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4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四十八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372c11] 疏。後如是一一下釋此第三段疏文有三。初 正釋。二從無數下却釋前二段中增數之 相。三然一一諸言下。揀定言。定通香等者。
香等十事為能成體。故得定通。言不全通 於蓋等者。蓋等是所成。所成有二十事。如 以香為宮殿則有楯等。香為光明何有楯
等。況燈光明為能成。類前亦成蓋等。以燈 光明。成燈光明。此之光上難具楯等。故云 不全通於蓋等。以能成中有燈光明。所成之
中復有燈光明。故略舉燈光以示無楯等。 例且如香河。河裏如何安前楯等。明知總相 則有別相。或無思之可見。疏此為入空之
方便者。真空非得而無不得故。疏欲顯隨相 離相無前後故者。釋上正用前意也。欲 將離相無得導前隨相之有故。言義兼於 後者。前意是結前。此意是生後。亦不住於
離相故。疏準大般若下。例釋無得為方便。 如清淨歷一切法則以清淨為方便也。若 云無生即云行般若波羅蜜時。知一切法
無生所謂色無生。受想行識無生。眼無生。耳 鼻舌身意無生等。今此猶是略舉能入方便 廣更有多故。復有等言。等取無依無作清
淨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可取不可見不可動 不可壞等。疏謂事法既虛下分二。初總釋。次 業空故下。別釋。此有二意。一正以緣生即
空破權小見。顯業不能為因招果。果亦 不能為果酬因。二兼破外道因中有果等。 彼計因中有果者。如乳是酪因。乳中有酪。 成酪之後亦有於乳。故曰果中有因疏若
約觀心者。上約法理通境及智。今約觀 心。但一是非有即名為寂。亦無心於事 理。方稱為寂。不失於照故名為用。不取 用相即用常寂。疏此與初句但事理之異
者。初句約理無入而入。今約事上無入能 入。以諸法即事而能深入。故云即事入玄。 疏大般若云下。引此文者揀義不同。謂般 若意却是即用而寂。同上須彌山頂偈云
無見即是見。能見一切法。於法若有見。是 則無所見此偈則先正後反。大般若則先反 後正。今此中意明理不礙事故意別也。疏
末句不有能所見者。以文言不有於法。法通 能所見也。何以得知法是能所見。以下句 云悉知見故。即同金剛如來悉知悉見。疏
待對假言故皆不可得者。出絕事理之意。 一相待門。謂待事說理。待理說事。如因 長有短短不可得等。二云假言者諸法寂 滅本絕名言。今云事理皆假名耳。故皆雙
絕。上是疏家釋成。下句經自釋成。疏良以事 虛下。出事理無礙之相。是總意。亦十門中相 即門。是三義中無礙義也。廣如上說。疏上四
句下。總融前四。言有未曾損者。法即是空 非法滅空。故有未始存者即空之有。有相 虛故。言無隱無顯者。事存則空隱。理存 則空顯。今由兩亡故非隱顯。言存沒同
時者。空不礙有故存。有不礙空故沒。然隱 顯皆就理明存沒。並約事說。亦影略耳。疏 四句鎔融下。總結。此則非唯離前隨相。亦
離離相真無礙也。真實際也。疏因緣故有 者。然通相說。總有四義。一緣生故有。二無 性故空。三緣生故空。四無性故有。今但取因
緣二句。謂法從緣生安得言無。二從緣無 性故名為空。上二即空有二門。從因緣故不 有者。即明中道亦從因緣。謂既緣有。有
即不有。既從緣空空即不空。合前二句即 亦空亦有。四門之理皆從因緣。後因緣故流 轉下。辨生死涅槃亦皆因緣。乃至一切下。結
例上。所明義略舉綱要耳。疏故中論云下。 引證皆從因緣。然論此偈前有一偈云。因 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
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 法無不是空者。前偈亦得證前四句成三 觀義。而後偈釋於前偈故但引之。而論略 結云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亦合云未
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 是假者。又是故一切法無不是中者。今此 但取一切法從緣之義耳。疏有為緣生下通 妨。妨云。涅槃云我觀諸行悉皆無常。云何
知耶以因緣故。若一切法從緣生者則知 無常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是故 無常虛空如來佛性不從緣生是故名常則 無為非因緣。何言為無為法皆從因緣。故
今答云從緣有二。一從緣生有無常義。二 約緣顯何得非緣。故說佛性了因所了。豈 非因緣生。此是一義。次云因有有為下相 待門。釋待於有為即從緣義。復云又形
奪相盡者。要待形奪相盡故。真無為亦是 從緣。疏論云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 者。上偈及此皆四諦品。下句云見苦集滅道 亦可證第二句。疏尚無有二何況有五
