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yin Yi Shu 觀音義疏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觀音義疏卷下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弟子灌頂記
[0929a14] 第二從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去。是明意機也。 釋此為二。初貼文二觀解。貼文為二。初正 明意機。次結意機。意機約三毒為三章。章各
有三。一明有苦。二默念。此兩即是明機。三明 離即是明其應三也。通稱毒者。侵害行人喻 之如毒。但名有單複。有人解云。三毒多者不
知其是過故不求觀音。少者念觀音梵行之 德。所以能感。意謂此解乖文。文云。若有眾生 多於婬欲念即得離。云何對面違經耶。今明
三毒多者。能念觀音菩薩有力令多得離。何 況少相。此則以多況少爾。大論云。女人 違戒垢謗法餘殃。不擇禽獸不避高牆廣塹
之難。不計名聞德行。破家亡國滅族傾宗。 禍延其身。如術婆伽禍延其國。如周敗褒姒。 淨住及禪經明。多欲人有欲蟲男蟲淚出而
青白。女蟲吐血而紅赤。又言。有欲鬼嬈動其 心令生倒惑。如大經云。若習近貪欲是報熟 時。此舉多欲相也。若少欲人蟲鬼潛伏。無過
狂醉是少欲相。瞋恚多者今世人不喜見。 如渴馬護水如射師子母。故遺教云。劫功德 賊無過瞋恚。華嚴云。一念瞋起障百法明
門。菩薩以瞋乖慈障道事重。大集云。一念起 瞋一切魔鬼得便。涅槃云。習近瞋恚。若例 婬恚亦應有鬼。如柰女經。瞋則有蝎蟲是
名多瞋相。與上相違是瞋少相愚癡多者邪 畫諸見。撥無因果謗毀大乘。如大經。例前亦 應有蟲鬼。三毒過患如此。欲離此故至心存
念觀音。即得離也。有人解云。起伏相違稱之 為離。非滅離也。今謂經文說離何意言非。若 依請觀音者。淨於三毒根成佛道無疑。今作
十番明救三毒。三番是伏惑論離。七番是斷 惑論離也。
[0929b16] 問。離煩惱須智慧。但念豈得離耶。
[0929b17] 答。經稱常念即是正念。體達煩惱性無所有。 住貪欲際即是實際。絕四句無能無所念性 清淨。如此正念非是智慧。更何處覓智慧。此
慧不離煩惱。其誰能離耶。若如所難必須別 用。智慧破煩惱者。此則有惑可斷有智能斷。 非唯惑不可斷慧還成惑。豈得名斷惑之慧
耶。今此正念不以色念不以非色念。如是四 句亦以色念亦以非色念。如是四句或次第 論非念。或不次第論非念。或不次第論念。或
次第論念。或次第論離。或不次第論離。次就 觀解者。七番例上可解。今但順逆兩意約界 外作也。不取分段三毒相。今取善欲之心名
貪。大經云。一切善法欲為其本。二乘欲樂涅 槃名貪。厭生死名瞋。不達此理名癡。開三毒 即有八萬四千宛然具足。淨名云。結習未盡
華則著身。二乘未斷此三毒。即變易三毒相 也。未斷別惑菩薩亦同有此三毒。故云菩薩 貪求佛法於恒沙劫未曾暫捨。多學問無厭
足即貪相。惡賤二乘不喜聞其名。故言寧起 惡癩野干心不起二乘心。如大樹折枝之譬。 豈非瞋相。無明重數甚多。佛菩提智之所能
斷。佛性未了了者皆是癡相。欲除此三煩 惱故。常念觀音隨機應赴即得永離。永離有 兩種。若此菩薩於生身中全未除別惑。就變
易論全未永離。若生身中已侵別惑。就變易 中除殘論永離。次明逆說三毒觀者。一切 眾生名為少欲瞋癡。何以故。止瞋三途之
苦。貪人天之樂。二乘只瞋生死欲得涅槃樂。 皆名為少。菩薩不爾。樂求佛法非但求一佛 法。遍求一切不可說佛法。如海吞眾流猶自
