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1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三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0591c07] 第二爾時文殊下。辨言說答。就文分四。一 歎眾希奇。二諸佛子下。牒問總歎。三何以 故下。徵歎總釋。四諸佛子如來下。廣顯難
思。今初也。前眾疑問。佛令文殊答者。以文 殊示居此土生有十徵來自他方。體含萬 德降魔制外通辨難思。化滿塵方用周三
際。道成先劫已稱龍種尊王。現證菩提。復 曰摩尼寶積。實為三世佛母。豈獨釋過之師 影響而來。一切咸見故。其說也。何不待請
敬同佛故。何不待告承佛神力。佛意許故。 眾既念請佛方現相。非夫尊極大士。安得 理契潛通。故上以光示普賢。此乃冥加妙
德。若爾普賢云何定後更請。表說所信甚深 細故。何不入定以果從因同於信故。餘 如上說。何故無加。以無定故。又承佛神
力是冥加故。歎眾希有者。略有五義。感應 懸隔難一遇故。德行內充總稱歎故。以名 表法甚希有故。創起信行未曾有故。此一 眾會即是等空法界會故。二牒問中脫於
剎體。佛出現者。即前威德也。阿云無也。耨 多羅上也。三者正也。藐者等也。又三遍也。菩 提覺也。謂道不可加曰無上也。無邪委知
為正遍也。三徵釋中。徵上難思言也。下釋 云。能感之機差別無邊。如來普應周于法界。 廣難思也。下結文具顯。又隨宜說法意趣難
思。又等法界者。舉一說法等餘多門。門不 可盡量等法界。法門難思。第四廣顯難思 文二。先總顯多端。二隨門別顯。今初也。舉
娑婆為首。略顯十種差別多端。準下結通。 實通法界。十句不出三業。一身為總相現 十法界不同。故云種種。二名以召實。次下
廣辨。三金銀等色不同。三十二相等異。四形 有長短三尺丈六。乃至無邊。五壽命限量。 或無量劫。或不滿百年。下至朝現暮寂。
六處。謂化處染淨等殊。七根。謂眼等隨感現 異。八生處。有剎利等別。九依語之用隨方 言音施設非一故。十觀察者。周旋顧盻以應
群機。又觀存亡安危。可不智照諸境示有 多端。下結意云。令諸眾生各稱己分。而自 知見得調伏耳。第二諸佛子下。隨門別顯。
文分為三。初終此品辨身名差別。答上佛 住之問近廣種種身等八句。以色相等皆 屬身故。二四諦品。辨言教遍周。答佛所說
法問。近廣種種語業。三光明覺品。明光輪 窮照。答上威德法性菩提三問。近廣種種觀 察。其五句依報。但有現相答。廣在前會故。
今初廣上名者。然聖人無名為物立稱。若 就德以立德無邊涯。若隨機立名等眾生 界。雖復多種皆為隨宜生善滅惡見理而 立。海印頓現不應生著也。文中分四。一娑
婆之內自有百億。二娑婆隣近。即百億之外。 三類通一切。謂盡十方。四釋差別所由。由 隨物故。初中分三。初此四洲。二四洲之隣
十界。三總結娑婆。今初亦三。初標處。次列 名。後結數。他皆倣此。舉四洲者。昔云意 取閻浮言總意別。餘三天下佛不出故。然
雖不出。除北俱盧餘容有往。下並準之。 一切義成即悉達也。無事不成就故。圓滿 月者。惑斷智圓恩蔭清涼故。師子吼者。名決
定說。釋迦牟尼者。釋迦云能。能仁種故。牟 尼云寂默。契寂理故。第七仙者。七佛之末 故。若取賢劫當第四仙。即喻也無欲染故。
毘盧遮那。廣如前釋。瞿曇氏者。唯約姓也。 此云地主。以從劫初代代相承。為轉輪王 故。然上云釋迦。乃是族望。此即姓望故。智
論第二云。釋迦牟尼姓瞿曇。故佛名經亦然。 沙門此云息惡。無惡不息故。復稱大。最勝 者聖中極故。德無加故。導師者。引導眾生
離險難故。於生死海示眾寶故。然名含 多義。略釋此十恐文繁博。餘但隨難解之。 二此四天下東下。此洲之隣十界。即為十段。
其善護等。皆四洲之通稱也。今初東方斷言 論者。證離言故。無能說過故。南云帝釋 者。為天人主能稱物心故。西云水天者。水
善利萬物天光淨故。北方醫羅跋那者。具 云醫濕弗羅跋那。醫濕弗。自在也。羅跋那 者。聲也。即圓音自在耳。上云盛火者。盛火
焚薪不擇林木。佛智利物無揀賢愚。問餘 聖教說。大輪圍內平布百億。上即諸天下安 地獄。如何此說上下皆有四洲。答此教所說
事隨理融。隨說法處即是當中。縱極上際 旁至大輪圍山。亦有十方互為主伴。以融 為眷屬。本敷非多。十方界融亦準於此。因
