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fa Lianhua Jing Wen Ju 妙法蓮華經文句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七上天台智者大師說
釋藥草喻品
[0090b24] 此中具山川雲雨,獨以「藥草」標名者,土地 是能生,雲雨是能潤,草木是所生所潤,所生 所潤通皆有用,而藥草用強,有漏諸善悉能
除惡,無漏為最,無漏眾中四大弟子,以譬 領佛譬深會聖心,佛讚善哉甚為希有,述 其得解以喻其人,故稱「藥草喻品」。夫藥草
叢育日久,一蒙雲雨扶疏暐曄,芽莖豐蔚 於外,力用充潤於內,譬諸無漏住最後身 有餘涅槃,更不願求無上佛道;今得聞經 自乘佛乘兼以運人,文云「我等今日真是
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內外自他具勝 力用,故稱「藥草喻品」。夫藥草者,能除四大 風冷,補養五臟還年駐色,今蒙雲雨忽
成藥王,餌之遍治眾病變體成仙,譬諸 無漏聞經,破無明惑開佛知見,文云「我等 今日真是佛子,無上寶聚不求自得」,佛子所
應得者皆已得之,面於佛前得受記莂, 嘉著而稱微,故言「藥草喻品」。前一番是師弟 領述,世界悉檀意也;次一番生善,為人意也;
次一番是對治、第一義兩悉檀意也。是名 「因緣釋品」。餘約教、本迹、觀心,準例可知,不 復記 (云云) 。
[0090c16] 此品是譬說中第三述成段。舊云: 述其十三偈歎佛恩深,又述其教作人譬文 言曲巧。師云:不應偏爾,經稱善說如來真
實功德,備述其領權領實,明文在此;十三 偈止是二乘齊教荷恩,教作人譬是佛權功 德耳。今言都述其周遍領解,始天性結緣、中
間追誘、終於付財,自微自著無量無邊諸 恩德也。其文為二:一、略述成,二、廣述成。略述 又二:一、雙述善哉,二、領所不及。雙述者,一
善哉述其兩處領實,一善哉述其兩處領 權。「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者,「真實」是述實,「功 德」是述權。又《華嚴》之擬宜領實也,三藏之誘
引領權也,方等之體信,《般若》之領教,俱領 權實也,《法華》之付財,專論實也。辭致曲巧故 言「善說」,皆是佛法故言「真實」。「誠如所言」者,印
定之旨也。又從「如來復有」下,述其領所不 及。云何不及?謂退進、橫豎、亦橫亦豎、非橫非 豎皆不及也。所以者何?大雲普覆遍荷清
涼,大雨俱霑無不蒙澤,咸令世間皆得知 見未曾有法,那忽齊教止領二乘得益?不 道人天小草,是為退所不及。菩薩名上 草,亦名小樹大樹,敷榮欝茂自他饒益而復
不領,是為進所不及。又十法界同成佛法 界,那忽止領二乘,餘八法界都不涉言?是 為橫所不及。又七方便從淺至深皆入真
實,餘五方便都不在言,是為豎所不及。又 三世利益未曾暫廢,是為亦橫亦豎所不 及。夫山川谿谷 (云云) ,總言一地,一地能生
未嘗揀擇攘彼受此,草木種子皆依於地 更無餘依,一雲靉靆無處不密,一雨一味 不隔枯榮,普潤既同普得增長,如來平等 不可思議,實不先頓後漸、初三末一,如龍
興慶雲普雨於一切身心不降雨除熱得 清涼,是為五乘七方便十方三世平等廣大, 甚深博遠不可思議無有差別,是為非橫 非豎領所不及。不及之旨非都頓奪,特以
初心望後心,未窮極地故云不盡耳。又 初悟初阿,亦具後茶功德,但齊教之領未 暇進領橫豎周遍耳。又權行大士宜應如 此也。
[0091a26] 廣述成又二:長行、偈頌。長行又二:初 述成開三顯一,次從「汝等迦葉」下,結歎。初 有法譬合。法中又二:初先舉法王者,不虛
勸信也;次「於一切法」下,正述開三顯一。夫人 王外無所畏、內不二言;法王亦爾,眾惡已 盡、發言誠諦。舊云:述中根不虛,獎下根信
受。今言:佛法雖多不出權實,權實之外更 無別法,而言「無量」者,此意難信,故舉法王 勸信,又為下大雲譬作本。從「於一切法」下,
