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Hua Yi Shu 法華義疏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義疏卷第二胡吉藏撰
序品之二
[0466b22] ◎「爾時世尊四眾圍遶」下,此第二、明開發序,亦 有六章:一、眾集序;二、說經序;三、入定序;四、
現瑞序;五、疑問序;六、答問序。及前證信序,合 十二序也。由眾集故說經,說經故入定,由入 定故現瑞,由不了瑞故生疑,以有疑故須答,
由此六事開發正宗,故名開發序。所以後文 云「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也。
[0466b28] 問:
[0466b28] 此六云何 得開《法華》?
[0466b29] 答:
[0466b29] 由大眾雲集,即是教所為緣,故 得說教,故眾集為序。將明收三歸一,先明從 一生三,故說無量義為序。由佛入一道清淨
三昧,表說清淨一道,故入定為序。將說究竟 之乘,先現究竟之相,故現瑞為序。由現瑞發 動疑問,得請文殊答,故疑問是序。由文殊答
問,佛方得起定說經,故答問是序也。六事 為三:初一是教所為緣,中三是能化之教,後 二是菩薩發教也。中三即以三事為《法華》相:
初一是口業,明多從一生,表《法華》收多歸一; 次一是意業,表佛入一道三昧,後起定說一乘 道;次一是身業,表佛說一乘相,又表眾生聞 經成佛。
[0466c12] 「爾時世尊」者,標化主。
[0466c12] 「四眾圍遶」者,《法 華論》云「從此訖尊重讚歎猶是結眾集,名為 威儀如法住成就,明上大眾天龍雲集,威儀
者即前後圍遶乃至尊重讚歎也」。今明若望 前通序即屬第六同聞眾攝,若望後即是開 發正經序攝。所以然者,由四眾雲集興三業
供養,即是渴仰欲聞,是故如來為說法也。「四 眾」者,有人言,天有二眾:謂魔眾、梵眾,舉欲色 天之大者也。人有二眾:沙門、婆羅門。《智度論》
云「智慧人開為二分:在家曰婆羅門,出家 目為沙門」。佛既是天人師,故舉此四眾也。顗 禪師云:「一、影嚮眾,謂在座默然;二、發教眾,謂
發起佛教,如身子之與彌勒;三、當機眾,正稟 教領悟;四、結緣眾,聞即未解但結遠因緣。」今 謂就此經文有二種四眾:一者、聖有二種,謂
聲聞、菩薩;凡有二眾,即客、舊兩眾。以為四也。 就後文列者,出家及在家各有二眾也。「圍遶」 者,《釋論》云「大眾圍繞則使佛德益尊,既尊其
人必受其道,故明圍遶。其猶諸梵之圍繞梵 王忉利之圍遶帝釋,檀林師子義亦類然也。」
[0467a03] 天華香等名之為「供」,資養於佛目之為「養」,謙 遜畏難為「恭」,推其智德為「敬」,一切眾生中無
如佛者曰「尊」,恃怙之心過於天地覆載名「重」, 美其實德為「讚」,讚猶未足又稱揚之曰「歎」。雖 有四句不出三業:初二為身業,次一為意業。
讚歎是口業,此皆是《無量義經》中事。彼經云 「以天香等供養」,「大莊嚴王菩薩合手恭敬尊 重」,如說七言偈歎佛謂讚歎也。集經者略採
彼經意,以開發此教也。
[0467a11]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 下,第二、說經序。此章來有二義:一者、望前謂 具三事:爾時世尊即是化主,四眾以下明稟
教之人,說《無量義經》謂教門也。教主如良醫, 稟教人喻病者,教門譬良藥,具此三事則生 死有邊,不具此三則迴流無際。如《四百觀論》
中說「真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如是則生死 非有邊無邊」。又上明三業供養則生物之福, 今說大乘經生其智慧,福慧具足而佛道可
成。二者、望後即六序中第二名說經序也。由 說《無量義經》方得說於《法華》,是故說經名之 為序。「為諸菩薩」者,此明教所為人也。
[0467a22] 問:
[0467a22] 上 云四眾圍繞,今云何偏為菩薩?
