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yin Yi Shu 觀音義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觀音義疏卷上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0921a27] 此文既別出大部。有人亦作三段分文。謂初 問去為序。佛答去為正。持地去為流通。復有 云經家序者為序。無盡意白佛去為正。持
地去為流通。今師有時亦作三段。有時不作 三段名。但分為三章。一無盡意問二佛答三持 地歎。或為四章三如前。四者聞品得益。或
作二段。謂前後兩問答也。多種分章隨人意 用也。若作問答分章則有兩問答。初問答明 觀音樹王冥益等義。後問答明普門珠王顯
益等義。就前問答為二。一問二答。就問為四。 一時節。二標人。三敬儀。四正問。一爾時者 爾言即也。即是說東方妙音弘經已訖。次說
西方觀音弘經之時故言爾時。或可大眾已 聞妙音弘經歡喜已竟。宜聞觀音發心生善 之時。故言爾時。或可時眾疑於妙音。若為
利益上來說法破眾疑情已竟。時眾有疑觀 音之德。正破此疑之時。故言爾時。或可時眾 機在妙音聞即得道。如二土菩薩得道已竟。
八萬四千悟理之時須聞觀音。故言爾時。諸 佛如來不空說法。有四悉檀因緣爾乃為說。 正是敷演四悉檀時故言爾時也。二標人者。
即是無盡意也。名無盡者。非盡非無盡為 對小乘名盡故言無盡。小乘明盡為對盡智 無生智。滅色取空之盡故名無盡也。又云。何
無盡所謂空不可盡假不可盡中不可盡。故 言無盡。大品經云。即色是空非色滅空空故 無盡也。又大集經釋無盡意。東方過十恒
沙國微塵世界。國名不眴佛號普賢。純諸菩 薩無二乘名。但修念佛三昧不滅不生不出。 心行平等猶如虛空。是為念佛。即見佛時即
具六波羅蜜得無生忍。所謂不取色即檀。除 色相即尸。觀色盡即羼提。觀色寂滅即毘 黎耶。不行色即禪。不戲論色即般若也。身
子問。誰為汝作字名無盡意。答曰。一切諸法 因緣果報無盡。一切諸法不可盡。初發無上菩 提心已不可盡。譬如虛空不可窮盡。為一切
智發菩提心。豈可盡乎。諸佛戒定慧解脫解 脫知見十力無畏等無盡。因如是等發心故 不可盡。眾生性無盡。教化眾生無盡。知一切
法性無盡故無盡。是名菩薩發心無盡。又檀 波羅蜜無盡。乃至方便無盡。凡八十無盡。八 十無盡悉能含受一切佛法。從是得名名無
盡意也。又淨名云。何謂為盡謂不盡有為。何 謂無盡不住無為。華嚴有十無盡法門如此 等經皆就假名。分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以
明無盡意。又如勝鬘經云。如來色無盡智慧 亦復然。一切法常住。又大品經云。一切法 趣意是趣不過。意為法界意則非盡非無
盡。如是無盡例如非常非無常是乃為常。又 淨名云。法若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 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與不盡。故知非盡非
無盡是真無盡義。又大品經云。癡如虛空不 可盡。乃至老死如虛空不可盡。色不可盡乃 至識不可盡。如此等經皆約中道之理。以名
無盡。通達空假中三諦之法不可盡。故名無 盡意菩薩。亦名無盡心智識色受想行等義。 不可說不可說不能具載。菩薩者。外國云摩
