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Avatamsaka Sutra (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1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七(盡此第□會)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離世間品第三十三
[0418b13]將釋此文四門同前。
[0418b13]初釋名有三。一者分名。謂此明第三名託法進修分。即依託行法修成正行故立斯名。二會名者。約處名
普光重會。今何故於此而重會者。以前普光是生解之初。今明依解起行故重會之。若爾何不三四等處亦重會邪。釋前是生解之法。可寄多處。今但依前法成行故不多
會。三品名者有四。一下文有十義。至彼當辨。二別翻一本名度世經。三更有一本名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四此品名離世間亦
有四義。一約妄執為世間。即空為離故。上文云一切諸世間皆從妄想生。是諸妄想法其性未曾有。二約緣起為世間。無自性故
名為離也。上文云三世五陰法說名為世間。斯由虛妄有。無則出世間。三約行。謂常在世而非世攝故云離也。四約位。人天是世。
二乘為離。二乘為世。菩薩為離。菩薩分段變易俱為世間。佛果究竟方以為離。今此所辨。六位行故。因果二位俱即世而非世故云離也。品內明此故以為名。
[0418c03]二來意者亦三。初分來者。上明修因契果生解分。則於法起解。今明託法進修行德分。則依解起
行。義次第故。是故須來。二會來者。前第六會明修因契果生解周圓。次顯正行處世無染故次來也。三品來者。前性起品明顯
性果殊勝。今明依彼所起行用故次來也。
[0418c10]第三宗趣者二。先約類。二約義。前中亦二。先約人。後約法。人有化主助化。化主以內證行海為體。助化以入定動地為相。餘
並同前準之。二法中教事內。以略標二百問為本。廣答二千為相。讚成益物為用義。理中平等性海為體。塵算行德為相。與教相應為用。餘相即等並准之。二約義者
有四。一法。二行。三俱。四泯。初中二。先明世間。後明離。前中有三類。一約事相世間有二。一器世間。二五蘊世間。此就依正
分之。如餘論說。二約麁細亦有二。一有為世間。二無為世間。此據分段變易為二。以變易非是三有攝故名為無為。勝鬘云。有為生死無為生死者是此義也。三約
染淨有三種。一器世間。二眾生世間。三智正覺世間。初是所依。次是所化。後是能化。如地論說。二明離者有二。初明世間即是
離。二明世間之離。前中有三種。一不同故名離。如智正覺名為世間。而不同世故名為離。二相望離。如無為世間望於分段。亦名為離。三性自離。如諸世間皆無自
性。本來無生故亦名離。論云世間與涅槃無有少分別。是故世間即為離也。二超出世間名為離。中亦三。初不同離及相望離。
皆超出他世名為離。性離之理亦非世攝。是故俱名超出世間方為離也。二約行中亦三。一行從緣起名為世間。自性無生即名為離。二行能滅惑令背於世故名為離。三
行成妙果永超二死故名為離。此三如次同前三離。又同三種佛性等思之。三約俱辨中。以世間為境。悲智為行。以悲故常行世間。以智故恒離世間。又以世間與性
離無二為境。悲智無二為行。境行通融亦有三句。一智無不悲故世無不離。是故常在世間未曾不出。二悲無不智故離無不世。是故恒超世表無不遊世。三雙融故動
靜無二。唯是一念。謂無念也。是故菩薩無念不智念。常行世間。常出世間無障無礙。四俱非中亦三。一約境世間與離形奪兩亡。
二悲智俱融。二念雙泯。三境行相由形奪齊遣。絕待離言不可說也。思之可知。下文二千行相是此等義。思以准之。
[0419a23]第四釋文者。此會之中長分為八 一序分二三昧分 三起分 四請分 五說分六結勸分 七表證分 八偈頌分。
[0419a25]就序分中有三。初明器世間圓滿。二顯智正覺世間圓滿。三眾生世間圓滿。初義如前釋。第二中成等正覺等者。此是受用身二十一種
功德。如攝論第五及佛地論第二並廣此文。今依彼二論略示少分。初一句是總。餘二十句是別。初中具後二十殊勝德故名為正覺。即稱正理而開覺。又離邪障之覺故
名也。又正覺約理智。等覺約量智。可知。論名不二現行。別中二不二念者是一向無障殊勝功德。以離二障故。異凡小。住二處故。又釋於遠時方等境無知不知二念
故。即由此故名等正覺。三無相念者。彼論名趣無相。是調化方便功德。令他趣證無相涅槃故。又釋名能入無二功德。謂自能
入離有無相清淨真如。亦令他入故。四住佛住者。是觀所調化功德。謂住大悲常觀世間故。又是任運佛事不休息功德。恒住
聖天及梵住故。五等一切佛者。是得一切佛相似事業功德。又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別功德。謂所依智同。益生意同。報化業
同故云等也。六到無礙趣者。是永斷所治功德。謂證得二障習滅。及修彼治道成就現前故。七得不還法者是伏外道功德。謂證教
法彼不能轉。伏彼顯已正道法故。八無礙境者。是伏魔怨德。謂違順中境不能礙心。及世八法不能拘礙。九住不思議者。是安立法教功德。謂諸勝教出過尋思非餘能
測故。十離三世者。論名遊於三世平等法性是記別三世功德。謂記別去來皆如現在。分明無倒故名平等。此中離者離於三世。記不明了故也。十一於一切世界普現
身者。是同時普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用化身功德。十二知一切法者。論名於一切法智無疑滯。是斷一切疑功德。謂於諸法自
斷疑。得決定智。令他亦得。十三具足成就一切妙行者。論名於一切行成就大覺。是入種種行功德。謂隨所化有情所宜。現同
類身。令彼入故。十四永滅疑或者。是達當來法生智功德。謂過二乘境微細善種。如瓦石中細金種子。如是等境無倒遍知故。
十五離虛妄身者。論名不可分別。是自身無染德。謂非惑業苦雜染分別所起故。又隨其勝解。如應現身如末尼珠。雖無分別。增上力故現金色身等。十六能與菩薩無
量智慧者。論名一切菩薩正所求智。是成就佛種不斷方便功德。謂諸菩薩依諸有情調伏方便。皆由如來增上力故。得聞法思
修。次第獲得妙智。異類菩薩攝受付屬展轉相續無間而轉。十七住佛無二彼岸者。論名得佛無二住勝彼岸。是諸身諸度極成滿
德故。謂法身無二。度行滿故。十八具足乃至法門者。論名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是受用身及土。隨機應現互不雜等。此不
可沮壞是彼不間雜也。十九究竟無量無邊者。論名證無中邊佛地平等。是三身方處無有分限功德。又是證真如離有為無為中邊相故。遠離方處中邊相故。此佛地在後
句中。又釋世界無中邊故。佛現亦無中邊。無中邊故。即總無邊也。二十法界等者。論名極於法界。是證得果相功德。謂窮清淨
法界故。又是窮生死際。常現起作一切有情利樂功德。謂依淨界流起經法益生故。二十一虛空等者。論名盡虛空性。窮未來際。雖經劫成壞。而空常無盡。此同自實
德也。未來際無盡。期利他勝用。常無休也。第二會初唯有初十句。准此釋知之。問佛地經及解深密經辨十八圓滿受用土中。歎
受用身有此二十一種功德。今此佛身在摩竭國。即是變化。何因亦得具此功德。設此化身約地上見具此德者。何故見佛而不見土。又此見化即為報者。豈地上菩薩不
得兼見變化身耶。答是知此中約十佛功德。見通五位。處該染淨。以二千法中亦有地前四十位故。地前地上同所見故。摩竭花藏融無二故。餘如前說。
[0420a13]第三眾生世間圓滿中有二。初舉數歎德。二列名歎德。亦是前舉數總歎。後是列名別歎。前中二。初舉