[0467a23] 答:
[0467a23] 今言為諸 菩薩者,密欲顯唯有菩薩無有二乘為法華 序也。
[0467a25] 「說大乘經」者,明能被之教也。龍樹《十二 門論》以六義釋於大乘:一、出二乘之上故名 為大;二、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三、諸
佛大人之所乘故故名為大;四、滅眾生大苦 與大利樂故名為大;五、觀音彌勒等之所乘 故故名為大;六、能盡諸法邊底故故名為大。
依《地持論》七義釋大:一者、法大,謂大乘經。 二、發心大,因大乘經發菩提心。三、解行大,即 道種性菩薩解行成就。四、淨心大,即初地
菩薩也。五、眾具大,有福德智慧二種具足。六 者、時大,謂三阿僧祇劫行行。七者、果大,謂 大菩提果。故云大乘經也。
[0467b07] 「名無量義」者,大 乘是其通名,無量義是其別稱。所以標大乘 者,密欲顯唯有於大乘無有小乘為法華序
也。「無量義」者,解釋不同,印法師云:「此經辨無 量萬善也。以現在行無量萬善,故來世成佛。」 問:若說萬善成佛,與《法華》何異?彼答云:此中
但覆相明萬善成佛,不言萬善之外無別三 乘義,此但是顯實,未開權也。故與《法華》為異, 稱之為序也。基法師解云:「無量義者所謂空
也。若是有法即有分限名為有量,空義深廣 稱為無量。」問:若爾,與第二時大品教何異?彼 答云:前教明空為三乘行本,不得為法華序;
此中明空為大乘行本,故得為法華序,是故 為異也。《名僧傳》云「基公聽竺道生講,善於《法 華》雖有二判,無以取決」。次注《無量義經》云「其
無量義經雖《法華》首載,而中夏未覩其說,每 臨講肆,未甞不廢談而欽見於斯文,忽有武 當山比丘慧表,生自羗曹,偽帝姚略從子,國
破之日為晉軍河澹之所得,數歲聰黠,澹之 字曰螟蛉,養為假子。俄放出家,便懃苦求 道,南北遊尋不擇夷嶮,以齊建元三年復訪 奇 [狂-王+復]
祕,遠至嶺南於廣州朝亭寺遇中天竺 沙門曇摩伽陀耶舍,手能 隸 書、口解齊音,言 欲傳此經未知其所授。慧表便慇懃致請,心
形相俱到,淹歷旬月僅得一本,仍還嵩北高 入武當山,以今永明三年九月十八日頂載 出山,見授弘通。奉覿真文,欣敬兼誠詠歌不
足,手舞莫宣。遂便注解云:正以空為無量義。」 基覽經本,便謂解與經符。而印師執固不移, 云明空無量義經者,別是餘時說耳,非法華
前辨無量義經也。法華前無量義經正明萬 善成佛,不來此土。乃至光宅法師猶存印師 之解也。
[0467c10] 今以五義證此《無量義經》是《法華》前 《無量義經》:一者、處同。同在王舍城鷲山所說 故。二者、眾數大同。謂萬二千聲聞、八萬菩薩
故。三者、時節同。《法華》云「成道以來四十餘年 說之」,《無量義經》亦云「我成道以來四十餘年 未說實相法」。四者、義同。雖未彰言明開三顯
一,而旨趣密開一乘也。五者、翻經之人中 天竺沙門自云是法華前說,宜應用之也。
[0467c17] 今 明無量義者,凡有二種,一者、實相之體不可 限量,謂體無量;二者、從實相一法出一切教,
謂用無量。此之體用並有深所,以故稱為義。
[0467c21] 問:
[0467c21] 何以知無相一法廣生諸教?
[0467c21] 答:
[0467c21] 如彼經說, 始從《華嚴》之會終竟《法華》之前集,若大若小、 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教皆從無相一法所出生
也。非但無相一法生一切教,亦從無相一法 生一切身,故有凡聖、有情無情一切諸身皆 從無相一法出生也。
[0467c26] 問:
[0467c26] 云何無相一法生一 切教、一切身耶?
[0467c27] 答:
[0467c27] 無相一法即是法身,由法 身故示一切身、說一切教也。
[0467c28] 「教菩薩法」者,即 說無相一法生一切法,以教根熟菩薩也。菩 薩修於此法,則行與佛相應,故為佛所護念。
遮凡夫二乘外惡為護,令生中道正觀為 念。
[0468a03] 問:
[0468a03] 今說《法華》何故前說《無量義經》?
[0468a03] 答:
[0468a03] 《法 華》者會一切乘同入一乘,今將明收入之義, 故前辨出生,以從一法生一切法,故一切法 還歸一法,所以將辨收入前明出生,是故
前說出生為收入之序也。
[0468a07] 問:
[0468a07] 何故將明收入 前說出生耶?
[0468a08] 答:
[0468a08] 由四十餘年封執三教,忽聞 歸一心即驚疑,是故先明一切諸教本從一 生,寧不歸一耶?
