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ang Sanmei Jing Lun 金剛三昧經論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剛三昧經論卷上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0961a06] 此經略開四門分別。初述大意。次辨經宗。三 釋題名。四消文義。
[0961a07] 第一述大意者。夫一心之 源離有無而獨淨。三空之海融真俗而湛然。 湛然融二而不一。獨淨離邊而非中。非中而
離邊。故不有之法不即住無。不無之相不即 住有。不一而融二。故非真之事未始為俗。非 俗之理未始為真也。融二而不一。故真俗之
性無所不立。染淨之相莫不備焉。離邊而非 中。故有無之法無所不作。是非之義莫不周 焉。爾乃無破而無不破。無立而無不立。可謂
無理之至理。不然之大然矣。是謂斯經之大 意也。良由不然之大然。故能說之語妙契環 中。無理之至理。故所詮之宗超出方外。無所
不破故名金剛三昧。無所不立故名攝大乘 經。一切義宗無出是二。是故亦名無量義宗。 且舉一目以題其首。故言金剛三昧經也。
[0961a22] 第二辨經宗者。此經宗要有開有合。合而言 之。一味觀行為要。開而說之。十重法門為宗。 言觀行者。觀是橫論。通於境智。行是竪望亘
其因果。果謂五法圓滿。因謂六行備足。智即 本始兩覺。境即真俗雙泯。雙泯而不滅兩覺 而無生。無生之行冥會無相。無相之法順成
本利。利既是本利而無得故不動實際。際既 是實際而離性故真際亦空。諸佛如來於焉 而藏。一切菩薩於中隨入。如是名為入如來
藏。是為六品之大意也。於此觀門。從初信解 乃至等覺。立為六行。六行滿時。九識轉顯顯 無垢識為淨法界。轉餘八識而成四智。五法
既圓三身斯備。如是因果不離境智。境智無 二。唯是一味。如是一味觀行以為此經宗也。 所以大乘法相無所不攝。無量義宗莫不入
之。名不虛稱斯之謂歟。合論一觀略述如之。 開說十門為其宗者。謂從一門增至十門。一 門云何。一心中一念動。順一實。修一行。入一
乘。住一道。用一覺。覺一味。二門云何。不住二 岸以遣二眾。不著二我以離二邊。通達二空 不墮二乘。俱融二諦不違二入。三門者。自歸
三佛而受三戒。順三大諦得三解脫。等覺三 地。妙覺三身。入三空聚。滅三有心。四門者。 修四正勤。入四神足。四大緣力。四儀常利。超
出四禪。遠離四謗。四弘地中四智流出。五門 者。於五陰生具五十惡故植五根而養五力。 涉五空海跋五等位。得五淨法。度五道生。如
是等也。云何六七八九等門。具修六度永除 六入。行七覺分滅七義科。八識海澄。九識流 淨。始從十信乃至十地。百行備足。萬德圓滿。
如是諸門為是經宗。皆在經文。文處當說。然 此後九門皆入一門。一門有九。不出一觀。所 以開不增一。合不減十。不增不減為其宗要 也。
[0961b27] 第三釋題目者。此經之目有其三種。一名攝 大乘經。二名金剛三昧。三名無量義宗。初後 二名次門當釋。今且先釋中間一目。唯此一
名在首題故。於中有二。先釋金剛。後釋三昧。 初中亦二。先釋後簡。言金剛者。寄喻之稱堅 實為體穿破為功。金剛三昧當知亦爾。實際
為體破穿為能。實際為體者證理窮源故。如 下文言證法真實定故。破穿為能者有其二 義。一破諸疑二穿諸定。破諸疑者起說斷疑
故。如下文言決定斷疑悔故。穿諸定者。此定 能令諸餘三昧皆得有用。如穿寶珠。得有用 故。如大品經言。云何名金剛三昧。住此三昧
能破諸三昧。彼論釋云。金剛三昧者譬如金 剛無物不陷。此三昧亦如是。於諸法中無不 通達。令諸三昧皆得有用。如硨磲碼碯琉璃