者。結彈五性。疏以業攝報等者。以經但云 業境。今業攝報故有因果。境必對心故有 內外。疏六即事顯理而不壞事者。有為事
也。無為理也。事能顯理故。云於有為界示無 為法。事即是理故不壞事。若壞於事成斷 滅故。下句反此可知。疏若滅壞有為下。
反成上二。是以若約相即下。結成正義。於 中略有數門。一相即門。二若約無礙下。即 相成門。又云而非理而非事。即不相是門。
即是事理無礙十門中六門。謂真理即事 門。事法即理門。依理成事門。事能顯理門。 真理非事門。事法非理門。又前有形奪相
盡。即真理奪事門。事能隱理門。通辨無礙 即事遍於理。理遍於事也。八門非異不 相是。二門非一故。疏結云為與無為體非一
異也。疏示謂顯示下。隨難別釋。第五迴向。 疏初三可知者。餘即經五也。一懺悔。二禮 敬三勸請。四隨喜。五迴向。迴向在後。然昔
有別章六門分別。一說多少。二釋名。三出 體。四釋相。五明益。六問答。今並具之但略 出體。總分為三初明開合即彼多少。二釋
名辨相。三料揀含餘別門。今初。初為八行。 言離垢慧菩薩所問經者。唯一卷經。大旨 如常可知。二或合禮讚俱是所依懺悔故。
三或略供養即但為六。供養亦屬佛故。四或 但為五。以迴向發願但總別之異者。二俱是 願。迴向是總。發願是別。是別發故。言如十
住毘婆沙者。即第三初明至第四方懺悔。 即今晨朝懺悔。是第五發願。即涅槃經闍王 發願後人安之。五今文依此則同上有五。
六或但有三即智論第七也。若依善戒即合 為二。以禮讚是懺所依依人德故。迴向攝 願亦攝隨喜勸請。故結云隨時廣略。又隨 時者看臨其時應用廣略。然晝夜三時不
宜闕也。疏然懺名陳露下。第二釋文即釋 名辨相。四事即為四段。今初釋懺悔。先釋 名懺悔二字古有二釋。今疏即天台釋。亦通
漢梵二者。今釋即半梵半漢。懺悔者梵云 懺磨。此云請忍。悔即此方。體是惡作。厭先 過失求請三寶。忍受悔過。單云悔者非是
六釋。合二即是依主。此上釋名。二云除惡 業障故須懺也。此辨懺益。亦懺意也。疏然 懺有二即辨相也。疏如方等者。經中令先
嚴淨道場。香泥塗地及室內外。作圓壇彩 畫。懸五色旛。燒海岸香。然燈敷高座。請 二十四尊像。多亦無妨。設餚饍盡心力。須
新衣鞋履。無新洗故。出入脫著令無參 雜。七日長齋日三時洗浴。初日供養僧隨 意多少。別請一明了內外律者。為師受二 十四戒及陀羅尼呪。對師說罪。要月八日十
五日當以七日為一期此不可減。若能更 進隨意堪任。十人已還不得出此。俗人亦 得須辦單縫三衣備佛法式。旋遶一百二 十匝。却坐思惟等廣如經說。佛名經常所見
聞。疏如淨名說。即優波離章。波離白佛。憶 念昔時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 問佛。來謂我言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 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
法解說。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 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 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
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中間。如其 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 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我言不 也。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
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取我是垢。 不取我是淨。顛倒是垢不顛倒是淨。一切 法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
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 善解等。即一向理觀以呵事也。疏若普賢觀 經初令晝夜六時對十方佛普賢菩薩。遍懺
六根即事懺也。復令觀心。令此空慧與心 相應即是理懺。如前釋毘盧遮那。已引經 竟。今時常用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等。
即彼經後總偈。皆事理雙明隨好品意。至下 當明。疏言禮敬者。此牒第二行經。除我 慢下疏釋初明行益。以我慢故不能禮敬。 今摧我慢山即是除惡起信敬善即是成
德。二皆行益故勒那下。即辨相也。前七是 三藏意。後三疏以義加。略無釋名以易知 故。然三恭敬禮云五輪著地者。離垢慧經
云。一一發願初總願云我今五輪於佛作禮。 為斷五道離於五蓋。願諸眾生常得安住 不壞五通具足五眼。願我右膝著地之時。 令諸眾生得正覺道。願我左膝著地之時。
