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3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三十五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265a19] 疏。諸佛菩薩始自發心下。文中有三。初列 十恩。二結成恩重。三者引證。初十恩者。一 發心普被恩。二難行苦行恩。猶如慈母嚥
苦吐甘。捨頭目髓腦國城妻子。剜身千燈。 投形餓虎。香城粉骨。雪嶺亡軀。如是等事 皆為眾生。三不顧自身者。一向為他恩。曾
無一念自為於己。猶如慈母但令子樂自 殺不辭。經云。菩薩所修功德行。不為自己 及他人。但以最上智慧心。利益眾生故迴 向。四垂形六道恩。謂已證滅道應受無
為寂滅之樂。而垂形六道遍入三塗。長劫 救物入於地獄。以身救贖一切眾生。五 隨逐眾生恩。上辯橫遍六道。今約長劫 不捨。如子見父視父而已無出離心。如
來隨之。如犢逐母。備將萬行隨逐救攝。 如須彌音遍淨天王。得隨諸眾生永流轉 生死海解脫門。六見其造惡如割支體。即 大悲深重恩。故善財童子謂無憂德神云。聖
者。譬如有人唯有一子。愛念情至忽見被 人割截支體。其心痛切不能自安。菩薩摩 訶薩。亦復如是。見諸眾生造煩惱業。墮三
惡趣受種種苦。心大憂惱。若見眾生起身 語意三種善業。生人天趣受身心樂。菩薩 爾時生大歡喜。今略舉悲深。喜亦深故。七
迄成正覺隱其勝德者。即隱勝彰劣恩。十 蓮華藏塵數之相海滴難稱。無盡之德並隱 不彰。但云百劫修成三十二相。三十四心 斷見修惑。五分法身覺樹初圓。如老比丘
同五羅漢。故法華中。脫珍御服。著弊垢衣。 執除糞器往到子所。八以貧所樂法誘攝 拯救。即隱實施權恩。圓頓一乘隱而不說。
乃以三乘人天小法教化眾生。此上二句。 即淨名經第三香積品中。彼諸菩薩問維摩 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維摩詰言。
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 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 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等。乃
至云。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 言乃可入律。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 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
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斯諸菩 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九見其 憍恣示跡涅槃者。示滅生善恩。故法華云。
若佛久住於世。薄福之人不種善根。貧窮 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 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 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
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乃至云。 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 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四十七經
有涅槃佛事。與此大同。十留餘福教以濟危 苦者。即悲念無盡恩。謂世尊同人中壽應 壽百年。留二十年福以庇末法弟子。大集
月藏分第十卷云。悲愍眾生故捨壽。第三 分令我法海滿洗浴諸天人。假使毀禁戒。 悉住不退地。若有撾打彼。即為打我身。若
有罵辱者。則為毀辱我。又云。留白毫之 福以覆弟子言留教者。即三藏八藏廣 益眾生。依之修行皆得成佛。形像塔廟乃至 舍利。一興供養千返生天等。
[0265c20] 疏。故自頂至 足下結成恩重。
[0265c21] 疏。得人下。引經證成。初即 涅槃第二十八。不知恩者多遭橫死。即此經 四十八隨好品。故經云下。三引他經 (月藏分) 先
一偈具足經文。唯自利下取意引。彼亦一偈 云。唯有傳持正法藏。宣揚教理施群生。修 習一念契真如。即是真報如來者。會意可 知。
[0265c27] 疏。能離五邪者。即智論二十二。其第五。 名稱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前四全同。疏 瑜伽名善守根門者。即第二十三論云。云何
根律儀。謂如有一能善安住密護根門防 守正念。乃至廣說。云何名為密護根門。謂 防守正念常委正念。乃至防護意根。及正
修行意根律儀等。疏淨名云。所見色等者。 即迦葉章。令迦葉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 見色於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
