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2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二十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151b06] 第七稱揚讚德分。初標章有二。一對十分 之名。稱揚讚詠本師功德。二云亦是發起 序者。對三分科經。謂序正流通。一品是序。
常途分二。一證信。二發起。今以前六分。皆 為證信。此下四分。總為發起。讚揚發起佛 德。出眾顯於佛用。正發起大經不同。古德 但用天地禎祥為發起也。
[0151b12] 疏。第二總顯德 行因緣。疏文有二。先總彰大意。後科判解 釋。今初正釋科文。何名總顯德行因緣。先
釋總顯自有二義。一望前為總。前四十眾 各隨所宜以顯勝德。所顯則局。如顯海神 云。佛功德海充滿其身等。今總顯四十眾
德。二望後為總。下四十眾得法各異。今總 顯具德。從前同生下。躡跡成難。謂有難 云。前顯同生。云皆與毘盧遮那共集善根。
豈非總耶。故今答云。前局同生。今該同異。 四十眾德方得名總。又前明共集。下重通 所難。非唯總別不等。實亦文意有殊。前云
共集。與佛德齊故為主伴。今曾攝受。唯為 佛攝故為眷屬。為分二義。前略攝受此略 共集。可互影取。故云影略其文。
[0151b26] 疏。此文多 勢下。二科判也。言多勢者。或可分三。或可 分二。二中立名。亦可有異。於中三。初科
為三。二初後是因下科揀。三又初段下對前 且字。今為二故久攝。今見下亦是科揀。上三 分中二即是緣。初後是因者。約自行為因。
佛攝為緣。今得見佛由昔曾攝。攝即親因。 因緣既著為感。昔既曾攝故應。
[0151c04] 疏。言一切 者。謂分別俱生若種若現者。謂二障各二。一 者分別。謂因邪師邪教及邪思惟。此見道
斷。入初地時便永斷盡。二者俱生。不由上 二生而便有。此修道斷。地地斷之。此又二 種。一者現行。二者種子。若所知現行地地斷
之。若煩惱現行亦地地斷煩惱種子直至金 剛定。斷疏。二障氣分麁重。麁重者。二障氣 分。即熏習所成。揀異現障故云習氣。然習
氣有二。謂因與果。於現起障能為因者。亦 名種子。此因習氣根本智斷。斷此因已現 不起故。不起現因。但麁重者。唯名習氣。此
果習氣後得智斷。斷現麁重知現無故。言 麁重者。違細輕故。然麁重有三。一現起麁 重。貪瞋癡等令行者心無堪任故。二種子
麁重。煩惱種子障諸智故。三麁重麁重。實 非煩惱。似煩惱故。如身子瞋習畢陵慢習 等。今即第三。以經言餘習故。又位極故。前
二即是一切中攝。故疏釋。云若種若現。上 言已斷。即有能斷之道。揀異伏道故云已 斷。斷道有二。謂一根本無分別智。親證二
空所顯真理。無境相故。能斷二障種子現 行。二後得無分別智。雖不親證。無力能斷 迷理隨眠。而於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現前無
倒證故。亦能永斷彼修所斷迷事隨眠。上 來皆是唯識論意。更有釋者。所知障中亦 有二種。一於所知境而能為障。即是不染 污。無知而非法執。如於五明處有所未
解。但是無知。何曾有執。然唯識云。由我法 執二障俱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者。據見 道分別障說。以證空理而斷障故。言是
障而非執者。據修道斷俱生障說。以遍知 有成種智故。上來所知之障。二所知即障 名所知障。此體即是善心心所。以彼空有二
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前據了俗。 此據證真。說名智障。此障對治亦有二種。 一者解有。二者達空。空有俱明名遍知故。
然唯識正義。唯所知之障。今就理通故亦用 之。問永斷習氣唯是如來。云何此亦皆云 已斷。答此有二釋。一約法相。全分離盡唯
是如來。若據分離亦通菩薩。以經中說三 種麁重。三位斷故。解深密經說三麁重。一者 在皮。初地即斷。二者在膚。八地方斷。三者
在骨。唯佛地斷。雖則餘位亦斷麁重。而三 位顯。是故偏說初地。捨凡入聖位故。八地 無漏常相續故。佛地果滿頓得捨故。又此
即是八地菩薩故云斷也。二約圓融。如疏 文顯。
[0152a22] 疏。布施是攝緣等者。略示四攝之相。 然瑜伽說各有九門。至賢首品當略明之。
[0152a24] 疏。已超七地殊勝善根者。以七地有空中方 便慧。有中殊勝行功用行滿。故云無量。
[0152a25] 疏。 一道無量道者。一道者。一切無礙人一道出 生死故。離世間品說。一道是菩薩道。不捨 獨一菩提心故。二道是菩薩道。謂方便智慧