[0468a10] 問:
[0468a10] 但一切教從一生是故歸 一,亦一切眾生從一生以歸一耶?
[0468a11] 答:
[0468a11] 彼經明 一切眾生失一道清淨故成種種道,諸佛無 緣大悲欲令眾生歸於一道,是故從一道出 無量教耳。
[0468a14] 問:
[0468a14] 若爾,與《法華》何異?
[0468a14] 答:
[0468a14] 彼經直明 眾生失一道成種種道,亦直明諸佛為失一 道眾生故說從一道出一切教,正明緣之與 教並從一道生,而方言未明緣教並歸一也。
[0468a18] 問:
[0468a18] 緣教並歸一道,何者為正意?
[0468a18] 答:
[0468a18] 緣為正也。 以一道本性清淨,而眾生虛妄失於一道故成 六道,今還欲令悟一道,故說從一法出一切
教耳。若不明眾生本失一道者,雖說一切教 從一法出,終不能令歸一道也。此義是《法華》 會三歸一之正意,又是令一切眾生作佛之
正意。若不先明此意,《法華》不得說一切眾生 皆作佛也。二者、《法華》明於一乘,今將辨一乘 故先明乘本,乘本者即是實相,要由悟於實
相發生波若,由波若故行無不成、累無不盡, 故能出三界至薩波若,乘義方成。故《十二門 論》云「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若通達是義則通
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若不悟於 實相,雖復廣修萬善,皆是有所得,顛倒不動 不出,即乘義不成也。三者、《無量義經》密顯於
一、密破於三,《法華》顯明於一、顯破於三。良以 三執難傾、一乘難信,今示說《法華》由漸,故前 密後顯也。
[0468b06] 問:
[0468b06] 云何名為密顯義耶?
[0468b06] 答:
[0468b06] 既從一 生多,既密顯一為多本,故即多必歸一,故即 是顯唯有一乘無有三乘。四者、彼經說「如水
是一,約井泉不同,法水是一,約眾生得道為 異」。然法既一,得道不應有異。今動彼疑情,使 聞後於一說三、會三歸一即便信解。五者、大
明佛化凡有四門:一者、一會一說,此例甚 多。二者、多會多說,如《華嚴》七處八會。三 者、多會一說,《釋論》云「波若非一時一會說,故
前得悟者已去,後來者更復為說」。以會有前 後故名多會,而波若無異故云一說也。四者、 一會多說者,如說《淨名》前說《普集經》,又即如
此經將說《法華》前說《無量義經》也。此之四事 皆是適緣所宜,不應責其所由也。六者、《法華》 既開會三一,似如相說,恐聞之起著,故前說
《無量義》明於無相。大莊嚴王問佛:「行何等法 速得菩提?」佛答:「行無相一法疾得菩提。」如《涅 槃經》「有所得是二乘,無所得為菩薩」。亦如今
於一一句中不作字相、不作聞相,以無相故 得無上菩提,故將說《法華》而前說《無量義》。
[0468b25] 問:
[0468b26] 《大品》等是《法華》前說,已明無相,何故說《無量 義》明無相耶?
[0468b27] 答:
[0468b27] 《無量義》明無相,復明一法,有 似《法華》,故前說之。
[0468b28] 「佛說是經已」下,第三、入定 序,有四句:初、結前生後明入定時節也。「結跏 趺坐」者,明入定之緣也。
[0468c01] 問:
[0468c01] 坐法不同,何故結 跏趺坐耶?
[0468c02] 答:
[0468c02] 作此坐者不同俗人,又異外道, 外道等常立或翹足,以身既不端心則不正。 結跏趺坐是諸佛常坐之法,作此坐者身端
而心正也。將欲靜心故先端身。又作此坐取 道則易,魔生怖心故跏趺坐也。
[0468c06] 「入於無量義 處三昧」,第三句、正明入定。
[0468c07] 問:
[0468c07] 諸佛未曾出入, 何因緣故入三昧?
