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fa Lianhua Jing Xuan Zan 妙法蓮華經玄贊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五 (本)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譬喻品第三
[0734b08] 三門分別:一敘來意,二解品名,三釋妨難。
[0734b09] 來意有二:一鶖子上根聞法說而已悟, 四人中性必假況而方知;上已化於上根,下 將曉於中性,故此品來。二論云「自此已下
為七種具足煩惱性眾生,說七譬喻,對治 七種增上慢,及為三種染慢無煩惱人三昧 解脫見等染慢,即為治此說三平等」。又云
「餘殘修多羅明十無上義」,此意總顯下有二 十六品明此三義。七譬喻在七品:一火宅 喻此〈譬喻品〉,二窮子喻〈信解品〉,三雲雨喻〈藥
草品〉,四化城喻〈化城品〉,五繫寶珠喻〈五百弟 子授記品〉,六解髻中明珠喻〈安樂行品〉,七醫 師喻〈壽量品〉,隨其次第各在一品。三平等
有九品:一〈譬喻〉、二〈授記〉、三〈五百弟子授記〉、 四〈授學無學人記〉、五〈法師品〉、六〈持品〉、七〈提婆
達多品〉、八〈常不輕〉、九〈見寶塔〉。初之八品皆有 授記說初乘平等,後〈見寶塔〉中合說生死涅 槃法及身二種平等。其十無上有二十一品,
初九無上有七品:一〈藥草喻〉、二〈化城〉,此有第 二第三兩無上;三〈五百弟子授記〉、四〈見寶塔〉、 五〈安樂行〉、六〈涌出〉、七〈壽量〉,此有第八第九兩
無上。上七品中除第二第七,自餘五品各一 無上,餘殘修多羅是第十無上,謂餘十四 品並是第十無上。於中有二力:一法力、二
修行力。法力有三品:一〈分別功德〉、二〈隨喜功 德〉、三〈法師功德〉。修行力中復有七力,合十一 品:一持力有三品,一〈法師〉、二〈安樂行〉、三〈勸
持〉。二說力有一品,謂〈神力〉。三行苦行力亦一 品,謂〈藥王品〉。四教化眾生行苦行力亦一品, 謂〈妙音〉。五護眾生諸難力有二品:一〈觀音
普門〉、二〈陀羅尼〉。六功德勝力有一品,謂〈妙 莊嚴王本事〉。七護法力有二品:一〈普賢〉、二〈囑 累〉。後十無上是初七喻,三平等殘名為上
殘,故本論中解七喻三平等已云「餘殘修 多羅明無上義」。第十無上是前九種無上之 殘,名為下殘,故本論中解第十無上云「十 者勝妙力,無上餘殘修多羅說」。
[0734c15] 殘有二義: 一者文殘,曾未說故;二者義殘,前雖已說 義猶未盡,所望別故今復說之名為義殘。 恐文繁長故略不說,至下品中一一疎釋。
其〈藥草〉、〈化城〉、〈五百弟子〉、〈寶塔〉、〈持品〉、〈安樂行〉、 〈壽量〉七品,或文或義,重說之故。其七喻者,謂
凡夫有學名有煩惱,有七種增上染慢,為 對治此說七譬喻,如執化城以為真城, 即是所求世間三摩跋提將為真滅,執無學 滿故更無所求。二乘無學名無煩惱人,有
三種法執染慢,彼三昧解脫見等法執望二 乘雖不名染,此迴心已即名菩薩,法執染 此菩薩名染無煩惱慢。論翻「顛倒」,義意如此。
無上義者,於大乘中可說有之,餘乘即無。 由此三乘說有差別,教、理、行、果等有異 故。論引佛言不離我身是無上義,故二乘
中不說此義,不能解故。由此無上即是一 乘教、理、行、果,隨其所應配諸品取。七種 具足煩惱眾生者,第一求勢力人起第一顛
倒求功德增上慢,以世間諸煩惱熾然而 求天人妙境、果報,為此說火宅喻。富貴自 在名為勢力,謂諸凡夫求此天人妙境外果 并內果報,不知煩惱熾然燒煮,為此說火
宅喻,天人勢力煩惱燒煮如火宅故。世尊今 者說有二車,即是世間善根三昧,菩提假解 令其出宅,後令漸入佛大涅槃,故論云「第
一人者以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 戲,後令入涅槃故。」此中不說解脫道中正 證生空擇滅真智名為世間三昧假解,此是 羊鹿非是車體,從彼觀後入世間定觀前
所證,以心麁故不見正智及生空如,乃見 惑、業、後苦不生,心便變作涅槃想解。正智 所證根本觀中所得擇滅,下名化城,不說
假觀所變為城,不息苦故。今說後時後得 智位能變想解,名為世間善根三昧,輕安、喜 樂種種功德,假名羊鹿、假名種智與之遊
戲,後化一乘方令入於佛大涅槃,至佛位 中能入牛車即是二智、即是菩提,所入涅槃 即是寶所,後化城喻二乘執彼惑苦不生故
為涅槃,理實涅槃解脫道中是正智證,故說 入化城眾商皆倦息。前後諸智皆悉不能 了一切法故,實非種智,說羊鹿車有名 不見登,說此世間三昧善根,與令遊戲故。
二乘執此以為二車,實非車體,如二乘者 所起四顛倒,正觀不然,後方想解;緣此 起執,化城亦爾。今為對治求勢力人顛 倒求功德增上慢,說此車喻,故此品來。
