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4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三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0826c05] 第九善慧地。所以來者。瑜伽意云。前雖於 無相住中捨離功用。亦能於相自在。而未 能於異名眾相訓詞差別。一切品類宣說法
中。得大自在。為令此分得圓滿。故次有此 來。言善慧者。攝大乘云。由得最勝無礙智 故。無性釋云。謂得最勝四無礙解。無礙解
智於諸智中最為殊勝智。即是慧故名善 慧。即下文中。十種四無礙是也。莊嚴論云。 於九地中。四無礙慧最為殊勝。云何勝耶。
於一剎那。三千世界所有人天異類異音異 義。問此菩薩。能以一音普答眾問。遍斷眾 疑故。此同下文。金光明云。說法自在無患
累故。增長智慧自在無礙者此兼顯離障 名勝。深密意亦同此。瑜伽住品十住論成 唯識等。文辭小異義旨無殊。仁王名為慧 光者。言兼法喻。智論名善相。從所了得
名。能所雖殊皆明說法之慧。故所離障離 利他中不欲行障。有四辯故。四無礙障分 成二愚。前三為一。名於無量所說法。無量
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謂所說法 是義。名句字是法。後後慧辯是詞陀羅尼。自 在愚通於上三。二辯才自在愚。即愚第四無
礙故。所證真如名智自在所依。謂若證得 此真如已。於無礙解得自在故。便成善 達法器自在說法行。梁論云。由通上真如。 得應身果。金光明中得智藏三昧皆一義
耳。次正釋文。三分之內。初讚請中有十三 頌分三。初二如來現相顯說無功用行。無 動之動難思議故。特此現通。次十頌別讚
後一頌結請。別讚中亦三初一菩薩供。次一 天王供。後八天女供讚。於中二。初一供餘七 讚。讚中二。初一標讚。後六顯詞。於中亦
二。初二讚菩薩通於八地。及說法主。後四 雙讚佛及菩薩。三輪化益。此又云菩薩幻 智。後結云讚佛已故。文中通讚八九地。如
月普現前地有故。此法師位隨機說權實 故。文中三。初一身無心而普應。次二口隨機 而演說。後一喻結心常契中。既特云最勝
智心示如來法。權實明矣。故瓔珞經中說十 種善。前九依三乘人各成三乘。第十名佛 乘種性。謂初聞佛法即發佛心。唯觀如如
修佛智慧。終不為悲願纏心。一向不起二 乘作意。第九為悲願纏心故。此云慈悲樂 饒益。明文若斯云何不信。第二正說分。先
明地行文有四分。一法師方便成就。謂此 地能起辯才說法。名法師地。趣地行立名 方便故。二智成就具能知法之智慧故。三 入行成就。達所化器之心行故。四說成就
稱根正授故。四中初一入心餘皆住心。亦攝 三位至下當知。然第八地中。但淨佛土教 化眾生。此地辯才力故。教化眾生成就一
切相。能教化故。一切相者具上四分故。初 分中三。初牒前起後。前得二諦等智故。次 欲更下正顯方便。三得入下結行入地。正
顯中文有十句。不離二利。論云。一一五三 句示現者。初句利他次句自利。故云一一。次 五利他。後三自利故云五三。示現之言通上
四段。初句依無色得解脫想。可化眾生利 益他故。化其令得大般涅槃。故云轉勝論 主謂菩薩不求自滅故作此釋。然經既云 更求寂滅。何妨自求。以七八九地同得無
生。八地得忍寂滅現前。依勸起修。此求上 品名為轉勝。即用而寂真解脫故。若依此 義前二自利。亦可十句俱通二利。於理無
失。且依論解。二依未得究竟自利益故。 復修習如來智慧。三依根熟菩薩化入如來 祕密。三密化益故。四依邪念修行可化眾 生令觀察不思議智得正念故。謂觀無念
見智性故。五依未知法眾生轉法輪。令 得知故。寂淨陀羅尼三昧門。皆說法所依 故。六依邪歸依眾生。具廣大神通令入正 法故。七依信生天眾生。令入差別世界
佛淨土故。上五中一無證二無行三無解。後 二無信下三自利中。入依正覺內證智德 故修力等。九依轉法輪外化恩德。十依無
住涅槃斷德。第二佛子菩薩住此下智成就。 此下二三段攝王子住。知法知根皆法王軌 度等故。且依智成文中。初總知三性。謂淨