故。三道四道乃至十道。又云。菩薩有無量 道無量助道無量修道無量莊嚴道。各略列 十句。則萬行觸目皆菩薩道。
[0152b02] 疏。塵毛剎海 下。上是通相般若之意。此是華嚴一乘玄旨。
[0152b04] 疏。此一段文望前是別下。總顯文意。以總 具德中文有三節。第三德行圓備中自有七 句。今但是二故云別也。既言得於諸佛解
脫之門。則是四百餘門之總標也。義雖兩 向科且屬前。
[0152b08] 疏。初乘因入果者。以勝解力 即是乘因。入於如來功德大海。即是入果。 冲者。和也深也虛也高也昇也。今正是昇義 兼虛高。
[0152b11] 疏。亦是勝解印持果德者。前則印言 即比知二嚴。與慈悲皆教道也。今云印果。 則心冥果海為證道也。疏言解脫門者。先
總釋。後圓融。前中三釋。初解脫門三字。皆 屬於佛。二解脫屬果。門屬眾海。三三字皆 屬眾海。於中有二。一就因中自分能所。二 將已解脫望果為門。
[0152b17] 疏。然總別下。二圓融。 融上三義。總別圓融。融第一義。因果交徹。 融後二義。重重無礙。通上三義。且如總具
於別。別亦具總。則一解脫門中。有一切解 脫門等思之。疏約觀心者。疏中初正釋。次 若以門下拂迹。先返成。後正入下。順結能所
雙寂故曰雙亡。門理歷然稱為正入。正入則 理無不契。雙亡則過無不寂。
[0152b24] 疏。及空有稱 真之理者。此空是外空。若以理空對外空。 外空離法是斷滅空。理空即事名為真空。若
以外空亦心所現。亦由對色滅色方顯。則 此斷空從緣無性。即性空也。故十八空明大 空者。謂十方空。即十方虛空。亦是性空矣。
是故疏云空有稱真之理。即有之空皆性空 也。
[0152c02] 疏。一明前大用。用無用相等者。此二義 中。一用同體寂。二用同體遍。言方便二者。 一由忘寂故不礙用。二由依寂故能起 用。
[0152c05] 疏。三自相解脫者。以一切法各各不同 色非心等。故名自相。今皆不生故名解脫。 此明無彼生相。則法體不生。故名自相。若
直遣生住滅相。亦共相耳。疏文有四。一略 科釋。二然不生下。開章門。三別釋下。隨門 別釋。四斯為正法下。結勸。三中有三釋。一
別釋。二通釋。三展轉釋。今初文二。先釋不 生滅。後釋不來去。今初。自有五重者。前三 別據三性文同。四即合前三而義別。五即
融四句而無礙。就別約三性中各三釋者。 初一通就當性說。二約當性二義說。三對 三無性說。唯圓成二義小異。云何三性各二
義耶。遍計二者。一情有。二理無。依他二者。 一緣生。二無性。圓成二者。一性有。二相無。
[0152c19] 疏。一就遍計下。遍計三義也。一遍計無體如 繩上蛇。故無可生滅。二約二義者。情有合 是生。理無體是滅。今此情有即是理無。何有
生耶。正理無處。方是情有故。非滅也。下例 可知。三對無性者。由無遍計。方顯無相 故。唯識云。即依此三性。說彼三無性。是知
若無遍計。安知無相。下亦例然。
[0152c25] 疏。二就緣 起性者。一通說因緣之法依他而起。因緣所 生無有生故。故經云。一切法無來。是故無 有生。以生無有故。滅亦不可得。二明二
義中又緣起無性故者。緣生即無性也。無性 緣起者。無性即緣性也。前句即因緣故空。此 句即無性故有故。引中論以有空義故一切
法得成。唯證後句也。三顯無性中。若無 因緣不知無性。故論四句推之。諸法不自 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
生。若不推此安知無生。無生即是生。無自 性性也。
[0153a07] 疏。三約圓成。初義可知。二約二義 中小異前二耳。謂二三皆約二義。二即法 相宗二義。於此二義顯無性義。謂非妄心
境故。即相無義。聖智所證故。即性有義。而 非妄心境故。遠離我法所執。便能顯得勝 義無自性性。三云又體非遷變下。即約不變
隨緣。法性宗中二義。既不變故不生。由此不 變方能隨緣。則不生是不滅義。既以隨緣 為不滅。由隨緣不失自性。方知不變則不 滅。是不生義。故云為一物也。
[0153a16] 疏。四通就三 性等者。即合前三而義全別。理實具合。三 性三無性。以成四句。如一念心剎那瞥起。
即具六義。謂一念之心。是緣起法。是依他起 情計有實。即遍計所執。體本空寂。即是圓 成。三性備矣。既即依三性說三無性。故六
義具矣。今於三性成其三句。三無性上共 成一句謂一念之上既理本無故。遍計為不 生。本無之理。即是圓成故不滅。依他即無性
故亦不生。而不壞相故亦不滅。三句備矣。 言就三無性非不生非不滅者。上約遍計 故不生。今遍計即無性故。無彼不生為非 不生也。上約圓成故不滅。今圓成即是勝
