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hua Wen Ju Ji 法華文句記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文句記卷第三 (上)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0194a27] 「教菩薩法」明因人所依,此去仍帶異名以 釋,故加之以處。處為能生之一法,一法秖 是究竟相,故云諦理。諦理乃與法華不殊,
故燈明佛歎《法華經》,亦云「教菩薩法佛所 護念」,故得引下普令等文以之為證,證義 處也。所以經名在序,但云「無量義」耳。以兼
正故,教菩薩法加於處也。取下三昧來通 釋之,使兩處義齊俱序並正。嘉祥云:「此有 二義,一者實相名為無量,二者實相所生名
為無量。」今謂無量之名可名所生,實相之稱 應申能生,雖立能所俱名無量則未可 也;若對異名能生之法名為實相,斯則可
矣。直爾釋序意都不然。經自釋云:「無量義者 從一法生」,生即所生,一法能生即實相也。 古來匠者,如何得以能生釋耶?故《論》云:「此
是如來欲說法時至成就」,既云「欲說」,非即全 同,若其全同即是已說,故《論》存序,乃云欲 說,意兼於正則為異名,論其二途今釋準
彼,亦順下文三昧為歎。若所入三昧唯依 所生列名,秖應但云「無量」,故知經名文在 所生,意兼能出,所入三昧義必雙含。所以前
消論云「欲說此經先入此定」,今從經所表 邊,復以義處歎之,及引文證全在此經。「佛 護念」者,果人所護既是能生無量義處,復是
佛所證得,豈佛所證而非實相?故引自住 而以為證。昔未說故名之為護,約法約機 皆護念故。從「雖欲」下明護念意,佛意本欲
唯說能生,故說《無量義》時機仍未發,隱而 不說,故云「護念」。「故無量義」下一護念言亦 成兩向,但彼經文雖云從一出多,未云從
多歸一,猶是覆相名為護念。若不爾者,則 已說《法華》,何名為序?以未說故,故云「雖欲 開示」等也。以未說故「護」,未暢故「念」。言「久
默」者,自昔至今。「斯要」等意思之可知。若唯 從所生非專佛護,在昔通說無時不然,故 《法華論》云:「蓮華二義:一者出水,二者開敷。」彼
如出水、此若開敷,所以仍名為蓮故華,但 有未開當開之別。
[0194c06] 釋入定者,先舉所入之 定,次明能入身心。初文中三:先結入意,次 「非禪」下釋結意,三「疑者」下釋疑。初結意者,且
約彼經彼定而相成者理則可見。次釋結 意者又二:初明定慧之用,互有相資各有 力用;次明相即,即定慧體。初相成者,先說
後定且從序說,先定後說如下釋疑,佛居 果位必無先後,為順化儀現有先後,究 而論之其體相即。次立疑者,且依序問,凡
諸化儀,皆先定後說,此中何以先說後定?答 中先順問答佛之常儀,次申定意,欲明一 定義分兩途,次「說此」下述為序意。今時何
故先說後定?常儀說已即應眾散,更入此定 肅其現眾,眾既不散得為今序。次「何者」下 述為正意,以一定中義兼二意,意雖復二,
時眾但見無量義後即便入定,不知所入 為是何定?不知定後為說何法?故結集者 復符佛旨,述所說經但云無量,述所入定 即加其處。若從義處以出無量,顯成序意;
若收無量以入義處,密成正宗。雖加義 處眾亦莫知。言「若作次第」等者,亦順化儀 辨定先後,即以不次第而論次第,於佛內
照豈可分張。「若明文」等者,謂如來當時不 先示定體,故使彌勒勤勤置問,乃是經家 於別序中且覆別以從通。
[0195a01] 問:
[0195a01] 如大通智勝 說後所入,為是何定?
[0195a02] 答:
[0195a02] 文雖通云靜室 入定,豈妙法後入餘定耶?
[0195a03] 問:
[0195a03] 今佛何不準 大通智勝,亦先說後定,是則皆用說前開 定,為說後合定作序耶?
