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4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二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0820c15] 第三得勝行中二。初明深行勝對前彰出。 二佛子此地菩薩下。發起勝對後彰入。前中 亦是攝童真住。文中二。先結前生後。以入
第八地。是結前入位。生後深行為所依故。 二為深行下正顯深行。先法後喻。法中八句。 初一總相。位行玄奧故。餘七別相。一難可知
者。即難入深。正是對下彰出。二無差別者 同行深。與諸無漏淨地菩薩同故。如麥在 麥聚故難知差別。三離一切下境界深。分
齊殊絕故。由所取相離能取相不現前故。 復言離一切執著者。護此地一切所治障 想故。四無量無邊即修行深。自利無分量。利
他無邊故。五一切等明不退深。二乘不能 壞其勝故。前句當相辨大。此句寄對以明。 六離諸諠諍即離障深。謂離功用障故。七 寂滅現前即對治現前深。以證真如為能
治故。一切寂滅。上七別中相從束為三分。 能離前地四種惱患。謂初三明此地境分殊 絕。離第四微細想行過。謂求如來智猶未
息等。次二明正行廣大。離前第三化生勤 方便過。謂十無量等猶有勤故。後二明離 障寂滅。離前二過。一離第二淨地勤方便
過。即前修無功用日夜常修。及行住坐臥皆 起道等。二離第一有行有間發過。此之四過 如地持說。瑜伽名四災患。義次亦同。第二
喻中文有三喻。從後次第喻前三段。為順 治障從細至麁故。法中顯深故從麁至細。 三中各有喻合。今初滅定喻喻前離障。寂 滅喻中那含羅漢心解脫人多能入之。九次
第定當其第九故云乃至。動心息者。謂所 依六七心王已滅。能依心所憶想自亡。合中 住不動地合入滅定。即捨已下合動心止息。
即捨一切功用行者。過所治故。得無功用 法者。明得彼治法故。身口等息者。以得 無功用法自然行故。即同前無所取著。離 第一有行有間發過。住於報行者。文含二
意。一亦成上示現得有功用行相違法。謂 得無功用地故。此約教道同前無所取著。 二者謂善住阿賴耶識真如法中故。此約證
道。同前入一切法如虛空性。即離第二淨地 勤方便過。不同前地修無功用故云報行。 報行者。前地所修報。熟現前故。住真如者。以
本識有二分。一妄染分凡夫所住。二真淨分。 此地所住。由住真如故捨黎耶之名。又佛 地單住真如。不云黎耶真如。今為有變易
報在。是故雙舉。則黎耶言約異熟識。如來但 名無垢識故。第二夢寤喻。喻前正行廣大。 論云示此行護彼過想者。離彼化生勤方
便過故。有正智想者。非無此地無功智 故。如從夢寤雖無夢想非無寤想。但此 行寂滅。故云所作皆息。合中勇猛約心精進 約行。合上方便並是功用。二行已下出所
息障。依內證清淨。生死涅槃二心不行。名 二行不現。如彼寤時此彼岸無依。外緣境 界受用念想不行。故云相行不現。即離
化生聖道等想。如彼寤時人船俱無。合中見 人墮河喻中身自墮者。眾生病即菩薩病故。 第三生梵天喻。喻境分殊絕。合中初正合
下地。心意識不現。合欲界心不現行也。 所以不行者得報行故。此離微細想行過 故。論云此說遠離勝也。後此菩薩下舉勝 況劣。謂佛等不順行世間一分心等尚不行。
況順行世間一分心耶佛心等者。即七地求 如來智心也。此中但況世間。亦應以大況 小。大尚不行況小乘耶。則若世若出世若
人若法若因若果。若智若斷皆不行也。第二 明發起勝行。此下亦是攝尊重行因。勸起 行皆尊重故。勝亦尊重之義。文中四。一說
主總敘。二作如是下正顯勸辭。三佛子諸佛 世尊下顯勸所為。四佛子若諸佛下彰勸之 益。今初願即勸因。如第三勸中。論云本願力
住故者。迴文未盡。應言住本願力故。諸 佛世尊下總顯勸相。諸佛所以與智勸者。 轉彼深行樂足之心。令入法流門故。法流 者。決彼無生止水令起無功用行河任運
趣佛智海。即以能趣為門。又法流者即是 行海。言與智者有二意故。一現與覺念猶 彼意加。二令起修取故名為與。下之七勸 皆佛智攝故。但云與智。前地未淨此忍故
