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2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二十八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如來名號品第七 (入第二會)
[0209b18] 疏。二會來意者。於中 有二。一對後辯來。以一分六會。今是初 故。又前舉下對前辯來。
[0209b20] 疏。又遠答名號海 問者。自是十海為總意耳。
[0209b21] 疏。佛於其中說 普法者。就此普法自有四義。一境智合說。 真俗雙照曰普。妙智照達名光。二單約境
說。體周曰普。用徹為光。三唯約智說準境 可知。四約融攝說。若事若理皆無障礙。一 塵一行猶如帝網曰普。圓明顯煥為光。餘 如十玄。
[0209b27] 疏。表德為號。亦有釋云。表德為字。 響頒人天曰號。今以即字是號。猶如十號 皆約德故。言名別號通者。總相說耳。品中
正說下。揀定通局可知。
[0209c01] 疏。修生修顯因果 為宗者。修生約差別因果。修顯約平等因 果故。
[0209c03] 疏。二會宗下疏文有二。先約四分科 經。以明宗趣。二約別科辯宗。今初又二。初 若就總望等者。亦名為遠望。為成佛果故
為遠具解行德故為總。解即問明。行即淨 行。德即賢首。二近望十住故為近。亦合名 別將前攝位。為總故。攝位者。十信滿心頓
攝諸位。今此唯成十住故。仁王不開十信。 攝在十住。信為能成住為所成故。
[0209c10] 疏。若 依長科下。第二約別科辯宗。略有三義。一 隨品長分科總為十段。今當第四前後攝 疊故。二故此亦名正報因果者。即前後鉤鎖
科。亦當第二毘盧遮那是因。此三品為果 故。三亦是所信者。賢首向前亦將此三 屬所信因果。正報果故。如下疏指。亦屬四 分之第一分故。而言亦者有二意。一對金
科屬第二分故。二對隨其本會科。名能 信成德會。今為所信故云亦也。疏前會舉 果。此通繁重難。先問後答。答中二。先約義
通。為意別故。所以重舉可知。後又前會果 廣下。約文以答。以少從多故。前會果多名 舉果分。此下因廣分名修因。雖舉此會正
酬向來約分名難。故云因廣。然取當會因 果。皆各三品因果似齊。而因文亦廣。
[0209c25] 疏。若 約鉤鎖者。此當第三依起因果。是所依果 故不同。第七說所成者。所成自屬第四差別 因果故。疏以未入位性不定故下答。此上問
文有五段。一者正答猶如輕毛未能得入 正定聚故。二若爾下躡跡生難。三然說法 下以義釋通。四第九會下出四所以五是知 下結其深玄。二中說後定如無量義經者。即
法華中經云。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 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結跏趺坐。 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也。若出
其意。無量義者是出生義。故彼經云。無量 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謂無相。法華即 是收入之義。故彼經云。究竟至於一切智地。
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今欲收入先辯 出生。若知三乘萬化從實相生。究竟還歸 一實相故。欲為法華序故說無量義。便入 此定。
[0210a13] 疏。第九表證唯證能說者。即第四出四 句所以。其第一定後說。諸會廣說故不釋之。 但解後三。初解第三二第七。為表下解第
四。第四有二會不入定。第二不入前已解 竟。唯解第七。三說後入下通第二義。入即 修行。上引無量義經。乃是別意而有等言。
等取此經通意。通諸經意今顯通意耳。疏 是知下第五結其深玄。故下文中示十信相。 既所說信定散自在。明知。能說入出難思。餘 會摩頂下更示異門。令無局執。
[0210a22] 疏。若順諸 會應直分問答者。以六會共答此中問故。 第一序分。唯屬此會為加序分名為順 文。
[0210a25] 疏。處在菩提下西域記說。賢首亦云。相 傳說云。以龍見如來初成正覺樹下露坐。 故為佛造。若西域記說。菩提樹南門外有
