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2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十五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 (從二十二經至二十五經一半)
[0683a25] 自下第五會。明上賢十向。四門同前。初來 意中。先會來者。正為答前迴向問故。迴前 解行以向真證。廣益自他令行彌綸。無不
周故。菩薩大乘藏經云。以少善根引無量 果者謂迴向心。以迴向心為大利故。故行 後明之。又前解行既著。今悲願彌博。後品
來者。前會既終將陳後說。先明說處表法 故來。二釋名者。先會得名亦有三義。同前 二會。二釋品名。兜率是處。佛以法界之身
不起而應。故名為升。處此說者表位超勝 是次第故。又上下放逸。此天知足。表世間行 滿故。居喜足之天。又以彼有一生補處。表
菩提之心功行滿故。又積功累勳知階未 足。迴勳授子乃知有餘。菩薩亦爾。勤苦積 行未見有餘。迴向眾生乃知自足。又欲界 六天此居其中。表悲智均平處於中故。又
生此天而修三福。謂施戒定。自餘不具偏 多不均故。處此說也。第三宗趣者。會以十 向大願為宗。得地為趣。品以升天赴感為
宗。說向為趣。第四釋文。此會有三品經。 初二當會由致。後一正說。所以無勝進者。 由二義故。一以此會是三賢位終。攝前解
行總為趣地方便。迴向當體自是勝進。是 故無也。此經上下其例有四。一約行滿入位 之際。如賢首品。信滿總為入住方便。二約
願滿入證之際。如此迴向初僧祇滿。總為入 地方便。三約功用滿。入無功用之際。如第 八地初。總攝前七地以為方便。此第二僧
祇滿。四約因位成滿之際。如第十地初。攝 前九地為入方便。此約三僧祇滿處攝也。 餘同位相接。即別有方便。故非一例二。方 欲入地必離進趣相。與無分別為方便
故。就初二品。前一化主赴機。後品助化讚 佛。今初品中大分十段。一本會齊現。二不離 而升。三見佛嚴處。四迎佛興供。五覩佛勝
德。六請佛處殿。七如來受請。八天王獲益。 九承力偈讚。十如來就坐。今初也。初言神 力即是遍因。未必起神境通。但是修成心
自在力。十方已下辨所現相。於中亦有化 主助化。望第四會。既加及須彌頂。此亦應 云坐於樹下及須彌頂夜摩天宮。文無者
略。以第二段中帶前升。後既全舉。前四則 影。顯前四皆圓遍也。而演說者。亦通四會 之所說也。第二爾時下。明不離而升。謂前
十方一切處。四會皆儼然不散而升。此說意。 明橫遍十方豎該九會。佛法界身遍時處 故。餘義具如第三會初。第三時兜率下。見佛
嚴處中二。初明感應緣會。二即於已下正顯 嚴處。於中分二。先明一方嚴處。後結通十 方。今初。初雖標座。下列樓帳等皆兼處
嚴。文分為二。初總顯體德。後有百萬下別 明體用。今初有十一句。初總餘別。總中無 盡大願隨意出生。悲智必俱生死無染。名
摩尼藏。展行彌布故有敷言。別有十種圓滿 勝相。以斯妙座實德成故。初一自體相以 寶成故。次六因相。一深遠相。二勝妙相。三
廣大相。四同體相。五具德相。六堅固相。後三 總顯殊特即座之德用。一端嚴故。二離染 故。三無極故。二別明體用中。通有三百
二種百萬億。廣上三段即為三別。初廣自 體。次有百萬億初發心下廣前殊特。三百萬 億善根下廣前因相。初一多明器世間嚴。後
二顯眾生世間嚴。皆智正覺世間之力也。皆 言百萬億者。位增十行之百萬故。初中長分 為十。前九色相嚴。後一音聲嚴。其一一嚴事
皆即法門。可以意得。第一有十句座體嚴。 於中初句辨座層級。後九覆座之嚴。雖四 面行列執蓋亦為覆座。第二樓閣下十句。復
於殿內建立樓閣繞座莊嚴。亦是嚴處。於 中初句總。下九句別顯嚴閣。第三寶鈴帳 下。十句辨帳嚴。亦是繞座。前已辨覆故。若
重辨者。帳上建樓樓上覆帳重重無盡耳。第 四妙寶華下。有十二句辨嚴座身。其頻婆 帳應在寶華之前。類例穩便。亦可十二句辨
帳。九句嚴座身。頻婆者此云身影質。謂帳 莊嚴具中。現外質之影故。第五因陀羅金剛 寶下。有十七句。亦嚴座四周皆明妙寶以 為 窻
門。及覆亦嚴座體。以莊嚴其藏。是蓮 華藏故。標中表法有異。住行不言蓮華。理 實應有。或是座身之龕名藏。第六真珠瓔珞