不滿。非但不受生死亦不受涅槃。故大品五 不受此即大瞋。無明力大佛智能斷。菩薩於 無明大力之惑尚在。又癡如虛空不可盡。乃
至老死如虛空不可盡。如此三毒即為三法 門。一取二捨三不取不捨。大慈大悲四攝十 力無畏三昧解脫無上菩提。淨佛國土化度
眾生。名為取門。即大貪也。一切法空無所有 不住不著。般若如大火炎四邊不可取。大涅 槃空迦毘羅城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以
四句得菩提。無得無證即是捨門。名為大瞋 也。中道非取非捨。不憎不愛。不斷不常。無去 無來。無生無滅。如鏡中像不可見而見。見而
不可見。非可見非不可見。遮二邊故不可言 說。淨名杜口名為中道。此即大癡。故文殊云。 我是貪欲尸利瞋恚尸利邪見尸利。此即其
明證。欲滿此三法門。常念觀音即得滿願一 切。聖人自行化他無不從此三門而入。離此 更無有道。故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
如是。如是三法中。具足一切佛法。一切佛法 不出萬行波羅蜜。不受三昧廣大之用中道 實相。此三法門不可宣示。愍眾生故或作順
說或作逆說互有去取。此即四悉檀意赴緣 利益。如華嚴四十二明。險難國寶莊嚴城 婆須密多女。說離欲際法門。一切眾生隨類
見我。我皆為其女像。見我者得歡喜三昧。共 我語得無礙妙音三昧。執我手得詣諸佛剎 三昧。共我宿者得解脫光明三昧。目視我者
得寂靜法門。見我嚬伸得壞散外道法門。 阿 黎 宜我者得攝一切眾生三昧。阿眾鞞我 者得諸功德密藏。住是離欲法門廣為利益。
此豈非逆順欲法門導利群品耶。又四十一 滿幢城滿足王。於正殿行王法。其犯法者斬 截燒煮劈裂屠膾。嗔目訶責苦楚治罪。善財
生疑。王斷事已執善財手入其宮。見不可思 議境界不可譬喻。語善財云。我知幻化法門。 化作眾生。而苦治之。以調一切。其見聞者發
菩提心。此豈非瞋法門。方便命婆羅門五熱 炙身即是癡法門如前說。次此應明別圓兩 觀觀三毒慈悲機感例可知。不具記。第三從
若有女人去。明身業為機亦為三。一貼文。 二引事證。三觀解。貼文為二。一求願滿。二 結歎求。又為二。一求男二求女。文云。女人求
男若是無子則絕嗣。有子則父母俱欣。云何 獨標女人求男耶。解者或云。女厭女身非求 子也。又解女性多愛欣子偏重故標女人。今
解女人以無子為苦。夫之所棄並婦所輕旁 人所笑。又婦有七失。六猶可忍無子最劇。容 惡性妬不能事公姑貪食無子拙。無子既苦
故以標女人求男也。求男文為三。一立願。 二修行。三德業。願與行如文。德業者。明士有 百行智居其首。若但智而無福則位卑而財
貧觸途壈坎。智與福合彌相扶顯福則財位 高昇。慧則名聞博遠。故言便生福德智慧之 男也。求女文中但明願與德業不明修行者。
行同禮拜故不重論。願德既殊故須各辯。女 人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無相者或早孤少 寡相祿不佳。今明貌與相相扶彌顯其德。端
正則招寵愛相則招於祿敬。故文云。眾人愛 敬。若愛帶慢何謂為德。愛而敬之故是相也。 有人解。宿植德本是釋疑。眾人咸謂。觀
音但能交會父母智慧端正兒之宿植。若 是觀音與其智慧端正。則墮無因之過。私難 此語。若言福慧是兒業。觀音唯能會其受生。
兒無生緣觀音會生。兒無福慧觀音亦能使 有。觀音遂不能令無福。種福何能使無生而 生。論福畏墮無因。論生何不畏墮無因。若爾。
聖人全不能與福慧。只能作媒人。此不可解 也。難觀音不能令兒有福慧者。上一人稱名 多人皆脫羅剎之難。此無因而不與彼。無機
那忽脫耶。今明聖力甚大無所不與。能使先 世有福慧者託生也。縱令先世不植善緣。亦 能令其於中陰中修福。此義出中陰經也。今
