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3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八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0793c12] 大文第四彼果分中。即攝無盡行。離障成 德窮盡生界。為利樂故。果有二種。一離障 果從護煩惱生。二成德果從護小乘生。前
中又二。一煩惱染生遠離果。此離惑障。二 業染生遠離果。此離業障。皆言生者。煩惱 染等猶如生食。今是寄位出世之首。能離
彼生。今初離惑先舉所離。後於如是下結 成能離。就所離中所起執著出沒。是此總 相。餘皆是別。總中執著是前地中解法慢也。
論云。我知大知者。我知謂執我能知。大知 謂執所知大法。出沒者。是前地中正受慢 也。出者三昧起義故。謂修起彼定。沒者三昧
滅義故。謂定所除。今計我能修此定。此定 即我所修故。論云。我修我所修。已釋總句 別有五種。一本。二起。三行。四護。五過。本即
所有身見至蘊界處。於中身見為總。我等 為別。別中我人等四為人我慢。蘊界處三是 法我慢。而云本者有二義故。一以此我。為
解法正受二慢之本。二者身見復為二我。及 六十二見之本。有此差別。此中身見。若約 實位。準唯識論。此地斷第六識中。俱生身
見及所起過。由得出世道品治故。以分 別起者初地斷故。是以瑜伽名為微細薩迦 耶見。若約寄位。準仁王經四地名須陀洹 位。以寄出世之首故。則亦得斷分別身
見。二思惟者明起。謂不正思惟而起慢故。 三觀察者明行。謂心行緣中多觀所得。若 法若定求覓勝相。令他知故。四治故下三
句明護治者。數數觀察修治所見我所者。 起於我想取彼勝相。屬我己故。財物者。如 畜財者。受用護持故。以上三事防護自己
所得。五著處者明過謂心堅安處法定二事 故。五中前三起慢方便後二隨助慢心。上總 及顯相正是所起。後結離中。由得道品正 助方便無不離也。第二此菩薩下明離業
染。上修道品正離煩惱。煩惱既去業亦隨 亡。亡不善業而修善業。文中先亡惡後進 善。惡有二義故不應作。一佛所不讚者。 尊敬佛故不為。二煩惱染者。畏惡名故
不作。惡名則違利生道故。進善有二義反 此可知。又不作煩惱所染。異凡夫業作。順 菩薩道業則異二乘。第二成德果中有四。
一於勝功德生增上心欲果。二彼說法尊中 起報恩 心 果。三彼方便行中發勤精進果。四 彼增上欲本心界滿足果。此之四果。前三從
前生後一復從此三果生。前中初二護小 心果。後一護小行果。前中初果者。由本欲 上求下救。今更為物轉轉上求。故云增上。
文中二初牒前修因。後如是而得下顯所得 果。今初即牒前護小乘中總句也。隨所起 方便慧者。牒前不捨一切眾生故。不捨眾 生而修道品。是有方便則道品慧解。修習
於道及助道者。即前修習如是功德也。道即 四地證智。助道即菩提分法。二顯所得果 有十句。初總餘別。總云潤澤者。深欲愛敬
故。謂由修二道自有所潤。深欲敬上。由 為物修潤及含生深欲愛。下別中九句釋 彼潤澤。有三種勝。一柔軟心者。明樂行勝。
謂證法適神故。二調順者。調和善順緣中 無礙。是三昧自在勝。上二是行體。三利益下 七句。明離過對治勝。此是行用。於中初句
總利他無過故。利益自利無過故。安樂下 六句隨過別顯。若不寄對難顯性淨之德。 六句即離六過。經中皆是能治。一無雜染
心。治為利於食過。及為名妬心過。二治少 欲功德過。三治不求勝智過。上三皆自利。 四治懈怠不攝眾生過。上四皆離於行生過。
後二離於教生過。謂五治自見取不遵勝 教過。六治捨為首不隨說行過。如說修行。 於聞思中最為其首。今捨彼首所以為過。
又上救生即前悲果。求殊勝智即上求果。第 二此菩薩下說法尊中起報恩心果。謂前地 中從佛聞法。是說法尊。今起傳法修行之 心。則為以報諸佛恩也。上希求種智由
知佛有恩故。今思報亦上求果。文中先別 明。後總結。今初十句。初總餘別。總云知恩 者。謂若隨順師教行報恩行。方是知恩故。
別中彼行有九種。類攝為七。一知報恩者。 依尊起報恩心。尊即是佛。此為恩主故偏 名報恩。二有二句。依同法起報恩心。此
名順同行善友意。三質直柔軟二句。依法 起行。謂隨順受教不違師命。故云質直。 發修行事逢苦能忍。故云柔軟。四無稠林
