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fa Lianhua Jing Xuan Zan 妙法蓮華經玄贊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十 (本)沙門大乘基撰
隨喜功德品
[0836a28]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0836a28] 來意有 三:一者七品學行流通中,後六品明能行人, 分四:自下第三有二品,明傍修行及正依 行功德多少。此品明傍修行之福,故此品興
也。二者一乘果中,上二品明已滿果,自下三 品明未滿果,分二:此品明傍修隨喜福果 多小,後二品明正依行福果多少。故此品興。
三者論云法力有五,前已明三,此為第四聞 法,指如〈隨喜功德品〉說。由從他聞能生隨 喜,故名聞法。此品廣明,故品來也。
[0836b08] 釋名 者,「隨」者順從之名,「喜」者忻悅之稱,身心順從 深生忻悅,以此為因生功德果。此品廣明,
故名彼品。隨所聞思修皆生隨喜心,論經 從初,但說聞故。
[0836b12] 解妨者,此品不但自生 隨喜,亦教勸人,何故不名勸人之品?答:從 本為名,因自隨喜方勸人故。又二俱是隨 喜所攝,故合為名。
[0836b16] 經「爾時彌勒 (至) 為得幾所福」。
[0836b16] 贊曰:品文分 二:初彌勒請,後世尊答。此初。有二:長行、頌 故。
[0836b19] 經「爾時佛告 (至) 汝當善聽」。
[0836b19] 贊曰:下世尊答。 分三:初挍量為問,次彌勒答,後佛告成。初 文復分三:初明能隨喜者,次明所挍量境,
後「於汝意云何」下正以為問。初文有二:一 明初首隨喜者,二指所挍量後隨喜者。初文 有三:一明初者,次明往處,後明展轉。「巷
陌」者,《玉篇》云「東西為陌」。陌,道也。
[0836b26] 經「若四百萬億 (至) 滿八十年已」。
[0836b26] 贊曰:下所挍 量境。中有四:一生數類,二所施具,三年歲, 四得道。此初三也。生類中有二:一別示,有五:
一六趣,二四生,三形類,四想殊,五足異。此 等義門如別章說。「閻浮提金」者,瞻部樹名,此 洲之北岸近樹水下有紫金,光映蔽日月,
故以為名。二「如是等」結。
[0836c04] 經「而作是念 (至) 具八解脫」。
[0836c04] 贊曰:此令得道。 有二:初起念,後化導。
[0836c06] 經「於汝意云何 (至) 寧為多不」。
[0836c06] 贊曰:正以為問。
[0836c07] 經「彌勒白佛 (至) 阿羅漢果」。
[0836c07] 贊曰:此彌勒答。 世果已多,況令得聖。
[0836c09] 經「佛告彌勒 (至) 所不能知」。
[0836c09] 贊曰:下佛告成。 有二:初成第五十,後成第一者。此初也。隨 喜一念當得菩提,所化眾生倍於上數,故
福為多。令得阿羅漢,不能成佛廣濟眾 生,故福為劣。如挍量佛梵音聲相。
[0836c14] 經「阿逸多 (至) 不可得比」。
[0836c14] 贊曰:下成第一者。 文分為五:初總明初人隨喜功德勝前無 比,二往聽聞隨喜之果,三勸聽分座隨喜
果,四受教往聽隨喜果,五舉劣成勝。此初 也。
[0836c19] 經「又阿逸多 (至) 所坐之處」。
[0836c19] 贊曰:此第二聽聞 隨喜果、第三勸聽隨喜果,亦得六通、金剛 寶座。此據世果,非出世故。病得臥聽,此據
非病。處寬但勸坐,處窄分坐勸。
[0836c23] 經「阿逸多 (至) 共生一處」。
[0836c23] 贊曰:下第四受教往 聽隨喜果。有三:初明得好善友,次明福慧 莊嚴,後見佛聞法。此初也。得解法伴為 善友也。
[0836c27] 經「利根智慧 (至) 無諸可惡」。
[0836c27] 贊曰:下福慧莊 嚴。利根,智慧也,餘皆是福攝。福中有五:一 聲相,二口相,三鼻相,四面相,五眾相。百千
萬世通下諸果。口相有五:一氣,二舌,三齦 齶等無病,四齒無六惡,五唇無十惡。「不褰 縮」者,「褰」舉也,「縮」短也,或作「莤」字。「不麁澁」者,
有細潤也。「不瘡胗」,「胗」音居忍反,唇上瘡謂 之胗;又之忍反。今從初。有作「緊」,緊縵,非瘡 胗也。「不喎」者,口不戾也。「喎」音苦蛙反。
