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 (并序)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0503a06] 往復無際。動靜一源。含眾妙而有餘。超言 思而逈出者。其唯法界歟。剖裂玄微。昭廓 心境。窮理盡性。徹果該因。汪洋冲融。廣大
悉備者。其唯大方廣佛華嚴經焉。故我世尊 十身初滿。正覺始成。乘願行以彌綸。混虛 空為體性。富有萬德。蕩無纖塵。湛智海之
澄波。虛含萬象。皦性空之滿月。頓落百川。 不起樹王。羅七處於法界。無違後際。暢 九會於初成。盡宏廓之幽宗。被難思之海
會。圓音落落。該十剎而頓周。主伴重重。極 十方而齊唱。雖空空絕跡。而義天之星 象燦然。湛湛亡言。而教海之波爛浩澣。若
乃千門潛注。與眾典為洪源。萬德交歸。攝 群經為眷屬。其為旨也。冥真體於萬化之 域。顯德相於重玄之門。用繁興以恒如。智周
鑑而常靜。真妄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事 理雙修。依本智而求佛智。理隨事變。則一 多緣起之無邊。事得理融。則千差涉入而無
礙。故得十身歷然而相作。六位不亂而更 收。廣大即入於無間。塵毛包納而無外。炳 然齊現。猶彼芥瓶。具足同時。方之海滴。一
多無礙。等虛室之千燈。隱顯俱成。似秋空 之片月。重重交映。若帝網之垂珠。念念圓 融。類夕夢之經世。法門重疊。若雲起長空。
萬行芬披。比華開錦上。若夫高不可仰。則 積行菩薩曝腮鱗於龍門。深不可闚。則上 德聲聞杜視聽於嘉會。見聞為種。八難超
十地之階。解行在躬。一生圓曠劫之果。師 子奮迅。眾海頓證於林中。象王迴旋。六千 道成於言下。啟明東廟。智滿不異於初心。
寄位南求。因圓不逾於毛孔。剖微塵之經 卷。則念念果成。盡眾生之願門。則塵塵行滿。 真可謂常恒之妙說。通方之洪規。稱性之極
談。一乘之要軌也。尋斯玄旨。却覽餘經。其 猶杲日麗天。奪眾景之耀。須彌橫海。落群 峯之高。是以菩薩搜祕於龍宮。大賢闡揚
於東夏。顧惟正法之代。尚匿清輝。幸哉像 季之時。偶斯玄化。況逢。
[0503b15] 聖主。得在靈山。竭思幽宗。豈無慶躍。題 稱大方廣佛華嚴經者。即無盡修多羅之總 名。世主妙嚴品第一者。即眾篇義類之別目。
大以曠兼無際。方以正法自持。廣則稱體 而周。佛謂覺斯玄妙。華喻功德萬行。嚴謂 飾法成人。經乃注無竭之涌泉。貫玄凝之
妙義。攝無邊之海會。作終古之常規。佛及 諸王。並稱世主。法門依正。俱曰妙嚴。分義 類以彰品名。冠群篇而稱第一。斯經有
三十九品。此品建初。故云大方廣佛華嚴 經。
世主妙嚴品第一
歸命十方極三際 塵剎圓明調御師
法界功德大悲雲 毘盧遮那大智海
所住甚深真法性 所流圓滿修多羅
一一塵方佛會中 普賢文殊諸大士
我今欲以一毛智 測量無邊法界空
願承三寶同體慈 句句冥符諸佛意
俾令法眼常無缺 盡眾生界如普賢
迴茲勝善洽群生 速證菩提常樂果
[0503c06] 將釋經義。總啟十門。一教起因緣。二藏教 所攝。三義理分齊。四教所被機。五教體淺深。 六宗趣通局。七部類品會。八傳譯感通。九總
釋經題。十別解文義。
[0503c10] 初因緣者。夫聖人設教必有由致。若須彌 巨海大因方為傾搖。今搖如來融金之德 山。動深廣之智海。非小緣矣。故下經。云
非以一緣非以一事。如來出現而得成就。 出現本為大華嚴故。先因後緣各開十義。 以顯無盡因。十義者。一法應爾故。二酬宿
因故。三順機感故。四為教本故。五顯果 德故。六彰地位故。七說勝行故。八示真 法故。九開因性故。十利今後故。言法爾
者。夫王道坦坦千古同規。一乘玄門諸佛齊 證。故一切佛。法爾皆於無盡世界。常轉如 是無盡法輪。令諸眾生反本還源。窮未
來際。無有休息。故不思議品中明。一切諸 佛能於一身化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 數頭。一一頭化爾所舌。一一舌出爾所音 聲。乃至文字句義。一一充滿一切法界無
有窮盡。斯則處以毛端橫該法界。時以剎 那豎窮劫海。處則頓起時則常起。不待別 因。但隨見聞說。有初成九會之別。諸慈悲
者。於無盡中略此流傳。令尋於此見無邊 法。如觀牖隙見無際空。而此時處即同無 盡。以一處即一切處。一時即一切時故。二
酬宿因者。何以法爾如是轉耶。宿因深故。 夫根深則果茂。源遠則流長。宿因既深教起 亦大。深大云何。我佛世尊。創躡玄蹤棲神
妙寂。悲智雙運行願齊周。是以妄想弗翦而 廓徹性空。靈鑑匪磨而頓朗萬法。乃以無 障礙解脫闡斯沙門。宿因雖多略有二種。
一者大願力故。現相品云。毘盧遮那佛願力 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兜率偈 云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以本大願力。
