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1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十七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126b08] 序曰。大方廣下。第四別歎此典旨趣玄微。於 中二。先總歎。後別歎。今初。先二句標其深 廣。後視之者下。成上二句。既為祕藏故視
之不見。稱為性海。安測邊涯。挹者。珠叢 云。以器斟酌於水也。故文選頭陀寺碑云。 蓋聞挹朝夕之池者。無以測其淺深。仰蒼
蒼之色者。難以知其遠近。故今測量者。以 管窺天用蠡酌海也。序曰。有學無學志絕 窺覦下。第二別歎。於中三。初約人歎。二約
法歎。三約處歎。初中二。先對劣顯勝。後當 體顯勝。前中初句通三乘。後句別說。然二 乘在座如聾如盲。三乘菩薩積行多劫。不
能測故。窺者。左傳云。謂舉足而視覦者。珠 叢云。謂有所冀望。後最勝種智下。當體顯 勝。上句約果滿。以滿二嚴成種智也。下
句云普賢文殊等者。納因圓。普賢之行文殊 之願。二皆圓也。亦得行願通上二聖。序 曰。一句之內下。第二約法歎。於中上句約
能詮深廣故。一句之義竭海墨而不盡。後 一豪之中下約所詮。事事無礙故。一豪之中 置剎土而非隘。序曰。摩竭提國下。三約處
歎。舉摩竭者。九會本故。不起覺場而周 遍故。舉普光者。近菩提場。又說信門該於 果海。故云爰敷寂滅之理。序曰。緬惟奧義
下。第五傳譯古今感慶逢遇。於中二。先明 前譯多闕。後明今譯多具。今初。緬者遠也。 惟者思也。六代。即晉宋齊梁陳隋也。言惟
啟半珠未窺全寶者。即涅槃聖行品。雪山童 子聞化羅剎。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驚而願 視。唯見羅剎。問羅剎云。大士。汝於何處
得是過去離怖畏者。所說半偈。大士。汝於 何處而得如是半如意珠。釋曰。欠下半偈 義未全故。若得聞下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即全寶也。今明先譯既多闕略。為半寶也。 序曰。朕聞其梵本下。第二明今譯多具。即全 寶也。文中有六。一邀迎。二正譯。三感徵。四
事畢。五讚益。六慶遇。今初。事如玄談。序曰。 粵以證聖元年下。第二證譯也。月旅姑洗者。 正當三月。言親受筆削者。則天躬自刊削。
言筆削者。漢書衛青傳云。削則削。筆則筆。 削謂刪去。筆謂增益。有云理書勘受削而注 之。良以古人書竹木簡。以刀削故序曰。遂
得甘露流津下。三感徵也。十四日是辛酉。 庚申即十三日。壬 戌 即十五日。前後一日各 有感徵。謂則天於十三日夜夢。見遍天之
內皆降甘露。十四日覃開譯經。十五日天 降甘雨。覃者。爾雅云。及延也。郭璞注云。謂 蔓延相被及也。式開下成上徵祥。此二句亦
可通上二瑞。皆一味之澤。亦可式開實相 成上甘露。不死之藥況實相之常住故。一 味之澤成上膏雨。一雲一雨無異味故。式
者用也。序曰。以聖曆二年下。第四事畢己 亥取於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首。涉五 年繕寫方畢。繕者。說文云補也。珠叢云。治
故造新。皆謂之繕。序曰。添性海之波瀾下。 第五讚益。於中二。先明益教理。大波曰瀾。 玄言曰。廓者張小使大。鄭玄注。禮云。疆者
界也。說文云。域者封也。謂玄言既加。添足 性海。開廓法界矣。後大乘頓教下。二辯益 物機。序曰。豈謂後五百歲下。第六慶遇也。於
中先慶遇。後發願。今初。前句約惡時得聞。 是一幸也。後一句約惡處得聞。此二幸也。 初言後五百者。如來滅後有五五百年。第
一五百年解脫堅固等。今當第四五百年。故 云後也。在三五之後故。故金剛經中。於後 五百歲信受者難得。言俄啟珠函之祕者。
即智論第六十四云。般若是如意珠。舍利如 函篋。舍利之中雖無般若。而為般若所熏 故。得一興供養千反生天。今用此事。則如
來如函。華嚴經是如意珠也。序曰。所冀闡揚 沙界下。二發願。於中二。先雨句橫遍沙界。 麁相遍也。塵區者。明微細遍。遍微塵中之
區域故。後並兩曜而長懸下。二句明竪窮 長懸永布故。兩曜即日月。喻如來根本後得 智也。序曰。一窺寶偈下。第六總彰序意。讚
理自謙。於中三。先兩句正製序由。以披尋 翫味慶喜深故。毛詩注云。復謂反復。珠叢 云。復謂重審察。即是南容三復白圭。疏中已
引二雖則無說無示下。讚理離言要假言顯。 無說無示。則淨名目連章之文。不二之門。即 淨名不二法門品。亦如疏說。因言而顯言者。
