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Hua Yi Shu 法華義疏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義疏卷第十二胡吉藏撰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0621c13] 苦行弘經有二品,今是第二。上明聞經得益, 以身命財報恩供養;今明分形六道宣通一 乘。前則是功德業,今明智慧業。前多是自行,
今多是明外化行。又上明過去本事弘道利 物,今說大士現德通法益緣。又此下諸品多 是根緣次第,不必須依義生起也。言「妙音」者,
此菩薩過去以十萬種伎樂供養於佛,故得美 妙音聲,因以立名,舊經稱「師子吼菩薩」。今 可得兩音會之,即以妙音作師子吼。又眾生
樂聞稱為妙音,音能顯理伏物名師子吼也。
[0621c23] 此品六章:第一、佛放光召彼妙音;第二、妙音 奉命而至;第三、正明妙音弘經模軌;第四、說 品利益;第五、妙音事畢還歸本土;第六、重明
往來之利。
[0621c26] 就初又三:第一、明佛放光遍照有 緣;第二、遍照淨光國土;第三、的照妙音之身。 放光為二:前、放肉髻光;次、放眉間光也。所以
放二光者,一乘妙理踰空有之頂,故放肉髻光 明;極智不偏能發中道之照,故又放眉間光 也。又頂光表一乘,為尊眾聖所重;眉間光明
一乘不偏中道圓正,欲以此法付囑其人,故 放此二光以召之也。又上品云法華第一,持 經之人亦復第一,今表其人行高故佛放頂
光,表其人解正故放眉間光,所以放二光表 其人者,欲令大眾於此菩薩深起敬心受其道 法得益也。
[0622a08] 「過是數已」下,第二、別照淨光土也。
[0622a09] 「爾時一切」下,第三、的照妙音身也。又開三別: 一、列名。「久已殖眾德本」下,第二、歎德。良由有
此勝德,故為佛光所召。嘆德有二:前、嘆往因; 二、嘆現德。各開二章。往因二者:一、殖眾德本; 二、供養諸佛。現德二者:一、成就甚深智慧;二、
得諸三昧。三昧中有二:一者、別明;二者、總結。 「得妙 幢 相三昧」者,入是三昧,於諸三昧中最為 尊長,譬如軍將得憧,表其大相也。「法華三昧」
者,《法華三昧經》云「如樹華開敷令樹嚴麗,得 此三昧,諸三昧中開諸功德華以自莊嚴」。依 此經意釋者,於三一自在、長短無礙,噵法華三
昧也。「淨德三昧」者,令諸三昧清淨,如焚石練 金令金清淨。「無緣三昧」者,即滅盡定。又得此 三昧,於三受中不起三毒緣。「宿王戲三昧」者,
於諸三昧觀達自在故名戲,非愛結戲。「智印 三昧」者,般若是智,相應三昧是印也。又如人 入安穩國,有印得入、無印不得入,菩薩得是
三昧能入實相。「解一切語言三昧」者,得是三 昧,解眾生語而為說法。「集一切功德三昧」者, 得是三昧菩,薩功德皆悉具足也。「清淨三昧」
者,如有如意寶珠能淨諸寶,是三昧能淨諸 三昧垢,煩惱垢易治、三昧垢難斷。「神通遊戲 三昧」者,入是三昧,能八相成道。「慧炬三昧」者,
如執炬夜行不墮險處。「莊嚴王三昧」者,如恒 沙等國土皆以七寶莊嚴,佛處其中,得是三 昧,一時能莊嚴諸功德。又觀此莊嚴空無所
有,於空有二莊嚴得自在,故名為王。「淨光明 王三昧」者,入是三昧,能放光明令諸眾生心得 清淨。「淨藏三昧」者,入是三昧能淨諸功德藏。
「不共三昧」者,二乘無分。「日旋三昧」者,如日天 子乘日宮殿照諸眾生周而復始,舊經名「日 輪三昧」也。「得如是」下,第二、總結。「釋迦牟尼」下,
第三、的明光照其身。
[0622b12] 「即白淨花宿王智」下,第 二、明妙音奉命而來。又開二別:初、明欲來之 意;第二、正辨從彼國來。初有十句:第一、明妙
音諮彼佛欲來之意。「爾時淨花宿王」下,第二、 彼佛誡許。又開三句:初、總誡。「善男子」下,釋 誡。釋誡中,前明娑婆之劣;「而汝身」下,辨淨土
之勝也。「是故汝往」下,第三、總結。
[0622b18] 問:
[0622b18] 前云初分 經在穢土中說,後分經居淨土中說。妙音來 時正遊淨土,何故誡之?
