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Avatamsaka Sutra (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1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花嚴經探玄記卷第十八(此盡十住知識)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0440b06]將釋此品。四門同前。
[0440b06]初釋名有三。一分名者。謂廣依勝友。深證法界故名依人入證成德分矣。二會名。約處名祇洹重閣會。謂
表此法濟物攝生故在給園。又顯悲依本智重出之相故在重閣。三品名者。入是能入。謂悟解證得故也。法界是所入法有三義。
一是持自性義。二是軌則義。三對意義。界亦有三義。一是因義。依生聖道故。攝論云。法界者謂是一切淨法因故。又中邊論云。聖
法因為義故。是故說法界。聖法依此境生。此中因義是界義。二是性義。謂是諸法所依性故。此經上文云法界法性。辯亦然故也。
三是分齊義。謂諸緣起相不雜故。初一唯依主。後一唯持業。中間通二釋。心境合目故云入法界也。
[0440b20]二來意者。初明分來。謂前顯託法進修。今辨依人入證。義次第故是故來也。會來品來。亦同此說。
[0440b22]三明宗趣者。亦分會品同。既明入法界。即以此為宗。於中分別作三門。一約義。二約類。三約位。
[0440b25]初中先明所入法界義有五門。一有為法界。二無為法界。三亦有為亦無為法界。四非有為非無為法界。五無障礙法界。初有為法
界有二門。一本識能持諸法種子名為法界。如論云。無始時來界等。此約因義。二三世諸法差別邊際名為法界。不思議品云。一
切諸佛知過去一切法界悉無有餘。知未來一切法界悉無有餘。知現在一切法界悉無有餘等。二無為法界亦有二門。一性淨門。謂在凡位性恒淨故。真空一味無差別
故。二離垢門。謂由對治方顯淨故。隨行淺深分十種故。三亦有為亦無為者亦有二門。一隨相門。謂受想行蘊及五種色并八無
為。此十六法唯意識所知。十八界中名為法界。二無礙門。謂一心法界具含二門。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雖此二門。皆各總攝
一切諸法。然其二位恒不相雜。其猶攝水之波非靜攝波之水非動。故迴向品云。於無為界出有為界而亦不壞無為之性。於有為界出無為界而亦不壞有為之性。四
非有為非無為者亦二門。一形奪門。謂緣無不理之緣故非有為。理無不緣之理故非無為。法體平等形奪雙泯。大品經三十九云。
須菩提白佛言。是法平等。為是有為法。為是無為法。佛言非有為法非無為法。何以故。離有為法無為法不可得。離無為法有
為法不可得。須菩提是有為性無為性。是二法不合不散。此之謂也。二無寄門。謂此法界離相離性故非此二。由離相故非有為。
離性故非無為。又由是真諦故非有為。由非安立諦故非無為。又非二名言所能至故。是故俱非。解深密經第一云。一切法者
略有二種。所謂有為無為。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非無為非有為。乃至廣說。五無障礙法界者亦有二門。一普攝門。謂於上
四門隨一即攝餘一切故。是故善財或覩山海。或見堂宇。皆名入法界。二圓融門。謂以理融事故全事無分齊。謂微塵非小。能
容十剎。剎海非大。潛入一塵也。以事融理故全理非無分。謂一多無礙。或云一法界。或云諸法界。性起品云譬如諸法界分齊
