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1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十八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134c26] 疏。第四別顯處嚴中。文亦有二。一通釋前 後。二別釋器界。前中疏。即如來依正者。別 顯處。嚴是依教主。難思是正眾。海雲集是眾。
而言輔翼不空者。菩薩即十八圓滿中輔翼。 圓滿不空。即眷屬圓滿。謂淨土中無有四 趣。龍鬼等眾是佛現有。欲示淨土不空故。
[0135a03] 疏。今初器界下。第二別釋器界。文中五。初 總科。二然此諸嚴下。示釋儀式。謂各三故。 三然或一因下。通妨難。謂有問言。因果圓
融。何以就因各別所表。故今釋云。實具四 句為約所表。故別屬因耳。然通別無礙。四 然各攝無盡下。總科四事。
[0135a08] 疏。今初心地十句 下。第五釋本文。言徹華藏者。以華藏世界。 海大蓮華地面。金剛所成故。此依本經。若
依觀佛三昧海經第二。亦異常說而未盡 源。彼云爾時菩提場地化以金剛。滿八十 里其色正白不可具見。此相現時菩薩眉間 白毫相光。端潔正直矗然東向。長一丈五尺
有十楞現。釋曰。既有里數。又言化以故 非極說。四因中。
[0135a16] 疏。或於樹中現者。以上別 中第四寶樹行列故。言或諸嚴具及地中現 者。以是歎地尊勝故。二樹嚴疏長聳等者。
謂長聳為高。逈露釋顯。圓妙釋殊勝。故獨 出為特。然案西域記。長一百尺。即畢鉢羅 樹。
[0135a21] 疏。表神通等法者。即淨行品云。若見華 開。當願眾生神通等。法如華開敷。
[0135a22] 疏。下經 云。菩薩妙法樹等者。等取下文。云信種慈悲 根。智慧以為身。方便為枝幹。五度為繁密。
定葉神通華。一切智為果。最上力為鳥。垂 陰覆三界。釋曰。此五十九經所以引者。意 明表法。皆有文據。非是臆說。
[0135a27] 疏。菩提智放 教智光者。菩提即是證智。教謂差別之用。 乃至言教即教證二道。十地廣明。
[0135a29] 疏。無心成 行等者。陶隱居云。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 以知還。凡舉雲義雖有多種。多明無心。
[0135b03] 疏。即明涅槃眾聖冥會者。無有一聖不證 涅槃。猶如百川皆歸大海。故肇公云。恬然 而夷。怕然而泰。九流於是乎交歸。眾聖於
是乎冥會矣。
[0135b06] 疏。染違性淨等者。即通外難。 謂有問言。涅槃既無不包染淨同在其內。 何以果用即言出生。居處屋宅不言出生。
故今釋云。染淨之法涅槃實包。淨則順體染 則違體。證會涅槃方有大用。故曰出生。染 既違淨。非此出矣。而體不離故云依現 耳。
[0135b12] 疏。然上充遍等下。上直消經文。此下會 成無礙。
[0135b13] 疏。十種宮殿此應說之者。亦約表 法之宮殿耳。亦同上文妙法樹矣。即五十 四經。經云佛子。菩薩有十種宮殿。何等為
十。所謂菩提心是菩薩宮殿。恒不忘失故。 十善業道福德智慧是菩薩宮殿。教化欲界 眾生故。四梵住是 (云云) 教化色界眾生故。 生淨居天是 (云云)
一切煩惱不能染故。生 無色界是 (云云) 今諸眾生離難處故。生雜 染世界是 (云云) 今諸眾生斷煩惱故。現處 內宮妻子眷屬是 (云云)
成就往昔同行眾生 故。現居輪王護世釋梵是 (云云) 為調伏自在 心眾生故。一切菩薩行遊戲神通。皆得自 在是 (云云)
善遊戲諸禪定解脫三昧智慧故。 一切佛所授無上自在。一切智王灌頂記是 (云云) 住十力莊嚴作一切法自在故。是為 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灌頂一切世間
神力自在。釋曰。從第三是下。皆有菩薩宮 殿之言。
[0135c01] 疏。空乃高而無上等者。疏有三義。 釋師子座。今唯約表法釋高廣妙好。事則 可知。下多就表。
[0135c03] 疏。諸覺諸通者。淨名。云覺 意淨妙華。淨行品云。神通等法如華開敷。
[0135c05] 疏。即菩薩妙法樹隨化分枝者。釋寶樹枝 果周迴間列。菩薩妙法樹。即前文所引。前 云方便為枝幹。今以權實為枝。隨樹不
