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二 (此盡第五地)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0323c10] 第三明地中亦作七門。
[0323c10] 初釋名者。唯識第 九云。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 光故名發光地。解云。由得勝定發修慧光。
由得總持發聞慧光。金光明經云。無量智 慧光明三昧不可傾動。無能摧伏。聞持陀 羅尼為作本故名明地。攝論云。由無退轉 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名
發光地。世親釋云。由此地中與三摩地三摩 鉢底常不相離無退轉故。於大乘法能 作光明名發光地。無性釋云。靜慮名等持。
無色名等至。或等持者心一境相。等至正受 現前。大法光明所依止者於大乘教得智光 明。此地是彼所依因故名為發光。解云。地
從所發果法為名。解深密經及瑜伽論意 同攝論。顯揚論云。證得靜慮三摩地。蘊大 智光明之所依止。智論四十九名為光地。十
住論云。廣博多學為眾說法。能作照明故 名明地。仁王經名明慧地。地論等並如前 辨。
[0323c28] 第二來意者有三。一前戒次定。義次第 故。是故須來。二前位能持微細戒品。未淨 圓滿世間等持等至及圓滿聞法總持。為令
得此因。說此地令勤修學。此依深密經。 三者初之三地總寄世間施戒修法。前二施 戒。今此顯修。是故來耳。
[0324a04] 第三所離障者。依 十地論。離闇相於聞思修諸法忘障。解云。 此與所得地法敵對相翻故立斯。四號。
唯識論第九名闇鈍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 分。令聞思修法忘失。彼障三地勝定總持及 彼所發殊勝三慧入三地時。便能永斷。由
斯三地說斷二愚及彼麁重。一欲貪愚則是 此中能障勝定及修慧者。彼昔多與貪欲 俱故名欲貪愚。今得勝定及修所成。彼既永
斷。欲貪隨伏。此無始來依彼轉故。二圓滿陀 羅尼愚則是此中能障總持聞思慧者。解云。 此實是所知障與欲貪同體故名欲貪愚。以
貪妙欲掉動散亂障定發修慧。聞持等者 從所障因法以立名。以親障聞思二慧。是 彼總持所起果故。此是忘念不正知等同體 所知障。解深密經及瑜伽金光明經及梁攝
論等。各有二愚。大同此說。又有離業障及 報障。准前知之。
[0324a21] 第四所證者。唯識論云。 勝流真如。謂此真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極 為勝故。攝論第七。無性釋云。謂此所流教法
最勝故。捨身命求此善說。不以為難。梁 攝論釋云。從真如流出正體智。正體智流 出後得智。後得智流出大悲。大悲流出十二 部經。是故名為勝流法界。
[0324a27] 第五所成行者 略有三種。一十度中成忍度行。二成禪定 行。三成求法行。莊嚴論云。第三住能生欲 界而不退禪故。餘行如下辨。
[0324b01] 第六所得 別果者亦有三種。一依梁攝論。通達勝流 法界得無邊法音果。二當位行果。金光明 云。三地發心得難動三昧果。又下文四無量
五神通亦是當位所得之果。三顯分位果。謂 忉利天王等四果。如下文說。
[0324b06] 第七釋文中 亦三。初讚請分。二正說分。三重頌分。初中十 頌分二。初六慶聞前地。餘四請說後地。前
中初一慶聞心喜。次一身業雨華。餘四語業 讚述。於中初一總歎。次一別歎說法心。次 一別歎所說法。後一歎為機。結說就請。後
四頌中。初三大眾請。後一上首請。前中初一 總請三地行。後二別請十度行。就第二正 說中。論為四分 一起厭行分 二厭行分 三厭分 四厭果分。
[0324b17] 此地修禪厭伏煩惱名為起厭。初入地心 修起彼厭名為厭行。趣地加行起彼厭行 名起厭行分。所起地初名厭行分。正住地中
修八禪等名為厭分。地滿足故名厭果分。 又釋此四分。如其次第。則是加行道無間道 解脫道勝進道可知。
[0324b22] 就初分中三。初結前 起後。二何等下正明十心。三菩薩以是下結 行入地。就十心中。初二一對。一離過心。謂