此略說娑婆融通。改非改相略有其五。一約 事常定。如小乘說。二隨心見異。若身子梵 王。三就佛而言本非淨穢。四隨法迴轉如
上主伴互為。五潛入微塵。如前會說。若通 論餘淨土更有五義。謂諸剎相入義。相即 義。一具一切義。廣陜自在義。帝網重疊義。並
如前後諸文所說。三諸佛子此娑婆下。總 結娑婆。二諸佛子此下。彰娑婆隣近十方。 亦為十段。密訓唯九者。勘晉經開曉意下
闕一聞慧。南方唯二舊經。則具。乃是新本 脫漏。準前後例不應獨此便略。西北方名 有十一者。獨此有餘不成文體。此中專念
法。應即是前所脫聞慧。亦是梵本之漏。注 者誤安貝葉耳。下方云帝釋弓者。如來念 定之弓。以明利箭能射業惑阿修羅故。然 舊云法命主意。取帝釋以法教命為天主
故。今云其弓但一事耳。若作宮室字。以處 取人大同晉本。第三諸佛子如娑婆下。類 通一切。準四諦品。更有舉此例餘十方亦
如娑婆。互為主伴。第四如世尊下。釋差別 所由。此有二意。一自既由於差別名言等。 而得成就。今還倣古以差別熟他。二昔菩
薩時隨機調物。今時出世稱本立名。如昔 教眾生令空妄境。今成正覺為立超境 界名。他皆倣此故而得成熟之言通自他 也。
四聖諦品第八
[0593a01] 釋此一品。五門分別。初來意者。此品廣前 種種語業。即答前佛說法問。亦遠答前會佛 演說海之一問故。既知佛可歸。次知法可
仰。上名隨物立。今法逐機差故次來也。二 釋名中。言四聖諦者。聖者正也。無漏正法 得在心故。諦有二義。一者諦實。二者審諦。
言諦實者。此約境辨。謂如所說相不捨 離故。真實故。決定故。謂世出世二種因果。 必無虛妄不可差失。言審諦者。此就智
明。聖智觀彼審不虛故。凡夫雖有苦集。而 不審實不得稱諦。無倒聖智審知境故。 故名聖諦。故瑜伽九十五云。由二緣故名
諦。一法性故。二勝解故。愚夫有初無後聖 具二故。偏說聖諦。四謂苦集滅道。總云四 聖諦。帶數釋也。性相云何。逼迫名苦。即有
漏色心增長名集。即業煩惱。寂靜名滅。謂 即涅槃。出離名道。謂止觀等。此約相說通 大小乘。智論云。小乘三是有相滅是無相。大
乘四諦皆是無相。涅槃云。解苦無苦名苦 聖諦。謂達四緣生故。空則超筌悟旨成大。 又涅槃云。凡夫有苦而無諦。二乘有苦有
苦諦。而無真實。菩薩無苦有諦。而有真實。 謂若苦即諦。三塗之苦豈即諦也。二乘雖審 知之。而不達法空不見真實。又二乘雖
知苦相。不知無量相。故大經云。苦有無量 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瑜伽說苦。有一百 一十。然此經中。雖彰名異即表義殊。以名
必召實故。是無量四諦義也。約一界一諦 即有十千。娑婆四諦有四百億十千名義。而 文義包博言含性相。又究此四。非唯但空
便為真實。今了陰入皆如無苦可捨。無明 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生死即涅槃無 滅可證。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無苦無集
即無世間。無滅無道即無出世間。不取不 捨同一實諦。故斯一品。有作無作有量無量。 皆在其中。準下第五地中。復以十重觀察。
至下當明。三宗趣者。以無邊諦海隨根 隨義。立名不同。遍空世界以此為宗。務 在益物調生為趣。又上二皆宗發生淨信 為趣。四解妨難。問既彰佛語業答說法問。
佛所說法多門。何以唯陳四諦。答以名雖 在小義通大小事理具足。謂苦集二諦是 世間因果。所知所斷無改易故。滅道二諦 出世間因果。所證所修事決定故。知斷證修
能運眾生。到彼岸故。世界有異此獨無改。 況無量無作何義不收。是故約此以顯差 別。又為破計引機故。謂演彼聲聞四諦局
法。令亡所執。引入一乘無邊諦海故。約此 辨。何以四諦皆帶苦言。謂苦滅聖諦等。然 謂生苦之集故。云苦集。盡苦之滅名為苦
滅。至苦滅之道名苦滅道。不得單言苦 道。以道非生苦不同集故。又非滅苦不 同滅故。能證苦滅故云苦滅道。五正釋 文。一品分二。先標告。二諸佛子下正釋。於
中分四。初娑婆諦名。二隣次十界。三類通 一切。四主伴無窮。然此望前品略於單說 四洲就初二中。一一方內文各有二。一別
列諦名。二結數辨意。然其立名或有因從 果稱果籍因名。約事約理或總或別。如文 當知。初娑婆中列內四諦。即為四別。一苦