訶菩提質多薩埵。此云大道心眾生。始心行 者為煩惱所生。二乘為五分法身所生。六度 菩薩為福德所生。別圓為中道所生。故大品
云。如來身者不從一因一緣生。如來身菩薩 為眾行生。故言眾生發心求佛。故言為大 道。利益一切以法道成他。或言成眾生。廣釋
菩薩義如別記。三敬儀者為三。一起二袒三 合掌。起者禮云請益起請業起。菩薩於佛備 其二儀故言起也。觀釋者菩薩常修遠離行
故言起。亦是契諸法空空即是座。於此空無 所染著故言起也。又菩薩安住空理理本無 起。愍眾生故乘機利益故言起。又中道之寂
非起非不起。而能起能不起無起之起。起即 實相亦起眾生實相故言起也。偏袒右肩者。 外國以袒為敬露右者示執奉為便。表弟
子事師充役之儀。是故以袒為恭也。此方以 袒為慢。然古有須賈肉袒謝於張儀露兩 髀也。此方亦不一向是慢也。觀解者。覆露
表空假二諦。又表權實實不可說。如覆左表 有冥益權於化便。如露右表有顯益也。合掌 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合掌為敬。手本
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誕專至一心。一 心相當故以此表敬也。觀解者。昔權實不 合而今得合。又五指表陰。仁王經云。法性
色受想行識。此即實智真身亦有五陰也。應 化因緣亦有五陰也。眾生性德之理亦有五 陰也。眾生生死果報亦有五陰也。聖人為化
眾生示有應身五陰。是則權實陰殊。若眾生 法性理顯。聖人亦息化歸真權實不二。合掌 表於返本還源。入非權非實事理契合故合
掌也。向佛者。表萬善之因向萬德之果也。亦 是行人分證權實合。向於究竟權實合故言 向佛也。四發問者。此下有兩番問答。初番
問觀世音後番問普門。前問為三。一稱歎。二 標所問人。三正問。大經云。汝具二莊嚴能問 是義。我具二莊嚴能答是義。今無盡意具二
莊嚴欲顯觀音二種莊嚴。諮發如來。如來究 竟具二莊嚴。當答此義。釋論云。問有多種不 解問試問赴機問。今無盡意即是赴機問也。
世尊者。即是稱歎尊號十號具出釋論。用彼 釋此觀世音菩薩。即是標所問之人也。具如 前釋。何因緣者。因緣甚多略言境智因緣。若
就眾生則以善惡兩機為因。聖人靈智慈悲為 緣。若就聖人觀智慈悲為因。眾生機感為緣。 以是因緣名觀世音。如上釋也。第二佛答即
為三。初總答。次別答。三勸持。就初總答為 二。一明機。二明應。就機為四。一標人數。二 遭苦。三聞名。四稱號。數者十法界機實自無
量而言百千萬億者。此乃通途商略。業同者 如一地獄界大略是同。其間優降復有何量。 如一獄復有百千萬億品格之殊。一一品格
復有百千萬億罪人。是罪業正同所以同受 一品罪苦。將此意廣歷餓鬼畜生修羅人天 皆亦如是。故知此數是標同業之意也。所以
舉多數者。明百千萬億種業遭苦稱名。一時 有機一時能應。皆得解脫。何況一人一業一 機獨來而不能救。此舉境眾機多以顯觀深
應大也。二明遭苦者。即是受諸苦惱也。此語 成上義。上百千是業同此言諸苦惱。一苦 惱是一業者。凡有百千萬億。故知有諸百千
萬億。上明數同下明業別。用此意歷十法界 萬機之徒。不可說不可說也。今言受苦惱 者。正是現遭苦厄也。此苦由於結業果多故
因亦多。此即總答文略而意廣。遍該十界不 止人道而已。後別答中文廣而意狹。別舉人 間七難而已。故此處總答也。三聞名者。上明
遭苦次明生善。善惡合為機。此即明文聞有 四義如別記。若能如是通達四種聞義即聞 慧。心無所依無住無著即是思慧。一心稱名。
