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Avatamsaka Sutra (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四(此從第二會初盡此會竟)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名號品第三
[0166c08]亦作四門分別 初釋名 二來意 三宗趣 四釋文。
[0166c09]初中三。先分名者自下明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謂從此至第六會來。辨說所修五位之圓因成十身之滿果。令諸菩薩解此義相故以為名。二會
名者名普光法堂會。然釋有五義。一約事。謂佛於堂內放光普照故。名此堂為普光。於中說法又名法堂此依主釋。二約法。謂真俗遐周曰普。妙智照達云光。境
智玄軌為法。此普光即法。又詮普光之法。堂內說此。依主為名。法通二釋。堂唯依主。三約境。謂普體光用。法通教義。四唯約智。
亦如境說。五約實。謂無礙法界一塵一行。皆遍因陀羅網重重顯現。故稱為普。即普圓明煥曜。故復云光。無不正軌。故亦云法。則
法應緣成陰為堂。皆持業釋。如以三空為門等。例准可知。又信該六位稱普。滅惑顯理為光。陰機為堂。三品名者如來之名號
依主釋。或如來則名號。以十號中如來為一故。於中名謂釋迦等別名。號謂十號諸佛通名。又召體為名。標德為號。又亦名號無別。如文內說。
[0166c29]二來意亦三。先明分來者前既舉果勸生信樂。今明彼果能得之因令生正解故次來也。二會來者修因之中信最
初故故次來也。又謂前會明所信之境。今辨能信之行。義次第故也。問名號等三豈屬能信。答為成信故同會辨之。問前豈不成信。
答凡約境生信。境有二義。一標舉境法明有所在。二攝以就心令成信行。前會據初義。此中約後義。又前會果廣而因略。相從
俱屬果。此會因廣而果略。相從俱屬因。問等是果法。何故前會明依。此中說正。答依報麁現易見故先辨。正報細隱難知故後說。
又若約佛先須淨土棲託。後辨正報。又亦可互在隨舉皆得。問明修因之中。何故此會與第六皆有果法。同會中間諸會無此例耶。答此會是修因之始而與果同會。而
果在會初。十地等是成因之終。亦與果同會而果在會後。此等為顯依果海以起圓因。因滿還融歸圓果。此乃文中宏致始終之幖幟者也。三品來者有二釋。一云前品明
依果。此明正報。正報之中不過三業。此品明身業遍應。謂名號依身而立故。四諦品明佛口業普周。光明覺品明佛意業遍覺。三
輪攝伏。俱是正報。然身業最麁。故先辨耳。二釋云。准下問答又此品明國土海義。前品既辨世界海。即明體隨緣顯其果相。今即
約緣反顯明其果體。辨相所依之實故次來也。各通三世間思之可見。又前會約華藏。此約忍土。有意(云云)。
[0167a28]三明宗趣者亦三。先明分宗通至第六會來同是一番問答故。須同辨。謂是二周因果。初相後體。前
是因果緣起。後是理實。二約會亦二。謂人法。人亦二。謂所信能信。所信中化主內證土海為體。七日思惟為相。又即如其像為相。
加說為用。又現通及光照為用。助化中文殊以信中妙慧為體。吉祥勝德為相。又遍一切處為相。所說益物為用。謂說偈等。二
能信中亦二。先約因證淨為體。具德為相。殊勝功業為用。竝如賢首品說。檢出(云云)。
[0167b10]二約果信中所顯無盡法界為體。十身勝德為相。應機化益為用。亦如賢首說。法亦二。先約境謂信中平等土海為體。約機說十。
及勝德為相。與行教相應為用。二約行謂信行內證為體。融攝諸位為相。成佛益生為用。問未知此舍那佛是何位中佛。答若說
信法即信中佛。餘位亦爾思之。三約品亦二。一約相以如來身名普應廣益群生為宗。二約實以十佛國土海為宗。
[0167b18]四釋文者。於此修因契果生解分一番問答之內長分有三 初序分 二請分 三說分。
[0167b20]此中序亦通第六會已來。請說亦爾。
[0167b22]初中有三。先舉佛所在明器世間。二善覺知下歎佛功德明智正覺世間。三與十佛土下歎菩薩功德辨眾生世間初中相傳。