依前淨戒起此深念趣禪淨心。二住善心。 謂依自所住大乘之法堅心不動故名猛 利。次三一對。於中初二離過。後一造行。離 過中初一厭當來欲故名厭心。二捨現在
欲故名離欲心。當來未起但可懸厭。現在 受捨。論名不貪。造行中謂不捨前地。自分 所修。進起此地勝進之行故名不退心。次
三一對。於中初一離過。後二成善。離過中謂 此加行深伏三地所斷煩惱。不令彼惑成 於過患。論釋云。自地煩惱不能破壞名為
堅心。遠師釋。前二地為自地。辨師釋。四禪 四空為自地。皆恐不當。後二成善中。初成 善體。後成善用。體成故出入自在名明盛心。
謂淨之極也。三摩跋提此云等引。出入定 名。後用成故。受生自在。雖生下地。不失定 用。由此淳厚名為無足。此二種心至下地
滿中究竟成就。下云於禪能入能出是明盛 心。成不隨禪解脫力生即此淳厚心也。下 論云彼淳厚心此處現成故。末後二心為一
對。初一離過。論名依彼生者依欲界生也。 以大智故煩惱不污故名勝心。後一利生。 以大悲攝化不斷諸有故名大心加行分 竟。
[0324c18] 第二厭行分中。論分三。初厭離有為 名護煩惱。二捨狹劣心名護小乘行。三上 求廣大名方便攝行。又由善巧攝起八禪
等行故名方便攝行。就初中有二十句。先 十句明無常觀。後十明無有救者。約人顯 失。就初中。先一句總。謂如實相者。有為之
法理實無常。故名實相。論名命行不住者。 有為諸法相續名命。遷流稱行即此不住名 曰無常。別中分二。初云何此無常者。問彼
有為法無常法。二何者是無常。問彼法上 無常之義。前中經有六句。於中初四約內 正報。後二約外依報。前中一約苦無常者 論釋。依身轉時力生三苦者。內報遷流名
身轉時。轉能生苦。說轉為力。苦由轉生故 名為依。以其苦故性是無常。二無我無常 者。論經無此謂遇違緣而便損壽。不自
在故無我。無我則無常也。三不淨無常者。依 於飲食好惡之力令其形色不淨。有增有 損增損不定是無常也。四不久無常者。論經
名無常。此乃以麁無常顯細無常。論依不 護諸惡力者。履嶮飡毒名為不護。依此 力故令身夭壽。下二約依報中。初約世界。 後約資財。初中依世界成力者。由依成力
有此滅壞故名敗壞無常。後一由財無定 主之力。一處不住故名不可信相。二何者 是無常者明無常之義。或以生滅流轉為 無常義。通大小乘。如餘處說。或以不生不
滅為無常義。此唯大乘。如維摩說。或說二 種。如此文。或說三種。一無物無常約遍計 性。二生滅無常約依他性。三離不離無常約
圓成性。以在纏時名不離垢出障離時名為 離垢。約斯不定名為無常。具如中邊論及 佛性論等說。上二並大乘終教說。言小時無
常者。以念念生滅無暫時停故。此中名不 生不滅者。謂不定生故速滅。不定滅故還 生。是故約俱不定亦名不生滅也。二自性 不成實無常者。謂三世中法無自性故。不
從前際中來名為不生。不去至後際名 為不轉。現在不住。此中三世約相續門說。 若約生滅門即應說當來名來過去稱去。 由有此二門故與餘處不相違也。第二
無救者。初牒前無常是實也。知諸法下正 顯無救。初言知無作無起者。於無常法中 無能為其起作救護。論經名無有救者。此 是總句。言無來下別辨。於中初四就死時
明無救。一於少壯時無常未至。望於後死。 無所依怙使其得免故名無所依止。此中 名無來無去者。無有依怙來能令無常去 故云也。二於年衰將死。無常至時。無能救
者。以無常死臨。多共憂故名憂。謂憂念相 續曰多。與心俱起曰共。三於生蘊壞時死 相現前中間憂念轉增名悲。四於四大分時
生諸苦惱。上四死時無救相顯故於先辨也。 次二句於外愛求事中過患無救。初憎愛繫 者。謂追求時。謂貪其所欲憎其不欲。於順
違境愛憎妄想常轉不捨。對治不入故名 無救。二論經名憂惱轉多者。於受用時樂 少苦多。謂於資財守護致怨心乃至失命。 苦惱多於貧窮苦也。此經略無此句。下四
句約身苦無救。於中初無停積者明身老時 小壯不可復集。故名無救。二無定生處者。 明沒命盡時不能定知生於何道。論經略 無此句。三但為貪等者。明小壯時依三受
起三毒自燒善根亦是衰損自身故名 無救。四增長後世者。於年衰時無量病苦 所增長也。病通始終老時多故。又釋。因病 造業增後世苦。無實如幻者明虛妄也。論
中重釋。後三句與初四俱是身患事。何不 在初一處同說示身數數過患事者。顯身 患多故。護煩惱行竟。第二護小乘行中。初十
句護小心。後二十句護狹心。前中初總後別。 總中先牒前。謂初觀無常已生厭心後 觀無救轉更生厭。故云轉復厭離。下趣後 謂正護小乘小心。求佛大果故云趣佛智