示現自在法。諸會佛加皆言願力。及餘諸文 成證非一。二者昔行力故。謂無量劫依願 起行。行成得果方能頓演。故主山神偈云。
往修勝行無有邊。今獲神通亦無量。法門 廣闢如塵數。悉使眾生深悟喜。三順機感 者。謂昔因法爾雖能常遍。約可流傳皆由 機感。離機說法無所用故。其猶上有白
月下資澄潭。潭清影現。機感應生。故兜率 偈云。見佛亦復然。必假眾善業。十方諸佛 告功德林。言及諸菩薩眾善根力故。解脫月
云。此眾無諸垢志解悉明潔等。皆是機感。 廣顯機感。如第四教所被機中。然此機感 通於現未。諸會當機即是現在。今之聞者。是
未來機。四為教本者。謂非海無以潛流。非 本無以垂末。將欲逐機漸施末教。先示 本法頓演此經。然亦有二。一為開漸之本。
出現品云。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故。二為攝 末之本。如日沒時還照高山故。無不從此 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故。法華亦云。始
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此 漸本也。次云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即開漸 也。又云。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即
攝末歸本也。斯則法華亦指此經以為本 矣。五顯果德者。謂此本法中顯佛勝德。令 諸菩薩信向證故。不識寶玉不得其用。不
知此德安能仰求。然果德有二。一依果。謂 華藏世界海等。二正果。如來十身等。此二無 礙以為佛德。然依正無礙通有六句。一依內
現依。如塵中剎海。二正內現正。如毛孔現 佛。三正內現依。四依內現正。五依內現依 正六正內現正依。其文非一。又有四句。一
或唯依。佛即剎故。二或唯正。剎即佛故。三 俱。四泯。思之可知。隨舉一門則攝一切。 並如下說。六彰地位者。為顯菩薩修行佛
因。一道至果有階差故。夫聖人之大寶曰 位。若無此位行無成故。此亦二種。一行布 門。立位差別故。二圓融門。一位即攝一切
位故。一一位滿即至佛故。初地云。一地之 中。具攝一切諸地功德。信該果海。初發心 時便成正覺等。然此二無礙。以行布是教
相施設。圓融是理性德用。相是即性之相。故 行布不礙圓融。性是即相之性。故圓融不 礙行布。圓融不礙行布。故一為無量。行
布不礙圓融。故無量為一。無量為一。故融 通隱隱。一為無量故涉入重重。故世親以 六相圓融。上下之文非一。七說勝行者。欲
登妙位非行不階。故君子不患無位。患 己不立。行亦二種。一頓成諸行。一行一切 行。故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一等。普賢行
品說。一斷一切斷等故。二遍成諸行。此即行 布。謂自大菩提心體相功德。乃至等覺中行。 此二無礙例如位說。八示真法者。欲成
行位須解法理。不體理事行亦非真。故兜 率偈云。不了真實法。諸佛故興世。此亦二 種。一顯事理無礙法。二顯事事無礙法。並
如義分齊說。九開因性者。謂上因果理事。 皆由眾生性有。若性非金玉雖琢不成寶 器。良以眾生包性德而為體。依智海以 為源。但相變體殊。情生智隔。今令知心合
體達本情亡。故談斯經以為顯示。亦有二 種。一以言顯示令其知有。二使其修行悟 入顯現。如下破塵出經卷等。亦如法華云。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開示
悟入佛之知見。眾生等有故言唯一。十利 今後者。既等有其分。故廣利無邊。此亦二 種。一利今。即佛在當機。二利後。即今之見
聞。發心品云。我等諸佛護持此法。令未來 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此益復 二。一令得見聞為堅種。故出現品云。如 人食少金剛終竟不消等。二令起行成
證入故出現。又云。設有菩薩。無量百千億 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種種菩提分 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時
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 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若聞此法 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乃至 深入如來無量境界。良以有作之修。多劫
