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ou Xuan Fen Qi Tong Zhi Fang Gui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分齊 卷第一 (之上)
終南山沙門智儼

[0013b26] 經本外國十萬道人于闐國三萬義熙 年歲三月楊州司空
天竺禪師佛度跋陀羅梵文 沙門吳郡內史 將軍檀越至元
六月日出初二辛酉 十二月二十八

[0013c05] 文義分別臨機 二明分齊 能詮教體釋經題目五分文解釋

[0013c08] 臨機如來大聖 無住神妙 菩提善業無我
正智金剛如如是以妄想 等覺 常樂 生死涅槃夷齊圓通大智
障礙解脫方便

[0013c16] 第二明藏分齊大悲無私隨緣 法門非一塵沙
始終教門漸教頓教 圓教 所為其三
能持 相似以此是以翻譯其所聖言貫穿法相使不差
相似毘那耶焚燒行者 故稱功能
名為 阿毘達摩無比法對法能破 分別法相無分別最為殊勝
有法無比法 無比法對法達摩
此後得名 若然何故攝論修學 修多羅心學
以此三行二行 一行二義正門 正門二義一本
本教二次二者正門 可知 修多羅藏所為即為二者
有利淺深聲聞鈍根分別 三藏聲聞行法菩薩 無分別三無性三藏 行法諸緣因緣觀
緣覺何故不立普曜 三乘三藏攝論聲聞藏不立二義
一聲聲聞本來聲聞 四諦佛說四諦得道先有種性聲聞聲聞中說
聞者如來四真諦據此 聲聞緣覺佛說因緣 中說緣覺如來十二
就此知法 利鈍同期 利根佛世自悟因緣得道
普曜經 聲聞中有其二 執教知法 四諦聲聞藏
一者大法後退 修習小乘 二者
見佛 世世我身我所 信受如來大乘
教攝第二頓教眾生 聲聞出於眾苦眾生樂於因緣
辟支佛饒益眾生大慈 悲心菩薩道有無上心決定 佛身無量佛法以此 一乘頓教三乘差別真諦攝論
一者一乘二者三乘小乘頓悟 一乘不定 一乘
第三圓教上達 解脫究竟法門滿足佛事 二教所以 如下大海寶山
何故上來三乘分別 為此通有二教三乘見聞 法華經三界之中三車諸子 露地大牛二教同在
三界見聞聲聞窮子其所 故知小乘之外別有三乘 分齊

[0014c04] 釋教其二一總 因果緣起理實別有四門教義相對理事
行為 因為能詮教體 第一義音聲第二
音聲第三不可音聲 第四唯識音聲第五 真如音聲故經云一切法

[0014c13] 釋經題目大方廣佛華嚴經世間淨眼 體相用平等 具足功德出世善因
法門 三身 二種與果生死道具
乃至因位善根與果同時淨華滿果位 可知
大勝一體異名 大本 圓通無不
幽微 中國正音佛陀覺者
光大自覺覺人 佛陀華嚴法身
互相可謂自體圓通勝妙 奇珍 無比標名華嚴
真淨常則世間淨眼三世間 體用差別現世無礙
無染淨眼如來出世善導 出世 淨眼應名
流入淨域出自 天真非有至極緣起 不捨生死是以
世間淨眼難測 內外清徹 屬於妨礙
世間清淨 猶如語言 相從稱之為三十四
故稱第一宗要 大方廣佛華嚴經