數簡定。二具足下歎顯勝德。前中一舉數。二簡大異小。三簡終異始。四簡客異主。二歎中二。先別歎。後總結。前中亦二。初十
句歎因位自分德。二於一念下歎果位勝進德。前中亦二。初五句歎巧惠德。後五句歎攝生德。前中初句總標。謂此中夫一菩薩即
已具成一切菩薩所有方便智慧故也。下四別顯中二。初釋前二義。後雙顯功德。前中二。初釋成方便。謂具此調生入法之巧故
云方便也。不令眾生墮二乘地故。縱入者亦令起故。要當令住菩薩法中故。名善巧勝方便也。二釋上智慧中二。先量智知世
界染淨差別。二理智觀達解脫真境。又釋前句知世界相不同。後句知相入相即為解脫境。如十解脫等。二顯功能中二句。一滅
障德。二成行德。謂由前巧惠故。障無不盡。行無不具可知。二攝生行中亦五。初一句總標。謂善攝等者巧識根器也。深入無量
等者深解法藥也。下四別釋亦二。初二釋上二義。後二顯化歸體。前中二。先釋識器中。一了眾生報類差別。二知心之所念。三
知彼煩惱使有輕重。四知根機有生熟軟中上等。五知其所緣境界差別。六知彼入法方便所宜。又亦知是起行方便。二三世下釋上深解法藥。謂三世佛說顯法勝也。善
聞者巧聽故。受者領納故。持者不忘故。廣說者授群機故。下二釋化歸體。一雖能遊入無邊世間教化眾生而常超出世間之表。
二何以處世而恒出耶。釋以解有為即是無二法界故也。第二勝進中十一句。初一總。謂速成佛果。依新譯花嚴不思議佛境界分中。
普賢文殊等。並是他方諸佛為欲與毘盧遮那佛為眾會故現菩薩身。故知此等並實是諸佛。故云得一切佛智。下別顯果用。一自現佛身。謂念念無間盡未來際。當現成
佛。自為法主。常作菩薩。為他助化。二能令他成佛。謂以殊勝巧便之力迴轉眾生。要合當得大菩提時。必當得故。三得自在
智。謂一切眾生心所行境無量無邊。直爾遍知。已為希有。況今入一而知一切。明其智德極自在也。四得自在身。謂不離果位現
因身故。五得自在位。謂雖現因身而不轉果智。以因果無二故。六得自在行。謂不捨隨事行而入於無行。以約境理事無礙故。約智寂用無二故。七得自在悲。謂雖已
成佛。為眾生故。更於無量劫常修菩薩行。未曾休息。八顯自在德。謂此自在希有之寶難值遇故。九攝化自在。謂轉法輪明
化法體。調伏者顯法勝用。令逮得等者顯所成益。見理深徹故云明淨。又令離所知障故云明也。令離煩惱障故云淨也。智照法
界名為法眼。十結同諸佛。謂同三世諸佛所有清淨功德及所住位地。所成行相所起大願。此諸菩薩皆悉成就。與彼無二故。二具
足下結德無盡可知。第二列名歎德中三。初列名中。行相遍周。備滿法界。同名普也。二結數可知。三歎德十句。初一總。謂具得
普賢無邊之行及普賢無障礙願。此歎普賢德也。別中一攝法上首行。二受持正法。上二歎普正法德行也。三化諸眾生令佛種不斷。此普化德也。又釋次後更有佛興
故云佛種不斷。四了知諸佛與諸菩薩次第受記之法。又釋知諸佛滅後次第受記諸佛興世。此普惠德也。五隨諸下成佛說法行。此普眼德也。六隨處現佛行。此普光德
也。七令離惑染行。此普觀普照德也。八能除業行。此普幢德。高出業障也。九令證法界行。此普覺德也。此上九種。若望宿
誓今成即是普賢願攝。如十大願等。准配知之。若望現緣所作即是普賢行攝。是故此文亦願亦行。序分竟。
[0420c28]第二爾時普賢正受下明三昧分。於中有二。先入定。後辨益。前中普賢入者。以是會主故。表此行法普周
遍故。從此出彼無邊行故。花嚴定略作四門。一釋名者。以因行花嚴感果相令顯著故。二體性者。法界行門心海為體。以等持廣大無限量故。三明業用者有二。一依
此顯說花嚴法故。無量壽經歎菩薩德中。言得佛花嚴三昧宣說諸佛經典。二依此顯示花嚴行故。上云施戒忍辱精進禪方便智慧諸功德一切自在難思議花嚴三昧勢力
故。解云以諸行法深廣多端。不能別說故云一切自在等。即下文二千行法也。四明位地者有四句。一若攝始歸終。在第十地方
得。如法雲地說。二若攝終歸始。在信位滿心得。如前賢首品說。三若始終無礙。遍一切位。如前二說不相離故。以彼始終括中
間故。四若超絕始終總不依位。如此文。但約行法以辨其相故。二益相中二。先動地以驚悟機緣故。後出聲令聞法音故。即此亦是三昧業用。何故此中無加分者。以
所顯行法依前解起無別法故。若爾何故更須入定。謂攝解成行故。次入定。法不異前故。不須加。三昧分竟。
[0421a22]第三起分以三昧事訖故。說時至故。定無言說故。是起也。安祥者審諦之狀。謂從定起已。念不亂故云安祥也。
[0421a25]第四爾時普惠下明請分。於中有三。初總舉問意。二正辨問辭。三結請願說。何故前諸會入定前問。此不爾者。以
前諸會從相入實以成正解。此中依體發起以成正行故不同也。又未入定前。眾則不知誰為說法。故先入此定。令眾知主而起問故。何故普惠問者。表滿法界之惠
堪發起故。何故一人問者。表此行法各獨成。故知諸菩薩雲集者。知問時至。故知顯法之緣已具故。此明問所依也。問普賢者以無盡行法從遍[上/口]
法界而流出故。二明所問法中有二百句。其別行度世經。彼中別作六翻問。還作六翻答。古來相傳皆依彼文。用科此經。即為六段。初二十句問十信
行。二從何等發普賢心下二十句問十住行。三從何等為持下三十句問十行位。四從何等為寶住下二十九句問十迴向行。五從何等身業下五十句問十地證行。六何等
為觀察下五十一句問因圓果滿究竟位中行。此經上下總有三遍。說六位中。此當第二約行說六位。以普賢行該六位故。是故度
世經云。唯為解說諸菩薩行。從始至終。令無疑也。彼經六段雖不配於信等六位。既云從始至終。次於末後明成佛果為終。故知最初信行為始。此不待言。故知決定
約六位耳。
[0421b22]第五大段爾時普賢下明說分中。初總告。二正答。於前二百門。一一皆以十門答故有二千行法。釋此二千普賢行法略作五門 一約因果
二分行位 三顯普別 四明互攝 五辨行相。
[0421b26]就初中有四句。一約大位以分前五位等。總為因行。後成佛等總為果行。二細剋而辨二百門行。一一皆悉徹於佛果。是故諸文之
末悉皆結云即得佛等也。是則皆通因果二位。三或總屬因位。以普賢位中亦現成佛攝生等故。四或總屬果。以下文多云雖得
成佛而不斷菩薩所行。是故此行皆是果行。
[0421c04]二分行位者。謂二千是行。實稱位。位攬行成。位虛行實。亦有四義。一束行成位。束此二千分成六位。二總屬位收。以行並
是位中行故。三總屬行攝。以普賢行體不依位故。唯有自分勝進即為究竟。四一行遍六位。一位該二千。如是無礙而不壞前後故。是普賢行也。
[0421c10]三顯普別者。謂一行相必遍一切。然恒不雜。不雜故別義元分。必遍故。普義該收。猶如錦文朱紫窠別故
得成文。朱紫綖通織而非繡。當知此中行相亦爾。即普是別。即別為普。皆無障礙。思之可見。若爾此則普別具足。何獨名為普
賢行耶。釋非謂守普而不能別。亦非作別而失於普。實謂能別而不壞普者是普賢也。
[0421c18]四互收攝者有四重。一以位收位。六位之內一一各收一切位故。是故一位即具二千為萬二千也。上云在於一地普攝
一切諸地功德。此之謂也。二以門收門。即二百門中一一各收一切門故。即成二百箇二百為八萬行也。三以行收行。即二千行內一一各攝一切行故。即成二千箇二千
也。過億兆名等也。四以略攝廣。如此所說二千行等。下頌結云如大地一塵之說也。以此一塵之略說不離十方之廣地。是故攝廣亦無不盡。此乃等無極之法界超
無際之虛空。下云虛空可度量。菩薩德無盡。斯之謂也。
[0422a01]五辨行相者。隨文解釋應知。就此二千行中。依前六位即分為六。如前應知。
[0422a03]初二百句答前二十信問。明信位行中。於中分三。初九十句明自分行滿。二從十種入下八十句明勝進行圓。三
從十種不可壞智。下三十句明二行究竟。就初中。何故最初明依果者。以是行起所依寂居首故。文中有四。一舉數總標。二列
名釋義。三結說分齊。四歎勝勸學。下諸文中多皆具此亦有不具。至文當知。言依果者簡非從因所生之果。亦非世界依報
之果。但是諸行。或依前起後。或互相依。各得增長故以為名。即相依之果名為依果。又釋如世界依果是眾生所依。依果若增即
