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3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三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0751a26] 第二正顯偈詞。有十二偈。大分為二。前七 顯義大。後五明說大。今初分四。初四偈總 顯地智微妙。二有一偈類地行微。三有一
頌寄對。彰微。四有一頌喻顯地微。今初 分二。初二總顯地獄。後二別顯微相。今初。 正顯地智微妙之相。故論云。此偈依何義
說依智地故。依者據也。云何知依智地。上 來本分請分皆依智地。後說分中亦說智地。 即今此中第六偈。云智起佛境界亦依智
地。明知此顯地智微妙。非別明佛果。於中 論經但有六句。初二句即此初偈。彼云微難 知聖道非分別離念言微妙者。二偈總
相。即前地智超言念故。餘皆是別。別中初 句是微體。餘皆是微所以。於中難可知。總 顯所以。下六句別顯所以。論云。云何微。偈
言難知聖道故。此即雙指。謂聖道是體難知 故微也。故淨名云。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云何難知。此有二義。一說時難知。口欲辯而
辭喪故。二證時難知。心將緣而慮息故。上 大仙道是所證說。大仙是佛故。言微妙道 者。是因修行證智之因。得大仙果故。六句
別顯微所以中。初句即說時難知。言非念 者。非有念慮分別心者之境界故。何以非 是念慮境耶。以此地智自體無念故。故云
離諸念也。由上二義。如是聖道名為甚微。 下之五句明證時甚微。於中復有總別。初 句為總。求欲證見難證得故。以無見無得
方能證故。下四句別有四甚微。第一觀行。 第二依止。第三清淨。第四功德。初句即功德 甚微。不生者。契理出世故。不滅者。非一往
滅。不捨利益眾生事故。即無住涅槃。寂用 無礙功德。次句即清淨甚微。性離煩惱非 先有染。後時離故名為性淨。如此則無不
離時故恒寂然。即性淨涅槃。言離垢者。即 觀行甚微。謂觀智中離無明垢故。不同世 間八禪。為無明雜故。聰慧人下。即依止甚
微。聰慧人者。登地已上有智之者。彼人之智 能行地智。何智能行。若就總就實。唯一實智 見一實諦故。若就別兼權則通三智。一加
行智增上善勝解故。二根本智增上善寂滅 故。謂滅諸惑證寂理故。三後得智。隨聞明 了故。云何行處。此之地智是彼證智。自證知
故。依彼地智說證智生。故說為行。非正證 時有能所行也。上四微中功德異小觀行 異凡。依止清淨揀異外道。自尊之者。以智
斷異故。前清淨微是斷德。不同彼有見惑 及滅心想。為清淨故。依止即是智德。不同 彼以六行而伏惑故。上依增勝。若通說者
並異凡小。第二兩頌別顯微相。故論云。此 甚微智復有何相。此徵體相也。是智有二 相。初二句明同相。智體空寂故。後六句不同
相。智位差別故。今初同中。上句總下句別。 總中此是誰相彼智相故。故言自體。此智自 體以何為相。謂本空寂。何以言同。此即性
淨涅槃。上同諸佛下。同眾生一切眾生皆 有此故。橫同諸法諸法如故。此如即是自 體空故。一切皆以空為自性。智性色性本
無差故。一切皆有安樂性故。下句別者。論 經加一有字。云有不二不盡。釋云。此智空 寂其相云何。謂離三種空攝是真空相。三
種空者。即地前空亂意菩薩。一疑空滅色 取斷滅空。此失空如來藏。則損減也。二疑 空異色取色外空。三疑空是物取空為有。
今云有者。即初離謗攝。不謂斷滅如兔角 故。言不二者。即離異攝。不謂異此空智 更有異空。言不盡者。離盡滅攝。不謂有彼
此自體彼此轉滅故。此明非滅有體之智。 成有體之空。亦非空有物可轉滅也。離此 三空。即見自性本空空如來藏。今闕有字
如何會通。此有二意。一以不盡攝之。謂有 體故不盡。無則異於斷滅。若無可盡滅則 非有物。義如前說。二者西域之經自有二
本故。論云。有二種頌。一有不二不盡。二定。 不二不盡。此頌雖異同明實有。若非實有 不得言定。此云何定。定能滅除諸煩惱故。