[0837a07] 經「鼻不 [月*扁] [月*弟] (至) 不可喜相」。
[0837a07] 贊曰:此鼻及面相。 「 [月*扁] 」音方顯反,應作「匾」字。「 [月*弟] 」音湯嵆反,應作 「 [匚@虎]
」字。匾 [匚@虎] ,薄也。「曲戾」魯帝反,乖也。「窊曲」者, 「窊」音《玉篇》「於瓜、烏瓜二反,凹也耶下也」。「曲」枉 也細小也。
[0837a12] 經「唇舌牙齒 (至) 人相具足」。
[0837a12] 贊曰:眾相有六。
[0837a13] 經「世世所生 (至) 信受教誨」。
[0837a13] 贊曰:見佛聞法。
[0837a14] 經「阿逸多 (至) 如說修行」。
[0837a14] 贊曰:五舉劣成勝。
[0837a15] 經「爾時世尊 (至) 不可為譬喻」。
[0837a15] 贊曰:十八頌,為 二:初八頌傍隨喜,後十頌正隨喜者。此初。 有三:初二頌標隨喜者,次五頌挍量,後一 頌結成。
[0837a19] 經「如是展轉聞 (至) 常從其口出」。
[0837a19] 贊曰:下十頌 正隨喜者。分五,此有二:一頌總明初人隨 喜,五頌受教往聽隨喜。
[0837a22] 經「若故詣僧坊 (至) 其福不可限」。
[0837a22] 贊曰:此有 三:初二頌聽聞隨喜,一頌勸聽分坐隨喜, 一頌舉劣成勝。
法師功德品
[0837a26]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0837a26] 來意有 三:一者六品能行人中前明傍人能修行者 福,未明正能行法師之福,今正明之,故此 品來。二者下二品明正依行福果多少中初
品總明得果多少,後品引已證成得者,故 此品興。三者論解法力有五,第五讀誦持 說〈常精進品〉示現,此品佛告常精進持說等 功德,故此品來。
[0837b01] 釋名者,依法修行可為 軌範,故名法師。唯能行者,非所行法。此品 明法師之功德,故名法師功德品。
[0837b03] 解妨 者,何故前〈法師品〉佛告藥王,〈寶塔〉、〈天授〉告諸 菩薩并天人四眾,〈安樂行品〉獨告文殊,〈如來
壽量〉、〈分別功德〉、〈隨喜功德〉獨告彌勒,此法師 品告常精進不告餘耶?答:〈法師品〉明人、法 二師。藥王過去不悋軀命以弘經法,以法
為師身為法師,是故偏告。〈寶塔〉法證、〈天授〉 人證,勸示眾人故總告之。〈安樂行品〉明離 毀傷三業善行,文殊每勸修行,多為眾生善
友,自亦以行為先,故偏告文殊。〈壽量品〉明 三佛菩提,〈分別功德〉明道證階降,〈隨喜功德〉 挍量勸示希求佛果,自非位齊正覺、智階
大聖,何由識真化之幽微、察道德之圓證? 故此三品獨告彌勒。此之一品亦合告之, 以常精進名、行雙符,故唯偏告。行五師之
妙行,獲六千之勝德,非直自行修成,曩劫 亦復非常精進而不可證,豈由懈逸之所 剋成?故偏告於常精進也。
[0837b21] 經「爾時佛告 (至) 若書寫」。
[0837b21] 贊曰:大文分三:初 告修行法師差別,次顯所得功德多少,後 顯六根殊勝果用。此初也。據實法師總有
十種,此略說五:一持,二讀,三誦,四說,五寫; 例餘供養、施他、聽聞、思惟、修習,亦皆法師。 初三易而不論,後二難而不說,舉中五種 例難、易故。
[0837b28] 經「是人當得 (至) 皆令清淨」。
[0837b28] 贊曰:此顯所得功 德多少。初辨、後結。古有二解:一云,十善為 本,一善皆有九善助成,各成十行。十行各
有自作、教他、讚歎法勝及讚行十善者,合 成四百。此四各有上、中、下修,合千二百。耳、 舌、意三,聽聞、談說、心得法義,修行力勝,具
足三品各千二百。餘三根劣都無上品,故唯 八百。若依十善為首修成此德,餘經亦爾, 六根功德亦應如是,何但此經?二云,六根各
有百福,一一皆以十善莊嚴,合成一千。六 根合此總有六千,三根勝故增得二百,三 根劣故各減二百。古解引《正法華》及《莊嚴論》
六品各一千,眼、鼻、身三併與二百,其數何也。 又百福者,十十善因所感之果。今以因助,未 見所由。今正解者,本論之中唯說三根各
千二百,餘三各八百,不得將《莊嚴論》例同 此經。又未勘彼二文,今且為四釋:一者於 此經中修十法行: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
