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Hua Xuan Lun 法華玄論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玄論卷第二胡吉藏撰
[0371c16] 第三釋名。
[0371c16] 具存梵本應云薩達磨分陀利修 多羅。竺法護公翻為正法蓮華。羅什改正為 妙餘依舊經。遠公雙用二說。加以多名謂真 法好法等也。
[0371c19] 評曰。什公改正為妙者必應有 深致。今當試論之。正以對邪受稱妙以形麁 得名。以九十六術為邪五乘之法為正。斯則
正名劣也。五乘雖正猶未妙極。唯有一乘 最為無上。則妙名為勝。故改前翻用後譯也。 頌曰是乘微妙清淨第一勝二乘也。於諸世
間為無有上出人天乘也。故對彼麁乘以佛 乘為妙矣。
[0371c26] 問。妙有幾種。
[0371c26] 答。略明二義一相待 妙二絕待妙。相待妙者待麁說妙。絕待妙者 非麁非妙不知何以字之。故強名為妙。
[0371c28] 問。 何故立斯二妙。
[0371c29] 答。至人善巧一往對麁說妙。 封執名者謂道乃非麁理應是妙。是故次云 待麁說妙未是好妙。所以然者雖復絕麁猶
未絕妙。若非麁非妙麁妙兩絕乃名為妙也。 絕待之目起自於斯。觀公經序云。寄花宣微 而道玄像表。稱之為妙而體絕精麁。頌曰是
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二乘所以息慮補處 所以絕望。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0372a07] 評曰。觀公冥 同今意也。難曰。詳此釋者唯明果妙。乘通因 果者不應偏執。答以理言之唯果妙耳。因乘
未極則非妙也。但因學果行故隨分說妙耳。 有人但以因乘為妙者未究妙源也。
[0372a11] 次明二 妙一開三顯一以明妙。二開近顯遠以辨妙。 此是一經之宗領。故就此以明妙即釋第二 法字也。就二中初總論十對次別詳因果。此
義若成則名為妙。如其不成便非妙也。
[0372a15] 總 論十對者。
[0372a16] 問。此言妙者。佛果為是常故言 妙。為未是常故言妙。
[0372a17] 答。光宅雲公言。猶 是無常。所以然者教有五時。唯第五涅槃是 常住教。四時皆無常。法華是第四時教。是
故佛身猶是無常。又此經自說無常如下文 言。復倍上數雖復稱久終自有限。故知無常。 又藥草品云終歸於空。終歸於空者既是無 常終入無餘也。
[0372a23] 問。既是無常為是了義為不 了義。
[0372a24] 答。此經明一乘了義辨無常不了。故 亦了亦不了也。
[0372a25] 評曰。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 相。開二種方便示二種真實。二方便者謂乘 方便身方便。二真實者謂乘真實身真實。若
爾前開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實。既是實說 名為了義。後開身方便身真實。云何未是實 說為不了義。若同是方便真實。以後為不
了義則前亦應然。又同是方便真實。以前為 了以後為不了。亦應以後為了以前為不了 也。又同是方便真實。以前為了以後為不了。
則前分是滿教後分為半教。前分為深後分 為淺。有顛倒過也。今所明者依佛口說。初段 明乘之權實後段明身之權實。乘之權實謂
究竟乘。身之權實名究竟身。若言乘權實為 究竟身權實不究竟。是人但信初分經不信 後分經。故信不具足。大經云於十二部中唯 信六部不信六部。斯言驗矣。
[0372b11] 第二明因果 義。舊云初開三顯一以明因。次開近顯遠 以辨果。依舊判者因亦滿亦半。果則唯半不 滿。明會三歸一故一乘究竟為因滿。但明緣
因未辨正因。故因不滿。明果雖有近遠之異 皆是無常故唯半不滿也。
[0372b16] 評曰。此釋二失。一 者云初段明因後章辨果。是義不然。昔明因 三果三今辨因一果一。何得開三顯一但明
因耶。若今日明一唯是因者則昔明三乘事 亦應然。又明今一佛果乘究竟。明昔三因三 果皆不究竟。正引物果一。云何乃明因耶。此
義文中已說。二者若言初段明因了後章辨 果未了。即因勝而果劣因深而果淺。是義不 然。又因異聲聞果同羅漢。所以然者會三歸
一故因異聲聞。猶是無常故果同阿羅漢。又 以今一因感無常之果。亦應以昔二因招常 住之報。不可以三乘因得常住果者。亦不可
以一乘因得無常果。又因滿果半則因非果 因果非因果。故非因果義也。今所明者對破 二失以明二得。初段開三顯一。一者通因果。
