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Fa Hua Yi Shu 法華義疏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義疏卷第六
吉藏

譬喻品

[0526c08] ◎「諸子第五大車 歡喜
大乘一乘 歡喜一乘唯有不得 方便品一乘
略釋有人羅漢出遊觀心天眼照見未來生死煩惱未盡 盡智生死無生智何故羅漢
無生智無生智 即是無生智不然 生死未盡三乘究竟
一乘究竟云何三藏教 羅漢云何得知三界外小乘 三界外大乘
二門一者假設 假設二義
三乘方便一乘真實三乘方便道理一乘真實 道理大宗假設
三乘方便長者無有 門外三乘 便門外實有三車出門便
故知門外無有三車前言理實方便寄子 方便

[0527a08]

[0527a08] 何故寄父三乘 方便

[0527a09]

[0527a09] 三乘三乘方便即是開方便門然後 真實義寄父三乘方便
一乘真實 即是一有無不 一有
故知 一有便正意不須

[0527a17] 迷悟 二門無有證得 便領悟
而今

[0527a22]

[0527a22]

[0527a23]

[0527a23] 出門但是羅漢辟支 小乘菩薩初發心乃至補處 煩惱凡夫不得出門
大乘菩薩三界外自知佛果 三車三乘羅漢辟支 不得無有菩薩佛果
佛果不得菩薩佛果

[0527a29]

[0527a29]

[0527b01]

[0527b01]

[0527b02]

[0527b02] 若爾 諸子

[0527b03]

[0527b03] 相稱 門外人名諸子 無量眾生三界涅槃 二乘三界涅槃
不必皆是

[0527b07]

[0527b07] 頗有菩薩

[0527b08]

[0527b08] 門外菩薩通論 菩薩

[0527b10]

[0527b10] 云何

[0527b10]

[0527b11] 大機 佛說即是

[0527b12] 「爾時 長者諸子」,第二
大車 大車非一故云
大車菩薩二乘 大機大車下文有人
滅度如來滅度滅度」, 。「有人滅度菩薩 涅槃。「如來滅度滅度二乘
大涅槃。「大車第二大車即是 。「第二大車

[0527b26] 大車 大車儐從 。「大義
二種生死稱為即是大涅槃 菩提二果生死
無不無不 不盡不可無不不可非有 無故中道中道法稱一乘故云
二眾分段名為 略舉願行佛道度眾生
菩提。「莊校第二標高 是故莊校即是
萬行運用。 「周匝欄楯第二 解義
莊嚴莊嚴莊嚴大乘 莊嚴果德無窮 中略總持
四等四弘四攝初一 能持所持欄楯總持 不失為總持
不生 周匝既是 無故同上菩薩。「四面
總持是故 大乘取樂
四生四面 菩薩陀羅尼樂說同上。「張設四等
四等 高出慈悲高出二乘 六道。「珍奇
嚴飾慈悲 真實不同外道二乘假想慈悲。「 四弘
飛揚是以不動由此四弘 未來際不捨四生 愛見。「四攝
四弘誓願四攝垂下 四攝

[0528a17] 「第二莊嚴柔軟 可以禪定柔軟可以安身
言重三昧故云 外國富貴 三昧非一。「安置」,有人
之前橫木名為 大乘德行二法
何以後方 乃是 之上」,故知

[0528a29]

[0528a29] 何故安枕

[0528a29]

[0528a29] 有息涅槃 禪定窟不見入涅槃」。
安枕禪定入般涅槃有時 乃至萬劫三昧

[0528b05]

[0528b05] 何故名為

[0528b05]

[0528b05] 赤色 發生 古人 入涅槃常樂我淨

[0528b08] 「駕以白牛 第二竺道生法師淨名經 :「六通無垢名為故云
。」平等大慧不同 平等大慧 五度
。「大白牛車平等大慧。「膚色種智圓滿清淨無染 。「形體姝好無有相貌形體寂滅
微妙姝好。「明慧明慧 。「
中道。「無不一念遍知一切 用大五道

[0528b23] 「僕從侍衛第三儐從佛果 修行
一切眾生稱讚供養 」,儐從無學 得出自學 儐從

[0528b29] 「所以者何第二 第一大車之所以之所以
之所以,「而作是念 。「幼童 。「平等。「
有如七寶大車明心 。「無量不二 不一無量。「所以者何
。「眾生假使 十方眾生一時佛乘佛乘不可 竭盡大品十方三世
不可」,一乘 。「何況諸子不足