[0015a22] 第五文解釋料簡分齊 釋文分齊一對顯正分齊 分齊四門
八時 名利是非 不得不乃至 不依始終
善人當成不善 十門一同具足相應 教義具足理事具足解行
因果具足人法具足分齊 師弟法智具足依正具足 體用自在具足示現具足
十門相應無有前後因陀羅境界 十門 祕密隱顯十門
四微相容安立 十門相異 五十十門
十門相容不同十門
諸法自在門 十門 唯心迴轉
解門十門 十門別異教義分齊
相應即是一乘圓教頓教法門 教義相應具足即是三乘 漸教天王法門
文解釋略舉互相 三教其次 一一三乘分齊
空有凡聖無常三乘同行邪正上下廣說 相從成就本末二相三教
道樹大行一往直陳 方廣法輪淵玄無由藉以 施設方便
開發三乘次第相乘彼岸稱為圓教 上達佛境如來解脫
法門究竟至極果行滿足佛事 等同一味 無餘對治功用不等
根器淺深其次 一乘了義對治方便行門 次第一者方便相對
三教 三義 成體實際緣起自體
漸次 果德 實法不增不減無障礙緣起自體
祕密所以 是以
至極見聞 隨喜階位顯德起信
如來法身無上菩提至極實相 顯明後際 無得無相
幽微太虛名相可謂至道 真容 佛慧所行踰越
華嚴 一部 流通料簡
一部七處八會人中 天上普光 無不十門分別所以
化主化主 大聖說法有所 攝化有所菩薩具足
不滿不為次生五法 不可入定法勝
始終分齊不出勝法 明法動地功用 十方契合不虛
平等 十五散華燒香放光作樂 有無
三身 小見報身何以下同流於末世
故經云 阿迦尼吒天二義色究竟
欲界 三身具有一一普賢我身 無障礙華藏世界道樹
故知三乘一乘 通有分文流通 便流通淨眼
盧舍那辨正不來流通所以大論不思議十萬 三萬故知流通眾生
微塵下文龍樹菩薩 十萬不足文義 序文明證天王
發起序文二義 一時 句義一部初一下文
一如二我一時四佛住處如是眾聖文義相應 文義聖教
可知一時 應時三義平等沈浮 和合三轉法輪
正說正受可知摩竭提寂滅 道場大聖一切 無害寂滅
二義得道初七現世說法第二 成道初二依正
依報如來 辨正器世間 辨道場地菩提樹道樹三不
思議師子座 建立攝益 子句辨道莊嚴具佛神力
果德無量善根 一總二眾寶華 自利無盡二利
初一微妙 一色眷屬 利他
佛神力第二子句 三句淨土廣博光明 一切奇特寶積
就道子句一有 莊嚴佛神力果德初文清淨瑠璃
莊嚴普照三句利他中有三業 二眾寶華
三流利他三業 如來光明踰等感化無礙
無量總結第二辨正如來 三世第二釋文明法
一切道場報身 普現一切眾會化身三乘 一乘 法身三句身業
妙音口業三平等 三句意業二報 四句分齊知根
三世智海光明三句 無畏一句意業化身 身業三句一切意業
一切光明口業口業放光普現諸佛世界 分齊第六眾生世間文明大眾
二門一明有無不同 有無大小雜類大小 第八所以頓教
大乘第八入法界小乘人力雜類雜類 所以
法界信解萬行法界 法界滿若爾何故涅槃 所以可知
分齊不通如下第二釋文 如來法身淨土三十四 師子座法身淨土方便 始末三十五
歎德初文菩薩 無為有為 歎德可知菩薩中分一舉
菩薩 一佛 傳法滿法界
調所以菩薩 世界為此 餘者可知歎德波羅蜜
無上智 諸佛普賢行自在攝化 皆是善友盧舍那
廣博嚴淨分文子句一明 利行大海利他行一地 成位分齊一地
一切行相次第 要有一者 滿足二者初始
能行所行諸法在於分之上下 但是初始一切 功德四者
但是初始正是 利他初一 口業一身意業