此方與。以得此忍攝德本故。一與之後不 復欲沈。二正顯勸辭中有二。先讚將欲取 之必固與之。後然善男子下勸於中有七。 一勸修如來善調御智。二勸悲愍眾生。三
勸成其本願。四勸求無礙智。五勸成佛外 報。六勸證佛內明無量勝行。七勸總修無 遺成遍知道。遠公攝七為二。前六舉多未 作轉其住心。後一明其少作能成增其去
心。經無此文。論似有意於理無違。今攝 為三。前三勸其下化。初一化法。次一正化。 後一化願。次三勸其上求。初一折其所得
非勝。後二引其求佛勝果若外若內三最後 一勸總結多門。以所作無邊別說難盡故。 然七皆含轉住增去。今初有三。一明多未 作以未得修十力等。教授眾生法故。二
汝應下勸令修習。三勿復下莫捨忍門。然 捨有二義。一若以放捨身心。住此忍門。斯 則不應故云勿復。是以論云。若不捨此忍
行。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此令捨著。二全 棄捨則所不應故。論云。依彼有力能作故。 故云勿復放捨。此令依之。第二勸中三。初
明自所得忍。二然諸下明他無忍起過。在 家多有煩惱。出家多起覺觀。皆是眾生無 利益事。三汝當下勸起悲心。悲心依上而 轉。第三勸中願有二種。一依廣心下化眾
生。二皆令得下依大心。然有二義。一令他 得二令自得。自得佛智。依此智行能廣利 故。第四勸中有三。初法性真常定其所尚。
次諸佛下奪其異佛勸其上求。以有深無 礙智大用無涯。方不共二乘故。後一切下 抑同二乘令不住忍。三獸渡河同涉理 故。功行疲倦趣寂為垢故。應勿住。第五勸
中舉身相等六。皆是化生事業。若成就此 法。則有力化生故。勸修成就。第六勸中有 三。初明其所得未廣。次善男子下示佛無
量勝行。無量入者。所入法門差別故。作是法 門業用。轉是業用上上不斷。後汝應下結 勸。第七勸中二。先舉三種無量。即淨土中
三自在行。後悉應下結勸明少作在。既言悉 應通達明少分觀察。即能成就去佛非遙。 此同德生勸於善財。勿以少行而生知足。
故云無量。第三顯勸所為。令起智業故。第 四彰勸益中亦是所為。為是故勸。於中二。 先明不勸之損。故不得不勸。後以諸佛下
彰勸之益。是故須勸。今初有二。一自損既 不與智即入涅槃故。應須與故。論二即入 涅槃者。與智慧示現。二者損他不利生
故。問始行之流尚修無住。豈深智地取滅。 須勸。頗有一人佛不與智。便取滅不。答 有四義故。是以須勸。一為引斥定性二乘。
明菩薩此地大寂滅處猶有勸起。況彼所得 寧為究竟。二為警覺漸悟菩薩樂寂之習。 三為發起始行無厭上求。四為顯此地甚 深玄奧難捨。所以須勸。但有此深奧法流之
處。必有諸佛作七勸橋故。無一人便取永 寂。又設佛不勸亦無趣寂。為顯勸益假 以為言。第二勸益中有法喻合。法中三。初 牒前與智彰益之因故。論云。彼行中攝功
德因勝故。云何勝。諸佛同作教授說故。二 於一下起行速疾。三何以下釋疾所由。謂先 唯一身故長時劣。此一念此地身等無量故。
一念頓超有十一句。前十別明。後一總結十 中初六依教化眾生。次二依自集助道。後 二依障清淨。十中一多身隨現。所以多者。
論云。一切菩薩身。信解如自一身故。謂智 契同體故。能即一為多。此實報能為不同 前諸地變化。此對前一身餘音聲等。對前
起行類亦無量。二圓音隨說。三隨所知智。 四隨取何類生。五隨應以何國。六隨其教 化何類眾生。七隨供養集福德助道。八隨入
何法門集智慧助道。九隨神通障淨。十隨 智慧障淨故。能處無量眾會隨機說法。皆 言隨者。隨宜非一。釋無量言故。隨時之
義其大矣哉。後一結釋中。先結。謂起行眾多 不離三業。後以不動法故者釋。由無相無 功無有間斷故。相用不動任運集成。喻中
船喻彼行速疾。論云。應知因勝示現者。釋 疾所由。船由入海故疾。行入無生故疾。合 中初合未至海。即前七地。次到菩薩下合若
至海。即第八地無生之智。亦是行故名為行 海。又頓能遍起即深而廣。亦得名海。無功 用智以合上風。一切智境明其趣果。前喻
所無。以無生智同佛智海故。喻不分。本 有已下合前校量。大文第四淨土分者。問經 中但云大方便智一切觀察皆如實知。廣說
