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ou Xuan Fen Qi Tong Zhi Fang Gui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 方軌卷第一 (之上)終南山至相寺沙門智儼述
[0013b26] 此經本外國凡有十萬偈。昔晉道人支法領。 從于闐國得此三萬六千偈。以晉義熙十 四年歲次鶉火三月十日。於楊州謝司空
寺。天竺禪師佛度跋陀羅手執梵文。譯胡 音為晉。沙門釋法業親從筆授。時吳郡內史 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為檀越。至元熙二年
六月十日出訖胡本。至太宋永初二年辛酉 之歲十二月二十八日校畢。
[0013c05] 今分判文義以五門分別。一歎聖臨機德 量由致。二明藏攝分齊。三辨教下所詮宗趣 及能詮教體。四釋經題目。五分文解釋。
[0013c08] 初歎聖臨機德量由致者。夫如來大聖。自 創悟玄蹤發軫於無住。融神妙寂志崇於 菩提。故能殖道種於先際。積善業於無我。
暈正智於金剛。朗如如於爾焰是以妄想弗 剪而霄翔累表。靈鑑弗瑩而圓明等覺。澄 深我淨至寂所不隱。凝跡常樂無所而 不施。生死涅槃夷齊同觀。德備圓通大智無
障礙。解脫方便妙極然矣。
[0013c16] 第二明藏攝分齊者。斯之玄寂豈容言哉。 但以大悲垂訓道無私隱故。致隨緣之說 法門非一。教別塵沙。寧容限目。如約以辨。
一化始終教門有三。一曰漸教。二曰頓教。三 曰圓教。初門漸內所詮三故。教則為三。約 所為二故。教則為二。言其三者。一曰修多
羅。此云線亦名經。以線能貫華經能持緯 義用相似。但以此方重於經名不貴線稱。 是以翻譯逐其所重。故廢線名存於經目。 譬聖言教能貫穿法相使不差失令法久
住。經與線相似。此從譬立名。即詮定教也。 二毘那耶此云滅。以身口意惡焚燒行者 義同火然戒能滅之故稱滅。此從功能彰
目。教從所詮亦名為滅。即詮戒教也。三者 阿毘達摩。此云無比法。亦名對法。能破煩 惱及分別法相。無分別慧最為殊勝。更無
有法能比此者。故曰無比法。此從無他得 名。教從所詮亦名無比法。此即詮慧教也。 名對法者。即阿毘是能對智。達摩是所對境
法。即境用立名。此後二藏並從所詮得名 也。問若然者。何故攝論云。為說三種修學 別立修多羅。為成依戒依心學故立毘那
耶。以此文驗。即經詮三行。戒詮二行。慧 詮一行。答有二義。一剋性門。二兼正門。剋 性如前說。兼正門有二義。一本末義經為
本教。餘二次第末也。二者兼正門。經中定為 正。戒慧兼也。律論亦爾。准可知耳。此經即 修多羅藏攝也。所為二故。教即為二者。根
有利鈍。法有淺深。故約聲聞鈍根就分別 性立於三藏。成聲聞行法故也。為菩薩利 根。約無分別等三無性。義立三藏。為成菩 薩行法故也。問經云為諸緣覺說因緣觀
法。即緣覺亦有教。何故不立藏。答依普曜 經。三乘教即立三藏。今依攝論及地持等。 但假教即入聲聞藏。故不立也。此以二義
明之。一聲聞聲聞。是人本來求聲聞道樂 觀四諦。今遇佛說四諦法得道。先有種性。 今復聞聲故曰聲聞聲聞。如經中說。求聲
聞者如來為說四真諦法。據此為言。二緣 覺聲聞者。先求緣覺道。今遇佛說因緣教 法。如經中說。求緣覺者如來為說十二緣
法。就此為論。初義總相知法。後義別相知 法。利鈍雖殊。同期小果。總為一藏也。若 上利根出無佛世。自悟因緣。而得道果。有
行無教。據斯廢也。依普曜經。望理教別 也。就聲聞中有其二種。謂初執性教及順 破性等諸部執教。破性教者。分知法空。同 依四諦趣於小果故同入聲聞藏也。二菩
薩藏內有二。一者先習大法。後退入小。今 還進大故。經說言。除先修習學小乘者。我 今亦令入是法中名漸入也。二者久習大
乘今始見佛。則能入頓。故經說言。或有眾 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始見我身聞我所 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也。此經即入大乘
教攝也。第二頓教攝者。故下經云。若眾生下 劣其心厭沒者。示以聲聞道令出於眾苦。 復有眾生。諸根少明利。樂於因緣法為說