唯金剛能穿入。案云。經言破諸三昧者破之 言穿。論中穿入釋經破故達諸三昧皆無自 性。令彼三昧皆離自著。由是無礙得自在故。
釋名如是。次簡別者。於中有二。先簡定慧。問 金剛般若金剛三昧皆名金剛。有何差別。解 云。彼慧此定是為差別。又金剛般若通於因
果。金剛三昧位在果地。又般若金剛具有三 義。體堅用利形狀寬狹。三昧金剛但取堅利。 如是差別。次別餘定。此有三類。一金剛三昧。
二金剛輪三昧。三如金剛三昧。大品經言。云 何金剛輪三昧。住是三昧能持諸三昧分。云 何如金剛三昧。住是三昧能貫達諸法亦不
見達。彼論釋言。問曰。三種三昧何以皆言金 剛。答曰。初言金剛。中言金剛輪。後言如金 剛。如金剛三昧。佛言。能貫穿諸法亦不見是
穿。金剛三昧能通達諸三昧。金剛輪三昧能 持諸三昧輪。是皆佛自說義。論者言。如金剛 三昧者。能破一切煩惱結使無有遺餘。譬如
釋提桓因手執金剛破阿修羅軍。即是學人 末後之心。從是心次第得三種菩提。聲聞辟 支佛佛無上菩提。金剛三昧者能破一切諸
法入無餘涅槃更不受有。譬如真金剛能破 諸山令滅盡無餘。金剛輪者。能破一切諸佛 法無遮無礙。案云。此中破諸佛法者。猶如
轉輪聖王輪寶能破諸王無不伏故。是故與 前二金剛別。前二金剛云何別者。有五差別。 一者喻別。謂如金剛破軍金剛破山故。二者
法別。前破煩惱後破諸法故。三者位別。前在 學位後在無學故。四者名別。前名如金剛三 昧。餘處名金剛喻定。後者直名金剛三昧。除
如及喻。所以然者為顯因果二定異故。因有 功用果無功用。損之又損之以至無為故。又 如金剛取其少分相似之義。但破煩惱不破
餘法故。言金剛者。顯其全同金剛之利。一切 色物無不貫破。三昧之用當知亦爾。一切諸 法亦無不破故。五者教別。謂有學位金剛三
昧。則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增不減。經中所 說其無學位金剛三昧。今此經中所說是也。 今此經中佛所入定破一切法皆無所得。是
故名為金剛三昧。六種釋中是持業釋。取譬 名者是隣近釋。即以是名目此經者是依主 釋。定為主故。次第二釋三昧名者於中有二。
先釋後簡。古師說言。彼名三昧此云正思。今 述此說當文義故。謂在定時於所緣境審正 思察故名正思。如瑜伽言三摩地者。謂於所 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故。
[0962a29] 問。定應是靜靜住 一境。云何乃言審正思察。思察之用應是尋 伺。云何說定為思察耶。
[0962b02] 答。若守一境即為定 者。惛沈住境應即是定。若正思察是尋伺者。 邪慧推求應非尋伺。當知思察有其二種。若
通邪正意言分別名思察者。即是尋伺直是 分別。若唯審正明了緣境名正思察。正是定 用而非尋伺。定通分別及無分別故。以審正
簡彼尋伺。又住一境亦有二種。若住一境。惛 迷闇昧不能審察即是惛沈。若住一境不沈 不浮審正思察是名為定。故以思察別彼惛
沈。是故當知不以住移簡別定散差別之相。 何以故。捷疾之辯雖速移轉而有定故。遲鈍 之念雖久住境而是散故。今此金剛三昧名
為正思察者。無正不正。亡思非思。但為別於 分別邪念。又不同於虛空無思。所以強號為 正思耳。三昧之名。略釋如是。次簡別者於中
有二。先別諸名後簡通局。定名不同略有八 種。一名三摩呬多此云等引。遠離惛沈掉舉 之偏故名為等。引發神通等諸功德故名為
引。又此等引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故名等引。 由此不同欲界定故。二名三摩地此云等持。 等義同前。能制持心令不馳散故名等持。又
