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Guanyin Yi Shu Ji 觀音義疏記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觀音義疏記卷第一
四明沙門知禮

[0936a08] 題目解釋經文使合宜義理智者 法華三昧觀行第一義以此
義理經文。 既是
北涼沮渠蒙遜別傳來講 於是分節經文 天台多種多種分文作下
節目釋經 分科 字義即是悉檀
世界東方西方隨機樂欲 為人根性世界故云 宿對治
解事屬於對治第一義 第三第一義 莊嚴四千妙音
天子菩薩來往得道 發心觀音諸佛如來
別名初中 菩薩中立 小乘滅盡中道無盡
小乘盡智我見 修道如是無漏智無生 智者我見不復不復
不復修道不復 無漏智三諦 大品空無
體空 三教通則生死空也別圓 涅槃中空
空無 無盡集約八十 本土三觀不滅
不生不出流出二邊 觀佛三身名為見佛一切佛法無不現前六度二身
依法身子菩薩願行願行無盡因緣果報苦集 因緣果報一切立誓
一切智五分佛果眾生 道立法性教化眾生知道 發心立誓萬行
波羅蜜 得無願行 是故一切佛法淨名
有為無為不可 小乘有為無為 即是萬行
不空是故不住無為是故二諦 常住不思議無盡華嚴 二十十無盡藏菩薩
三世諸佛所謂 乃至 無盡藏無盡諸菩薩究竟菩提
何等饒益一切眾生本願迴向 一切斷絕虛空界開悟 迴向有為不著一念境界一切法
無盡大願變異攝取陀羅尼 一切諸佛護念一切法無盡一切世間
究竟無盡大藏如此 無盡勝鬘 一切法佛法無不
常住常住無盡大品約法法界 諸法提綱 釋經
法界雙非無盡 真常無邊無盡上下皆然 空有皆是中性
豈可無盡二邊是故 不盡故知結成無盡四大 諸法全體十二
五陰一一常住周遍 如此三通 正立
無盡學者意即三諦 不然無盡意名下諸法心智五陰一切法三諦
菩薩通名 釋義眾生通明因果 實法所生假人凡人莫不
菩薩無盡 眾生發心 假人道法
眾生 曲禮 請益尊師
不了無盡意觀音 菩薩
空觀 諸法空觀不著名為 起滅威儀
中論中道 無非 起發起發偏袒
西 張儀祿中大夫使
使 大怒
不死既得姓名 祿使昭王昭王 左丞使
微服大驚 逃亡而已 君子主人
接近因子於是 下車守門者驚起正色 不出門人失色戰懼
謝罪使 不然自縊斬首二觀
既成法門可以 合掌二觀 表觀一念權實
五下事理法性五陰凡聖 眾生中性生死 以為使聖人
應感歸真 行人合於
合掌發問分文 總分大經問答功德釋論 二世釋義
成因境智感應因緣互通凡聖
親緣 成名因緣實法名號假人 分科
人數 多數經略。經文千萬億 十界共有有如
一下同一不然 一品所以發心
有所 成上無量 同業
即是千萬億以此 十界千萬億華嚴 不可說不可說
十界 十界三障 七難觀行
十界聞名 過現二世 聞名闡提改悔
等覺善惡 四教 所聞皆是實有通教別教
能所皆是法界既有 大本疏解 圓教三慧聞慧
圓教聞慧皆是 一心 修慧稱號
事理稱念 一心相續一心一心二明
一心生滅名為 達心四句本不生亦復 一心一心無心
無法畢竟得名一心 中一達心 心所一切聲響
生滅未必 二明分科應有 偏圓三教
作意不一任運一時普遍二眾 觀音眾生眾生 內觀不然不速
解脫人數 時下 觀世音菩薩即時
解脫如何眾苦解脫善思料簡 十界差別
四事菩薩 四法安樂智慧寶藏 如下
三昧中道統攝二諦一心 觀音三昧即是一切眾生 三昧與其
親疎致使利益深淺三昧第四 第六一下一心事理散心一心
事理第二分科分科 有人三業前後
通論 料揀

[0938b01]

[0938b02] 悲門

[0938b03] 禮拜乞子何不

[0938b04] 稱意勤苦在後十九 可見有人
七難去來 到此惱人輕重 則是二明次第
相間 四相王難 相比王難
輕重故云相似相間 八難初一
不下悲門 娑婆 意根身業
後心三業豈不 世俗 七難次第
一往一往次第如下 不可 七難
通明七難不止 三乘不能 難以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