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序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001a06] 至聖垂誥。鏡一心之玄極。大士弘闡。燭微言之幽致。雖忘懷於詮旨之域。而浩瀚於文義之海。蓋欲寄象繫之迹。窮無盡之趣矣。斯經文理。不可得而稱也。晉譯幽祕。賢首頗得其門。唐翻靈編。後哲未窺其奧。澄觀。不揆膚受。輒闡玄微。偶溢九州。遐飛四海。講者盈百。咸扣余曰。大教趣深。疏文致遠。親承旨訓。髣髴近宗。垂範千古。慮惑高悟。希垂再剖。得覩光輝。順斯雅懷。再此條理。名為隨疏演義。昔人云。人在則易。人亡則難。今為解釋。冀遐方終古。得若面會。然繁則倦於章句。簡則昧其源流。顧此才難。有慚折中。意夫後學。其辭不枝矣。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一
[0001a25] 將釋此疏大分為四。一總序名意。二歸命 下。歸敬請加。三將釋下。開章釋文。四疏末 一偈謙讚迴向。為順經文有四分故。若順
序正流通判者。則合前二為序分。開章為 正宗。謙讚為流通。為疏三分。今初。總序名 意。即是疏序。亦名教迹。麁分為四。細科為
十。言有四者。一通序法界。為佛法大宗。二 剖裂下。別敘此經。以申旨趣。三是以菩薩搜 祕下。慶遇由致。激物發心。四題稱大方廣
下。略釋名題。令知綱要。亦為順經四分 故。言細科為十者。順無盡故。一標舉宗 體。二剖裂下。別歎能詮。三故我下說主難
思。四湛智下。說儀周普。五雖空空下。言該 本末。六其為下。旨趣玄微。七若夫下。成益 頓超。八真可下結歎宏遠。九顧惟下。感慶逢
遇。十題稱下。略釋名題。今初。往復無際至 其唯法界歟。文有五句。言意多含。略為四 意。一約三大釋。二約本末釋。三明法界類
別。四總彰立意。今初。約三大釋者。意明法 界具三大故。初句明用。次句明體。次句明 相。次句融拂。末句結屬。今初。即往復無際
是也。往者。去也。起也。動也。復者。來也。滅也。 靜也。無際有二。一約廣多無有際畔。此 就事用。二約絕於邊際。據即事同真。何
法往復。略有三義。一雙約迷悟說。二唯就 妄說。三返本還源說。今初。謂迷法界而往 六趣。去也。動也。悟法界而復一心。來也。靜
也。皆法界用也。迷則妄生。悟則妄滅。然真 有二義。一約隨緣。迷則真隨於妄。則真滅 妄生。悟則妄滅歸真。則真生妄滅。二約不
變。迷悟生滅來往紛然。真界湛若虛空。體 無始故即無初際。悟絕始終。即無後際。 二唯約妄說。復有二義。一竪論去來。過去
無始。未來無終。無初後際。二約橫說。妄念 攀緣浩無邊際。上二皆約廣多無際。若約 絕際。妄無妄源。竪無初際。既無有始。豈
得有終。故絕後際。中論云。大聖之所說。 本際不可得。生死無有始。亦復無有終。若 無有始終。中當云何有。是故於此中。先後
共亦無。橫尋妄心。不在內外故亦無際。是 以遠公云。本端竟何從。起滅有無際。一毫涉 動境。成此隤山勢。惑相既相承。觸理自生
滯。因緣雖無主。開途非一致。即其義也。 三約返本還源說。對其初義。初義是總。第 二約妄惟往非來。今此唯復。復本源故。
斯即靜義。故周易復卦云。復其見天地之 心乎。然往必復。易泰卦云。無往不復。天地 際也。就此一義。自有往復。故文殊師利所
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中。善勝天子問文殊師 利言。云何修菩薩道。文殊初說雙行之行。 次云。復次天子。有往有復名修菩薩道。云
何名為有往有復。觀諸眾生心所樂欲。名 之為往。隨其所應而為說法。名之為復 自入三昧名之為往。令諸眾生得於三昧。 名之為復。自行聖道名之為往。而能教
化一切凡夫。名之為復。如是自得無生 法忍為往。令諸眾生得無生忍為復。自 以方便出於生死為往。令諸眾生出離生 死為復。心樂寂靜為往。常在生死教化眾
生為復。自勤觀察往復之行為往。為諸眾 生而說斯法為復。自修空無相無願為 往。為令眾生斷於三種覺觀心故而為說 法為復。堅發誓願為往。隨其誓願拯濟
眾生為復。發菩提心願坐道場。名之為 往。具修菩薩所行之行。名之為復。是為菩 薩往復之道。釋曰。上來十對。皆上句自利為
往。往涅槃故。下句利他為復。復於生死 化眾生故。雖有往復。總為返本還源復 本心矣。此中無際。亦有二義。一菩薩行海 廣多無際也。二一一稱理深無邊際也。然
上三義。皆法界用矣。二動靜一源者。法界體 也。對上三義約迷悟者。動即往也。靜即復 也。動靜迷悟雖有二門。所迷真性一源莫
二。莫二之源即是體也。二對唯妄者。動即 往復。有去來故。靜即體虛。相待寂故。不釋 動以求靜。必求靜於諸動。必求靜於諸動
故。雖動而常靜。則動靜名殊。其源莫二。莫 二之源。即一體也。三對返本還源說。自利 靜也。利他動也。二利相導化而無化。則不