[0528c14] 「諸子第三歡喜

[0528c14]

[0528c14] 諸子云何

[0528c15]

[0528c15] 隨分故云必得 故云 意表

[0529a02] 「舍利弗第六不虛 所以來者 虛言不許
妄說融會 虛妄出聲
自稱不虛不虛事實釋論 身子身子自稱不及菩薩大小 優劣」。身子既已領悟
融會。「 第二。「不虛

[0529a13]

[0529a13] 何故不許

[0529a13]

[0529a13] 所以 根緣得出火宅畢竟 本意云何
不許無由 不許大機稱佛本心 是故
虛妄第二一明虛妄 不虛身子今昔 不虛不虛
虛妄 長者諸子出於 難得法身慧命虛妄 既得法身慧命即是保重


[0529a26]

[0529a26] 不虛

[0529a26]

[0529a26] 二種 不虛一者三界二者全身 不虛

[0529a28]

[0529a28] 何故全身便

[0529a29]

[0529a29] 二種是故不虛 不得虛妄所以全身 不虛

[0529b02] 「何況方便火宅 拔濟第二諸子得出 方便三車
據實不虛長者

[0529b06] 「世尊若是長者 不虛二階 不虛、「何以不虛
以是因緣不虛大意長者 得出長者本心 。「何況長者第二明本
假令最小虛妄何況 虛妄。「舍利 第三善哉三不善哉不虛

[0529b15] 「如來亦復如是第二合上 大意一者
不合二者具足中一次第 說法四者
第一極樂無極第二 眾生無極第三 不得明初成道眾生與其
第四 與其第五大車 與其大樂第六不虛
大樂相違 兼合化主然後 。「一切世間合上國邑聚落世間
二種眾生世間。「合上 。「怖畏合上財富無量 所得即是空義
所得不空空義一切法身 一切法身不無不無 一切解脫一切
法身一切一切 無德
無德離過 二種生死。「無明闇蔽 生死無明。「
無餘雙結因果。「成就 所得 一者無量知見一切法
分明譬如眼見 無畏內外大神神通 智慧力說法說法
。「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第四 二智究竟。「大慈大悲第二
。「大慈大悲拔苦廣大 。「常心。「善事 一心第一眾生慈悲拔苦
善事。「三界 中有大慈大悲 大悲拔苦,「教化
大慈應身三界知法 無有生滅無生二身 常住

[0530a14]

[0530a14] 云何合上財富無量

[0530a15]

[0530a15] 無量知見則是 合上大慈大悲合上 神力僮僕因果
衰邁最後

[0530a18] ,「 火宅」,。「度眾生」,五百三十。「生老病死」,合上。「教化
教門。「諸眾生合上第二 驚怖自序
所以二義合上歎佛 眾生能化 有無相對即為明見
眾生受苦合上第一眾生 眾苦第二眾生受眾第三受眾 第四總結三世三世中一
三苦現世三苦生老病死憂悲 經文

[0530b02]

[0530b03] 憂悲苦惱何苦

[0530b03]

[0530b03] 死苦。《十地 死別愚人貪著發聲 五根相對意根相對
」。《稻芉經往事名為 追思相續名為苦事名為煩惱 纏縛五欲財利種種

[0530b09] 第二五欲生苦貪著追求 受眾第三 貪著追求
輕重。「地獄第二三途三苦。「生天 三苦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
三通人天正法念經 貧窮

[0530b16]

[0530b16] 何以

[0530b16]

[0530b16] 貪著五欲 三途三途生人天耳

[0530b17] 「如是 總結眾苦

[0530b18]

[0530b18] 云何八苦

[0530b19]

[0530b19] 生老病死五欲財利 二種求不得苦三途怨憎會苦貧窮 困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
總結五盛陰苦

[0530b22] 「 在其中歡喜遊戲」,第二合上 。「在其中眾苦眾生苦海
。「歡喜遊戲苦果貪著 重造苦因合上諸子等於火宅 嬉戲」。「不覺不知貪愛愚癡
。「三界火宅東西 眾生受苦苦因輪迴 。「不以歡喜遊戲
不覺眾生不厭眾生 合上苦痛。「舍利弗佛見第三不得
大乘化眾生不得今文總合二門 總合二門無機 慈悲歎佛
眾生第三 眾生眾生是以相接 。「舍利弗如來第二無機
假設不能 三句神力合上 智慧力合上。「方便第二
。「諸眾生第三。 「眾生不能以是得度第二不能 有身不能佛慧三界火宅
有心不能佛慧

