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六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039a15] ◎疏。今承理教之力略啟四門。下第三。開 章別釋也。於中先標。後釋。今初也。應有 難云。既極位方知。何以凡情輒窺大教。故
此云耳依憑教理。聖教許故。故涅槃云。 具縛凡夫。能知如來祕密之藏。毘盧遮那品 云。如因日光照。還見於日輪。我以佛智
光。見佛所行道。即因佛教能了教也。即仰 推之智。信解而知耳。
[0039a22] 疏。今初西域下。釋第 一門。於中三。初雙標開合。次且不分下。雙 釋開合。後以斯多義下。雙結開合。今初也。
西域開合者。如龍樹之釋大品。無著之解 金剛等。皆合而不分也。而智光戒賢。各分 三時。皆開而不合也。東夏開不開者。如僧
肇之解淨名。僧叡之釋思益等。皆合而不 分也。生公之立四輪。智者之立四教等。 皆開而不合也。故諸德見開有失則合。見 合有失則開。不應局執也。
[0039b02] 疏。殊途同歸 者。周易云。天下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 謂若千逕九逵王城不二。九流百氏大道寧
差。今疏借用。乃通三義。一約教。始隨機 異故殊途。終歸顯實故一致。二約機則異。 就理常一。三體外無權。權即是實故。殊途
同致也。疏二。一音普應一雨普滋者。一音 即是淨名。一雨即法華藥草喻品。謂三草二 木不同。同承一雨之潤。五性三乘不一。法
雨一味無差故。彼經云。如來知是一相一味 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 寂滅相。終歸於空等。疏。三原聖本意為一
事故者。亦是法華中意。故彼經云。過去諸佛 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而為 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一
佛乘者即華嚴矣。又云。我此九部法。隨順 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皆為 一事也。疏。四隨一一文眾解不同者。此通
明諸經。如經說一無常。或有解者以生滅 代謝故云無常。或云無彼常故名為無常。 或云。不生不滅名為無常。或即無法可常
也。或云。真如一法隨染淨緣。轉變不常故 名無常。或聞無常便知對常。以說無常。 非常非無常。以為中道等。明知隨人解不
同也。又苦集滅道四名。則同隨機解殊。乃 有四種。又涅槃云。十二因緣下。智觀者。得 聲聞菩提。中智觀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
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者。得佛菩提。又 如一乘五教機解不同三諦差別。中論偈 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
亦是中道義。即有多人解不同也。或云。既 言因緣所生。那得即空。要須析因緣盡。 方乃會空。呼十方空為即空。亦名為假
名者。有為虛弱。勢不獨立。假眾緣成。從 緣故假。非施權之假。亦是中道義者。離斷 常故名為中道。非佛性中道。若作此解者。
雖三句皆空。尚不成即空。況即假即中。此 生滅四諦中義也。或云。因緣所生法。不須 破滅。體即是空。而不得即假即中。設作假
中。皆順入空。何者諸法皆即空。無主宰 故。假亦即空。假施設故。中亦即空。離斷常 二邊故。此三番語異。俱順入空。退非二
乘析法。進非別圓。乃是三獸度河之意耳。或 謂即空即假即中。三種邐迤。各各有異。三 種皆空者。無主故空。虛設故空。無邊故空。
三種皆假者。同有名字故假。三種皆中者。 中真中機中實故。謂空名中者。約真諦故。 假名中者。就機設化。不住化不。化
故。中名中者。約一實諦之中道故。此得別 失圓。或謂即空即假即中。雖三而一。雖一 而三。不相妨礙。三種皆空者。言思道斷故。
三種皆假者。但有名字故。三種皆中者。即 是實相故。但以空為名。即具假中。悟空即 悟假中。餘亦如是。是知隨聞一法起種種
解。圓機受教無教不圓。偏機受教圓亦偏 矣。既隨一文異解。何須分判不同。疏。五 多種說法成枝流者。上義亦傍該諸經。今正
引當經立理。法界品云。法欲滅時有千部 異千種說法等。何不尋條以得根。便欲派 本而為末。渾純源之一味。成澆薄之枝 流。