失所依正報不立。今菩薩亦爾。以此十法為所住依果。此若斷絕則失所依非為菩薩。如忘失菩提心即非菩薩。是故文中取不忘失以釋成也。十中皆先標名後義。
初句是總以菩提心是萬行之本。是故二千之首。唯此建初。謂依此不忘菩提之心方令餘行悉得生長。二雖內有勝心。若外無善友行亦無成。若不順同善友無功。即非
依果。是故要以隨順和合釋成依果也。三雖遇善友。若宿無善根不能順修。又亦病等餘障礙故。是故要依宿善更增新行。四雖有宿善。若不得所行諸度之法無所造
修。五雖得行法。若不達於理法虛通。即觸途皆礙。是故依一切法皆得出也。六雖得理法。若無大願即便滯寂不增菩提。七雖
有自分之行。若不勝進廣修無由究竟。八雖內具二行。要須外依勝侶。以一生菩薩於餘菩薩為兄為長。方堪為依。此據極說。九雖依菩薩。理宜興供於佛以成堅
信。十要唯如來是究竟所依。以於菩薩能正教授令離倒故。又能正教授故。離倒教授故。第四歎勝勸學中。佛以無上果智為
所依果。菩薩住此十法。當亦得彼故云也。又釋菩薩未曾不依菩提之心。以恒不忘故。二菩薩未曾不依善友。以常隨順與和合故。三菩薩未曾不依善根。以常長養
故。餘亦如是準之。第二十奇特想者。前依因緣以成諸行。今依勝想以攝善根。十中初以隨喜他善根作己善根故云奇特。二凡小等善皆堪成佛故云種子。三下至闡
提皆菩提器。以悉有佛性故。四以一切菩薩願同己願故。五以一切法性淨非生死故。六他同己體。他行即己行。又他所行是
己行法故生自想。七一切法即是真如故。又一切法悉堪成覺故云佛法。八一切語言皆堪作法輪故云道也。九知菩薩善根皆是諸佛慈悲體分故云慈父也。十知一切如
來悉同一體故云無二。此十皆超意外之想故云奇特。若得此想即得能轉一切法之想。以一切法皆隨想轉此是佛德也。第三十種行者。以依勝想之解起此大行故
次明之。十中初四戒行。於中初二攝眾生戒。次一律儀。後一攝善。次一三昧行。次二智慧行。一加行。二正證。次一嚴佛土行。後二報
恩行。第四十善知識者。以行起必示依善友故次明也。初一令發堅心。二令習修善。三令滿度行。四令得智行。五令成悲行。
六具辯才行。七無染著行。八無厭倦行。九成普行。十入佛智。第五有十精進者。雖遇善友。若不策懃無由進行故次明也。此中意
為何義故修此精進。為欲作此十種所作。於中入一切法者智證入也。令眾生滅惡者滅其苦因也。餘如文顯。第六有十正悕望者。由前精進。悕欲自他。令行究竟故次
明也。於中初一約行本。次二約離過。次二約成行。一行因。二行果。次三約證入。一證位。二證法。三證道。謂由證法故離謗也。後
二約勝進佛果。一佛願滿。二佛智圓。言無上平等大智悕望者。是佛地無功用故云平等。攝生無盡亦云悕望。第七有十法成就眾
生者此有二義。一以此十法通用成就一切眾生。二各別成就一類眾生。別中一成慳貪貧窮眾生。二憍慢眾生。三愚癡眾生。四佷
悷眾生。五貪愛眾生。六樂二乘眾生。七不厭世間眾生。八不欣佛果眾生。九耶歸依眾生十耶智狡滑眾生。以此十法。如次
教化。令其入道故云成就。第八有十戒者。依前十法成就眾生故。惡無不離。善無不積故次明也。此十中初者。若失壞菩提心
即是破菩薩戒。乃至第十若取著如來身。即是犯戒。餘亦如是准之。此十隨其所應三聚所攝。第九有十種自知受記者。依前離過德成自驗己行。必當得果決定無疑
故云自知受記。一自驗菩提心一向不迴故。二自驗所修菩薩苦行無厭足故。三設多劫修謂若須臾故。四自驗不違佛教法故。五自知於佛所說深法決定信故。六自
知所修善根悉具足故。七自知能令眾生住菩提心故。八自知於善友不違其教同善根故。如善財等。九自知於善友起佛想成故。十守大菩提願常不忘故。於此十
行自驗有一即知定當得佛受記。又瑜伽菩薩地中菩薩由六相佛受記。一安住種姓未發心位。二已發心位。三現前住。四不現
前住。五有定時限。謂爾所時證菩提。六無定時限。謂不說時限與授記。又善戒經云。非但種姓人得受記。非種姓亦得受記。解
云如不輕菩薩敬四眾與受記者。約非種姓人。遠亦當得故亦受記。如十信中記是種姓人。以約種姓決定故。如發心已去決定不退故。是三賢位。如梁論第六。十行
菩薩名受記者是也。初地已上證理成就故受記。如地論。如第八地中受記是無功用行成故。如燃燈佛邊得記等。此中十種約圓
教。通諸位。據始。在十信中。餘義如別說。上來九十句明自分行竟。下第二從十種入下即八十句辨勝進行。於中初十入者。
既自分行成。次明勝進入諸所入之處。入猶證也得也。初二入大願行。三入八萬四千法聚等。四入十度等。五入行位圓滿故云
具足。六入差別大願。七證入真性。八入嚴剎。九隨心現神力。十入於一切世界示現出生。第二十種深入如來者。前明入因境。
今明轉勝入果境也。初一示成菩提。次八以三輪攝化。後一示入涅槃。前八中初四語業。一總舉法輪。二所轉巧便法。三能轉之
妙音。四正調眾生。次二身業。一依身現通。二現多異身。後二意業。一定。二慧。又以三世諸佛悉亦同作如是作用故云亦共
入也。此中信內亦得此法者。是圓教中普賢行相故也。第三有十種入眾生心行者。前即上入佛境。此辨下入眾生故也。初三總明入三世眾生心行。次二別入善不善眾
生。六明入欲樂心行。七入根利鈍。八入其種姓差別。九煩惱輕重。十起治不同。謂根未熟者待時故。已熟者不待時。又釋時者待
其熟時調伏故。非時者方便開覺不待時故。又因此十入。則普入一切同佛果也。第四有十種入世界者。前知眾生正報。今知其依報故也。於中初二約染淨。次四約麁
細。次二約形狀。謂伏者向下。仰者向上。後二約佛有無。又普入一切者以不離此十故。第五有十種入劫者。前明入處。今辨入
時故也。於中前五入別劫。後五入相攝劫。前中初三別入三際劫。次二別入多少劫。後五相攝中。一以少攝多故云可數不可數。二以多攝少。三以會事入理劫入非
劫。四從理起事非劫入劫。五二事相即。謂前可數等約緣起相由門。非劫等約法性融通門。此一切劫即一念者。通約二門無礙自
在故。又由皆是數識所現故得自在也。第六有十種說三世者。前約劫。此約世故明也。於中前九別說。後一總顯。別中未來說
未來。既是無盡。過去說過去何不亦同耶。釋以未來續起故云無盡。過去不起故不云也。又現在說現在。即與現不殊故云平等。過未說過未。何不亦同耶。釋以過未
之過未是無故。現在是有故不同也。餘義如十世章辨。第七有十種入三世間者。前既達時劫無礙。今明入時中之法故次明也。於中初一總明所入。餘九別明所入。此
中一以語言為道。顯所詮義故。二性者文字性。類即字界等。三施設者言教假施設故。四想者依想立名等。即名等異名如論云
阿毘達摩想為標幟等。五名字者正顯名句字身體等。六語言者明音聲語業。與前何別者。前成能詮。此中通舉。如惡阿等聲。七無
盡者明上諸門。並是虛假施設無有盡故。八離欲者體不可得故。九寂滅者性清淨故。明此十法皆通過未等三世之中故云入三世間也。又釋前語言道是所詮法。以是語
言所遊路故。二性是理性亦是所詮。此義理世間。次四是言說世間。後三是實相世間。又釋十中初一器世間。次六眾生世間。後三智
正覺世間。雖有三釋初釋順文。第八有十種捨離憂惱等者。前既達解時法。起行攝心故離憂等。謂行成遂志。捨離憂惱。時無空
過。心無厭悔。於中初四供佛近友。求法聞法。此四自利行。次三攝生。一說法。二調令離過。三令住佛道。次一重明自行廣。次
一重辨化他廣。後一明二行滿足出生佛果。上來八十句明信中勝進行竟。
[0424a02]自下第三從十種不可壞智下有三十句。明前二行究竟。於中初十種不可壞智者。謂稱法而知更無改易故云不可壞。於中知眾生
等約染法。知三寶等約淨法。知世界等約亦染亦淨。知法界約非染非淨。並可知。第二有十種陀羅尼者。前既知法不壞。此明持法不失故也。智論以定慧為體。佛地
瑜伽增上念慧為性。以慧照法。念憶持故。智論中正翻云持。能持種種善法令不散失。如完器盛水等。或云遮。能遮諸不善心
等不令生故。瑜伽等有四。謂法義呪忍與此十種不可相攝。以類別故。此中初二持教法。一持修多羅法。二持阿毘達摩法。