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 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 無滅等。是故藏護諸根則不犯塵境。成六 自在王。豈為六賊所劫奪耶。
賢首品第十二
[0266a11] 疏。夫行不虛設等者。此有 二來意。初對前行以成今德。後又前智首 下。廣前所成之德故次來。
[0266a13] 疏。令起圓融信 行等者。天台智者。依此一品立圓頓止觀。 止觀第一云。此菩薩聞圓法。起圓信。立圓
行。住圓位。以圓功德而自莊嚴。以圓力用 建立眾生。今宗即圓法。意趣有五。一信。即 起圓信。二行。三位。四德。五用。皆以上圓
融貫之。彼釋聞法云。謂聞生死即法身。煩 惱即般若。結業即解脫。雖有三名而無三 體雖是一體而立三名。是三即一相。其實
無有異。法身究竟般若解脫亦究竟。般若清 淨餘亦清淨。解脫自在餘亦自在。聞一切法 亦復如是。是名聞圓法。云何起圓信。信
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無一二三而一二三。 無一二三是遮一二三。而一二三是照一 二三。無遮無照直入中道。皆究竟清淨自 在。聞深不怖。聞廣不疑。聞非深非廣意
而有勇。是名圓信。云何行圓行。一向專求 無上菩提。不餘趣向。三諦圓修。不為無邊 所寂。不為有邊所動。不動不寂直入中
道。是名圓行。其位德用之圓。全引今經。若 自取當經聞圓。即聞上同時具足等十種玄 門。及依正無礙等。依此起信即是圓信。其
圓行等。並廣如前說。今此一品多廣圓德 用耳。
[0266b07] 疏。則與長行文有影略者。長行起 後但起發心。偈中起後但起修行。故二處 起後互為影略。就結前中長行有大功德
無佛往修。偈有往修復闕功德。亦是影略。
[0266b11] 疏。一少言攝多義等者。上一意諸讚歎者 多義偈者是也。第二意以偈有美妙文辭 故。
[0266b13] 疏。後三開章下。此段有二。先正釋經文。 後此初發心下。問答料揀。於中有二問答。 第一問發心淺深。第二問圓攝所以。前中。
[0266b16] 疏。以此甄別非無有異者。此中異下二處 之文。
[0266b17] 疏。故纓絡云發心住者。是人等者。證 成發心通始義也。彼經第二初釋經義品云。 佛子。發心住者。是人始從具縛凡夫未識
三寶聖人。未識好惡因之與果。一切不識 不解不知。佛子從不知始。於凡夫地。值 佛菩薩教法之中。起一念信。便發菩薩心。 是人爾時信前名信相菩薩。亦名假名菩
薩。亦名名字菩薩。其人略行十心。所謂信 心。進心。念心。定心。慧心。戒心。迴向心。護法 心。捨心。願心。又云。佛子。發心住是上進分
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乃至一恒二恒佛所。行 十信心信三寶常住等。
[0266b28] 疏。明知此中發心。 該於初後者。具縛未識初發為始。而一劫 二劫修行方得初住。住前但名信相菩薩。居 然通始終也。
[0266c02] 疏。問此既是初下。第二問答。 顯圓攝所以。於中先問。後古德下答。於中 三。初正釋本義。二傍序異釋。三引妨會宗。
初中二。先明行布。後二圓融通攝門下圓 融。於中亦二。先正辨圓融。後此中有二門 下。出圓融所以。於中三。初雙標二門。二雙 釋二門。三問答料揀。
[0266c08] 疏。前中普攬下。雙疏 二門。即分為二。就初門中又二。一正明緣 相。廣如玄中。
[0266c10] 疏。此經之中依斯義故下。二 會釋經文。言如下文十定不通等說者。定 通二品。義該始終故。等者等取十忍。下經
十忍之中。有音聲順忍等。謂約五忍明義。 七八九地得於無生已過信順。況於等覺。 今明等覺有音聲等故是攝初。
[0266c15] 疏。十住十 行等說者。謂位位滿處皆成佛故。一住若不 收諸住。云何說得位滿成佛。故十住後有 灌頂住。海幢灌頂之後便說佛故。
[0266c18] 疏。如離 世間品說者。離世間品具二千行法。如次 配於住行。而不存其位名。但有與位相 應之行故。
[0266c21] 疏。二法界融攝門等者。在文 可知。
[0266c22] 疏。問下發心功德品下。第三問答料 揀。有三問答。一會前後經文。二問約法相 收是則可爾下。以法疑人。先問。後答。答言
十千劫乃是一經。是即仁王經。
[0266c25] 疏。此經縱有 行布下。三通伏難。謂有難言。如上所說既 有行布。此與諸經復云何異。故今答云。行 布乃是圓融之行布耳。
[0266c28] 疏。亦有引此下文下。 第二傍序異說。即安國法師。於中有三。初 正立。二引文證成。三辨順違。初中意明。此
中發心是初地證。發心非信成就發心。以其 作用殊勝。非地前故。
[0267a03] 疏。以有則獲灌頂而 昇位等。非是信故者。二引文證成。而言 等者。彼有十義。以證此中非信成就。謂一
以說斷除疑網出愛流。便得堅固不壞心 故。以若未入聖何。以度疑。若是凡夫何能 不壞。入見諦者乃能度疑。信不壞故。二若 未入地不應得有常持戒故。三不應云
生如來家故。四凡夫不得身語意業常無 失故。五不應則獲功德法性身故。六不應 云則獲十地十自在故。七不應則獲灌 頂而昇位故。八不應云則身充遍於虛空
故。九何以菩薩具智慧故。十信大乘者。猶 為易。能信此法倍更難故。豈有凡法難於 聖法。故知此品正教捨凡展轉乃至進入佛
地。今疏文中略引彼證故。致等言是其一 意。
[0267a18] 疏。若爾初地豈得灌頂下。辨非。文有五 段。初正以其所引難其所立。但難其一餘 九例知。謂既十地中方得灌頂。縱是初地豈
得灌頂。二若云展轉下。假設彼救反以成 立。三若許從信下。假縱彼救結破彼立。四 下文自有下。廣引文證。顯彼立非。孟浪者
出莊子。已見華藏品。五下發心品下。例破。 後文所立非理。以彼下文亦判彼品為初 地發心故。此既不立。彼居然非。