[0040a04] 疏。以斯五義下。三總結也。夫子云。攻乎 異端斯害也矣。何得執異迷同是非競作。
[0040a06] 疏。其分教者下。釋分教中乃有十意。前五 對前五義。後五顯過於前。疏。一理雖一味 等者。謂今欲分教非欲分理。迷於權實。寧
契佛心。二中一音但是教本。非即是教。教 乃在機。隨機不同。今分彼教故。淨名云。佛 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今分隨
所解耳。其猶長風是一。百竅異吹。豈以一 風不殊。便謂百竅齊響。一雨亦就佛說。三 草即就機殊。今分三草教殊。非析一雨令
異故。經云。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 木各有差別。以一音一雨義相不異故。但 說一音。三中本意未申者。如佛本。為一大
事出現於世。四十餘年。未顯真實。今分一 代時教。豈妨判有淺深。言隨他意語者。佛 有三語。一隨自意語。說自所證一實等故。
二隨他意語。一向方便引眾生故。三隨自他 意語。半稱自證。半隨機故。今分後之二語。 不分初一隨自意也。四中言有通別者。如
前所引。此通隨聞異解有不通者。就此分 之。如說人空法有。斯即小乘。不可名大。 若說二空。此可名大。不得名小。說有五 性非是一性。說一性處非是說五。如是
等文。無容異解故須分之。五中有二義 故。雖分權實不成枝派。一善會佛意。所 說權教乃是隨宜。所說實者稱理究竟。二 有開顯者。說彼權教是方便門。說於實教
是真實相。不謂方便為真實。則方便門 開知實理之普周。則真實相顯故。法華經云。 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今能開顯故。不 滯枝派。約佛施張故。須分權實。
[0040b06] 疏。又王 之密語所為別故下。有五意。顯過於前不 分。此一初也。涅槃第九。說先陀婆一名四
實。一者鹽。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馬。釋中。一 水二鹽三器四馬故。彼文云。如是四法皆 同此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時索
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時索先陀婆。即 便奉鹽。若王食已將欲飲漿索先陀婆。即 便奉器。若王欲遊索先陀婆。即便奉馬。如
是智臣善解大王四種密語。是大乘經亦復 如是。有四無常大乘智臣應當善知。若佛 出世為眾生說如來涅槃。智臣當知。此是 如來為計常者說無常相。欲令比丘修無
常想。或復說言。正法當滅。智臣應知。此是 如來為計樂者。說於苦相。欲令比丘多修 苦想。又復說言。我今病苦。眾僧破壞。智臣當
知。此是如來為計我者。說無我相。欲令 比丘修無我想。或復說言。所謂空者是正解 脫。智臣當知。此是如來說正解脫無二十
五有。欲令比丘修學空想。以是義故是正 解脫。則名為空。亦名不動。謂不動者。是 解脫中無有苦故。是故不動。是正解脫亦
為無相。謂無相者。無有色聲香味觸等。 故名無相。是正解脫常不變易。是解脫中無 有無常熱惱變易。是故解脫名曰常住不變
清涼。或復說言。一切眾生有如來性。智臣 當知。此是如來說於常法。欲令比丘修正 常法。是諸比丘。若能如是隨順學者。當知
是人真我弟子。然彼經疏。不釋不次所以 但案次配釋而已。前四彰權隱實。後一彰 實隱權。今謂前別喻中。即無常苦空無我。
而為其次。以水方圓任器。是無常故。鹽是 苦故。器當其空。有器之用故。馬由人策。 不自在故。合中無常苦無我。是三修法。屬
生死故。四合空者。是正解脫。而解脫中空 無我苦不淨及無常。即是常故。故一空中明 有四義。並以器喻。而最後佛性彰其妙有。
即合前馬。然空中四義。遮無常等。佛性一 義。顯是真常。亦應具說我樂淨等。含在正 解脫中。不動是樂。無相是淨。無變熱惱即
是常義。馬又我義。是則此中具彰八行。由 於生死無常等中。密顯常等故為密語。又 初標中鹽在初者。亦是苦空無常無我。而為
其次。如常所明。故此釋不同古師之義。然 引此文意。令隨所說言。須善得意。豈可 渾然不分權實。疏。不識權實以深為淺等
者。第二意也。如言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而 謂但是如來方便說者。是以深為淺也。不 能正修。高推聖境。即不能速證無上菩
提。故云失於大利。離世間品云。修此法者。 少作功力疾得菩提等。言以淺為深虛其 功者。猶如世尊為止亂想。令數息看 心。為厭苦者令出三界。眾生不了耽味