[0195a05] 答:
[0195a05] 彼佛讓王子結 緣,今佛但羅云通化,結緣義同通化何妨? 故使今佛序定兼正,即成先定後說也。智 定相成前後何在?若爾,彼佛前定豈不含
兩,準有疑念彼此皆然。
[0195a09] 「彌勒」等者,「慇懃」指 四伏疑,「靳固」指四伏難,皆累至四故曰「慇 懃」等。「靳」字 (居覲切) ,牢也。二定並得為序,故云
「其義轉明」。「身心」下明所依身心,先明不動 所以,以得所緣實相故令身心不動。次 云「身之」等者,釋上身心所依處也。故知身
心不動亦由義處,故本源理性俱名為處, 對彼身心假施二稱,如來實證色心體一, 即此色心是三德故,欲說本有理妙常經, 先以色心不動表之。又身之與心俱表示
迹,今以迹表本故云「虛空常寂」。次引大 通入法華定證身心也。故此定體名異理 同,若分所入相同時別,上二句證身,下二
句證心。「身若」下重譬,身心稱理故也。非常 住法身,不可以金剛喻,非本有理定,不 可以虛空比。「無量義」下結此身心功歸義
處。「稱為」下釋疑。疑云:定若依處應唯稱處, 何得復存無量名耶?「此定」下釋也。言「無量」 者,所照得名。所照者何?即所生是。亦非異
時故云「而照」,無量即處存亦何妨。「若作」等 者,向且存異名,定體身心不動,若將此相 以表序者,以此不動等正表序後當說一
實,今指不動不分別時,如義處也。上句釋 身、下句釋心,是則却對定前身心動運分 別,如無量也。先開後合序義灼然,次更問
答釋疑。先問可見。次答意者,若準常儀說 已便散,何足為奇?今說已入定知後不徒 然,後若不徒然,前定體應別,故眾集說定
皆表當聞,故令時眾肅有所待。「肅」字息六 切,《爾雅》云:「肅肅翼翼,恭也。」翼翼恭恭,心有所 得。
[0195b10] 問:
[0195b10] 彼經末云受持而去,今何故云不散 有待?
[0195b11] 答:
[0195b11] 彼結集家語通經者,恭承嚴旨聞 必流通,故云而去。今據此經無集眾文,說 已入定定起即告,告前所集不散何疑?故
《華嚴》等經皆悉先以聲光集眾。
[0195b14] 「雖入開定」 等者,開定之言仍前序意,未盡其旨故立 雖言,意既在合定體豈違?常定尚未曾云 從一出多,況誰曾云從多歸一?即開表合
故與常殊。文殊引古既云「皆有此事」,故知 一定二義不疑,故云何以證今?「豈可以」等 者,古人不立說定為瑞,故通斥之,乃集經
者大權所置,故非凡下之所測量。
[0195b21] 釋四華 者,先出舊人及經論,明華名不定。又《大般若》 亦云「適意大適意柔軟大柔軟」,然諸教不同
文多列四,若雲公所感。言如雲母,此乃一 時徵應而已。約所表中斥舊云「狹而不當」 者,於中先斥其狹,次斥不當。初斥狹者,
今教教十六豈比舊耶?故責云「收三藏十 六不盡」者,唯四故也。況直云十六。為何教 一十六耶?故應歷教簡一十六,亦可責云,
為是發起十六乃至結緣十六耶?故云「況四 十八」。故知語比丘等四,雖含發起等,而無 理顯之。若標發起等四,攝比丘等四,況聲
聞菩薩及以雜類,類中一一無不皆具發起 等也。因古述四,故須對比丘等言之。「夫 華」下釋不當者,此華密報現得妙因當趣
妙果,古直云四表比丘等,故招今難。所雨 者華,華應表因,四眾已得何須更表?此責 古人不知雨華表現妙因,異昔因也。若表
四眾,唯希新果何須雨華?此責古人不知 散佛,表妙果在當,異昔果也。今昔因果 麁妙永乖,混同一稱今昔無從。又生公亦
云「表四果不實」,此乃用於三藏菩薩斥小 之文,則知四果不實,尚未解通教,何能顯 法華?次「今言」下正釋,先舉昔偏因對今圓 因,昔圓因不別故但斥三教
(云云) 。三藏中 但云二乘者,不可接故,應如《玄》文云:「昔 三因大異」等。「佛因」者,秖是圓因。「四輪因」者,即
初住已上,銅銀金瑠,《止觀》第一記具引《瓔珞》, 《玄》文復以四句判位,開前合後如三十三 天等,開後合前如十四般若,俱開如四十
二字,俱合如天雨四華。次「下文」去,引今經 諸文,並是位義。
[0195c23] 問答中意者,借別顯圓。言 借別者,圓非無位,借於次第高下,以顯不 次平等耳。此之借義請後學在心,以此宗
學者,或時亦迷《瓔珞》四輪是借別義,若論圓 位六即亦足,何須更列四十二耶?以分真 位長故借別位分其品秩,譬虛空體一而 飛者淺深 (云云)
。故《止觀》第六末云「或借高成 下」等,《玄》文尚用名通義圓,況名別義圓耶? 次問者,既借別位別有賢聖圓亦有不?答
指「玄義」者,具如《玄》第九卷,非無賢聖但高 下不同。又四念處中亦四句分別,若定判者 即住前屬賢,若四句判,但是義立更互得
名,住是賢位又去聖遠,故名賢聖。別地名 聖,圓行向人去此地近,故名聖賢。於今圓 文行向是聖,復更入地,故云聖聖。若不相