[0530c17] 「長者第四三車宿 三車諸子信受
歡喜宿 不出方便 宿並不始終
根本法 枝末法輪歸本 初二別有大車故此
生下三乘

[0531a07] 「 三乘第二正說三乘 生死三界
不虛第四三乘即是次第相生合上第二第二 第三第四不虛
第一三車所以不同 說法。「汝等三界第二 。「第三不虛。「
方便眾生不虛不得虛妄是故方便眾生。「第四
三乘自在。「凡夫煩惱 故云。「 著名無依四智滿足無求。「
眾生第三合上三乘信受 三乘 :「則是。「佛世尊
聞法信受外緣信受因緣具足 故云聞法信受。「慇懃精進信受修行。「三界涅槃
修行修行一者三界 涅槃修道。「名聲 總結小乘。「諸子
中正涅槃聲聞 涅槃修道有人聞法信受 慇懃精進三界
聲聞乘無學。「眾生 辟支佛乘不明自然慧 不正涅槃涅槃聲聞
自然慧鹿車聲聞 。「樂獨善寂,《俱舍論緣覺二種緣覺有部眷屬緣覺
緣覺則是獨覺緣覺 即是今文樂獨善寂。「深知諸法 」,所知聲聞四諦
眾生大車。「一切智 。「佛智一切種智一切 二乘三慧二乘
一切智若是一切種智在於」, 一切種智。「自然二種任運 空有即是功用。「無師智
三智並不故云無師智 攝大乘論。「如來知見無所畏四智四智知見
佛乘 廣明。「安樂智慧門即是 功德大悲大慈
二門安樂利益 安樂善因利益大慈。「 一切大悲對上大慈
。「大乘總結功德智慧 行化大乘。「菩薩名為 摩訶薩明法人大以求 大人法立

[0531c03] 「長者合上 第四不同
相關三界 一乘大乘。 「如來亦復如是
。「如來爾時第五大車 歡喜不合以上則是見大
辨機 上等大車大車
二義則是說合 大涅槃 大車大車
第一句有法,「諸眾生第二皆是。「大乘第三 。「有人滅度第四
不等。「如來滅度滅度第五。「即是,「如來滅度大車所以大涅槃大車二乘
正宗用大 與其如來 滅度。「諸眾生第二大車
。「諸佛禪定大車 即是大車合於大車 無不無不
略舉大車 大樂。「皆是一種 三乘故云
三乘異體故云一種。「長者第六 。「不盡 不能眾生不盡三乘
菩薩二乘不能是故 一佛乘分別。「以是因緣 二義一者不盡不能
一乘一佛乘分別二者上身請願因緣 始終因緣

[0532b01] 六十五第一 第二、「以是因緣十方上第
身子初文 不虛身子 領解即為三十
三行三行五行 不得十二十二 大車

[0532b09] 三十化主五百說法
有毒火災總結過患所謂 相者三界無常無我不淨
五道眾生有毒三界煩惱 法身慧命火災三界 總結過患三界大過

[0532b18]

[0532b18] 何故一門 三十

[0532b19]

[0532b19] 三十一門 火宅三界過患眾生 淪沒其中一門三十
不得所以然 大開三界過患 後五出離相從

[0532b25] 「譬如長者第一 化主長行化主廣說長行 。「大宅」,第二
上第大宅 一方三界 三界眾生所居化主
大宅廣大 。「」,長行 三界無常稱為一時
無常」,。「」, 第一三界 第二三界無我第三三界不淨
別有不明 六道眾生三界之內故稱名為二義
不同故稱 二者三界不定 在下不專定名三界
故稱六道果報安穩故云 天堂地獄相對高處智度論群羊」。「摧朽
三界無常無常 命根一身大品 命根命根」,
命根念念摧朽。「傾斜明心無常 傾斜。「
三界大品罪業因緣三惡道 福業因緣欲界人天業因 無色界」,故知三業三界 。「牆壁
,「 無常,「明心無常色法無常無常色法無常
廣明四大四大四大 相違 。「 四微。《毘曇四微
四大四大四微。《四微 牆壁四微無常 無常 無常褫落
墜落。「 故稱 薄皮一身
墜落 。「椽梠差脫意根身根
二根為主依附 互相乃至衰朽 微弱差脫少年去死
六根老年 六根」。