理法知事分文四句 自利眾生利他
法身 出生淨土 世界海國土第四普賢願行
諸佛三世方便供養普賢 四攝生成智德有為 三十三向上所以 進行諸眾
一身四土之中 之一何故讚佛 下列位次力士
一舉歎德歎德 神力解脫門自利
一切眾生利他歎德 迦樓羅金翅鳥緊那羅作樂摩睺羅伽夜摩
妙善兜率知足大梵 離欲摩醯首羅 可知歎德
一總一切眾生利他 妙色自利第四姿乃至所以 所以第三自利
明法身業次於十力 一切下口展轉 第四所以所以
所以諸如來緣成 第二文中子句
善根引入攝入得無 功用勢力 十地普賢願行菩薩所行
第三文中如來智光普照成因解脫 入佛法門自在 滿四句展轉
十八隱顯 分為一法 第十八普賢菩薩一切法 緣起同生異生
十七異生第十八 普賢菩薩同生異生十七 海內一舉法門自在意業
現在身業供養口業 供養偈讚文總如來三業滿法界 初六歎佛三業在世一切
世間眾生三業在世殊勝 妙色身業如來音聲 口業一切十方無邊
意業樂業 歎佛初一 無數無量劫結成
淨智二十二如來身 功能初六法身報身 化身如來慈悲二禪二十
歎佛大方便證法初六 方便法門攝化 相成結成初禪
十六歎佛無礙自在初四歎佛 歎佛口業無礙歎佛意業 三業無邊二十
歎佛後得智初四法身四佛口業意業歎佛 歎佛應機自在
化樂天二十歎佛三身初六 法身自在十四報身十四中有初二口業身業歎佛
歎佛自在兜率八天十六 歎佛周遍法界說法自在初六歎佛 無礙歎佛三障歎佛 眾生不空
夜摩十六歎佛三業 初八意業口業身業忉利 二十三世佛權實菩提
初四念佛 便歎佛 勝利念佛三障 日天二十二歎佛
初十歎佛莊嚴歎佛 深廣月天十六 歎佛觀行 佛智生成傾動
放光教示正觀乾闥婆 四眾四天王故作 大論東方天
治國二部鬼神乾闥婆 毘舍闍南方毘樓增長二部鬼神鳩槃荼西
毘樓博叉二部鬼神富多那北方毘沙門 多聞二部鬼神夜叉羅剎
即是八部鬼神二十八天中一東方天持國中有二十 慈悲方便法事淨土利他初六 歎佛見法歎佛
淨土化生歎佛隨處 南方二十歎佛慈悲 初六歎佛大悲調伏眾生十四 周遍十方無相中有
初十慈悲西方天 中有二十歎佛得法初六救生歎佛在生
法海淨土 歎佛淨土中說妙法成法供養須彌藏經 象形難陀蛇形
婆樓那 變形 北方夜叉輕捷中有
歎佛拔苦在世初八歎佛 等慈佛智身法生趣正道結成三十三 八部緊那羅毘舍闍畜生
夜叉羅剎 力士中有二十佛法三業 初六歎佛身業自在口業
歎佛意業 諸佛諸菩薩釋迦 梵王故知華藏
攝論第十八 菩薩眾說歎佛普賢 標普一切
歎德 三業供養可知上下二眾長行歎德經家當時長行
所謂如來 八法 二法
二十初二歎佛 眷屬歎佛 歎佛
果位四體初三 佛身口業一切三世 意業初一
法身三業即為普賢分齊八門因陀羅可以 三身四教五法六行
大意使煩惱並入 入聖中有二法
二法因陀羅境界 第二不動 諸眾未必同體
果位就中 一明出處師子 所以
供養下列供具 供佛菩薩 歎佛
具有散華燒香放光作樂歎德 行門 真佛無盡得佛意業
普門佛身普現 三世無常涅槃 具足八方便涅槃
結成法供養頌讚十九分為 三業道樹自在初三歎佛意業 自在口業
自在莊嚴大用自在第三 供養第二發起就中佛神力動地一方
四方同時八方十八 大論餘者下文 西異動
二明供養世界 道場所得第二 三結四等
二等世界就正 三自利他成滿 初一方便
法門觀心生歡喜法門 方便對治通達勇猛利他法門 如來諸佛無量法海
得度可知淨眼 解法下文 一次解故
相等攝取 聲門

