已問斯事佛今答之」半品,名序;從「佛 告阿逸多」下,訖〈分別功德品〉偈,名為正;此
後盡經為流通。今記從前三段消文也。
[0002a16] 問:
[0002a17] 一經云何二序?
[0002a17] 答:
[0002a17] 《華嚴》處處集眾,《阿含》篇篇 如是,《大品》前後付囑,皆不乖一部,兩序阿 妨?
[0002a19] 今不安五義者,本門非次首故也。迹門 但單流通者,說法未竟也,有無之意云爾。今 帖文為四:一、列數;二、所以;三、引證;四、示相。
[0002a21] 列 數者:一因緣、二約教、三本迹、四觀心。始從「如 是」終于「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書, 或三、二、一,貴在得意不煩筆墨。
[0002a24] 二、所以者,
[0002a25] 問:
[0002a25] 若略則一,若廣匪四,所以云何?
[0002a25] 答:
[0002a25] 廣則 令智退,略則意不周,我今處中說,令義易 明了。因緣亦名感應,眾生無機雖近不見, 慈善根力遠而自通,感應道交故,用因緣釋
也。夫眾生求脫,此機眾矣;聖人起應,應亦眾 矣。此義更廣,處中在何?然《大經》云:「慈善根力 有無量門,略則神通,若十方機感,曠若虛
空。」今論娑婆國土音聲佛事則甘露門開, 依教釋者中說明矣。若應機設教,教有 權實、淺深不同,須置指存月、亡迹尋本。故
肇師云:「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顯本。」 故用本迹釋也。若尋迹,迹廣徒自疲勞,若 尋本,本高高不可極,日夜數他寶,自無半
錢分,但觀己心之高廣,扣無窮之聖應,機 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觀心釋也。
[0002b10] 三、引證。 〈方便品〉云:「十方諸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 於世。」若人天、小乘,非一、非大,又非佛事,不
成機感。實相名一,廣博名大,佛指此為 事,出現於世,是名一大事因緣也。又云:「以 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當知種種聲教,若
微若著、若權若實,皆為佛道而作筌 罤 , 《大經》云:「麁言及軟語,皆歸第一義。」此之謂 也。〈壽量品〉云:「今天人阿修羅,皆謂我少出家,
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得三菩提。然我 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以斯方便 導利眾生。」〈方便品〉又云:「我本立誓願,普令
一切眾,亦同得此道,如我等無異。」又〈五百 受記品〉云:「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實自 淨佛土,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
如是,方便度眾生。」此則師弟皆明本迹 (云云) 。 〈譬喻品〉云:「若人信汝所說,即為見我亦見 於汝,及比丘僧并諸菩薩。」當知隨有所聞,
諦心觀察,於信心中得見三寶:聞說是法 寶,見我是佛寶,見汝等是僧寶 (云云) 。
[0002b29] 四、示 相者,且約三段示因緣相。眾生久遠蒙佛 善巧,令種佛道因緣,中間相值,更以異方 便助顯第一義而成熟之。今日雨花動地,
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0002c04] 復次,久遠為種,過 去為熟,近世為脫,地涌等是也。
[0002c05] 復次,中 間為種,四味為熟,王城為脫,今之開示悟 入者也。復次,今世為種,次世為熟,後世為
脫,未來得度者是也。雖未是本門,取意說 耳。其間節節作三世九世,為種、為熟、為脫, 亦應無妨。何以故?如來自在神通之力,師
子奮迅大勢威猛之力,自在說也。以如是 等故,有序分也。眾見希有瑞,顒顒欽渴,欲 聞具足道,佛乘機設化,開示悟入佛之
知見,故有正說分也。非但當時獲大利益, 後五百歲遠沾妙道,故有流通分也。
[0002c15] 又示 教相者,此序非為人天清升作序,非為 二乘小道作序,不為即空通三作序,不 為獨菩薩法作序,乃為正直捨方便、但說
無上佛道作序耳。此正不指世間為正, 不指螢光析智為正,不指燈炬體法智 為正,不指星月道種智為正,乃指日光一 切種智為正。此流通非為楊葉木牛木馬
而作流通,非流通半字,非流通共字,非 流通別字,純是流通圓滿修多羅滿字法 也。
[0002c25] 次示本迹者,久遠行菩薩道時,宣揚先 佛《法華經》,亦有三分上中下語,亦有本迹, 但佛佛相望是則無窮,別取最初成佛時所
說《法華》三分上中下語,專名為上,名之為 本。何以故?最初成佛,初說法故,為上為本, 此意可知;中間行化,助大通智勝、然燈等
佛,宣揚《法華》三分者,但名為中,但名為迹。 何以故?前有上故,前有本故。今日王城所 說三分,但名為下,但名為迹,乃至師子奮
迅之力,未來永永所說三分,亦指最初為 上為本。譬如大樹雖有千枝萬葉,論其根 本,不得傳傳相指同宗一根,此喻可解 (云 云) 。