此餘諸義各至品釋。
[0735b04] 解品名者,「譬」者況也 類也,《玉篇》云「比類以相曉」。「喻」者開也曉也, 《玉篇》云「曉也諫也」。今舉世間之近迹況類
出世之深致,以開未語用曉前迷,曉喻之 譬名譬喻品,或譬即喻名譬喻品。
[0735b08] 釋妨 者,一問:此以喻曉理名譬喻品,前直以法 彰應名法品。答:前後相例理實應然,立者 不同何詳所以,但以方便者法中之別義,
譬喻者況中之通名,通、別既殊得名遂別, 未可相例。二問:何故七喻唯此獨名,餘兼 別稱?答:喻雖有七,此最初故,雖標總稱即
自別名,餘品不單名譬喻故。三問:中根領、 記別標信解,上根領、記理應別開,何故此 品之初寄明鶖子領記等事。答中根、領、記文
廣義長,所以別開,鶖子不然故寄此說。又 因鶖子領記啟請方陳喻況,故在此初寄 明領記。
[0735b21] 經「爾時舍利弗 (至) 得未曾有」。
[0735b21] 贊曰:就此品 中大文分二:初鶖子聞法領喜述成得記, 後佛廣以譬喻化彼中根。初文屬前第一 周法說一乘。初周有四,上法說訖,自下第二
鶖子聞法領解,自責而生喜,於中有二:初 長行、後偈頌。長行有二:初標聞法以喜生, 後釋歡喜之所以。此初也。依俗間釋,「踊」蹺
也,「躍」跳也,蹺足跳者喜之極也。聞真道以 起權故踴躍,稱悅所希之意故歡喜,表發 大心故即起,心契所說故合掌,一心請益
瞻仰尊顏啟本所懷故言白佛。「法音」者大 乘言教也。曾所未聞,得未曾有。又由三義 所以歡喜:一聞佛說法心安如海,知佛非
魔所以歡喜;二聞今一實解昔三權,三為 一因所以歡喜;三聞佛說千二百羅漢悉亦 當作佛,所以歡喜。
[0735c08] 經「所以者何 (至) 無量知見」。
[0735c08] 贊曰:下釋歡喜 之所以,有四:一失大法以興嗟,二處小 階而起歡,三喜今聞而惱盡,四知佛子而
道成。此初也。「豫」者入也關也。《玉篇》「預,先辦 也備預也早也。」《切韻》「若逸,作豫,正應為預。」
《爾雅》為「預,逮、及與也。」古文為「與」,《左傳》云「公 必與焉。」「感」者激也。「傷」者歎也。昔聞菩薩如 是受記之事我等不入,昔聞授記之流不
及授記之事,所以感激恨切,傷歎失於如 來五種知見,或失如來智性、智相之知見 也。
[0735c19] 經「世尊我常獨處 (至) 而見濟度」。
[0735c19] 贊曰:下處 小階而起歎,有二:初歎住小,後自責躬。 此初也。「常」恒也。「每」者數也、屢也,非一定辭。
「入」者證也。「法性」者謂人無我真如,彼同證故。 我與菩薩俱能證入無我真如,云何如來獨 以小乘而見度脫?或性謂體,同入佛法體
類之中。有本作「嘗」,謂曾經也。
[0735c26] 經「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0735c26] 贊曰:下自責躬,有 三:初標,次釋,後成。此標也。「咎」謂罪失,我之 愆過,「咎」音巨久反,字從人、各,人各相違即 成過咎。
[0736a01] 經「所以者何 (至) 而得度脫」。
[0736a01] 贊曰:此釋所由。 所因者,成大菩提之因行也,謂於七地四 菩薩行:一菩提分、二波羅蜜、三諸神通、四成
就有情。故迦葉言「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 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好樂」,故正覺因即此四 行。「待」者承望、渴仰、希須之義。鶖子自言「若
我等輩承望、希須、渴仰無上正覺之因,佛必 以大乘而見度脫,但由我輩於大因中不 生希待,所以世尊不以大乘而見濟度。」或
因謂菩提心,略為三種:一厭離有為,二求 菩提,三深念眾生,即如是住、如是修行、如 是降伏其心。
[0736a13] 經「然我等 (至) 思惟取證」。
[0736a13] 贊曰:此成自責。然 由我等不解佛之方便隨宜所說諸法,初 聞即信即便受行,思惟取證,故佛不以大 乘度脫,由此是我輩之咎也。
[0736a17] 經「世尊 (至) 快得安隱」。
[0736a17] 贊曰:喜今聞而惱盡。 「剋」者專也。昔來修小,專自悔責不求於大。 又疑菩提於己無分不生欣趣,或復自身
已得解脫與佛無差,聞佛今說佛所得法 甚深難解,二乘不了疑佛為魔,今既聞說 一實三權,知昔脩小為大之因,所以悔斷 知 己
作佛、菩提有分,所得解脫是佛方便, 故疑亦斷,心開意解身意泰然。「泰然」者安泰 怡然之貌,既無疑悔故快安隱,疑悔若生恒
不安隱,何得泰然?「斷」者徒管反,截也絕也, 又都亂反,今從初。
[0736a27] 問:
[0736a27] 疑生分別,入見即 除,悔多憂俱,離欲便捨。如何鶖子今二方 除?