[0468c08] 答:
[0468c08] 須識此中三種說《法華 經》:一者、說《無量義》明直說一道清淨,名說《法 華》。二者、佛入一道清淨三昧說《法華》。三者、現
瑞即相說《法華》。今入定正有二意:一、入三昧 現瑞,使時眾疑,待文殊決疑方得起定。二、入 無量義定者,表佛語默常住一道清淨也。若
汎依諸經例者,略明十義:一者根緣所宜,謂 出入適緣動靜應物。二者、為欲現瑞是故入 定,則顯定為瑞本,若不入定則瑞無所由。又
不入定而現瑞者,或恐非佛現瑞,為是義故 須入定也。三者、夫欲赴緣說法,必須審法察 機,今將演一乘故入定也。四者、欲令眾生尊
人重法故,以法相微妙佛欲說之尚須入定, 故知此法不可思議也。五者、六師等謂一切 時常有智慧,佛破此執故明諸法因緣成,由
定發慧故靜極則鑒明也。六者、示佛定圓慧 滿,入定故顯佛定圓,起定說法彰佛慧滿,若 不入定則定門不顯,若不說法則慧義不彰
也。七者、為末世模軌,佛欲說法尚入定靜心, 況復餘人散心欲說法耶?故須皆學佛慧也。 八者、欲示聰明人相,能善思惟能善說法也。
九者、入定現瑞生後三問答所由,便得略開 古佛已說《法華》,使時眾聞不生疑怖。十者、三 密利物,謂意密入定、身密放光、口密說法
也。又即寂而用為出,即用而寂為入,此是 寂用無礙,故有出入之名也。《論》云「入三昧者, 明離一切障隨自在力。此力有二:一者、隨順
眾生對治攝取覺菩提分,此是無上菩提,謂 良藥也。二者、為對治無量世來堅執煩惱,即 三乘執病也。即亦令知病識藥義也。」「三昧」者,
此云正心行處,又云調直定也。
[0469a09] 問:
[0469a09] 何故不入 法華三昧乃入無量義定耶?
[0469a10] 答:
[0469a10] 有人言:既是 《法華》序分,未是正經故不入也。有人言:若 入法華三昧者,彌勒等即能測知,今欲令不
能忖度,是故不入法華三昧也。今明此經大 宗凡有二門:一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謂從 本起末。二、會三歸一,則攝末歸本,上《無量
義經》明出生義,即顯《法華》從本起末,今還入 無量義處定者,即顯此經明攝末歸本。此二 既是經之始終,故為開發序也。又上說《無量
義經》,謂從一生多即是說一法,今入無量義 處定,還入一法,則出入皆是一道清淨,顯 《法華》亦爾,故為法華序。
[0469a21] 問:
[0469a21] 何故語默皆住一 耶?
[0469a22] 答:
[0469a22] 顯唯有一道更無有二,故若語若默皆 住一也。又佛勅弟子常行二事:一、聖說法;二、 聖默然。聖說法者,從實相觀出,說實相法也。
聖默然者,說實相竟,還入實相觀也。故動靜 語默皆應實相,實相即一道清淨。上說《無量 義經》謂聖說法,今還入此定謂聖默然也。
[0469a27] 問:
[0469a28] 前云《無量義經》,今何故復名三昧?
[0469a28] 答:
[0469a28] 照而常 寂名定,寂而常照名慧,慧發於外名經,靜極 於內稱定,身心不動者結上二義也。以身不 動結上身端,以心不動結上心靜,至人體實
相而有身心,雖身不身身不動也。雖心不心, 心不動也,故身同枯木、心若死灰。又身心不 動,顯佛起定未期,生後疑問。
[0469b05] 「是時天雨曼陀 羅華」下,第四、現瑞序。
[0469b06] 問:
[0469b06] 即應說法,何故須現 瑞?
[0469b07] 答:
[0469b07] 此是相說《法華》,雨華動地表所化成佛 相,放光表能化說法華相也。又既說奇特之 法必感非常之瑞,蓋是理數之然也。又率爾
而說不生尊敬,須驚耳目方乃渴仰。又現瑞 發其信心,說法生其悟解。又現瑞令其種福, 說法使其植慧。又即是衣裓、机案二種出子,
衣裓以譬神通,机案喻之說法也。佛初成道 既不得用,今將去世始得用之。
[0469b14] 問:
[0469b14] 瑞有幾種?
[0469b15] 答:
[0469b15] 光宅云:「前現六瑞於此土,次現六瑞於他 方,合十二瑞也。現六瑞於此土者:一、說法,二、
入定,三、雨華,四、動地,五、眾歡喜,六、放光。束 此六瑞以為三雙:說經是趣機作教,入定是 靜鑒前理,此動靜一雙也。上即天雨四華,下
即地六種動,上下一雙也。時會內心歡喜,如 來外放光明,內外一雙也。」今謂六句之中三 句非瑞。何以知然?《釋論》云「佛入王三昧,現七
種瑞相不數入定」,故知入定非瑞。時眾覩瑞 歡喜,如《大品》時眾覩動地瑞心生和悅,故知 眾喜亦非瑞也。說經乃是赴緣之教,亦不名
瑞,若說經是瑞,彌勒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