行者。依受用衣食。於施主所自過不覆故。 五雖實有德而不高慢。六善受教誨得師 言詮。七於教不倒得師意旨。上七品中。初
二依人。次三依行。後二依教。所依雖異皆 同報恩。二此菩薩如是下總結。謂十句不 出此三忍。即心極和善。同住安樂。調柔即
質直。柔軟寂滅即通結餘句。第三如是忍調 柔下。發勤精進果。謂行二利行勤無怠故。 於前不捨眾生護小行中。修勤故名方便行。
中正是無盡行相。文中二。先牒其得時。後 得不休下正顯。於中十句初總餘別別有九 種不休息義。一不雜染者。彼精進行平等流
注故。雜染者。共懈怠共染故。染則著而太 過。懈則墮而不及。若琴絃之急緩若不進 不怠為平等流。二不退自乘。上二自利三 起廣念利他之心。四為無邊眾生作利益
願。起攝取行。上二利他上皆自分。下四勝進。 謂五熾然者常志順行。猶如熾火上進叵 滅。論經名光明兼照他地。六修習過餘。七
魔惑莫壞。上三自利。八攝取眾生即是利他 上八皆行。後一是解。謂九自斷疑惑。決是 非故。能伏他言如無畏故。若能具此為
正修習。第四是菩薩下。彼增上欲本心界滿 足果。菩提分心是本心界。正念真如修上 道品。故云滿足由精進故。故瑜伽四十八
躡前精進。後即云由此因緣。所有意樂增 上意樂。勝解界性。皆得圓滿。故知此果從 前二果生。謂意樂即第一果。增上意樂即第
二果。勝解界性即此心界。謂由第三精進 令前二果增長。故云滿足。文中十句初總餘 別。別有九種。一深心不失者。彼道品心修
行增益故。此一自分下皆勝進。二於五地已 上勝上證中。明鑒決斷故。三即彼上證因。 謂對治善根治行過前。故云增長。四除滅
所治煩惱障垢。五斷除此地中祕密疑事。即 是智障。微細法慢為祕密疑事。由無攝受 則能除之。上二除內障。六觸境明斷。七依 勝樂行三昧適神。八上依佛力化眾生
故。九論云。依現無量。三昧心智障清淨故。 此除定中智障。若直就經文。總顯本願皆 得成就。第二位果中亦三。初調柔中四。一
調柔行。二如摩尼下明教智淨。三此菩薩下 別地行相。四佛子下總結地相。初中三。一 練行緣。二皆恭敬下明能練行。三又更下明
所練淨。二中一供佛福行。二以此下迴向 大行。三於彼下聽法慧行。於中先在家。後復 於下出家。然登地已上具十法界身。若出若
在何啻不可。然隨義隱顯有無前却。以前三 地寄同世間。還依世法。初二人王故有。三 地天王故無。四地已上寄出世之首。故重
明有。表心出家。故於調柔行中明之。欲 順天無。出家不於攝報中辯。六地已上表 證法平等。無出無在故皆無出家。三所練淨
中有法喻合。金莊嚴具者。以三地阿含金。 現作此四地證智嚴具故。餘所有金者。即 未作嚴具之金。二教智淨者。以此地成就
證淨。從體起用故偏有此文。前以教成證 故。喻金為嚴具。今從證起教故喻摩尼放 光。摩尼寶珠即證智體。無垢名淨寂照名
光。圓滿名輪。具上三義故稱證智。言能放 光明者。即放阿含光也。謂以此際智。證入 無量教法門義故。故能照光明即是證智。所
照教法以為智處。證能普照示現於教。得 教光明。依證起焰故地名焰慧。非餘寶下 對前顯勝。風等不壞對他彰堅。餘並如 前第三重頌有十七頌分三。初十二頌頌位
行。次四頌位果。後一顯名結說。前中四。初 一頌增長因分。次二頌清淨分。三有四頌 頌修行增長分。於中初初頌護煩惱。後二
頌護小乘。四有五頌頌修行增長果。餘並 可知。第五難勝地。所以來者。略有四義。一 約寄位。四五六地寄出世間。前寄初果。此
寄羅漢義次第故。雖有四果。舉於始終以 攝中間。此依本論約所觀行相。以後六地 既觀緣起。寄同緣覺故。但二地寄於聲聞。
仁王下卷。瓔珞上卷。約人配位。以七地未 離分段故。四五六七寄同聲聞。二前明覺 分相應慧。今辨諸諦相應慧故。三前得出
世未能順世。今能五明攝化。故次明之。四 前得三十七菩提分。今辨方便所攝菩提。故 此後三意出於瑜伽。言難勝者。解深密云。
即由於彼菩提分法。方便修習最極艱難。名 極難勝。此從初說故。初分經云。善修菩提 分法故等。攝大乘云。由真諦智與世間智。
更互相違。合此難合令相應故。唯識同此。 世親釋云。由此地中知真諦智是無分別。 知世間工巧等智是有分別此二相違應修 令合。能合難合令相應。故名極難勝。此
