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4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四十九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380a09] 疏。世醫所療治雖差還復生。即涅槃經第五 地中當廣引說。疏即金剛身者。涅槃第三 有金剛身品。金剛為內照之實即生公釋。言
非唯金色。亦不全遮。意通內外耳。前已引 竟。疏瑜伽三十九云。若有眾生來求等 者。即彼明菩薩應施不應施。中總有二十三
類。今當其一不應施與。下更有論云。何以 故。若施彼時雖暫令彼於菩薩所心生歡 喜。而復令彼廣作種種不饒益事。謂因施 故令彼多行憍逸惡行。身壞之後墮諸惡
趣。從令施美色下。疏以論難經。疏又云。 施妻子時。不應施與怨家。亦是此論次文。 其凶暴業者。論具云。又諸菩薩於自妻子奴
婢僕使親戚眷屬。若不先以正言曉喻令 其歡喜。終不強逼令其憂惱施來乞者。雖 復先以曉喻令其歡喜生樂欲心。而不施 與怨家惡友藥叉羅剎凶暴業者。不以妻子
形容軟弱。族姓男女。施來求者令作奴婢。 論次又云。菩薩若有上品逼惱眾生樂行 種種暴惡業者。來求王位終不施與。若彼 暴惡補特伽羅先居王位。菩薩有力尚應廢
黜。況當施與。釋曰。此皆不應施。又從今云 種種下。疏以論難經。答能施有二下。答中 先正答。後引證。前中有三意。一菩薩善知不
知皆得。二知女無染。三知翻利益。疏故攝 論中有利有染等者。即無性論第八兩本世 親皆是第九。梁論當第十二。今依無性。然
是義引。彼論先併舉本論四句。後更牒釋。今 隨舉便釋本論云。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增 上尸羅。增上質多。增上般若。功德圓滿於諸
財位得大自在。何故現見有諸有情匱乏 財位。釋曰。上即問也。釋論不解本論答云 見彼有情於諸財位有重業障故。無性先 總明答意云。今當顯說由是因緣菩薩。
雖有財位自在。而不施他。釋向初答云。 謂諸菩薩見彼有情。於其財位有重業障 故不施與。勿令惠施空無有果。設復施 彼亦不能受何用施為。如有頌云。如母乳
嬰兒一經月無倦。嬰兒喉若閉乳母欲何 為。解曰。此即第一無利無染。以一向不能 受。何利何染。二本論云。見彼有情若施財
位障生善法。故釋論云。謂諸菩薩見彼有 情雖於財位無重業障。而彼若得財位圓 滿。便多放逸不起善法。作是思惟寧復現 世少時貧賤。勿令來生多時貧賤。故不施
彼所有財位。解曰。即第二有染無利。三本論 云。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釋論 云。謂諸菩薩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生死
心便現在前。求欲出離。若得富貴即生放 逸。故不施彼所有財位。作是思惟寧彼貧 賤。厭離生死心常現前。勿復富貴愛樂放
逸不起善法。解曰。此亦成上有染無利。四 本論云。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為積集不 善法因。故釋論云。謂諸菩薩見彼有情。若 當施彼滿足財位。即便放逸積集種種惡
不善業。故不施彼所有財利。如有頌云。寧 使貧乏於財位遠離惡趣諸惡行。勿被富 貴亂諸根令感當來眾苦器。解曰。亦有染
無利。五本論云。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 作餘無量有情損惱因故。釋論云。謂諸菩薩 見彼有情。若得富貴即便損惱無量有情
故不施彼所有財位。作如是念。寧彼一身 受貧窮苦。勿令損惱餘多有情。解曰。亦有 染無利也。故本論結云。是故現見有諸有情
匱乏財位。此中有頌見業障現前積集損 惱故。現見諸有情不感菩薩施。釋曰。上 文五重但有二句。初一無利無染。餘四皆 有染無利。而義不同。一障生善法。二不生
厭離。三自積不善。四損惱於他。其有利有 染損益雙具故亦不施。為損過微論略不說 餘可知也。疏法華四安樂行品者。今疏所
引初一會諸師義。後三全同生公。生公初 一但名行處近處。意是總明遠惡近理。下三 別耳。寶林基公第一名空行。二名離憍慢。
三四同生公。南嶽云。一名無著正慧。二明 口不說過。三敬上接下。四同生公。大乘法 師一正身行。二正語行。三心離諸惡自利行。
四心修善法利他行。天台云。止觀慈悲導三 業及誓願。初身有止故離身麁業。有觀故 不得身業。不得能離無所得故。不墮凡 夫。有慈悲故。勤修身業廣利一切不墮
二乘地。有止行故著忍辱衣。有觀行故 坐如來座。有慈悲故入如來室。止行離過 即成斷德。觀行無著即成智德。慈悲利他即
成恩德。恩德資成智德。智德能通達斷德。 名身安樂行。餘口意誓願願亦如是。釋曰。 此即通辨三法為能導其所導。初一是身。
二是口。三是意。四是誓願。大乘法師傍立 此名。然諸師立皆從多分。增勝以分通用三 法。理則玄妙不彰四別。今取生公之意。合
身口在第二取行處近處。及南嶽寶林共 立一名。名畢竟空行。寶林但語一空似約 於境。南嶽云無著慧但語於心。今云畢竟