染不二。不二即無記。後有漏下展轉別開。 一於淨法開漏無漏。謂施戒等取相心修與 漏相應。名為有漏。無漏反此。二於無漏開
出見道已前名世。見道已去名出世。三即 就上二世出世異名為思議。即世出世名 不思議。亦可於出世中約教證二道。四彼 有漏思議中定能證入。名之為定。為緣所
動名為不定。亦可。佛性定。有餘一切法皆 悉不定。三聚定等下文自說。五總上諸善開 出三乘。謂諦緣度等。皆通上四故。唯佛果
一是唯無漏等。而屬菩薩乘果。六於三乘 法中示有為無為依順行故。此是善體故後 明之。謂滅諦緣性彼岸真理皆名無為。道 諦緣智能證修起皆名有為。如來一切皆是
無為佛智。有為非極說故。涅槃令覆有為 相故。三乘聖人依此起行。依此差別故名 順行。第三此菩薩以如是下。明入行成就。
此中三。初總標章門。二此菩薩如實知下。 依章廣釋。三佛子菩薩隨順下總結安住。今 初有十一林。一眾生心者是總故。論云依
共。以通是下十染淨共依故。菩薩依此而 知故名為依。下依義準之。餘十是別。不出 三雜染故。論云依煩惱業生生是苦果。今
當第九。論釋餘七云。依共染煩惱染淨等。 依定不定時。謂次根等四同是業故名共。隨 眠即煩惱種名染。眠伏藏識令心染污故。
受生即生如前已說。餘二通三故不出三 也。二云何通。謂習氣無別體。是染淨等氣 分故。三聚但是約時定不定故。論又別釋 根信性欲相似之義。云彼復定不定時根等
次第。根等相似信等者。由下經文。以根例 三故。此重釋相似之義。亦須約時故云彼 復定不定時。約何論時。亦約根等四事次
第也。云何次第。謂根等相似似何等耶。謂 信等故。如宿習名根印持名解。依根起解 故云次第。解必似根故云相似。習解成性
性必似解。依性起欲欲復似性。若相似未 熟時即名不定。熟名正定。全無邪定故。時 依根等。論經名解為信是信解故。十皆名
稠林者多故名林。難知曰稠。論經十林皆 有行字。謂不正信義故。名心行等稠林。心 行若絕證信圓明。非稠林行。然此十名多如
發心品辯。而習氣一通於二義。一者殘習。二 者種子熏習如下當辨。第二依章廣釋文 分九段。以解性欲合一例故。今初心中三。
謂總別結。別中略舉十門。攝之為八。二三 後二合故。一差別相。心意及識六種別故。此 八緣境許得齊起。故名雜起。又雜起者必
與所俱。極少猶有遍行五故。二速轉下二 句明行相。四相遷流故。速即是住。住體輕 危速就異故。轉者是異壞即是滅。不壞是生
故。論經但一句。云輕轉生不生相。論云住 異生滅行故。三無形質者。第一義相觀彼心 離心故。云何離。謂心身不可得故。身者體。
依聚義。即同起信心體離念等。四無邊際。即 自相順行無量境界取故。取境不同故名為 自。上之四相初一是所相。二是能相。此二
並心之相。三是心之空性。性相不同合為心 體。四即心用。此四並通染淨。後四明淨心 隨緣。由第五隨煩惱緣成六七。隨業生緣
成第八。謂第五清淨者。自性不染相。即自 覺聖智真妄所依不空性也。染而不染名自 性淨。次下二句即不染而染。謂六垢無垢者。
即同煩惱不同煩惱。相隨緣有垢性恒離 故。七縛不縛者。同使不同使相義不異。前 但種現有別耳。八有二句同名因相。隨因 受生故。菩薩以幻智願力生故。餘眾生隨
業諸趣生故。第二釋煩惱稠林。亦三。別中 九句攝為三種事。後七合故。一遠入相乃至 有頂故。此約四住現行。下至金剛自約種
說。久者無始常隨故。二無邊引起者難知相。 言無邊者。修習無量善根故。引起者引起 惑故。惑與善俱所以難知。即勝鬘中恒河
沙等上煩惱也。上明竪深此辨橫廣。三俱 生下七句。合為染相。即三雜染。謂此煩惱 亦與業生二俱起故。即分為三。初三句當體
明煩惱染。一俱生不離者明隨所縛。此句 總明能所。所縛即妄心。謂惑與妄心遞共 同事。故云俱生。生即是事。然離惑不名 妄心。離心惑依何住故。迭共相衣名為不
捨。二眠起一義者。是以何縛。謂使為能縛 使即隨眠。起即現行。現行由使不得解脫。 以現及種同一惑義故。然下辨使不必與
現行俱。此中現行必由於使。如有種子未 必有芽。若已有芽必依種子。故云一義。三 與心相應不相應者。是所縛事事即真心。若
被妄染名與相應。是縛非解心性淨故名 不相應。示可解脫。二隨趣下有二句。約生 明煩惱染。論云身事生道界因故者。苦報集
起名身事生。上句是道因下句。是界因。三愛 見下二句。約業明煩惱染。初句明於三分 中業因障解脫故。言三分者。愛是欲求中