化生應形作用。瑜伽論中十自在。前起智門。 後但云得分身智。何以論主判為淨土分 耶。答淨土有二。一是能淨之因。二是所淨
之果。此有二對。一相淨果。謂寶嚴等。以行 業為因。謂直心等。二自在淨果。謂三世間 圓融等。以德業為因。謂淨土三昧等。今約
後對。然淨土行業始起在凡。滿在十地。淨 土德業始起不動終在如來。文分三別。一 器世間自在行。二眾生世間自在行。三智正
覺世間自在行。初是化處。次是所化。後是能 化。具後二淨方名淨土。然初一多約能淨。 後二多約所淨。文影略耳。就初分二。先總
標舉。無功用智為能觀智。智所行境為所 觀。方便善巧即無功用因。在於七地修無功 用。今得自在。後所謂下別顯其相。有五種
自在。一隨心欲。二隨何欲。三隨時欲。四隨 廣陜欲。五隨心幾許欲。今初觀世間成壞。 論云。隨心所欲彼能現及不現故者。謂約
能淨。論隨隨自心欲。知即能知故約所淨。 論隨隨眾生心樂欲見者。則現成現壞。不 欲見者則不現。故經云觀知。則唯約因。 論主欲顯義兼於果。故云隨現即轉變自
在。下之四段隨現準知。二由此業下明隨何 欲。謂隨物欲知何業。成壞皆能現故。三幾 時成下明隨時欲。謂隨時長短即能現故。
若約能淨即隨時智。如此世界成二十劫。 初劫成器餘成眾生。壞亦二十。先壞眾生。 後一壞器。並稱事稱理名如實知。四又知
地下。隨廣陜欲彼能現故。文中三。初知四 大差別。即是廣相。二知微塵下是知陜相。 三隨何世界所有地水下。知能所成。即雙明
廣陜相。今初中小相者。非定地報識境界。大 相者定地境界。乃至四禪緣三千故。無量 者如來境界。上三是事分齊。皆以境界智
知。差別相者是法分齊故。以相智知。知其 自相同相差別故。後類餘易了。二知塵中 細者透金塵故。論經次云麁相者隙塵故。差
別同前。無量差別者。一塵之中含多法故。 塵之麁細俱通定散故。不云小大。三知能 所成中二。先總知內外。二知地獄下別明
六道。斯即楞伽責所不問。意顯窮幽。又云 無性故。第五又知欲界下明隨心幾許欲即 能現故。文中二。初約智知自在。上即三界
互望論大小。今即一界之中自分大小。欲 界中人境為小。天境為大。色中覺觀為小。 無覺觀為大。無色界中論。云佛法中凡境
為小。聲聞菩薩為大者。為揀外道妄取為 涅槃故。特云佛法。如來所知一切三界皆 名無量相。第二佛子菩薩復起下。約通明
自在隨物現化。文中三。一隨機現化。於中 初標能化智。次所謂下明所知機。有三句。 一知身類不同故。二知隨身宜用方便異
故。三生何等界能利生故。後隨其下正明 隨化。雖言現身意在生處故屬器界。二此 菩薩於一三千下明化分齊。三此菩薩成就 下明現自在。謂不動而遍猶月入百川。第
二佛子此菩薩隨諸眾生身心下。明眾生世 間自在行。謂隨感能應調伏眾生自在故。 於中三。初總明感應。二所謂下別顯感應。
於中顯化生行有二自在。一化同物身。沙 門中現沙門形等故。即身自同事。二又應 下化應物心。以身不必同其所化。即心自
同事故。論云。彼行化眾生身心自同事。三 佛子菩薩如是下總結感應。如是如是者現 類眾多故。若身若心無偏頓應故。論結。云
自身心等分示現也。第三佛子此菩薩遠離 下。明智正覺世間自在行。遠公云。若就行 境應名二諦自在行。今就行體名智正覺。
智於二諦正覺無礙。故名自在。今更一釋。 以所知十身皆是毘盧遮那正覺之體。亦得 從境名智正覺。能令相作亦自在故。文中
二。初明第一義智。後此菩薩下明世諦智。 今初。上句離妄。下句住實。由自身他身不 分別故。住於平等。不分別言非唯照同
一性。亦乃能所照亡。論云。此不同二乘第 一義智示現者。以彼不得法空。不能即 俗而真非一異故。二明俗諦智中有三。一 總知十身。二此菩薩下。令十身相作顯通
自在。三此菩薩知眾生身下別顯知相彰智 自在。今初十身。論攝為三。初三染分。次六 淨分。後一不二分。皆言分者。同一大緣起
法界分為十故。即染分依他淨分依他。同依 一實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