[0533a26] 「屈曲上來五陰 皆是無常無常 無我老病將至
不得自在不得 無我

[0533b01] 「雜穢充遍第三不淨觀有人 大宅」,三界無常
以下五陰四大無常。 「五陰眾生故經云 空寂」;「以下五陰無常
色陰地大能持不實 摧朽識陰一身 行陰一身一起
不實牆壁 三受不住褫落五陰 無常。「四大無常風大
傾覆椽梠不能相持 地大不實。「屈曲」,如火 之中隨身強弱不得自在
。「雜穢充遍六根膿血不淨水大

[0533b16] 「五百止住其中」,第三中人 五道眾生止住無常無我不淨

[0533b18] 「鵄梟第四惡物 法門次第同異
來意中有毒害故宅 三界愛見煩惱眾生法身 慧命厭離法門毒害
不出二種一者顯現有形 毒虫二者無形夜叉惡鬼有形三毒
緣事煩惱無形鬼神諸見法身 慧命唯有理事次第

[0533b28]

[0533b28] 何故 有形無形鬼神

[0533b29]

[0533b29] 而言有形顯現毒害是故 鬼神所以後說有形鳥獸在家眾生無形鬼神
出家起見外道在家後方 起見

[0533c05]

[0533c05] 何以

[0533c05]

[0533c05] 方便品五濁。〈方便品 起見初文五欲
」,;「邪見稠林若有若無 五欲犛牛」, ;「深入邪見」,起見。〈
便說明 前後 夜叉惡鬼是以
不依斷惑前後不依次第以此

[0533c15] 第四同異

[0533c15]

[0533c15] 鬼神 五百

[0533c16]

[0533c16] 諸法本性寂滅未曾生死涅槃未曾有眾生 顛倒眾生眾生便
五事一者果報三界三界 無常不淨 人數五道五百即此五百
三毒煩惱名為毒虫諸見稱為惡鬼 愛見便苦果身心火災 界內五事眾生具足
三界一者眾生佛菩薩 三乘三乘種子三十漸次修行 三乘聖人羅漢辟支菩薩即此
三乘法華一乘菩薩即此 菩薩修行滿足名為三界內五 生死滿涅槃三界外五事生死
涅槃滿對生涅槃生死 涅槃生死涅槃本性 寂滅華嚴生死雜亂
寂靜生死涅槃生死 涅槃二種方便滿

[0534a16] 第五 不同迷悟不同 以為次第一者在家眾生不知
不知二者出家外道老病 出路不知出處二乘但是佛道迂迴稽留半路
四者菩薩出名寶車直至道場毒虫惡鬼則是 今昔即是
恒河眾生自有 一者 惡鬼總結過患初文
毒虫總結過患初文第一 有毒上下 不淨能所
食噉慳貪

[0534b02]

[0534b02] 何故 毒虫

[0534b03]

[0534b03] 而言二事不可 栖止一者二者有毒 為此
有人使飛翔高舉 眾生自高三毒
增上慢有人發聲 [*(/)] 惡口兩舌和音妄言綺語
理實 有毒以此為上二界 使故經云無色」,為生
外道上二界 極樂涅槃貪著禪味 上二界

[0534b17] 「蝮蝎」,第二有毒 使不在在下不在毒虫一往
使,《毘曇相似 世人 蝮蝎蜈蚣蚰蜓守宮
古人 不在內人 可以守宮以為
。「總結使支流 。「使 。「尿第二
欲界五欲猶如尿上二界 故稱」,智人惡名 不淨」。「
使凡夫不捨無識 上下三界有漏
無明煩惱 即是次第

[0534c07] 「第三慳貪

[0534c08]

[0534c08] 毒虫即是三毒具足何故慳貪

[0534c09]

[0534c09] 貪愛 輕者上界 欲界上界今次欲界

[0534c12]

[0534c12] 何故說上欲界

[0534c13]