[0267a26] 疏。門下云 無量億劫勤修學下。第三引妨會宗。於中 有二。先問後通。前中即此品文。安國堅執 屬證發心經多劫故。非是初心一生故
也。亦非十千以為無量。遮救自義。況有救 云無量即十千故。
[0267b02] 疏。通斯難者下通。通意 可知。
[0267b03] 疏。第三亦兼修行者。以所具行位行 即修行故。位即亦是修行之德。故云此及後 二皆修行之德。
[0267b05] 疏。瑜伽菩薩地明等者。疏文 有二。先釋科文。行相之言便引瑜伽明具 五義。而行相為總故為科目。
[0267b07] 疏。後因緣者 下。牒經別釋因緣之義。於中二。先以義略 釋。二後瑜伽云下。引文釋。於中三。初引瑜
伽。次引起信。後會當經。初中因緣之外更 加四力。緣謂見聞境界。因謂內心發起。力謂 有所幹能。然即前四因正望發心以明力
用。自力即從種性因發。他力即是善友所 攝。因力即是自起悲心。加行力即長時苦行。 又四力成就即名為因。親能發故。
[0267b15] 疏。今經 即初及三者。文中無人勸故。不言因加行 故。
[0267b17] 疏。起信論智印經有七因緣者。論云信成 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 堪能發心。所謂依不定聚眾生已有熏習善
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 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 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 令發心 (一) 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
(二) 或因正 法欲滅。以護法因緣故能自發心 (三) 如是信 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 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若有眾生善根微少
等。未經一萬劫。於中遇緣亦有發心。所謂 見佛色相而發其心 (一) 或因供養眾僧而 發其心 (二) 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 (三) 或學
他發心 (上有四緣) 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遇惡因 緣。或便退失墮二乘地。智印同此。
[0267c02] 疏。信 謂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者。唯識第 六云。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 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 (此總明體業)
。然信差 別略有三種。一信有實。謂於諸法實事理 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謂於三寶真淨德 中深信樂故。三信有能。謂於一切世出世
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釋曰。實 德能三即信依處。忍樂欲三如次配之。言 能得能成者。信己及他。今得後成。又無為
得有為成故。論云。由斯對治彼不信心。愛 樂證修世出世善。釋曰。上釋信業。下欲揀 別。故又問答。論云忍謂勝解。此即信因。樂
欲謂欲。即是信果。確陳此信。自相是何問 也。豈不適言。心淨為性。此猶未了彼心淨 言。若淨言即心應非心所。若令心淨慚
等何別。心俱淨法為難亦然。釋曰。此中三 難。初持業釋。次依主釋。後隣近釋。言為難 亦然者。同前慚等何別。亦是心王俱時法故。
論曰。此性澄清能淨心等。以心勝故立心 淨名。如水清珠能清濁水。慚等雖善非淨 為相。此淨為相無濫彼失。又諸染法各別 有相。雖有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混濁餘心
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信正翻彼故淨 為相也 (正義竟) 。有說。信者愛樂為相。應通三 性。體應即欲。又應苦集非信所緣 (此破小乘上座部)
有執。信者隨順為相。應通三性。即勝解欲。 若印順者。即勝解故。若樂順者。即是欲故。離 彼二體無順相故 (此破大乘異師也) 由此應知。心淨
是信結也。然今疏文略引標釋義已周備。今 法寶下以論配經。復有二意。一者別配。謂 法有事理。即是初實也。法有理行即出世善
等故。是後能故。云今法寶中已攝初後。後亦 三寶中皆具此三者。義以前三通於三寶。 如文可知。次大者下。釋下句也。
[0268a07] 疏。別中 下。上釋總偈竟。
[0268a08] 疏。初半偈揀去偏偽者。即 天台止觀中意。然有二文。一當第五卷明 十法成乘。中有真正發菩提心。故云揀去偏
偽。故下疏云。有二乘心者。名之為偏等。二 者第一卷中明有五略。謂發大心。修大行。 感大果。列大網。歸大處。今即第一發大
心中文。然彼復分為三。初方言。次揀非。後 顯是。方言易了。今將不求一行當彼揀 非也。餘文即當顯是。今初。彼文云。道亦
有通有別。今亦揀之略為其十。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