若無文殊讚默之言。安知無言之為妙。故 寂滅之相假以言詮。言大千之義者。即出 現品。塵含經卷喻。疏中已引。故大千經卷
潛塵無益。聰慧者開便能益物。今假言顯 義。當開塵示於經卷有成益也。三輒申 下。謙己結成。上己略釋序竟。其中有與理 相應者。隨時取捨耳。
[0127b08] 疏。第十別釋文義者。 疏文分二。先總科。後釋經。前中三。謂標彰。 列名。解釋。
[0127b10] 疏。初本部三分者下。解釋十重 三。初分中分二。先明序正。後流通。有無下。 別釋流通。於中三。一序昔說。二序昔義。三 申今解。
[0127b13] 疏。此上七解下。二會昔義也。復會 前七師融成四句。一即第七師。三即前六 師。二四義加。二唯正宗者。意取悟入顯理。
為正宗故。故河西道郎云。若因初分以得 悟。則初分為正。若因後分以得悟。則後分 非傍即斯義也。
[0127b18] 疏。今依具三下。第三申今 正解。謂上顯義理包含。縱成四句。依文釋 義三分可依。若無流通。序正安立。若唯有
正起盡不明。若約無言如何解釋。就疏文 四。一立取源由。二所以三者下。辯三之相。 三非唯一部下。例成前義。謂會品之文尚須
三分。何況一部不立三耶。四雖六解皆通 下。辯定流通。於中三。先取正義。次辯前順 違。後結正釋。
[0127b26] 疏。初之一解下。二辯前順違。 出前不取五釋所以。
[0127b27] 疏。令正宗中闕證入 者。此即光統以法界品為流通。法界是證 入因果眾海大問。新眾遠集。佛自入定。眾海
頓證。判為流通。已抑經文。況正宗中但有 信解行三而無證入。
[0127c02] 疏。第三但屬善財一 相者。此即裕公以法界後偈為流通。但是 善財五相之中。顯因廣大相之一半。故非一 部流通。
[0127c05] 疏。後二偈下。但言有云。即刊定記 主意用此義。言但結偈中佛德者。以普賢 向讚如來。言不能盡。故總結云。剎塵心念
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 繫。無能盡說佛功德。若將此結歎佛德。判 為流通。則一部之中無菩薩德。
[0127c10] 疏。十行等 末類有此偈者。上以義破。此以文破。彼非 經終而有此偈。故今此偈。非是一部用為流
通。但當會當品流通意耳。言十行末偈者。偈 云。菩薩功德無有邊。一切修行皆具足。假使 無量無邊佛。於無量劫說不盡。何況世間天
及人。一切聲聞及緣覺。能於無量無邊劫。讚 歎稱揚得究竟。釋曰。法界偈末。結佛德無 盡。此結十行菩薩之德不可盡耳。而言十
行等者。等取十向十地。十向末云。一切眾 生由可數。三世心量亦可知。如是普賢諸佛 子。功德邊際無能測。一毛度空可得邊。眾
剎為塵可知數。如是大仙諸佛子。所住行 願無能量。此結迴向行願無盡。十地末云。 十方國土碎為塵。可於一念知其數。豪末 度空可知量。億劫說此不可盡。而言此
者。明此上十地德無盡耳。是知位位品品德 德之末。皆結無盡。故非一部之流通也。
[0127c27] 疏。 經來未盡未必在後者。破第五師言未必 者。容許後有但不必定耳。如毘盧遮那品 末。或隨好品末等。既不必有。故難取定。
[0128a01] 疏。 眷屬流通但約義故者。即第六師以約義 理。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根本法輪攝彼眷 屬故云攝群經為眷屬。何必將彼為此流
通。此中有序不用彼序。何獨用彼為此流 通。
[0128a06] 疏。故依遠公。三結歸正義。
[0128a06] 疏。古云此九 會中大位問答總有五番者。疏意存四故舉 古釋。以第五無大位問答故。於中二。先敘
昔。後古德以善財下。密示今意。意有其二。 故但為四。一五無大位問故。二第五屬流 通故。故云今既判入流通。則前唯四。第四 應名依人證入成德分。
[0128a12] 疏。兼取流通以為五 分者。順於古義。第一分中既攝一部序分。 不於正宗之內分為五分。故取流通為第
五分。理亦無違。但無大位之問。故疏合為 四耳。
[0128a16] 疏。三以文從義科謂據現文但有其 四。四位大問故。就第二分中。有差別平等 二義。故分為五周因果。
[0128a18] 疏。初五位明因。後 八相明果者。且依一相。以八相是應現故。 故屬果攝。若剋實而言。成如來力下四門。
方是其果。前一百九十六門。皆屬因攝。若 以八相為果。果有一十九門。餘皆屬因。 言名出世因果者。品名離世間故。言亦名 成行因果者。廢於位名意在行故。
[0128a24] 疏。四前 後襵疊科者。雖有十重總為二分。從後倒 襵節節。除後就前分二故。
[0128a26] 疏。初位前十信 行者。以四十二位明義。十信未成位。但 為住因。故仁王詺十住為十信。故取能成 信詺所成住故。