[0534c13] 而言有毒 不可栖止上界下界 過患
慳貪過重在後方便品劫濁 時眾慳貪嫉妬」。欲界欲界過患在後

[0534c18] 是以 財色」。多疑故經云
狐疑」,借此 欲求名利前生疑心 不得是故使
諂曲貪求諂曲是以 。「咀嚼五塵 為主。「無道
。「 [*] 六根 深重 [*] 。「死尸五欲不淨
死尸。「骨肉狼籍積聚其事 眾多狼籍。「由是第二 非一。「
心保得名骨肉 狼籍名利 稱意慞惶四方
處處。「慳貪使二義相反不順
。「啀喍 身業口業慳貪使

[0535a16] 「恐怖如是第二總結 過患。「三界。「恐怖煩惱
慧命怖畏。「清淨煩惱至理

[0535a20]

[0535a20] 何故不明使

[0535a20]

[0535a20] 在家眾生三毒 不明使使在後 使性

[0535a23] 「處處第二出家 外道使方便品生起 明天生死外道諸見
使明見使前生然後 無知邪見」。 無知今次三界
處處。「魑魅魍魎使 魑魅不決西京注解山神
人形魍魎。《春秋 卷云 百獸使入山 魑魅魍魎」。山神
怪物魍魎水神。「夜叉惡鬼第二明見使第一邪見第二戒取第三 身見第四明見第五邊見

[0535b08]

[0535b08] 五見 何故邪見

[0535b09]

[0535b09] 而言 怖畏邪見撥無因果善根 邪見」,
邪見相生次第

[0535b12] 善根邪見一行邪見 一行雙結二種邪見。「夜叉惡鬼,《釋論
帝釋九百九十九青衣夜叉」。 夜叉天住,《釋論天住 輕捷貴人
。「食噉人肉邪見 善法人肉善法 善法。「
第二不善邪見初一 不善上半不善一句 不善不善第三因果
有理。「所生 。「 第二邪見邪見
非一邪見 。「第三一行總結邪見 不善邪見九品
故云九品邪見強盛故云邪見邪說邪見 見相口稱
惡聲邪見善根得無怖畏

[0535c05] 「鳩槃荼鬼第二戒取邪見 邪見撥無因果戒取因果有無 相對相次外道有無
至極鳩槃荼鬼冬瓜形似 冬瓜戒取二種善法 戒取
不成地獄」。 三界有漏善法名為戒取毘曇善法戒取不善
二見不善能持欲界 人天高於欲界 安穩蹲踞。「
修禪名為戒取四禪 退下
三界遊行至理不能 聖道嬉戲。「戒取 邪見撥無因果食人
鳥獸戒取因果即輕 四禪 上二界上二界
有漏無漏聖道下賤 有漏非道有漏 乖違故云失聲
有漏有漏 有漏聖道因果不死 故稱

[0536a12] 「 身長第三我見戒取後說 我見而言害人
不害 損人怖畏 第三邪見因果第一戒取
因果有漏故居第二身見不妨 隱沒無記戒取 故居第三

[0536a20]

[0536a20] 身見不善, 《毘曇身見隱沒無記云何得失

[0536a22]

[0536a22] 《俱舍我見二種一者 三界一切眾生我見 為生如此則是隱沒無記
邪執名為不善」。

[0536a25] 「身長 多人三界眾生五道眾生 稱之為僧佉三界
五道稱為長大無慚 稱為無明心中 有無正觀名為一切凡夫常有 常住其中
發聲修福 無我

[0536b05] 「第四明見 一者二者
我見是非妄語文明 不受不受飲食

[0536b10] 「牛頭第五邊見斷常 身見一頭而言牛羊 愚癡而言三句一者二者
頭上 。「食人邊見邊見善法因果食人
因果滅道食人 苦集。「頭髮蓬亂略明身見 斷常二見廣明斷常六十二見
方便品邪見稠林若有若無依止 諸見具足六十二」。斷常 斷常六十二見無有
。「殘害六十二見 諸見殘害無有 飲食飢渴
斷常中道諸見 叫喚」,心行斷常

[0536b27] 「夜叉餓鬼第三一行總結過患 使煩惱愛見使 眾生定慧飲食
飢渴如此 眾生 苦處
而已。「如是無量煩惱如是 無量

[0536c06] 「故宅第五明火 明火明火

[0536c07]

[0536c07] 緣故

[0536c08]