終成敗壞。無心體極一念便契佛家。賢首品 云。十剎塵數如來所。悉皆承事盡一劫。若 於此品能誦持。其福最勝過於彼等。又此
利益別對前九成十種益。謂一聞法爾。則 知常遍成見聞益。二聞本行。願學佛發興。 成發心益。三聞機感。知法由善起。成造修
益。四聞為本。知其義圓。成頓得益。五聞 果德。則信樂願齊。成滅障益。六聞位。期心 證入。成攝位益。七聞行。發意修行。成起行
益。八聞法。決須解了。成稱性益。九聞因。 知一切皆同。成轉利益。十總具前九成速 證益。故前九因皆為今益。亦可前一一門皆
成十益。可以意得。因上十義故此教興。發 心品中有十所因。彼云。以佛神力故。世尊 本願力故等。因緣相參。對會因緣。可以意
得。二明說經緣者。一切經首說時方人等。 皆是緣起。今有十緣。一依時。二依處。三依 主。四依三昧。五依現相。六依說者。七依
聽者。八依德本。九依請者。十依加者。今初 依時。夫心冥至道則混一古今。法界無生。 本亡時分。下經偈云。諸佛得菩提。實不
計於日。況無涯之說。念劫圓融哉。今以無 時之時。略顯十重時別。初唯一念。二盡七 日。三遍三際。四攝同類劫。五收異類劫。六
以念攝劫。七劫念重收。八異類界時。九彼 此相入。十以本收末。謂以非劫為劫故。 於前十時。恒演此經。又此十種隨一圓收。 依此說時則無終始。亦隨見聞說初成
等。如前法爾中辯。若依此時則逈異餘教。 而餘教時不出於此。或說三七六七等。隨 見聞故。廣如旨歸。第二依處者。夫智窮真
際能所兩亡。假說依真而非國土。況剎塵 即入染淨參融。圓滿教之普周。難以分其處 別。然真非事外。不壞所依。以上無時之時
遍非處之處。然有言。此經在穢土說。居摩 竭等故。有云。處淨土說。在華藏故。有云。 如實義者。二種身土無定異處。即於一處
見聞異故。上之三義。後一近宗。然說此經 處。淨穢無礙通局交徹。各二四句。初淨穢中。 謂或唯染或唯淨。如前二義。或俱華藏內娑
婆故。或泯染淨相。盡同一法界故。又或唯染。 摩竭等覆淨相故。或唯淨。其地金剛染相盡 故。或俱。隱顯無礙故。或俱非。各相形奪二相
盡故。次明通局交徹二四句者。謂或局。此 一界故。或通。該十方故。或俱。即此即遍故。 或泯。二相盡故。又或局。此界攝一切故。或
通。此入一切故。或俱。即攝即入故。或泯。形 奪相盡故。又以一塵例剎。亦有四句可 知。若從陿至寬。略顯十處。初此閻浮七
處九會而周法界。如升須彌品。二周百億 同類一界。亦遍法界。如光明覺品。三遍異 類樹形等剎。四遍剎種。五遍華藏。六遍餘
剎海若種若剎。七遍前六類剎塵。皆有同 異類剎。八盡虛空界。容一一毛端之處。各 有無邊剎海。九猶帝網。十餘佛同。然上十
類一一各遍法界。而前九正是遮那說法之 處。然說十住等處。雖復各遍法界乃至塵 毛。為門不同。亦無雜亂。若約十住與十行
等。全位相攝。則彼此互無。各遍法界。若約 諸位相資。則此彼互有。同遍法界。一一品 會準此知之。十餘佛同者。此佛既爾餘佛
亦然。故諸會結通皆云。我等諸佛亦如是 說。然主主不相見。伴伴不相見。主伴伴主 則互相見。若互不相見。即各遍法界。互相
見故。同遍法界。亦無雜亂。亦無障礙。又上 十處共為緣起舉一全收。以一一處稱法 性故。而隨前一一時皆遍此諸處。又隨一
一處皆具前時。頓說此經。此猶約器世間 說。若約智正覺及眾生世間。即一一佛身 支節毛孔。皆攝無盡重重之剎。普賢眾生
一一皆爾。並是遮那說經之處。第三依主者。 夫真身寥廓。與法界合其體。包羅無外。與 萬化齊其用。窮源莫二執跡多端。一身多
身經論異說。今說此經。佛為真為應為一 為多。若言真者。何名釋迦。居娑婆界人天 同見。若云應者。那言遮那。處蓮華藏大菩
薩見。見佛法身。若云一者。何以多處別現。 若云異者。何以復言而不分身。故說此經 佛並非前說。即是法界無盡身雲。真應相融
一多無礙。即盧遮那是釋迦故。常在此處。 即他處故。遠在他方恒住此故。身不分 異。亦非一故。同時異處。一身圓滿。皆全現
故。一切菩薩不能思故。今先明十身。後彰 無礙。言十身者。自有二義。一約融三世 間為十者。一眾生身。二國土身。三業報身。
四聲聞身。五緣覺身。六菩薩身。七如來身。 八智身。九法身。十虛空身。二就佛上自有 十身。一菩提身。二願身。三化身。四力持身。
五相好莊嚴身。六威勢身。七意生身。八福德 身。九法身。十智身。廣顯其相如第八地。及 離世間品辯。言無礙者。略有十義。一用周
無礙。謂於上念劫剎塵等處。遮那佛現法界 身雲。業用無邊悉周遍故。經云。如於此處 見佛坐。一切塵中亦如是等。其文非一。二
相遍無礙。謂於上差別用中。各攝一切業 用故。三寂用無礙。無私成故。四依起無礙。 無心頓現。海印力故。五真應無礙。應即同法
一味平等故。六分圓無礙。一一身分即具全 身故。七因果無礙。不礙現因故。八依正無 礙。不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