望當教名定。「若言」去復歷教破舊者,雖曰 一因應識因體,四教菩薩各望其佛,並是 一因而一因異,故《玄》文第十從一開一、從一
歸一,既不辯異通教何疑?故通教云:三因 大同同故一也。故云「不出通教」。「若言四眾 同是菩薩因者」,從初發心不共小故。法華
意如前者,具如四輪乃至開顯。
[0196a15] 釋「普佛世界」 等者,初破古者,以六表六其義可然,直 云三乘但破三藏,三乘因果義未周悉,故 以藏通兩三及別橫竪,比之方顯圓經六番
破也。涉法師云:「地神令動」,此見甚薄。約別 破中云「縱橫」者,且如《止觀》第三所引。「今釋」 下正釋也。初文似約教,清淨行經似因緣。
初文釋中云「磐礴」者,即堅大貌也。即七方便 人未破大無明,來至此會始破無明,無明 難動猶如大石,是故云也。又前非不破,據
難破者,至今皆破,故云磐礴。若準《長含》,多 緣地動亦可為表。經云:「有六緣地動,謂入 胎、出胎、出家、成道、法輪、入滅」,小教雖即不云
所表,既在八相中之後六,即初地初住位之 功用也。故此位居六番之首,四輪但因故從 因立名,六動兼果從果立名。又極果分果
俱得名果,故名為果。破古對今則具四 教。又妙覺者雖未即入,到在不久,始末兼 舉故云從果。本迹後言「云云」者,應引本文
「我本行菩薩道時」即本四輪也,「我成佛已來」 本六番也。本初實成亦以此瑞用表六番, 故顯教中文殊引他佛之昔事,同我佛之今
序,密意正表昔佛必有於今,今佛豈無於 昔?昔成已久故非一反。
[0196b09] 觀行釋中,初句總標, 次正釋中初約動為表,次約六為表。初文 者,言雖兼六正語於動,皆表當破無明,
名為「動難動地」即能表也。「淨未淨根」即所 表也。次「東」等二六者,俱約六數表也。表淨 六根約觀解故,故得通約觀行、相似、分真
等位,皆淨六根。於中初六者,事東踊等,具 如《中陰》等經,今入觀心義復符會。言「表根」 者,眼鼻已表於東西,耳舌理對於南北,中
央心也,四方身也。身具四根,心遍緣四,故 以心對身而為踊沒,謂中踊邊沒、邊踊中 沒,可表六及十二入也。復有六動者,義
兼十八,於其六中前三是形、後三是聲,形 實聲虛,六根亦似三形三聲,此六事釋新舊 不同。新云動、踊、震、擊、吼、爆,今且用舊,搖颺
不安名動,自下升高名起, [嶙-山+土] 壟凹凸名踊, 六方出沒亦名踊,隱隱有聲名震,砰磕發 響名吼,令物覺悟名覺。新云擊如打搏,
爆若火聲,經論略標多云震動,即形聲三各 標一也。《大經》云:「純陀去後未久之間,其地 忽然六種震動。」「又各有三」者,以表一根各
有根、識、境三。初文表六中,表雖更互破必 同時。「淨十八界」者,次辨所表皆破無明,故 知秖是見陰界入皆常住耳。「云云」者,應具
述所表以成觀心,但略存數並闕心境辨 妙相狀次不次等,亦可根根皆修三觀如 十八動,此中但約能動之相,所動唯秖一地 而已。如根雖六,以心破故一切俱破。
[0196c07] 釋大 眾心喜中,先因緣者,昔教奚嘗不覩雨華 等相,今欣躍殊常,理應甘露方降,時眾雖 無測者,必知機成不久,機感相應何疑不 釋。
[0196c11] 問如文,答中通明異常故也。引《大經》證, 如文。次「若言」下約教,雖具列四,對昔四喜 不同,於今純一實喜無復差別。人天等四
皆云動者,權為實動故也。
[0196c14] 問:
[0196c14] 實理無動,今 那言動?
[0196c15] 答:
[0196c15] 動即發也。圓機當成名動實相, 以餘四動當趣實故。
[0196c16] 文無本迹、觀心,若作 本迹者,本住不動三昧,迹以地動表發。義 立觀心動者,如二十五三昧中破四天王 空假中動。
[0196c19] 釋毫光者,初文總標放光,釋中 初釋白毫,次釋放光。初文但有二釋,初雙 標二釋,「應機」標因緣,「設教」標約教,「破惑」下
明二事意也。現光本表斯二,具二方除疑 惑。白毫中初是因緣,「復次」下約教。初文四悉 者,初文世界,「其毫」下為人,「放光」下對治,「光照」
下第一義,四皆此經。次約教中具斥三教二 乘,即當前兩教也。雖有菩薩,同見二諦 耳。「復次」下明放光,具為四釋因緣中三:初
放,次收,三收放意。初應具四悉,文相不顯, 但可通令見得四益。「大品一一相各放」者, 以身輪表般若遍也。「大經面門」者,面門口
也,表佛口密說於祕藏。今經定中眉間表 意,隨機各現,皆具三密四悉益也。雖一代 來三輪施化,當當之益莫若言教,臨滅之
際面門放光,表此言教流至來世。今且通 論放光,若別論者,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