[0622b20] 答:
[0622b20] 此經始末土有三 異:一者、初分經在穢土中說;二者、後分經在 淨土中說;三、從〈藥王品〉來還在穢土中說。所
以知爾者,為集分身是故變淨土,分身已散 故土還復穢,妙音來時正遊五濁,故佛誡之。
[0622b25] 「妙音菩薩白佛言」下,第三、明妙音受旨。明妙 音既承佛力為弘道利人故來,豈生劣想也? 故受佛誡勅。「於是妙音」下,第四、將欲發來先
現瑞。於此土所以現瑞者,令此土眾生起尊 敬心也。「化作蓮華」者,一、即欲以蓮華為座;二、 表妙音弘《妙法蓮華》。「化作八萬四千」者,一、欲
擬八萬四千菩薩座故;二、表八萬四千法藏 皆入一乘《妙法華》故。「白銀為葉」者,即是顯此 經題是白蓮華,開二實二權則八萬四千法
藏義皆明白也。「甄叔迦寶」者 (此云鸚鵡,此寶似鸚鵡鳥嘴而赤色) 。「爾 時文殊」下,第五、文殊問瑞所由也。「爾時釋迦」
下,第六、佛答現瑞意。「文殊」下,第七、文殊重問 妙音之德。凡有三問:一請、初問種何善本,二、 問修何功德,此二問過去往因;三、問行何三
昧,此問現在所得之果。「唯願世尊」下,第四請、 佛欲見妙音。「爾時釋迦」下,第八、釋迦推於多 寶令見妙音,但詶其後請、未答前三問,下華
德菩薩重牒三問佛方解釋。所以推多寶者, 蓋是隨俗之事,俗人之禮推賢讓長,多寶既 久已成佛,故釋迦讓之。二者、欲顯多寶不滅
故能現妙音,故推之也。「時多寶佛」下,第九、多 寶命令來,即詶文殊請。「于時妙音」下,第十、正 明妙音來。又開十章:一、明於彼國沒。「與八萬
四千」下,第二,明與眷屬俱共發來。「所逕諸國」 下,第三、明現瑞相。「是菩薩」下,第四、讚歎妙音。 「那羅延」者
(真諦云:「那羅翻為人,延云生本,梵王是眾生之祖父,故云生本」。羅什云:「天力士名那
羅延,端正猛犍也」。《俱舍論》云「持大千世界風輪名那羅延,那羅延應云天力也」) 。「入七寶臺」下, 第五、敘妙音昇空而至。多羅樹似此土宗盧
樹,一多羅去地七刃也。「到已」下,第六、明見佛 儀則。「而白佛言」下,第七、奉宣聖旨。又開三別: 初、問釋迦。「眾生易度」下,第二、問所度眾生。「久
滅」下,第三、問訊多寶。「世尊」下,第八、妙音請見 多寶。「爾時釋迦」下,第九、釋迦語於多寶。「於時 多寶」下,第十、多寶讚嘆妙音。從問訊多寶至
多寶稱嘆,皆是顯多寶不滅,斥凡夫二乘無常 之執。
[0623a02] 「爾時華德」下,第三、論妙音弘經。前章則 是弘經之人竟也,即人法一雙。又上明妙音 之果,今出其往因,謂因果一雙也,即是顯妙
音二世之德。又開二別:初一問答,論妙音神 力;第二問答,論妙音三昧。神力是智慧、三昧 是定,略論菩薩定慧也。又神力是果、三昧是
因,由三昧之因故能現神力,所以前論果後 論因者,由妙音現神力而來故前問也。尋華 德兩問皆是牒文殊上三問,以釋迦上未答
之,故今重牒而問。初問又二:前問神力之因, 「有是神力」,正問神力之果。善根與功德異者, 善根就始、功德為終,故分為二問。就答中又
開為二別:第一、答因問;第二、答神力果問。答 因問為二:初、答種何善根問。又開六別:一、明 種善根之佛。「國名」下,種善根之處。「劫名」下,種
善根之時。「妙音」下,正種善根。「以是因緣」下,明 善根得果,結詶其問。「華德」下,結會古今。「華德 是妙音」下,第二、答其修何功德問。「華德汝但
見」下,第二、廣答神力果問。又開二別:第一、歎 妙音於此土弘經;第二、歎妙音十方通法。二 文各三。初文三者:一、總標;二、廣釋;第三、結嘆。
「或現梵王身」下,第二、廣釋。開為五類:一、現天 身;二、現人身;三、現八部身;四、救濟八難;五、於 後宮變為女身。現天身中二對:梵王、帝釋欲