不可得。一切非一切。非見不可取。此明諸則非諸也。舍那品云。於此蓮花藏世界海之內。一一微塵中見一切法界。此明一即非
一也。是故善財或暫時執手。遂經多劫。或入樓觀。普見三千。皆此類也。上來五門十義總明所入法界。應以總別圓融六相准
之。二辨能入亦有五門。一淨信。二正解。三修行。四證得。五圓滿。此五於前所入法界五門之內有其二門。一隨一能入通五所入。
隨一所入。通五能入。二此五能入如其次第各入所入五中之一。又此上心境二義十門。無礙圓融總為一團。無障礙法界亦以六相准攝思之。
[0441a20]第二法界類別亦有五門。謂所入能入存亡無礙。初所入中亦五重。一法法界。二人法界。三人法俱融法界。四人
法俱泯法界。五無障礙法界。初中有十。一事法界。謂十重居宅等。二理法界。謂一味湛然等。三境法界。謂所知分齊等。四行法界。謂
悲智廣深等。五體法界。謂寂滅無生等。六用法界。謂勝通自在等。七順法界。謂六度正行等。八違法界。謂五熱眾鞞等。九教法界。
謂所聞言說等。十義法界。謂所詮旨趣等。此十法界同一緣起無礙鎔融。一具一切。思之可見。二人法界者准此下文亦有十門。謂
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諸神菩薩及佛。此並緣起相分。參而不雜。善財見已。便入法界故名人法界也。三人法俱融法界者。謂
前十人十法同一緣起。隨義相分。融攝無二。思之可見。四人法俱泯法界者。謂平等果海離於言數。緣起性相俱不可說。五無障礙法
界者。謂合前四句。於彼前人法一異無障。存亡不礙。自在圓融如理思之。二明能入亦有五重。一身。二智。三俱。四泯。五圓。謂入
樓觀而還合身證也。鑒無邊之理事智證也。同普賢而普遍俱證也。身智相即而兩亡俱泯也。一異存亡無礙自在圓融也。又發心品云。甚深真法性妙智隨順入無邊佛土
中。一念悉周遍。案云前二句智入法界。後二句身入法界。由身智無礙故。智入理身遍土也。餘准可知。三能入所入混融無二。際
限不分。就義開異。理仍不雜。此五能所如次反通。如理思攝。四能所圓融形奪俱泯。五一異存亡無礙具足。上來約類辨竟。
[0441b21]第三約位明入法界者。准下文中。所入法界大位有二。所謂因果。於前人法無不皆是佛果所收。即如來師子奮迅三昧所現法界
自在是也。又於前人法無不皆屬因位所收。即文殊普賢所現法界法門是也。此因位中曲分有五。則信等五位之法界也。准攝可
知。二明能入。准文亦二。對前果位明諸菩薩頓入法界。對前因位寄顯善財漸入法界。因果既其無礙。漸頓亦乃圓融。但以布教成詮寄斯位別耳。
[0441c02]四釋文者。此一品中大分有二。初明本會。二爾時文殊從善住樓閣出已下明末會。亦則前明果法界後明因法界。又前明頓入法界。後明漸入
法界。又前總後別。則本末圓融無礙思之。
[0441c07]就前本會中長分有十。一序分。二請分。三三昧分。四現淨土分。五集新眾分。六舉劣顯勝分。七偈頌讚德分。八普賢開發分。九毫光
示益分。十文殊述德分。
[0441c10]就初序分有三。初爾時佛在明智正覺世間圓滿。舍衛城等器世間圓滿。與五百等眾生世間圓滿。初文可
知。器中有三。謂一城。二園。三閣。城名具言名室羅伐悉帝。訛略稱舍衛。此翻云聞者城。謂昔有古老仙人住於此處。復有少仙
名為聞者。於老仙所聽受法要。老亡已後。少於此處建立城郭。因以為名。園在城南可三四里。祇是太子之名具言誓多。此云戰勝。又無父曰孤。無子曰獨。須達長
者惠施資給名給孤獨。然長者側金買地。太子施樹同成。二人共立伽藍故俱以名焉。園內別閣宣法之所。名曰講堂。體無不周曰大。德無不備曰嚴。用依體起故曰