義。無自性性。故非不滅。上約依他亦不生 亦不滅。今依他即生無自性性故。何有亦不 生亦不滅。故上三性不出不生不滅。今飜
彼三性。以成三無性。故雙非也。五中融四 句而無礙。以一念心上一微塵上即有六 義故總融合。言合四句者。非第四門中四 句。合前總別二種四句耳。
[0153b06] 疏。一不來不去 下。有三義釋。初唯約體。二依體起用。三 攝用歸體。初中背捨。是去而云不去者。
智照妄空無可捨故。照惑無本即智體故。 向證真理合是來義。如如來故。而云不來 者。真不可得故。照體無自。即真理故。故經 云。如來者。無所從來。
[0153b12] 疏。又依體起用等者。 第二雙約體用說也。依體起用故是去。以 即體之用故不去。應機現前合是來。以應 不離體如月之影故不來。
[0153b15] 疏。又往應群機 而不去等者。第三唯約用說也。往應合是 去。應無應相故不去。恒歸寂滅合是來。滅
不可得故不來。又即體之用往而不去。用即 體故歸而不來。然前對於佛上明去機上 明來。此對於機上明去佛上明來。又前對
機見佛來。此對佛見機來。然三義雖殊。皆 顯不來即不去也。疏由此下。釋無功用。摩 尼約身。天鼓約口無思約意。文意可知也。
疏二通釋者。然既言不生滅約行。不來去約 境。此亦是局。何名為通。已上是賢首意。不 生滅局境而不通行。不來去。局行而不通
境。今翻其不通令通。則四義俱通境行。 故名為通。於中先總。後謂妄念下別。亦約 三性以成觀行。初即遍計。契同無相何有
生滅。二又雖起大用下。約依他起觀。三又常 稱真下。約圓成觀。此約行釋下結屬。約境釋 不來下。亦約三性。初即遍計。二又緣會下
約依他。三又諸法即如下。約圓成。而並從 揀略各出一義。例前不生亦可具五。亦 應前三。別說四五融通。如遍計上。亦應云
情有即是理無故不來。理無即是情有故不 去等。但改生滅二字。為來去二字。餘準前 思。
[0153c09] 疏。三展轉釋。所以為此釋者有三意。 一則上來但當句釋。今顯互相釋。故如經 云一切法無來。是故無有生等。即此亦名
相因釋也。二又既無來無去則非一異者。次 正是展轉釋。欲明不生滅等四含義無盡。 故略舉八不。即中論宗。論云。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而 青目釋之。有展轉相因釋。今取此勢故為 此釋云何不來不去。則得非一非異耶。謂 若有來去則有能所。能所為異。對此為
一。今無來去故無一異。云何不生不滅。則 得不常不斷。謂若許有生。生即是有定有 則常。若許有滅滅則是無。定無則斷。今無
生滅。何有斷常。故中論問云。不生不滅已總 破一切法。何故復說此六事耶。答為成不 生不滅故。謂有人不信不生不滅。而信不
常不斷。若深求不常不斷。即是不生不滅。 故知二義相成。從智契下釋無功用。三是 則不生之生下。生與不生展轉相成。上來諸
不相成。總顯不生之理。今則性相相成。以 此不生不同斷滅故。不礙於生。若礙於 生。非真不生故。不礙生成不生也是則
緣生故無性。無性故緣生。二義相成。真不生 也。餘可例知。
[0154a03] 疏。尚不造善等者。然邪說空。 謂豁達無物。或言無礙不妨造惡。若真知 空。善順於理恐生動亂。尚不起心惡背
於理。以順妄情豈當更造。若云無礙不礙 造惡。何不無礙不礙。修習善行而斷惡耶。 厭修善法恐有著心。恣情造惡何不懼 著。明大邪見惡眾生也。
[0154a09] 疏。尚不依佛者。意 同前義入理觀佛。恐懷觀心。更造業思。特 違至理。
[0154a11] 疏。此離二取相者。唯識第八有四 二取。一相見。二名色。三王所。四本末。本即 第八異熟。末即前六識異熟。今當相見。所
覺是相。能覺是見。遠離覺所覺。名自覺聖 智。故楞伽云。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 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即斯義也。上是第
一經。第二又云。佛告大慧。前聖所知轉相傳 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自覺觀 察不由於他。離見妄想上上勝進。入如來 地。是名自覺聖智之相。
[0154a20] 疏。十地論中承佛力 等者。論但云示無我慢無偏心故。昔人或 將通配二句。疏意以別配為正故便配之。
[0154a23] 疏。結集取此者。以昔人皆云頌長行故。
[0154a23] 疏。 然此中長行下。相對料揀者。示說偈儀式。 然上舉四種明偈體式。次明八義。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