色之初,自在、大自在二界之後,此四名君。後 一雙為臣,天大將軍是梵輔天,梵王之臣;毘 沙門,帝釋之臣。現人身中亦開二對:初一雙
謂人君身,「或現長者」下,明人臣身。又為四類: 初四是豪傑身,次四受佛戒身,次四現婦女 身,後二現童真身,後八部身,如文。「諸有地
獄」下,第四、歎救八難。不言說法者,一者苦重, 二者障深,故但明救濟。「乃至於王」下,第五類。 「是妙音」下,第三、總結稱嘆。又開二別,初嘆所
化有益;「是妙音」下,次嘆於能化無損。
[0623b06] 「是菩薩」 下,第二、嘆妙音於十方弘經。亦開三別:一、總 嘆;二、別嘆;三、結嘆。三門各二。初門二者:前
結一土益物;「十方」下,次嘆十方弘經。「若應 以聲聞形」下,第二、別嘆。又開為二別:初、現存 身;次、現亡身,文處易知。「華德」下,第三、總結。神
通結現身,智慧結說法。上一土中廣現凡夫 身,十方化中略現聖身,此欲明凡聖廣略互 現也。又前凡身中有五類,今聖身中亦有五 身。
[0623b15] 問:
[0623b15] 前凡中五類何故云說《法華》,今但稱說 法?
[0623b16] 答:
[0623b16] 說法語通,欲以通別互現故也。又上正 明弘通《法華》故明說一乘,若有眾生不信一 乘則說五乘之法,同上〈囑累品〉中佛令菩薩
知大小機也。此品從凡至聖,故先示凡後示 聖,〈觀音〉前聖後凡,從勝至劣。又〈妙音〉前一後 三,〈觀音〉前三後一。
[0623b21] 「爾時華德」下,第二、問答論 妙音所得三昧,亦前問後答。「說是妙音」下,品 中第四段,明彼此蒙益。
[0623b23] 「爾時妙音」下,品第五 章,明所作已竟還歸本土。此為穢國故彼佛 有問訊,彼為淨土故此佛無暄涼也。
[0623b25] 「說是妙 音」下,品第六、明利益。
[0623b26] 問:
[0623b26] 見菩薩來往何以得 無生忍也?
[0623b27] 答:
[0623b27] 利根之人悟菩薩不來相來故 來無所來,不去相去故去無所去,則入實相, 故得無生。
[0623b29] 問:
[0623b29] 無生法忍、普現色身法華三昧 有何異耶?
[0623c01] 答:
[0623c01] 心無所依猶如虛空,不生心動 念故名無生法忍;雖空而有,縱任自在處處 現身,即是普現色身三昧,三一開會無所染 著即法華三昧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0623c06] 上二品明苦行弘經有功德、智慧二業,故有 〈藥王〉、〈妙音〉兩品;今第二,次明護難弘經。初明
人護難弘經,次明法護難弘經,亦有二品。又 根緣次第者,靈山之會八萬四千人應聞觀 音得發菩提心故說此品。二者、十方國土及
來世有緣眾生應蒙利益故說此品。開此品 章段不同,今一往分為四雙:一者、雙標;二者、 雙釋;三者、雙嘆;四者、雙益。言雙標者,觀音為
名、普門為德,故雙標名德。夫勝人為理有名 有德,是故雙標以名「觀音普門品」。言雙釋者, 初一問答釋觀世音名,次一問答釋觀音德。
言雙嘆者,持地菩薩嘆聞此名德功德無邊。 言雙益者,八萬四千人聞此名德並發道心 也。此四次第者為解義故,初略後廣,故前略
標、次則廣釋,標釋既竟名德顯彰故菩薩稱 嘆,嘆釋既竟聽者欣仰故 咸 發道心。
[0623c21] 初雙標 中凡有十對:一者、人法一雙。觀音為人,普門 為法,然人法是因緣之義,非人無以御法、非
法無以成人,故前明御法之人,後辨成人之 法,謂人法一雙也。二者、真應一雙,觀世音即 是法身,普門謂應身也。前以法身觀機,然後
垂迹普應,謂真應一雙。三者、觀音謂菩薩意 業,普門即身口二業,前以意業觀察,然後身 現神通、口業說法,謂內外一雙也。四者、觀音