大龍池。帝釋獻方石在此池中。池東林內 有目真隣陀龍王池。其水清黑其味甘美。龍 池西岸有小精舍中作佛像。往昔如來初成
正覺。於此宴坐入定七日。時此龍王警衛 如來。即以其身繞佛七匝。化出多頭俯垂 為蓋。故池東岸有其室焉。釋曰。若取龍造 正當於此。雖不言造堂。龍既警衛不妨
後造。當向即東南。又云菩提樹東有精舍。 高六百七十尺。下基面闊二十餘步。疊以青 塼塗以石灰。層龕之中皆有金像。四壁之
間鏤作奇製。或連珠相或天像焉。上置金 剛阿摩勒迦果寶瓶。東面接為重閣。簷宇 特起三層。榱柱棟梁戶扉窓牖。金銀雕鏤以 飾之珠玉廁錯以填之奧室邃宇洞戶三
重。外門左右各有龕室。左則觀自在菩薩像。 右則慈氏菩薩像。白銀鑄成高十餘尺。精舍 故地昔無憂王建小精舍。後有婆羅門建
大精舍。即雪山見大自在天天令置也。釋曰。 此義亦當。若取普光堂義。却當樹西。西域 記云。菩提樹西不遠。大精舍中有鍮石佛
像。飾以奇珍東面而立。前有青石奇紋異 彩。是昔如來初成正覺。梵王建七寶堂。帝 釋建七寶座。佛於其上七日思惟。放異光
明照菩提樹。去聖逾遠寶變為石。釋曰。此 為普光法堂定矣。但從古傳云是東耳。若 東西二三里。即是盲龍之室。非是龍造。去
聖時遙傳記訛異。故且略出三處。冀更審 之。
[0210b26] 疏。雙照真俗故稱為悟者。準下無著不 釋總句。具下諸別以成總句。親光則更別 釋總句。今依親光別釋總句妙悟。取無著 意將別釋滿。
[0210b29] 疏。煩惱所知生死涅槃。皆稱 二行者。準無著名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 但離所知。二乘之人於極遠時處不能知
見。有知不知故名二行。今無不知故云永 絕。若親光云。凡夫二乘現行二障。世尊 無故。凡夫現行生死起諸雜染。即煩惱障。
二乘現行涅槃棄利樂事。世尊無彼二事。 故云永絕。今具含二釋故雙釋之。下諸功 德皆是下文廣釋中意。如或未曉但尋兜率 會疏及論文。居然易了。
[0210c09] 疏。聖天梵住者。即 智論第三云。聖謂三乘聖人。天謂六欲天。梵 即色無色。復次三三昧是名聖住。布施持
戒善心三事名天住。四無量是梵住。釋曰。 此雖二文義乃是一。前舉果住後出因住。 或為四住。謂加佛住。如來常住首楞嚴諸
三昧故。雖遍住四住。智海已滿大悲深故 特言大悲。大悲即梵住所攝。
[0210c16] 疏。四種變易生 死者。第一疏鈔已。引攝論無上依經。今更 依佛性論第二。略示其相。一方便生死。謂
生死緣即無明住地惑。能生新無漏業。譬 如界內無明生行。以惑生智非同類故。名 為方便。二因緣生死。謂生死因。即上無明所
生無漏有分別業。譬如無明所生行業。但感 同類故名因緣。三有有生死。即由前因緣 感得變易。異熟有果。如三界內以有漏業
感六趣身。言有有者未來生有。更有一生 故。如上流般阿那含第二生般涅槃故。亦 云。有此有果故名有有。四無有生死即改 變易脫。譬如生為緣有老死等過患。一期
報謝更無有有故名無有。故今疏云唯有 第四無有生死。一生者。此生之後便成佛故。 如那含人當涅槃故。
[0211a02] 疏。後若世尊下正顯 問端。疏文有二。先對前辯異。後若唯約義 下科判經文。於中分三。先科有三。初就義
為三。以所問法有三類故。二是則以佛下 辯三段次第。三今取文義俱便下。後分二釋 文。兩段皆結故是文便。直問引例表人異
道同。故是義便。疏一剎類者。即形狀長短 等。言即前二海廣如四五二品者。第四成就 品。答世界安立海。第五華藏世界品答世界 海故。
[0211a11] 疏。初句總下。釋此十句總有三勢。皆 有總別。第一行願俱起釋。初總餘別。別中展 轉相釋文勢可知。
[0211a13] 疏。又成菩薩具悲智也下。 第二悲智雙流釋。於中三。初一總句菩薩即 悲智也。二具此悲智下。一句明雙流所為。三
佛種不斷有何相耶下。八句皆釋不斷之相。 於中四。初三正釋不斷。謂成就三德是不 斷相。二云何救護下覆成上義。如次三句。
三智成何益下。顯三德益。經但二句含於三 義。初明智德益。後惑除何益下。以滅愛著 處句雙成二益。若著諸法正智不生。若著
於空不能悲救。今空有無滯故能滅惑成 智起悲不斷佛種。四所陳下結屬本意。
[0211a24] 疏。又釋一切菩薩下。第三約二利齊運釋於 中初句總餘句別。別中疏皆假徵起。以經 為答。於中初二雙明二利。二云何救護下
別釋利他。經有六句疏文分四。初二正離 二障。二以何方便下。一句出離障因三此 煩惱下三句。出二障之相。四二障既寂下。從