三持理法。四持慧法。五持定法。六持異方語法。七持三世異義。八持辯才法。九持無礙耳根法。十持果法。安住者與相應故。第三
分別說十佛者。前明持法。今辨解佛故也。又此信滿明得佛果故明也。若爾後解位滿亦得佛果。何不明耶。釋以信初故。解准
此故。此十佛義具如別章。今略釋名。一自然開悟名為正覺。正覺即佛。二自體無礙大願成滿。願即是佛。三萬行因感故云業報。四
萬德積成任持不失。五應機化現。六稱理普周。七唯心所現。八常恒在定。九真性不變。十無功大用名如意佛。如末尼珠等。又釋
同下十種見佛處。以彼釋此應知。上來二百句答前二十句問。明十信十行相純熟竟。
[0424b02]自下大門第二從十種發普賢心下有二百句。答前二十句問十住中行法。於中麁分為四。初六十句別明十解中。初位發心住
義。二從十種波羅蜜下六十句明餘九住中所成內德行。三從十種說法下三十句明諸住位中外化攝生行。四從十種勝法下五十句明無礙殊勝行。就初中。創得住位以大
心為本。是故最初明發普賢心。於中初三下救護眾生心。次三上求佛果心。後四厭離有為心。具此三心乃名大菩提心。又釋初六護小乘心初三護狹心。後三護小心餘
四護煩惱心。是故異於凡小名菩提心也。又此十心各是一行。亦不相收。以顯無盡。各先標後釋可知。二有十種普賢願行法者。謂依前大心起廣願行故次明也。於中
前九因行廣。後一成果廣。以普賢通因果故也。前中初二自行廣。次一益生廣。餘通二行廣。皆廣立大無限之誓願故同云普賢
願。依願成行名願行法。三有十種大悲者。依前普賢行法中別辨大悲。以深要故次明也。是故論云。菩薩以大悲本故別顯也。用此悲心緣念眾生無曾暫廢故云常觀。
於中一苦逼無歸。二設欲求依乃倒求耶道。三設欲向正乃貧無宿善。四設有小善樂著生死不能開覺。五設欲求覺唯倒行不善。六設有修善不能離欲。七設求離
欲還復輪迴。八無始無明久遠所病。九不欲佛因。十失佛果法。又釋此十初二顛倒眾生。一無真。二逐偽。次四欲求眾生。一乏
出因。二無出果。三具縛因。四處縛果。次二有求眾生。一深。二遠後。二梵行求眾生。一異道求。二求異脫。菩薩緣此起大悲心。要當
救拔。四有十種發心因緣者。悲願行起必賴所因故次明也。又前明所發心體。今辨發心所因故也。或四緣發心如瑜伽地持等。
或七緣如智印經起信論等。並如前說。今顯十緣以明無盡。於中前五下以眾生為緣。後五上以佛果為緣。論云菩薩以菩提薩埵為所緣境此之謂也。前五中初一總。
後四別。別中初二除苦與樂。後二除愚與智。後五中亦初一總。後四別。別中初二順教見相。後二順義顯德。餘義可知。五有十種
親近善知識者。既發心已。理宜近善知識。具菩提心。而得增長。故次明也。又釋此上五十門行悉並同時說有前後。以依善友
方能發心等故。於中有五。一標意。二徵責。三總釋。四別辨。五結數。別中十內。一身業走使。二語順教命。三意不乖隔。四身心俱
悅。亦慶見善友。五情無異求。六唯期出道。七同其勝行。八同彼要期。九敬師如佛。十同果圓成。又前六事友。後四同修。六有十
種清淨者。依前發心得此淨報故也。此是發心家近果。於中初六三業淨。謂前三體淨。後三用淨。次眷屬下二明伴主淨。後二明願
行淨。並可知。上來別明初住位竟。
[0424c27]下第二從十種波羅蜜下有六十句通明餘住中所成內德行。於中初十正明諸住所行之行。於中十度並約深勝以釋。是故檀中不
云捨財等。乃云捨一切有淨佛戒具佛忍等應知。第六般若約正體智故以如如為境。後四多並是後得智。第七應名方便。以能深入佛力故立智名。第十應名智。以能
領攝諸佛法故從境為名。餘並如前十行處說。二有十隨順覺知者。由前行成。能於所知無倒了達故云隨順覺知。於中一知依報染淨差別多門。二知眾生正報異類難
思。三知緣起之法一異無住。四知真如法界平等離相。五知虛空無為無際。六七八知三際世界。又亦知一切俱是過去俱是現未。
九知諸佛具萬行在一念中。十知諸佛同一行以遍三際。三有十決定智者。由前隨順無倒覺知故能得此決定智成。於中初二知法分明。一知在於一念者顯能知迅速
也。二以無礙智知者顯能知自在也。以無所知障故云無礙耳。次五知眾生。一知心樂欲。二知根同真性。亦同是菩提根。三知
煩惱細習。四知正使之行。五知所化善惡。後三知菩薩及佛可知(欠一門檢餘本)。四有十種力者。由智既決定多有堪能故明力也。於
中初一總。餘九別。別中初二解依他性如幻化。三解圓成性。四解所執性即空故無染也。五求行法。六敬養善友力者。以法從彼。得求力無壞故也。七由迴向力能令
善根至佛果故。八由信解力能於甚深佛法免誹謗也。九於求大果心堅強不退。又釋前五解力。後五行力。五有十種平等者既有智力堪能故。能於諸事作平等真觀故
次明也。於中一情絕怨親。二真俗一味。三染淨理均。四一道無二。五同會一性。六果法豈殊。七因無異願。八十度齊備。九行契理
原。十法身等無二。又釋前五行等。一等悲。二等智。三等淨。四等行。五等修。後五德等。一果德等。二願行等。三六度等。四因行等。五
法身等。六有十種方便佛法句者。前既平等正證理。宜起於後得巧便設教故次明也。於中初知一切法。但有言說。此約遍計性。
二似有如幻。三速滅猶電。四無性從緣。五緣作本淨。六言有但名此上約依他性。七無生真。八無相真。九無性性真。上約空如
來藏。十具德法界是不空如來藏。由以佛法句顯此十義故同立此名。上來內德成訖。
[0425b16]下第三十種說法下有三十句明外化攝生行。於中初十於教能說。次十於法能持。後十於言能辨。初十中初二說理法。一深一
妙。次四說行法。一具德法。二佛智法。三順度法。四生果法。後四說因果法。初一說三世染法因果。後三說淨法因果可知。二有
十種受持者。前既宣之於口。今此蘊之於心故次明也。於中初七記因法。後三記果法。前中一記持行法。二記持教法。三記順
法之喻法。四巧令生解法。五令生總持法。謂少文攝多義等。六答難斷疑法。七菩薩行位法。後三中一佛定法。二佛慧法。三佛通
法。三有十種辯者。前明記持在心。今明巧宣於口故也。於中一不取情謂故名為辯。是知若在性執。縱巧言百端未足為辯。
二順法無行。三顯無著法。四此辯亦空方為辯也。五體無無明。六辯同佛持。七辯法令他自悟。八於無名相法。巧以名言說令他
於言不作言解。九說眾生義門辯。上應機令喜辯。又前五是無作淨辯。後五有作淨辯。上來外化攝生行竟。
[0425c07]下第四說十種勝法下有五十句。明無礙殊勝行。亦是當位成滿行。於中初十勝法者。前以辯才無滯遂顯德相挺過凡小故云勝法。於中一悲
勝。二智勝。三修勝。四行勝。五戒勝。六迴向勝。七策懃勝。八降魔勝。九因行勝。十成果勝。二有十無著者。前行德超昇故。今於境
無執故云無著也。又前即行高殊勝。今即下離染著。此十皆是自心顯現意言所作。是故智慧於中不著。初於化處不著。二於所化不著。三於化法不著。四正作化業不
著。五化所成善不著。六應機受生不著。七於自本願不著。八於所行行不著。九於因不著。十於果不著。由自安住此無著智。
即能速轉異念眾想。得佛無上智無著。三有十平等心者以成無著智故。於眾法中心無分別故云平等心也。此與前十平等何別者。前約法辨平等。此約心辨故云平
等心也。於中初八約因等。後二約果等。前中一於所長養。二於所發言。三於所化生。四於所化因果。五於所知法。六於染淨土。
七於好醜人。八於所行行。後二中一功德智。二正證智。於此十中皆不生異念故云平等心也。四有十種出生智慧者。從前平等體寂出生後得勝智故云也。於中初入
眾生性者證入眾生真性也。出生智者入已出生後得智也。餘文入出皆准知。二剎無一異者約體俱絕故。又攝相從體故明無異。以體從相故明無一。又多則一故無異。
一即多故無一也。三知世界如帝網。四知土形相。五巧入法體無一無異。三釋同剎應知。六知異類之身報。七知倒惑身之因。八知究竟一乘通同別也。九知法界自在
德。十知佛種不斷德。五有十種變化者。前依正證起後得。今依後得起自在用故次明也。謂轉變本無。化現令有故云變化。於