謂大悲拔苦,普門即大慈與樂,故後釋觀音 名明拔苦之義,釋於普門即顯與樂之功,所 化眾生但有苦無樂,能化菩薩有大慈大悲,
謂慈悲一雙。五者、菩薩有二種身:一者、藥樹 王身,二、如意珠王身。藥樹王身者,根莖枝葉 能愈眾病,菩薩亦爾,故三業皆能濟物。如意
珠王身者,如摩尼寶能與一切樂,菩薩亦爾,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釋觀世音名嘆藥樹王 身,釋普門名明如意珠王身,故珠藥二王為
一雙也。六者、釋觀音名顯眾生感義,標於普 門明菩薩應義,初感非無應、後應非無感,但 初舉應以成感、後則標感以成應,謂感應一
雙也。七者、標觀音名嘆菩薩能與眾生世間 之樂,標於普門顯菩薩能與眾生出世間之 樂,故前文明七難消除、二求願滿,即知是世
間樂;後三十三身十九說法皆稱得度,故知 與出世樂,此皆大判為言,非別相說。前與世 樂、後與出世樂,此是次第法門,謂世出世一
雙也。八者、標觀音明神通,以察物音聲即天 耳通,題普門謂示現,六通之中三是神通非 示現,謂天耳、天眼、宿命也;三是神通亦是示
現,謂他心、神足、漏盡,漏盡說法,神足轉變,他 心知機,即以事令人信驗故名示現。謂神通 示現一雙也。九者、標觀音名謂明密利益,標
普門明顯利益,後現身說法故稱為顯,前不 顯身說法而能令物免難故稱密益。菩薩濟 物不出顯密二義,謂顯密一雙也。十者、標觀
音明菩薩名,題普門顯大士德,謂名德一雙 也。然此品內義雖具十雙,今以名德為正,如 《大品》亦以二門說於波若:一者、就菩薩字義
門說波若,二者、就菩薩所行門說波若。以菩 薩字義門說波若者,解釋菩薩摩訶薩字,此 字有無量義,故即是說波若。次明菩薩所乘
嘆釋大乘,即是說波若也。今亦爾,嘆釋觀 音字義即是說法華,嘆釋觀音德亦是說法 華。
[0624b07] 問:
[0624b07] 此與波若何異?
[0624b07] 答:
[0624b07] 波若釋通字義通所 行,菩薩摩訶薩是通字義故釋通名也。此經 釋觀音字義,故是釋別名也。波若通釋諸菩
薩所乘,此經別釋觀音三密之德。又波若通 釋自行化他,今但釋化他門。又波若具就二 慧門釋,今但就方便門釋也。所言「觀音」者,外
國名阿梨耶婆樓吉氐稅,此翻觀世音。菩薩 有多種名,今依此品佛答中略辨三名:一、觀 世音;二、觀世意;三、觀世身。聖人無名為物立
稱者,欲生眾生三業善也。立觀世音名令物 稱名生口業善,立觀世意名令物存念生意 業善,立觀世身名令物禮拜恭敬生身業善, 以備生三業善故立此三名。
[0624b19] 問:
[0624b19] 既具三名,何 但稱觀世音?
[0624b20] 答:
[0624b20] 三名不可具題,趣標其一。二 者、觀世意名但生意業善,觀世身名生身意 二業善,生善義局故不標之。若口稱名必備
三業,以生善多故立觀音名也。三者、意業存 念、身業禮拜,但得自行不得化他,故不立身意 二名。口稱觀音具得自行化他,故立觀音名
也。四者、娑婆國土以音聲為佛事,義既顯彰 故立觀音之名,餘義不爾故不題餘稱。五者、 觀音之名有行願,過去世時值空王觀世音
佛發願名觀世音,故依願立名。又觀音昔在 此土行菩薩道以受觀音之稱,餘二名闕斯 二義故不題也。別有經云「觀世自在菩薩」,此
名備含三業,於名義最勝。復有經云「光世音 菩薩」,或可是翻之不正。《華嚴經》云「此菩薩住 大慈法門光明之行,從此立名云光世音」也。
又此菩薩住普門光明三昧,從所住法門為 名。下復云「施無畏者」,此名總含,從功用受稱。 所言觀世音者,觀是能觀之智,世音是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