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2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二十 (盡法界品)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0479a14] 第七遠行地知識內。
[0479a14] 初舉法勸修中三。先 指後位次。頌前法。三善財得利益。初中開 敷樹花者。若約位此地是有行有開發無相
住故名也。約事此天在香樹樓閣中故立 此名。二頌前法者臨去慇懃囑付令修學 故。於中十四頌半初二總頌境智法。次十 一頌離垢光劫中供佛修行。於中初三總
舉。次五別頌於初佛邊發大心等。次三頌 明已後須彌塵等佛邊修行得法。後一頌半 結轉剎塵劫中修行淨治此法。三爾時善財 下明聞偈得益。於中二。先長行得法有六
句。一總舉法體。二三昧。三總持。四通明。五 辯海。六深法。後五是用。二偈讚夜天。於中 十四頌分五。初四頌悲智甚深。次四頌度生
廣大。次二離障攝德。次三見時眾除妄。後 一用同佛果。
[0479a29] 第二依教趣入中。初敬辭。 二念法。三往後位可知。
[0479b01] 第三見敬請中。 初見依正主伴。二設敬。三申請竝可知。
[0479b03] 第四答言下示己法界。於中有五。一顯法 義。二立法名。三明業用。四辨根深。五結自 分。初中二。先明安樂眾生行。光救夜中眾
生。謂日沒等夜中放光是夜天之義。令免 世嶮路求一切智道。若於山等救難中眾 生釋光明義。二又善男子下明利益眾生 行。初化放逸眾生令修知足行。次授與十
波羅蜜。令破十障釋成歡喜行可知。二我 已成下立法名。依上三義遂立此名。天竺 本名生廣喜處知足光明菩薩解脫。三業用 中先問後答。以是業用分齊故云境界。答
中二。先舉佛果力用益生彰己所學。於中 先總後別可知。二我入此法門下明知菩薩 因行業用顯已同成。於中二。先總顯。後我
知下別辨。別辨中三。初知盧舍那佛本發心 時修益生行。二知行菩薩行時修益生行。 三通結一切所修行。初中五。先明大悲救物
行。於中初見眾生苦。二起悲救攝。三結成 慈悲。二以知足法下明大智益生行。三成就 菩薩下成神通利物行。四以無上淨法下嚴
土說法益生行。五分別一切未來下廣攝時 處修攝生行。二佛子盧舍那下明行菩薩 行時益生行中二。先見眾生具苦因苦果。 謂初顯集因。常於生死等是苦果。二發起大
悲等明救令出離授樂因果。謂初教修道 因。滅不善下令得滅果。三佛子以如是下結 中二。初結前初發心時益生。二以如是下結
修行菩薩行時益生。竝可知。四善財白言 下明法根深淺厚薄之義。於中先問後答。答 中二。初歎深難辨承力許說。二乃往古下
正顯承力所說之法。前中亦二。先長行後偈 頌。長行中三。初歎境難辨非但久遠故難 知。亦是當時發心即得深法滿佛境故是 故難知。此中難者一非聞惠能知。二非
思慧能信。三非修慧能入。上心行處滅。四言 語路絕。五非二乘智能證得。若爾豈可善財 亦不可得知耶。二除佛神力下明有因緣
亦可得知。初一句佛力加持為緣。依善知 識等明內行高勝為其因方可得知。善財 正是其人故云能須佛力方能信等。翻難 也。三何以故下責何因要須佛力方能知
耶。釋以是佛境界故。若爾夜天云何得說。 釋亦我承佛力說。頌中二十一頌半有五。 初一舉境甚深頌前難說等。二有四頌明 所不知人。頌前非諸天等能知。三有十四
頌半頌前除佛神力等。於中初二頌前佛神 力及依善知識成善根。次一頌前淨正直心。 次一頌前哀愍眾生等。次六頌六度行及 頌前拔煩惱樹等。次二頌半頌前滅諸染
污得普照等。次二頌得如來樂入佛功德 等。四有一頌勸善財學。五有一頌前我當 承力說也。二正說發心久近中有二。先長 行後偈頌。前中三。初明過去大王起行即是
本事。二有童女下明夜天本生同修勝行。三 結會古今。初中有五段。一總舉時處塵數 佛興。二佛子彼世界海中。有世界性下別舉
本處明輪王興化。以是鐵輪王故。云彼 閻浮提。三彼大劫中下明有惡劫起。於中 五濁熾然者總舉也。謂劫濁見濁煩惱濁眾 生濁命濁具如別章。行十惡等造苦因也。
死入惡道明受異熟果也命短等明受等 流果也。以諸貪著下明增上果。四彼時人民 下明苦人於王上訴求救為大悲之境。五 時彼大王聞下對境起心成大悲之行。於
中三。先心得大悲法。謂百萬僧祇等。二口 發大悲語。謂十種悲語等為愍眾生十種 苦故。一地獄苦。二煩惱苦。三老病死苦。四