意云。定即是有故能滅惑。今經亦無定字。 義同定本。謂定是有無不二法故。離前二 空。謂無二中兼得空與有不二故非斷滅。
三種空義。如寶性論第四所明。二有六句 明不同相者。即方便淨涅槃。斷惑平等不 同凡小。而能斷故不同外境。但是所證有
異相。故不同於空。涅槃是果。此云何是約 分證故。又是所依果海。如下十山十德不 離海故。此當義大不可說故。今明地智
應是菩提。那言涅槃。若分相門。則所證為 涅槃。今顯相融。即智之性為性淨涅槃。智 出惑障為方便淨涅槃。二而不二。難說甚
深良在於此。文中解脫是總。餘皆是別。總 謂淨相解脫故異前也。寶性論第四云。清淨 有二種。一自性清淨。謂性解脫即前同相。二
離垢清淨。謂得解脫即此淨相解脫。別中以 別顯總別有二種。一何處得解脫。即經於 諸趣也。此顯所脫。謂煩惱為趣緣業為趣。
因生為趣果故。三雜染皆諸趣攝。若脫因 緣則無生果。二云何解脫。即下五句。此明 解脫之體。五句即顯五種解脫之相。一等二
際是觀智相。二斷煩惱是離礙相。後三體 德圓備。即是涅槃之相。言平等者。謂世間 涅槃平等攝取。非如聲聞一向背世間故。
以世間之性即涅槃故。中觀云。世間之實 際。即是涅槃際。無毫末差別故。二斷惑相 者。謂三時無斷方說斷故。故云非初非中
後。釋此有二義。一約相翻。二約相續。言相 翻者。謂無間道正斷惑時。為智先起惑後 滅耶。為惑先滅智後生耶。為同時耶。此
三惑智各有兩失故。如不成斷。謂智先起 智有自成無漏過。不能滅惑過。煩惱先滅 煩惱有自滅過。不障聖道過。智後同時各 具四過。如燈不破闇可以喻此。又涅槃
云毘鉢舍那。不破煩惱若爾云何說斷。若 依唯識第九明二真見道現在前時。彼二障 種必不成就。猶明與闇定不俱生。如秤兩 頭低昂時等。諸相違法理必應然。是故二
性無俱成失者。此但舉法相一邊。亦不違 餘緣集斷義。若望此宗則有所遺。謂秤衡 是一低昂無妨。解惑不爾。豈得俱時。明闇 之喻。雖則相傾到與不到俱不破闇。同
時則相乖異時不相預。故若此宗斷結要性 相無礙。上明非先後俱為顯無性。無性緣 成則說斷結。由能斷無性方為能斷。所斷 本空方成所斷。若定有者則墮於常。不可
斷故。若定無者則墮於斷。失聖智故。言相 續者不約惑智相對。但就一智自有三時。 論依此釋就此三時復有二種。一約初心
究竟。通分三時。二約無間道中剎那三時。 經論並通此二。論云。此智盡漏為初。智斷 為中為後。答云。非初智斷。亦非中後。偈
云。非初中後故。此上順釋偈文。兼定三時。 唯約智說故。言是智斷惑。若爾三時無斷 云何斷耶。論云。如燈焰非唯初中後。前中
後取故。此舉喻釋成謂實教斷惑必性相雙 明。經文正顯證智。唯據甚深緣性不可說 義。論主兼明斷義故性相雙辨非初中後。 辨因緣無性。是斷之不斷。前中後取即不
懷緣相。是不斷之斷故。大品云。菩薩非初 心得菩提。亦不離初心後心亦爾。而得菩 提。譬如然燈非初焰燋炷。亦不離初焰。後
焰亦爾而炷實燋故。龍樹判云。佛以甚深因 緣答。涅槃二十九亦云。眾生五陰。雖念念 滅而有修道。如燈雖念念滅而有光明。上
諸經論。皆顯性相無礙。無斷之斷。又今經 論反覆相成。謂若定斷者。一念便足何假三 心。既並取方成。明知無性。無初中後。無初
中後是無性。故方得成於初中後斷。此則 因緣故無性。無性故因緣也。若云初念則能 斷。後念方究竟斷者。不異毘曇一念有燒
始終方盡。若云初念獨不能斷。積至中後 方能斷者。不異成實一念不燒相續方然。 勿失宗旨。上猶通實教。若依圓宗所斷之 惑一迷一切迷故。一斷一切斷。無斷無不
斷若具顯諸宗差別如別行章。非言詞下三 句。明三德者。初句即般若是觀行相謂無分 別觀體絕名言。真智內發。不同聲聞依聲
而悟。前云觀智約其決了。此云觀行約行 契極。次句法身是轉依相。謂轉無常依。云 出過三世故。此微智依常法身論。云非如
無常意識智依止無常因緣者。此揀未轉依 時。今為所轉依也。無常意識智是彼能依。 無常因緣即是所依。持種本識是無常因。所
持染淨諸種子等。是無常緣。依此因緣起 無常意識。今轉無常識成妙觀察智。轉無 常意成平等性智。以為能依。依彼本識如