辟支佛。若人根明利。饒益於眾生有大慈 悲心。為說菩薩道。若有無上心決定樂大 事。為示於佛身說無量佛法。以此文證知 有一乘及頓教三乘差別。又依真諦攝論。
一者一乘。二者三乘。三者小乘也。問頓悟與 一乘何別。答此亦不定。或不別。或約智與 教別。又一淺一深也。一乘藏即下十藏也。相
攝准之。第三言圓教者。為於上達分階佛 境者。說於解脫究竟法門。滿足佛事故名 圓也。此經即頓及圓二教攝。所以知有圓 教者如下文云。如因大海有十寶山等准
之。問此經何故上來通三乘分別及攝者。答 為此經宗通有同別二教三乘境見聞及修 等故也。如法華經三界之中三車引諸子 出宅。露地別授大牛之車。仍此二教同在
三界為見聞境。又聲聞等為窮子。是其所 引。故知小乘之外別有三乘。互得相引主 伴成宗也。藏攝分齊訖。
[0014c04] 三釋教下所詮宗趣者有其二種。一總。二 別。總謂因果緣起理實為宗趣。別有四門。 一教義相對以辨宗趣。二境行。三理事。四因
果。教為宗義為趣。境為宗行為趣。事為宗 理為趣。因為宗果為趣。次能詮教體者有 其五種。第一義者實音聲名味句。第二義者
可似音聲名味句。第三義者不可似音聲名 味句。第四義者唯識音聲名味句。第五義者 真如音聲名味句。故經云一切法皆如也。
[0014c13] 四釋經題目者。大方廣佛華嚴經世間淨眼 品者。大謂體相用莫過故也。謂平等不增 減體。具足性功德相。生世出世善因果用
故。方者理正非耶。廣者法門理數具德盡其 邊也。佛者覺也。此通十佛及三身佛。華有 二種。一集果華不與果俱。如生死為道具
等乃至因位善根等也。二莊果華與果同時。 如七淨華等及滿果位諸德。修生本有互嚴 可知。嚴者莊飾也。又言大者標以勝極之
都目。故論云。大勝高廣一體。而異名乘旨道 富。參羅無外。謂之大本。非局然矣。言方 者圓通之致。處無不善。觸緣斯順。不擇物
而施。故曰方。言廣者。沖而幽微而遠淵而 且博。謂之廣也。言佛者中國正音云佛陀。 此方稱覺者。以其朗達窮源。塵習永亡。懷
明獨曜。暉光大夜。啟導群惑。自覺覺人故 曰佛陀。言華嚴者。此況法身行德之美故。 體非真無以彰其妙。功非極無以顯其勝。
互相瑩發義並超殊。可謂自體圓通勝妙之 極然矣。其猶眾綵奇珍纖飾金顏。特甚瓌麗 世之無比。故就斯喻標名。故曰華嚴。經者
真淨之教。訓議常則。文詮理緯。顯用行心。 故曰經也。世間淨眼者。謂時中器等三世間 也。及能況之相。又體用差別。故現世。無礙
無染況淨眼。亦可如來未出世。無善導故 如盲。佛今出世。現自他淨喻明眼耳。言世 間淨眼者。此應名序。但今之時會並是勝
流入佛眾海數。德居淨域塵所不染。出自 天真。信非有為。故託以顯至極圓道緣起之 妙。不捨生死而無沾污。是以就事為目
故曰世間淨眼。難測。非喻莫曉。故設以擬 狀。若於眼內外俱淨中表清徹。色像參羅並 屬於一運。無小無大無遠無近不相妨礙。
故可准況標之如眼。故下偈歎。世間清淨 猶如眼。義顯聖說然矣。品者語言理均。挌類 相從。稱之為品。此經有三十四品。此品貫
之在首。故稱第一。經之都目宗要之況旨 明於此。故言道大方廣佛華嚴經。
[0015a22] 第五隨文解釋者。初總料簡教之分齊。次別 釋文分齊。有二。一對耶顯正明其分齊。二 約所詮義明其分齊。初對耶者有其四門。
一約緣辨耶。如八時不應語等。二約業辨 耶。如求其名利。自是非他。樂世有等。三 約惑明耶。聞作聞解不得不聞。乃至依 法不依人等。四約始終辨耶。如經云八
大善人等當成不善故。二約就所詮明分 齊者略有十門。一同時具足相應門。於中 有十。一教義具足。二理事具足。三解行具
足。四因果具足。五人法具足。六分齊境位具 足。七師弟法智具足。八主伴依正具足。九逆 順體用自在具足。十隨生根欲示現具足。此
等十門相應無有前後也。二因陀羅網境界 門。此中具前十門。但義從喻異耳。餘可准 上。三祕密隱顯俱成門。此亦具前十門。但
義從緣異耳。餘可准上。四微細相容安立 門。此亦具前十門。但義從相異耳。餘可准 之。五十世隔法異成門。此亦具前十門。但義
從世異耳。餘可准之。六諸藏純雜具德門。 此亦具前十門。但義從世異耳。餘可准之。 七一多相容不同門。此亦具前十門。但義從
理異耳。餘可准之。八諸法相即自在門。此 亦具前十門。但義從用異耳。餘可准之。亦 可依性。九唯心迴轉善成門。此亦具前十