中初一變他眾生身。如文殊變鶖子等。二變自身作異類等。三變染剎為淨等。四變現香花等。五化現言聲等。六化現願行。七化現調生如滿足王等。八化現成佛。九
化現轉法輪。十化現舍利等。又釋此十亦是以實用化顯其平等。上來四段二百句文總是釋十住位竟。
[0426a21]自下大門第三從十種持下有三百句。答三十句問十行位中行法。於中分三。初六十句明大志曠遠行。二從十種不思議下九
十句明定慧業用行。三從十種薗林下有一百五十句。明德備成滿行。就初中有二。先有二十句明依起大欲行。後四十句明依起勝念行。前中初十持標行所依。謂依此
任持力方能起大志。此中通攝地持中三持及地品中十持准辨應知。於中初三則三寶力持。眾生是僧寶也。四大悲所作名業持。五
十大願力令行相續。亦由佛力持故。佛果化用盡未來際。六十度行力住持所餘。七眾生及菩提為所緣境持。起菩薩悲智行心。八
以真如理為妙也。九福。十智。各有勝力故云持也。問此持與前十陀羅尼及十種受持各何別耶。答陀羅尼是總持文義等。受持約
領納憶持等。此中據加持等故不同也。二有十種大正悕望者。依前持力起此廣大無邊欲樂名大正悕望。與前正悕望何別者。前約自分故不言大。今據勝進故不
同也。何故起此大欲願者。以行成由此故也。上文云智慧王所說。欲為諸法本。應起清淨欲志求無上道。此之謂也。於中一定望順佛令喜。二定望供佛令盡。三定望
同法成行。四定望長時修行。五定望離畏。六定望令眾生先已成佛。七定望盡嚴剎海。八定望令眾生滅惡因果成善因果。九定望直心見佛聞法。十定望盡窮來際轉
大法輪。第三有十種深入佛法者。明悕望不已便能深入。是故依前大欲能盡佛法深遠邊際故云也。下四十句中初二十為所
依。後二十為所起。前中初此十深入內證。於中初四入器世界佛法。一切世界一一各別入一切世界。故云一切世界悉分別入一切
世界也。次二入眾生世間佛法。次三入智正覺佛法。後一總就法界入於佛法。以理就行分故云於無一異而說一異。謂五乘位異成佛為一。行同歸理故云入無所入。
二有十種依止者。前顯行深入。今辨所託緣。於中一依善友教授。二依多聞熏力。三依善住處資緣不乏。四依悲力。五深證大
行。六依滿本願力。七依本菩提心。八依佛果。是所求故(脫第九第十須檢餘本)。三有十種發無畏心者。前既有所依。道令行心深勝。於可
畏事。能無所畏。以無有難作而不能作故也。於中一以奮大勇猛故。能於十種難作事中而悉能作。一惡業難滅。二遺法難護。
三惡魔難降。四身命難捨。五外道難伏。六物心難稱。七大眾難喜。八八部難調。九下乘難離。十上行難修。於此十難皆無畏也。
又智論第六云。菩薩有四無畏。一以聞持善說。二知根欲說令得解脫。三一切方中不見有難而不能答。四不見有疑而不能釋。四有十種發無疑心者。前以於難
無懼。由此自知所作皆易故無疑也。於中一以十度攝生。二三供佛嚴土。四大心無疲。五滿本大願。六定作世燈。七巧說諸法。
皆堪攝生。俱是佛法。八定成正覺。九會事即理。十滅倒顯智。上來六十句明大志曠遠行竟。下第二從十種不思議下九十句明定慧業用行。於中分三。初三十句明融
慧超情行。次十三昧下二十句明深定普周行。後十法門下四十句明業用自在行。就初中。初十約行。次十約語。後十約智。約行
中有十種不思議者。由前心決無疑故令所修無測也。於中一乃至一念善根悉至佛果故云不思。如尼俱陀子小樹大。二由本願力無思任運果用無盡。如滅定前願力等。
三如幻法不有而有。四依無住而不失善。五得理不捨事。六在因能現果。七得果不捨因。皆不思議也。八解法無礙。於中五對
十句。一約迷悟境。謂凡於無相妄見有相。聖於凡有悟見無相。又即相是無相。無相即是相。一事雙離故難思也。餘對準之。九解
發心等菩提。以始齊終。次句以終等始。後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解心不錯故無三倒。三倒如前發心品釋。十中四句。初盡流
不盡流而無二。二佛法世法一而不雜。三攝事同理入而無入。四釋成無二。不變者一味故無二也。是故俱難思也。二有十種巧方便微密語者。正以內行難測遂令發言
巧密。汎論密語有五種。一說彼深密法故名為密語。如上性起中名如來密藏等。二以一言說一切法等為密語。三以近而不聞。如鶖子如聾等。遠而無限。如目連尋
聲等。名為密語。四言近意遠。如說三乘為究竟等。亦名密語。五以異言說異法。如說覺不堅為堅等。今此文中唯約初義說。於中初一約教法。得意玄故。會同異
故。二示同涅槃密現受生。三如東方入定西方密出等。四巧說眾生善中有惡等苦中有樂等。五巧說眾生不染而染為垢。染而不染為淨。六巧說一中有一切等。七壞處
有成。如法花中天人見劫盡此土常安穩等。八於佛普遍現生入滅。見此密處而發言故。九解眾生。即涅槃不復更滅。而不捨
大願攝生。以為巧密。十自悟不由他。而求善友不息。以為巧密。三有十種巧方便分別智者。前既巧說密處。今智達明了故云
也。初二知世界一淨一染。次三知眾生機器。次三知三乘行相。後二知世出法。又釋初二器世間。次七眾生世間。後智正覺。又釋
初二何處化。次三何所化。次三化置何處。後二以何法化。上來三十句明融惠超情行竟。第二有十種三昧下二十句明深定普周
行。於中初十明定體。後十明業用。又初明深定。後顯普周。前中一明入定處。謂遍一切種種剎。二明入定身。謂以一切眾生身而
入定故。如童子身入正受等。三明定照法實。四定中見佛。五定持多劫。如十明品第十智明說。六定出身雲。如海幢比丘等。七或以佛身示現入定。八為覺悟眾生入
定。後二各於一念中得一切菩薩定慧。具足二行入定。又初一入定處。次一入定身。次六入定用。後二入定時。二有十種一切處
者。前明入定。今辨從定起用遍一切處也。一悲託處。二身依處。次三起解處。一解正報根性。後二解依報劫壞。三災中略無風
災。次一是所供處。次二所成處。一依一正。後二是所作處。一惠一福。上來深定普周行竟。第三有十種法門者下四十句明業用
自在行。於中初十明自在現法門。初一身普現。二多處異現。三令多入一。四不失住持。五上同果現。六無處不遍。七無時不遍。八
一剎現多身。九一身現多處。十一念普示現。此等並是法性融通門等故名法門也。二有十種神通者。正以身現法門。業用無限
故云也。一宿命。二天耳。三他心。四天眼。次五神足。一現神力。二示多身。三速往來。四能嚴剎。五現化身。後一流盡示成菩提。此
十皆以通慧為體故名智通。悉從定起齊名出生。三有十種明者。前以無壅曰通。今委顯為明。於中初一知眾生業果差別。二知眾生於寂滅境起淨信心。三知眾生
證入理智。上三知所化。四語業。五意業。六身業。此三顯能化。七於境轉分別想為正智因。八知理平等起行無礙。初知三性理
不礙起行成佛。九知眾生真心稱理隨緣顯事不失化用。於中初知稱理現事不失化用。二何以故釋成無礙。初中又初一向化他。二不失自行。三何以下釋成。前中
初四句知眾生真體。二知因下八句知眾生緣起相事者。是從因緣所生報也。三知愚癡下六句三對知眾生染淨差別。四知生死下八句四對知眾生理事無礙。五知轉下八
句四對知眾生道器差別。初知轉依未轉。二知治道起未。三知惑滅道立。四知行成根報別。下句總結成化。謂稱緣起而觀察也。
十中有七。初善能離著。二不見下善起行願。三見一切下善植德本。四自在下善起勝通。五知種種說下善能照境。六永斷下善益
自他。七除滅下善能得果。並可知。餘義如前十明品說。四有十種解脫者。前大智明起。今辨無明障盡故云解脫。解脫有二種。
一作用自在名為解脫。如上不思議法品十種不思議解脫等。二於縛離繫名解脫。如此所說。於中初四於凡夫得脫。初二脫惑
障。一鈍使。二利使。次一脫業障。後一脫報障。五於小乘得脫。六於地前得脫。七於地上因位得解脫。八於微細著微細礙得
解脫。亦是道累外自在故云解脫。脫後二門也。上來四十句明業用自在行竟。下第三從十園林下一百五十句明德備成滿行。於中分四。初四十句明報德圓滿行。二十