[0536c08] 長行一意

[0536c09] 三界果報惡鬼毒虫 三界愛見煩惱煩惱 因緣一起煩惱遠離
去世後說是以經文 煩惱去世三界三界
能化三界九十六故云 。「 他方故云。「久之如來示現
俄頃故云 ?「第二 明火第一欲界
色界無色界 三界 猶如火宅」,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 不息。「佛滅
以後明火。「顛倒 妄想根本。「 四生眾生生老病死故云
。「一時未必一時 一時。「如來滅後眾生 。「棟梁
身心。「爆聲老苦,「震裂病苦 。「摧折崩倒死苦。「 鬼神
出家外道起見。《十地論外道見老 死生」,鬼神。「 一行愛見眾生不知苦處
在家眾生見老病怖畏 出處出家外道不知出處

[0537a15] 「惡獸毒虫藏竄孔穴第二色界初一在家眾生厭欲界苦修四禪 生色藏竄孔穴」。始末
一者上界高出二者 凡夫出離不足 孔穴。「毘舍闍鬼
起見外道欲界求生色界故云其中」。「薄福生色 未免所以不免薄福
欲界上界。 「共相殘害色界眾生受苦 有無起更
吞滅殘害有害」,無害有如 。「上界欲界 十地梵天王欲界
現前」。「惡獸食噉欲界 上界煩惱 。「 [*] 」火氣眾苦
惡業惡業色界四禪 四面充塞。《華嚴經覺觀煩惱思惟四禪 充塞

[0537b07] 「蜈蚣蚰蜓第三無色界 三空 四禪未免無常求生三空
」,一行在家眾生生無色界

[0537b10]

[0537b10] 毘曇上界蜈蚣蚰蜓 色界眾生

[0537b12]

[0537b12] 不得

[0537b13] 「起見 外道無色界外道其所 因果色界
略舉苦因 未免。「 餓鬼頭上第二
三空未免求生 稱之為無常眾苦出世定慧飢渴熱惱」。
飢渴飲食凡夫 涅槃 走出不免去處
周章」。欲界受苦求生 色界不免求生無色界無色 不免苦處周章

[0537b28] 「如是第六總結過患

[0537b28] 「第二三行長行
門外眾生有機長者 火宅

[0537c03]

[0537c03] 何故門外

[0537c03]

[0537c03] 〈方便品佛眼六道眾生」,長行長者大火」, 明見處所
法身長者門外

[0537c06] 所以不行待機生死 諸子流轉
如來久已成立不安聖人生死未曾

[0537c12] 「有人第二眾生有機眾生化緣 而後長行」、聖智
分明眼見眾生善根 。「諸子」, 之外中途
三界之中。「無知歡娛 道心善根微弱無明煩惱 無知五欲。「長者聞已
生死救濟 法身第三

[0537c22] 「諸子五行 第三不得二門 所以然相承
廣明生死過患諸子 貪著生死因緣不得 生死過患是故
無機不受初文 生死過患;「毒蛇二行 生死過患。「毒蛇毒虫,「夜叉
惡鬼。「鳩槃荼鬼 前列毒害復重 。「苦難大火煩惱
不可老病死苦 不可三塗?「諸子無知第二無機

[0538a14] 「時長第四三車 宿正說三車諸子信受歡喜初三
第一上文不出 宿 大機小機大機
是故小法。「愁惱 法身眾生在生受苦大悲 用大不得悲心故云
。「可悲生死 不受大化煩惱 可悲。「即便思惟第二
小機。「諸子第二三車 一行三車三句一句
一行不虛。「造作三乘 造作 。「諸子聞說第三諸子信受
聞慧;「 十字無學位所以修行。「長者第四
歡喜初一 二行憂愁一行結歡至此以來惡鬼毒虫大火
三界過患第二 不得生死過患不信不出得出
。「生育發菩提心為生 行為三時生育 去世大乘第二大乘
三界。「」,第三小乘。 「爾時諸子十二第五大車 歡喜
。「安坐始終三時一者門外立時 法身火宅正應
安坐則是 心安安坐。「第二一行始終明子五時
此時一乘三界 走出三乘三界安坐究竟
大機第五寶車 至道。「第三一行 。「正是
結成

[0538c01] 「長者第二長行大車大車後半說法。「寶物
大車如來大乘 寶物大車

[0538c05]