故昔則有因三果三。今則有因一果一也。二 者此經辨究竟之因圓滿之果。會三歸一之 因。因名滿因。開近顯遠之果。果名圜果。故
因名果因果名因果也。又因具二因故因滿。 一者正因謂佛性。二者緣因即萬善如前說 也。果具二果一迹身果二法身果也。
[0372c07] 第三 辨三德。初段經明權實二智即是般若。後段 辨本迹名為法身。此二無累稱為解脫。是 故斯經三德斯備故名為常。
[0372c10] 問。大經可有三德 此經云何亦明三德耶。
[0372c11] 答。此經明一佛乘因 一佛乘果。一佛乘因因具萬行。一佛乘果果 具三德。二乘之因因不具萬行。二乘之果果
不備三德。若果不備三德則果不異二乘。因 不具萬行因不異二乘耳。豈可然乎。
[0372c15] 問。何以 知初段明般若後段辨法身。
[0372c16] 答。般若是口密 法身是身密。如四相品說。前明智之權實故 是般若。後辨身之本迹故宜明法身。解脫 者斯二無累即解脫也。
[0372c19] 第四對二緣。初辨 智之權實對聲聞說。今明身之本迹對菩薩 說。對聲聞說。身子為小中之極。大小交接
故反小以歸大。對菩薩說彌勒為因行之極。 與法身相隣故反因無常令證果常。若法 身猶是無常。則因果同位。因人復何所學耶。
又因亦無常果亦無常。則因位之人能測果 德。慈氏復何所疑耶。今所明者前對小人說 大令小歸大。今對無常人說常令無常人證
常。又小劣而大勝故說大。以引小令小慕大。 無常劣而常勝故。說常以引無常。令無常者 以慕常。故有二教二緣兩段差別。若法身無
常者教無引緣之能。緣無欣教之理也。
[0373a02] 第 五明雙治。初段明一乘。異昔三乘。故以三 為病一為藥以一斥三。後章明今常。異昔無 常。常為藥無常為病以常斥無常。故有今昔
藥病相治也。若後段猶明無常者。但有前治 無後治也。則前病得消後痾不遣也。
[0373a07] 問。明果 亦異昔也。昔明八十或七百僧祇。今云復倍 上數。豈非異耶。
[0373a09] 答。雖言復倍終是無常。但 短長為異耳。若終是無常終無後治也。若言 昔是短無常今是長無常。終是無常者。亦應
昔日麁三今日妙三。終有三也。若三一相對 昔三合不三。亦應常無常相對昔無常今不 無常也。
[0373a14] 第六舉二地。對兩生死。前會三歸 一則免於二地。人天乘入一乘故離凡夫地。聲 聞緣覺入一乘故離二乘地。離凡聖二地故發
菩提心。漸漸修行入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 十地乃至等覺。此則因義圓滿也。果若猶是 無常則未免二死。若未免二死則未度五百
由旬。若已度五百則已免無常。又若果未免 二死則果未圓。若果未圓則十地因亦不滿。 辨因之義亦不成也。今所明者。初段令一
切眾生離凡夫二乘之地發菩提心。乃至修 行菩薩行至乎等覺。後章明果永除五住。 具傾二死故果義圓。以因滿果圓斯經究竟。
[0373a26] 第七明二妙。初段明一妙後段明常妙。 初段明一妙者以道無有二故名為一。如華 嚴云。一切無畏人一道出生死。但一道有
二種。一者無九十六種之異故言一。二者無 五乘之異故言一。無此二種故言一道。以不 一故則便乖道。名之為麁。道無二故稱之為
妙。故初段正示一切眾生一道清淨也。第 二段示一道是常者。雖知一道清淨但未知 一道為常無常。故次明一道是常。以道是 常所以為妙。如來是證一道之人。以道常
故諸佛亦常。以道妙故體道之人亦妙。以 道一故體道之人亦一。故十方諸佛同一法 身。所以然者。非道既是無常。道亦無常者。
道與非道竟何異耶。若如由來說者。但有一 妙無有常妙。妙義不足故不名妙法華也。又 一道是常故一可稱妙。由來明一猶是無常。
故一亦非妙。若爾非但無常妙。亦無一妙。 既無二妙但有二麁。今明唯一正道。隨義說 之。以至極無二故名為一。體非生滅所以是 常也。
[0373b16] 第八明三引。釋迦一化始終凡有三 引。法華之前謂引邪歸正。佛未出世有二種 邪法。一者九十六術出家外道。二者一切世
俗在家眾生。此二種雖異並非佛法故名為 邪。如來出世引此二邪歸五乘正法。此二種 人中有無聞非法者。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
有三乘根性者以三乘法而化度之。故引此 二邪歸五乘之正。二者引異歸同。法華之 前雖免二邪仍執五異。是故引於五異歸乎
一乘。即初段意也。第三引因歸果。五乘雖 入一乘猶是因位。故引因歸果令證法身。如 聲聞領解明十信之始。彌勒疑除辨十地之
終。引此始終二因歸如來究竟法身之果。此 三引無教不收無義不盡。非止局釋迦乃貫 通諸佛。已以三引究竟故名圓滿之經。即