普光堂在菩提樹東南可三里許熙連河曲內。佛初成道諸龍見佛樹下露坐。遂為佛造此法堂。良以諸龍多為陰覆供養故耳。又以堂近樹故與場同舉。又依此經以菩
提樹為本。餘處皆不離此也。又此中初始得者約信法辨之。蓮華藏者信行開敷離染攝德。約法准之。又大集經中菩薩得蓮華陀羅尼故。凡說法處皆有蓮華座。餘義竝
同前釋。
[0167c04]二善覺智下釋智正覺世間殊勝。於中十句。文同攝論受用身二十一種殊勝功德中初十句。如下第七會初二十一句總
具。今依攝論及佛地論釋此十句。初一總餘九別。總中善覺智者彼名正覺。謂具後九德名善覺。以順理離邪名正名善。開明照察名覺名智。別中初無二念者是一向無
障功德。謂離二障故。異凡小故。又於遠時方等境無知不知二現行故。是故由無二念名善覺智。二了達法性者論名趣無相法。此是能入無二功德。亦名調化方便功
德。謂自能入離有無相清淨真如。亦令他入故。三住佛所住者是觀所調化功德。謂住大悲常觀世間故。又是任運無功利樂有情不休息功德故。又安住聖天及梵住
故。四等如來者謂得諸佛相似事業功德。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別。即理智益生三法無別。五至無礙趣者是永斷所治功德。謂修二障對治道成就現前。已到解脫一
切障處所依趣故。六具不退法者是伏外道功德。謂證教法彼不能轉。伏彼顯已正道法故。七無壞境界者是伏魔怨功德。謂違順中境不能礙心。雖在世間八法不污。
以世境嬈心障善稱魔。此降彼故。八住不思議者是安立教法功德。謂所說勝教超過一切尋思境故。九等達三世者是記莂三世功德。謂記莂去來皆如現在。分明無
別故名等達。具此九別成初總句。同異成壞准思可見。
[0168a03]三釋眾生世間中有二。先簡定其人。後歎其實德。初中有四。一簡多異少。謂十佛國土微塵數故。二簡大異小。
謂大菩薩故。三簡終異始。謂一生補處故。四簡新異舊。謂從他方來集。然此四位以前望後。展轉奇特皆可准知。三中一生有三
義。一約人中。二約天上。三約下生之身。此就化相。若約實報四種變易報中。唯有末後無有生死一位猶存。故云一生。此經意約
前義辨也。二歎德之中。文有八句。義有七對。初二句藥病一對。謂初句了彼機器種性。後句深證所授法界。二常善思等明染淨一
對。謂如攝論中依他起上遍計染分名生死。圓成淨分名涅槃。二分不異名一依他。若見一分餘分性不異。是故經說。如來不見生死不見涅槃。又中論云。世界與涅槃
無毫釐差別。此名染淨無礙。四句融攝。或以本從末唯世間。或反此唯涅槃。或相融而雙現。或形奪而兩亡。巧觀此理名曰善思。
恒觀不息名曰常思。三因果一對。謂諸眾生報果業因種種差別。明了此等皆依眾生諸識心行而得成立。四教義一對。謂義是所詮
諸法之義。味是能詮諸法之教。則名句味身。五縛解一對。謂觀彼世間相即空故名離世法。不待壞世。六理事一對。謂緣所起法
名曰有為。無性真理名曰無為。會緣即真而不壞緣起。是名究竟分別無為。泯理唯事而不失理。名曰究竟分別有為。下文云。於有為界出無為界而亦不壞有為界。無
為亦爾可思准之。七三世一對。謂知三現在各攝過未。及相即入。是為十世。靡猶無也。貫謂通也。於此三世無不通達。上來序分竟。
[0168b06]第二請分此中通請下五會文。於中有三。初念請。二念問。三念現。問中裕梵等法師離為一百二十四問。謂初十問法身自
體之行。中間一百問報身起修之行。後十四問方便身平等之行。又若合中間九十問為九問。即總四十三問。光統師合隨喜心等為一問。即為三十四問。初十問先際佛
法。次十問中際佛法。後十四問後際佛法。至下第六會來答之。今依此釋總分為三。初十問因所依果。次十問果所起因。後十四
問因所得果。攝論云。無不從此法身流。無不還證此法身。欲明因依果成還能剋於果。果能垂於因還為因成果。因果相成緣起無性無自性故。即真法界無性即體
不礙緣起故。真法界不壞因果。因果緣起理實之義案此而立。又初十問此會初三品內通答之。若別分四諦答說法一問。光覺
答勢力正覺二問。此品答餘問。通答順文。明難下三品別自有問。以信不成位故。無懸問十信之言。不同十住等。此初十問二