通初中後。瑜伽云。今此地中。顯示菩薩於 諸聖諦。決定妙智極難可勝。名難勝地。唯 約地中。莊嚴論云。於此五地有二種難。一
勸化無惱難。二生不從心無惱難。此地菩薩。 能退二難於難得勝。此多約地滿。顯揚論 云。證得極淨緣諦所知。諸微妙慧成極難
成。不住流轉。寂靜聖道名極難勝。此大同 本分。上諸經論多舉難勝之法。未知何等 無能勝耶。十住論云。功德力成。一切諸魔不
能壞故。此對人顯勝。亦兼於惑煩惱魔故。 然諸經論言異意同。皆辨真俗無礙。若據實 位。約仁王經。初地菩薩四天王即雙照二諦
平等道。今約寄位。前寄出世此方却入。故 云無礙。故此地中斷於下乘般涅槃障者。 即前四地出世。厭生死苦樂趣涅槃。此障
五地。今入真俗無差別道。便能斷之。此斷 欣厭即是二愚。由此證得類無差別真如 一約生死涅槃皆平等故。其所成行亦成二
種。謂諸諦增上慧行。五明處教化行。此二無 礙故得無差別。法身之果皆義旨相順。次正 釋文文亦三分。初讚請分中九頌半分二。初
八頌半供讚。後一頌請說。前中三。初一菩薩 供讚。次一天王眾。餘皆天女。於中三。初一 偈標。次四偈半讚。於中初二偈美感應。皆
言久者。佛應由機機難有故。大海動者。動 佛智海竭苦海故。後二偈半讚具德。初偈 具智斷。次半具恩。後一具此三德是故應
供。三一偈結讚及請並可知。第二正說分 中。先明位行。後辨位果。前中論分為三。初 勝慢對治。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如實知下。不
住道行勝。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明彼 果勝。初即加行道。及初住地無間道。次即正 住地解脫道。後即地滿勝進道。初言勝慢
者。慢有二種。一他地慢。謂四地中得出世 智。取其勝相名為勝慢。今以十種淨心為 治。二自地慢。謂於此十心希求勝相。從 以為慢。以隨順如道為洎此二通名勝
慢故。此一分有其二道。論云。勝慢對治者。 謂十平等深淨心者。前段能治也。又云。同念 不退轉心者。後段能治也。言同念者。即後
總句。順如與如同一念故。不退轉者。即後 段末句略舉初後。以該中間前地治解法 慢。此治身淨分別慢。所治有殊不濫前地。
言身淨者。得出世智不染身故。文中二。先 治他地慢。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下。治自 地慢。前中三。初結前舉後。二徵起正顯三
結能入地。今初平等有二義。一是如理。二 是因果淨法。千聖同規名深淨心。是此地 觀解故。論云。於平等中心得清淨故。此復
何異後地觀察十平等法。此有三異。一此 地治前於淨起慢故。偏明淨法平等。後地 對此依真入俗。通觀染淨諸法皆悉平等。 二此約舉等理以顯心淨。後地舉觀察以
入等理。三此通理事二等。後地一向約理 融二諦故。此皆地地背相捨後漸勝故。二正 顯中十心分二。初三明諸佛法。論云。謂三
世力等者。即果位十力等也。後七明隨順諸 佛法二利因行順成果故。於中前六自利。 後一利他。前中合為三學。初戒次定餘四慧
故。離為七淨。一戒淨。二定淨。三見淨。四度 疑淨。見疑相顯。經合一句為成十故。五道 非道淨。此前五淨大小名同小乘。六名行淨。
七行斷淨。以彼宗中趣盡滅故。今大乘六名 行斷。經云修行知見。略無斷字。七名思量 菩提分法上上淨。以依行斷起勝求故。若
約位者。初二在見道前。以創背凡。過宜 以戒防。欲生真慧理須習定。然未合理 判屬世間。次三在見道。以見道中斷身見 故。斷疑故斷戒取故。戒取是非道。知無漏
慧是正道。入見道時十使俱斷。偏言三者。 涅槃經說此三重故。又十使中五見及疑。但 障見道。餘四通於見修故略不言。就其六
中三本三隨。偏語其本。邊見隨身見。邪見 隨疑。見取隨戒取故。斷三結三隨亦斷但 立三淨。上五大小並同。小乘行淨在修道。
起斷行故。行斷在無學道。依行證斷故。大 乘後二皆在修道。斷障成德故有二也。行 實同時。若約位分。七地已還為行斷。修道
斷結故。八地已上入法流中順菩提故。名 思量上上餘文易了。第二明如道行。又順 經意前明入心。從此已下皆明住心。應分 為三。此攝方便具足住。修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