[0538c05] 方便造作 一乘真實云何亦稱造作

[0538c06]

[0538c06] 造作是以汝等 造作」,實有大乘 造作據理
未曾皆是方便即是無名 名相造作 三乘
今日唯有一乘 寶物造作一乘 名為造作

[0538c15] 「 [*] 」 [*] 嚴飾一乘
二義一者禪定過多二者嚴飾。 「大白。「儐從
儐從。「以是第二

[0539a01] 「諸子第三歡喜。「四方 四方既得平等大行
四生四方 快樂大乘不為自在無礙 自行四方二乘既得
十住十住東方十行 十行十迴向西方十迴向 北方十地妙覺直至道場

[0539a10] 「舍利弗第二十八長行 偈頌不虛上合 化主一行
化主一行一行一行 。「如來第二長行 眾生受苦
不覺今文歎佛 則是眾生其所所以歎佛接上
眾生歎佛 上半歎佛下半歎佛
無生故稱寂然閑居智德 蕭然如來 安處。「三界第二一行所見
三界果報屬於眾生而言我有眾生 所有莫非。「其中眾生 國土世間眾生 佛子

[0539a28]

[0539a28] 眾生云何佛子

[0539a28]

[0539a28] 學士和闍:「凡夫更生所生 則是名為得無意識不復
。」論師:「眾生無明 愛念名為。」明子二義一者 同源眾生本性清淨
涅槃經皆是一味」。 二者諸佛眾生六道六道 故稱。「而今此處第三合一
不得長行二門 初一一句三句無機不受。「救護用大
。「歎佛救護 救護。「不信三句無機不受下半不受貪著不受
。「以是方便第四三乘上合 說教得益初一三乘一行
得益。「以是方便接上下語 以是方便。「諸眾生三界一行 三乘半偈苦諦
道諦四諦始終三乘 得失實有。「三界三界 。「出世間道大乘因為
大乘 。「諸子一行得益三乘 得益。「舍利弗第五大車
長行大車 歡喜。「以此譬喻一佛乘
一佛乘即是

[0539b29] 第二未必是故 。「信受譬喻。「
成佛如斯

[0539c04] 「微妙三行大車 一偈
第二第一 上半聲聞緣覺二乘歎佛。「 微妙無不。「清淨無不
無不無不超出二乘稱為第一」。「諸世間下半人天乘歎佛人天乘世間上乘佛乘
世間無上。「第二 初一三句 以下眾生
乘法,「。「一切眾生 儐從。「無量 第二二義初三
以為一句權智以為

[0539c19] 「如是第三歡喜緣覺 中子菩薩聲聞不二 迂迴直至

[0540a03] 「以是因緣一偈第二長行 因緣諸佛方便力一佛乘分別 」。

[0540a06] 「舍利弗長行第三弘經 第一權實第二 是非權實今昔大小二法
權實是非弘經二義 權實第一寄父
恩情大小權實第二菩薩 權實第三法王今昔權實 寄父恩情權實父子
無相權實 定於父子一偈 定於父子慈父
一偈 佛智。「生死分段 重生

[0540a21] 「菩薩第二十一菩薩證明 大小權實父子即是聲聞權實聲聞薄福鈍根未必權實菩薩
福德利根菩薩權實 菩薩法華真實 菩薩權實第二
第一一行菩薩解人權實第二 解法權實則是成人權實初一 人權下半。「明法
第一四諦第二 滅諦滅諦初文四諦 苦諦四句半偈根緣
說教半偈得益半偈集諦 根緣說教而言 便說道非道乃是
煩惱二義一者 十使二者一切眾生一偈滅諦半偈半偈
半偈道諦四諦 集諦滅諦一偈道諦 。「第二滅諦
權實四諦無量四諦 滅諦大小二乘正宗 有餘大小權實
無餘大小權實有餘解脫第二昔日有餘解脫虛妄 煩惱凡夫分段虛妄生死
虛妄小乘虛妄假名解脫 。「其實一切解脫 一切解脫。「佛說滅度第二
今昔無餘權實分段生死稱為 。「無上道得無道者生死
文明涅槃四住 分段大乘生死 。「
滅度非但二乘至極 不許二乘至極

[0540b29]

[0540b29] 《勝鬘經 無量四諦」,云何同異

[0540c01]