失一源。為法界體也。若對上二種無際 者。廣多無際動也。際即無際靜也。動寂無 礙為一源也。際與無際當體寂也。三含眾
妙而有餘者。法界相大也。謂杳冥之內眾妙 存焉。清淨法界杳杳冥冥。以為能含恒沙 性德。微妙相大。以為所含。相依乎性。性無
不包。故稱為含。性體無外。相德有名。有 名之數不能遍無外之體。故云有餘。則恢 恢焉猶有餘地矣。故阿僧祇品云於一微
細毛孔中。不可說剎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諸 剎。諸剎不能遍毛孔。即斯義也。以手約稱 性。剎約不壞相。是故廣相不能遍小性也。
然此相大略有二義。一約不空具恒沙性德 故。此是同教意。二約事事無礙。十玄之相。 本自具足。即是別教之意也。然眾妙兩字。亦
老子意。彼道經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 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
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釋曰。然彼意以虛無自然。以為玄妙。復拂 其迹。故云又玄。此則無欲於無欲。萬法由
生故。云眾妙之門。今借其言而不取其義。 意以一真法界為玄妙體。即體之相為眾 妙矣。四超言思而逈出者。融拂上三也。融
則三一互收。拂則三一雙寂。云何超耶。謂理 圓言偏。言生理喪。法無相想思則亂生。並 皆超之。故云逈出。故肇公云。口欲談而詞
喪。心將緣而慮亡。則逈出於言象之表矣。 何者。欲言相用即同體寂。欲謂體寂相 用紛然。即一而三相不同。即三而一體無 二。三一無礙互奪雙亡。存泯莫 覊
。豈言象 之能至。故云逈出。又借斯亡絕以遣言思。 非有無言可為棲託。故下經云。雖復不依 言語道。亦復不著無言說。況言相本寂亡絕
亦亡。斯則言與亡言相待亦寂故。假逈出 之稱。以拂言與亡言之迹矣。五其唯法界 歟者。結法所屬屬法界也。謂具上諸德獨
在於法界矣。第二約本末釋者。此上五句。 初句從本起末。即不動真際建立諸法。次 句攝末歸本。即不壞假名而說實相。第三
句本末無礙。則性相歷然。第四句本末雙寂。 則言思無寄。末句結屬通四義焉。第三明 法界類別者。略有三意。一者約三法界。初
句事法界。次句理法界。第三句無障礙法界。 第四句融拂上三。第五句結屬上三法界 也。二者約四法界。往復無際事也。動靜一源
具三義也。動即是事。靜即是理。動靜一源。 即事理無礙法界也。含眾妙而有餘事事無礙 法界也。超言思而逈出。融拂四法界。其唯法
界歟。亦結屬四法界也。三者約五法界。往 復與動。皆有為也。靜即無為。一源有二。若 互奪雙亡為一源。則非有為。非無為法界。
若互融雙照為一源。則亦有為亦無為法界。 含眾妙而有餘。即無障礙法界。超言思而逈 出。總融五法界。其唯法界歟。結屬五法界。
第四總彰立意者。所以最初敘法界者。應 有問言。諸家章疏多先敘如來為物應生 先小後大。或無像現像。無言示言。今何最初
便敘法界。故今答云。以是此經之所宗故。 又是諸經之通體故。又是諸法之通依故。一 切眾生迷悟本故。一切諸佛所證窮故。諸菩
薩行自此生故。初成頓說故。不同餘經有 漸次故。然最後一意正答初問。而前諸意共 成後意耳。第二剖裂玄微昭廓心境。下別歎
能詮意。明此經詮於法界故。難思議。文有 七句。於中分四。初二句總明能詮。次二句 別顯深廣。三有二句結歎深廣。後一句結
法所屬。今初言玄微者。即指前法界多義 也。謂幽玄微妙之旨。剖判分裂在乎此經。 謂於無障礙法界。剖為心境二門。故下句
云昭廓心境。云何剖裂。謂一真法界。本無 內外。不屬一多。佛自證窮知物等有。欲令 物悟義分心境。境為所證。心為能證。故下
引裕公云。心則諸佛證之以為法身。境則 諸佛證之以為淨土。則二皆所證。智為能 證。所證之境即大方廣。能證之心則佛華嚴
也。文中廣說故云剖裂。言昭廓心境者。心 境即上所開。昭廓即是此經。昭者。明也。照 也。廓者。空也。張小使大也。云何明心境耶。
謂此經中。昭明顯著。若凡若聖若因若果。能 觀之心所觀之境。無不畢備故。如出現品 說佛境界。即佛境也。說如來心即佛心也。
諸位心境例此可知。云何照心境耶。謂此 經中教人觀察若心若境。如云欲知諸佛 心。當觀佛智慧。佛智無依處。如空無所依。 此令觀佛心也。云何空廓心境耶。如云
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 可得思量。即空心境也。無取即無境。無見 即無心。又云。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
