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hua Wen Ju Ji 法華文句記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文句記卷第五 (上)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0234c21] 「法華論云」去,引《論》釋也。《論》有三文:初約三 乘,意令二乘與菩薩乘同得同有。於中先
引《論》,次「論言」下解釋論意。云「次第」者,與令 解釋次第不違,準《論》文意,初以無上為 開。《論》文又云:「佛知見者,如來能證,如實知
彼義故。」經文既云「為令眾生」,若唯佛證,何以 乃云為令眾生,故非今釋義不可通。第二 句示同有無上。初《論》文但云「二乘與佛法
身同等」,故此釋中言三乘者,不獨菩薩,故 以菩薩合二乘釋,即是三乘法身同佛。第 三句者令知無上,即是悟也。第四句者證
無上故,名為不退。證秖是得,即入初住。《論》 意以前三句共令得入初住位也。初開者 指所知見為無上,次示此境同有,次令悟
同有,次令入此境故云不退。既先約二乘 與菩薩同證,故知經意先在二乘,是故《論》 文不簡定性,況《論》云「未熟即當熟」也。當非 不故,不得云無。
[0235a09] 次「約菩薩」者,驗知菩薩 與二須會,若不須會何故別立一釋同二 乘耶?釋初句中《論》無別釋。今云「如前」者,
與二乘人同得耳。鈍同二乘良有以也,故 知爾前非無上也。釋示中云「菩薩有疑令 知如實」,故知爾前挾疑非實,疑通會別理不
應然,若不被會豈知如實,況知如實仍 須修行。釋悟中云「未發心令發菩提心」, 若不發心不名菩薩,故知爾前得菩薩名
未發圓心。釋入中云「已發心者令入法故」, 故未發者或指藏通,已發之言多指別教, 別教知中雖似已發,不入證道故須令 入。佛知見言正簡於權,當知三教菩薩有
疑未發,未入真常,所以《論》文現令菩薩開 示悟入,而苦不許公違《論》文。
[0235a23] 第三約凡夫 釋中《論》亦不釋開句,今亦指同初文,故知 凡夫與三乘同。第二句雖釋,其言全與初 二乘中第二句同。至第三句方異前二釋,
故知凡夫與三乘人同,有法身佛性。故下 二句凡夫與三乘別者,以外道計常故,一 切眾生未知菩提故。既為凡夫別一番釋,
故知不得深位釋之,故釋悟句云「令覺悟」, 入句「令入菩提」。當知凡夫不知不覺有 無上法,亦未曾發菩提之心,而皆云與三
乘同也。故知三番人異義同,是故初句皆可 義同。次釋菩薩第二句中云「令知如實」,如 實秖是法身異名,此亦言異義同。第三句對
二乘不知,故云「令知」,對菩薩已曾發心,令 更發心,對凡夫令異外道,亦令外道悟 故,此則義異意同。第四句中對二乘退大
云「不退」,對菩薩已發未入故云「入法」,對凡 夫未曾發故,直云「大道」,當知秖是一佛知 見,為令此等人異開同,故知舉三乘及以
凡夫,收機罄盡,咸曰眾生。凡收六界、三乘 對實,即十法界釋。若約所趣唯一佛界,即佛 界釋。三番義遍即約位釋。佛界對九復成離
合,況論釋四句與今位等四釋義同。「論句 句釋」者,《論》三釋中句句別釋,今於初釋乃離 為四,即成三番各有四釋,但舉二乘以例
餘故,亦是舉難況易,二乘難故。今初釋者 先屬對《論》文,初以證不退為四位釋者,即 《論》第四句,既云不退,即開示悟入皆念不退。
次明佛所證得為四智釋,即第一句。《論》云: 「除一切智更無餘事」。次以同義,即第二句。 《論》云:「二乘法身平等,更無差別」,若無觀心
云何知同?次以不知究竟處者,即第三句。 處是所通,二乘不知,今為令知,知即是門, 門為能通,故作四門釋也。二乘既然,菩薩
凡夫例皆如此,是則三類皆須圓教。教門以 為能通,入觀修智方能到位知見佛境,若 作餘釋,為令之說徒施,佛之知見何在?故一
家釋義依經順論、契行得理,佛出世意豈 不然乎!今釋佛意寧可乖耶?若深張地位, 凡夫非冀。若除二障方明開者,則示等三
皆在佛地,此教尚非地前之分,何益凡小 者耶?言「云云」者,應須委明橫豎釋意,以 申橫豎用《論》文故。故《論》三釋中一一豎釋,
今一一釋中句句橫豎,令《論》四句亦成橫豎, 雖有橫豎意在不二。
[0235c09] 次「今釋」下今文正釋。 先略對古今,次「若無量」下明用今意,引文 釋成以論廢立。初意者,今古相對即略中廣。
初言廣者,語少意含,既顯實已須知諸法 無不皆實,若今十妙乃名處中,但其名中 而義則廣,消顯實文似如難用,故且和舊
以存四一,即極略也。次用今意者,廣則心 塵行法人理無非一實,於解釋門太成通 漫,秖可覽照故云「可知」。「若作」下述今十妙,
雖不消句,對義非無,故先引經對十令 見。
[0235c19] 問:
[0235c19] 何故經文不依十妙,却雜亂耶?