[0736a29] 答:
[0736a29] 煩惱之疑,預流即盡;煩惱伴悔,離欲 已除。今法執之類,異熟生疑,如阿羅漢疑 黑鹽之輩;於事之疑,惡作名悔未爽於理。
此惡作體即是善愧,輕拒暴惡故,或即是 厭慧,俱無貪之一分也,亦即省察心心所故。 但是悔相性必麁動,故離欲捨,離欲有悔
必是惡作,以悔名說從果為名,豈離欲已 而不厭惡。
[0736b08] 經「今日乃知 (至) 得佛法分」。
[0736b08] 贊曰:知佛子而 道成也。《瑜伽》八十四有六句,謂「是大師子, 佛腹所生、佛口所生、佛法所生、佛法所化、
得法等分。」《勝鬘》云「得佛餘財」,此有四句。《瑜 伽》解云「初是總句,後五別句。」腹所生者,簡去 異生卑劣子故,得聖智慧佛腹親生,非如
異生是佛養子,一切眾生皆佛子故,佛不親 生非腹生故,從佛法所生,爾乃是真生。 又二乘等非從婦生子如婢生子,故下經
云「若如我子」,初地菩薩生如來家,證法界 故,是婦生子,已前非是婦所生子名非腹 生。今發大心當為菩薩法界中生,總言腹
生。佛口所生者,從說法音而誕生故,體即 聞慧,緣教生故。佛法所生者,如理作意、法 隨法行之所生故,體即思、脩二慧所攝,緣
理緣教隨應生故。佛法所化者,從法身路 而得成立相似法故。法身路者,謂諸菩薩福、 慧二因,我亦如是,彼從二因中而成立故。
法身有二:小乘大乘二義異故。得法等分者, 受用無漏法之財寶相似法故。法謂法寶, 或七聖財,謂信、戒、聞、捨、慧、慚、愧等者相似。
分者餘分、分類,諸佛菩薩能用法財,我今 亦然,與彼相似,亦得受用無漏法寶之餘 分故,隨其所應在二乘位,望異生中已 教一重,真是佛子。今作菩薩,望二乘位
又教一重,真佛子等可如理釋。彼又解云 「如是諸句顯示增上生圓滿及父相似法生 圓滿,後五句中前三句顯增上生圓滿,後二
句顯父相似法生圓滿。增上生者自體勝生, 父相似法生者襲父遺體用父家財,並相似 故。增上生中初句遮器過失,佛正智腹所
生,遮世間中依於胞胎惡器生故。第二句 遮精血不淨所生,佛口所生,非以精血為 自體故。第三句遮其欲貪非正法生,凡夫 由欲貪資潤而有,非正法生,今從正法所
生,非由欲貪非正法之所生故。第四句 顯自體相似之法,從法身路而得成立,襲 繼法身自體殊勝,如襲婆羅門種性成立 尊貴。第五句受用相似之法,受用無漏佛之
法財,如世受用父母資什。」此中有四,闕第 二句,合化及生總為一句,昔住權中非真 佛子,今求實位方是腹生,是此經文之大意
也。故《攝論》云「非如二乘無智婢子」。又有義 云,以上四段別配領前開、示、悟、入四義如 次,細尋法體理未必然。
[0736c24] 經「爾時舍利弗 (至) 疑網皆已除」。
[0736c24] 贊曰:二十五 頌半分二:初二頌半頌標,二十三頌頌釋。 初文有二:初一頌頌標中得未曾有心喜 疑除,後一頌半釋得未曾有彰憂悔盡。此
初也。昔疑自身於佛無分,今聞得作所以 疑除。疑損眾生難可出離,故喻於網。
[0737a01] 經「昔來蒙佛教 (至) 聞亦除憂惱」。
[0737a01] 贊曰:釋得 未曾有彰憂悔盡。謂我昔來所蒙佛教,謂 住於小更不得大,所以憂悔;聞說此經, 今日乃知不失大乘,彼昔所脩大乘因故,
由此悔盡。佛音希有妙用能除眾生煩惱 障之憂惱,我雖漏盡,今者聞之亦能伏除 法執憂惱。此中憂者憂不作佛,一云即是 法執之憂,離欲不捨,如畢藺陀筏蹉麁惡