為真。勤苦不已。多用功力所獲至微。不 得涅槃一日之價。故云虛其功故。即虛廢 功力也。疏。莊嚴聖教令深廣故者。第三意
也。謂分析權實空有。取捨偏圓遲速。方知 佛法微妙深玄。無不包攝。譬猶不泛大海 豈識邊涯。不識土石安知真寶。故智論 釋法施云。依隨經論廣作義理。為立名
字皆名法施。又若不分權實。則謂三教大 同。今明大乘尚有權實。何況小耶。小乘比 大。由若螢光方於日照。小是佛教尚 被斥訶。況於儒道比之佛法。則天地懸隔
矣。以此重重揀之。方知佛法深奧。疏。諸 聖教中自有分故者。第四意也。如解深密。 立三時不同解節。金光明立三輪之異。涅
槃自分半滿。又約五味之差。皆佛自分也。 疏。諸大菩薩亦開教故者。第五意也。若無 著之扶五性及與三時。龍樹之判四門共 與不共。皆揀權實有取捨也。
[0041a18] 疏。以斯多義 下。第三雙結離合。而捨合從離。第二古今 違順中。先敘此方。後明西域。前中先總標。
後別釋。一一師中多分為二。先敘昔義。後 辯順違。一音中疏上之下辯順違。先出 彼意。言各得圓音一義者。言含縱奪。縱之
則順下出現品。明如來圓音有其十義。十 義之後。復六句融通。今但得十義中之一 耳。初師則順善口天女一聲之中。與百千 種樂而共相應。則佛一音之中有多音也。
後師則順如水一味隨器成異。則如來本 無多音。故云各得一義耳。又此二義。若不 會釋。敵體相違。互不相許。則齊楚俱失。並
應奪之。若取各自所宗故。各得一義而與 之耳。然並為教本下。又都奪耳。疏。二立二 種教。隋遠法師亦同此立者。彼涅槃疏。初
云。聖教雖眾。略有二種。一聲聞藏。二菩薩 藏是也。
[0041b06] 疏。斯則文下。二辯順違。先明其 順。順於至教。涅槃半滿。前已廣引。疏。蓋是 對小下。辯違。上云順者。但順通相之意。
未知佛之深旨。半滿之言。顯在小大密意 而說。復有以權為半以實為滿。則大乘 中有半滿矣。亦猶緣覺聲聞開之有異。則
成二乘。合之有同。總稱為小。權實亦爾。開 之有異。權可稱半。合之大同。故並稱滿。 是則實教唯滿。小教唯半。權大乘者。亦半亦 滿也。
[0041b15] 疏。此雖約機下。辯順違。直出其立 意不離半滿。半滿順違。即此順違也。言不 出半滿者。頓即前滿。漸具半滿。以具有三
乘。二乘是半。大乘是滿。故以機就教有直 有曲。故分漸頓耳。
[0041b19] 疏。三唐初印法師下。第 三師先敘昔義。中有三。初總標。二屈曲下。 正立。三又此下。揀異。
[0041b21] 疏。此約化儀以判下。 辯順違。先順後違。順中三。初一句總出立 意。第二遮破釋成。第三結成昔義。今初。第
一半滿。約所說法立。第二漸頓約機以立。 今此一師約化儀立。謂佛以法化生。有曲 直故。即化法儀式不同耳。
[0041b26] 疏。然華嚴下。第 二遮破釋成。謂刊定記不許此師立義。先 破總名。後破四異。今為昔通。則遮其破
耳。文即分二。先救總名。後救四異。今初。 至故云屈曲。是救其破於總名。彼疏破中。 先牒義竟云。若爾涅槃法華維摩楞伽密嚴
勝鬘佛藏經等。皆釋迦說。應不明於如來 藏性實相法界等 (此破屈曲以有平道故) 華嚴梵網。既 舍那說。何故華嚴說於四諦。普賢行等品中。
皆云隨諸眾生所應調伏。作如是說。又問。 明淨行梵行三賢十地。離世間入法界等。諸 品之中。不應皆說對治行法等 (此破平道以有屈曲故 也)
今疏云雖有隨諸眾生各別調伏者。此 牒其破平道教中屈曲之文。疏。皆是稱性 一時頓演者。釋成是其平道之義以稱性之 巧。無邊差別皆是平道。又一時頓演不同屈
曲說權之時不說實。說實之時不說權。 說四諦唯為小乘。說六度唯被菩薩。故一 切並陳尤顯平道。又說隨眾生者。說於世 尊餘處隨機。非此經中是隨機說。疏。涅槃
等雖說一極者。此牒其破屈曲教中有平道 之文。疏。或對權實下。釋成是屈曲之義。 言屈曲者。非是有真如法性。即非屈曲。但
取隨機隱顯為屈曲耳。此上二句是約法 華。明是屈曲。昔權今實。破三顯一。明權則 未說實。說實必廢於權。不同華嚴權實
齊彰一時頓用。故名屈曲。疏。或會異歸同 下。約涅槃經以明屈曲。涅槃會昔有餘之 義同歸一味涅槃。先異後同。亦成屈曲。不
同華嚴若同若異。空不空等一時頓演。又 云一切如來或說不說者。古德共云。日月 燈明佛。晨旦說法華。中夜便滅度。則法華之
外。非是別時更說涅槃。謂人根利故聞法 華竟。不復須說涅槃。則涅槃或說不說。 謂或有國土。唯說三乘究竟不破。或有 國土唯說一乘無三可破。則知法華亦有
說不說。不同華嚴云我不見有一佛國 土。其中如來不說此法。明是平道。
[0042a05] 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