不取此句為釋疑之意。若有禮拜福不唐捐。 此結成身業之機。亦是釋疑之義。結義可解。 釋疑者若言禮拜願滿。自有禮拜不蒙願滿
者。何得云不唐捐。唐者言徒。捐者言棄。由心 不志即願未滿。禮拜之功冥資不失。此得 是釋疑也。
[0930c08] 問。禮拜是身業機亦應脫水火等 難不。
[0930c09] 答。此舉男女為言端爾。次引事證者。 應驗傳有人姓鬲。四月八日生月氏國癡 人。次觀解者。果報求男女者如阿含中。地獄
界已上乃至欲天皆有無子之苦。禮拜求願 亦能滿心。次明修因論男女者。先辯法門。 次明與願。法門者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六根
男六塵女。識為媒嫁生出無量煩惱之子孫。 此男女不勞願求任運成眷屬也。若外書以天 陽地陰沈動為男女。何況佛法而無此耶。若
就佛為國王經教為夫人。出生一切菩薩佛 子。又善權方便父。智度菩薩母。一切諸導師。 無不由是生。又慈悲為女善心為男。或禪定
靜細為女。觀慧分別為男。二乘定多慧少。菩 薩定少慧多。大經云。若聞大涅槃佛性之法。 當知是人有丈夫相。正觀剛決為男。無緣慈
悲含覆一切為女。今借世間男女以表法門 爾。
[0930c25] 問。那得以男女表法門。無男女故即無法 門。如大經永離十相名大涅槃。大論云。無 男女相故名無相。淨名云。一切諸法非男非
女。如佛所說亦非男非女。安樂行云。亦不 分別是男是女。入不二法門云。無聲聞心即 無於定。無菩薩心即無於慧。小乘三藏緣諦
理。吾聞解脫之中無有言說。成論入空平等 亦無男女。男女既無所表安在。故知無定慧 法門也。
[0931a04] 答。大乘實相不當有男女及無男女。 善巧方便以四悉檀說於有無。天女云。無離 文字說解脫義。文字性離即是解脫。皆以文
字有去來今。非謂菩提實相亦爾。非有非無 非二而二。明此二法未曾相離。譬如一身有 左右手。定慧亦爾。定靜慧照。雖復二分。不離
法性。言定即有慧。言慧即有定。譬如女人而 有左手。亦如男子而有右手。定慧亦爾。 無緣之慈具正觀慧而以定當名。中道種智。
具大慈定以智標目。何但理然今文亦爾。文 云。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此語自具二法門何 勞有疑而稱男子也。文云。便生端正有相之
女。端正無邪醜表中道正觀。離二邊之醜。 即慧義也。相即三十二相慈心所種。即表 定義也。雖具二而名女。故知此文若作男
女二解。即表定慧不二而二。若作不二解。 即表定慧二而不二。理實非二非不二。赴緣 為二為不二。即是表二法門文義斯在。次明
應機滿願者。果報滿願如前說。修因者。若就 修五戒事論。不殺是仁不盜是廉。屬女表定 法。不妄語是質直不婬是貞良不飲酒是
離邪昏。此屬男表慧法。若不得此五戒男女。 則失人天道。孤獨墮在三途。歸命求救五戒 完全即男女願滿。十善例可知。修禪時。方
便修慧精進等三方便為男。念一心為女。若 就支林。覺觀喜為男。樂一心為女。乃至非想 禪禪中細作可解。次明聲聞男女者。五停心
觀。治瞋用慈治散用數。此二為女。治貪用不 淨。治癡用因緣。治障道用念佛。此三屬男。又 直緣諦理正智決斷名為男。出觀用法緣慈
為女。若不得此兩法。即當墮落凡夫。為火宅 燒害貧窮孤露。若蒙垂應五停心男女生 即得入真。出觀男女生得入假。二義既滿則
不復畏二十五有也。次支佛者。緣方便道起 慈觀名女。慧觀為男。若發真緣理名男。出 觀緣慈名女。支佛譬鹿猶有迴顧之慈也。若
不得如此定慧。何由速出殷勤求法。若得願 滿坦然快樂。次明六度菩薩。菩薩有慈悲不 斷惑在生死利物名女。行六度方便智慧名