門。但義從心異耳。餘可准之。十託事顯法 生解門。此亦具前十門。但義從智異耳。餘 可准之。上之十門玄並皆別異。若教義分齊
與此相應者。即是一乘圓教及頓教法門。若 諸教義分與此相應而不具足者。即是三乘 漸教所攝。餘義依下天王等法門。准之可
解也。隨文解釋者。初略舉八種教明互相 成。及約三教相明其次第。次隨文釋。其八 教者。一一乘三乘分齊。二真應。三迴三入一。
四空有。五凡聖相由。六常無常。七三乘同行。 八辨法邪正。此之八義上下皆通。廣說略說 相從成就本末二相。宜可准思。約三教相
成者。謂始於道樹。為諸大行。一往直陳宗 本之致。方廣法輪其趣淵玄。更無由藉以 之為頓。所言漸者。為於始習施設方便。
開發三乘引接之化。初微後著。從淺至深。 次第相乘以階彼岸故。稱為漸。所言圓教 者。為於上達分階佛境者。說於如來解脫
法門。究竟窮宗至極果行。滿足佛事。故曰 為圓。如窮之以實。趣齊莫二。等同一味究 竟無餘。何殊之有。但以對治功用不等故。
隨根器別其淺深。言分有三。其次第者就 於一乘了義實說。約對治方便行門差殊。要 約有三以明次第。一者據方便修相對治緣
起自類因行以明三教。漸即在初。頓中圓 後。三義從漸說也。初漸以生信。次頓以成 行。次圓以成體用耳。若約實際緣起自體
因行以明時。頓初漸次圓後。初示頓以令 修。次示漸彰為物。後示圓果德備故也。若 約窮實法界不增不減無障礙緣起自體甚
深祕密果道時。即初圓次頓後漸也。所以爾 者。正以沖宗不遺於玄想。圓道不揀於始 門。是以事雖近而至遠。相雖著而至密。淺
至極深方窮故。初示圓令見聞。次彰頓令 隨喜。後辨漸階位。顯德起信行也。此即 約圓以明三耳。然教乃可爾。論其旨也。正
明如來法身無上菩提至極圓道。契窮實相 德盈海奧。義興真本顯明後際。語果彰之 於無得。論因顯之於無發。故無相之相。其
趣幽微凝同太虛。旨絕名相。可謂至道無 言而玄籍彌布。真容無像而妙相備嚴。入於 佛慧具佛所行。德顯殊美踰越於世。故經
首貫以佛華嚴之稱者。當以旨南之說。宗 要在茲。隨文釋者。此一部教大分有三。謂 序正流通。若竪料簡。隨其八會有十義別。
餘准可識。此經一部凡有七處八會。人中 三。天上四名七處也。重會普光名八會 也。此為階法故有七八耳。此七八文相有 無不同。略以十門分別。就八會內所以初
明佛者。佛是化主。今攝物必以化主為先 故。初明也。二大聖說法有所栖託。次辨處 也。三攝化有所。次明菩薩。四器雖具足。請
若不滿。則不為說故。次生疑。五法潤無 崖。次辨集新眾。六微法不審不可即說。 次辨入定。七欲辨法勝故明佛加。八顯法
始終分齊。次明出不出異。九勝法既宣。次 明法益。故辨動地雨華等也。十然功用既 彰。化不偏屈。十方齊轉契合不虛故。次辨
結會平等顯證述成。此十若離雨華等乃 有十五。散華燒香放光作樂雨寶。攝五為 一也。今並攝在十耳。二對會釋有無者。
七處佛三身中是何。此解有二。一局一通。局 者八會俱非小見。故是報身。問既報非化。 何以處與下同。答此為先化流於末世。故
寄世處以辨也。又問若寄世者何故經云 阿迦尼吒天成。答此有二義。一寄化顯報。 即八會是。二寄報顯化。即色究竟是。為彰
欲界是化故約相是化。今論教意耳。通者 三身具有。一一互成。又普賢文云。在我身 內無障礙。又辨華藏世界海又寄道樹等。
故知也。此約三乘辨。若約一乘即下十佛 並皆通有也。分文三者序正流通也。序者方 便相。正者說體相。流通津用相。此淨眼品是
序。盧舍那下辨正宗。經不來盡故無流通。 所以知。大論云。不思議經有十萬偈。此唯 有三萬六千偈。故知也。亦可有流通。眾生
心微塵已下文是。但為龍樹菩薩會事等處 十萬。準省之故不足耳。若從文義以分。至 文別辨耳。序文分二。初明證信。二天王設
供等已下明其發起序。證信序文有二義。初 二句四字局此證信。二一時下義有通。此 約一義耳。又亦可二句義通一部而文局。 初一時已下文通而義局也。約此義即有
六句。一如是。二我聞。三一時。四佛。五住處。 六同聞眾。初釋如是者。眾聖理教文義相應 故也。亦可我傳文義如佛所說也。是聖教義
也。又信順辭耳。我聞可知。一時者根授相 應時也。時有三義。一平等時謂無沈浮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