下十二句。瓔珞周垂嚴。其摩尼身下二句。文 似缺略。謂因陀羅妙色寶下無所結屬。又 非下之香類。不可別為一段。第七黑栴檀
下有十六句。以香為嚴。阿樓那者。此云紅 赤色。第八雨百萬下二十句。雨雲為嚴。第 九建百萬下四十八句。座外四面嚴。於中有
四。初二十句。雜雜莊嚴羅列座側。言樓閣 延袤者。靜法云。梵云蒲莫迦。此云帳輿。若 是樓閣應云微麼囊。既不爾者譯之誤也。
此或應爾。前文已有樓閣故。若重辯者亦 無大失。寶悉底迦者。具云塞縛悉底迦。此 云有樂。若見此相必獲安樂。其形如萬字
具於音義。今寶形似此。二光明寶下九句。光 明嚴。言網覆者。若世之燈。以護夕蟲成 隱映故。三天寶衣下九句。寶衣敷布嚴。四天
鈴幢下十句。寶幢行列嚴。第十天蠡出妙音 下。辨音聲嚴。於中二。初十句樂音嚴。後悅 意音下二十句法音嚴。前中云牟陀羅者。此
云鋒鼓。謂天樂初奏。此鼓先作故。後法音嚴 中。初十一句讚歎三寶。後隨順音下九句。說 法益物。大文第二廣前殊特者。前文略云
見者無厭。亦已略明益相。今廣顯之。即座 之德用。恭敬供養復顯為嚴。文分為二。初 明獲益後申供養。前中有三十九句。曲分
為四。初十約位辨益。二得自在下有十二 句。雜辨得益。三得檀下十句。約行辨益。四 入一切佛剎下七句。約大用辨益。後三並
通諸位。或可第二段明迴向。第三段明十 行。第四段明十地。或唯約十住通別無礙。 二諸天恭敬下。明供養文分為五。初十七
句。雜明八部人天菩薩三業設敬。其中所作 各隨類所宜。二天女專心下二十六句。唯 明諸天三業敬養。初之三句。即欲界天色究
竟。後復言種種天者。或通無色或總上諸 類。善思惟天亦通諸類。三菩薩天下有十二 句。明菩薩事供養。四諸天子從天宮出下四
句。諸天身供養。五思惟菩薩下十句。菩薩修 法供養。亦明得益。菩薩多明得益。諸天但 說供養者。諸天供養是益因故。諸天得益即
菩薩故。第三百萬億善根下。廣前因深十句 可知。所以此會嚴事偏多者。一此天多以 補處為王故。二賢位已極大悲普周故。所以
十住無菩薩嚴。表凡入位故。夜摩即有已 入位故。然亦未廣。而此勝相皆是如來海印 所現。法界差別自在實德。人法無礙依正混
融之嚴事也。第二如此世界下。結通十方可 知。第四爾時下迎佛興供。於中二。先將迎 興供二爾時如來威神力下。見佛興供。前
中二。初奉迎。二以清淨下興供。於中先諸 天興供。皆從身出者。非唯顯諸天福力。亦 表身為供具供自心生。後兜率宮下菩薩興
供可知。第二見佛興供中二先諸天後百千 億那由他先住下明菩薩。前中三。初明承 力見佛。一現佛神力。二宿善力。三法門力。
二同興下慶遇奉迎。三各以下正明興供。 於中三。初十句衣盛供以散佛。表修寂滅 以趣果故。二百千億下十句。明起心雨供嚴
空。顯所修萬行稱法性空。空有無礙。是嚴 空義。三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天子下九句。 雜申供養。表萬行雜修故。調順寂靜無放
逸心。應分為二則有十句。第二菩薩興供 中二。先明行成依報供。後其諸菩薩下身出 正報供。前中二十七句文分。為三初十句。多
因。成多果之供次八句。一因成一果供。後 九句一因成多果供。應有四句。由多因 成一果。攝在初段。以多因能一一成故。又
初段即一切中有一。及一切中有一切。次段 即一中一。後段即一中一切也。今初十句。一 時併舉多因。後通成諸供。出過諸天者。勝
故多故餘可知。第二一因一果中。皆因果相 似。一蓋以障塵。若度能除敝。二帳以庇蔭。 若悲為佛境。華以開敷如覺解清淨。三法
忍和悅用嚴法身。四演教網。則震金剛之 妙音觀教網則不礙文而見理。五香氣聞 而不可見。見而不可攬。猶幻法見而不可 取。取而不可得。知幻無堅以成堅法。六周
遍法空。是佛智身所依之境座之義也。七摧 懈慢幢樹法勝幢故。八諸法如夢。是佛棲 託之所也。第三無著下一因多果供。無著無
生但是一義。無生約理無著約智。此二契合 方成一因。文中九句可知。第二身出正報供 中。文有十句。初二明現身德量。謂一一量
周法界德齊佛故。次以從下三句。明勝辯 之因。次具足下四句顯勝辯所依。後以不可 下一句。正申辯讚。皆從總持辯藏之所流