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演,八諷誦,九 思惟,十修習。於此十中一一相資轉成百 行,百行各四:自作、教他、讚勵、慶慰、合成四
百。各有三品而修習之、成千二百。三根勝 故具千二百、三根劣故而無上品各唯八 百。二者因於此經十法行中、一一皆以十
善資助、如是十十具足成百。自作、教他、讚 勵、慶慰合成四百。三品修習成千二百,三 根勝劣增減同前。此經勝妙獨成此德,餘經
不然故無此德。此文略故說五法師,其實 十種,一一為首,餘行助成,皆獲爾德。又依 此經,六根皆唯說五法師非十種者,今有
二解:一云,此五法師一一兼修十善,即成五 十。自作、教他、讚勵、慶慰,五十各四即成二 百。一一根門雖皆二百,眼、鼻、身劣,並有耳、
舌、意三助之。自類不相助,故并本成八 百。耳、舌、意勝故能引三助,故耳、舌、意成 千二百。二云,未見文說,不可虛卜。經云「以
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論云「諸凡夫 人以經力故得勝根用,未入初地位」。如 經以父母所生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等故;有解在於十住十行十迴向中,非 於十信,力猶弱故。今解唯在四善根位,以 其肉眼見大千故,解脫分位未能如是。解
脫分位見一洲之化佛,決擇分位見大千之 化佛,即如經云「三千大千一化佛境」,故知決 擇分方見大千界。不爾,一化佛境說誰所見
耶?論云「又六根清淨者,於一一根中悉能 具足見色聞聲知香味觸等,諸根互用故。」 眼見者聞香能知,如經釋提桓因在勝殿
上,五欲娛樂在殿上坐。色應眼見鼻能知 故,乃至說法故聞香知者,此是智境鼻 根知故。說法應智知,以鼻根知故,此義有
二:一云,諸根互用唯在十地。《唯識》等云「得自 在位諸根互用,一根發識緣一切境」,故非 地前可名自在諸根互用。其前所說見聞
大千通地前位,初地已上見百世界,非唯 三千故。又初地上實見一百三千大千,據 一化佛境且言見大千,於理無爽。二者,諸
根互用得大自在唯在十地。《唯識》等是。若 加行力分亦得者,地前亦得。故此本論說地 前得,在凡夫言,許通於下互用中故。前凡
夫位得前功德,今初地上諸根互用,故非地 前有互用也。
[0838a26] 經「是善男子 (至) 悉見悉知」。
[0838a26] 贊曰:下第三段別 顯六根殊勝作用。初眼。長行有三:一肉眼非 通,下皆准知;二所見近遠;三見業報。
[0838a29] 經「爾時世尊 (至) 肉眼力如是」。
[0838a29] 贊曰:五頌,分 四:一勅聽,一數,二近遠,一眾生及結。小教 說二乘天眼見大千,今說持經力凡夫眼
見大千,初地菩薩見一百大千世界,六根功 德多少不同,所得境界大千無別。修因勝劣 果德不同,識用不差大千咸等。又德是內成,
由因增咸;境是一化,外取量同。只如二乘 傍取,遂有二千三千。宿命、天眼,所知過、未俱 成八萬。又如初地天眼見百大千,勝二乘
等;宿命、生死但知百劫,劣二乘等,不可一 例。
[0838b11] 經「復次常精進 (至) 而不壞耳根」。
[0838b11] 贊曰:耳。長行 有四:一德量,二境量,三所聞差別,四結勝。 差別有七類:初十二雜起聲,次十二六對聲,
次八八部聲,次三三災聲,次三惡趣聲,次二 出家聲,後四聖人聲。〈菩薩地〉說「勝解行位久 修菩薩,無驗呪術用皆驗」,故六根清淨必
在地前凡夫上位,非於下中。
[0838b18] 經「爾時世尊 (至) 三千世界聲」。
[0838b18] 贊曰:十八頌,分 三:初一標,次十四頌上,後三結勝。此初也。
[0838b20] 經「象馬車牛聲 (至) 悉皆得聞之」。
[0838b20] 贊曰:第二頌 上。十四頌,分四:初八頌欲界聲,次一頌半 色界聲,次一頌半出家聲,後三頌賢聖聲。「十
方世界中禽獸鳴相呼」者,依一三千界中十 方四天下世界,非數大千界為十方。又得 三千是凡夫耳,此是十地乃至佛位,故得十 方亦不相違。
[0838b27] 經「三千大千界 (至) 功德已如是」。
[0838b27] 贊曰:結勝也。