約教明開權顯實。從「如來觀知」下,約智明 開權顯實。由二教顯二智,由二智說二教, 智教相成也。「一切法」者,謂七方便,橫也;對
一實,為豎也。若言不爾,何故二萬億佛所 初發大心,中間取小,又流轉五趣,又十法 界一人尚具,況七方便耶?此法雖多,方便波
羅蜜照之罄無不盡,以隨其類音說之 無不逗會,為人天說戒善,為二乘說諦 緣,為三藏說事度,為通教說無生,為別 教說次第開如來藏,是名述其領開三
也。從「其所說法」下,約教述其顯實也。「地」者 實相也。究竟非二故名「一」,其性廣博故名為 「切」,寂而常照故名為「智」,無住之本立一切
法故名為「地」,此圓教實說也。凡有所說皆 令眾生到此智地,顯實之文灼然如日,云 何闇寱作餘解耶?例《大品》廣歷諸法皆
摩訶衍,衍即大乘,乘即實相,實相即一切智 地,上文云「唯此一事實」指此地也,「餘二則 非真」,指七方便也。此約漸頓二教,述其開
權顯實也。從「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下,約智 述開權顯實。「觀一切歸趣」,是能照權也;「究 竟明了」者,能照實也,二智所照偏圓兩境通
達無礙,故能說權實二教,此舉智釋教也。 「知所歸趣」是識藥,「深心所行」是知病,病 藥俱是權法,權法各有歸趣,戒善等近趣
人天,若作緣義,低頭舉手遠趣佛果;念處 道品等近趣涅槃,若作福德莊嚴,汝等所 行是菩薩道遠趣寶所;乃至六度通、別等法,
近遠歸趣途轍不同,可解。又戒善是人天藥, 諦緣度是三乘人藥,乃至通、別等亦可解。「深 心所行」有二種:深心著於依正,又深心著
所執之法。著依正者,起深重十惡障人天 乘;著所執法,起四倒三道六蔽四住五住 等,障諸聖乘。當知深心病相不同,權智照
之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盡明了」者,實智所 照也。一切權法無不入實,故言「究竟」,實智 所知故言「了」,佛眼所見故言「明」。若此智照
此藥此病,不照彼藥彼病,彼智照彼不能 照此,種別不同者,權智照也;一智遍照 一切藥一切病,實智照也。能示眾生如此圓
境智,故言「一切智慧」也。又「一切法」者,謂十 法界也,十法各各相欲不同,各獲果報歸 趣亦異。知諸法盡者名知病,知一切深心
所著名知藥。藥有深淺,《大品》云「如實智知 貪欲心瞋癡心」,以如實智知名知深心,如 理通達無有障礙,若戒善、諦、緣、度等一切法
藥,悉用如實智知者,名「通達無礙」。又權智 文中通達無礙者,約權論實;實智文中,又 於諸法諸法者,約實論權。二文亙現者,此
明實是權實、權是實權,當知究竟非權非 實,非差別非不差別,以智方便權有差 別,悉到智地則無差別。如地無差別草木 若干,若干無若干、無若干若干。又如約心
論法、約法論心,心有諸數、法無諸數,心不 離法、法不離心,無數而數、數而無數耳。權 實亦爾 (云云) 。
[0092a03] 從「譬如」下,第二,譬說。文為二: 初譬說,後復宗稱歎。譬有開、合。開為二: 一、差別譬,譬上述權教權智;二、無差別譬,
譬上述實教實智也。三草二木纖濃不等, 故言差別;一地一雨普載普潤,故無差別。若 觀其末派,謂各各不同;若究其根榮,莫
非地雨。內合方便智照七五各異,實智往照 終歸一實,一實七五、七五一實,差別無差別, 無差別差別 (云云) 。差別譬有六:一、土地,二、卉
木,三、密雲,四、注雨,五、受潤,六、增長。初土地譬, 舊總舉三千土地,別出山川谿谷,為五乘 習因,谷受水多譬菩薩,谿譬支佛川譬聲
聞,山高受潤少譬人天乘。今謂習因應譬 種子受潤增長,而土地山川雖有受潤,闕 於種子、增長二義;又下文合譬云「普遍世界
天人脩羅」,頌偈云「於諸天人一切眾中」,皆不 以土地等譬習因,今所不用。今以「大千世 界」譬眾生世間,「山川谿谷土地」譬五陰世
