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1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十六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賢首品第十二
[0618a06] 初來意者。夫行不虛設必有其德。既解行 圓妙必勝德難思。收前行願成信德用。故 次來也。又前智首舉果徵因。文殊廣顯其
因。略標其果。云獲一切勝妙功德。故問 賢首令廣斯言。是以偈初躡前起後。二釋 名者。謂體性至順調善曰賢。吉祥勝德超絕
名首。即以此名菩薩演說此法。賢即是首。 賢首之品。以當賢位之初攝諸德。故偏舉 賢名。三宗趣者。於信門中成普賢行德。而
自在莊嚴。無方大用建立眾生。通貫始終 該攝諸位。以為其宗。令起圓融信行成位 德用。而為意趣。四釋文者文有三分。初文
殊發起。次賢首廣說。三十方現證。今初分 二。初經家敘述。二正明發起。二段各有結 前生後。今初。先結前已說。順違皆順客塵不
能濁其心。悲智雙游萬境不能亂其慮。是 曰清淨行矣。大功德者。即前所成之果。後 欲顯示下生後。文含始終。約終則顯示信
滿菩提心殊勝功德。廣具五位因行盡故。約 始但於生死誓證菩提。萬德攸依故。今顯。 示二偈。正發起中前半結前。偈文窄故略無
所成之德。後半勸說。令說修行之德。則與 長行文有影略。第二時賢首下。賢首廣說。 於中先總標舉。以偈答者此略有二。一少
言攝多義故。二美詞讚說令淨信故。以始 德該終散說難盡故。顯此勝妙之功德故。 第二正顯偈詞。有三百五十九頌半。大為
三分。初四頌謙讚許說分。次三百四十六偈 半。正說勝德分。三九偈校量勸持分。初中分 二。初偈總明。前半讚問勸修。後半謙己
少說。海喻次下當明。後三開章以發心之 德。況出修行巧顯深廣。於中初偈舉發心 章。次偈況出修行章。初心祈於當證德已
叵量。況長時入位遍修故。多佛不能盡說。 後偈許說分齊。前半法說。如是者雙指發心 修行。下文具顯故前文雙問故。後半喻明。然
有二意。一顯喻少分。謂發心行德如太空 大地。所說者陿如足履一塵。二密喻不異。 謂鳥足之空不異太空。微細之塵不殊大 地。故此略說義無不周。若廣若略皆無邊
故。出現品云。如鳥飛虛空經於百年。已經 過處未經過處。皆不可量。何以故。虛空無 邊際故等。彼就果行。此就因德。然普賢行
德似同佛果。是故皆以虛空為量。上下文 中皆同此說。此初發心。與下文十住初發心 住。及發心功德品。各何別耶。此中發心該於
初後。取其成德乃是信終。取其為本乃在 初發。雖如輕毛功歸初簣故。十住初發。即 是此終成彼初發。此終為能發彼是所發。
此正是發起之發。義兼開發彼是開發之發。 義兼發起。其發心品。正顯十住初心之功 德耳。以斯甄別非無有異。故瓔珞云。發心
住者。是人始從具縛未識三寶。乃至值佛 菩薩教。法中起一念信。便發菩提心。既云 始從凡夫最初發心。明知此中發心該於初
後。問此既是初。何得乃具後諸行位及普賢 德耶。古德釋此略有二門。一行布次第門。 謂從微至著從淺至深。次第相乘以階彼
岸。如瓔珞仁王起信瑜伽等說。二圓融通攝 門。謂一位即具一切位等。如此經所說亦 如大品等中。一行具一切行。此中有二門。
一緣起相由門。二法界融攝門。前中普攬一 切始終諸位。無邊行海同一緣起。為普賢行 德。良以諸緣相望略有二義。一約用。由相
待故。有有力無力義。是故得相收及相入 也。二約體。由相作故。有有體無體義。是故 得相即及相入是也。此經之中依斯義故。
行位相收總有四說。一或始具終。如此門 中。具一切行位。普賢德海者是也。二或終 具始。並在十地位。後如下文十定十通等
說。三或諸位齊收並在十住等。一一位中各 收一切。悉至究竟。如下文十住十行等說。 四或諸位皆泯行德顯然。如離世間品說。
二法界融攝門者。謂此諸位及所修行。皆不 離普賢無盡法界。然此法界圓融無限。隨在 一位即具一切。今在信門收無不盡。下諸
位中皆具一切者。並準此釋。問下發心功 德品。亦說初心具無邊德。與此何別。答此 據行首信門所具。彼約行本菩提心具。問
約法相收是則可爾。約人修行。豈十千劫 修信纔滿。即得如此無邊德海。答以法是 圓融具德法故。若諸菩薩行此法行。是彼