同分枝差別。隨枝有華各各成果。隨因 有異感果不同。並依無相不離法空之座。
[0135c10] 疏。一一智中知一切法等者。如一實智知 遍法界理。如一權智窮事法界之邊。則二智 圓明無不知也。言一一法體顯一切智者。
如於一塵能顯實智權智中道智。證智教智 無邊智門。
[0135c14] 疏。智論云輪王寶珠等者。即第十 二論說。寶有三種。人寶天寶菩薩寶。人寶力 少。唯有清淨光色。除毒除鬼除闇。亦除饑
渴寒熱種種苦事。天寶亦大亦勝。常隨逐天 身可天使今。亦可共語輕而不重。菩薩 之寶勝於天寶。兼能有人天寶用。又能令 一切眾生知死此生彼因緣本末。譬如明鏡
見其面像。
[0135c21] 疏。如文殊師利冠中毘楞伽寶者。 即文殊般泥洹經說。文殊身如紫金山等。 其文殊冠毘楞伽寶之所嚴飾。有五百種色。
一一色中日月星辰諸天龍宮。世間眾生所 希見事皆於中現是也。
[0135c25] 疏。用此嚴座者下。 出嚴所以。言寂照照寂皆瑩淨照燭者。準 瓔珞經妙覺方稱寂照等覺照寂。今菩薩寶 義同照寂。如來寶珠即當寂照。
[0135c28] 疏。佛境如 空故云廣大者。即問明品云。如來深境界。 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
[0136a01] 疏。 顯教皆從法空下。上就事說。此下約表。無 有一法不從法界流。無有一法不歸於 法界。故從座流還周法界。第五教主難思。
[0136a04] 疏 前但云佛下。疏文有二。先彰大意。後文分 下。開章。前中二。先躡前徵起。對前二文。一 對標主。二對別明時分。後謂具十種深廣
下。總答。初答前佛。後遍於法界成正覺者。 答其成相。
[0136a09] 疏。今初總辯即菩提身下。疏文有 三。初當相以辯。即菩提身總示所屬具無 盡下釋世尊。次座相現時下釋爾時。次於一
切下牒釋餘文。於中二解。先當相解。後寄 對明。言開悟稱覺者。二諦中道理本湛然。 妄惑所翳久迷不見。今二障既寂。若雲卷
長空故名為開。了了分明若晴天廓徹故 稱為悟。悟即覺悟如睡夢覺。開即開發如 蓮華開矣。
[0136a17] 疏。若揀別者下。第二寄對以釋。 仍含二意。一對凡名覺。對小名正。對因 名最。對位極名成。二者對凡名覺。對邪
名正。對小名最。對因名成。一時雙牒如 文思之。
[0136a21] 疏。但悟我空未知我有等者。謂敵 體與菩薩相反。二乘知我空法有。菩薩知 法空我有。然二乘所空之我菩薩亦空。謂是
我執。若無我法中有真我。菩薩知有二乘 不知。若但約二空了我空與菩薩同。不 了法空與菩薩異。
[0136a26] 疏。有厭生死空該涅槃 者。此出上空有之過。由謂法有故厭生死。 不如菩薩了生死之本空無可厭故。故淨
名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 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 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又寶印子菩薩曰。樂 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
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 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 是為入不二法門。二乘不能如是解故。故
厭生死。言空該涅槃者。即涅槃經意。涅槃 云空者。所謂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今二乘 謂生死却為不空。以涅槃無餘永寂却是 於空。故云空該涅槃。
[0136b10] 疏。顛倒未除者。倒有 八種。外道謂世間為常樂我淨。為四顛倒。 二乘永寂計為涅槃。則無常樂我淨為四
顛倒。若謂世間無常樂我淨。涅槃乃有常 樂我淨。則名八行皆非顛倒。是則二乘但 有無常樂我淨之四倒。此約與之。若奪二 乘。二乘既不能知涅槃常樂我淨。則於無