恐怖苦。五見疑苦。六愚癡苦。七慳嫉苦。八生 死苦。九生盲苦。十障礙苦。十種對治如文可 知。三時彼大王下明身行大悲事。於中五。
先宣勅普告。二時城東下設大施會。三爾時 閻浮下大眾普集。四時王見已下明見乞者 現前王大歡喜。是適悅意樂。於中四。一法
說校量。二喻。三合。四何以故下釋大喜所 由。文竝可知。五復次佛子時彼大王下正起 勝想普施所須。第二時彼會中有一童女下
明本生身同修勝行。於中六。初歎女德勝。 二作如是念下順善知識捨物。同願脫莊 嚴具者示背世間榮華之報。置王前而發 願者悕同出世菩薩大行。三時彼大王告
此下王施與女者明菩薩攝受同行故也。 四女人說偈讚王德者賀恩報故。五十二 頌分二。初二十五頌總顯大王興世利益。後 二十七別明本生利益之相。前中四。初六
頌明王未興時損二。次二偈明王興益。三 有十頌顯王興世翻捐成德。四有七頌 明大王聲教利益。二從王父名淨下二十七 頌別顯本生中五。初四頌明前王世末。二
有八頌明王興先相。三有三頌父王遊池。 四有五頌明童子出生益。五末後七頌明 王出利益。五爾時等明女讚已設禮。六王 讚女德以衣授之主伴同益。第三結會古
今中。略不結云爾時彼童女者今則我身 是。第二重頌中十偈。初二天眼。次一天耳。次 一他心。次一宿命。次四廣知諸佛因果等事。
後一結勸修學。五我唯下結自分可知。
[0480b12] 第五仰推勝進中五句。初明行廣。二大願 滿。三攝多德。四行無礙。五法自在下結非 已分。遠行地竟。
[0480b15] 第八不動地知識中。
[0480b15] 舉法勸修內。願勇光 明守護眾生者以此地中願波羅蜜增上故 云勇也。又准梵本是精進勇猛之義。非是 勇出之狀。以此願勇之光饒益眾生故云
守護。教問八地淨佛剎等行也。餘同前釋。
[0480b20] 第二依教趣入中二。初辭前。二趣後。略無 念法。
[0480b21] 第三見敬申請中三。先見。二禮。三 觀。略無申請。以理法於身見已無請。 初中二。先見身所在下顯身相。於中二。初
光明普照等總明身光深廣。謂稱理法界故 遍事法界故。一切日月下別辨二十種身雲 自在。於中初八是應機攝化身。二詣諸佛所
下八是應法成行身。三離熾燃下四是應理 平等身。二善財見下禮敬念觀。三於善知 識下因觀得勝心。初總次別後結。別中十 心皆先舉所得心名。後釋心義竝可知。
[0480c02] 第四爾時善財一心下明現證法界。於中 四。初證得法體。二顯法名義。三辨法根深。 四結法本位。初中三。先得共法。二得正直
心。三偈讚德。初中三。先觀此天。身得塵數 等是總舉。若約自分是極位菩薩。共所得 故名為共法。若約勝進同諸如來。共所得
法故云共法。望下皆是不共。衍法師云。菩薩 共法通論有四。一人法無二。與一切法界 共。二因果無二。與一切諸佛共。三自他無
二。與一切菩薩共。四染淨無二。與一切眾 生共。二所謂下別列八十四種。一一中皆初 標名後釋義。竝如文可知。三得如是下結。
二爾時善財入如是下明因此共法更得直 心無邊可知。三頌讚中十偈分二。初三頌 前法。餘七請後行。前中初一頌所起十心標
初心統於後也。次一頌所得共法。後一頌所 得正直心。二唯願下請後行。初三請授法。次 三請授行。後一結重恩。第二爾時善財說偈
下顯法名義。先問後答。此中亦問法根深厚 相通有三問。一問名義。二問發心久近。三 問幾時成佛。答中不答後問故唯二答。初
答名義中。先名者身隨應化智善開覺令 物增善故云長養。二我入此下顯義用中 四。初釋覺悟義。謂了法平等是正證故。二 解一切下依證現用。釋隨應化義於中三。
先無邊現色是總句。謂攝論等名土自在 依止法界。當此地也。二所謂下別有一百種 色。檢文欠二句。三於念念中現如是等總 結。以是起信論中第八地名色自在地此之
謂也。三或見或念下隨機滅不善法安立 善法等。釋長養善根義。四佛子我住下結法 門業用廣大。第三如汝所問下明法根深厚。
於中二。一歎深許說。二正說所說。前中三。 初牒問許說。二菩薩圓滿下歎顯甚深。於 中約五譬喻以顯深義。初一日性無闇喻 喻菩薩智無妄能破妄。二日光遍照喻喻
菩薩寂而常用義。三虛舟濟物喻喻菩薩無 住攝生義。四空性無礙喻喻菩薩無功益物 義。五化無形質喻喻菩薩用而常寂義。三佛 子菩薩智慧下明結承力許說。二乃往下
正說所說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前中三。先 明善光劫中供佛修行。二明日光劫中供 佛修行。三結塵數劫中供佛修行。初中有 二。初明於最初佛所修行得法。二轉生