盧舍那佛品第

[0019b28] 自此正宗四門分別 二來三明釋文

[0019b29] 釋名盧舍那廣博嚴淨依報何故 正報

[0019c03] 二來何故

[0019c04] 二法體相用分異
內證法智思惟慶喜顯德化人入定 優劣
四種淨土為此法界 世界海法用真如

[0019c12] 第四分文一對 盧舍那 果德名號
有別第二二明 離世間
成德所以眾生少善根 信心普賢說淨 第二文殊承力三業 以此依正起信起信
說法解故 相勸見法明白起行 有所離世間緣成 分文可知瓔珞經
第一世界法界第二明淨 次第引證維摩經佛國品
如是非一可知一總總有能詮 法義不定四十無礙
大眾 爾時世尊諸菩薩心下 料簡不同十門第四
有無二明法門前後多少不等有無初二 所以通問因果二法
第二所以行法所以 修行同異釋疑 中分長行偈頌長行
何等中有二十三十四 初二十一一切菩薩 十智
初十三身差別 一乘世界海一句 淨土依果眾生一句化生四法
界方便一句化生五佛 果德攝化作用初十初四 法身佛力報佛三佛眼下
三句化身三乘佛地 果位出生佛境界分局 法身行者行業化身
身業佛光口業佛智 佛海文中初三報佛 化佛作用初一
菩薩修行 地前信樂出生 地上十度波羅蜜波羅
方便 長行偈頌十八 就中初六十一
初一自利利他滿二根器樂 十一不可初八
十二世界海三句 佛海次第二明放光序分爾時
普賢三昧普賢入定 加分四大爾時普賢 菩薩佛神力明本爾時普賢
爾時普賢菩薩歡喜 四天下平等初文
示眾說法者 蓮華生放光 信心
因此放光偈頌三義 不同第五眾說 解行淺深不同
第六放光所以第六 放光往來地前世間 地上無漏無可
八不 二法修行不假第八正說 果德攝益分齊不為
第七境界相應 無光 依法淺深 第三已去
第六放光無漏 不可以放光 身業聲說口業蓮華
因人可見所以 正向面門 所以一一 成功放光文中
十門如是眷屬一一攝益十門 初六法身正報二明淨土
二明攝化十九初十歎佛 德行善能導師供養二重歎佛內證 第二文中
二次分文有無一有二來遠近本處佛號菩薩不等供養多少 他化天十地
供養四明如是所以 可知第八知識方便善巧
法界不為 他用證法 遠近
四相一處法相菩薩始終利用十方
如是總結菩薩 次第坐下所得法門化德 念念一一世界緣起自在
五明初文一處佛剎三佛菩薩名為 供具供佛
第二十億佛剎十億菩薩來者 國土眾生名字不同果德普通攝益現法差別不同
毛孔三光 菩薩方便周遍五一一塵中有 佛剎一一中有實事
次第化生 自在法門能化 念頃
人天 十迴向 初十偈頌十方
久修勝行偈頌次第坐下 中分初二菩薩 離苦 十方佛
所得法門化德可知第三普賢使說法者 敬請放光放光 可知三光
歸本因果第四蓮華 菩薩中有 相輪攝化分齊
眉間大菩薩顯教偈讚 明教分齊第二菩薩中有 二明眷屬
退成就四句第三 佛化自在分齊顯教
二師十七盧舍那 普賢諸佛轉法輪 初二化身充滿法界
現生說法分齊 難思第二菩薩初三 自在轉法輪十四三業
法輪初文 一行 四一法輪
四事轉法輪三乘三轉 二行十行所謂 無盡如下佛本行經
宿月初十五日內十二過半人影 北面宿宿法輪 第二初六意業
身業口業初二 因果分量身業 二明口業四有二明意業二重
分齊二重二重二明三昧 佛力加以發起 料簡釋文料簡第六
一有入定表法第二會所 不可方便入定對機二重不重
不重為此本分 中說所以因果 第七菩薩
何為無垢 第七自利果行成熟入佛華嚴 化主行者華嚴
普光第八法界解脫利他滿 師子化主 行表因人立身會所 因果中間四會
入定 菩薩契理 因人第八入定明法解脫究竟
諸人所知分齊在下 普賢 無礙
諸佛所得第三三昧 加分料簡加被 差別第七釋文料簡
有無諸佛遠近多少名字有無 不明諸佛何為加被 攝益得力說上 起行第二辨機不定進退
入定表法入定 不加第七即此 依法不異二明行者 第八三昧法界
不假不同 顯德差別 所為爾時一切諸佛 爾時十方摩頂與其
入定所謂 所為即是初文 諸佛現身諸如來有力
文中 一總行體 利他行加分初一十智
何以初十三自 利他十智多同何故果德 勝果
長子盧舍那佛 本願善根力 應有摩頂
可知因此說法不同第八不同說法 第八入法界
第二出入不定可真 交錯出入第四 菩薩普賢
長行意生普賢 不滿 二十歎德 初二普賢諸佛願行
大願普賢常見 道中 普賢定力遍知 眾說普賢三業雲雨
利他何故十力 修得應機所以十地 成因行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第一 (之上) 二十四

[0022b08] 乙巳大藏都監

大方廣佛華嚴經分齊 卷第一 (之下)