間。世界無別法,為山川谿谷土地所成;眾 生無別法,為五陰所成。土地既通譬識陰, 山川谿谷譬四陰,能依草木雖依土地等,
土地等非即草木,草木質幹但名草木,草木 種子更無別名,但取能生之功名種子,所 生質幹名草木,皆植根於地,地則本也。內
合習因習果,雖依五陰,五陰非即因果,要 依於陰得有習因,增長成辦名習果。果因 依陰而起,則山川土地譬成;草木種子受潤
增長,譬悉成也。又更顯別譬者,山雖高峻 亦有洿隆等五相,乃至土地雖平,亦有丘 池等五相,即譬五乘五陰:山高譬菩薩五
陰,川譬支佛谿譬聲聞,土地譬天,谷下譬 人。一一五陰皆有習因習果所依,猶如山 川谿谷土地皆為種子質幹等所依也。又用
「三千大千世界」譬正因之理,通為一切所依 也;「山川谿谷土地」譬眾生陰界入果報色心 也;「草木叢林」譬眾生習因。此三法不相離,
習依陰入,陰入不出法性,如草木依山川, 山川依世界 (云云) 。六文宛然,云何作義?又次 第如此,云何間糅經文,抄著前後耶?「所生
卉木」下,第二,所生卉木譬。「卉」是草之都名,「木」 是樹之總稱。眾草成叢,眾樹成林。治病力用 勝者稱為「藥」,如善法中皆能治惡,而無漏
善治惑義勝。下卉木中,樹林枝榦覆蔭廣、 器用大,故喻二菩薩。「種類若干」者,五乘七善 因果種子,故言「若干」。即是種類各有稱謂,即
是「名」也,各有體相即是「色」也。「密雲」下,第三, 密雲譬。雲有形色覆蔭,下文有「雷聲遠震」, 覆蔭譬佛慈悲,形色譬佛應世,雷聲譬佛
言教。密雲即三密也,慈悲即意密,形色即身 密,雷聲即口密。「彌布」者,遍也,既密又遍故 言彌布也。以慈悲熏,應身說法遍十法界,
故言彌布也。《經律異相》云:「雲有五色,青者 風多、赤火多、黃白地多、黑水多。有四電師,東 身味、南百主、西阿竭羅、北阿祝藍,四電鬪諍
是故有雷,又水火風地鬪故有雷。五事無 雨:一風起吹,二火起焦,三阿修羅手接入 海,四雨師淫亂,五國王不理治,雨師瞋故 不雨」 (云云)
。「一時等注」下,第四,注雨譬。譬用 口密八音四辯,宣注法雨利潤眾生。「其 澤普洽」下,第五,霑潤譬。法寶普雨七種眾生
心地所有習因種子,即生聞慧,名為霑洽。 「枝葉根莖」者,信為根、戒為莖,定為枝、慧為 葉,次第相資,故譬此四也。小根莖等即人
天信戒,中根莖等即二乘信戒,大根莖等即 菩薩信戒。「諸樹大小」下,第六,增長譬,更復略 牒明其草木隨分受潤,習報兩因善法既
蒙法雨,習報兩果各得增長。「稱其種性」者, 明施權稱機,小者不過分,大者不減少, 即是七種習報兩因也。「花果敷實」者,習報二
果也。又云,增長即三義,稱其種性即是增長 之由;由設教稱機也各得增長,正明增長; 花果敷榮即增長之相也。「雖一地所生」下,大
段第二,一地一雨無差別譬,顯於一實也。此 有三:一、一地所生,道前心地所生,終因道 後智地;二、一雲所雨,一音所宣一乘法門,
開發道中五種善根,終是一音平等之教;三、 三草二木稟益不自覺知,五種善根蒙佛法 雨隨分增長而不自知,五種之因皆依一
佛性,亦不自知五乘之教皆是大乘,亦不 自知同歸佛慧,唯有如來能知也。
[0092c24] 「迦葉當 知如來」下,合譬也,合差別譬為二:先正合, 次提譬帖合。差別譬有六,今合不次第。開
譬明機前論眾生,合譬明應前合如來,如 來是化主也。此中第一正合上第三密雲,亦 兼合第一世界;此中第二合上第四注雨譬;
此中第三合上第一世界山川谿谷譬;此中 第四合上第二草木;此中第五合上第五霑 潤;此中第六合上第六增長譬也。合譬次第
者,明如來應世則有八音說法,說法即有 受化眾生,眾生聞法各霑道潤,得潤是同 不無差別增長 (云云) 。
[0093a06] 第一,合密雲。先舉佛 身密,合雲有形;後舉佛口密,合雲有聲。 「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即是正合應身出
世也。「如大雲起」即舉譬帖合,明如來大慈 現身覆育一切也。「以大音聲」者,即是舉佛 口密,合雲有聲也。「天人阿脩羅」者,別舉三