種發不動心下二十句明心住堅深行。三十種智慧觀察下五十句明智德殊勝行。四從十種不可稱量下四十句明德重高深行。就
初報德圓滿行中。初十遊賞園林。次十栖止宮殿。次十於中娛樂。後十將出束帶故曰莊嚴。就初十園林中。一一皆初舉園林名體。
後以義釋成。謂遊觀適悅故也。前七自分因行。後三勝進果行。前中初二利他行。後五自利行。一時。二處。三違。四順。五修行。以道品
等從佛流出故云慈父境也。後三中一念果法。二現法輪。三示正覺。二有十種宮殿者。前園林外遊。今宮殿內安故次明也。亦皆
先標名體。後釋顯義相。謂若妄失菩提心。即令正行無所栖止故云也。此一為行本。次七明利他行。初四化三界眾生。色界中分
二故。四梵者四無量也。無色是難處。為滅彼難菩薩生中也。次三中一通化。二化眷屬。三化憍慢。後二自行成滿。一修因。二得
果。三有十種樂者。既住宮殿情忻勝利故云樂也。於中初八因法中樂。後二果法中樂前中初六自利法。後二利他法。第四有十種莊嚴者。既樂心成以勝德自嚴故次明
也。於中初二力無畏。次二義法辯。次二願行嚴。次二攝剎雨法。後二持行現化。上來報行竟。第二有二十句明心住堅深行。於
中初十心堅。後十深入。初中一捨有心堅。二向法。三供佛。四悲觀。五慈攝。六專求。七常修。八信堅。有根信者生佛果故。不濁信者
不雜無明故。離垢信者不求世有故。明淨信者正證理故。供佛信者向果故。不退者因行堅故。不壞者外緣不動故。九窮果。十行圓。
二有十種不捨深心者。以行堅不動乃窮達深理故云也。又令此心不離慇至。故云不捨深心也。於中一智。二悲。三顯化意。四
近友。五供佛。六求法。七持淨戒。八攝同行。九持佛法。十修願行。下第三有十種智慧觀察。下五十句明智德殊能行。於中初十者。
以能心慇不捨。遂令智慧巧觀所作。於中一觀教法。二觀行法。三觀通力法。四觀巧便法。五佛持者。若約用明佛神力加持。若
約體法身住持萬德。上觀法自在。六內持。七外說。上說法自在。八觀深。九觀廣。十觀多。十一觀無礙。上觀法深廣。是增數十故。
剩一門也。二有十種分別者。既能觀察。遂能簡擇諸法故云分別也。於中初二分別依他起性。一法一喻。次一知遍計性無所有
故無可諍也。後七分別圓成實性。一知恒沙功德。二體實無依。三堅若金剛。四則是法身如來。五法身體寂。六證道所攝。七體相
一味。三有十種無垢者。由簡擇深法除障離垢故也。此中離十種垢。一無異求垢。二無疑惑垢。三無邪見垢。四無所知障垢。五
無不欲佛果垢。六無訥言垢。七無怯弱垢。八無障大悲垢。以悲是菩薩所住故。又無障十地之無明。以十地是菩薩所住故。九無散動垢。十無微細礙著垢。又釋初三
約心淨。一深心。二信心。三解心。次一約境淨。次五約行淨。後一約果淨。四有十種智印者。以離垢障令德堅固揩定不動故次
明也。於中一於安受苦境。忍智不動故明印也。變易苦者是壞苦也。二於他不饒益忍行決定。三於深佛法信忍決定。即法思忍
也。四決定成佛當度眾生。五決定解教等諸佛故。六大欲決定有十一句。初善欲是總。餘十是別。七決定不惜身命求佛果。八於善根未熟眾生令生長。九已熟眾生令
入法。十因圓果滿。五有十種智慧光明者。既行能決定遂令照用無礙故也。於中皆先明所照。後顯能照。初二求果見佛。次二見
機授法。次二依友示佛。次二攝生說法。次二佛持行滿下第四有十種不可稱量下。四十句明德重高深行。於中初十明尊重行。
次十勇修行。次十高勝行後十深廣行。初十中明行用難測。凡小莫闚故云也。於中一住真不證難。二成善不取難。三解理不疑
事難。四長劫無怠難。五得滅不住難。又釋四不厭生死。五不住涅槃。六無劫說劫難七非行起行難。八解了唯心難。三界是處
識。三世是數識也。心無邊者通攝餘一切法也。九悲廣無限難。十得果不受難。由此難測故過凡小。言不能稱。智不能量故云
也。二有十種發無懈怠心者。既行用超過。遂令勇猛無間故也。於中初三破邪授正。次二滿行攝生。次二成果調物。次一多剎
現佛次一一切廣施。後一一念頓解。於中有五。初舉所解之法有九門。二如是等下對辨能解之相。三於一切下略明解不顛倒。
四無二智下廣顯無倒解相。五法界等下辨無倒智業用。三有十種須彌山王正直心者。正以勇猛中成大心決定。正向菩提不可傾動故云也於中初一修能證智決定。
二觀所證理決定。三決定令此福慧趣入所證無垢白淨真如。四決定成熟求法之行。離盜法者。謂從他聞法言我自解。不稱讚師。准觀佛三昧經。墮地獄如箭射
也。起一切施心者欲擬法施於一切眾生故也。五大忍度生行如如捨者觀如捨相故。大忍法者大智現前故。六成就超魔境界
行。於中四。初成就勝法。二不味此勝。三但求正法。四舉因釋成。七精進勇修行攝。論云愚修雖小時怠心疑已久。佛於無量劫
懃勇謂須臾。八不捨惡人行。九孤子勇修行。十即空成有行。於中。初無有一法等。正明見理實無。二而菩薩下明不捨悲願。
三舉法釋成。謂即此無所有。出生菩提故。四而此菩薩下明稱理造修。亦不生如是恐怖。若一切空我有何義求無上道也。四有十種入深智慧大海等者。前明志山堅
聳。今顯智海宏深故次明也。謂以如大海之智慧。深悟證入此十種法。成無上菩提故名也。非是入此智慧海中。以別顯中云入無量眾生界等故得知也。一入眾生界
無量。二入世界無量。三入虛空界。四入法界。五入三世佛無邊善根界。六七八入三世諸佛界。九能供多佛。十能求多法。上來總答第三十行位行相竟。
[0429b11]自下大門第四從十種寶住下有三百句。答前二十九問。明十迴向位中行相差別。以十自在中章門十句不在問中故。有三
百答二十九問也。於中分三。初一百一十句明迴向位中行體堅固義。二從十自在下一百二十句明行用自在義。三從十種遊戲神通下七十門明行位圓備義。就初行體
中分二。初四十門明行體成就高栖彼岸。二從十不壞信下七十門明行體離障攝諸勝德。就前中初十種寶住者。住於正法可貴之所故云寶住。又以無住為住。亦名
寶住。於中一近佛。二聞法。三自在受生。四知法自在。謂總別無礙。五智斷自在。謂資糧道息。加行道離。無間道斷。而不證實際者。
異二乘故。留惑故。到實際岸者。到法無我際故究竟也。六悲智自在。謂知眾生空而行化度。七知理事無礙法。八知理無不礙
起行。九於空善巧所願不虛。十聞多佛異說善解會通。謂以四意等而決故也。以佛智不思故多異說。法體不殊故云言無二也。二有十種發金剛心者。既所住可貴。能
於大乘無限齊法。以堅固心窮盡其際故名莊嚴等也。於中一知三世無際法。二引多菩薩自策勵已。三嚴無際世界。四福惠治及無際眾生。五以善根供無際佛。六
深解無際佛法。謂釋中云一切攝取者。謂無相不壞相為攝取。以無相攝相故。相攝無相故。云一切攝也。七能忍無際苦惱級
者。俗書云。斬賊首為級。賜爵一級。因以為名。住不二法者。苦及我不二。即法思忍也。八無際無際時。於無際無際處行菩薩道。
九以心要成無際大行。十即寂起用行。於中四。先住空寂。二而亦不捨下明起事用行。三何以故下舉大願釋成。四善知是法下
明雙融大願行。三有十種發大事者。於所作大事令發起現前故云也。於中初三福業大。次三化業大嚴土為攝生也。次二明
勝進攝福。九成佛。十說法。四有十種究竟大事者。前於大事但能起現前。今明所作成滿故云究竟。於中一供盡佛境。二滿本所
請。三求盡正法。四次二增因出果。次二願行成滿。後三供人聞法。第二有十不壞信下有七十門。明行體離障攝諸勝德。於中初四十門明信惠善巧。後三十顯心行攝
位。就前中初明十種不壞信者。於深入法淨信不壞。破不信障。初六信行緣。後四信行體。前中信眾生者。信是所化悲境故也。又信其有如來藏佛性等故。二有十種
受記者。既內懷堅信。外蒙記別故有受記。前明自知受記。今明諸佛與記故為別也。於中一種解脫分善根聞法毛竪等。二得初地見諦名諦滿等。三於修位中廣行諸
行。四對現眾前。五對眾不現前。六因悟自心本之覺義。七法忍位成。八化功已立。九劫數已滿。十位至自在。餘如前說。三有十
種善根迴向者。以已善根順同善友故云也。初二同心。次一同行。次二同修。次二同治。謂正念能治現前。清淨所治已離。次一
