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二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0582b05] 第二別明種剎香海。雙釋二章者。謂香海 依剎海。剎種依香海。諸剎依剎種。亦有長 行偈頌。長行分三。初總舉諸海所依。二次
第別顯海種及剎。第三總略結釋。今初也。上 來雖復但標剎種及剎二章。而釋依住中。 皆云依海故列海數。此多香海。並在剎海
地面故云所依。言如帝網者。大都分布則 似車輪。其有別者。謂帝釋殿網貫天珠成。 以一大珠當心。次以其次大珠貫穿匝繞。
如是展轉遞繞經百千匝。若上下四面四角。 望之皆行伍相當。今此香海。雖在地面分 布相似。又有涉入重重之義。故云如也。第
二諸佛子此最中下。次第別顯諸海種剎。文 分為三。初辯中間一海。次辯右旋十海。後 明十海所管之海。然十海各管不可說佛剎
塵數之海。總顯則有十不可說佛剎塵數。次 第說者。但有一百一十一海。餘皆略指。今初 中央一海。文分為二。先明香海出華以持
剎種。後有不可說下。明所持世界。前中有 三。初香海名。以多華發光故。亦由菩薩行 華而為因故。二華名。謂以香摩尼嚴此華
故。又從摩尼底而出生故。約法即萬行圓 明之所成故。海能有華故受華名。華依於 海。取海底稱。三種名約事寶光遠照故約
法。其世界種。正是所含種子。一一皆有大 智光明遍照法界義故。性德互嚴故。第二 所持世界中三初總舉大數。次其最下方下。
別辯二十層大剎。後諸佛子下類結所餘。初 文可知。第二別辯中。準標及結。皆有不可 說剎塵。其別辯中。但列十九佛剎塵數。為
二十重。其能繞剎。但有二百一十佛剎塵數。 下當會釋。二十層即分二十段。最下層中文 有七事。一舉名。二辯際。謂世界所據之際。
如金剛際。三依住。若準此名大同剎種所 依蓮華。而舊釋云。於前無邊香海所出華上。 更有此華。持此一界者。以例上諸層別 有依住故。為此釋何妨最下依於總華思
之。四形如摩尼者。為摩尼狀有於八楞。 似方不方似圓不圓。故異下八隅。五上覆。 六眷屬。七本界。佛名離二障垢。智眼清淨照
世如燈。然佛德無邊。各隨一義。二層已去 或有八事。謂加去此遠近故。或有九事。 加純淨言故。準此若無此言即通染淨。此
上眷屬漸加剎數中間。諸事可以準知。五中 云普方者。都望即方。而一面之中。亦有多 角隅。隅即是角文體容爾。其第十三主
剎即此娑婆。言形如虛空者。靜法云。大小 乘經。並說虛空體無形質。不可見相。今 云有形者。迴文者誤。梵本云。三曼多 (周圓) 第 縛皤嚩曩
(天宮) 伽伽那 (虛空) 阿楞迦羅 (莊嚴蓋覆) 僧塞恒 那 (形狀) 迴文應以形狀置周圓之前。虛空安
天宮之上。然後合綴飾云其形周圓以空居 天宮莊嚴之具而覆其上。靜法此正深有理 致今依經通之。亦有理在。謂空雖無形 隨俗說故。以俗典指空為天。謂天為圓
穹其形如 鏊 。故說天勢圍平野。亦如法華 云。梵王為眾生之父。亦隨俗說耳。第十五 云形如卍字者。靜法云。室離靺瑳本非是
字。乃是德者之相。正云吉祥海雲。眾德深廣 如海。益物如雲。古來三藏。誤譯洛剎。曩 為惡剎攞遂以相為字故為謬耳。今義通
此相以為吉祥萬德之所集成。因目為萬。 意在語略而義含。合云萬相耳。餘並易了。 第三類結所餘。此中非唯結數。兼總顯上
文所依住等。文分為四。一總結都數。二各 各所依下結形類。三此一一下結眷屬。四如 是所說下。彰其所在。今初即舉本剎種結
有若干。此所結剎定是主剎。以下文指此 不可說佛剎。更有兩重繞故。其直上中間。但 有十九佛剎。而結有不可說者。以傍論
故。不爾。豈一剎種最下唯一主剎。故知如向 所說。主剎橫竪共論。有不可說故。下結其 所在。云及在香水河中思之。二結形類中
初三列十門。既言周匝圍遶。則知旁去。二 所謂下。廣說十門形狀有十八事。望前剎 種形中。闕須彌山形及嚴具形。餘皆全同。但
此約剎為異耳。三如是等下。結歸都數。三 結眷屬中。然有兩重主伴。此一一者。指上 不可說塵數也。若望前文主剎。直上繞數漸