所收。或無量劫或無定限。十千劫言非此所 說。如下善財童子。及兜率天子等所行所得。 並是其人不同。行布次第教中之所說也。又
十千劫。乃是一經。瓔珞但言一劫二劫。此經 縱有行布亦皆圓融。亦有引此下文證成。 此信乃是捨異生性。成就聖性出無明地。
生如來家。以有則獲灌頂而升位等。非是 信故。若爾初地豈得灌頂升位等耶。若云 展轉進入佛地。何以不得始自於信展轉 入耶。若許從信展轉入者。何以要判此乃
捨凡入聖。下文自有十地之會。此中尚隔 住行向等。判為入地。乃孟浪之談。下發心品。 亦判為初地發心義。同此會。問下云無量
億劫勤修學。得是無上菩提智。斯則非一 生也。亦非十千以為無量。通斯難者應 有二義。一此約行布展轉義故。二約圓融 展促無礙義故。如上所辨故。善財見仙
人。執手一一佛所。經無量劫故。修短難思 特由於此故。賢首菩薩云。信大乘者猶為 易。能信此法倍更難。以初心即具一切功
德。故難信也。第二菩薩發意下。正明發心 修行勝德。文分為五。初五頌發心行相。二信 為道元下略示勝能。三若常信奉下。所具行
位。四或有剎土下無方大用。五一切如來 下。喻況玄旨。然此五段。初一顯正發心。後 四發心之德。第三亦兼修行。此及後二皆修
行之德。今初發心行相中。初偈總標餘文別 顯瑜伽菩薩地。明發心有五種相。一自性。 二行相。三所緣。四功德。五最勝。今文五偈具
之。謂發意。即是正願為發心自性也。希求 菩提及下作有情義利。即行相也。菩提三寶 有情皆其所緣。能攝一切菩提分法。為其功
德。不求五欲等。反顯菩薩所求最勝。言因 緣者。謂親能發起求大菩提曰因。假之助 發為緣。因即自性住性內熏之力。緣即習所
成性。又上二皆因善友及境外熏為緣。瑜伽 云。由有四因四緣四力。菩薩發心。四因者。一 種性具足。二賴佛菩薩善友攝受。三多起悲
心。四長時猛利難行苦行。無所怯畏。四緣 者。一見聞佛神變威力。二聞法微妙。三見 法欲滅。四見生受惑業苦。四力者。一自力。
二他力。三因力。以宿習故。四加行力。謂於 現法親善聞法修善加行故。若具上因緣 及初三二力。當知不退。若因二四力心不
堅固。今經即初及三也。又起信論智印經。有 七因緣如彼應知。下別顯中。以三因四緣 攝上諸義。三因者。謂信悲智。四緣者。三寶眾
生也。今文中。後半總以信智因緣三寶境。信 謂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故云淨 信。然實謂一切事理。德謂三寶淨德。能謂世
出世善有其力能。今法寶中已攝初後。亦三 寶中。皆具此三。體實具德。大用救生故。大 者智心求大菩提。廣者悲心廣濟含識。翻
彼二乘小陿心也。別中初半偈揀去偏偽。謂 攝眷屬過。所不能染故。文中不求五事 求即過故。一若求人天五欲。此能長貪多是
鬼因。二求王位長瞋多地獄因。三求富饒 長癡是畜生因。實通三塗各從多說。四求 自樂是二乘因。五求大名稱若勝負心。是
修羅因。若我慢心是外道因。又以理求樂是 人天因。為王攝屬是魔羅因。有二乘心目 之為偏。有餘心者名之為偽。後三偈半直
顯真正別釋因緣。於中初偈悲因。下救嚴 土供佛。亦為調生故。滅苦是悲。利樂是慈。 次一偈半大智上供。上二不二為真正發心。
後偈總結成信。兼信因行。其中對上四因 四緣。可以意得。又上從不求五欲。下即顯 信心之德故。瓔珞經云。修十信心須具十
德。今文並具但不次耳。一遭苦能忍。即前 反顯。二正顯中。初二句即慈悲深厚。三次句 及莊嚴國土。即修習善根。謂利他善及淨土
因故。四有三字即供養諸佛。五受持一句志 求勝法。六證菩提故即求佛智慧。七一句即 深心平等。八次二句即親近善友。九次二句
即心常柔和。謂至誠供養柔和善順於佛法 故。十有二句即愛樂大乘。十德備矣。又此 十德。即求菩提之意。下經休舍云。欲教化
調伏一切眾生。盡無餘故發菩提心等。又 末後偈。初句即自性住佛性。以信心佛眾生 無差別故。方是真法可謂深信。次句即引
出佛性。後句即至得果性。又文有四弘。可 以意得。又上云深心信解常清淨者。與理 相應方曰深心。若昔染今淨。淨則有始始
即必終。非常淨也。信煩惱即菩提方為常 淨。由稱本性而發心故。本來是佛。更無所 進如在虛空。退至何所。慨眾生之迷此。 起同體大悲悼昔不知誓期當證。有悲故
不為無邊所寂。有智故不為有邊所動。 不動不寂直入中道。是謂真正發菩提心。第 二信為道元下。七頌略示勝能。於中初一頌