云罪者摧也。謂摧壞色心故。二逼迫者。不 可意境逼迫身心也。此二總顯。三變異者。 壞苦也。攀緣者。追求苦也。聚者。五盛陰苦
也。刺者。從喻立名。如刺未拔。依根者。由 苦能生一切惡也。虛誑者。於下苦中能生 樂想也。癰瘡處者。此喻二苦。有癰瘡處性
自是苦。此如五陰苦。若加手等。觸苦上加 苦是苦苦也。愚夫行者。行苦也。愚人所行 故。如以睫毛置掌不覺。若置眼內為苦
不安。愚夫不覺行苦如掌內之毛。而復以 苦反欲捨苦。皆愚夫行也。二集中初二通 顯。謂有業惑者。繫縛三界滅壞善根。次二
別顯煩惱。餘多通業惑。三苦滅中。無諍者。 煩惱為諍故。體真實者。非唯惑滅而已。實 乃法身常住為滅諦之義故。次云住自性也。
謂本來滅故。四苦滅道諦云十藏者。謂信聞 等如十藏品說。二結云四百億十千者。 准望前名號。一四洲有十千。今一四天下
一諦。亦有十千。四諦歷於百億。故有四百 億箇十千。隨眾生心下。顯差別之意也。第 二辨十方諦名。一密訓即東方界也。苦名分
析悉無力者。推之於緣無實物也。形狀物 者。有形皆苦也。集中病源者。謂有攀緣故。 滅云一分者。惑由妄起故。分數塵沙理不
可分故稱一分。道言上行者。所之在滅。 言觀方者。謂觀四諦也。更有四方如十 定品。二最勝世界者。即是南方前名豐溢。 豐溢是正翻最勝。乃義譯耳。苦名有勢力
者。生老病死猶四山臨。人世雖賢豪力無與 競。集名非己物者。己本性淨妄惑何預。滅 名義中義者。事善有義滅理尤勝。義中義
也。道名燒然。以智慧火燒煩惱故。三西 方離垢世界苦名有無數者。三際無涯故。 集名增長者。從惑生惑業故。滅名稱會 者。以事之滅稱會理滅故。破印者。世之陰
苦若蠟印印泥印壞文成。此陰纔滅彼陰續 生。今云破印永不生也。道名諸有邊者。照 實即生死可盡也。故中論云。真法及說者聽
者難得故。是故則生死非有邊無邊。謂三事 難得故非有邊。難得者。容有得義。得則生 死有邊。受寄全者。業寄於集暫受還亡。業
寄於道永不可失。四北方豐溢世界者。豐 溢自南方界名。前品此方名為豐樂。梵云微 部地 (田夷切) 豐樂得旨。譯者不審二名相參耳。
苦名有海分者。二十五有各一分也。數所成 者。數體即集集所成故。集名分數者。無一 理以貫之則惑業萬差矣。攫噬者。攫搏也。噬
嚙也。集之損害猶惡禽獸也。滅名無所修 者。修已極故。道名無量壽者。謂證滅永常。 今因標果稱。五東北方攝取世界。苦名地
獄性者。未入忍來常有墮性。根本空者。約 性以說。同淨名五受陰洞達空故。集中由 妄惑故。愛見羅剎橫相執取。妄體本空故。無
可取故。中論云虛誑妄取者是中何所取。佛 說如是法欲以示空義。滅道俱名離言者。 滅性離言。道令言離故。六東南繞益世界
苦名如賊者。五盛陰苦劫害我故。集名無 力者。於出生死無有力能。善法治之不 復相拒故。滅名捨因者。無為無因而體是 果菩提之道望此亦因獨寂滅涅槃得稱果
果。故曰捨因。道名一切印無不審決故。 印義後說。七西南鮮少世界苦名邪行者。 體非正道是行性故。集名廣地生大苦樹 故。宅主即無明也。滅名絕行處者。心路絕
故。道名廣大路者。先聖後賢游之而不厭 故。八西北歡喜界中苦諦闕一者。晉譯少 出生唐譯少失利。集名無底者。煩惱深故。
非習道學浮沈而不已。滅名破依止。身與 煩惱互為依止。展轉無窮唯證滅理方能 永破。道名廣大性者無不在故。九下方關 [門@龠]
世界。苦名我所成者。我見有故。集名我 心即我見愛。滅名覺分者。所覺處故。道名 入義者。能入滅諦第一義故。十上方振音
世界苦名匿疵。身為惑病所藏處故。傲慢 者。慢以生苦為業。果取因名。染著性者。性 令染故。如樂受壞苦誰謂苦耶。駃流者。剎
那性故即行苦也。不可樂者。苦苦也。覆藏者。 藏苦因故。樂藏壞苦故。不苦不樂藏行苦 故。速滅者。流轉苦也。難調者。誰不欲捨莫
之能出。不憚疲苦方能調之。集名至後邊 者。不斷無窮故。門者入苦趣故。滅名不可 取取則不滅也。小之則無內不容一物也。
大之則無外法界性也。道名難敵對者。有 惑必破不為惑破故。猶明能滅闇。故無 闇而不滅。闇不滅明何能相敵。第三諸佛 子下。類通一切。初舉娑婆以類東方。後舉
東方以類餘九。第四如娑婆下。顯主伴無 盡。文中初舉此例彼。謂娑婆為主。有密訓 等盡空世界皆為伴。後彼一切下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