增。今總相說故云一一。各有十剎塵也。又 是欲顯無盡義故。一一復有如上所說微塵 數者。如上之言文含二義。一即總指前能繞
所繞之數。繞一世界。不欲繁文。故云如上。 二者如上亦用十佛剎為能繞也。依此則 似譯人文繁理隱。何不言一一復有十佛
剎塵數耶。若依前義。則譯者之妙。四彰所 在。即最中香海既言及在香河明知傍去。 (已下入第九經) 第二明右旋十海。即繞處中之海。有
其十也。各有種剎十海即為十段。今初 第一離垢焰藏海。文二。先牒中海以定方。 即是所繞從東為首。二次有下。明能繞之
海。於中二。先明海華剎種。後此中最下方 下。明種所持剎。有二十重。下九海例然。今 第一海二十重中。各有七事。一相去遠近。二
剎名。三形狀。四所依。五上覆。六眷屬。七佛 號。或有說體。或說清淨。即或八或九。其第 一重無去遠近。但有最下方言。然文並可
知。有難即釋。其第十四重中云。形如四洲 者。水中可居曰洲。準俱舍東洲如半月。南 洲如車。西洲如滿月。北洲畟方。四洲形異。
而云如者則全似此界也。此中文無標結 大數準例可知耳。第二從諸佛子此離垢焰 藏海南下。第二無盡光明輪海。此下九海文 皆有二。先牒前海為所依。後有香水海下
明能依之海。皆不牒中海為所繞。故云南 也。第三海去但言右旋。又不云南者。十海 如環。繞於中海故不正南也。如以十疊 繞於一盤方所可見。又第二已去。或無蓮
華者。前總釋種中云。或有依蓮華住。或有 依海故或無也。後能依之海。文亦有二。先 明海華剎種。後此中最下方下。所持之剎。
二十重中。初一世界文即有七。後一文八加 純淨故。中間唯三。謂相去數量剎名佛號。餘 八海例然。已辯二海。第三金剛寶焰光明海。
第四帝青寶莊嚴海。第五金剛輪莊嚴底海。 第六蓮華因陀羅網海。第七積集寶香藏海。 第八寶莊嚴海。第九金剛寶聚海。第十天城
寶堞海。文並可知。有欲解釋剎中佛名。足可 留思 (已下入第十經) 。第三大段。從第十經去。明十海 所管之海。一海各管不可說佛剎塵數。現文
但各說十。即為百海。亦有剎種及所持剎。 十海即為十段。但記次前十海之名。此文居 然易了。十段中一一有二。謂先標能管之
海以定方。後次有下。列所管之海次第。於 所管中各有三節。初從能管海邊。隣次列 九。唯第一段。九中闕一。二如是等下。總結
一海所管之大數。三其最近下廣說最近輪 圍一海。於中文皆有二。初舉海種名體。第 二此中最下方下所持之剎。亦皆二十重。於
中超間文有四節。一舉下層。二超至第十 等。金剛幢者。即中央香海。剎種中第十重剎。 三更超至第十三者。以等此中央娑婆
故。四更至第二十重者。以最上故。言最 上者。剎種最上。若云二十重最上。何以得 此最上之名。設不欲繁文。何以不加乃至
最上耶。然超間者。意存略故。云齊等者恐 失次故。又上下橫竪皆相當故。又此隨所 管海有不可說。皆望本能管之海。方面 一道布列故。下但云此海之外不言右旋
等。第五金剛輪莊嚴底香海所管。但列九海 而結文。及最近輪圍之海九行許經。諸梵 本中皆同此闕。準前後例。此必定有第十
海所管。近輪圍海。所持二十重剎內。最初文 云。此中最下方有香水海名因陀羅華藏者。 從香字至藏字並長。由前已說香水海
故。前諸海中無此例故。縱依海無過在文 不便。前第一海所管中。九海闕一。今此長 者多是梵本脫漏。後人注之。誤書相似貝
葉耳。餘並可知。十海次第。但觀次前疏文 不俟重舉。第三總略結釋。文分為五。一總 結都數。謂一海各管一不可說。十海即有
十不可說一海一種。是以數同。二皆依下結 海種所依。謂即是前能持剎海。本大蓮華彼 名種種光明蘂香幢。今此乃云現菩薩形等
者。是此一華隨義異名。有此用故。與前最 中海底名同以中間海底即此大華之體中 受總稱故。取大華體。名或是譯者之誤。三
各各下。結種異門。此與前釋剎種章。及世 界成就中十相參大同。四此一一下。結種中 之剎。言成世界網者。一一世界猶如網孔
遞相接連。如以網持橫竪交絡。皆悉相當。 如天珠網五於華藏下結歸華藏即建立之 處。上來雙釋二章長行竟。第二重頌。總有
一百一偈。分二。初一明華藏自體。初句標 名。次句不壞分量。即同真性。次句具德莊 嚴末句無礙安住。餘一百偈頌所持剎網。於