定慧平等令不相離故名等持。舊云三摩提亦 即等持。三名三摩鉢提此云等至。等持之中 能至勝位故名等至。四名駄演那此云靜慮。
寂靜思慮故。又能靜散慮故。舊云禪那。或云 持阿那。方俗異語同謂靜慮也。五名奢摩他 此譯云止。令心止境故名為止。六名心一境
性。令心專一於境之性故名心一境性。舊云 一心是略故也。七名為定。審定所緣故名為 定。八名正思。義如前說。有師說言。三昧之名
及三摩提只是等持非是異名。是說不然。所 以者何。如金鼓經十種定中。前三地中名三 摩提。後七地中名為三昧。如是二名若同等
持。何由改名前後異說。又此二名何由不同。 若由方俗異故不同者。不應一處俱說二名。 若由傳者前後故異者。不應一本有此二名。
如三摩提及三摩地。此由前後傳者不同。故 其是同灼然可見。三昧之名與三摩提同在 一本何由不異。是故當知如前說也。第二明
通局者略作四例。一者定與等持。二名最寬。 通漏無漏。亦通三界。及通欲界散亂心中。以 六位心所別境五中有三摩地亦名定故。二
者心一境性及三昧名此二次寬。雖通欲界。 不通一向散亂心中。以般舟三昧或欲界繫 九種心住。心一境性亦通欲界方便心故。三
者三摩呬多。及靜慮名。此二是狹。全不通於 欲界心故。唯取輕安所含潤故。四者三摩跋 提及奢摩他此二最狹。於定地內有簡別故。
以奢摩他不通四種慧行之中心一境性。三 摩跋提不通於空無相無願三三摩地故。八 名寬狹粗述如是。第三釋題名訖。
[0962c24] 自下第四科文解釋。文有三分。一者序分。 二者第二品下六品餘文是正說分。三者入 總持品爾時如來而告眾言已下二紙許文是
流通分。序分之內有二種序。謂通與別通 序之中即有六事。前三明親承之傳。後三證 大師之說。言前三者。一如是。二我聞。三一
時。後三是何。一教主。二住處。三徒眾。徒眾 之內序四類眾。一聲聞眾。二菩薩眾。三長者 眾。四雜類眾。於中委悉如常所說。
[0963a04] 經曰。爾時尊者大眾圍繞為諸大眾說大乘經 名一味真實無相無生決定實際本覺利行若 聞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是人即為入佛智
地能以方便教化眾生為一切生作大知識。
[0963a08] 論曰。此下第二別序即有四分。一威儀分。二 說經分。三入定分。四重頌分。威儀分者。如經 爾時尊者大眾圍繞故。說經分者。如經為諸
大眾說大乘經等故。此經文勢似法華序。如 彼文言爾時世尊四眾圍繞說大乘經名無量 義。如彼論中判此經名。即為法華經之異目。
彼意以為在前說故名為序分。今看此經文 勢皆是經家序辭。以是准之應是別經。在前 廣說。說已入定。從定起已。方說金剛三昧經
也。說經宗後乃說經名。當知一味真實等名。 是前所說廣經之目。如是二經大意雖同。文 相即異。前所說者廣說法門為益當時。後所
說者略攝法門為利末世。是故在前廣說。以 為略經緣由。此說經分文相有二。先序經名。 後歎經德。若聞已下是第二分。
[0963a23] 經曰。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即入金剛三昧身 心不動。
[0963a24] 論曰。是第三入定分。所以欲說經 前。先須入定者。為顯唯寂靜者。於法能覺能 說故。又復為顯賢聖默然。賢聖說法。隨時而
用。不相離故。
[0963a28] 經曰。爾時眾中有一比丘名阿伽陀從座而起 合掌胡跪欲宣此義而說偈言。
[0963a29] 論曰。是第四 重頌分。為顯前說一味之經與後所說大意 不殊。故以略偈頌前廣經。因此發起後略說