重閣。第三眾中亦三。謂一菩薩。二聲聞。三諸天王。初菩薩中亦三。謂一舉數。二列名。三歎德。名中先標上首二人。以其是助化主
故。釋有三義。一普賢當法界門。是所入也。文殊當般若門。是能入也。表其入法界故。二普賢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三普賢明
廣大之義文殊明甚深之義。深廣一對故標上首。次列名中有一百四十一大位。十十有十四位。初十同名幢。顯行德高出故。二十同名端嚴。表福智二嚴故。十中欠一
是減數也。三十同名藏顯德備含攝故。四十同名眼明照法界故。十中剩二是增數故。五十同名天冠表淨德冠於心頂故。六十同名周羅。此云頂髻。表德重尊高故。七
十同名光十四位中各以二義釋妙光。具身智光照內外故。八十同名幢者。幢有二義。前明獨出義。今辨降伏義。九十同名音明美音悅機故。十十同名上德過眾表故。
十一十同名妙德吉祥顯勝故。十二十同名王於法自在故。十中剩一亦是增數也。十三十復同名音者。音有二義。前明音體美
妙。今顯巧詮妙法。十中剩一亦增數可知。十四十同名覺鑒理察機故。十中欠二亦是減數可知。如是等結也。就歎德中十句
有二義。一此十句德遍通上諸菩薩。一一皆具。二別歎前十五位德。謂初句歎前二上首德。以普行普境皆通一切。彼二同成此德
故。二持無量等歎前十幢十嚴二位菩薩。謂身幢獨出。具德端嚴。能遍至故。三具足無礙等歎十藏十眼二位菩薩。謂具無礙藏淨
眼見佛故。四至無量等歎十天冠十周羅菩薩謂天冠頂髮以自嚴身。同梵王形。至諸佛成道之所。觀佛無休。請說法故。五無量智光等歎十光十幢菩薩。謂智光普照甚
深法故。又伏癡闇故。六於無量等歎十音菩薩。謂美音清辯說無盡故。七究竟等歎十上十妙德菩薩。謂同虛空之上智極淨境之
妙德也。八無所依等歎十王菩薩。謂無依現色自在。為王亦現王身故。九除滅等歎後十音菩薩。謂內離智障。巧說分別眾生界
故。十虛空智等歎十覺菩薩。謂放阿含光善覺照故。又釋此十句攝為五對。初二一對。初行德內充。後多身外遍。次二一對。初淨眼
觀佛。後觀無厭足。次二一對。初內智照法。後辯說無盡。次二一對。初內智同空。後現身普應。次二一對。初內離智障。後外演慧光。
又釋此十句中初句為總。餘九是別。莫不皆顯普賢行故。一身詣佛普。二遍見佛普。三見無休普。四智照理普。五辨多劫普。六
理智淨普。七量智現身普。八斷障普。九光照普。並准釋可知。二聲聞眾中亦二。舉數歎德。言聲聞者。佛地論云。聞佛言音而入
聖道故曰聲聞。又瑜伽八十二云。從他聽聞正法言音。又能令他聞正法聲故曰聲聞。大者是第四果故。又是不動種姓故。諸聲
聞中最尊大故。如鶖子等。又此等並是迴向大乘之聲聞故云大。佛地論云。如實義者。皆不定種姓聲聞得小果已。趣大菩提故名
為大。解云以其未入圓教一乘普賢法故。是故下文如聾盲也。如上性起品云聲聞緣覺不聞此經。又云若菩薩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種道品善根。不聞此經。雖聞
不信。是等猶為假名菩薩。此之謂也。又釋此等並是大菩薩示現作聲聞。如新譯花嚴不思議境界分中說。以顯此法深勝故示現如聾盲也。二歎德中十句分四。初四句
證涅槃捨生死。謂覺真諦者見道也。證實際者修道也。深入性者無學道也。由此證理滿足故。捨離分段故。云離生死海。又由怖畏生死故云離也。又由無方便慧故
證實際也。由無大悲故捨離生死也。二次二句住空斷結。初住空者。謂此人空之理亦是如來二空之一故云如來境也。唯契此分故云安住。後句由住人空斷離四住之