終南山沙門智儼

[0022b15] 第五正本分為 本分二明十智初文 一明佛神力自力
審察所為 一成本願諸佛本願以此 菩薩本願可知利益時機 末代見聞可知五欲有理
成因二行因果 明初 相對同時 因果前後不同修德
相成阿含 二行下文 會通 可知世界海世界海
眾生住處眾生化生 眾生法界業海法身 欲樂三世諸佛
佛化三身十二 心境
十智三結難思 五明十智 深法少有不同
佛子十智一世界 成敗清淨佛世界二眾 化眾生一句
法界能化一句如來自在 三身十二一句法身 佛地三句轉法輪
一句無畏不共法智上報佛力 勝法示現菩提三句光明讚歎音聲 佛光一句教化 佛智三輪化佛三昧法門
上報三昧果德如來自在佛海世界海十智 世界成壞可通
三世間器世間眾生世間第三 第四正覺轉法輪三世間無畏不共依法
外道不共二乘光明音聲 佛事讚揚三寶第八教化興隆 三寶使不斷第九三昧法門 證智十如種種自在後得智
十智相成 三世間十身法相 如是三結當下 五欲觀佛
十智十智通觀因地 十智方便智法施 不同文中 佛地
地前地上菩薩 第六分文 毛孔讚歎初文
本體一切三世三昧 動地 動地
如此他方內方便外用大悲 第二毛孔偈讚普賢十四即是
初八普賢菩薩自在 普賢應化眾生 初三身業自在一口
自在一行意業自在三業自在 佛境界第七菩薩 方便
初文長行正說 初十歎德深廣普賢菩薩四明普賢利物
無量四一剎土 初文初二歎佛功用
眾生界法難 利益第二初二普賢二明普賢利物普眼五眼自在
量等故云 次第正說 僧祇別人
論說一佛弟子神仙諸天 變化出聲名句授與 非情如下
出世果德二十一 過去初文 一總世界因緣莊嚴 普賢菩薩分別世界海起因
三法不可壞偈頌 何故本分 世界海 信解未盡世界
即是略明 由是方便即是 初文
莊嚴引證 三結世界莊嚴具 初一何故
不明蓮華世界不明 三乘淨土二報三事四化可知一乘
二種世界海國土如下 瞿夷攝論十八 同異住處十九
大寶中略即是 住處因緣 第一色相三量
無邊故知文中長行 長行可知中有 一佛神力
緣起四行業果 所得為生 普願二十初一
十八一偈第二 三十半偈初八二十 二行因陀羅安住
第三中有初三顯形 一切業海 陀羅住持第四體內可知
莊嚴二十可知第六 十八可知第七佛出世 二十中有初四佛出世次第 利益可知第八次第
開示成立世界海因緣文中普賢分別二明淨土 相成說法
廣說 第三香水海 本末相成香水海世界性
眾香向上十二 世界性分齊初中 二寶斫迦羅 寶王映現受用如意四大地處
地上香水海五明香河 利益明河中有寶樹莊嚴 長行一一境界塵數莊嚴分齊
長行偈頌第一本末 二水世界金剛五金 山風一總三結中有
二十 一有住持 五佛圓周十方一明
陀羅佛事隨心自在大用 普賢智行見聞金剛 寶地地上金剛
出生光明十七初九佛力八法充遍十方 初三圓珠金剛
莊嚴光明斫迦羅中分初四身業三摩寶王中有
初三就地 莊嚴四明世界十方 不絕普賢行無邊
四明地上中有十四 二十作佛事五河中有 長行偈頌長行可知
初十光明 寶樹可知 二明果行自在二明自在
世界清淨莊嚴第二所持 不可說佛剎世界性中有長行偈頌初文佛剎
須彌世界 二十長行第二初一淨土 性相三略形相莊嚴
淺深優劣優劣 方便四明方便 三明向上世界子句 海河并列二明蓮華三明
所持十二佛國世界性如是 可知瞿夷 界外世界三輪圓滿
五分蓮華須彌 十界為首莊嚴一百 世界或是蓮華或是餘者
世界眾多難解 經文不知 諸相佛剎
諸相高下 別異高下眾生諸相 文言轉法輪眾生說
大論第五復次 三千大千世界一世界一時一時 十方恒河沙世界一佛世界
一佛世界恒河沙世界一佛 如是佛世界十方恒河沙世界 佛世界如是世界十方無量 佛世界一切世界如是
(三乘) 。大經世界一世界同類世界海多義 深廣三世世界圓滿
五世界分世界 世界轉義世界蓮華 世界須彌勝妙世界形貌
何故無量何故一中 一切修行各各 眾生現世佛土 諸眾生佛境使然
何故大論世界海不同 三乘方便不同第三 七十分為初二 世界海莊嚴住世十八
清淨世界世界 因緣世界世界世界佛出世世界初二
初十一法結對 器世界所以信心 方便故此次第
因緣二十三中一菩薩 可知文中 起因佛子 因人童子三明見佛
正因佛滅見佛 可知即為文具 教行事因三世人法因緣本生 普賢法門
何以重頌 多義異時後來無上 初文一明久遠劫數
爾時世界三時 道場佛出世第三見佛 一時童子可知
二時莊嚴童子以定爾時 明王爾時善慧 大眾童子
初生三明分齊初四 難聞 供養初生初一
教令供具教令 眷屬見佛往詣一往 所有可知爾時如來說經
爾時童子獲益 爾時功德壽命後說聞經 獲益一明童子偈讚
得益時下四佛 發心堅固童子初二 讚佛法身久修願行一舉佛德菩薩修行
童子勇猛莊嚴精進 授記供佛成佛引證勇猛世界
童子第一見佛十信滿心第二聞法 十信滿心第三見佛初心 第四聞法初心增上所以 童子所得三昧上下諸位經文。
是以得知何以不明 成道法輪 有法在後 光照高原次第菩薩
即是