是了義常住。又三引究竟。是故下品明多人 得道。自法華之前但有初引未有二引。故得 道者少也。若後段猶明無常。但有二引無有
三引。又但有引聲聞無有引菩薩。以聲聞 不信一今令入一。故引聲聞。菩薩與佛同是 無常。云何引菩薩耶。又亦不得引聲聞。所以
然者。諸佛及弟子聲聞緣覺眾皆是無常身。 云何得引之。又佛若無常令二乘人而起退 心不復求佛。又三乘猶是無常名為半字。
大經云為聲聞說半字。此經正教菩薩。云 何說半字耶。
[0373c12] 問。三引究竟何故復說涅槃。
[0373c12] 答。 諸子有二種一不失心二者失心。不失心 子聞三引究竟皆得領悟。餘失心子聞三引 不悟。故方便唱滅為說涅槃方得受道也。
若爾涅槃最為鈍根人說。
[0373c16] 問。涅槃為鈍根人 說者應淺耶。
[0373c17] 答。教非淺也。但於緣悟故轉勢 說之。如猶是一藥。不失心者前服失心者 後服。猶是一正道。利者前悟鈍者後悟。涅槃 法華更無異也。
[0373c20] 問。涅槃為最鈍根人說者何 得經云為人中象王迦葉說耶。
[0373c21] 答。須識二緣。 一歷教不悟緣。從見佛初生乃至聞法華不 悟者名歷教不悟緣。此是最鈍根人。至涅 槃方悟也。二者前已得悟今至涅槃更復進
悟。如迦葉等大利根人。為此人故說涅槃也。 又有根緣不聞前教直聞涅槃。即具足識如 來究竟因果名大利根人。
[0373c27] 問。歷聞前教得悟 何故是鈍。直聞涅槃領解云何為利。
[0373c28] 答。歷聞 諸教從小至大從淺入深。故為鈍。直聞究 竟而悟名為利根也。
[0374a01] 第九辨三輪義。初段 開三顯一謂教權實名說法輪。次章辨開近 顯遠名神通輪。說法輪謂始終一切教。一
切教雖多不出權實。五乘即權教一乘即實 教。昔則開一為五今收五歸一也。神通輪謂 始終一切身一切身雖多不出本迹身。始生
終滅前凡後聖名為迹身。無始無終不生不 滅名為本身。昔則以本垂迹故隱本為顯迹。 今則以迹顯本廢迹而明本也。他心輪者通 貫二教二身也。
[0374a10] 問。法華之前亦有三輪義不。
[0374a11] 答亦有三輪。但說法輪未開教之權實。神 通輪未開身之本迹。今始俱開故與昔異也。
[0374a13] 第十明二說。一者直說。二釋疑成前說。直 說者初段明無九十六種之邪異。亦無五乘 之正異。三世諸佛唯有一道也。第二段成
前說者。道雖無二若猶是無常。還同九十六 種道。亦還同五乘之道。不名一道。今明九 十六道自是無常道。今明一道是常道。五乘
之道謂無常道一乘之道方是常道。故舉常 道成前一道也。
[0374a20] 次別明因妙義。舊云此經 但明緣因成佛未明佛性正因。故因亦未妙。 評曰。前已略說。此事不輕今當廣說。此經對
麁言妙形三辨一。昔有三乘則有三性。今唯 一乘則唯一性。蓋是數之然也。若乘一而性 三蓋是數不然也。今請難之。若乘一而性
三者性既有三。則眾生或有成佛或有不成。 所以然者有於三性無有一性。是故或成或 不成。若爾者何得經云一豪之善皆成佛耶。
又若今無一乘性而成佛者。昔應無三乘性 而成三乘也。又昔有三性有成三之理。今無 一性無成一理。又無一乘性而成一者。等
無三性何不成三。又至法華雖明一乘猶有 三性者。則乘一而性三。若乘一而性三。則 昔乘三而性一。不可乘三性一豈得乘一性
三。又乘一性三即事相違。智人不信。譬如唯 成一味復云乳有五性。乳有五性者豈唯成 一味。若成一味云何復說性五。微識鹽梅
少異木石。不說此言言尚不成。義何猶立。 若言今教無有三乘性。異昔有三性者。亦應 今教有一性。異昔無一性。蓋亦是數然也。
若言今明無三性復明無一性者。既無三性 不成三乘。若無一性何猶成一。若言佛不 說有一乘性復不明無性。但覆相說一乘成
佛者。此無成佛因緣。何由得成佛。夫論成佛 者必有其義。眾生有作佛理可成佛耳。不 明有理無理何由成耶。譬如不論黃石有金 無金而忽令人爐冶。事所未聞。
[0374b18] 問。此經下 云人天兩足尊知法常無性。既言無性豈得 說一乘性耶。
[0374b20] 答。此明破性執耳。又破外道 及小乘人因中有性義。若如大經佛性之性 豈得言無耶。又難曰。既其無性亦無別佛
種異三乘種。今遂有別種異五乘種。何故 無別性異三性耶。若言萬行為種無有性者。 此之萬行既無有性何必成佛。又一行無佛
萬行亦無佛。萬行既成佛者一行亦無何不 成耶。龍樹云泥中無瓶而出瓶者。指端無車 馬飲食何不出耶。又若言恐昔我執未除故
不說佛性者。何不畏今不得成佛而說有性。 不應觀前則怯望後便勇。以眾事推之必知。 應明佛性又應說佛性。所以然者。佛性是佛
乘本。由有佛性故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