令諸眾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 正覺道中。願我右手著地之時。猶如世尊 坐金剛座。右手指地震動現瑞證大菩提。 我今亦爾共諸眾生同證覺道願我左手著
地之時。令諸眾生離諸外道。難調伏者 以四攝法。而攝取之令入正道。願我首頂 著地之時。令諸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 無見頂相。餘義可思。疏言勸請者此牒第
三行也下疏解釋。除謗法下先明成益。二聲 聞自度下來意。三此文略下辯相。疏智論復 加請佛住世者。如十住毘婆沙亦請住世
云。十方一切佛現在成道者。我請轉法輪 安樂諸眾生。十方一切佛若欲捨壽命。我 今頭面禮勸請令久住。疏占察經等者。經
具五懺悔。勸請云唯願十方一切菩薩。未成 正覺者願速成正覺。已成正覺者願常住世。 轉正法輪不入涅槃。釋曰。即具三也。疏次
句因聞法故下。即經自辯勸請成益。了相 作意等即七作意義如三地釋。疏言隨喜者 此明第四行也。為慶下釋先明行名。二除
嫉下行益。三然十住下辯相。然智論多同十 住婆沙。婆沙論云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禪定 從身口意生。去來今所有習學三乘人。具
足一乘者一切凡夫福皆隨而歡喜。釋曰。其 初三句通三世佛也。疏大品隨喜下。重示 隨喜成益。釋上平等善根功德。初引大品
即第十七。次引法華即第六經。隨喜功德 品第十八。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 聞是法華經隨喜者。為得幾所福而說
偈言。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 為得幾所福。經答文廣今當略引。謂有人 於會中聞是法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
於餘處轉為人說。是第二人聞已復轉為第 三人說。如是展轉至第五十。其第五十善 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今當說之。若四百萬
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充滿其中。有人求 福一一眾生。與滿閻浮金銀瑠璃。 [王*車] 璖碼 碯珊瑚琥珀。乃至象馬車乘奴婢人民七寶
樓閣。比第五十人聞法華經。隨喜功德百 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下結 云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釋曰。此
顯功德多。從此據隨喜如來權實功德者。疏 出得多所以。大品但通明隨喜之福。今就 所隨喜中分其勝劣。勝境隨喜其福更多。
言權實功德者。即是法華經。故經云此法華 經開方便門 (也) 示真實相 (實也) 如來智慧甚深 無量 (實也)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權也)
於一佛乘分 別說三從實開權也。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 法無二亦無三。會三歸一會權歸實也。世 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實也。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權也。二十八品三周之文。但 顯如來權實知見。昔人云此華不有則已有 則華實雙含。此經不說則已說則權實雙辨。
明知法華不出權實功德耳。既窮終極唱難 信難解。今能隨喜故德難量。最初聞人近 獲六根清淨。遠則速成佛果故云其福更 多。疏然佛是除罪勝緣下。第三料揀。於中
曲有三門。一明次第。二然禮等五果下辨 果報。三約教下約教揀定。言可思者如 前禮佛十重。初二非儀令其知非故辨之 耳。三通權小。四是始教順空義故。五是終教
通事理故。六七頓教但禮心佛無禮禮故。 八通終教同教一乘故。後三合成圓教。八 是能禮一具一切故。九融深淺事隨理融 事事無礙故。而言攝前六者二非儀故。但
禮心佛十重重無盡故。下經云一毛孔中悉 明見不思議數無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 禮一切世間燈。舉身次第恭敬禮如是無 邊諸最勝。亦以言辭普稱讚窮盡未來一切
劫。一如來所供養具其數無量等眾生等。 又普賢行云。於一微塵中見一切諸佛菩薩 眾圍繞。法界塵亦然一一如來所一切剎塵 禮等。若依此禮一禮則無有盡功德豈可
量哉。餘之七門可以思準。不入斯觀徒 自疲勞。疏又此二段之中具足十八圓滿。 依佛地經論。此十八種華藏品中已具列釋。
今經文具。疏但隨文配屬難則釋之。今鈔重 依彼經論牒經配屬。論云經曰。薄伽梵住 最勝光曜七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