第二普光如來名號品第

[0025b06] 釋名二來四分

[0025b06] 一處智光 品名通名別號

[0025b08] 來意一會來意來意何故 淨土能信 來意化主


[0025b12] 分別 化主體相用 約法出體十信
當分名號自在 可是佛國

[0025b16] 釋文大光 律師普賢承力說淨依果
何故 與果 同一不分正報
名號佛身四諦口業 光明覺意業名號 四諦三光
軌則名號 文殊師利正說序文 住處佛德佛國土 及其諸菩薩
爾時世尊 分為何者分為一舉 化主歎佛明顯因緣二明 三明疑事五文
甚深難測六四 教法甚深 便漸次淺深 行儀淺深
為此鬼神 歎德辨證 無礙利他自利
可知利他可知中有 二簡新異 歎德歎德十分
四句一門 三時四十四所以 通問上位果德起行
化主佛土非世界 初十法身三輪 佛法即此
開示二十佛法菩薩 無上十四 後際佛法大光 三十三隨喜
最好初五問名 佛剎 品等成正覺賢首品
盡性 初三及第第四行法可知自在忉利 十地品十定十四
菩薩住處後際十三 不思議品 自在十無盡藏不見 十忍品十定
第四 義通即如一如
即如 神通力果德至順 外緣無不
相應所以放光二法分文 淺深 功德智者解元菩薩
進行蓮華成果所以東方開明初生 第二正說第五 化主甚深所以入定明法
不住不同 十信表法可知 文殊平等妙慧 所以文殊妙慧
希有 諸佛不思議 何以下列如來 第二可知第三
三重四重 初一十六可知四天下十六 不同成名各異
中正淨土何以 文中一明 三千大千界名號不同
三千界如是東方廣解名號一佛何以上下 無際顯教

四諦品第

[0026b10] 四門

[0026b10] 四者

[0026b11] 二來何故來者化主 說教何故 人法

[0026b13] 教法 甚深

[0026b14] 四分 三千十方三千四諦三佛 如此娑婆無邊四諦
中文真實不虛 不依一諦四諦 三乘見聞起信入道緣故通有一乘
一乘一乘不空 所以文殊妙慧虛實四諦

光明覺品第

[0026b25] 四門

[0026b25] 如來化主 覺者諸菩薩

[0026b27] 二來何故來者有緣 分齊

[0026b28] 同法 人法體相用

[0026b29] 四分 第六異文 初文
放光二明三千因果 所有三結分齊 諸菩薩來集別有
菩薩五文歎佛一乘三乘小乘一乘方便如此 因此
放光隱伏同異第一放光 即為證法名號神力 相輪依法
分齊佛神力成德 神力未必放光菩薩 會所解理分齊
何故四會 攝化佛土顯教 佛足相輪放光十信 放光分齊二十五
初九餘者總結相如第二 光照可知第四所以文殊在前 賢首在後智行
文殊妙德妙慧 在於一時能別見遠 只是異見未必
往來未必交往 十方所有者當中未見法攝所有 自心所以
隨心正化 第五偈頌文言文殊意表菩薩所以文殊 般若真性相同初地漸漸
增多不可十地菩薩 漸深 初一應真 實法
初三分別無性 不生真實一境 相者因果二種
約法明淨知法 多少 嘆德分齊知見
第二 明知善惡等慈相同戒行 分為初六二邊
菩薩利益第三平等法 相同三地 初一佛德性能無礙利生 八相正說法身第四相同
文中初五 利眾生 第五相同地中相續
不異不住道慈文中初五 菩薩慈悲不住正觀相續不異成真平等
一行可知第六相同 無染文中十七初二 不見真佛如量智
見報正體智者 見法五明微顯分齊 上下同異一者一中
中一十數 不見一者多數 不見
第七相同 種種別異文中初六 方便智勝行歎德 實性解方四明
勝法第八相同增減法界 文中初二理智 歎佛深法十二三世用力 一對初一結成
分為淨土 第九法門相同九地 大悲利他自在文中初二意業
十六口業得法無礙大用無礙初二第十賢首 十地自在初十
自在六喻十四初五實性 依果自在正果初五文中二行三行
三明真如菩提二修 得法二修慈悲化身 聞法報身上第 佛功德勢力及第成正覺
增光表法淺深 二十二六道因果即為聲聞 辟支因果二門聲聞辟支
四諦十二因緣 二門聲聞緣覺 迴心大乘 初心菩薩一門
迴心二門 因果一門聲聞諸位 乾慧地菩薩一門普賢 乃至十地因果菩薩
普賢阿含