經故文即有二。先序後頌。是經家序以發後 頌。阿伽陀者此云無去。或言滅去。此是藥名。 能令諸病皆悉滅盡故名無去。此菩薩亦如
是。能治眾生諸煩惱病故以藥名為其目也。 八行頌中即有二分。前七頌頌說經。後一頌 頌入定。初中亦二。三頌總明。四頌別顯。
[0963b09] 經曰。大慈滿足尊智慧通無礙廣度眾生故說 於一諦義皆以一味道終不以小乘所說義味 處皆悉離不實入諸佛智地決定真實際聞者
皆出世無有不解脫。
[0963b12] 論曰。總明三頌即有四 意。一者二句歎能說德。二者一頌歎能詮教。 三者一頌歎所詮義。四者二句歎教勝利。第
二中言一諦義者。所謂一心。依一心法有二 種門。二門所依唯是一實故名一諦。一味道 者唯一乘故。餘文可知。
[0963b18] 經曰。無量諸菩薩皆悉度眾生為眾廣深問知 法寂滅相入於決定處。
[0963b19] 論曰。此下四頌別歎 問答。此五句者歎問廣深令知寂滅入實際 故。
[0963b22] 經曰。如來智方便當為入實說隨順皆一乘無 有諸雜味猶如一雨潤眾草皆悉榮隨其性各 異一味之法潤普充於一切如彼一雨潤皆長 菩提芽。
[0963b25] 論曰。是第二歎佛答勝利。於中有 三。謂法喻合。如其次第。四句二句五句應知。
[0963b27] 經曰。入於金剛味證法真實定決定斷疑悔一 法之印成。
[0963b28] 論曰。此第二頌入定。上半正頌 在前入定。下半逆頌後起說法。後所說教有 二勝能。一決斷疑悔。如金剛能破。二印成一
乘。如金剛不壞。下半二句顯此二義。序分文 竟。正說之中大分為二。謂前六品別顯觀行。 總持一品總遣疑情。別顯之中即為六分。一
無相法品明無相觀。二無生行品顯無生行。 三本覺剎品依本利物。四入實際品從虛入 實。五真性空品辨一切行出真性空。六如來
藏品顯無量門入如來藏。如是六門觀行周 盡。所以然者。凡諸妄想無始流轉只由取相 分別之患。今欲反流歸源。先須破遣諸相。所
以初明觀無相法。雖遣諸相。若存觀心觀心 猶生不會本覺。故泯生心。所以第二顯無生 行。行既無生方會本覺。依此化物令得本利。
故第三明本覺利門。若依本覺以利眾生。眾 生即能從虛入實。所以第四明入實際。內行 即無相無生。外化即本利入實。如是二利以
具萬行。同出真性。皆順真空。是故第五明真 性空。依此真性萬行斯備。入如來藏一味之 源。所以第六顯如來藏。既歸心源即無所為。
無所為故無所不為。故說六門以攝大乘。又 此六品亦有異意。謂初品示所觀之法。法謂一 心如來藏體。第二品明能觀之行。行謂六行
無分別觀。第三本覺利品顯一心中之生滅 門。第四入實際品顯一心中之真如門。第五 真性空品雙遣真俗不壞二諦。第六如來藏
品遍收諸門同示一味。以此二重六門攝大 乘義周盡。又此六品合為三門。前二品攝觀 行始終。次二品者教化本末。其後二門攝因
成果。又前二品遣相歸本。中間二品從本起 行。後二品者雙顯歸起。以此二三攝大乘盡。 又此六品只是二門。相生都泯是本覺利實
際真空。是如來藏。又前門者遣妄顯因。其後 門者顯真成果。如是二二之門亦攝大乘周 盡。又此六品唯是一味。所以然者。相生無性。
本覺無本。實際離際。真性亦空。何由得有如 來藏性。如下如來藏品中言。是識常寂滅。寂 滅亦寂滅。總持品言。七五不生。八六寂滅。九
相空無。如是無所得之一味正為此經之宗 之要。但以無所得故無所不得。所以諸門無 所不開故作無量義之宗也。雖是一味而開
六門故。依六分科文而釋。先釋品名。言無相 者謂無相觀。破諸相故。次言法者謂所觀法。 一心法故。無相觀者先六分中第一分義。所
觀法者後六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