[0235c19] 答:
[0235c19] 理 智等六經已次第,但後四文雖似前後不 無深致。何者?若有感應即有眷屬,眷屬取 悟通以發之,見通獲益良由說法,依玄次
第自是一途,六不可越經文灼然,初云非 思量等對理一者,所思故也。唯有諸佛等 對智一者,能知故也。唯以等文義既具三,
理須分別,文雖具三語意在於一大家事, 事即因果故云義便,乃為行一。又智能照 境方達境大,故大名智,以事為行,有其
二意,自行化他俱名事故,今化他故是佛出 世之大事也。應知初分別釋用前分字解 意,次逐義便用前總釋,前雖二釋總釋易 見,故今用之。
[0236a03] 次「知見者」下,意取經文從欲 令去為位一,文中但云知見者,以經文一 一句中皆云知見,即能知見已屬智行,所見
諦理已屬理一,雖不分於知見淺深,乃以 開等對位各別,故屬位一。次又取結文對 三法一,重取前文攬意而說,故云「又」也。「又
取」諸句下出現之言,為感應一,四句皆同隨 義故別,無非感應,餘四可知。
[0236a10] 「經文」等者, 明廢立意,雖消文不用、義理非無,是故三 中存而用略。從「若略」下欲用舊略,復論去
取簡義存數故也。於中先簡、次存。初廢果 立理,舊以四句同是果一,雖以果為理名 不別彰,故須破之而別立理,故依道理無
理屬魔,既句句中皆云知見,故所知見豈 非理一?次廢因立行者,行之始終即是因 果,但點行一即收二義,雖廢果稱乃在 行終,但加理一為教等本,故使理名通開
等四義順故也。次「人一」下存其二也。
[0236a20] 次正 釋者,先明來意云且「從略」,對十等說故名 為略,十等仍存故云且也。先釋理一自為
四義,今又為三:先標列,次正釋,三「所以」下 結要歸宗。正釋中初約四位者,即眼智所 階,於中分八以出文相。初標如文。次「諦境」
下以所依能用顯於所涉,同述來意。然此 四一準下消文皆有兩向,並從一邊,左右 互攝以別四一,故四相望尚各具四,況兩向
耶?何者?如所知為理則能知屬智,能稟是 人、能詮是教,今文具二故且從理,故云理 一。今顯此理,理不獨顯,以智門觀三,歷所
涉位共方顯理,乃是却將人教行三,歷位 取理觀心人也。四門教也,四智行也。三種相 由破惑入位階於至理。若爾,後三相成亦
應可爾,是故今初舉所依諦不能自顯,智 是能用,由之見理故云「乃能」。三「二智」下簡 能用進否?二智四眼否也,種智佛眼進也。雖
體相即顯勝須分。四「經云」下,約位引文釋 其所以,眾生義兼佛果唯極,極果知見令物 即得,故異前經。五「三教」下約教判意,古今
諸師釋佛知見,約為眾生其理不顯;自非 今見委出妙境,眾生心佛一體無差,豈知眾 生有佛知見,故約教判其理宛然。於中先
出能知見人,又「分得」下明眾生開,局於初 住方名開也。六「故寄」下結意,並是證佛知 見位也。七「如瑞」下明所表,定慧之後尋雨
四華,可表同歸經於四位,華皆散佛至果 不虛,又散大眾乘位之人。八「開者」下正釋, 中二:初正釋,次「然圓道」下融通。
[0236b20] 初釋開中二: 初略對,次「何者」下正釋。於中又五:初明位 障,通惑謂見思,別惑謂無明,通別兩惑同
在一念,念體即是,是體非理,是事非是,是 非一如,同體為障,二惑叵分,故云「難可了 知」。次「初心」下明依障之位者,隨喜之前初
心圓信,名字位也。圓受,五品位也,圓伏,六根 位也。將此凡心即為伏斷,故云能也。伏通 信受,信必在初,不同世人初心即佛。三「內
加」下明加行除障,有法、譬、合,由此行故得 入初住。合云「緣修」者,即指住前。
[0236c01] 問:
[0236c01] 若入 初住方名開者,當知此經凡夫絕分。何故 不許他從高位?何故論文云為凡夫?