中二。初九頌能持剎種。餘頌所持諸剎。初 中初一頌參而不雜。次一安布行列。次一剎 種體嚴。次二辨形。次一依住。次二方所趣
入。後一佛力加持。第二頌種所持剎。九十一 偈多頌結文。但一二不同。謂體及形餘皆同 也。大分十段。第一有二十八頌。明剎異由
因緣。即結中各各眾生遍充滿。下云種種眾 生居故。及各各佛力所加持。至文當見。第 二有二頌顯剎微細。即結中各各普趣入。
第三十頌明世界體性。結文即無。義見前 經。第四五頌。明世界各各莊嚴具。第五五頌 明各各莊嚴際無間斷。此二如結名。第六
有十頌。明世界形狀。義見上文。第七二頌。 明各各劫差別。第八有八偈。明各各佛出 現。此二亦如結名。第九有十。頌光明有無
即各各放寶光明。及各各光明雲覆。第十有 十一頌明音聲善惡。即各各演法海。今初為 二。初半偈標章。種種多端故曰難思。餘偈
廣釋難思之相。於中分二。前九偈半喻顯。 後十八偈法說。前中分三。初三偈半明由 染因剎有成壞。初一偈半明種。則長時剎
有成壞。次一偈剎種雖一居剎有殊。後偈 結歸業種。次有三偈明由淨因。一淨心因。 二佛願通因緣。後一明淨業因。後三通結
染淨因。一隨心染淨因。二分別起業因。即以 正喻依。亦是以因喻緣。心即是因招異熟 果。果之麁妙蓋由業緣。三一偈雙明心業。
行即業故。亦喻眾生同處異見。後十八偈法 說中分三。初六明染淨。次四明成壞。後八 明苦樂。今初分二。前二顯淨相不同。後四
對因以辯。於中初一唯染由煩惱故。次二 通染淨心。業通善惡故。屬於菩薩及眾生 故。後一唯淨。以屬佛故。二有四偈顯成壞
中。初一麁壞細存。壞由惡業存由二因一 約佛二善業者。故法華云。我淨土不毀天人 常充滿。然滅雖不俱而起必同處。雖曰同
處而恒相無故難思也。次偈業存處立。次偈 世相不同。性無生滅。後偈結歸因緣。內由 心變則染淨萬差。外假佛緣于何不淨。三
八偈明苦樂中三。初三總相。約剎論苦樂。 次三約一剎中有三惡趣。後二明人天樂。 第二一一毛下。二偈顯剎微細。初偈舉果。
後偈對因以辯。第三十偈明體性中。亦兼 餘義隨釋可知。第四五頌。明莊嚴。第五有 五偈。明莊嚴際中攝三世嚴故。無間斷
結歸佛故。一塵普見。第六或有眾多剎下。 十偈明剎形差別。第七二偈。明剎住時分。 第八有八偈。明佛出多少。文並可知。第九
十偈光明有無。初一無後九有。第十有十一 頌剎中音聲善惡。初二惡道唯惡。次三人天 通善惡。後六佛菩薩善而非惡。正顯各各 演說法海也。
毘盧遮那品第六 (已下入第十一經)
[0584c21] 初來意者。前明此因之果。今辯前果之因。 答前因問故次來也。因是果因故標果稱。 又不以人取法知是誰因。前品初言。毘
盧遮那曠劫修因之所嚴淨。今方顯其事。二 釋名者。略云光明遍照。廣如前釋。三宗趣 者。明因廣大為宗。證成前果為趣。四釋
文一品分三。初總明本事之時。二有世界 下。別顯本事之處。三彼勝音世界。最初劫中 下。別顯時中本事。今初即二佛剎塵數劫也。
二辨處中亦三。第一總明剎海。第二此世界 海下。別明一剎。略無剎種。剎名勝音者。 多佛出世說法音故。次彰其相。後說劫名
可知。第三諸佛子彼勝音下的指一方。如今 娑婆中。別說一四天下也。於中亦三。初總 明感應之處。第二諸佛子此林東下。別明能
感居人。第三諸佛子彼大林中下。別顯道場 嚴事。今初有三。初明香海者。非持種之海。 即如今四洲之海耳。二其海下。海出華山。三
於其山下。明山頂之林。先標舉後顯嚴。說 此林者佛於中現也。說城居人者總舉所 化也。第二別明能感居人中亦三。初標主
伴二城。二釋主城。三釋伴城。今初雖有天 城以佛出故人城為主。二清淨下廣釋主 城。於中先顯處嚴。城上守禦曰櫓。繞城別
築土臺曰却敵。優鉢羅等。即青赤黃白四 色蓮華。從此大城下彰其人勝。三其城次 南下。略釋伴城。於中先辨城名居類。後此
一一下。顯圍繞莊嚴。世界不同安立少異。 不可例此也。第三明道場中。先辨場嚴。 二其道場前下。明蓮華香海為佛現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