空。心境兩亡空有雙會。故生公云。近處明遠 惡近理。行處而為履行之宗。在畢竟空耳。 此為大智四為大悲。悲智相導於中二三
業天台之意亦不失也。又初後成德。中二離 過。離過即斷德。初智後悲三德備矣。雖義俱 通從多故別。是以第一。經中但名行處近
處。意在近理行耳。疏已入於理下。即生 公釋。下疏引經證。既云無行而觀。即寂照 雙流為行理也。下而言等者。等取下文亦
不行不分別。釋此自有二意。一謂上無行而 觀皆是不分別。今又不行則寂照兩亡也。二 者但對上而觀諸法如實相。恐濫從行起
觀。今明正觀時亦不行此觀。不分別此觀。 就行約心詣於理。就觀約照達於理。今 心行不行觀無分別。即觀無觀是寂照雙流。
故下偈云。又復不行上中下法有為無為實 不實法。即不行也亦不分別是男是女。不 得諸法不知不見。正是入理即亦不分別 也。問若以入理為行住忍辱地等。豈入理
行耶。答正是入理。謂無生地寂滅之忍為所 住處。柔和善順即柔順忍而不卒暴。心亦不 驚即音聲忍。三忍頓具故為入理。住忍辱地
即如來衣。觀如實相即如來座。以此導悲即 如來室。疏雖未入理下。亦生公之意。遠諸惡 下引經證。先證遠諸惡言及外道等。等取
餘八。總離十緣。一遠豪勢。謂國王等為損 害緣。二不近邪人法。謂外道梵志等為惡見 緣。三亦不親近諸有凶戲者。見壞亂緣。四
又不親近旃陀羅等。即惡業緣。五不親近求 聲聞等。即離劣友緣。六又文殊師利等不應 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等即長
染緣。七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即非器緣。 八不獨入他家。即譏訶緣。九若為女人說法 下。離非軌緣。天台云八離怨害九離譏嫌。十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等。即散亂緣。上 明不應親近常好坐禪。下明所應親近。上 為親近之始。為初親近處。次云復次菩薩
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等。即第二親近 處。為親近之終。正明近理以觀想未除故 名親近。二身口無過失者。經云。若口宣說。
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長行多唯辨 口。偈中則說於身。以油塗身澡浴塵穢亦 兼身矣。三心無嫉妬者。經云。於後末世法
欲滅時。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無懷嫉妬諂 誑之心等。四云。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 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等。廣如彼經。
疏然安樂者下。釋安樂行名。初釋以果詺 因。二因即安樂亦生公意。又常見外道等 即天台意。一常見外道因果俱苦者。計我 常故修於苦行以期樂果。所修是邪還招
苦果。二斷見外道不信當報。恣意行惡 受五欲樂當受苦果。三析法二乘無常拙 度加功苦到。此名因苦。得入涅槃故云果 樂。四菩薩如實巧度故為因樂。證大菩提涅
槃常樂故。涅槃云下。引證即二十七經。經 云。善男子不見中道者。凡有三種。一定樂 行。二定苦行。三苦樂行。一定樂行者。所謂菩
薩摩訶薩憐愍一切諸眾生故。雖復處在 阿鼻地獄如三禪樂。二定苦行者。所謂凡 夫。三苦樂行者。所謂聲聞緣覺。聲聞緣覺行 於苦樂作中道想。以是義故。雖有佛性
而不能見。下經文廣。不正釋凡夫而道 有三種。謂下中上。下者梵天無常謬見是 常等。後說生死本際。凡有二種。一者無明。
二者有愛。是二中間即有生老病死等者。是 定苦行也。疏長阿含。十二因緣經。僧祇律。造 塔事未撿故。疏無上依經供佛舍利如芥
子許悉得究竟脫生死苦者。經有兩卷今 當第一。因阿難隨佛乞食。見一新城樓閣。 心念有人以此勝閣布施四方僧。并具四 事。若如來滅後取佛舍利。如芥子大安立
塔中。起塔如阿摩羅子大。戴剎如針大。露 盤如棗葉大。造佛如麥子大。此二功德何 者為勝問佛。佛讚廣為引喻校量。初舉滿
閻浮提如稻麻。以第四果及辟支佛。有人 盡形四事供養。滅後起大塔供養佛。問功 德多不。阿難答多。次舉西瞿陀尼。次舉東
弗婆提。次舉北欝單越。皆量漸廣供事如 前。比所造閣如帝釋所處。問於阿難。阿難 皆答甚多。佛告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佛涅槃後取舍利如芥子大。造塔如阿摩 羅子大。戴剎如針大。露盤如棗葉大。造佛 如麥子大。此功德比前所說。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億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 所不能及。阿難。若此功德不迴向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此功德聚所獲福德報。盡娑