語習,法執不捨故,同前疑悔隨應亦爾。二 云實是憂者,即惡作俱厭賤捨受,以憂名 說,或法執類無記、善憂,離欲不捨,憂相應 惱,惱即憂悔,非煩惱也。
[0737a13] 經「我處於山谷 (至) 云何而自欺」。
[0737a13] 贊曰:下頌 前釋,分四:初二頌半處小階而起歎,次五 頌半失大法以興嗟,次十四頌喜今聞而 惱盡,後一頌知佛子而道成,與前長行前
後不同。故初中有二:初一頌半歎居小位, 後之一頌頌所歎事。此初也。「嗚呼」者嗟歎 詞。「云何自欺」者,欺者輕也。歎自小智住證於
小不求大位,謂己無分名自欺輕。
[0737a21] 經「我等亦佛子 (至) 演說無上道」。
[0737a21] 贊曰:此一頌 頌所歎事。「無漏法」者法性真如。「入」者證也。理 雖同證俱稱佛子,無智可能當來作佛為 眾演說一乘正道。
[0737a25] 經「金色三十二 (至) 而不得此事」。
[0737a25] 贊曰:下五頌 半失大法以興嗟,中分二:初三頌半所失 大法,後之二頌明自興嗟。初中復二:初 之二頌內外莊嚴德,後一頌半名利高廣德。
初中復二:初一頌具相降魔德,後一頌好滿 不共德。此初也。「金色三十二」者,佛身紫磨金 色故。
[0737b03] 三十二相者,依《大般若經》第三百八 十一「佛言:善現!云何如來三十二相?善現! 一世尊足下有平滿相,妙善安住猶如奩
底,地雖高下隨足所蹈,皆悉坦然無不 等觸。二世尊足下千輻輪文,輞轂眾相無不 圓滿。三世尊手足皆悉柔軟,如都羅綿勝
過一切。四世尊手足一一指中間,猶如雁王 咸有鞔網,金色交絡文同綺畫。五世尊手足 所有諸指,圓滿纖長甚可愛樂。六世尊足跟
廣長圓滿,與趺相稱勝餘有情。七世尊足趺 脩高充滿,柔軟妙好與跟相稱。八世尊雙腨 漸次纖圓,如翳泥耶仙鹿王腨。九世尊雙臂 脩直 傭
圓,如象王鼻平立摩膝。十世尊陰 相勢峯藏密,其猶龍馬亦如象王。十一世 尊毛孔各一毛生,柔潤紺青右旋宛轉。十二 世尊髮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轉,柔潤紺青嚴
金色身甚可愛樂。十三世尊身皮細薄潤 滑,塵垢水等皆所不住。十四世尊身皮皆真 金色光潔晃曜如妙金臺,眾寶莊嚴眾所樂
見。十五世尊兩足、二手掌中、頸、及雙肩,七 處充滿。十六世尊肩項圓滿殊妙。十七世尊 髆腋悉皆充實。十八世尊容儀洪滿端直。十
九世尊身相脩廣端嚴。二十世尊體相縱廣 量等,周匝圓滿如諾瞿陀。二十一世尊頷臆 并身上半,威容廣大如師子王。二十二世尊
常光面各一尋。二十三世尊齒相四十齊平, 淨密根深白逾珂雪。二十四世尊四牙鮮白 鋒利。二十五世尊常得味中上味,喉脈直
故,能引身中諸支節脈所有上味,風、熱、淡 病不能為雜;由彼不雜,脈離沈浮延縮壞 損擁曲等過,能正吞咽津液通流,身心適悅
常得上味。二十六世尊舌相薄淨廣長,能 覆面輪至耳髮際。二十七世尊梵音詞韻和 雅,隨眾多少無不等聞,其聲洪震猶如天 鼓,發言婉約如頻迦音。二十八世尊眼睫
猶若牛王,紺青齊整不相雜亂。二十九世尊 眼睛紺青鮮白,紅環間飾咬潔分明。三十世 尊面輪其猶滿月,眉相晈淨如天帝弓。三十
一世尊眉間有白毫相,右旋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