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Avatamsaka Sutra (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三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盧舍那佛品第二
[0146c08]自下明正宗 將釋此文四門分別 一釋名 二來意 三宗趣 四釋文。
[0146c09]初釋名中。盧舍那者古來譯或云三業滿。或云淨滿。或云廣博嚴淨。今更勘梵本具言毘盧遮那。盧舍那者此翻名光明照。毘者
此云遍。是謂光明遍照也。此中光明有二種。一智光。二身光。智光亦二義。一照法謂真俗雙鑒。二照機謂普應群品。身光亦二
種。一是常光謂圓明無礙。二放光謂以光警悟。此中遍者亦二種。一平漫遍無礙普周故。二重重遍如帝網重現故。此二圓融。各
全體遍非是分遍。是故下文云。佛身充滿諸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如是等無量如文說。此中身智無礙故身光即智光。二遍無礙
故平遍即重重。光遍無礙故光明即遍照。遍照性開覺。是故名為佛。此明下文世界海等諸事一一皆是稱性緣起無礙離闇覺照稱光。無不普周法界名遍。此舍那佛非
局報身。以通器等三種世間具十身故。問如下文中略明五海。廣辨世界。何故不云世界品乃題佛名耶。答古德釋云。以從主為名故以主勝故。舉土主以說之。今釋
以佛通三世間故。下文土等即是舍那佛。如十身中國土身等。又以依正無礙故是故標釋。互舉文綺耳。又以五海中佛海即具餘四海餘亦爾。以佛勝故。獨標為軌故以
為名。餘不說也。
[0147a05]二來意者。前既序已。次顯正宗義次第故。是故次來。
[0147a06]三宗趣者有二。一約人二約法。人亦二。一化主。二助化。各有體相用。主中內證法智為體。七日思惟
解脫為相。加說為用。此三不二唯是一果。助化中入定為體。蒙加為相。起說為用。此三不二唯是一因。此上因果融攝不二唯是一
人。法中亦二。一約義理。二約教事。亦各有體相用義。理中性海為體。別德為相。應教為用。此三不二唯一義理。教事中本分內五
海十智為體。十世界及華藏界為相。益機為用。此三不二為一教事。此上教義融攝不二為一法也。又上人法復圓融不二為一宗
趣。此四義各三為一緣起相即無礙。是故或唯果以俱是佛故。或唯因俱是普賢故。或教或義或人或法或體或用或主體乃至或
教用。竝皆攝盡准思可見。下諸會宗皆有此相。但隨法異耳。
[0147a22]第四釋文中有二。一通辨經論解釋分齊生解方便。二別釋本文初中略有十種方便。一解釋決擇。二釋文方
軌。三四種悉檀。四四意趣。五四祕密。六四道理。七五力。八六相。九六釋。十八聲。
[0147a27]第一解釋決擇者。依雜集論第十五云。釋決擇者謂能解釋諸經宗要。開發彼義故。案云彼中略開六種。廣有十四具如彼說。
今略舉一門。論云。攝釋門者。謂若於是處宣說諸經緣起所以句義次第意趣釋難。案云緣起所以者顯教起所因也。句義次第者
品會文義相生次第也。意趣者顯經宗趣也。釋難者釋外妨難也。餘如彼論恐煩不述。
[0147b06]第二釋文方軌者。攝論第五云。若有欲造大乘法釋略由三相應造其釋。一由說緣起。二由說從緣所生法相。三由說語
義。無性釋云。為欲開曉諸造釋者解釋道理故說略由三相等言。世親釋云。由此三相隨其所應應造一切大乘法釋。案云初由廣說自性緣起為所依本。即阿賴耶識
與諸法互為緣起。二依此所生轉識諸法於上分別三性道理。謂於依他所執無圓成有得不得見不見同時等。如論具釋。此二門觀道理解釋。三由說語義。謂顯佛言下義
意此有二種。一德處謂顯佛果二十一種殊勝功德。無性釋云。已得在已圓滿饒益。故名為德。二義處謂顯菩薩三十二行相。無性釋
云。未得在已隨順趣求。故名為義。此二所說皆以初句標。餘句釋。此是觀說者意解釋。
[0147b22]第三四悉檀者。智論第一云。有四悉檀。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悉是實無有相違。一世界悉檀者。有法從因緣
和合故有。無別性。譬如車轅軸輻輞等和合故有無別車。人亦如是。五眾和合故有無別人。若無世界悉檀者佛是實語人。云何言我以天眼見諸眾生隨善惡業死此
生彼。當知是人以世界悉檀故非第一義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觀人心行而為說法。於一法中或聽或不聽。如為斷見人說雜業故雜生世間得雜觸得雜受。如
