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Fa Hua Yi Shu 法華義疏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義疏卷第十
吉藏

安樂行品第十四

[0593c28] 安樂行來意釋名開合階位同異

[0593c29] 來意 二義一者二者前者 一者佛教聲聞三事
大發菩提心 菩薩行安樂行得佛果 為此因緣二者
蓮華二種一者善巧二者真實 對治 不一無二正觀妙法
一切法空如實不行不分 」,緣觀 、〈惡世弘經
毀辱誹謗苦惱」,多生退 弘經是故安住四行惡世 快樂末世弘經
後者

[0594a16] 釋名四行不同 道生法華經四行空寂 憍慢嫉妬慈悲第一
行者空寂即是諸法實相正觀 實相理則便相應便 弘經安樂是故空寂
修空未成 眾說是故憍慢
常情弘經是故嫉妬 憍慢嫉妬 大道小乘多生
使隨之大乘 慈心菩薩是故菩薩 慈悲不盡具足通稱安樂行
安住四法便故稱安樂行者 心行四法

[0594b03] 第三開合開成 二門初一智慧功德心安 福慧弘道利人便福慧
四行不出二門之中 空寂智慧慈悲功德中間二種 :、憍慢嫉妬
四行不出空有二行初一空行空有 四行不出自行初三自行
自行

[0594b12] 第四 第一畢竟空觀第二 第三嫉妬第四
慈悲心四行唯一正觀 實相空寂即此正觀 離過憍慢嫉妬即此空觀拔苦
慈悲慈悲心畢竟畢竟 慈悲慈悲畢竟畢竟不捨 是故超凡菩薩行
。《大品菩薩二法不能一者不捨眾生」。

[0594b22] 第五階位初發心乃至 佛地五十二位四行其中自有 功用功用淺深差別
正意退末世弘經受苦安住四法便高位 是故發心自行 坐禪誦經懺悔

[0594b28] 第六同異,〈法師品三事慈悲忍辱 法空四行不同上文
所以然上品法師 法師說法慈悲慈悲 生死患難慈悲
入空慈悲不成空行入空惡世弘經受苦 退畢竟不見身心
便快樂空行得空 能不憍慢嫉妬得空慈悲 空行空有不二前後

[0594c11] 四行四行。「安住四法心安四法
安樂安樂行。「一者安住菩薩 行處親近第二四行 行體勸修安樂
四行即為行體 第一行體末後四行半偈第二 初文即是安樂
安樂即行所得長行第三總結 樂行初文長行偈頌長行 二門。「行處
履行名為行處 入理名為近處始終 合為

[0594c25]

[0594c25] 行處近處何故 後說近處

[0594c26]

[0594c26] 行處深心使

[0594c27]

[0594c27] 云何

[0594c27]

[0594c27] 有人 稱為行處無生 稱為近處智度論》,無生既有
經意 得無生相應名行處般若 發心漸漸近處親近
無生顛倒便安樂顛倒 實相受苦

[0595a05] 「云何第二 行處 。「菩薩
智度論,「 生忍觀空法忍。《菩薩行生忍得無量功德行法得無
」,生忍違順菩薩安忍 功德法忍不受一切諸法空寂智慧空有二門
生空功德法空深受 二空淺深福慧 違順眾生為生眾生
法忍淺深眾生 不得假名是故違順 是故淺深福慧
自有福慧不二無有淺深觀門階級 淺深初文四句、「忍辱 三業忍辱二種一者不為外緣
名為二者能忍 大法便忍心。「 和善柔和。「
加之妄動不加 威儀庠序 菩薩一心安祥。「
不加一念 同異。「所行 生忍法忍二者方便
調身然後實相菩薩行菩薩四者忍辱 方便慧觀空五者忍辱
行處觀空內行忍辱然後 功德然後 二乘
然後觀空觀空。《智度論邪見作惡然後真空前行然後觀空」。「
忍辱地調入空 不行一切生死涅槃。「諸法 實相不行顛倒實相。「
不行不行不實不實 一切不行不行。「不分不分 不行忍辱即世諦觀諸法
實相乃至不行不分第一義諦 佛說法常二諦菩薩修學亦作 諦觀

[0595b20] 二空不行 實相法空不行不分生空正法 》。不行一切法法空
不分男女眾生明法 次第二惑有人作法 空觀,《智度論

[0595b25] 三諦忍辱世諦 所行實相真諦不行不分 中道不行不行真諦
分別不分世諦 道觀三諦因緣不二 不二中道

[0595c02] 境智 諸法所行乃至諸法實相 一切顛倒
正觀不行不分 正觀緣觀境智生法二空
偈言不得諸法不知不見涅槃論無有無有 無有無數無有
無心無數無心不知何以 正觀」。

[0595c12] 「菩薩第三行處

[0595c13] 「云何第二近處 近處近處近處
行者閑居然後

[0595c16]

[0595c16] 行處空有

[0595c16]

[0595c16] 有為空有行者有空 地前柔順行者有空 登地無生忍

[0595c19] 親近親近親近國王憍慢外道
未能邪正等觀。 《未能天地萬物 外道」。「解義,「
惡論。《如此 禮儀名教 老莊」。
世間,《正法」; 世間,《正法習俗。「 」,第三離散。「那羅
,《文身幻術」。文身彩畫 使。「親近旃陀羅第四惡業 。「可畏;「。「
親近聲聞第五小乘菩薩 小法行止 。「來者隨宜說法希求
即為說法不為名利希求。「 第六小女許嫁 處女立志處女。「亦復
第七。《十誦律五法 第一卷云不能半月不能 不能不能不能
天性不能 變為不能半月 半月不能二根不定
有限不能。「不獨第八譏嫌。「女人說法第九 。「不樂年少弟子」,第十自生


[0596a20]

[0596a20] 何故親近

[0596a20]

[0596a20] 顛倒觀行親近非道 退
正觀現前隨意親近通達非道 即是佛道不見產業攝大乘論菩薩甚深十惡五逆
退 二門世界第一義世界悉檀 國土風俗譏嫌雖是不得親近
義門不見四句不行二門 未曾適時

[0596b01] 「坐禪第二 親近

[0596b02]

[0596b02] 攝心何故

[0596b02]

[0596b02] 遠離諸緣攝心所以在後 菩薩戒坐禪菩薩 觀空智慧

[0596b05] 「復次第二親近 第一義世諦 。「一切法空不見。「如實
空觀真實。「一切法皆是實相顛倒。「不動不生動念。 「不退。「不為
。「虛空畢竟清淨不如數論外道 虛空。「無所有本性。「一切語言 四句不能。「不生不出,《
畢竟不可得不生不可 得名不出不可得」。不從 外來不生不從不出不從
。「無名無相無名 無相無相無相。「 所有實錄無所有實錄乃至
顛倒。「無量無邊無礙 不能無量三世名為無量空有故稱無量不可得
無邊斷常無邊 空有不二故云無礙法性自爾 故云

[0596b25] 「因緣第二因緣 世諦真諦世諦實相諸法坐禪
入空。《瓔珞經入空 第一義有名平等觀二觀 方便中道第一義。「顛倒
常樂空有二諦即是顯正 不識因緣顛倒生計常樂常樂有人諸法無所有
是故有如眼病光宅:「 諸法故云顛倒」。有人 成上因緣因緣大品
眾生顛倒因緣六道 (常樂向下) 。

[0596c08] 第一第二初一。「國王第二
長行有空二門 說法有門 空門空有合為一類有門
近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