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 無礙。亦空心境也。又云。若有欲得如來 智。應離一切妄分別。有無通達皆平等。疾
作人天大導師。亦空心境義也。云何張小 使大。謂若張於心則無心外之境。張境 則無境外之心。以隨舉其一攝法無遺。 即無涯故。故下經云。無有智外如為智所
入。亦無如外智能證於如。上句張心。下句 張境也。真心真境。本自無涯。即妄同真。則 張小使大矣。經云。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
空。佛境大也。又云。佛智廣大同虛空。真心 大也。知妄本自真。見佛則清淨。如心佛亦 爾。如佛眾生然。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
皆張妄心。即無涯也。因果萬法心境普收。 隨一一事皆可張廓疏窮理盡性徹果該因 者。二有二句。別歎深廣也。理謂理趣。道
理廣也。性為法性。心性深也。若窮其理趣。 則盡其體性。今此經中。意趣體性皆窮究也。 此借周易說卦之言。彼云。窮理盡性以至
於命。昔者聖人之作易。將以順性命之理。 注云。命者生之極。窮理則盡其極也。即 以極字解性。性者極也。若窮其理數。盡
其性能。則順於天命。故次云。以順性命之 理。今借語用之。取意則別。言徹果該因 者。兼於深廣。徹究五周之果。該羅六位之
因。則廣也。故廣說地位因果。莫踰此經。若 云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二互交徹則顯深 也。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因該果也。雖得佛
道不捨因門。果徹因也。上約廣義。徹果屬 果。該因屬因。即明能詮之教該徹彼因果 也。今約深釋徹果屬因。以因徹彼果故。該
因屬果。以果徹彼因故。即因果自相。該徹 唯屬所詮。而其能詮。具明斯義。然因該果 海。果。徹因源。是古人之言。今欲具含深廣 之義。云徹果該因耳。
[0003b24] 疏。汪洋冲融廣大悉備 者。三有二句結歎深廣也。上句明深廣之 相。下句出深廣之由。汪汪深貌也。洋洋廣貌
也。冲亦深也。亦云中也。亦曰冲和。故老子 云。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融者。融通兼深 廣也。故肇公云。汪哉洋哉何莫由之哉。八
師經中梵志闍旬云。吾聞佛道厥義弘深。汪 洋無涯。無不成就靡不度生等。即深廣 義也。亦如冲和之氣。生成萬物而不盈滿。 融通萬法令無障礙。言廣大悉備者。即
出深廣之由。以無不備故。此言亦出周易 繫辭。彼云。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 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
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今若取意 就經。亦可喻三世間。天道智正覺也。人道 有情也。地道器世間也。此經廣說三世間
故。亦可天道深理也。地道事相也。人道諸佛 菩薩修行者也。此雖配之。本意但取包含 而已。謂此根本法輪之內。何法而不備。未
有一事一理而不極。一因一果而不備。五 周因果。則五十二位之昭彰。九會玄文。則難 思教海而可覩。說真妄則凡聖昭昭而交
徹。語法界則事理歷歷而相收。法華佛知 見一偈必開示而無遺。大涅槃。涅槃一章 必盡其體用。六百卷般若。不出三天偈文。 一大藏經文並攝於七字之內。是謂罄諸
佛之智海。竭性相之洪源。故云廣大悉備 矣。
[0003c22] 疏。其唯大方廣佛華嚴經焉者。四結法所 屬也。上之勝事唯我華嚴。第三故我世尊下 說主難思文有六句。義分為四。初二句標
果滿。二一句語因深。三一句明體玄。四二 句彰德備。初云故我世尊十身初滿者。總 標十身。該下兩段。正明難思。以是十身無
礙。佛說非三身故。而言故我者。由上能所 詮。深廣玄妙為諸教本。故我世尊始成正 覺。頓說此經。言十身者。次下當列。言初
滿者。成正覺時。身方滿故。故經云。爾時世 尊處于此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覺。智入三 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
順十方國土等。是初滿也。正覺始成者。別 語菩提之身。以是總故始覺同本覺。無復 始本之異。故曰始成。下當廣釋。
[0004a07] 疏。乘願行 以彌綸者。二有一句語因深也。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