男。女人法應生子。慈悲法應受生死化物。化 於前人善心開發。即是生子義。前人生五度 者是生女。前人生智慧是生男。若定慧義不
成。則菩薩行不立。故求觀音而獲願滿。次 通菩薩。既斷煩惱則有智斷緣諦理之慧為 男。慈悲扶餘習入三界名女。何以故。如男法
不生表智慧決斷斷於煩惱。不生三界而今 還生者。乃是慈扶餘習故得更生。稱之為女。 求願觀音蒙此願滿。次明別教十信菩薩。修
福德莊嚴五波羅蜜為女。從一地二地智慧 莊嚴為男。三十心名男女交處聖胎。初地中 道正智開發名為男生。無緣慈心發名為女
生。此兩要在初地方得開發。亦名男女雙生。 若不如此即墮二乘生死兩邊之過。生此男 女者生大歡喜故稱歡喜地。慈悲被物物荷
恩故稱為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能成佛道生 出般若。是諸佛之祖母故稱為大女。十力無 畏等眾生不知故不名為大也。次圓教以無
緣慈悲種三十二相業亦名為女。此女端正 有相以中道智慧為男。此男質直福德。十信 六根清淨名為處胎。初住慈智男女雙生。若
得此男不畏愛見大悲順道法愛。亦不畏無 慧方便縛無方便慧縛。方便與慧俱解者。即 男女具足二求願滿也。變易兩番可解。
[0931c08] 復次 從五戒十善齊第六天已來皆無禪定。番番 悉是散心慧法狂男子也。但慧無定四禪有 支林一心名為男女福慧備也。從三界定慧
男女。男無破惑之功。女無生出無漏之力。此 無用之男女。從二乘通教等。慧有斷惑之用。 則是幹事之男。女有發生無漏紹繼之德也。
從二乘通教所有定慧不能破無明見佛性雖 男而女。定則不能懷於中道之子猶如石女。 雖女而男。故大經云。二乘之人定多慧少不
見佛性。通教菩薩之人慧多定少亦不見佛 性。自此之前我等皆名邪見人也。唯有別教 登地真明慧發無緣慈成。此乃名為真正男
女。圓教初住見中道時。定慧具足男女相滿。 方稱經文男則福德女則端正。故知借事表 法。何得作媒嫁解觀音耶。第三從是故眾生
去。是勸受持也。即為三。一勸持。二格量。三 結勸。持者上說觀音得名因緣其力廣大。既 不辯形質相對正述名論德。若欲歸崇宜奉
持名號。故舉持名為勸也。二格量為四。一格 量本。二問。三答。四正格量。格量本者舉三 多。六十二億舉福田多。盡形壽舉時節多。四
事具足舉種子多。舊但三意今持名號多。凡 舉四多為格量本也。次問答如文。次正格量 者。還舉四少以格四多也。功德正等持名少 田少時少種子少。
[0932a04] 問。何意以少敵多。
[0932a04] 答。佛眼 稱量不增不減。四多重倍功德正齊如此。格 量秋毫無謬。
[0932a06] 問。何意等。
[0932a06] 舊解有五。一云其福 實殊引物論等。此解乃是虛談。觀音遂無實 德可貴也。二云田有高下薄瘠所致。如供養
百初果不如一二果乃至無學。此亦非歎德之 意。乃是以下比高法應優劣爾。三心有濃 淡故令福不等。四時得解不得解。此二釋皆
是前人心力致福。何關觀音德高也。五有緣 無緣者。如供毀路人罪福淺。供毀父母罪福 深也。今明一多性不可得無有二相。一則非
一多則非多。同入如實際實際正等無異。一 中解無量故說六十二億。無量中解一故說 觀音展轉生非實者。則是一無一實一從無
量生故。多無多實多從一生故其理正均。故 言不異智者。無所畏者照其事理既明不生 疑畏。故言正等也。法華論云。畢竟決定知法
故。法即法性真如法身。是故六十二億佛名 與觀音名功德無差別也。又約觀解者。二觀 發中道二觀實不等而言等者。以中道等故。
故言為等。如乞人等彼難勝如來故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