同位。後二同證。則無異。同者謂此菩薩善根迴向與善知識善根。一體無異故名為同。非是別體相似名同。四有十種得智慧者以迴向德熟得智能自在故明也。於中初
四自分。一解施。二樂法。三入佛境。四能遣疑。後六勝進。一悟實。二入權。三解小善生佛。四具德。五往佛。六悟法。由解此等
故得智自在也。第二有十種發無量無邊廣心者。下三十門明心行攝位。於中初於無限之境發稱境之心故云也。一廣念所求。
二廣念所度。次二廣念所顯。一會事。二顯理。次二廣念因果位。七廣了業報。八廣嚴剎。九入大眾。十觀圓音。二有十種藏者。
既以大心普周故。令德窮海奧故次明也。一字藏。二義。三持。四辯。五惠。六通。七巧。八見佛。九入劫。十喜敬。此等皆有含攝蘊
積同名藏也。三有十種調順者。既積德盈滿剛獷斯盡故。次明也。一離謗。二離疑。三捨慢。四捨自見。五背下乘。六離散動。七
捨異見。八離三不善。九降魔怨。十離六弊此約遮釋。若就表言。所作行熟至順調柔故也。上來釋行體堅固竟。
[0430b03]下第二十自在下有一百二十門明行用自在。於中初十總明自在。後一百一十別顯自在。前中十自在者。
作用無礙延促由已故云自在。此中十自在同第八地中釋。此中莊嚴彼名財物自在。此中解脫彼名信解自在。准梵本應名勝解。
此中神力彼名如意自在。一一皆標名後釋義。同前可知。法集經第二卷中亦明此義。第二別顯中。初列十章。後以百門次第解
釋。列名中第九約身力。第十約智力。餘如下釋。後次第釋中。先辨眾生自在。以是所化故。於中初五於眾生中轉變自在。後
五於眾生中作上首自在。又釋初一總。餘九別。別中起其願。樂想不斷名持。二依物授法。三令得益名變。四令入法界。後五
上首身可知。二剎自在中。初三以麁入細自在。漸次深入乃至無盡。次三身上無礙自在。一身滿剎。二剎滿身三撖令動。次二嚴
剎自在。後二現佛現剎自在。何故皆得如是自在者。釋略有五義。一了達緣起相由門故。二達法性融通門故。三定力自在起勝通故。四得解脫力能迴轉故。五智力了
如幻夢法。隨自心現得自在故。並由所知障盡故得然。餘上下文皆同此釋應知。三法自在中。一一多自在。二要由智出。三理事
無礙。四總別善巧。五無言之言。六巧轉一乘。七多劫說一。八即染成淨。九巧現多端。十體不礙用。四身自在中。初二自他無礙。
次二果德無礙。次二依正無礙。次二定慧自在。後二理事自在。亦是染淨自在。真妄自在也。五願自在中。一因願同求故。彼即自也。二
果願同現皆為眾生。三願令得果。四常願不息。五無身現身。謂離凡夫識身不著二乘智身。又離取相識身。亦不著無相智身
而能現身。由願力也。次二同事教化。八修因多時。九成果多處。十普雨法雨。並由願體無障礙願力不待作意。自然成就故名
願自在。六境界自在者。於分齊境界迴轉無礙。於此十種勝劣相違境中。皆得勝現劣故稱自在。一理事相違。二耶正。三染淨。四
因果。五靜亂。六真妄。七凡聖。八悲智。九體用。十大小。謂處大現小故也。七智自在者智。不自顯。約所知顯之。初二能化智。一說。
二持。次三知所化智。一知根。二知欲。三知惑治。六亦上入十力。七下知三世。八示正覺。七知根業。十達音聲。八通自在中。
一神足。二天耳。三流盡。亦是應成。四語業。五宿命。六幻通。七義法智通。八教法智。九敬護。十理法智。九神力自在中。初二幻通力。塵
中現者塵內先有非是外入。次三如意通力。初二正中現依。謂毛孔是正報故。後一毛繫圍山。次三於劫自在。一多少自在。二示現
三災不惱眾生。三劫災壞時持其資具不令壞損。後二於處自在。一遠擲。二解空。十力自在。是悲智之力故不同前門。一調生
力。二嚴上力。三法身力。四常修力。五開覺力。六攝行力。七度生力。八自覺力。九種智力。十大悲力。各先標名後釋義。皆業
用不屈稱為力也。下通結可知。上來行德自在竟。
[0431a04]下第三十種遊戲神通下七十門明行德圓備。於中初二十門明行德殊勝。後五十門明行德圓滿。前中初十明住志
行成遊賞自在故云也。於中初二以染正報對淨依報以明相作。此中有四種自在。一依正相作。二染淨相作。三染正淨依相作。
四此上相作已甚希有。況各不壞不雜故為極自在。名遊戲通也。下並准之。次二以佛身對二乘明相作。問佛是果人。菩薩因人。
何故因人能令佛身作二乘耶。答此是普賢位中菩薩與佛齊故。又釋是佛下就容其作故。次二因位果位相作。次二生死涅槃相作。
而不著涅槃者生死不染涅槃也。亦不究竟無餘者明生死不亡也。此中唯是果位方便淨涅槃。此中非是性淨涅槃。性淨涅槃與生
死相作不足為奇。後二明定用相作。二十勝行者。以遊履自在故。令所作皆悉精微故云勝行。於中初三攝生行。前二以法就
機。後一攝機同法。次三知法行。一因果相出。二有為無為相出。三生死涅槃相出。後四三業行。一語業。次二身業。後一意業可知。
第二有十力下五十門明行德圓滿中。初十力者。正以德勝智用堪能故云力也。皆有標釋。於中初七自分因力。一不染三界。二
不壞四信。三巧修行上三自行。四知物心。五滿物願。六常化。七現乘。上四利他行。後三勝進果力。一現佛身。二悟菩提。三轉法
輪。二有十種無畏者。正以智力功強外無所懼故云也。於中初二具持文義答難不畏。三了達二空不畏妄念。四威儀無缺畏。五三業無失畏。六不畏魔等。七無有
不能聞持畏。八悲願不畏生死涅槃。九示同二乘而不畏二乘。十不畏機感而不能現。三有十不共法者。正以智力雄猛凡小莫闚故云不共。又釋既皆云不由他悟。
即知行起。自心非他所共故名不共。一自己行。二化他行。三迴向行。四巧便行。於中有三。先巧離二乘。二於生死中下巧順世
間。三於世間下巧窮彼岸。五智慧行。於中三。先總舉定慧。二常在涅槃下別辨十門自在智慧。三菩薩成就下總結歎勝。六三業隨
智行。七悲代他苦行。八慈受他供行。九自淨淨他行。十位滿常修行。四有十種業者。正以內德不共令所作必然故云業也。於
中初一約處。次三約人。次一約時。次二約用。一身行。二身光。後三約護持。一護法。二說法。三願持。此等多約境事為名。各有標
釋可知。五有十種身。由業因既備身果現前故也。此亦是迴向位滿所得十身。初二約體以不來入趣故。後於趣中亦無可出去故云也。次五約用。一順同世。二不失
真。亦是世間所知真實。三用盡來際。四五正以隨緣不變故得堅固不動也後三約相。一福相。二理相。三果相。此十身與前十行品中第九行內十身有同有異。相攝可
知。上來有三百答十迴向中行相竟。此上十業十身自古諸德多將入後十地位中收。然別行度世經六翻問答中。此在第四末。今依彼經。科判此文入迴向攝。自下大門
第五從十種身業下有五百句答前五十問。十地位中行相。於中分四。初一百二十門明十地中三業殊勝行。寄在於初地。二從十種方便下九十門明造修離障行。寄
二三地。三從十種離生下九十門明造修純熟行。寄在四地已上位。四從十種足下二百門報相圓滿行。寄八地已上位。
[0431c11]就初中分三。初二十明身業行。二次四十明口業行。後六十顯意業行。就初中先依身起業。一遍一切處。二趣一切機。三同一切
生。四遊一切剎。五詣一切佛。六擎一切土。七碎一切山。八現一切事。九覆一切生。十現一切佛。皆是身之作用同名身業。二有
十種身者。准前問應名淨身業。下口業中亦同此。又此是行法為身故不同前。於中初二六度四攝。次二慈悲。次二福智。次三體
用。後一成果。第二有十種口下四十明口業。初十明口業體應名語業。以口是身分攝故。於中一離惡口。二離兩舌。次二離妄
語。一麁二細。餘六離綺言。此並約遮釋。若約表十種各顯一德。如文可知。二有十種清淨業莊嚴菩薩口業者。顯語業淨因以
嚴其語故云也。於中初二攝法行。次二離過行。次二攝善行。次二法施行。後二聞法行。由此十行使語業嚴淨也。三得十守護者。
由發言誠諦。幽靈懸鑒故加守護。於八部之外。加梵王眾及佛法王為十可知。四成十大事者。由內因誠實。外緣加護。致令語
力廣大成其所作故也。一能斷疑。二能普至。三動其根。四入其性。五拔其使。六除其習。七生淨信。八起深樂。九令證理。十得
