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ou Xuan Fen Qi Tong Zhi Fang Gui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分齊 卷第一 (之上)
終南山沙門智儼

[0013b26] 經本外國十萬道人于闐國三萬義熙 年歲三月楊州司空
天竺禪師佛度跋陀羅梵文 沙門吳郡內史 將軍檀越至元
六月日出初二辛酉 十二月二十八

[0013c05] 文義分別臨機 二明分齊 能詮教體釋經題目五分文解釋

[0013c08] 臨機如來大聖 無住神妙 菩提善業無我
正智金剛如如是以妄想 等覺 常樂 生死涅槃夷齊圓通大智
障礙解脫方便

[0013c16] 第二明藏分齊大悲無私隨緣 法門非一塵沙
始終教門漸教頓教 圓教 所為其三
能持 相似以此是以翻譯其所聖言貫穿法相使不差
相似毘那耶焚燒行者 故稱功能
名為 阿毘達摩無比法對法能破 分別法相無分別最為殊勝
有法無比法 無比法對法達摩
此後得名 若然何故攝論修學 修多羅心學
以此三行二行 一行二義正門 正門二義一本
本教二次二者正門 可知 修多羅藏所為即為二者
有利淺深聲聞鈍根分別 三藏聲聞行法菩薩 無分別三無性三藏 行法諸緣因緣觀
緣覺何故不立普曜 三乘三藏攝論聲聞藏不立二義
一聲聲聞本來聲聞 四諦佛說四諦得道先有種性聲聞聲聞中說
如來四真諦據此 聲聞緣覺佛說因緣 中說緣覺如來十二
就此知法 利鈍同期 利根佛世自悟因緣得道
普曜經 聲聞中有其二 執教知法 四諦聲聞藏
一者大法後退 修習小乘 二者
見佛 世世我身我所 信受如來大乘
教攝第二頓教眾生 聲聞出於眾苦眾生樂於因緣
辟支佛饒益眾生大慈 悲心菩薩道有無上心決定 佛身無量佛法以此 一乘頓教三乘差別真諦攝論
一者一乘二者三乘小乘頓悟 一乘不定 一乘
第三圓教上達 解脫究竟法門滿足佛事 二教所以 如下大海寶山
何故上來三乘分別 為此通有二教三乘見聞 法華經三界之中三車諸子 露地大牛二教同在
三界見聞聲聞窮子其所 故知小乘之外別有三乘 分齊

[0014c04] 釋教其二一總 因果緣起理實別有四門教義相對理事
行為 因為能詮教體 第一義音聲第二
音聲第三不可音聲 第四唯識音聲第五 真如音聲故經云一切法

[0014c13] 釋經題目大方廣佛華嚴經世間淨眼 體相用平等 具足功德出世善因
法門 三身 二種與果生死道具
乃至因位善根與果同時淨華滿果位 可知
大勝一體異名 大本 圓通無不
幽微 中國正音佛陀覺者
光大自覺覺人 佛陀華嚴法身
互相可謂圓通勝妙 奇珍 無比標名華嚴
真淨常則世間淨眼三世間 體用差別現世無礙
無染淨眼如來出世善導 出世 淨眼應名
流入淨域出自 天真非有至極緣起 不捨生死是以
世間淨眼難測 內外清徹 屬於妨礙
世間清淨 猶如語言 相從稱之為三十四
故稱第一宗要 大方廣佛華嚴經

[0015a22] 第五文解釋料簡分齊 釋文分齊一對顯正分齊 分齊四門
八時 名利是非 不得不乃至 不依始終
善人當成不善 十門一同具足相應 教義具足理事具足解行
因果具足人法具足分齊 師弟法智具足依正具足 體用自在具足示現具足
十門相應無有前後因陀羅境界 十門 祕密隱顯十門
四微相容安立 十門相異 五十十門
十門相容不同十門
諸法自在門 十門 唯心迴轉
解門十門 十門別異教義分齊
相應即是一乘圓教頓教法門 教義相應具足即是三乘 漸教天王法門
文解釋略舉互相 三教其次 一一三乘分齊
空有凡聖無常三乘同行邪正上下廣說 相從成就本末二相三教
道樹大行一往直陳 方廣法輪淵玄無由藉以 施設方便
開發三乘次第相乘彼岸稱為圓教 上達佛境如來解脫
法門究竟至極果行滿足佛事 等同一味 無餘對治功用不等
根器淺深其次 一乘了義對治方便行門 次第一者方便相對
三教 三義 成體實際緣起
漸次 果德 實法不增不減無障礙緣起
祕密所以 是以
至極見聞 隨喜階位顯德起信
如來法身無上菩提至極實相 顯明後際 無得無相
幽微太虛名相可謂至道 真容 佛慧所行踰越
華嚴 一部 流通料簡
一部七處八會人中 天上普光 無不十門分別所以
化主化主 大聖說法有所 攝化有所菩薩具足
不滿不為次生五法 不可入定法勝
始終分齊不出勝法 明法動地功用 十方契合不虛
平等 十五散華燒香放光作樂 有無
三身 小見報身何以下同流於末世
故經云 阿迦尼吒天二義色究竟
欲界 三身具有一一普賢我身 無障礙華藏世界道樹
故知三乘一乘 通有分文流通 便流通淨眼
盧舍那辨正流通所以大論不思議十萬 三萬故知流通眾生
微塵下文龍樹菩薩 十萬不足文義 序文明證天王
發起序文二義 一時 句義一部初一下文
一如二我一時四佛住處如是眾聖文義相應 文義聖教
可知一時 應時三義平等沈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