[0540c01] 分別無量分別小乘 有無諦觀可以
大乘無餘 無量短長無量無量淺深無量
無量毘曇,《 虛假大乘夢幻本來寂滅則是佛性
甚深無量無量 無量涅槃經 有無聲聞緣覺所知

[0540c13] 「法王第三法王 釋疑聲聞菩薩 自在適時
。「舍利弗上來權實 第二略明廣明
二門二門初一 。「法印 相應信受理則
長短即是 方便品實相」。 二者用印一有一實
印定諸法不可文定 相應 。「宣傳有損無益
方等甘露名為毒藥。「聞者 二門。「隨喜頂受隨順 生歡喜頂戴受持一有
不復退。「法華經 不能二乘則是經理不可

[0541a09]

[0541a09] 二乘何故

[0541a09]

[0541a10] 低頭舉手為此聖人豈不 不在二乘斷常 不斷常法而已

[0541a12] 「舍利弗第二廣明廣明廣明廣明
憍慢五千懈怠自保究竟我見
外道不信寂滅第二 凡夫博學世俗經書不信至極起見五欲大樂
為此初三小乘 凡夫。「不信第二
第一誹謗口業第二 身業第三疑惑意業第四毀法第五持法
一切世間佛種法華一切 世間成佛作佛不信 佛種便。「人命第二
三義一者上來 菩薩是故 無益有損
意即二者 不慎既有重罪 苦果
初文 周三上品地獄次品畜生下品 人間受苦即是。「阿鼻獄
阿鼻無間相續 無間多人遍滿由旬 空處無間法華地獄
無間須彌山一百 三十六地獄大地獄等活黑繩叫喚大叫喚
阿鼻八大地獄一一十六地獄 以為眷屬
浮陀少有 尼羅浮陀阿婆婆寒戰優鉢羅 (青色)
波頭摩 (黃色) ; 摩訶波頭摩合一三十六。」《毘婆沙閻浮提七千由旬阿鼻地獄
閻浮提閻浮提 」。

[0541b25]

[0541b25] 何故無間

[0541b25]

[0541b25] 一乘極樂 至理極樂 常樂常樂虛妄

[0541b28]

[0541b28] 何故法華

[0541b29]

[0541b29] 罪福理則萬惡理則眾苦佛說法華罪福 法華

[0541c02] 「具足一劫小劫。 「地獄第二畜生 必應遍歷一百三十六地獄然後乃至
半偈畜生。「 畜生略舉第一 下賤, [*] (
[-+] ) , () ,。 「駱駝平等大慧愚癡
。「有權 二教得無。「 信經利他
打擲。「 謗法。「長大大法
聞法愚癡不受 令眾生不信。 「為人第三。《智度論謗法
慳貪不生餓鬼愚癡 智慧憍慢 微妙醜陋開方便門
正直」。「貧窮 下賤為人使稱為富貴 富貴貧窮一乘自在
自在不自在為人使 凡夫二乘菩薩醫道理法違法

[0542a06] 「 第二人中謗法 地獄
生地。「惡道畜生。「為人生人。「我見 至理增長
三障我見愚癡瞋恚, 「婬欲。「舍利弗第二總結 一切苦不盡虛言

[0542a15]

[0542a15] 不信法華地獄作佛 五逆破戒法華》,作佛持戒 不信法華》,地獄

[0542a17]

[0542a17] 五逆不定 滅罪作佛 不免地獄持戒不信地獄

[0542a20] 「有利第二 第二總結
過現現在利根 第二出處慈悲四生 靜山第三內外
持戒清淨第四 無瞋眾說第五始終 一心求法頂受修行第二

[0542a27]

[0542a28] 第三何等善人

[0542a28]

[0542a28] 常啼 〉,大乘無所得示眾是非 即是眾生善友

[0542b01]

[0542b01] 一切智 求法云何不受一偈云何一切

[0542b03]

[0542b03] 大品取證」, 一切智取證不受 一偈

[0542b05]

[0542b05] 《涅槃經一切經呪術 佛法」,云何外道典籍

[0542b06]

[0542b06] 《涅槃一切法入佛外道自言 專心外道 典籍

[0542b09]

[0542b09] 正意為何等人

[0542b10]

[0542b10] 大意解行相對則是道心修行

法華義疏卷第六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4 No. 1721 法華義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功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