婆世界微塵數。作他化自在天王。化樂天王。 兜率陀天王。夜摩天王。三十三天王。況復轉 輪聖王。釋曰。據此但云福多。若加迴向必
至究竟。疏當其無有車之用者。即老子道經 云。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注云。 此明無有功用相資而成。又下結云。有之以
為利。無之以為用。意明假轅廂輪等以成 於車。車中不虛則無所用故。約形質麁有 之利。以明妙無之有用。今借此語萬行緣 成之乘。其內無性即中空矣。若不涉有無
以利物。若不入空無以道行。以有空義 故一切法得成。故為大用也。疏翻三生百 劫者。羅漢三生修福。緣覺百劫。今令百千 億那由他劫修等故。疏涅槃第十若犯四
重禁等者。明經法資人除惑有十復次今 是其一。經云。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 諸外道有能受持如是經典。讀誦通利。復
為他人分別演說。若自書寫令他書寫。斯 等皆是菩提因緣。若犯四禁及五逆罪。若為 邪鬼毒惡所持。聞是經典所有諸惡悉得 除滅。如見良醫惡鬼遠去。當知是人是真
菩薩摩訶薩也。何以故。暫得聞是大涅槃 故。亦以生念如來常故。若暫聞者尚得如 是。何況書寫受持讀誦。釋曰。是則疏但舉 中。疏又云。犯四重禁不還生無有是處
者。即第五經云。又解脫者名為虛寂無有 不定。有不定者如一闡提究竟不移。犯重 禁者不成佛道無有是處。何以故是人若 於佛正法中心得淨信。爾時即便滅一闡
提。若復得作優婆塞者亦得斷滅。於一闡 提犯重禁者。滅此罪已則得成佛。若言 畢竟不成佛道無有是處。疏如是等文處 處皆有者。第六又云。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不
可消伏甚奇甚特。若有聞者聞已信受。能 信如來是常住法。如是之人甚為希有如 優曇華。我涅槃後若有得聞如是大乘微 妙經典生信敬心。當知是等於未來世百
千億劫不墮惡道。第九經初又云。譬如日 出眾霧悉除。此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 出興于世。若有眾生一經於耳者。悉能滅
除一切諸惡無間罪業。其餘大乘文亦廣多。 疏九十五種外道邪論者。一依薩婆多律。 外道六師各有十六種道。疏二附佛法外 道。若不得般若意入阿毘曇則滯有故。疏
故七卷楞伽第一等者。七卷即實叉難陀三 藏所譯。然十卷文廣。四卷文慳。七卷處中而 文又潤。疏所引經具足經文。引意明此呼
二乘以為外道。何以得知是二乘耶。以此 前有經云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 來應正等覺。覺法自性第一義心。以此心 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最上之法。以聖慧眼
入自共相。種種安立其所安立不與外道惡 見共故。次即是疏所引之文。謂前是佛法 言不與外道共。早兼二乘況出相不知境
界自心分別等即二乘見。又四卷云。大慧。云 何外道論惡見共。所謂自境界妄想見。不覺 識自心所現分齊。大通大慧愚癡凡夫。性無
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釋曰。此則皆二乘 見故同外道疏又第二云者。亦復彼七卷經 外道二乘同義更顯。疏所引經一字無闕。 以斯二段明呼二乘同外道也。疏乘四輪
乘文三。一引論正釋。二料揀。三得名。今初 言莊嚴論第六名四種不放逸輪者。一勝土 輪 。二善人輪。三自正輪。四先福輪。下疏依
此論以釋其相。一住好國土者。論有偈云。 易求及善護善地亦善伴善寂此勝土菩薩則 往生。今疏即長行釋但小略耳。具云一者易
求。謂四事供身不難得故。二善護國王如 諸惡人盜賊不得住故。三者善地處。所調 和無疾癘故。四者善伴同見同戒為伴侶 故。五者善寂。謂盡日無喧雜聲故。疏二
依止善人。謂有偈云。多聞及見諦巧說亦憐 愍不退此丈夫菩薩勝依止。下釋即論前三 易故不釋。論具云。一多聞成就阿含故。二
者見諦得聖果故。三者巧說分別法故。四 憐愍不貪利故。五者不退無疲倦故。三集 勝福德者。偈云。可樂及無難無病與寂靜觀
察此五種宿植善根故。釋云。一可樂。二無 難。三者無病。四者三昧。五者智慧。第一事 由住勝土為因。第二事由依善人為因。
第三事由自正成就為因。釋曰。疏中將後 出方便間名釋之。四發大誓彼當第三 者。偈云。善緣及善聚善修及善說善出此五 種是名自正勝。彼釋云。一者善緣妙法為緣
故。下四多同一兩字異。二者善聚福智具足 故。三者善修止觀。諸行相應時修故。四者全 同五。順字是欲字耳。上云成論名自發正
願者。論第二四法品云。又經中說人天四輪 能增善法。一住善處。二依善人。三自發正 願。四宿植善根。次即明摧八難。次下當知。
疏然前二就果者。第二料揀。疏此四何因下。 第三得名。於中有二。先明得輪名。即成 論文。後已知四輪下。二釋得乘名。先依瑜
伽。若依已下後依當經圓教辯。四文旨可 知。疏本行