來藏性真如法身。以為所依。論云。如修多 羅中決定說者。是了義故。涅槃經說。轉無 常識獲常識故。諸大乘經其文非一。問所
依本有可得是常。能依修起寧無生滅。若 依唯識。所依常故能依亦說為常。非自性 常是有為故。若起信等始覺同本。亦皆是
常。勝鬘經云。一切法常住故。三其相如虛空 即解脫相。不同聲聞猶有智障。二障雙亡 故。如空無礙。三德之義已見上文。然圓滿
在佛。圓教十住即許開發。此中約因即言 分得。所依果海等佛無差。轉依亦爾。從因 門中是見修轉。就果辨者。究竟廣大轉也。
此不同相。由得前同成斯不同。能顯前同。 令離障清淨無別不同。如融金成像像 非金外。論中結後五句云。如是觀智如是 斷煩惱。如是觀如。觀如如是依止。依止
如是解脫得解脫。後三皆重言者。皆上牒 前下是結成。謂如是觀而觀等也。偏此後三 有重牒者。以前文後三對妄顯真故。須 牒真就以結之。第二一偈類地行微。於中
上半牒前地智離言。以為能類。下半正舉 地行以為所類。初中謂彼前地智顯二涅 槃。皆言不及。寂即同相性淨涅槃。自性寂
故。滅即不同相方便淨涅槃。要智緣滅非約 性滅故。此二涅槃是佛所行。故言不及。行 者證也。言不及者。說聽皆難也。何不直說
無言。而云言所不及。若一向無言何由悟 解。令尋言求理而知理圓言偏。故但云不 及。下半所類者。謂非唯證智如是深玄。而
令智眷屬行亦難說受。論云地者。境界。觀 行者。智眷屬。智眷屬者。謂同行。同行者。謂 檀等諸波羅蜜。言境界觀者。如為境界照
達名觀。此即加行。設地是地體。意在舉地 取行。故云地行。將此地智修行檀等。故 名同行。同彼事而行故。斯即後得為證智
眷屬也。第三一偈寄對彰微者。對聞思等 以顯微故。初句舉法體。智是所起地智。即 前五偈所明根本之智。起者即加行後得二
皆觀如。如即佛境並為能起故。論云。以何 觀以何同行。能起此智。此即前偈何觀者。 前境界觀。何同行者。前檀等行。皆言何者。
隨何觀行是非一之言。以加行隨地不同。 後得緣境各別故。次二句明難說。於中初 句非心數故難說。非念者非思慧境故。離
心道者。非報生識智境故。報生識者。如上 違請中辨。後句明不同。三科有色心根境。 故不可說。論經。云非陰界入說。論釋非說。
云離文字故。今經略無說字。門即是說故。 法華中以說為智門。下句明不可聞。智知 者。唯證智知故。意不及者。如聞取故。即依
智不依識也。第四一偈喻顯地微。上半喻 下半合。此中喻者。不唯取空。餘處虛空不 為喻故。不唯取迹。砂土上迹不為喻故。
正取空中鳥迹。論云。鳥行空中迹處不可 說相亦不可見者。總顯喻相也。處即迹處 之空。相即空處之迹。不可示其長短大小 令見不可說為有無等。此中迹處之空。以
喻證智。空處之迹以喻阿含故。論合云。如 是鳥迹住處名句字身住處也。何以不可 說。論云。虛空處鳥迹相不可分別故。意云。
鳥足履沙則有迹及處。由履空故處迹難 分。名句字身亦爾。菩薩證智所攝故。不可 說聞。若說若聽心意不能了也。故以證攝 教如空攝迹。令名句等非如聲性也。以
是證智之名等故。上明麁相非有。順喻不 可說聞。後明細相不無。以喻可證。論云。非 無虛空行迹故。謂迹處之空異於餘空。喻
非無地智。空處之迹異於無迹。喻非無名 句字身。以有鳥行必有迹故故。論云。非無 地智名句字身。即雙合也。謂有諸聖親證如
故。證尚不無況於言教。又以空攝迹迹不 可示。以迹攝空空亦非無。喻以證攝教 教不可示。以教攝證證可寄言。喻意正 爾。若欲開鳥異迹。則鳥喻言詮。迹喻差
別地相則有三事。而迹處中以迹隨於鳥。 迹相非無。以迹隨於空迹相非有。喻以差 別隨於詮。差別非無。地相隨於證差別非 有。若更開迹處之空異太空者。則迹空喻
證智。太空喻果海。迹空隨於迹地智可說。 迹空隨太空則地智離言。雖通此義在論 無文。若以迹喻證智。如前風畫中辨。以斯
鳥迹之喻。映下十地之文。則寄位淺深之言。 施戒禪支之類。一文一句莫不深玄。豈謂地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