慧。下別辨中二。初五句求佛菩提。論名攝 功德大。後四求大涅槃。論名清淨大。前中 一通力大。知佛神通難測故云智不思議。
智即是神通之體。二無比大。寄對顯勝。無 有敵對故云不可稱。論經名無等也。上二 明妙用自在。三大義大。謂義利益無量眾
生故云有大勢力。此利他德。四無譏嫌大。 希有難得故云無能勝者。論名難得也。此 自利德。五不同大。亦寄對顯勝。理實異外
越小超因顯勝。今論主從首而說故云不 雜外道也。上三顯行德圓備。第二求涅槃 淨果中。論主初總釋攝為三義。一離惑。二 離苦。三得涅槃。二別中初離二障及習故
名無衰。二苦根本。盡憂悲。亦亡故名無惱。 三得涅槃中經有二句。一至涅槃安隱大 城名自利德。二至彼不還。能廣利益故云
救苦眾生也。此是無住涅槃故。第二護狹心 中。初十起悲。後十救度。亦是先悲後慈。初 中先牒前起後。舉數總標。謂見佛智勝利
傷物不得。觀有為苦惱愍物憂之。是故轉 生殊勝悲心。二何等下正顯悲行。於中初句 為總。以諸眾生遠佛慈父曰孤。無智悲男
女稱獨。由此孤獨在苦無救深成可愍。餘 九別中。初二依欲求眾生。一求財無厭名 貧無依。二於他資財非分起惑。求無休息 故云三毒等。下三約有求眾生。於中一苦
果未脫。三界六道輪轉不絕故云閉在等。 二苦因不除。謂煩惱所覆。是彼苦因故云 常住等。三無對治力。謂生在難處。離善導 師。無善根治云無正觀力。下四約梵行
求眾生初三小乘。後一外道。前中初不求 大因。名不起勝念。故云於善法心薄。以唯 樂小善不樂大善故名薄也。二不求大 菩提果。故云失佛妙法。謂妄取小果恃為
究竟。名懷增上慢。三不求大涅槃果。故云 而常隨等。謂縱得小乘無餘涅槃常隨變易 生死水流。下一外道過。妄行邪道怖真涅
槃。第二正救度中。初牒前起後發總救心。 此是總句。下九別中。初三除三障顯度處。 次五授三學明度行也。後一令苦滅即度 果也。初三中應解其業結淨其惑染脫其
苦報故云也。次五授行中。初二授三學。謂 一勸置持戒處故云著善處也。勸住定慧 處故云令安住。何故定慧合為一句。以前 地戒成分戒別辨。後地明慧位未至故。慧
從定說合為一句。論云三昧地故定慧合說。 下三明授法利益。初二句約戒。一欲受戒 者令除戒疑信重於戒。有大功德使樂受 故名為歡喜。二已受戒者示以持犯及顯
戒德。令心樂住安固不動故云令知所宜。 後一約定慧。謂掉沒障定。煩惱障慧。除 滅此二定慧成就故云令得度。又釋掉是掉
舉障於定。沒是昏沈障於慧。煩惱通障。此 是細惑隨逐行人故名隨。非隨煩惱也。以 是使故。下一救度成者。令得餘無餘二種
涅槃故云使滅苦。第三修方使攝行中。先 述意後釋文。初者菩薩因前觀有為多過 眾生未出。佛智大利眾生不得。復念眾生 墮惑業苦以何方便拔令得樂。即知不離
佛無礙智。智由何生。即知不離八地上如 實智。實智由何生。即知不離四地已上無 行慧。慧由何生。即知不離三地禪定。定由
何得即知不離聞法。是故菩薩先求正法。 既聞法已靜處思惟。思已修習入禪無色。依 定觀法起無生慧。依此漸增生無功用如 實智。依此漸增生佛無礙智。得智已能盡
眾生界拔苦與樂。常化不絕。文意如此。是 故名為方便攝行。二釋文者。此文方便有 其五重。一起觀方便。謂牒上三心起後觀
求。二即時欲具下標趣方便。謂標其佛慧 彰行所趣。三作是思下觀求方便。謂觀察 推求度眾生法。四即時知住下正知方便。謂 知佛智能救眾生乃至知由聞法。五菩薩
如是知已下攝修方便。謂修聞法行攝取正 法。初中三。初牒上護煩惱行故云如是厭 等。二牒上護狹心行故云深念眾生。三牒 上護小心故云見一切智等。論主依此三
心能起後行故。說此三為三種因。初一可 知。後二中發精進因者。見佛智有利能救 眾生。是故因此起大精進修彼因行。論云 能修行彼道故。深念為因故。能善化眾生
也。二標趣方便中。論云依如來智慧救度 眾生。此言示現發起方便攝行故名也。三觀 求方便中。眾生墮苦等論經亦有業。問前
救度十心中。於惑業苦處以三學救度。何 故今言以何方便而拔濟之。答前知戒等度 法。而未知用何智慧能授此法。問若爾 前護小心中。已知如來智慧有大勢力能
救眾生。何故今言以何拔濟。答前雖見佛 智能救。佛果在當未可現用。謂於佛智外 更有餘法能救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