[0838b28] 經「復次常精進 (至) 種種諸香」。
[0838b28] 贊曰:鼻。長行有 四,此中有二:一德量,二境量。上下既遠,云 何能知?若根遙知,不至取故。壞根不壞境,
若至能取,豈一切香皆就根耶?論云「此是智 境鼻根知故。定智遙知,依鼻根取,故名聞 香,非鼻實能離中取境。又諸根互用,鼻尚
見色,況依眼耳之智不取大千香耶。得 假似香非得實體,許離取體壞境性故。」
[0838c07] 經「須曼那華香 (至) 憶念不謬」。
[0838c07] 贊曰:此中有 二:第三差別;第四結成,「雖聞此香」下是。差 別有二:初凡、後聖。凡中復二:初欲界,後色
界。欲界復二:初非天,後天。非天有二:一境物, 二生身。天亦有二:初境物,後天身。色界云 何有香?此通果香,非業果也。《華嚴經》云「菩
薩鼻根聞無色界宮殿之香」,此據依形通力 所變,彼據似形定力所變,故不相違。然《瑜 伽》云:「勝定果色當知唯有顯色等相,以彼
香等生因闕故、又無用故者,依託色界為 定本質,變定境者即無香、味,依欲境有。 又加行心劣生因闕無,因強則有。菩薩有,二
乘無。聖人有,凡夫無。佛弟子有,外道等無,以 劣弱故。」然《瑜伽》云「勝定果色於一切色皆 得自在」,故知定果通變一切。
[0838c22] 經「爾時世尊 (至) 先得是鼻相」。
[0838c22] 頌曰:三十頌, 分三:初一頌標,二十八頌上,後一頌結。二 十八頌上,中分二:初二十三凡香,後五聖
香。凡香復二:二十一頌欲界香,二頌色界香。 欲界分二:初七略明人天香,後十四頌廣 明人天香。初復有二:五頌略頌人中境物
及眾生香,後二略頌天中眾生及境物香。十 四頌廣明香中分二:初九人中香,後五天中 香。人中有三:初二境物香,次五眾生香,後二
伏藏香。五頌眾生中,初二現生香,後三隱生 香。五頌天中分四:一華,二宮,一天,一戲。五 頌聖中分四:二比丘,一菩薩,一佛,一眾生。
[0839a03] 經「復次常精進 (至) 無不美者」。
[0839a03] 贊曰:舌。長行 有三:一德量,二根用,三舌具用。此初二也。 此無境量,何故不同鼻根能知三千?既不
能知,云何功德成千二百?舌根應亦得甞 三千界味,但以頌文說舌具用聲遍大千, 故不說甞味。香離質而可有,味離質而便
無,故不說得三千界味。經中亦說佛有鼻、 舌通過於眼、耳。
[0839a11] 經「若以舌根 (至) 深妙法音」。
[0839a11] 贊曰:下舌具用。 分五:一巧說法,二多眾來聽,三得供養,四 近賢聖,五擁護說法。多眾來聽有三:一天, 二龍等,三四眾來聽。
[0839a15] 經「爾時世尊 (至) 或時為現身」。
[0839a15] 贊曰:八頌半, 分二:初一舌根用,餘舌具用。舌具用分四: 一半巧說法,三眾來聽,一供養,二賢聖護。
[0839a18] 經「復次常精進 (至) 現其色像」。
[0839a18] 贊曰:身。長行 有四:一德量,二喜見,三境量,四差別。差別 有三:一器界,二上下,三賢聖。
[0839a21] 經「爾時世尊 (至) 一切於中現」。
[0839a21] 贊曰:七頌半,分 五:一喜見,一半獨見,一半境量,二半差別, 後一結勝。差別有二:一半境,一賢聖。
[0839a24] 經「復次常精進 (至) 經中所說」。
[0839a24] 贊曰:意。長行 有七:一德量,二遠廣,三無窮,四順理,五境 量,六顯勝,七真實。無窮中一月四月等,且舉
月時之分齊。差別中心之所行所取境界,心 所動作三性行相,心所戲論言說分別諸法 性也。或身語意如次配之。
[0839b01] 經「爾時世尊 (至) 一時皆悉知」。
[0839b01] 贊曰:十一頌, 分五,此中有三:初一頌半遠廣,半頌無窮, 二頌差別。
[0839b04] 經「十方無數佛 (至) 於眾無所畏」。
[0839b04] 贊曰:第四有 四頌頌真實。分四:一能持,一不忘,一如說, 一無畏。
[0839b07] 經「持法華經者 (至) 持法華經故」。
[0839b07] 贊曰:第五有 三頌顯勝。分三:一顯勝,一喜敬,一巧說。 恐文繁廣,大分科判與長行別,應各配悉。
常不輕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