後倒收結歸。總句二障既寂通後七句。即二 障除能成二智。除煩惱障根本智現。除所 知障後得智現。即此二智亦為能寂。菩提涅
槃即是所成。煩惱障斷成於涅槃。所知障斷 成菩提故。此結利他意則不斷佛種。結 歸自利菩薩成矣。結歸總句。
[0211b06] 疏。今初文有 九句下。疏文分二。先通釋九句。後別解 頂問。前中一向序昔於中有五。一正立脫 忍。二又以十信下。出其所以。若不開十信
則不合問信。下有忍品故知脫忍。三故 仁王下引教證成。四有義云下。以理證成。 五由斯下結成配屬。可知。
[0211b12] 疏。十頂一種下。 二別明頂問。於中二。先敘昔後申今。前中 有三說。一依梵網經。疏文有三。初正敘昔。
二理亦可通者以理縱成。三但彼經下以文 奪破。言二三四與此三四五會處法全同者。 此是第三會在忉利。四在夜摩。五在兜率。
彼第二即在忉利故。彼說十世界海竟。即 云次於忉利天宮說十住法。次至夜摩說 十行法。次至兜率天宮說十迴向。斯則處
法全同次第不同。彼二此三。彼三此四。彼四 此五。以前加菩提場故。言他化十地次第 亦同者。亦是第六在他化自在天說十地
故。由彼不越第五化樂天故。說地亦第六 故。彼文云。次至化樂天宮說十禪定。次至 他化自在天宮說十地法。次至初禪說十 金剛心。次至二禪宣說十願。次至三禪
說十忍法。次至第四禪摩醯首羅宮。說我 本原蓮華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 故總收之四例不同。一菩提普光二會不分 則開合不同。二則次第不同。三即有無不
同。此經四禪無說彼皆有說。四此有重會 彼無重會。彼經一處說一法門。此則四六兼 二。七兼於三。以斯四義故難會通。從又此
中問下。縱成一破。設汝欲將心地法門例 同此者。此中說果應為心地。何得用頂 上。一師義竟。疏有云僧祇下。第二師義。於 中二。先敘昔。二彼問雖十下破可知。
[0211c09] 疏。有 云壽量品答第三師義。於中二。先立後破。前 中四。一正立。二又佛名下引證。三但舉此初 下。彼師遮難恐有難云。今經百萬阿僧祇
重。何以證成十界之義故為此通。四此為 標首下。釋成頂義。
[0211c14] 疏。然復下第二難破。於 中先縱立。後但標此下奪破。
[0211c15] 疏。今謂新舊下 申今正義。於中二。先以十忍答頂。後通 以四品答頂。前中七。一正將十忍答頂 問。二言十頂者下會釋二名。三故十忍下引
文為證。四亦猶下引例成立。五不爾下反 以釋成。六設欲下釋無十難。難云。若開頂 問十句即圓。若以忍答頂句則唯九。故今 答云脫於十信十句成矣。七十信雖未成
下會通上難。難云。我先用二義不開十信。 一文證二理證。今欲開信雙乖文理故。今 通之乃有數意。一對前立理。前明闕於四 義不立信位。今明不必成位四義無遺。
二德用殊勝下。上以文證今亦文答。上引但 明信位不開。今明何必要開而不妨有問。 何者。十願十藏非是別位得為問端。信不
成位何妨有問。又藏願等寄他會。答尚有 別問。十信法門別一會答。解行德能三品宏 深。豈合無問。疏若將下。第二會通。以四品
答於頂問。以信住行等皆有多品。總將四 品共答頂問。於理無違。若爾古以僧祇壽 量而答頂問。應不乖理彼以局取又不收 忍。今總收四與昔全乖。頂乃通名忍等別
稱。故不同也。此解最妙亦能傍通一難。難 云。引四善根忍頂不同。今何將忍以酬頂 問。故為總釋。則以等覺因位之極通稱為 頂。不全同四故。上引之義相類故。
[0212a11] 疏。其 平等因果下。通妨難。難云。若依問為三。第 三段唯合明果。今有普賢行為因出現品 為果。自是一段平等因果。今何得皆將答
果問耶。故為此通。既因是得果不捨之因。 即果中因亦是果攝。故屬第三所成果也。又 古人以文從義。出此因果。若疏本意全屬
果也。至下重明。疏言隨類者。有其三義者。
[0212a19] 疏。文有二。先釋三義後結通局。前中一隨 疑者所宜異者。即用法不同。隨一類人所 樂不同。隨宜適化。故經云。彼彼諸病人良
醫隨處方。即應病與藥也。言或示色令見。 是現相答。以聲令聞是言說答。上皆顯應。冥 資令曉即是冥應。總合上三一時頓應。以 法界圓明頓現也。
[0212a25] 疏。二隨疑者流類別故者。 上之三義。隨一類中即容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