為常見人說無人得觸無人得受如是等。三對治悉檀者。對治則有。實性則無。如酸醎等於風病名藥餘病非藥。不淨等於貪等亦爾准之。四第一義悉檀者。一切法性
一切言論差別皆悉平等一味。解云。或約世界說有勝義為無。如第一說。或勝義為有世界為無。如第四說。或對異機說有對餘機說無。如第二說。或治此病為要於餘
病為非。如第三說。皆須得其本意法悉有用。隨言混取失意成謗。
[0147c13]第四四意趣者。雜集論第十二云。由此四意趣故。方廣分中。一切如來所有意趣。應隨決了。又莊嚴論
第十三云。諸佛說法不離四意。攝論第五云。以此決了一切諸佛言教。一平等意趣。謂如說言我昔曾於彼時彼分即名勝觀正等覺者。無性釋云。謂一切佛由資糧等互
相似故說彼即我。非昔毘婆尸佛即今釋迦。楞伽中約四義釋。一字等二語等三身等四法等故說即彼。而實非彼。二別時意趣。謂如說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無上
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無性釋云。謂勸懈怠不能於法精勤學者故作是言。此意長養先時善根。如世間說但由一錢而得於千。莊嚴論
釋。此由別時得生故。解云以後別時得彼千也。三別義意趣者。謂如說言若已逢事爾所殑伽沙等佛。於大乘法方能解義。無性釋意約證相大乘。不就教相大乘故作
是說。莊嚴論云。如佛說一切無有自性故無生故。解云此約證無生說。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謂如為一先讚布施後還毀呰。尸羅及一分修當知亦爾。無性釋云。先
為慳貪讚歎布施。後為樂施毀訾布施。餘戒修亦爾。莊嚴論云。由得少善便為足故讚毀也。
[0148a09]第五四祕密者。雜集論云。如是四種於大乘中略攝如來一切所說祕密道理。梁攝論第六云。如來所說不出四意四依。依
即密也。無性攝論第五云。四種意趣四種祕密。一切佛言應隨決了。一令入祕密。為化怖斷有情。依世俗道理於聲聞乘中說有
化生等諸有情。於大乘中說心常等。此則於大小乘說有人法。竝是祕密。莊嚴論云。應知教諸聲聞入於法義令得不怖。說色等是有故。二相祕密。謂於是處說諸法
相顯三自性。無性釋云。為令悟入所知相故。解云此雖說法相意顯三無性故為密也。又莊嚴論云。應知於分別等三種自性無體無起自性清淨說一切法故。解云此雖
說三性意顯三無性。如次可知。三對治祕密。謂於是處說對治行八萬四千。解云謂於無說有於同說異等皆是密意。對治所化有情障故。說此八萬四千等也。四轉變
祕密。謂如頌曰。覺不堅為堅善住於顛倒。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無性釋云。剛強流散說名為堅。非此堅故說名不堅。即是調柔無散亂。定即於此中起堅固慧覺
彼為堅。解云散心流動顯名不堅。散心剛強就密名堅。定心守境顯名為堅。定心調柔密名不堅。若取顯了於散亂起堅固慧。則遠菩提。今取祕密於定心起堅固
慧。則得菩提也。無性云。謂於四顛倒善能安住知是顛倒。決定無動。解云若取顯了則住於無常等計常等四倒之中。豈得菩提。今取祕密知此常等於無常等橫計
而起。決定知此名為善巧住於顛倒故能得菩提也。又世親釋云。是於能顛倒中善安住義。於無常等謂常等名顛倒。於無常等謂無常等是能顛倒。此義則倒彼
所計義名顛倒。於此安住故得菩提。言極煩惱所惱者無性釋云。為所化有情精進劬勞所疲倦故。解云若取顯為貪瞋等惱亂行者名為煩惱。此則遠菩提今取祕密
精進勤苦劬勞行者亦名煩惱。此則得菩提如頌處生死久惱但由於大悲。梁魏攝論及世親莊嚴對法等論竝準可知。
[0148b20]第六四種道理者。雜集第十一。因辨觀察契經等法應當解釋諸法道理。道理有四。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
案云觀待有二。一俗諦緣起要相待生。因此通染淨。二真諦之理待了因顯。此唯約淨。二作用亦二。一緣起諸法各有業用。二真如
法界依持等用。三證成亦二。一比量成立。二現量成立。四法爾亦二。一諸緣起法有佛無佛性從緣起。二真如法界性自平等。
[0148b29]第七五力者。思益經第二。若人能於如來所說文字語言章句。通達隨順不違不逆。和合為一隨其義理不隨章句言辭。而善知言
辭所應之相。知如來以何語言說法以何隨宜說法以何方便說法以何法門說法以何大悲說法。梵天若菩薩能知如來以是五力說法。是菩薩能作佛事。案云下經
次第廣釋。初言說者如來說三世法垢淨法世出世流無流等法。是言說如幻人說無決定故。乃至云說如虛空無生滅故。當知是言說為無所說。乃至云是名如來
言說。二隨宜者如來或垢法說淨。不得垢法性。故或淨法說垢。貪著淨法故。乃至云生死是涅槃無退無生故。涅槃是生死以貪