故。情動於中故形於言。言猶不足敬之至 也。第五爾時一切下。覩佛勝德中分二。先 明覩佛身雲勝德。後爾時如來大悲下。明
現勝德意。前中分二。初覩佛勝德。後爾時 大眾咸見下。見佛光用。前通十眼所見後 約天眼所見。今初也。然此經文。次第具顯
如來二十一種殊勝功德。以文言浩汗致古 釋同迷。然離世間品雖具二十一句。而此文 義兼廣。故隨便引於諸論。文分為三。初總
觀如來。次別觀德相。三結成觀解。今初略 舉三德以顯一雄。一者如來。二言應者即 是應供。三正等覺即正遍知。此一應字亦通
屬下。隨應覺故。此即總句。離世間品名妙 悟皆滿。佛地攝論皆名最清淨覺。親光釋云。 謂佛世尊。普於一切有為無為所應覺境正
開覺故。此釋正義揀異邪覺。又於一切所 應覺境。淨妙圓滿正開覺故。此釋最清淨義。 亦明覺滿揀異菩薩。又於一切。如所有性
盡所有性。正開覺故。此釋符今等字。謂雙 照二諦平等覺故。亦是遍義。故云正遍知。彼 經無正等言。此經缺最清淨。上妙嚴品則
有最言故云於一切法成最正覺。下離世 間中復有妙悟。妙者微妙離覺相故。悟覺 及知名異義同。妙正遍最名義俱別所揀 異故。若世親無性不解總句。但以下別德
成斯一覺。故清淨覺句句皆遍。第二其身下。 別觀德相。二十一德分二十段。後二合故。 然攝論中二十一德通有三節。一先列經二
十一句。二無著菩薩。立功德名以為解釋。 三無性等。但釋論名以符經旨。今各句句 配屬。其佛地論釋有同攝論有異攝論。異
者引之。今初明不二現行經也。即觀察如 來一向無障礙轉功德。此是無著立名。他皆 倣此。無性二釋。一云謂佛一向無障礙智。於
一切事品類差別無著無疑故。非如聲聞等。 有處有障有處無障二種。此約離所知障智 德滿故。非如聲聞有處有障者。謂於極遠時
方無邊差別。諸佛法中有無智轉。第二釋云。 或二處現行。此中無有如是所說二種現 行。此釋二處亦前有障無障。但前釋約表
為一智轉。此釋約遮故無彼二。正同下經 二行永絕。世親同於後釋。親光云。凡夫二乘 現行二障。世尊無故。凡夫現行生死起諸雜
染。二乘現行涅槃棄利樂事。世尊無彼現行 二事故。名不二現行。無性生起云。云何而 得此最勝覺。故次說此諸聲聞等。於所知境
有二現行。所謂正智不染無知。佛無此故。 文中分二。初廣顯利樂。明離所知故。不 同二乘二住於下結成所住。彰離煩惱不
同凡夫。前中三。初明應廣順機令喜。二普 遍下。明其遍應定慧莊嚴生物善根。三示 現下彰應用深。雖超語言而無遺曲濟。二
結成所住者。初句明智住法身。能住所住二 俱廣大。下句心無煩惱。善根清淨色相超 倫。具上二義名清淨覺。他皆倣此。第二智
慧已下。明趣無相法。即觀察如來於有無 無二相。真如最清淨能入功德。無性云。為 明斷德故次說之。不住生死涅槃相故。
即無住涅槃。然無相法即是清淨真如。趣謂 趣入。謂此真如諸法無性以為相。故非是有 相。體即圓成自相有故。非是無相。此二不
相離名無二相。諸法中勝故名最勝。遠離 客塵故名清淨。既自能入亦令他入。為最 清淨。自入則不住生死。他入則不住涅槃。
文中先明自入。後明他入。今初先明不住 生死智稱如境。皆不可盡。無比三昧令智 出生。又令真如出二障故。二其身下明不 住涅槃。同體大悲遍住物身。心真如性物
物遍故。二令無量下辨令他入。一則大悲冥 熏。二則大智為說令於身中見如來性。成 一切智故。種性不斷是入義也。此用常寂
名為涅槃。第三住於諸佛究竟已下。明住 於佛住。即觀察如來無功用佛事。不休息 功德。為欲得上無住涅槃故次明之。文中 初明所住後彰住益。今初言住佛住者。謂
聖天梵等皆佛所住。而於空大悲遍善安住 大悲性空即是佛家故。能不住生死涅槃。 為究竟住。此即恩德。是以親光亦名為觀。 所調化功德常住大悲。晝夜六時觀世間
故。後令不可下彰住家益。初明由住大悲。 故能益物無遺。是不休息義。由住性空自 無功用故。能令物住無分別。出過眾生。總
顯勝也。第四獲一切下。明逮得一切佛平 等性。下云得佛平等。即觀察如來。於法身 中所依意樂。作事無差別功德。如上佛住
為共不共。故次明之。此一切諸佛展轉和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