惑。謂九結十使相應纏縛。三次二句通力自在。謂於世無染故云不著一切。神通遍遊故云遊行虛空。四次二句疑盡信堅。謂成就不
壞信故也。又釋此並信佛甚深自在果法。明知是大菩薩。三諸天中亦二。舉數歎德。歎德中十句攝為五對。初二一對歎宿因德。謂
已供過去佛。久已益眾生。自下皆歎現行德。次二一對歎行慈入智德。謂慈念無間救生入智。次二一對歎在染顯淨德。謂不捨
染眾生出佛真淨法。次二一對歎護持德。謂護於果法使正教流通。持於因法證性決定。又外能守護持法之者。內自受持佛真性法。後二一對歎家業德。謂生於佛家作
求佛業。一切智因名為智門。以能通至佛智故云門也。上來序分竟。
[0442c25]第二請分中有三。初眾念請。二念所請。三念請現。問准下聲聞皆如聾盲。何故此中而同疑念。答意法
師釋曰。理處不隔故得同疑。未積大心故不應其次。又釋表同在祇洹故同念請。普眼未開故如盲等。又釋實是菩薩。是以同念跡現聲聞。是以如盲(云云)
。所請中總有六十句。古德釋云。初三十明佛自入法界。後三十明佛令他入法界。今釋六十中初十念請果法。何以得知所請是果。謂次十明
下位不能測量故。既下不能知。云何今欲請。謂次十明因緣力具。或亦得知。雖力具得知未知。此眾有知力不。謂次十顯此眾
根器力具。雖眾器具。若無佛力亦無能知。謂次十明佛利他因具。雖利他因滿。若無現起利他果用亦無由令知。次十辨果用
攝生。既此緣具故。結請云唯願現等。又釋此中初三十句念法請。後三十句念德請。前中初十正念所請果法。次十明深玄難測。後十
明緣會可涉。初中一問悲智無礙無功用行。如性起品說。二問佛智所知真俗無礙。亦如性起境界中說。三佛地總持無邊念惠又如十佛中持佛所辨。又如不思議品說。
十持等。四是處非處等十力。又那羅延幢等十種大力。亦如彼品。五四無畏十無畏。六師子奮迅等不可稱量諸三昧海。七理及功
德并諸剎土。皆是如來身智所住。亦如不思議品說。八殊勝功德。初二會問中名佛勝法者。彼就通辨。此中別約福德顯勝。九三身
十身圓滿之相。十四智十智理量融照。又有經本此中更有一句。名如來法。或是剩來。或是結上諸句。又此十問與前初會所問果
德多分是同。以彼攝門於此宜用。又十中初一是總。餘九是別。別中初一所智德。次三智用德。次一大定德。次一所依德。次一勝福
德。後二身智德可知。第二非下位測量中。謂於前十種如來法中。高故不能知。廣故不能度。深故不得底。多故不能受。此四
非聞慧境界。玄故不能思。妙故不能觀。此二離思修境。稱法界故不能分別。一即一切故不能聞發因智。不證故不能宣明。超過言議故不能解說。又前六離三慧。後
四超四辯。謂法辯不能分。義辯不能開。辭辯不能宣。樂說不能說。又釋此十配前十種。次第顯示甚深之義。可准知之。又釋於
前一義則有此十。於此一門亦有前十。准成百門等可知。第三緣會可知。中初四佛力為緣。後六根力為因。方可得知。初中佛
持力者是佛加持力。如加持青蓮花菩薩令知佛功德說不思議品等。二自在力者是迴轉無礙力。如文殊轉鶖子令知說深理等。三威神力者密以威加令知德。如令迦
葉知如來心等。四本願力者是佛往昔本誓願力。是故令他知佛深德。下六中初宿世多生種善根力。二多生親近一乘善友力。三現在深徹淨信心力。四於上勝法欲願求
力。五不雜無明真法所發大菩提心力。六深心專求一切種智。不雜二乘心力。於此十中隨一種力可分得知。或二或三乃至十種以顯無盡。第二三十句念德請中。初十
歎機堪受德。後二十歎佛能說德。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