常樂我淨亦不如實知以其漫該。如蟲食 木偶成字故。況不了生死實性即是涅槃。 安離八倒。故云顛倒未除豈得稱正。餘如 涅槃四倒品說。
[0136b20] 疏。設許稱正亦未名最者。 此對邪名正。對小名最。以上與之。能知 我空異乎外道。故得名正。不能雙覺二 空及不空義。故不名最。
[0136b23] 疏。菩薩雖正下。亦 有二意。初對二乘不名正義。今對菩薩方 得名正。有上者。上有佛故。有修者。未絕 學故。
[0136b26] 疏。設位極下。對上二乘得名正義。則 菩薩許得最名。但未成故佛方成耳。
[0136b27] 疏。我 佛獨能下。第三結歸就佛。具有成最正覺四 字之義。謂如量如理下。對上所覺境中。以 釋覺義。如量覺俗。如理覺真。三諦中道亦
如理攝。亦是合上二智覺於中道。了了究 竟。揀異菩薩。故涅槃云。十住菩薩見不了 了。唯佛世尊名為了了。故闍王云。了了見 佛性猶如文殊等。
[0136c05] 疏。已出微細下。釋上了 了究竟之言。二障有三種。一現行。二種子。 三習氣。習氣種子名為微細。佛已盡故。然二
障習氣。通障菩提及大涅槃。若就別說。斷 煩惱障顯於涅槃。今成正覺略言所知耳。 後別中。
[0136c10] 疏。一三業普周等者。十中後五。全十 身名。前五無有身言而義具之。一即菩提 身。前總中已示。二即威勢身。三福德身。四意
生身。五相好莊嚴身。
[0136c13] 疏。今初意業下。疏文有 二。先總標。後前云於一切下。別釋。於中復 二。先略釋。後智即二智下。廣釋。於中亦二。
先標能入之智。後二智者下。別明智入之 相。即為四段。一釋二智。二釋三智。三釋無 障礙智。四釋四智。以無障礙智約義即圓 故列在後。因三諦成故釋居四前。
[0136c19] 疏。一以 如量智達俗等者。然入有二義。一達二證。 故以達入俗。以證入真。然二智相者。攝論 云。如人初開目。是名加行智。如人正閉
目。是無分別智。即彼復開眼。後得智亦爾。 應知如虛空。是無分別智。於中現色像。 後得智亦爾。
[0136c25] 疏。如其勝義覺諸法故者。證 第二義。上則二智別覺二境。則三世為俗。 平等為真。今覺俗即真。是故三世即是平
等。勝義是真。諸法是俗。今以真智而覺於 俗故。令諸法即真勝義。以其性相非一異 故。
[0137a01] 疏。一真俗互泯雙遮辯中者。俗即真故非 俗。真即俗故非真。非真非俗即是中道。則 三世即平等故非三世。平等即三世故非
平等。為兩亡也。
[0137a04] 疏。真俗雖即而不壞相者。 謂即有之空方是真空。即空之有方為妙 有。空有不二兩相歷然。如波即水而恒動。
水即波而恒濕。故云雙照疏。此二覺三諦 之境者。結成也。在境為一諦而三諦。在心 為一觀而三觀。在果為一智而三智。如一
圓珠。珠相喻有。珠淨喻空。圓明喻中。三無 前後。此喻一諦而三諦。若以明鏡照之。珠 上三義一時頓現。即喻一觀而三觀。若就鏡
中觀珠。珠之與鏡非一非異。則喻心境二 而不二為真覺也。
[0137a14] 疏。境既雙泯而雙現下。 第三仍前三智釋無障礙智。謂合前二種 中道為無障礙。然前三智圓融已為無礙。
而未明遮照無礙故。復雙融明無障礙。然 雙泯即前雙遮。雙現即前雙照。若境雙泯。則 無心於真俗為寂也。若境雙現。則心權實
雙鑑為照。故云智亦寂照而雙流。二種中道 既無障礙。二種二諦居然相融。
[0137a21] 疏。謂無障礙 智下。結成疏。言四智者下。第四釋四智。疏 文有三。初總標。二會釋經文。三通妨難。
[0137a23] 疏。 通緣三世下。第二會釋經文。然四智廣義次 下。喻中廣引論釋。今此但取其中同義。言 通緣三世者。四智皆緣三世之境。果位八識
相應之智皆緣三世。故云並入三世。下釋平 等。言鏡智離分別故依持平等者。論云。此 智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故云
離諸分別。又云。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 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現種依持。故云依 持平等。意云。雖言現行功德之依種子功德 之持。由無分別故得平等。