追求現報受欲行者。見是邪梵行求。癡是 欲求中追求現報習惡行者。故論云。無戒 眾生為現少樂。習眾惡行愚癡之甚。慢通
上三。而多屬見。有求屬生染所攝。故此略 無。上三俱障解脫過患難拔。如箭入木故。 外道得非想定。尚與見慢相應。上即論意。
亦可見愛等通七識中煩惱。故云深入。下 句明此惑隨順世間身口意業。不斷起因 故。結中八萬四千煩惱隨好品自明。賢劫經 中亦有其相。第三釋業亦三別中。十句為
九種差別。後二合故。初一道因差別。謂通說 三性為六趣因。引雙唯善惡各有三品。二 地已說滿業通三性。名言熏習亦通三性許
為因種故。又俱舍十七以三性因對五種 果。無記亦能招果故。論主通以三為道因。 或既不招異熟則論主言總意別。二有表示
等者自性差別。然論經此句云作未作相。此 則並以思為自性故。論云。此有二種。一籌 量時。此在意地。唯有審慮一種思故。釋未
作義。二作業時。釋經作字有決定思。若在 身語唯發動思。成唯識云。動身之思名為身 業。發語之思名為語業。然今既云有表示
等。即表無表業各通三業。表則三皆是思。無 表則非心非色或說色收義如別說。三與心 同生不離者。方便差別心共生。熏心不別生
果故。謂此業思與等起意識共生。隨其善 惡生。已即熏本識成名言等種。種似能熏 故云不別生果。即不離義。四因自性等者。盡
集果差別謂無始業因以是有為故。自性剎 那壞故云盡。此顯非常而得持至果。功不 敗亡故云集果不失。此顯非斷前念雖滅
後念續存。故云次第。亦是因即頓熏果。則次 第如識等五也。五有報無者報。論云。已受 果未受果差別。過去生報業現在已受。名為
有報。後報未受名為無報。非謂全無。更有 一理。謂已悔之業則許無報。有報可知。六 黑黑等眾報者。對差別。謂四業相對成差
別故。初二黑白相對。後二漏無漏相對。言 黑黑者。即四中初一因果俱惡故。又因果 俱與無明相應故。即三塗業。等者。等於
餘三。謂二名白白業因果俱善故。俱與智 明相應故。即色界善業。三黑白業。即欲界善 業因中善惡雜故。受報亦愛非愛雜。四非黑
非白業。謂諸無漏業無異熟故。對上黑白 二業立雙非名。言眾報相者上三有報故。 論云業集成就故。若俱舍意。其黑白業約 相續說。以無一業及一異熟是黑亦白五
相違故。言相續者。謂或意樂黑方便白。如 為誑他行敬事等。或意樂白方便黑。如愍 弟子現麁語等。若以義推。正以諂心而
行敬事。亦可同時。餘廣如雜集第八。俱舍 十六。七如田無量者因緣差別。謂識種為因 業田為緣。隨田高下等殊。令種亦多差別
故。論經云業田無量相。八凡聖差別者。即 已集未集差別。出世未集世已集故。九十二 句定不定差別。前句明三種時報定不定。謂
現作現得報名現受。現作次來生獲報名生 受。現作第三生去方得報名後受。於此三 中各有定不定。謂前二時定報通定不定。後
一時報俱通定不定。第十句明乘非乘定不 定。乘即三乘唯修自乘業名定。乍修此乘 復修彼乘。名為不定。非乘謂世間無運出義
故。定者難度不定易度故。結中亦言八萬 四千者。惑因既爾所起之業亦然。根等諸門 皆成八萬。翻此即顯波羅蜜門三昧門等。
第四釋根中二。先別後結。別中十相為九 差別。五六合故。一說器差別。謂說法所授之 器。信等五根有下中上故。亦是鈍中利。謂
於教理受有遲速及多少故。二根轉差別。 過未為先後際。現在已定兩望論差。謂前上 中下根。於三際中互望轉變。若後轉為中
上。前根則下。後轉為下前根則增。是差別 義。不轉則平是無差別。故論云前後根前根 下增平故。三三性差別。謂約菩薩等三乘
根性。相形為上中下故不同。第一通於三 乘。四煩惱染差別。謂喜樂等五受根。隨貪 等煩惱得增上故。五六二相明定不定差
別。初句乘非乘皆約熟不熟明。大乘中熟者 定。不熟者不定。小乘中熟者不定。可轉向 大乘故。不熟者定。各隨自乘而解脫故。若
世間非乘熟者不定。可化入道故。不熟者報 已定故。且暫捨之。即離世間中待時方化 清淨捨也。後句淳熟調柔一向是定。六隨根
網輕轉壞者。順行差別。此知眼等根順行境 界。得增上故。於中有三種順行。一依身順 行。謂六入展轉迭共相縛。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