著故。實語是虛妄以生語見故。虛妄是實語為增上慢人故。如來隨宜故或自說我是說常邊者。乃至廣說。三方便者如來實不得我人眾生壽者。亦不得施亦不得慳
等。乃至方便為諸眾生讚說布施得大富等。乃至廣說。四法門者謂六根等諸法皆是解脫門。以空無我所性自爾故。乃至文字亦
爾。五大悲者佛以三十二種大悲謂一切諸法無我。而眾生不信不解。如來於此而起大悲。乃至廣說。案云。此上五種初一約能
說。以不言之言而說故。二約所說謂法隨迷悟辨是非故。三約所為機。以巧方便於無說有故。四約法自體。本來自空為解脫
門故。五約能說之心。為愍物迷而起說故。
[0148c29]第八六相者。十地論第一云。一切所說十句皆有六種相門。一總相。二別相。三同相。四異相。五成相。六壞相。具釋如下十地品中。
[0149a03]第九六釋者。亦名六合釋。一依主釋者亦名依士。謂兩法相望假依彼主而立此名。如說眼識非眼即識以依眼之識名
為眼識。若離言眼是能見義。識是了別義。今此合辨故名合釋。若單法為名者非六釋所收也。二持業釋者亦名同依釋。謂舉其業
用以顯自體。如說藏識。藏是業用。識是其體。藏即識故。持用釋體非是別體相依。既非二法何名合釋。以體用不離故名合也。
三有財釋者亦名多財釋。謂從所有物以立其名。如說佛土。土是佛之所有名為佛土也。四相違釋者謂如一句中有多名言。各別詮義。如偈說於佛及法僧等。非如依
主持業等雖有多言同目一義也。五隣近釋者謂從所近以立其名。如四念處觀。實以慧為體。以與念相近名為念處也。六帶數釋者謂以數顯義。如說十地等。皆從
數以顯義別也。問此六釋攝法盡不。答凡諸法得名略有五例。一離合得名。如此六釋。二單法當體立名。如信等。此約直詮。三
無他受稱。如無明等。此約遮詮。四譬類得名。如華嚴等。從喻彰名。五相形立號。如大乘形小以立其名等。是故六釋但據初
門。若於前六帖後四釋。總為十釋。略攝諸法得名差別。
[0149a28]第十八聲者依西國法。若欲尋讀內外典藉。要解聲論八轉聲法。若不明知必不能知文義分齊。一補盧沙此是直指陳聲。如
人斫樹指說其人。二補盧私是所作業聲。如所作斫樹。三補盧崽拏是能作具聲。如由斧斫。四補盧沙耶是所為聲。如為人斫。五補盧沙[多*頁]
是所因聲。如因人造舍等。六補盧殺娑是所屬聲。如奴屬主。七補盧鎩是所依聲。如客依主。瑜伽第二。名上七種為七例句。以是起解大例故。聲論八轉更加
[彳*契]補盧沙。是呼召之聲。然此八聲有其三種。一男聲。二女聲。三非男非女聲。此上且約男聲說之。以梵語名丈夫為補盧
沙故。又此八聲復各三。謂一聲。二聲身。三多聲身。則為二十四聲。如喚丈夫有二十四女及非男女聲亦名有二十四。總有七十
二種聲。以目諸法可以准知。然此方多無此例。
[0149b16]第二釋文者。此品有二分。初大眾疑請分。二爾時世尊下如來現答分。
[0149b17]前中分二。先明諸會請問。後釋此文。前中作四門。
[0149b19]一明有無者於八會中初二後二有。餘會皆無。何以爾者謂初會標果起因故。問第二會初為尋因至果故問。但為因位
昇沈寄於五會以答果位無差。故當會答。然五會中間諸品之內更有餘問者。竝是為顯當會所說法中差別隨說問答。非是別問大位之相。第七會中明因果純熟故有
問。謂行修無礙六位頓成故當會答也。第八會中明稱性因果故有問。謂俱入法界無差別故亦當會答也。
[0149b28]二所問法不同者。初會第八唯果分有因。但所信攝化為異。第二第七唯因分有果。但位行為異。
[0149c01]三能問人不同者。初及第八各具同異二眾齊問。以所問法眾同依故。第二唯同生眾問。以所入位同生勝故。第七唯一人問。以造修之行
各別成故。
[0149c05]四請問儀式者有二。一約言念。二約通別。初中汎論請有二。一言請。二念請。答亦二。一言說答。二示相答。此二問答
如次及交絡成四句可知。為成三慧有斯二例。初二會及第八唯念請。答通二。謂佛示相答。菩薩以言答。以對佛興請不待言故。明佛智領疑身相現答自在故也。第七
唯言請言答以行法約言明了顯故。又對普賢興問還普賢答故也。二通別者初會及八別問通答。第二第七別問別答皆可知。
[0149c15]二釋文者。此中有二。初長行。後重頌。此二差別大例有十。一約利鈍。謂鈍根未悟更重為頌。二約前後。以後來未聞為之重頌。
三約生熟。熟人直說便悟。生類曲巧方知故重頌也。四約文質。或有愛質直示長行。或有樂文示頌言美妙。五約二持。論云長
行散說生正解故義持成就。偈頌總攝易受持故文持成就。六約資成。謂更以偈頌資顯長行義明了故。此上通諸文重頌。七約成圓。以頌中兼顯長行闕無成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