總標。次五頌別釋。後一頌總結今初。初句又 標道有二義。一果所謂菩提涅槃。二因謂三 賢十聖。乘一直道。元亦二義。一本義。菩提
本故。其猶滔滔之水始於濫觴。二首義。元 者善之長也。即一因之初功德。二義通因及 果。母有二義。生長養育。下三句共釋初句。
長養即母二義。亦道元義。一切善法及第二 句。即因功德。第三一句即果功德。無上道者。 即大菩提。由信長善得此菩提。由信斷疑
出愛成涅槃證。不信身心如來知見。豈能 開示菩提涅槃。次信無垢濁下。別顯中有二 十句。一句辨一勝能。一心淨為性故。能翻
不信濁。二信理普敬故翻憍慢。三十藏之內 信即是藏。七聖財中信為第一。四信方受取 奉行。五信財如夢故無所悋。六智論云。佛
法大海信為能入。七增福智因。八到二嚴 果。九十五根五力各在初故。十一信本無惑 方斷惑根。十二若向餘德不名淨信。十三 信境本空故無所著。十四正信之人不生
八難。十五非不正信。十六正信解脫。十七 成不壞本。十八為菩提根。十九增佛勝智。 二十究竟見佛。謂信自己心自佛出現。信
外諸佛諸佛現前故。下經云。一切諸佛從信 心起。三是故下一偈。總結勝能。前法後喻。 信樂者信三寶性。已於方便諸度。求欲修
行。信樂二字是菩薩正意。由此二故。於諸 行有能故名最勝。非佛不信故云難得。 喻如意珠。略有五義。一勝義。法寶中王故。
二希義。非佛輪王餘無有故。三淨義。能清 不信濁故。四貴義。出位行寶等不可盡故。 五蘊義。蘊眾德物無障礙故。第三若常信
奉下五十頌半。廣明信中所具行位。然有二 意。一行布。二圓融。古約圓融故名信中所 具。於中三。初明所具行。次辨所具位。三結
歎功德。今初八。頌半分二。先五頌明信三 寶以成諸行。後三頌半。明信展轉以成諸 行。前中初三頌信佛成行。初二句標章。持
戒惡止也。修學處善行也。瑜伽云既發心已。 應於七處修學故名學處謂一自利處。二 利他處。三真實義處。四威力處。五成熟有情
處。六成熟自佛法處。七無上正等菩提處。 次一偈半雙顯二德。若不持戒。尚不能得 疥癩野干之身。況於菩提。戒止妄非則性
淨。菩提開發。因果功德。皆依學處而生。故 云地也。後一偈別明成供養行。謂財法供 養故云大也。次一信法。後一偈信僧。文並
可知。二有三頌半。成展轉行。展轉依前功 歸於信。二若為諸佛下。三十九頌明所具諸 位。於中成後四位。即為四段。初三頌明十
住位。有六句。初句發心住。次句治地修行二 住。次句生貴住。次句方便具足住。次句正心 住。後句增上是不退住。最勝心是後三住。準
下釋之。二若得增上下。二頌半明十行位。 波羅蜜是十行總名。摩訶衍是異二乘行。初 二行收如法供養。是順理行。次二行攝念佛
心不動。及常見佛並是定慧行。故屬後六 行。釋相可知。三若常覩見下。三頌明十迴 向位。通顯三種迴向。佛體常住是向菩提。
法永不滅是向實際。餘向眾生。四若得堅 固下。三十頌半明十地位。初半頌是初地。謂 深法是所證真如。愛樂是極喜異名。二半頌
是離垢地。以離犯戒有為過故。三一頌離 慢等。是三四二地。以三地於禪不著故無 慢又以求法不懈亦名離慢。第四地得出 世間道品。故云無放逸。然不捨攝生故云
兼利四有一頌。明五地。謂雖得出世而還 處生死故無厭。真俗互違難合能合。餘地 不過故云勇健無能勝。此是難勝之名也五 有一頌明第六地。悲智不住般若現前。謂
神通攝物是大悲行。知眾生行是十二緣生。 是大智行。六二頌半明七地。謂初一明有中 殊勝行。後一頌半明空中方便智。準釋可
知。七若具最勝下。三頌明第八地。略辨六 義。一道勝。謂無功用道。故云勇猛無上。二 力勝。謂智力摧魔。三用勝。謂超四魔境捨
分段。故無蘊魔。無捨命故無死魔。惑不現 行故超煩惱魔。覺佛十力故超天魔。四位 勝。不動地故云不退也。五行勝。謂得無生
忍。六因勝。謂此位中當大授記位也。八二 頌明第九地作大法師。略辨四義。一諸佛 加持名佛現前。二解了諸佛深密之法。三 諸佛憶念增其慧力。四佛德自嚴為眾說
法。九若以佛德下。十九頌。明第十地位分 五。初八頌三業殊勝德。初五頌半身業。於 中前三頌明身體德殊勝。後二頌半明身
業大用。次演說一頌半。語業勝說法益生。 後二頌意業勝智先導故。二若以智慧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