[0137b04] 疏。平等性智證 平等性者。論云。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 情皆悉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隨諸眾生
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既云自他有 情皆悉平等。即是所觀平等故。云證平等性。
[0137b09] 疏。妙觀察智觀察平等者。論云。謂此心品善 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持 定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能現無邊作用差
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 情皆獲利樂。既云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 而轉。此即明平等能遍觀一切諸法。故云 觀察平等。
[0137b15] 疏。成所作智普利平等者。論云。謂 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 現種種變化三業。此即普利之義。不揀怨 親豈非平等。
[0137b18] 疏。四智圓融一句攝盡者。歎 勝也。下身語皆四智之現者。明此中用四 智之意。以觀下文佛德。與唯識論釋四智
同。故云皆是四智之顯現。所以總中宜用 四智釋也。
[0137b22] 疏。四智圓融無二性故下。第三 通妨。謂有難云。四智菩提有為無漏。非我 經宗何得參雜釋此玄旨。故今通云。四智
菩提性相二宗皆具有之。但義小異耳。用之 無爽。謂圓融無二是其一義故。彼宗說四 不得相雜。今明一智便具四智故。下出現
以四寶珠喻其四智。經云。復次佛子。譬如 大海有四寶珠具無量德。能生海內一切 珍寶。若大海中無此寶珠。乃至一寶亦不可
得。何等為四。一名積集寶。二名無盡藏。 三名遠離熾然。四名具足莊嚴。佛子。此四 寶珠。一切凡夫諸天龍神等悉不得見。何以
故。娑竭羅龍王以此寶珠端嚴。方正置於宮 中深密處故。佛子。如來應正等覺大智慧海 亦復如是。於中有四大智寶珠。具足無量
福智功德。由此能生一切眾生聲聞獨覺學 無學位。及諸菩薩智慧之寶。何等為四。所謂 無染著巧方便。大智慧寶 (一大圓鏡智離諸分別名無染著所緣
行相微細難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巧方便故) 。善分別有為無為法。大 智慧寶 (二平等性智觀一切法有為無為自他境相名巧方便利他平等名善分別) 分
別說無量法而不壞法性。大智慧寶 (三妙觀察 智此智善觀察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故說無量法而不壞法性無量法者即攝觀無盡總持定門而言 說者雨大法雨斷一切疑)
知時非時未曾誤失。大智慧 寶 (四成所作智知機知時作所應作故若諸如來大智海中無此四寶有一眾生得入大乘終無是
處此曰智寶薄福眾生所不能見何以故置於如來深密藏故) 其一一智。皆云 平均正直端潔妙好。即具四智之德故。況同 一性居然融通。言修生本有非一異故者。第
二意不同彼宗。彼宗四智修生涅槃本有。今 即四智是本覺智。修生之四非別有體。如 金成像金像不殊故。
[0137c22] 疏。然上能覺下。第三 總結。所以結者。欲明一菩提身已具法報 二身。況具下九。
[0137c24] 疏。二其身下身業等者。疏 文有二。先總明。後法身普周下。別釋。於中 二。先隨相各別遍。二圓融總攝遍。今初。且
寄三身以明下。明攝十以為三故。今明法 身本體遍。智身修成如體而遍。色身即體 之用遍。法身如虛空遍。智身如日光遍。色 身如日影遍。
[0138a02] 疏。並是圓遍下。別示遍相。三 身皆如下說。故云並是。言並是圓遍者。若 大若小皆圓滿故。非分遍者。非是分析散布
令遍。謂一切下示圓遍相。纖塵亦圓麁則可 了。總看亦現者。遍法界內唯是一佛。佛身 充滿於法界故。言別看亦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