[0236c03] 答:
[0236c03] 四 釋之中約智約位,唯聖方開,約觀約門乃 通名字,況為令之語令凡入聖,結緣之益 準此可知。所以四釋方顯今意,不妨高位
不棄凡夫。
[0236c07] 四引證除位,入理之言義通深 淺,從初立稱故且「云住」。五「住於」下結所表 以立名。
[0236c09] 次釋示中三:先明破障體顯,次明 顯體具德,三結位名。準義亦應如入十 住,一者文略,二者已入無功用道,下去亦然。
[0236c12] 次釋悟中四:先明障除行成,次「事理」下明 體德遍收,三引證,四結名。
[0236c13] 次釋入中五:略 無障除準上合有,但連牒前文,故但云 體;次「自在」下歎體德也;三「自在流入」下歎
行滿也;四引證;五結位。於釋悟入並引 《攝大乘》者,借別成圓,故釋悟中云「理量不 二」,釋入中云「理量自在」,當知別中無此事
也。若爾,前釋住中引《仁王》云「入理名住」者, 準例借別;亦可十住如理、十行如量,量即理 故名住,理即量故名行。
[0236c21] 融通者,為借別故, 故須融通。於中為四:初正融通,即無復淺 深,次「但如理」下明淺深所以,三引證中先引、
次釋,四舉譬中有開有合。先開中云「朔望」 者,朔明也,謂月初明。望謂相望,即圓滿時 日月相望。月非朔望,寄於朔望則有虧盈,
合文可見。言「云云」者,須引《大經》月愛喻 也。
[0236c28] 次約四智中初辯異者,秖是圓位能契 之智。言「不如」者,不同也,簡異於遍。彼般若 中通三教故,故名為通。今不依之,唯一圓
道故云「不如」,如字平呼。
[0237a02] 次正釋者,先約位 中已略明行相,此中重明但直述而已;有釋 有結。釋中二:初正釋,次「又道慧」下重以《攝大
乘》意消之,令可見故。初文者,慧因智果各 通總別,因果之上各加種者故得別名,各 加一切故受果稱。初言道者,故受因稱,慧
之與智一往且然。若依諸經未必全爾,具 如《止觀》第三記。次「此亦」下結文意,亦是融通。 言結意者,既屬圓智故理量相即,非因果
總別而因果總別。前文雖有如理等言,非 文正意,今釋四智正應用之,但須融通 耳。如彼俗境數量、如於實理契之,各云如
者各稱境也。然一一位各具二智不二雙入, 且寄四位四名便故,不別而別初後理同。 次約門者,門既是教理應先列,今在此者
各有其意。若專釋此四,則先教次觀後方智 位,此中釋理四皆能詮,於四法中親者先 列,具如下文逆順生起,以親先故,故先位
智次及教觀,於位智中位為所涉智為能 證,則所親能疎故先位次智。於教觀中非教 不觀,故教前觀後。於中亦先正釋、次融通。
初云「橫」者,初心所稟教法具四,以法相望 無復優劣,故名為橫。應知位智多約於豎, 約觀乃成非橫非豎,通論並是約非橫豎以
論橫豎,觀門亦有淺深故也,教四相望似 亦淺深。於中初釋,次「能通」下以理攝教,攝 即融也。故門門中皆通智位,從淺至深以
歷有等,皆通於觀以至於住,故門成橫。雖 對開等但明有等義同開等,非對深淺約 位開等。又一一門中皆云一切者,本顯互 通互具故也。猶恐不了,故下更以理性融
之。次觀心釋,且語大略以消開等,委論觀 法具如《止觀》。觀本無障不須融通,所以前 之三釋初不述理,故一一釋文後融通,並是
附理,理是文義正意故也。觀親依理,是故 初論三諦之理。「是為」下結歸也。結於三觀 以歸開等。次「所以」下逆順生起者,初明所
由於能,次明能顯於所。總而言之,結撮四 釋以歸理二。既知四釋並釋開等,應知開 等一一四重,況復四文親疎互攝、能所映顯,
此乃教行人三寄理以辯,理既如是餘三例 然,故知今家似借《論》文而冥符《論》旨。
[0237b14] 「昔方 便教」等者,別初地已去以分四義,即初地為 開、從二至六為示、七八為悟、第十為入,而 帶地前非佛知見,故別知見不可即為眾
生開之,既依別義,亦可通取三賢十地次 第對之。或準古師,如前諸釋判八恒中後 四恒是,故別知見信經劫數,頗到故也。通
教見地開、薄地示、離欲悟、已辦入。三藏教中 若約二乘準通教說,若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