即修慧。此文雖窄三慧意顯。四稱名者。稱 名有二。一事二理。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 心不間。故名一心。或可如請觀音中。繫念
數息十息不亂名一念。或可無量息不雜異 想。心想雖長亦名一心。一心歸憑更無二 意。故名事一心也。稱名者。或可略稱。如此文
或廣稱如下文。南無者。歸命之辭。皆是事一 心稱名也。理一心者。達此心自他共無因不 可得。無心無念空慧相應。此乃無一亦無心
知聲相空呼響不實。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 名無稱。是為理一心稱名也。二應者。先明應 次明解脫。應有多種。三教之應應不一時。圓
教觀音一時圓應眾機厄急應速。一時聞 即稱是機速。稱即應是應速。皆得解脫者。 即是蒙應利益也。皆者非但顯於多機眾益。
亦是顯於圓遍之應也。或時為機速應速平等 利益速貼文。
[0922c24] 問。十法界眾生無量機既無 量。云何一時令得解脫。
[0922c25] 答。譬如父母念子心 重多智多才具大勢力。眾子在難即能俱 拔之。菩薩亦如是。無緣慈悲重權實二智深。
聖財無量神通力大。十界雖多應有餘裕。安 樂行云。忍辱大力智慧寶藏。以大慈悲如法 化世。即此意也。又如毒龍罪報尚能以一眼
遍視一切。視之皆死。何況菩薩種智圓明 耶。又如 礠 石。亦類明鏡。又是入王三昧力 一時十番利益一切。此義具在大本玄義。
[0923a04] 問。 一心稱名皆得解脫。今見稱唱累。年不蒙寸 斆何也。
[0923a06] 答。經云。一心稱名有事一理。一二 途。無取可能感聖。譬如臨鏡背視對谷閉 口。何能致影響耶。第二別答為三。一口機
感應。二意機感應。三身機感應。就口機為二。 初明七難。次結口機。有人云。次第三機者 口顯居前音成由意意識成身也。通論口機
亦脫三種苦。但先除果苦。次除苦因。次滿願 與樂。
[0923a13] 問。此中明拔苦那忽與樂。
[0923a13] 答。少分與樂 欲引接之也。
[0923a14] 問。何意不與其樂因。
[0923a14] 答。因非 引接故不與。又其文在後為說法是與樂因。
[0923a16] 問。悲門既少分與樂。慈門應少分拔苦。
[0923a16] 答。前 悲全拔苦已竟後但與樂。無苦可拔何論少 分。有人解七難為兩雙一隻。火水無識為 一雙。鬼非類為一隻。王賤是類為一雙。鬼
開去來王論輕重故成七難也。次第者火水 無識為難則重。鬼雖有識非類為次。王賊有 識是類故輕。然鬼王相間初以鬼比王。王輕
則鬼重。又以王比鬼。王重鬼輕。此二相似故 間出。有師以風足為八難。有人彈之。文云。 稱名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不道風為難。今
明聖人赴機何必如此情卜。次第何必不次 第。今不同前者。此本明赴機拔苦。那得更以 與樂間之。今言次第者。先入國隨俗赴口
機為初。意冥身顯以為次也。若尋經意一時 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經不云次第觀機。那可 作次第釋耶。他既作七難次第。今還復作對
之耳。入火即有焦身絕命之憂。最為卒重故 居初。水漂沈浮小緩於火。羅剎雖暴如經云 有五百羅剎女。妻五百飄人生子受樂。時節
猶長。然後頓食。此復緩於水。王難非即得即 戮。研罪虛實實刑虛赦。不同於鬼一概併食。 故復次羅剎也。鬼來取者無的所取。衰乃逢