[0128a29] 疏。五前後鉤鎖科者。即是 新意。文中二。初總標。二正釋。
[0128b01] 疏。一第一會 為依報因果下。第二正釋也。然文有十節。 謂一經初五品。二毘盧遮那品。三名號下三
品。四問明至住處。有二十三品為一節。五 不思議至隨好三品為一節。六普賢行品 為一節。七如來出現品為一節。八離世間品
為一節。九入法界品為一節。初後不重用。 但合有八重因果。以第九離世間及第十法 界。各自為一重因果。故得為十。
[0128b09] 疏。五取不 思議品下。此一因果。疏文有四。初正明。二解 妨。三引證。四結成。初文可知。
[0128b11] 疏。以不思 議等與前為果下。二解妨。謂有問言。差別 圓融二義非一。如何前差別果。得為圓融
果耶。故通意云。雖不思議等經文是一。所望 異故。果別於因。成差別因果。果自圓融。得 成圓融之果。言圓融者。以一一德周法界
故。三十六門。門門之中。含十句故。所說之 相難測量故。品名標為不思議故。
[0128b18] 疏。然有 六義下。三引證。證成不思議等三品。為普 賢行之果。普賢行品。是不思議等因。
[0128b20] 疏。一因 果相屬科中多先果後因者。五周因果。所信 證入二果居先。差別因前。亦先有果。故云 多先果也。今亦先果後因。為例同也。而言
因果相屬科者。即前第三以文從義科也。謂 從因果相屬之義。科成五故。
[0128b25] 疏。二四十八 後未有證成等者。若不思議至隨好。唯屬 差別果。因果既終。合有現瑞證成。今却無
證。普賢行品既唯屬出現之因。既未說果。 何得有證。明知普賢行竟有證結屬前來 不思議等故。
[0128c01] 疏。三普賢品初無別發起者。 若不屬前此品之初。應合別有發起。既無 發起明是屬前。
[0128c03] 疏。四以義等者。果德難思。 不可但為差別果故。
[0128c04] 疏。五前雖有問等者。 即第二會初之問。而復問者。欲顯不思議下 難思。是圓融因果之初故。
[0128c06] 疏。六第二會初已 有三業等者。前若無果。要用不思議等為 差別果。前既已有此不思議等全屬於後。 前段差別因果亦足。
[0128c09] 疏。由斯六義下第四結 也。三通釋中。
[0128c10] 疏。成佛涅槃亦因現故者。此 遮外難。恐有難云。離世間品自有因果。那 得總為出現家因。故為此通。
[0128c12] 疏。由離世 間下釋為出現因義。
[0128c13] 疏。八離世間等者。當 會自成因果。九全合兩會為一因果。十 以入法界當會自成因果。然第八會雖不 鉤前。前出現品已曾鉤此第十因果不鉤
第八會。第八會已曾鉤第九。故並得名鉤 鎖因果。
[0128c18] 疏。其善財已下等者。善財歷事為 因。普賢說佛德為果故。
[0128c19] 疏。六隨品長分科 者。不約會分總為直科。三十九品以為十 分耳。
[0128c21] 疏。二現相品下。明佛果無涯大用分 者。現相品大用在義可知。普賢三昧言大 用者。同加普賢不來而至。一多延促皆無
礙故。毛光讚德無不周故。成就華藏。皆說 如來遍淨法界遍應剎海。令依正相入塵 含法界。皆無涯大用也。
[0128c26] 疏。十善財下善友教 證分者。若據標云隨其本會科。會各一分。 只成九分。欲顯圓十故開後一。據實合
有十會表圓。或經來未盡。且案文釋耳。
[0129a01] 疏。若開諸龍及三乘會等者。前為百二十 分。則諸龍三乘。皆屬善財會。以初至福 城本為善財故。故不別開諸乘等會。今約
雖至福城。城中善財等二千四眾尚未出 城。先說普照法界修多羅。利益諸龍及三 乘人故別乘之。餘可知。
[0129a06] 疏。上來十例各顯 一理。然亦無盡者。第二正釋經文。於中 三。初總結前義二依三分。三依四分消 經。
[0129a09] 疏。若依常用下。二依三分略科。於中 二。先總科三分。後序中就文分二下。別釋 二序。於中三。初總科。二結通者。文在第五
卷末。彼文有三。初結此界。次結華藏內。後 結華藏外。次然此二序下。總指在餘。三初 證信者。下文分為三。初立序原由。二立序所
以。三略釋序文。今初。文略言阿難請問等 者。智論第二云。佛涅槃時。於拘尸那國娑羅 雙樹間。北首而臥一心欲入涅槃。阿難親
屬愛心。未除未離欲心。心沒憂海不能 自出。爾時長老阿泥樓豆語阿難言。汝是守 佛法藏人。不應如凡夫自沒憂海。一切有
為法是無常相。汝莫憂愁。又佛首付汝法。 汝今愁悶失所付事。汝當問佛。佛涅槃後。 我等云何行道。一誰當作師。二惡性車匿
云何共住。三佛經初首作何等語。四如是種 種未來要事應當問佛。阿難聞是事已。心 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