值餘佛。初中有十四段。一古佛出世。二昔 人造惡。三佛正開導。四王力治罰。五太子悲 救。六臣議令死。七請代囚命。八王怒令
誅。九母請王審。十太子確救。十一代獄放 囚。十二王許修福。十三正設施會。十四佛 救太子。於中有八。一國人已集。二佛眾雲
赴。三見佛威光。四敬禮申請。五說法益眾。 六太子得法。七結會古今。於中有四人。一 太子。二惡臣。三獄囚。四大王。八出家得法。
第二我於爾時下明轉生值餘佛略舉八 佛。通結一萬。第二次復有下明日光劫中供 佛修行。於中三。先總舉數。二別列十佛及 轉受十生。三我諸趣受身下總結六十億
佛一一得法。第三如一劫下總結塵數劫中 供佛修行修此法門。二重頌中三十六偈分 九。初一頌承力許說。次六頌古世佛興昔 人造惡。次七頌太子悲救代命。次五頌初
佛說法利益得法。次一頌結一萬佛。次一頌 結塵數劫等。次四頌結會得法。次八頌法門 業用。後三頌長時益物下結自分仰推勝 進。竝可知。不動地竟。
[0481b09] 第九善惠地知識內。
[0481b09] 舉法勸修。初指處。 此園在迦毘羅城東二十餘里。是摩耶生太 子處。流彌尼者無正翻。義翻云花菓等勝
妙事具足也。二示人。名妙德圓滿林天者 謂善妙之德內備。發願守護此林故以為名 也。天竺本云有留彌尼天女。名妙圓光勝愛 樂也。三教問中以是生佛處故教問生佛
家等。
[0481b16] 第二依教趣入中亦三。一敬辭。二 念法。三至林推覓。
[0481b17] 第三見坐下明見敬申 請中。初見。二敬。三請可知。
[0481b18] 第四答言下 授己法界。於中作五門分別。一顯法義。二 立法名。三明業用。四辨法根五結自分。初
中二。長行與頌。長行中有四。初總標歎德。 二列十名。三釋十義。四結歎益。初中三。先 總歎能行生如來家。二於念念下別顯修
法成行。三具足下明行成趣果。二列十名 者有諸德釋將配十地。一一別釋。今就通 釋。一供佛願。二覺心支者依菩提心出生
餘行名支也。三觀寂滅。四淨直心。五智普 照。六生佛家。七佛光力。八達佛智。九嚴法 界。十懃至佛。由行此十行令諸菩薩得
生佛家故也。三提名別釋中。十種即為 十段。一一各三。謂標釋結。初可知。二中有 十種菩提心。皆有標名釋義。支者差別義
有十種故。又是因義為餘行本故。三中有 九種心。與前十心何別者。前是行本心。此是 現行心故生佛家也。四中亦以十句釋成
直心。謂正直趣法堅心不動故生佛家也。 五中亦以十行釋成普照。初六可知。無礙 眼者是方便。深入等是願力。智者等是智度。
由十行普照得佛家。六中亦以十句釋生 如來家。一隨佛教生證深法門。二同佛大 願。三行同。四體同。五背向同。六長善同。七
住法同。八得佛定。九攝眾生。十聞持法。七 中以九句釋顯佛光明力。謂知諸法如幻 等故成就如化通明之力。同佛光力遍遊
十方故也。八中亦十句釋分別薩婆若。一總 觀。二於無量劫下別顯分別果智及智所知 境等。竝分別可知。九中亦有十句釋莊嚴
法界。謂嚴剎土化身嚴。起行嚴。攝生嚴等 竝准可知。十中亦有十句。釋勇猛精進至 佛。一總。二一切世界下別顯三世佛智所
知及示成正覺教化眾生故也。四住是法下 結成利益。於中先顯十種利益行成。後以 一切法下隨應成佛。結生如來家。二重頌中
十頌如其次第。各頌一受生法。文顯可知。 菩薩具此下結二我成就下明立名。言無量 境界自在者明菩薩為物現生故云自在。 奇瑞非一名無量境。天竺本云。我成就菩
薩解脫名無量劫執持一切菩薩受生自在 顯現。三善財白言下明法門境界。先問後答。 答中有三。初明下生有十瑞應。二明生時
有十光明。三明受生有十自在。初中三。先 天神自顯本願生此。二菩薩下生所現十瑞 相。三此相現時下見瑞知菩薩生。二佛子摩
耶夫人出迦毘羅下明生時有十光明。有舉 數列名總結可知。三摩耶於此畢利叉下 明受生。於中有四。一總標。二別顯。畢利 叉者具云鉢刺叉。義翻云高顯樹也。有
處名阿輸迦樹。此云無憂樹也。又阿說他 樹此云無羅樹。謂遶三匝能滅罪障。此是 菩提樹非是生處樹也。又名畢鉢羅樹。此 云樒樹。在嶺南亦有此類可知。十自在
者。一八部雲集光照息苦。二腹受三千遍 坐百億。三毛孔現佛過去行法。四毛孔現 佛過去本事。五毛孔現佛過去形色。六毛孔
現佛往昔本施。七身中出佛本嚴土事。八身 出八部宮殿滿林。九身出菩薩讚歎舍那。 十金剛地輪生大蓮花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