品第

[0027c13] 分別

[0027c13] 品名來意約法

[0027c14] 來意何故
法成解故可知 法明門下生 初地使 使

[0027c20] 十信滿心使

[0027c21] 本來不須自體 斷惑云何 云何虛空三乘
三明所得法明門 華嚴三昧 信心信心精進
定心不退迴向戒心願心初發心 名字一劫三劫
法明門之中心心 百法無行大願 修行一切下文一百四十 上行瓔珞經二十四
即此通義 二義深義 十信

[0028a07] 正宗 文中自下第二 可是第八
解行淺深文中方便對治成因 菩薩品性起自體因果 所以
性起本性因果 三際賢首 忉利天三不 思議後際
成就信令忉利天 解行十地品成就 成就解脫可知
成分從此序分第六一會 正宗阿含名義第六 成體相等故知
初一依法 成行賢首品 成位初文中分問答 爾時娑婆解行入法界圓通
明法初文文殊眾人 妙慧二眾文殊 妙慧一緣甚深二教
甚深三業甚深四佛說法甚深福田 甚深正教甚深正行甚深助道甚深一乘甚深佛境界甚深所以緣起
菩薩諸法如實因緣 緣起三性無為 文中問答即為立正四起
一緣相違云何 云何種種 無分別諸法無知
云何真俗但是 可知無分別 分別不可
不分云何成因 初一
觀行第二初五 所以 不住故作諸法不自在云何
不知不可得可知緣成相續 緣起有為生滅因緣
緣起相互疑云不分 云何流轉云何現相示現文言
有力不對 故云自性知法 對法成分別無
無生一偈真實無性 知覺第二教化甚深 攝心入理此後
度生 中有初一十一 十一相生可知云何
眾生無性云何教化教化云何無性初生無性
無生可知 正義正義 正義觀門顯示
初文初一 觀行以內化生 第二觀門一舉因緣 觀法一明諸法
唯識三伏 世法無性眾生何故 虛妄何以種種 緣起無異所以
正法財施眾生第三業果甚深 問答立義第三可知
無我云何受苦受苦云何 無性理事相違緣起 二事相違
不違 因緣四緣
六受 九有同性並不世間第一
所以能事 第四說法甚深文總 中分所得二十
四生相違 若非言教便 教義相違一者
不住善巧是故 中有第一明法荷負
拂動緣生
所以第五福田甚深可知中有正義中有
三結四生別有問答可解因緣相一緣 對機應感
現形 對治緣分 所以
初見明白第六正教甚深 中有三結四生文約所知十法
云何不須因果 須知因果 退退無益
相違 二門立宗精進 懈怠對上
第二初一多聞懈怠無力懈怠 懈怠四倒懈怠懈怠 懈怠懈怠無有
我慢所以 第七正行甚深問答 中有可知
可知云何聞說 煩惱云何聞法不斷 心心所行斷惑 教相不無不得
顯德不如
非分惡業障礙不解 所以
助道甚深偏執相違 立正 能所
初一四會相成不可佛說 可知相成
可知所以初善 第九一乘甚深問答中有立正三結
四生可知因果體用相違 因果體用同一法性一法 大慈方便眾生見
因果二明 異見一成一明善行 一明自在應機
可知唯一所以 聖法得中上來 多人多人即是第十
佛境界甚深問答 偈頌十一何故
文殊十一四重初三自利利他 三通能所一總
廣大一佛分量境界 四佛境界幾許 眾生隨順境界眾生說法
如量智分別佛境分別不識境界令眾生決定佛境 何等眾生心十一中說 廣大所以文殊妙慧佛境界
初一境界佛境入境 何等佛境
佛境眾生說何等 所知分別智佛境 何等決定佛境佛境
境界次第次第文明既得信解平等無礙 文中承力 無礙如是獲益
可知利益文中 三結所行上第八智 六度行法所行業者上第三寶 所行業受世間
上第精進懈怠第七修行出離多聞不得 身行上第隨身隨行 教化隨身行者上第四德
佛法第五 佛田隨行 所生持戒上第 心性隨行不同各異
說法果報上第賢首 眾生實名果報 向前文殊佛境界得名 果報顯現表法
成聖方便表法功能明淨