釋。一約依正二果為問。謂初一通問淨土依報。二通問法身正報。三問土嚴具。四問法身所證。五問土離染。六問證後說法。七
問前土體。八問正報光輪。九問應緣起土。十問現正等覺八相等事。二唯約土海為問。以准下文及瓔珞經此會明國土海義故也。十中前五明土眾德具足。後五明
土體用圓備。又初一是總餘九是別。別中土有九義。一別住義謂紅蓮華等如攝論說。二具德義謂理行事等各有校飾。三軌持義謂
土法比證所得不同。四離染義謂自性與相及用等淨。五成教義謂約言顯土如說世界等。六自體義謂理智識事皆有體故。七妙用義謂威光攝伏等。八緣起義謂隨眾生機
佛剎起故。又令隨剎而起因行。又隨剎佛出故亦云起。此順兜沙經。又隨因緣具而剎得起。如起具因緣世界等。九現覺義謂諸剎海現成正道以依正無礙故。餘義准下
答中知之。次因中十問從昇須彌下至菩薩住處來答之。初九問約位自行。後隨喜下問隨緣化物行。初中十藏何故。問在迴向
後。下答在迴向前者。以藏有二義。一是出生義故在迴向後。出生地上證智故。二是收攝義故在迴向前。收攝諸行令成迴向故。由此二義二處互顯故不相違。十願初
地內答。十定十忍品答。以觀心納理為忍。止心不散為定。止觀無礙唯是一心故。二處各顯一義。以諸菩薩緣真俗境皆有二
義。一不顛倒。二不散亂。具如梁論說耳。十自在十明品答。以作用明委故立二名。以別翻菩薩本業經彼問中亦名十明故。兜沙
中名十飛法。又十頂不見別答。古人有將梵網經於此計會云此脫錯。恐難依用。今尋彼經十一處說法。六處同此。彼云化樂天說十禪定。初禪說十金剛心。二禪說十
願。三禪說十忍。四禪摩醯首羅宮說心地法門。不云重會普光及祇洹重閣。又此問與彼有同不同故難用耳。有云不思議品有
答。但不思品等既答後果問。不可屬此。又僧祇品明十大數。因位窮終數中之極。故亦得云十頂。但此品初自別有問。故亦難屬。
壽命品中十重佛土上至窮終。賢首佛剎最極際故稱為頂。然有十重故云十頂。亦得無傷。以彼品初既無別問故得為答也。此中約望下尊高為問。下文就當處相續
而答。又但此經下文別有問者即於此無問。下若無問而有說者即是答此問也。故須知之。隨喜心下明問菩薩隨緣起行。即菩薩住處品答之。以彼文中明菩薩隨機
普應諸處起勝行故。此約能依之行為問。下就行所住處為答。依此而判中際佛法中。問答相屬亦極明耳。下明隨緣化他中。初
見他少善而心隨喜。二化眾生令紹佛種。謂下佛種子於眾生田等。此二是化他心。下明化他行。謂云何不斷。以救度故。何處救。
煩惱妄想中故。如何救。知根行故。以何救。解法藥故。云何救度成。謂令離集垢超苦難決道疑證愛滅。如次四句應知。後際中
十四問。不思議品至普賢品通答之。於中勝法者是菩提勝法。同上文。不動轉者是無功用故。餘義多同前會釋。
[0169a29]第三說分中通下五會答前所問。於中分三。初此會中答前初十問前際佛法。二從第三會下答中際佛法。三從不思議品下答
後際佛法。就初中二。先集眾顯圓。後對緣正說。前中二。先明能集。後明所集。初中有二意。一望前為答問。二望後為集眾。前
意中知心念者領所問也。又舉受法心器量也。即如其像現神力者現像答也。滿其器也。謂如其所念如上一百二十四問。及下至第六會來所說法門答此問者。皆於
如來法界身中無不圓明頓現其像。是故展後五會而不延。一身頓現而亦不促。又六位歷然而不殊。圓融即入而不壞者良由此也。令眾覩此以沃虛襟則為答耳。
以彼念云願為我現故今現之也。下經云清淨法身中無像而不現故也。又像者緣集所成無礙之義。以機心器量印於佛身而成此像。又以佛身應機而現此像各有空
有二義及有力無力義。四句融攝無分別義思之。又以應機現像動攝功能為神通力也。二為集眾者世尊舉集眾人。知心念者辨集眾所由。如其像者明稱法合
機。現神通力者正明召眾令集。又如所說像而現神力。使他方菩薩見此通光。知說某法而來集此。亦使此眾見佛此像。知定說我所問之法歡喜而住。何以知者以如來
身光有其二種。一密故難知。二顯故令知。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