[0003a08] 次示觀心相者,當約己心論戒、定、慧 為三分,修行以戒初、定中、慧後;若法門以 慧為本,定、戒為迹。又戒、定、慧各各作三分,
前方便白四羯磨結竟,為戒三分;二十五方 便正觀歷緣,又善入出住百千三昧等為定 三分;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為慧三分。
[0003a14] 已約三分示四種相,當用此義。從「如是」 去、至「作禮而退」已還,悉作四意消文。但準 望此義比知則易,分別顯示其辭則難,行者
善思量之,語異意同,千車共轍、萬流醎會 者也。
[0003a19] ○序有通、別,從「如是」去、至「却坐一面」,通序 也;從「爾時世尊」去、至品,別序也。通序通諸 教;別序別一經。通序為五或六或七
(云云) 。
[0003a21] 「如 是」者,舉所聞之法體。「我聞」者,能持之人也。「一 時」者,聞持和合,非異時也。「佛」者,時從佛聞
也。「王城耆山」,聞持之所也。「與大比丘」者,是聞 持之伴也。此皆因緣和合,次第相生。
[0003a25] 又「如是」 者,三世佛經初皆安「如是」,諸佛道同不與世 諍,世界悉檀也;《大論》云:「舉時方令人生信
者」,為人悉檀也;又對破外道阿歐二字不 如、不是,對治悉檀也;又如是者,信順之辭, 信則所聞之理會,順則師資之道成,即第一
義悉檀也。因緣釋甚廣,不能具載 (云云) 。
[0003b02] 約教 釋者,經稱三世佛法初皆如是,先佛有漸、頓、 祕密、不定等經,漸又三藏、通、別、圓;今佛亦爾,
諸經不同,如是亦異,不應一匙開於眾戶。 又佛、阿難二文不異為如,能詮詮所詮為 是。今阿難傳佛何等文、詮何等是?不可
以漸文傳頓是、以偏文詮圓是,傳詮若謬 則文不如,文不如則理不是。此義難明, 須加意詳審。
[0003b10] 且依漸教分別,佛明俗有文 字,真無文字。阿難傳佛俗諦文字,與佛說 不異,故名如,因此俗文會真諦理,故名為
是,此則三藏經初明如是也。佛明即色是 空,空即是色,色空空色,無二無別,空色不異 為如,即事而真為是。阿難傳佛文不異為
如,能詮即所詮為是,此則通教經初如是 也。佛明生死是有邊,涅槃是無邊,出生死有 邊,入涅槃無邊,出涅槃無邊,入於中道。阿
難傳此出有入無,出無入中,與佛說無 異為如,從淺至深,無非曰是,此則別教經 初如是也。佛明生死即涅槃,亦即中道,況復
涅槃寧非中道?真如法界實性實際,徧一切 處無非佛法。阿難傳此,與佛說無異,故 名為如,如如不動故名為是,是則圓經初
如是也。若動俗入如,三藏義耳;不動俗即 是如,通教義耳;動如入如,別教義耳;不動 如而是如,圓教義也 (云云) 。若頓如是與圓同,
不定如是前後更互,祕密者隱而不傳。敷八 教網亘法界海,懼其有漏,況羅之一目若 為獨張?又一時接四箭,不令墮地,未敢
稱捷;策鈍驢、驅跛鼈尚不得一,何況四 耶 (云云) ?
[0003c03] 約本迹釋如是者,三世十方橫豎皆 爾,過去遠遠,現在漫漫,未來永永,皆悉如是, 何處是本?何處是迹?且約釋尊最初成道,經
初如是者,是本也;中間作佛說經,今日所說 經初如是者,皆迹也。又阿難所傳如是者迹 也,佛所說如是者本也。又師弟通達如是,
非始今日、亦非中間者,本也;而中間而今 日者,迹也。
[0003c10] 觀心釋者,觀前悉檀教迹等諸 如是義,悉是因緣生法,即通觀也;因緣即空 即假者,別觀也;二觀為方便道,得入中道
第一義,雙照二諦者,亦通亦別觀也;上來 悉是中道者,非通非別觀也。下文云:「若人信 汝所說,即得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并
諸菩薩。」即觀行之明文也。信則論機,見則是 應,即因緣也。又信有淺深、見有權實,種種 分別不同者,即分別教。又信《法華》之文,則
見實相之本,若見身子之化,則見龍陀之 本;若見始成釋尊,亦見久成先佛;若見千 二百比丘、八萬菩薩者,亦見其本也。又聞
經心信無疑,覺此信心明淨,即是見佛;慧 數分明,是見身子;諸數分明,是眾比丘;慈 悲心淨,是見諸菩薩。約心為四帖釋轉明,
若釋他經但用三意,為未發本顯迹故。 當知今經三釋與他同,一釋與彼異,四番 釋如是竟 (云云) 。
[0003c27] 「我聞」者,或「聞如是」,蓋經本不 同,前後互舉耳。今例為四釋,《大論》云:「耳根 不壞聲在可聞處,作心欲聞,眾緣和合,故
言我聞。」
[0004a01] 問:
[0004a01] 應言耳聞,那云我聞?
[0004a01] 答:
[0004a01] 我是 耳主,舉我攝眾緣。此世界釋也。阿難登 高稱我聞,大眾應悲號,適見如來今稱 我聞,無學飛騰說偈。《佛話經》明文殊結集,
先唱題、次稱如是我聞,時眾悲號。此為人釋 也。阿難登高稱我聞遣眾疑,阿難身與佛 相似,短佛三指,眾疑釋尊重出,或他方佛
來,或阿難成佛;若唱我聞,三疑即遣。此對 治釋也。阿難學人,隨俗稱我聞,第一義中 無我無聞,古來眾釋同是因緣一意耳。
[0004a10] 約 教解釋者,《釋論》云:「凡夫三種我,謂見、慢、名 字,學人二種,無學一種。」阿難是學人,無邪
我、能伏慢我,隨世名字稱我無咎,此用 三藏意釋我也。《十住毘婆沙》云:「四句稱我 皆墮邪見,佛正法中無我,誰聞?」此用通教
意也。《大經》云:「阿難多聞士,知我無我而不 二,雙分別我、無我。」此用別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