淨行品第七

[0030a23] 四門

[0030a23] 菩薩修行勝妙 淨行淨行品 行者行者

[0030a25] 來意所以起行前行

[0030a27]

[0030a27] 釋文 文殊所以文殊 不受發願
不明相從十一總分 云何因相 果相初文
果行一智一智果行一法 證智果行滿 初三三毒堅固不退
不同凡夫自利利他勝妙 二乘假名菩薩 對治三體三性
第二問事第三 四問中有可知第二 果分堪受
天神大悲 第二文殊可知 無餘長行
長行初文 曉喻懷有可知佛子自利去來今利他
明達實相果行可知 因人自利滿利他
二種一行二行同時 即行總有
成行異事 一會入理菩薩在家 如若聚會
無慚同法疾病見背恩人 房舍成心如若僧房
苦行人相似 布施如若 如是一百四十分為
初十一明在家菩薩不捨世間 出家不住有為出家 十五出家受戒房舍二十 住處威儀行法錫杖五十七
道路行法乞食二十城邑 聚落乞食行法時下十七出離 修道行法誓願二行
三自無障礙未成成行決定性起一切 初一一句
何故瓔珞經 入理 一乘瓔珞經三乘在理

賢首品第八

[0030c20] 四門

[0030c20] 十信滿賢聖 菩薩賢首品

[0030c21] 二明 何故既成歎德成位

[0030c23] 歎德

[0030c23] 釋文七百 十五文中初文 賢首三賢時下
經家諸佛 經家文殊淨行請問初一
一起所以文殊賢首十信 妙慧不受深義淨德第二初十 發心行相深心五百十九廣明
一切諸佛一百 五十四我所譬喻二十一校量勸發
正說發心功德行相分齊
一成德文 因緣二門歎德一半 發心發心 初一
初一二門第二五百 十九中有初一三十二 菩提忍辱精進三百 菩提神力自在
八十一無礙成就功德初文一百一十九自利差別剎土 無有十四利他行初文
十八十信四不壞信 一切第二位 堅固不可第三位三地一切第四
具足摩訶衍第五 大悲心堅固第六地大為首 一切眾生第七
超出四魔十九第八 行相微妙甚深十三 九地說法功德智慧 十八第十十地
初十是故 位次初文初四 十二
初二三寶二三佛性不可壞 何故善根喜捨 一乘二明種子上心
滿心一向不退 滿心十解成行異說 是故初一
行文第二利他中有初八 明清淨方便八相成道無染方便一明大用三結自在忍辱
精進初九 利行滿足佛事說法教誡神足 十五利他行自利初七 身業不空柔軟美聲
眾生苦樂無利十六意業 梵摩最好清雅 迦陵聲言調和
柔軟 聲言尊重 深遠臍輪發聲猶如初七
初十出身 供養一切三十四身業 一切二十六諸法亦即
利他三輪初二 明神世間正見 法輪安隱眾生一百七十八宿住
憶念即是 心輪憶念如是 四十四
文中 非法語者經本十七 非法
現前現前 不斷不喜不悅
熱惱愛語不樂 他人 法語他事
非法妄語痛心 不喜不樂愛語八不入心 結怨初四
法體四有 可知次第八十一無礙成就 功德神力自在十七
器世間自在東方世界無有餘下 正覺自在眼根正受 十四眾生世間自在眾生世間 二十四自身入定童子身入
正受十四身入毛孔 出自四一微塵 四大入定名下無盡自身 二入即為二十四三世間
二義菩薩自身三世間 菩薩三世間示現自在上文即是第二 第三一百五十四明法
上來基建善根 位次 起發經文十地
入佛境界無上菩提滿足佛事矛盾其實一乘 不捨 絕情無不無不
先後旨在一味無異因之無異因果 無為
其所功成 通行鑒真出言非思量
難測視聽 無由取信近事
初二龍神不思議 二十德行深廣 持法明了
善用 自在變化自在仇怨 利生廣大十一安生十二隨機
十三自在十四解脫自在 知法十六無礙成事十七 十八明了十九成上
二十源自譬喻第四 修行初四 借喻五事勝妙
感應聖心次第 瑞相摩頂成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第一 (之下)

[0032b06] 乙巳大藏都監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5 No. 1732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