大果。第三有十種心下六十門明意業。於中初十明意業體。後五十顯意業用。就前中一廣心。二深心。三勝心。四淨心。五利心。
六堅心。七無染心。八希有心。九智慧心。十無邊心。此並是意樂之心也。二有十發心者。心體既滿理。宜發起勝用故也。於中初
六明利他心。次二自利心。後二勝分中利他。又釋初一總。餘九別。並是利他心可知。三有十種滿心者。前既發心修成所作遍滿
法界故云也。於中一悲心廣。二智契深。三解脫用。謂是九世即一念名為解脫。四滿八相。五遍知器。六了真諦。七解俗網。八滿無
生。九達心界。十現等覺。四有十根者。由前心滿堪為法器。能出生故名根也。一信根。二樂根。謂信增為樂。三精進根故不退
也。四定根住位。五慧根。六悲根。七堅智。八明慧。九為法身器。十作報身根。五有十種直心者。以生後體立正向所作故云直
也。於中初二直背下。次二直順上。五於違不動。六於順無染。七隨法能持。八悲不擇處。九入深義。十習廣教。第六有十深心
者。由前正向令信樂慇至故曰深心。於中初二深離障。次二正入法。一行二解。五知法無礙。六入異方便。七成辨所作。八定深。
九願深。十悲深。上來初地行相竟。
[0432b03]下第二十種方便下九十門明二地已上行相。於中分三。初三十句明智慧方便行。二從十種入眾生下三十句明慈悲方便行。三
從十種趣下三十句明悲智究竟行。就前中初十方便者。巧修正行故。初六是捨相方便。巧修六度可知。後四是攝生方便。一
慈與樂。二悲代苦。三授智。四與法。二有十種樂修者。正以善巧無礙而能欣求諸行故云也。一樂勝善。二樂異嚴。三樂廣大。
四樂甚深。五樂四無量。六樂持戒。七樂慈忍。八樂明解。九樂神通。十樂聽法。上辨因。後一顯所成果。三有十種解脫深入世
界者。謂樂修不已。能以解脫勝力令一切世界相入等故以為名。於中初以多入一。二以一入多。三一佛滿十方。四示界全空。
五同佛莊嚴。六一菩薩滿一切。七入毛孔。八入眾生中。九一果處遍。十一妙音滿。第二有十種入眾生下三十明悲方便中。初十
明無緣大悲。巧會物性故名入眾生性。又令眾生界有所入故名入眾生性。性亦名界。界有二義。一分齊義。二為因義。文中前
五明相入自在。一攝事入理。次二多事入一。四攝末入本。五多界入一。後五迴入化用。初一入所化器。後四入能化相。初一入
隨類相化。餘三可知。二有十習氣者。由善入物性令成串習氣分。以為行因。即熏成習氣也。一行本氣。二成行氣。三下化。四上
見。五受生。六大行。七十願。八十度。九理智。十量智。三有十熾燃者。前習因既立。能發生現行繁興大用故名也。初二嚴土攝生。
次二依緣成善。次二慈悲。次二行巧。後二因果。第三有十種趣下三十句明悲智究竟行中。初十趣者到行到果名為趣也。初二六
度三學。次二妙智真境。次二依法成善。次二依人起行。後二成佛說法。前八趣因。後二趣果。二有十種事能具佛法者。由此十
事現前。令諸佛法無不成滿故云也。初二信人法。次二離過失。次二信入勝境。次二住正離耶。後二念佛信果。於此十中遂
作一種。如教成就。即令佛法皆悉具足。況具十事。三有十種退失應遠離者。既能具足佛法。便能修道在緣不退故云也。初四失利他行。後六失自利行。觀令遠離。
[0432c16]下第三有十種離生。下九十句明四地已上至七地來出世間行。於中分三。初三十句明因行體廣。二從十種名號下二十明行用殊
勝。三從十種無量下四十顯行德成就。前中初離生者是捨有為行故名離生。又得無生故名離生。又顯行熟純離生澁等過患故名離生。廣釋如婆沙中。又大小乘同
辨離生位在見道。今此寄在四地已上出世間位。於中初二約智悲。次二就捨著。次三離惑就生。若二乘捨惑離生。不能隨有
親近眾生。菩薩反此。八離而不離。九不離而離。十得果不捨因。二有十種決定法者。正以離生之患能得法決定。初五自分行。
一生佛種中。二入佛境界。三解。四行。五成善。後五勝進行。一住果體。二得果用。三順果位。四同果身。五同佛住。三有十出生佛
道者。於法既決。能從緣出生聖道故云也。於中初二順人信法。次二願善不虛。次二時處廣長。次二無間普遍。後二願行攝生。
第二有十名號下二十句顯行用殊勝中。初十正以實德內充。嘉名外響故云也。菩提是所求。薩埵是能求之士。以從所求名菩
提薩埵。於中初四約所求菩提境為名。一總舉菩提。二約過小乘。三約過因位。四約體勝殊。次二約自行為名。一惠無比。二上
精進。次二約所知解為名。一能示上法於眾生。二能知十方於諸佛。後二約德為名。一福高。二惠深。又如瑜伽第四十六云。一切
菩薩隨德假名有十六種。所謂名為菩提薩埵摩訶薩埵。乃至十六名為法師。顯揚第八。莊嚴論第十二皆同此說。莊嚴論云。此十
六名皆依義立。一切菩薩總有此名。又商主天子經有五義立名。一於菩提分住持入故。故名菩薩。二入大乘故。滿大智故。故名
摩訶薩。三不可求法智德入故。故名最勝薩埵。四不與煩惱共住。為諸眾生滅煩惱故。發精進故。故名淨薩埵。五令諸眾生行
淨道故。故名極淨薩埵。二有十種道者。以名德稱實遂得行解虛通故云道也。於中約增數以明十種。初一約行本。以菩薩萬行皆菩提心為本故。二約實惠方便惠。亦
是正助二行。三約三空定。遊出三界故云道。四約四行。除四障。一業障。二嫉妬障。三謗法障。四樂世有障。亦是異求障。智論云。行
是悔過等四行。疾至阿毘拔致地。五約五根。六約六通。七念中於六念上加念眾生。是悲心也。八正道可知。九次第定者並是寂
用雙行故。是菩薩道攝。於中初禪可知。二從喜悅者是二禪利益支也。離退過者是二禪離覺觀障也。三息喜悅者是三禪也。四離
世苦樂者是第四禪也。見佛等明定用。并四無色定及滅盡定為九也。十力道中知欲樂。先知。後為說法現身等。餘並可知。第三有
十種無量道下四十句明行德成就。於中二。先總標四名。後各別顯釋。初無量道者。謂是菩薩智所遊路無邊際故。一事空。二理
性。三正報。四依報。五時劫。六施設。後四是佛三業力用。淨識為體。二道具者以前染淨等無際限。菩薩起道之緣亦同無際故云也。
約前所知十種廣大。顯能知集起亦同無際更無別法。三修道者對緣造行故名修道。非是見修等修。又攝論中總集修亦在地上。同此也。初三別約三無性修。一無相觀
中不見所執染法可著。亦不見淨法可依出離。由此能令三業無失。二於無生觀中。不見染分可減淨分可增。以無生理實故。三於無性性觀中。不見前二性為有。不
見三無為無。又真如相非有體非無。上約正證智。四約後得智中。別就依他性以成修行。觀唯識如幻等成不顛倒行。五作三空不離三界。為欲在中長善根故。六
於教法不著。七於理中恒沙法不壞。八於真體平等。九起行勇猛。十於佛德平等不疑。四莊嚴道者。謂修道行互相交飾故名也。
又釋皆以逆行用嚴道。於中初五自行無染。一在亂常定。次二處小常大。次二在欲行禪。次三隨有攝化行。一化樂世。二化耶道。三化犯戒救苦。九自行成滿。於中
三。初得法滿。二為一切眾生下巧便示現。三何以故下釋成善巧。十因圓果滿。於中三。先因圓得果。二而亦不斷下明得果不捨因。三何以故下釋成行相。可知。
[0433c11]下第四從十足下二百門明八地已上報德純熟行。於中分五。初二十句明手足外用行。二從十腹下三十句明內德盈滿行。三從十
莊嚴下二十明外相嚴備行。四從十頭下七十明六根業用行。五從十行下六十明四威儀動止行。就初中。十足行用進涉表其
脚足。從下為初。是故先辨。於中初二約行。一戒一進。次二約通。一總一別。次二約心。一信一願。次二約法。一護一聽。後二約德。
一福一斷。二有十手者行用取授表其身手。於中初四自行。一取。二與。三恭下。四敬上。次四利他。一除疑網。二拔欲泥。三濟四
流。四授正法。後二明二行滿。一除惑病。二破無明。第二有十腹下三十句明內德盈滿中。初腹者如世人腹含容不淨。今明菩
薩行腹。反彼說淨。於中初三約戒淨。一持戒心。二正護戒。三不覆過。次一約定淨。謂定心無著也。後六約惠淨。一斷惑障。二
滅業障。三納實法。謂如食滿腹之想。四悟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