害逃脫可免。不同王法定判死生。故復次 王難也。枷鎖節身不慮失命。但有禁固之苦 小緩於鬼。怨賊覓寶輸寶即畢。若能卑辭善
巧方便即可免脫。此一往次第爾。至如兇賊 忽發與火燒何異。
[0923b13] 問。諸難眾多何意取七 耶。
[0923b14] 答。此有所表人以六種成身。還以六種自 害。如人共七難同住復以七為難。今通用七 難等來表六種也。火水風即表身內三種也。
刀杖枷鎖表地種也。鬼賊王等表識種也。三 千大千世界表空種也。云何空得為難。如人 身有內空。四大圍之識於中住。何異大千界
圍地水火風。王鬼賊等於中住耶。空為難者 空是來難之由。如身體堅實外病不侵。身若 虛疎眾疾逼惱。又如人家宅無垣牆。盜賊則
進能來難。故空亦成難。識種是難者心識耶。 計橫起愛見毀滅法身慧命。如王鬼賊劫奪 財寶。斷傷壽命故識種是難。所以不多取者
正應表此。假令多舉諸難亦是表此一。火難 為四。一持名即是善為機。二遭苦即是惡為 機。三應。四結。上總云受諸苦惱未判其相。今
別答故舉水火等也。釋諸難例為三意。一貼 文。二舉事證。三觀行解釋。貼文者。持者口 為誦持心為秉持。秉持為理不失。雖非口持
覺觀亦得是口行。故通屬口業機攝。若有設 有復有皆是不定挑脫之辭也。餘皆難起方 稱名。此中前持名而遭難。此或是前後互
出爾。今為火難卒暴須預憶持。憶持必無 此難。設脫有者。皆是放捨所持。背善從惡稱 之為設。如慈童女因緣。若能至意修孝不遭
火輪。違母絕髮受地獄苦。此是秉孝不純 廣出因緣。云云。行人持名本不應遭難緣 差忽忘。設入大火若能憶先所持。即得免
難。火難既重機亦須深。故先持後脫其義可 見。威神力是結火難也。次約證者。晉世謝 敷作觀世音應驗傳。齊陸杲又續之。其傳
云。竺長舒晉元康年中於洛陽為延火所及。 草屋下風豈有免理。一心稱名風迴火轉 隣舍而滅。鄉里淺見謂為自爾。因風燥日。
擲火燒之。三擲三滅。即叩頭懺謝。法力於魯 郡起精舍。於上谷乞得一車麻。於空野遇火。 法力疲極小臥。比覺火勢已及。因舉聲稱
觀。未得稱世音應聲火滅。又法智遇野火。頭 面作禮至心稱名。餘處皆燒智容身所無損。 又吳興郡吏此皆記傳所明非為虛說信矣。
三就觀行釋者。火有多種有果報火業火煩 惱火。果報火至初禪。業火通三界。煩惱火通 三乘人。果報火難者。從地獄有上至初禪皆
有火難。如阿鼻鬲子八萬四千內外洞徹 上下交炎。餓鬼支節煙起舉體焦然。畜生 燠煮湯炭。修羅亦有火難。人中焚燒現見故。
若至劫盡須彌洞然。諸天宮殿悉皆都盡。 初禪已下無免火災。凡一十五有眾生百千 萬億諸業苦惱。持是觀世音名火不能燒。何
但止就閻浮提人作解耶。直就一十五有果 報。望舊解火誠可笑哉。餘九番非彼所知。 次明修因惡業火者。隨有改惡修善之處。若
五戒十善多為惡業所難。故經云。燒諸善根 無過瞋恚。雖生有頂頭上火然。術婆伽欲 火所燒。金光明云。憂愁盛火今來燒我。能破
善業退上墮下。皆名為火。若能稱名得離惡 業。故請觀音云。破梵行人作十惡業。蕩除糞 穢今得清淨。由斯菩薩威神之力也。次明煩
惱火。若聲聞人厭惡生死。見三界因果猶如 火宅。四倒結業煙炎俱起。輪轉墮落為火 所燒。生死蔓延晝夜不息。勤求方便競共推
排爭出火宅。稱觀世音機成感應。乘於羊 車速出火宅。入有餘無餘涅槃。即得解脫也。 次明支佛。次明六度行。次明通教。次明別
教。次明圓教。次明變易土鈍根人。次明變易 土利根人。凡有九番行人。修道之時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