善道,稟口密之益也,即是三乘根性三十 子,別稟聲益也。「如彼大雲」,即是舉譬帖合 雲有聲也。「遍覆大千」者,通舉一切皆是佛子,
俱蒙口密益也。或時但合五譬,將「普徧世 界」下兼合世界土地也。世界即是國土世間, 天人修羅即是假名五陰世間,假名合上世
界,五陰合上山川谿谷也。「於大眾中而唱」 下,即是第二,合上第四注雨譬。先、標章門, 次、勸聽受。章門有六:一、十號,謂「如來應供」
等;二、四弘,謂「未度令度」等;三、三達,謂「今世 後世」等;四、一心三智,謂「知者具足」;五、五眼, 謂「見者」;六、三業共智慧行,「知道」謂意不護,
「開道」謂身不護,「說道」謂口不護,亦稱為導 師,謂知道者等也。「汝等天人」下,勸物聽受。 佛八音詮吐六種法門,從多為論勸三善 道,宜應往聽法也。
[0093a27] 「爾時無數億種」乃至「而聽 法」,此中第三,合上第一山川譬。攬果報而 有眾生,如依山川得有世界等。百千萬億
者,即是十法界眾生也。今正語七方便眾生 差別,配如上說。或從「汝等天人」者,皆合山 川譬也。
[0093b03] 「如來于時」乃至「精進懈怠」,即是第四, 合上第二卉木譬。舊云:此文長出不合上。 今明上譬中有卉木差別大小不同,此中明
根有利鈍、行有進怠,正是習因深淺,與卉 木義同,豈非合譬而言長出?「于時」者,若論 漸初,即是鹿苑初說三乘時,若論中間處
處得論于時。「利鈍」者,總判三途因惡果苦 不能受道,名為「鈍」,七種方便聞教得益,名 為「利」,別判人天但受果報不肯受道,名為
「鈍」,三乘根性斷惑出界,名為「利」;又聲聞觀 生滅,名為「鈍」,菩薩觀不生滅,名為「利」;通、別、 圓 (云云)
。三途放逸名「怠」,人天持五戒十善為 「精」,人天不厭苦為「怠」,二乘怖畏無常為 「精」,二乘貪證不求作佛為「怠」,菩薩志求 佛道為「進」 (云云)
。從「隨其所堪」至「快得善利」, 即第五,合上第五受潤譬。「隨其所堪」,即是 稱會機宜,無增減之失。「歡喜得善利」,即是 各蒙法潤受益也。
[0093b20] 「是諸眾生聞是法已」,第 六,合上第六增長譬。「現世安隱後生善處」者, 即是報因感報果,合花敷增長。「亦得聞法」乃
至「入道」者,即是習因牽習果,合上果實增 長。「聞是法已」合上增長之由,「現世安隱」正 合增長,「後生善處」者,是合增長之相也。佛
如大雲普覆一切,三途亦得霑潤增長,如 說《般若》方等明地獄得益也。又諸經中,亦 說龍鳥鬼神等聞法得道。若火滅湯冷,即
是現世安隱;或生天上人中,即是後生善處; 於天人中修道,即是以道受樂。若人天聞 法持戒福德扶身,鬼龍不犯,即是現世安
隱;或天還生天人還生人,或天人互生,即 是後生善處;生能悟解即是以道受樂。二乘 聞法得有餘涅槃,是現世安隱,如下文云
「是人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我於餘國作 佛更有異名」,此人於彼國得聞是經,指 方便有餘之土是善處,於彼聞經是得道受
樂。若生身菩薩,聞盧舍那佛說法得無生 忍,即現世安隱,後生淨滿世界,為法身眷 屬,即是善處以道受樂,離諸障礙者,即是現
世安隱。「任力所堪漸得入道」,即後世以道受 樂。五乘者,五戒乘出三途苦,十善乘出人 道八苦,聲聞乘出三界無常苦,緣覺乘出從
他聞法苦,菩薩乘出內無利智外無相好 苦,是為五乘。問:但應以人天為世間乘,餘 是出世間乘。又佛為實乘,餘是權乘。又佛
為果乘,餘是因乘。又應為三乘,人天為下、 二乘為中、佛為上。又人天名不斷煩惱乘, 二乘名斷煩惱乘,佛名非斷非不斷乘。又人
天名不斷,佛名斷,二乘名亦斷亦不斷。又 凡夫、賢聖、非凡非聖,有、空、非有非空等乘 (云 云) 。《大論》明五善根,《勝鬘》辨四藏,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